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地描写

合集下载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古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古人与自然的关系
旱既大 甚 , 蕴 隆 虫 虫 。 不 殄 袒祀 , 自郊 徂 宫 。上 下 奠 瘗 , 靡 神
… …

开采使用地下资源 。例如 , 古人开 采铜矿 , 铸造铜钱 。“ 产铜之地 , 莫 盛于东南” ( 《 文献通考 》 卷六) , 对
热 。每 盛 暑 ,居 人 皆穿 地 为 穴 以
处 … … 屋 室覆 以 白 里 。开 宝二 年
自然 , 崇拜 自然 , 改造 自然 , 开发 、 利用大 自然提供 的可用 资源 。 自 然为古人 提供生 活资源 ,同时也 制约其生活 , 自然灾害 、 生 态环境 恶化 等都 会 影 响古人 的 生活 , 带 来危害 。 自然也 影响古人 的精神 领域 。很 多作 品都体现 了其作者 的 自然 情愫 ,借 物喻人 ,融情 于 景,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 在 自然 中
采 摘 自蒿 供 公 侯 祭 祖 之 用 ; “ 笤 笤
竹竿 , 以钓 于淇 ” ( 《 卫风・ 竹竿》 ) , 用 竹 制 作 钓 鱼 的工 具 ; “ 谁 谓 河 广, 一苇杭之 ” ( 《 卫风・ 河广》 ) , 编 织 芦 苇 充 当 航 行 的 船 只 。 他 们 通
过 狩 猎 获 取 食 物 。《 诗经 ・ 豳风 ・ 七
乡 。” ( 唐・ 司空图《 漫书》 ) , 这 些 文 句 中 的 自然 景 物 寄 寓 了其 作 者 浓 厚的“ 故乡情 结” 。 自然 是 一 个 富 有生命 、 充满灵 性的世界 , 是 古 人 的精神家园和归宿。 综上所述 可知 ,在 中国古代 作 品 中 ,古 人 与 自然 之 间 是 相 互 影响 、 相 互 依 存 的关 系 。古 人 依 赖
胡不 相 畏 ? 先 祖 于摧 。…… 旱 既 大 甚, 涤 涤 山 川 。旱 魃 为 虐 , 如 恢 如 焚 。我 心 惮 暑 , 忧 心 如熏 。 …… 胡 宁癫 我 以旱 ? 僭 不 知其 故 。 祈年孑 L 夙, 方 社不莫 。吴天上帝 , 则 不 我 虞 。敬恭 明神 。宜无悔怒 ……” 嘲

人与自然:古代诗词中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情感

人与自然:古代诗词中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情感

人与自然:古代诗词中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情感1. 引言1.1 概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古代中国诗词中,人们对大自然表达了深刻的敬畏之情,并且借助诗歌来赞美、描绘和思考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生。

古代诗词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平衡发展的理念以及对破坏环境后果的反思,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情感。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将阐述古代诗词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情感的表达。

其次,在第三部分,将探讨古代诗词对破坏自然环境给出的预警和警示信息。

接着,在第四部分,将论述古代诗词中体现人与自然融合一体审美观念与修养追求方面的内容。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古代诗词的研究与分析,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情感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通过深入探讨古代诗词所传达的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密切而复杂的关系,进而鼓励人们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同时,本文也希望为当代社会提供一些启示,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界共存的方式,并探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2. 古代诗词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情感:古代诗词中常常表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和丰富的情感。

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赞美、显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等方式,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紧密联系的价值观。

首先,在古代诗词中,人们经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赞美和崇拜大自然。

这些描写往往以细腻而优美的笔触刻画出山水之间独特的韵味。

例如,《登鹳雀楼》一诗中,王之涣借助“百川东到海”、“青山隐隐水迢迢”等众多形象具体地描述了辽阔壮丽的山川河流景色,以此表达他对大自然无限敬佩和赞叹之情。

这些描绘不仅突出了大自然的壮美之处,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于这种壮丽景色所产生的情感。

文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文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文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在文学中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探索和思考。

