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案:正余弦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合集下载

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会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2、 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重疑难点】解实际问题需注意的地方(如长度、面积等)【知识链接】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习内容】一、 基础过关1.轮船A 和轮船B 在中午12时离开海港C ,两艘轮船的航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20 ,轮船Α的航行速度是25海里/时 ,轮船Β的航行速度是15海里/时 ,下午2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2.一架飞机在海拔8000m 的高度飞行,在空中测出前下方海岛两侧海岸俯角分别是︒27 和︒39 ,计算这个海岛的宽度。

二、 理解应用1.飞机的航线和山顶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已知飞机的高度为海拔20250 m ,速度为1000 km/h ,飞行员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 3018︒ ,经过150 s 后又看到山顶的俯角为︒81 ,求山顶的海拔高度(精确到1m ).2.(2010)在200m 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是︒30 ,︒60 ,问;塔高多少?三、 探究拓展在△ABC 中,已知 cosA =53 。

(1)求 sin 22A - cos (B +C )的值 ; (2) 若△ABC 的面积为 4 , AB = 2 , 求BC 的长 。

【检测反馈】一架飞机在海拔8000m 的高空飞行,在空中Α处测得前下方海岛两侧海岸上两点Ρ ,Q 的俯角分别是︒45 和 ︒30 ,且A , P ,Q 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计算这个海岛的宽度 PQ ( 精确到 1m ).【练习巩固】为测量河对岸两目标 A 、B 之间的距离,在岸边选择相距3km 的 C ,D 两点,并测得∠ACB= ︒75 ,∠BCD =︒45 ,∠ADC = ︒30 ,∠ADB = ︒45 ,( A ,B ,C ,D 在同一个平面内), 求两目标A ,B 之间的距离 。

【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应用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应用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高中数学——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应用教案编写者:教学目标:1. 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几何意义;2.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方法;3.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几何意义;2.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1.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例题及练习题;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初中阶段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及图像;2. 提问: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几何问题?引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学习。

二、正弦定理(15分钟)1. 讲解正弦定理的定义: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2. 解释正弦定理的几何意义:三角形任意一边的长度等于这一边所对角的正弦值乘以对边的长度;3. 举例说明正弦定理的应用方法,如已知三角形两边和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的长度;4. 引导学生通过PPT上的例题,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应用。

三、余弦定理(15分钟)1. 讲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的平方和等于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乘积的二倍;2. 解释余弦定理的几何意义:三角形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值的乘积的两倍;3. 举例说明余弦定理的应用方法,如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的长度;4. 引导学生通过PPT上的例题,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的应用。

四、应用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纸上完成;2. 学生在纸上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3.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应用;2. 强调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重要性;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做好预习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几何意义,让学生掌握了这两个重要定理的应用方法。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一、考试要求:了解利用向量知识推导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二、知识梳理: 1. 正弦定理: 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几个问题:(1)正弦定理适合于任何三角形;(2)可以证明R Aa__sin =(R 为ABC ∆的外接圆半径);(3)每个等式可视为一个方程:知三求一; (4)公式的变形:①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②sin ,sin ,sin 222a b c A B C R R R ===;③sin sin sin ::::A B C a b c =.(5)三角形面积公式:=∆ABC S 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___. (6)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2. 余弦定理: =2a _____________________;=2b ____________________; =2c 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几个问题:(1)熟悉定理的结构,注意“平方”“夹角”“余弦”等;(2)知三求一;(3)当夹角为90 时,即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时即为勾股定理(特例);(4)变形:bc a c b A 2cos 222-+= acb c a B 2cos 222-+=ac c b a C 2cos 222-+=.(5)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个角;②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3. 解斜三角形(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

(见图示)已知a, b 和A, 用正弦定理求B 时的各种情况: ①若A 为锐角时:⎪⎪⎩⎪⎪⎨⎧≥<<=<)( b a ) ,( b a bsinA )( bsinA a sin 锐角一解一钝一锐二解直角一解无解A b a已知边a,b 和∠A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无解CH=bsinA<a<b a=CH=bsinA a<CH=bsinA②若A 为直角或钝角时:⎩⎨⎧>≤)( b a 锐角一解无解b a三、基础检测:1. 在 中, ,则 等于( )A .B .C .D .2. 若 是 ( )A .等边三角形B .有一内角是30°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有一内角是30°的等腰三角形 3. 在,面积,则BC 长为( )A .B .75C .51D .494.在 中,已知角 则角A 的值是( )A .15°B .75°C .105°D .75°或15°5. 中,sinB=23sin ,21=C ,则a :b :c 为( )A.1:3:2B.1:1:3C.1:2:3D.2:1:3或1:1:36. 如图,在△ABC 中,D 是边AC 上的点,且,2,2AB CD AB BC BD ===,则sin C 的值为A .3B .6C .3D .67.若的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为最小边的2倍,则三内角之比为________。

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精选7篇)-最新

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精选7篇)-最新

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7篇《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弦定理,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今天我将就第1课时的余弦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进行说课。

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

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正弦定理及其简单应用(基础)( 教师版 )(最新人教版优质教案)( 含解析 )

正弦定理及其简单应用(基础)( 教师版 )(最新人教版优质教案)( 含解析 )

18 题类: 三角形的形状判断

中,若
,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答案
为直角三角形.
解答 由正弦定理得





16




, ,
为直角三角形.
19 题类: 余弦、正弦定理的应用-解三角形

中,


(1)求 (2)设
的值; ,求
的面积.
(1)
答案 .
解答 在
中,





(2) 答案 .
解答



由正弦定理得
已知角 , 和边 .
6
2.边边角”型: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已知边 , 和角 (有解).
七、正弦定理的推论
, ,



(为

(为

的外接圆半径); 的外接圆半径); ;

八、三角形面积的正弦型公式
推论:
.
,其中 为
外接圆的半径.
5 题类: 三角函数性质综合判断
(多选题)在
中,给出下列 个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
A.若
,则
B.若
,则
C.若
,则
D.若
,则
答案 A,B,D
解答 在
中,

7

,则
选项 , 正确,

,且 ,
,若 ,
则,




选项 错误,

,则




选项 正确,

高中数学必修二 6 4 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3课时)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二  6 4 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3课时)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教学设计

【新教材】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人教A版)第3课时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问题主要包括长度、角、面积等,常用的方法就是构造三角形,把所求的问题转化到三角形中,然后选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加以解决,有的问题与三角函数联系比较密切,要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公式.课程目标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方位角、方向角等概念;2.逻辑推理: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逐步求解问题的答案;3.数学运算:解三角形;4.数学建模:数形结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到所求的量,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为单位,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但是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

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

那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又怎么解决?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