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多种多样,有的描述了人类对自然的渴求与追求,有的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尤其是诗歌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被赋予了极为深远的意义。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通过与高山大河的互动,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凝聚力。

这种融合与珍惜的意义在其他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例如《牧童诗》中的牧童与自然的交融、《山居秋暝》中的隐士对自然景象的领悟,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

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例如,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无人生还》中,描绘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界的报复,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

同样地,印度作家阿尔文多·鲁伊斯的小说《祖母》中,通过描绘主人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追求,表达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除了对自然的美感和破坏,文学作品还常常探讨人与自然的精神层面的相关性。

在世界文学中,有一些文学作品强调了人们通过与自然互动来寻求精神力量的主题。

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渔民圣地亚哥与大海的斗争体现了勇气、胜利与希望,他通过与自然的交融,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和超越。

同样地,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尼古拉和纳塔莎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真理,这种与自然的联系使他们从世俗的纷扰中逃离出来,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性,再次证明了这一话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可以是美好的和谐共生,也可以是冲突和矛盾的。

但不管是怎样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永远都是存在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陶渊明田园诗赏析

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陶渊明田园诗赏析

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陶渊明田园诗赏析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话题。

陶渊明田园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表现最为深刻的作品之一,他的诗歌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摹,表达了对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向往。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绘的是一种优美、自由、和谐的生活状态。

在他的诗歌中,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和精神的寄托。

在这种和谐的状态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一种对抗,而是一种融合。

在诗歌中,陶渊明将人们对自然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将自然描绘成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通过诗歌的形式把生命赋予了自然,让自然成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自然不仅仅是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一种人类精神的寄托。

在田园生活中,人们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也能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陶渊明所描绘的田园生活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场景,更是一种人类生活方式的表现。

这种生活方式强调与自然的联系,以此来保持人类的心灵健康。

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以说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实现的。

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
是一种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呼吁。

中国古代文学与自然人与自然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与自然人与自然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与自然人与自然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思考中国古代文学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生态思考自然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古代中国文学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自然意象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元素,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态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意象,并从中寻找人与自然的生态思考。

一、山水意象古代中国文学中最为突出的自然意象之一即为山水,山水意象不仅在古代诗词中广泛出现,而且在绘画、文言小说等多个文学形式中均有体现。

山水意象所表达的是中国人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赞叹,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秋夜的山水景色来抒发人生哀思,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倾慕之情,同时也以特定的意象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凄美共存。

二、四时节气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四时景象和节气是另一个重要的自然意象。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春夏秋冬四时为背景抒写自然景物,同时四时的节气也被用来描述人生起伏和变化。

苏轼的《东篱乐府》中,通过描绘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来抒发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表现出生生不息、物我两忘的生态思考。

三、儿童与自然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描绘。

古代文人常以儿童为主人公来写作,通过他们与自然的互动展现出生态共生的关系。

在《牧童诗》中,王之涣以儿童牧童为形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四、自然与修身养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也与修身养性的思想相联系。

文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以此来悟道修身、养性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壮美景象来寄托自身个性的追求和态度。

五、生态思考中国古代文学中自然意象背后,隐藏着人与自然的生态思考。

古代中国的文人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崇自然、依法自然的理念,反对对自然的破坏和人为的干预。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中国古代文学深受自然的熏陶,描绘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学对自然的赞美、敬畏,以及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

一、自然与人的和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四时行兮代流化,万物恃兮以成形。

”他认为天地间的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的观念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古人追求的不仅是物质的利益,更是心灵的愉悦和安宁。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壮丽景观的赞美。

古诗中常常描绘山水之美,并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自然与生态伦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也注重生态伦理,倡导保护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文人常以自然景物作为表达情感的媒介,他们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关注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宋代诗人黄庭坚在《秋登兰山寄张世平》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景仰和对生态平衡的思考:“去年花发凤丸台,今年蝉鸣金谷来。

细雨疏风阁楼高,楼高更觉多花开。

二两芳尊贤相耀,千色岩中美丽媒。

莫道老渡病犹长,何妨新污地球埃。

”通过这些文字,黄庭坚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不要破坏生态平衡。

三、人与自然的共生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情节。

宋代文人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写道:“映湖荇叶出温泉,泉到洛城方始还。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环境的眷顾,他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白娘子为救许仙,借天降大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结语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丰富而多样,呈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和保护的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