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阅读课本48-51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方向角和方位角各是什么样的角?2、怎样测量物体的高度?3、怎样测量物体所在的角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1、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称、术语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 目标方向线 的水平角(指定方向线是指正北或正南或正东或正西,方向角小于90°)方 位角 从正北的方向线按 顺 时针到目标方向线所转过的水平角四、典例分析、举一反三题型一 测量高度问题例1 济南泉城广场上的泉标是隶书“泉”字,其造型流畅别致,成了济南的标志和象征.李明同学想测量泉标的高度,于是他在广场的A 点测得泉标顶端的仰角为60°,他又沿着泉标底部方向前进15.2 m ,到达B 点,测得泉标顶部仰角为80°.你能帮李明同学求出泉标的高度吗?(精确到1 m)【答案】泉城广场上泉标的高约为38 m.【解析】如图所示,点C ,D 分别为泉标的底部和顶端.仰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 上 方时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下方时与水平线的夹角依题意,∠BAD =60°,∠CBD =80°,AB =15.2 m ,则∠ABD =100°,故∠ADB =180°-(60°+100°)=20°.在△ABD 中,根据正弦定理,BD sin 60°=AB sin ∠ADB . ∴BD =AB ·sin 60°sin 20°=15.2·sin 60°sin 20°≈38.5(m). 在Rt △BCD 中,CD =BD sin 80°=38.5·sin 80°≈38(m),即泉城广场上泉标的高约为38 m.解题技巧(测量高度技巧)(1)在测量高度时,要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仰角和俯角都是在同一铅垂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2)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画出示意图;(3)运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相关的三角形,逐步求解问题的答案,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 跟踪训练一1、乙两楼相距200 m ,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多少?【答案】甲楼高为200 3 m ,乙楼高为40033m. 【解析】如图所示,AD 为乙楼高,BC 为甲楼高.在△ABC 中,BC =200×tan 60°=2003,AC =200÷sin 30°=400,由题意可知∠ACD =∠DAC =30°,∴△ACD 为等腰三角形.由余弦定理得AC 2=AD 2+CD 2-2AD ·CD ·cos 120°,4002=AD 2+AD 2-2AD 2×⎝⎛⎭⎫-12=3AD 2,AD 2=40023,AD =40033.故甲楼高为200 3 m ,乙楼高为40033m. 题型二 测量角度问题例2 如图所示,A ,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 n mile 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 点北偏东45°方向、B 点北偏西60°方向的D 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 点南偏西60°且与B 点相距20 3 n mile 的C 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 n mile/h ,则该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多长时间?【答案】 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的时间为1 h. 【解析】由题意,知AB =5(3+3)n mile ,∠DBA =90°-60°=30°,∠DAB =90°-45°=45°,∴∠ADB =180°-(45°+30°)=105°.在△DAB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DAB =AB sin ∠ADB ,即BD =AB sin ∠DAB sin ∠ADB =3)sin 45sin105=5(33)sin 4545cos 60cos 45sin 60++=10 3 n mile. 又∠DBC =∠DBA +∠ABC =60°,BC =20 3 n mile ,∴在△D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BD 2+BC 2-2BD ·BC cos ∠DBC =300+1 200-2×103×203×12=30 n mile , 则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的时间为3030=1 h. 解题技巧: (测量角度技巧)测量角度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和图形及有关概念,确定所求的角在哪个三角形中,该三角形中已知哪些量,需要求哪些量.通常是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到所求的量,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跟踪训练二1、在海岸A 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离A 处(3-1)n mile 的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 处北偏西75°的方向,距离A 2 n mile 的C 处的缉私船奉命以10 3 n mile 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 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答案】缉私船沿北偏东60°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解析】 设缉私船用t h 在D 处追上走私船,画出示意图,则有CD =103t ,BD =10t ,在△ABC 中,∵AB =3-1,AC =2,∠BAC =120°,∴由余弦定理,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BAC =(3-1)2+22-2·(3-1)·2·cos 120°=6,∴BC =6,且sin ∠ABC =AC BC ·sin ∠BAC =26·32=22, ∴∠ABC =45°,∴BC 与正北方向成90°角.∴∠CBD =90°+30°=120°,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BCD =BD ·sin ∠CBD CD =10t sin 120°103t=12, ∴∠BCD =30°.即缉私船沿北偏东60°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题型三 测量距离问题例3 如图所示,要测量一水塘两侧A ,B 两点间的距离,其方法先选定适当的位置C ,用经纬仪测出角α,再分别测出AC ,BC 的长b ,a 则可求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若测得CA =400 m ,CB =600 m ,∠ACB =60°,试计算AB 的长.【答案】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07 m.【解析】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ACB ,∴AB 2=4002+6002-2×400×600cos 60°=280 000.∴AB =2007 (m).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07 m.例4 如图所示,A ,B 两点在一条河的两岸,测量者在A 的同侧,且B 点不可到达,要测出A ,B 的距离,其方法在A 所在的岸边选定一点C ,可以测出A ,C 的距离m ,再借助仪器,测出∠ACB =α,∠CAB =β,在△ABC 中,运用正弦定理就可以求出AB .若测出AC =60 m ,∠BAC =75°,∠BCA =45°,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答案】20 6 .【解析】∠ABC =180°-75°-45°=60°,所以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C =AC sin B, ∴AB =AC ·sin C sin B =60×sin 45°sin 60°=206(m). 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 6 m.解题技巧(测量距离技巧)当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量时,求AB 的距离分为以下三类:(1)两点间不可通又不可视(如图①):可取某点C ,使得A ,B 与C 之间的距离可直接测量,测出AC =b ,BC =a 以及∠ACB =γ,利用余弦定理得:AB =a 2+b 2-2ab cos γ.(2)两点间可视但不可到达(如图②):可选取与B 同侧的点C ,测出BC =a 以及∠ABC 和∠ACB ,先使用内角和定理求出∠BAC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B .(3)两点都不可到达(如图③):在河边测量对岸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可先在一侧选取两点C ,D ,测出CD =m ,∠ACB ,∠BCD ,∠ADC ,∠ADB ,再在△BCD 中求出BC ,在△ADC 中求出AC ,最后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求出AB .跟踪训练三1.如图,A ,B 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 ,B 两点均不可到达,测出A ,B 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 =a ,同时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 =α,∠ACD =β,∠CDB =γ,∠BDA =δ.在△ADC 和△BDC 中,由正弦定理分别计算出AC 和BC ,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若测得CD =32km ,∠ADB =∠CDB =30°,∠ACD =60°,∠ACB =45°,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答案】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 【解析】∵∠ADC =∠ADB +∠CDB =60°,∠ACD =60°,∴∠DAC =60°,∴AC =DC =32.在△BCD 中,∠DBC =45°, 由正弦定理,得BC =DC sin ∠DBC·sin ∠BDC =32sin 45°·sin 30°=64.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34+38-2×32×64×22=38. ∴AB =64(km).∴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4 km.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及解题技巧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课本51页练习,52页习题6.4中剩余题.对于平面图形的计算问题,首先要把所求的量转化到三角形中,然后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构造三角形时,要注意使构造三角形含有尽量多个已知量,这样可以简化运算.学生在这里的数量关系比较模糊,需要强化,三角形相关知识点需要简单回顾。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