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

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2012级文学院四班史雪平学号摘要: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的生存基础,它除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外,还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

随着人们利用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加,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逐渐确立了为我所用的人本主义立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们真正的长久生存的基础。

古代中国没有建立系统的生态伦理观,但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却有许多。

主要包括:人应该适当地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应该过分的向大自然索取,尽量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应该具有爱人之心,善意的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尽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帮助弱小的群体;在满足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后,不应该无休止的向自然界索取,要做到给自然物以生长的时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而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在青山绿水中积淀自然的灵性,他们在自然山水中释放自己,展示他们的诗性,这些青山绿水就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无论是晋还是唐宋又或者是明清,自然界的万物在文人的笔下被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

文人往往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洗涤心的污浊。

在花草树木中寄托性情,在从鱼鸟兽中体会生命的活力。

关键字:自然界天人合一和谐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审美功能的认识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和渔猎文明时期,人们的生存更多的依赖外部环境,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亦如其他民族一样,曾经历过以神秘感应为核心的巫术阶段与神化自然的自然神阶段。

在上古神话中,有大量描写人与自然是如何抗争的,比如:女娲补天、后羿杀群害,大禹治水等传说,这些无疑是在讲诉我们的原始先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的先进勇敢的事迹。

当人们进入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不像之前那样仅仅依靠自然界来获取食物,但是他们还是没有从依靠自然界中完全解放出来,生活中还是需要大量的资源。

《古代文学作品与人与自然和谐》——让学生思考古代文学作品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和塑造

《古代文学作品与人与自然和谐》——让学生思考古代文学作品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和塑造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念
《诗经》中的生态观 念: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处,如“青青 子衿,悠悠我心”。
《论语》中的生态观 念:强调人与自然的 相互依存,如“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庄子》中的生态观念 :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 关系,如“天地与我并 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孟子》中的生态观 念:强调人与自然的 相互尊重,如“君子 之于禽兽也,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
当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塑造与传承
当代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 当代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传承与发扬 当代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塑造与创新 当代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影响与启示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古代文学作品与人与 自然和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目 录




关对古 系人代
的与文
描自学
绘然作
和品
谐中

系人古 的与代
思自文
考然学
和作
谐品
关对

系人古 的与代
启自文
示然学
和作
谐品
关对

系人古 的与代
传自文
承然学
与和作
发谐品
扬关对
1
添加章节标题
2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人与 自然和谐关系的描绘
现代生态观念:尊重自然、保护 生态、可持续发展
古代文学作品对现代生态观念的 影响:启发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 然的关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生态教育中 的作用:通过文学欣赏和研究, 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
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启示

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古代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古代文人通过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不同的文学形式,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赞美和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古代文学中的自然描写常常以山水为主题。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描绘山川河流的诗篇。

这些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一开头就描绘了河洲上的雎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古代文学中的自然描写也常常与人物形象相结合,通过对人物与自然的互动来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就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如黛玉的名字就与“黛玉裳”相通,她的性格与自然景观相呼应。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黛玉与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她敏感而脆弱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除了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古代文学中还有一些作品专注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道德经》中的“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道德经》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当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了古代文人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参考。

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还体现在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上。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描绘自然景观的诗篇,这些诗篇通过对自然的赞美,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认同。

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还表现在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上。

古代文人通过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的描写,反思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例如《红楼梦》中对园林的描写,展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对自然的依赖。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生态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生态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生态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宝库,其中蕴含了大量关于自然与生态的描写和思考。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和生态伦理。

本文将以不同的文学作品为例,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自然与生态的主题。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山水田园诗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这首诗中,屈原以自己流亡的经历为背景,抒发了对自然的深情和对人类社会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富饶土地上的农耕图景,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屈原以自然为反衬,凸显了人类社会的荒谬和腐败。

这种以自然为对照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另一部具有自然与生态主题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曹雪芹以贾府的园林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繁华而虚幻的自然图景。

贾府的园林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成为了一个微缩的自然世界。

曹雪芹通过对园林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与此同时,他也揭示了人类欲望和荒唐行为对自然的破坏和扭曲。

这种对自然与生态的思考,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富有哲理和深度的文学作品。

除了山水田园诗和小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其他文体也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生态主题。

例如,在古代诗词中,自然景物常常被用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他以春雨滋润大地的景象,寄托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愿景。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以草原的广袤和无垠,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

这些诗词作品中的自然描写,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也折射出了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此外,古代戏曲作品中也不乏自然与生态的描写。

例如,在《牡丹亭》中,文丑的歌曲《世情恶衰歌》中,他以自然的变化和草木凋零,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种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使得戏曲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深度。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生态主题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思考和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反映和表达。

无论是东方文学还是西方文学,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都贯穿于作品中,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和对抗等多种关系。

1. 与自然和谐共生古代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和谐共生。

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对自然的尊重和珍视一直都存在。

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悟:“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这句诗描绘了屈原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感受,展示了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境。

2. 自然与人的依存关系古代文学作品中还展现了自然与人的依存关系。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限制和影响是无法回避的。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一行人在穿越山川河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了自然的威力和不可预测性。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告诉读者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生存下去。

3.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一类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追求。

人类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始终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和文学作品的创作。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花卉植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

这种对自然的追求和探索,让读者更加了解和欣赏自然界的美妙和神秘。

4. 人类与自然的对抗与征服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一类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的对抗与征服。

这种关系展示了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但也试图超越和征服自然的力量。

在《木兰诗》中,木兰通过顶风作战和打败敌人的故事,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对抗与征服。

这种对抗与征服的行为,体现了人类积极进取和创造力的一面。

5. 古代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意义与价值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不仅仅是一种描述和描写,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思考的深化。

这种关系的表达向人们传达了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和谐、尊重和追求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的力量和神秘,认识到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进步。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1. 引言1.1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人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与共生关系。

古诗词中的人物常常与自然景物相互映衬,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人之情感,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共鸣。

古诗词也揭示了自然对人的启示与教诲,让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敬畏。

通过对古诗词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哲理,这些思想和哲理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和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了解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文化,更能够引导我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的认识和实践。

2. 正文2.1 古人对自然的描写和赞美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古人对自然的描写和赞美,更是贯穿在各个时代的诗词之中。

在古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深刻赞美。

比如在《静夜思》中,李白描绘了月光下的清幽夜晚,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在《秋词》中,苏轼写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描绘了古代杭州的秀美景色,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和赞叹之情。

古人对自然的描写不仅局限于景物的美丽,还包括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威严。

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壮美,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古诗词中的这些描写和赞美,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启发了后人对自然的重新认识和尊重。

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2 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古人对自然的描写和赞美固然是美丽动人的,但更令人感叹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古代诗人常常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自然万物与自己的亲密关系,表达出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常常将自己比作山水、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把自己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壮丽和无限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们对自然的描写和反思,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本文将从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国古代诗歌饱含着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美景的向往和追求。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宜人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国古代散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以游记和山水赋等形式呈现。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黄州快哉亭记》中,他描绘了国家和民众的生活状况,并以自然景物作为衬托,既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独特之处,也表达了对社会乱象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明代文学家徐霞客的《游记》则记录了他对自然山水的游历和感悟,将自然景色与人民生活相结合,呈现了一幅与自然共生共融的美丽画卷。

三、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国古代小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主要出现在神话传说和山水描写中。

《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自然山水的神话传说,如神兽的出现、奇异山川的描述等。

《红楼梦》中,曹雪芹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交融,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凸显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感受,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中国古代文学中,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始终贯穿在作品之中。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以山居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人文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人文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人文关系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与自然之间一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然和人文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表达和诠释。

本文将从自然的表现、自然与人的互动以及自然哲学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人文关系。

一、自然的表现自然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现在文学作品中。

古代文人笔下的自然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比如《山水》系列作品,描绘了山川河流、花草鸟兽的美妙景象;《田园诗》则展现了农田里的丰收景象;而《诗经》中的各种描写如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菊花、冬天的落叶等,更是将自然的变化及其与人的关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二、自然与人的互动古代文学作品中,自然和人之间的互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理解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

在《离骚》中,屈原的“怀旧”之情、对流亡生活的回忆,反映了他对故土的深深依恋;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楼下的江水和山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些作品中,自然被用来表达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情感,以及对人世间幸福和理想的追求。

另外,古代文学中也存在着人与自然相互合作的情景。

在《孟子》中,孟子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比作是父子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自然灾害的解读,他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平共处。

同样,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花千骨、秋水共舞的情节,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自然哲学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哲学更多地体现在作品的思想性、哲学性上。

比如《老子》中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提倡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道。

在《诗经》中,自然的变化被喻为是人生的象征,通过自然的表达,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有一系列描述自然和宇宙哲学的作品,如《庄子》中的“无为而治”、《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等,都是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的产物,通过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认识和思考。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尊重贯穿于古代诗词之中。

在古诗词中,自然景物常常与人物融为一体,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物情感与自然景物相互呼应,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共鸣与交流。

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敬重也在古诗词中得到体现,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而内涵丰富,让人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应对之道。

通过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

【关键词】古诗词,人与自然,关系,重要性,依赖,自然景物,人物,交融,描写,情感,对应,相互影响,敬畏,敬重,理解,感悟,深刻内涵,反思。

1. 引言1.1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古诗词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尊重。

在古代,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贯穿于他们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之中。

古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人们利用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慨,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与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的重要性在古代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值得从中汲取启示,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2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环境中生活,从自然中获取了食物、水源、空气等必需资源。

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都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

在古代,人们靠种植农作物获取粮食,依靠狩猎捕捉猎物获取肉食,依赖天然水源供给饮水,依赖森林提供木材等生活必需品。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它把人与自然、天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导致万物和谐共生的。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并在后来的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总结。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文化诞生和发展了许多伟大的文化遗产。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无不表现出人与天地相通、相互依存的思想。

如《诗经》中的《关雎》、《卫风》等篇目,通过自然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相互依赖。

《楚辞》中的《离骚》、《九歌》等篇目,则将人类的悲欢与自然景致相融合,表达了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其次,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领域,天人合一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融合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思想。

如《清明上河图》等一些传世绘画,通过画家的笔触,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和谐。

又如著名的琴曲《广陵散》中,旋律、节奏、音韵都展现了一种人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情感体验。

在古代舞蹈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通过舞蹈动作的表达,优美地展示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宇宙的和谐。

除了文学艺术,天人合一思想还在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发展。

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园林,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

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以自然、人工环境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追寻和追求。

总而言之,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哲学思想,它把人与自然、人与宇宙联系在一起,强调宇宙万物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成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发挥着它的独特魅力,不断激励着人们探索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古代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具有极其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诗人们以其细腻、深邃的情感触角,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多以赞美、抒怀、联想等方式展现,人们通过与自然相处、感受自然、感悟自然,以及思考人生、命运等议题,展现出了自然与人的相互依存、相互感知、相互启迪的伟大关系。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时是一种赞美,赞美自然的宏伟壮丽、神秘深邃、变幻莫测。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清新、深远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月光和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诗中的“明月”是自然界的一份美好,而诗人的内心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有时,古诗词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一种抒怀,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和体悟,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句,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思念和对身世的追问。

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古诗词中人对自然的情感抒怀也是对命运的思考和抗争。

古诗词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了一种联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出对人生、情感等更为广泛的思考与启发。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竭追求的精神。

通过对“白日”“山”“黄河”“海流”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人生进取精神的讴歌和对追求更高目标的向往。

古人之所以对自然如此推崇备至,在于他们深切体悟到了自然与人的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

古诗词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对人生、情感、命运的深刻反思和表达。

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和联想,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慰藉,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命运、情感等方面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尽管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发生了巨变,但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地描写

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地描写

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2012级文学院四班史雪平学号摘要: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的生存基础,它除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外,还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

随着人们利用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加,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逐渐确立了为我所用的人本主义立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们真正的长久生存的基础。

古代中国没有建立系统的生态伦理观,但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却有许多。

主要包括:人应该适当地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应该过分的向大自然索取,尽量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应该具有爱人之心,善意的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尽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帮助弱小的群体;在满足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后,不应该无休止的向自然界索取,要做到给自然物以生长的时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而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在青山绿水中积淀自然的灵性,他们在自然山水中释放自己,展示他们的诗性,这些青山绿水就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无论是晋还是唐宋又或者是明清,自然界的万物在文人的笔下被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

文人往往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洗涤心的污浊。

在花草树木中寄托性情,在从鱼鸟兽中体会生命的活力。

关键字:自然界天人合一和谐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审美功能的认识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和渔猎文明时期,人们的生存更多的依赖外部环境,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亦如其他民族一样,曾经历过以神秘感应为核心的巫术阶段与神化自然的自然神阶段。

在上古神话中,有大量描写人与自然是如何抗争的,比如:女娲补天、后羿杀群害,大禹治水等传说,这些无疑是在讲诉我们的原始先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的先进勇敢的事迹。

当人们进入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不像之前那样仅仅依靠自然界来获取食物,但是他们还是没有从依靠自然界中完全解放出来,生活中还是需要大量的资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生态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生态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生态观念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宝库,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与生态观念。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依赖使得自然成为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主题和构成要素。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探讨,探索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生态观念。

一、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处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描绘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景。

例如《诗经》中有许多描写春天的作品,比如《蒹葭》和《采薇》,这些作品以春天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和谐共生的关系。

古代文人透过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妙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山水与自然美的描绘山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出现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国文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自然生态的忧虑。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山水描写常常具有意境和哲理,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共通之情。

三、生态保护与环境意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与生态观念还体现在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意识的关注上。

在明代文人杨慎的《世界绝妙好辞》中,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树木回归自然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他表达了对生态平衡和自然和谐的追求。

这种关注生态保护和环境意识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对生态保护的呼吁。

四、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反思中国古代文学中还包含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反思。

文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定风波》中,他描绘了海上的激烈风暴,通过对自然力量的描绘,表达了人类力量的渺小和对自然的敬畏。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这种反思常常让人深思,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引发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自然界的思考。

五、对自然神秘与超越的追求中国古代文学中还存在着对自然的神秘与超越的追求。

古代文人通过描绘自然现象,诸如日出、月圆、星空等,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追求。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主题。

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表现在古诗中。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人们感悟到自然的美好和奇妙,从而赞美自然之美。

古诗中人们与自然产生共鸣,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律动。

这种关系丰富而深刻,给人们带来启示和思考。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展现出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感受和理解,更让人们反思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

【关键词】关键词:古诗词,人与自然,融合,景物描写,感悟,赞美,共鸣,丰富内涵,深刻启示。

1. 引言1.1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古人借助诗词这一表达方式,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融为一体,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赞美和感悟。

在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联系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情感与审美追求。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题材之一,更是表现作者情感、思想与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古诗词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理念。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拓展了人们的美学境界,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1.2 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表现方式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诗人们对自然的描写、感悟、赞美以及与自然的共鸣之中。

古诗词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紧密的联系,表现出人类与自然之间亲切、和谐的情感。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们用细致的笔触描绘山水的风光、花草的香气、鸟兽的声音,将自然的美好展现在读者面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2012级文学院四班史雪平学号摘要: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的生存基础,它除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外,还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

随着人们利用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加,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逐渐确立了为我所用的人本主义立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们真正的长久生存的基础。

古代中国没有建立系统的生态伦理观,但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却有许多。

主要包括:人应该适当地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应该过分的向大自然索取,尽量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人应该具有爱人之心,善意的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尽自己微小的力量去帮助弱小的群体;在满足自身生存的物质条件后,不应该无休止的向自然界索取,要做到给自然物以生长的时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而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在青山绿水中积淀自然的灵性,他们在自然山水中释放自己,展示他们的诗性,这些青山绿水就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无论是魏晋还是唐宋又或者是明清,自然界的万物在文人的笔下被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

文人往往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洗涤内心的污浊。

在花草树木中寄托性情,在从鱼鸟兽中体会生命的活力。

关键字:自然界天人合一和谐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审美功能的认识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和渔猎文明时期,人们的生存更多的依赖外部环境,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亦如其他民族一样,曾经历过以神秘感应为核心的巫术阶段与神化自然的自然神阶段。

在上古神话中,有大量描写人与自然是如何抗争的,比如:女娲补天、后羿杀群害,大禹治水等传说,这些无疑是在讲诉我们的原始先民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的先进勇敢的事迹。

当人们进入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也不像之前那样仅仅依靠自然界来获取食物,但是他们还是没有从依靠自然界中完全解放出来,生活中还是需要大量的资源。

在《诗经》七月中就描写了农奴们狩猎活动和采摘活动,如“一日之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在明清时期我们在文学作品中还是能看到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向自然获取必要的生存物质。

在殷商时代,人们还普遍认为自然是由一个万能的人格神—帝或上帝主宰着。

到了西周,人们虽依然保持着对天的虔敬,但已不像商人那样将天看成人格神了。

周人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观点,他们在人事上更看重“德”的作用,天实际上被敬而远之了。

春秋战国之时,士人阶层崛起。

这是一个极富独立意识与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他们反思社会、反思自身,并且开始在哲学高度上思考天地万物的存在与意义。

然而,由于这是一个在政治上无固定地位士无定主。

由于政治手段的匾乏,他们采取的方式是反归自身—首先营构自身精神人格如儒家的存心养性、进德修业;道家的虚而静、适性逍遥,然后再设法将自身人格境界外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规范。

这样的心态与企图就使士人阶层从一开始就不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理解天地万物的,他们之所以对自然发生兴趣,完全是自救与救世的深层动机。

因此士人阶层对天地自然的认识更确切地说是一个阐释过程。

就先秦而论,士人对自然的认识尚属一个笼统的、整体的把握。

先民们只能以实用功利的眼神深思自然环境,但是中华民族始终没有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他们继承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并没有对自然资源进行大量的索取。

儒家强调仁和仁爱,人应该要有仁爱之心,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家人还要爱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且应当善待自然万物。

孟子提出了“君子远庖厨”而佛教则告诫人们不要杀生。

孔子告诫当权者说:“君子有三畏:畏夭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这里的“君子”是指各诸侯国的执政者。

他还威吓他们说,“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在孔子这里,“天”成了支撑个体精神以与君权抗衡的超现实力量。

这里显示了孔子敬畏自然的心。

在《论语》中“弋不射宿,子钓而不纲,”孔子本人钓鱼时只用钓竿,而不用大渔网:打猎时只射飞鸟不射归巢的鸟。

这是一种保护动物反对人类竭泽而渔的向自然索取的方式。

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道家提倡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构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而作为这种广泛而又深远影响的最典型物化形式的便是中国文学中长期以来不断积淀而成的自然,出于对人类与自然的同体与共、亲和互融的合一关系的共鸣,中国文学的自然性就进了自然性,即万物皆是生命、皆是同胞兄弟,万物皆是一体的内蕴。

而宋代道学家张载的“同胞物与”的思想则是对这一内蕴核心的最精要的概括。

出于对人与自身天性自然的同体与共,亲和互融的合一关系,即人与自身天性的合一的共鸣,中国文学就显示了自然就是自由、自然就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解放等。

人与山水的关系日常密切,自然界的万物在我国的先民的艺术创作中早已有之。

战国时代的屈原在他的艺术创造中描写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并且富于了这些自然物人的品性,在屈原描写的香花芳草嘉木中,最能体现出屈原精神与美好人格的作品当数《橘烦》,它描写的是一种清醒的性格,一种端庄的品德。

他写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这正是屈原自己的品性。

屈原一生的悲剧与这种对故土的爱恋是分不开的。

他对幼橘尽情地赞美:“暖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拔,靡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他从幼橘欣欣向荣、青翠端正的形象中,认识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纯洁高尚的品德,一颗可以“塞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精神。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屈原认为只有讲究内心品德的修养,具有公正无私的品德,才可以“参天地”。

橘颂既是赞美橘树的品德,又是借咏橘而自喻。

这种借自然物来自比的艺术创作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物的喜爱。

魏晋时期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关照度愈来愈热切,出现了大批的山水诗人,青山、绿水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

“杨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登池上楼》)正在于作者表现在大自然的美景的热爱才能写出这样美的诗句。

“池塘生春草”这种展现自然物勃勃生机的画面使之成为名句。

其它象“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

”《过始宁墅》“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泽兰渐披径,芙蓉初发池。

”《游南亭》这些诗中,“净”“明”“抱”“媚”“戏”“弄”“渐”“初”诸字,都恰如其分地渗透了诗人的感受,这就是王夫之所说的“情景交融”。

谢眺的诗也同样。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游东田》“余雪映春山,寒雾开白日。

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高斋视事》“朝光映红萼,微风吹好音。

”和何议曹郊游》“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和徐勉出新亭渚》。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中那清新,明丽的景象的喜爱,这种喜爱也感染了读者。

这些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美的描写,既源于个人的现实审美感受,也是中国民族审美的艺术折射,也反应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独特体验。

崇尚自然的召唤使人们自觉的走向自然山水。

人与自然关系一旦与隐居的生活方式或者只是一种企图结合在一起,便向日常生活的层面落实下来,从而完全包容并且超越了汉末曹魏及晋初的“悲情自然”与西晋及东晋初期的“玄想自然”,而成为一种既体现了审美主体自主性,又不抹杀自然物自在性的全新的“自在的自然”。

和在诗歌中的情形一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谢灵运的《山居赋》,分别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完成了辞赋当中的这一转变。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他的诗一样,形象地展示了“自在的自然”,同时也是用文学的形式,表述了他对东晋以来玄学所关注的生死解脱、形神关系等问题的哲学思考。

赋中所展示的,是全新的“自然”,其中充满着生活的情趣,淳朴天真,不加“矫厉”,一切都是“质性自然”地存在着。

陶渊明“从他的庭园悠然窥见大宇宙的生气与节奏而证悟到忘言之境”。

作者的生命体验与山林田野之间的本性相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自然的山水给人们的心灵以洗涤,“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招隐寺》。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较书叔云》“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李白《天台晓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在李白诗中,即使是《蜀道难》,也不是造成恐怖,凶险的效果,而是瑰奇、豪放。

《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不是压抑的、恐怖的。

《观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仿佛看到庐山瀑布飞泻而下的仙姿,这是一种真正神与物游的境界。

文人置身红尘,回归自然,歌咏自然,他们认为自然是纯净的没有染上城市间污浊,用自然中的植物来美化生活则是文人常用的笔调。

“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

庄子回归自然的思想引导了大批文人士大夫将人生的目光投向自然山水因此苏东坡才写出了“宁可是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

动物也是文人笔下对自然描写的重要对象,他们往往用超越现实功利的目光去欣赏动物,通过描写动物的声音、颜色、姿态,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白居易)通过构建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营造诗意的写作氛围。

古代文学作品中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作家的审美心理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比德于自然,意味着人对自然的欣赏其实就是欣赏人自身,特别是人所具有的精神品格。

因而中国文学中的对山水(自然)审美观照,并不是欣赏自然本身的美,而是欣赏自己人格的高尚和完善,并以此作为人与自然的本质和意蕴。

在他们眼中,万物都具有人格的意蕴,最高的美不在自然而是理想的人格,最高的美感就是对这种人格的体验。

中国文学中对自然的审美,其实质就是对自我人格的欣赏,人比德于自然的方式,事实上正是中国文学对自然最常见的感悟形式,人们常常以自然物的某种外在或者内在特征来自比。

说一个人伟大、崇高,便是“重于泰山”;假如一个人低贱、卑劣、渺小,便是“轻如鸿毛”;说一个人沉着镇定就是“稳如泰山”;说一个人惊惶失措,就是“草木皆兵”,这些自然物象征着人们的某种品质,是中国人一系列的观念、意识、思想、道德等意蕴与自然特征的契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