余弦定理的定义
总结词
余弦定理是三角形中另一个重要的定 理,它描述了三角形各边与其对应角 的余弦值之间的关系。
详细描述
余弦定理指出,在任何三角形ABC中,边 长a、b、c与对应的角A、B、C的余弦值 之比都相等,即:a/cosA = b/cosB = c/cosC。这个定理可以通过三角形的相似 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来证明。
计算三角函数值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出其他角的正弦值。
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计算振动频率
在振动问题中,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 出振动的频率。
解决波动问题
在波动问题中,可以利用正弦定理分 析波的传播规律。
03
余弦定理的应用
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确定三角形形状
01
通过余弦定理可以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物理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1 2
振动和波动问题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与振动 和波动相关的物理问题,如简谐振动、波动传播 等。
交流电问题
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与交流 电相关的物理问题,如电流、电压、功率等。
3
光学问题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与光学 相关的物理问题,如光的反射、折射等。
02
正弦定理的应用
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确定三角形形状
通过正弦定理可以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等 腰三角形还是一般三角形。
计算角度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求出三角形中未知的角度。
计算边长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 出第三边的长度。
在三角函数问题中的应用
求解三角函数方程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将三角函数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从而求解。

高一数学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高一数学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高一数学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课题: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熟练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等一
些几何中的问题和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
应用正弦、余弦定理及相关的三角公式解决这些问题.
情感目标:能够从阅读理解、信息迁移、数学化方法、创造
性思维等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数学运用
例1:作用在同一点的三个力平衡.已知,,与之间的夹角是,求的大小与方向.
练习:如图,用两根绳子牵引重为的物体,两根绳子拉力分
别为,,此时平衡,如果,与夹角.(1)求的大小;(2)
求与的夹角的值.
例2:把一根长为的木条锯成两段,分别作钝角三角形的两
边和,且,如何锯断木条才能使第三条边最短?
例3:如图,有两条相交成角的直路,,交点是,甲、乙分
别在,上,起初甲离点,乙离点,后来甲沿的方向,乙沿
的方向,同时用的速度步行,
(1)起初两人的距离是多少?(2)后两人的距离是多少?(3)什么时候两人的距离最短.
例4:如图,半圆的直径为,为直径延长线上的一点,,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以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问:点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面积最大?
二.回顾小结:
三.课外作业:
1.课本P21 习题(5)
2.课本P24 复习题(5)(7)
【教后反思】。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学案》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学案》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综合运用》导学案【知识要点】1.在△ABC中,边a、b、c所对的角分别为A、B、C,则有(1)A+B+C=,A+B2=.(2)sin(A+B)=,cos(A+B)=,tan(A+B)=.(3)sin A+B2=,cosA+B2= .2.正弦定理及其变形(1)asin A=bsin B=csin C=.(2)a=,b=,c=.(3)sin A=,sin B=,sin C=.(4)sin A∶sin B∶sin C=.3.余弦定理及其推论(1)a2=. (2)cos A=.(3)在△ABC中,c2=a2+b2⇔C为;c2>a2+b2⇔C为_____;c2<a2+b2⇔C为.4.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1)S=(h a表示a边上的高);(2)S===;(3)S=12r(a+b+c) (r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小题巧练】在ABC ∆中,解决下列问题00(1)60,75b A C ===,则=_________=__________ABC a s ∆,4(2)5,4,cos =_______=_________5ABC a b C s ∆===,则c,(3)1,2,=________=_________ABC a b c s ∆==,0(4)8,7,60=_______=_________ABC a b B s ∆===,则c,【题型一】判断三角形形状例1、在△ABC 中,已知(a +b +c )(b +c -a )=3bc ,且sin A =2sin B cos C ,试确定△ABC 的形状.【我来试试】根据下列条件,分别判断ABC ∆的形状.222(1)sin sin sin A B C +=(2)cos cos a B b A ⋅=⋅(3)cos cos a A b B ⋅=⋅(4)cos cos a b c B c A -=-小结:判断三角形形状时,一般考虑两个方向进行变形:一个方向是边,走代数变形之路,通常是正、余弦定理结合使用;另一个方向是角,走三角变形之路,通常是运用正弦定理。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运用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运用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运用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几何定理,它们在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广泛运用于测量和计算角度、边长和面积等方面。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们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两个定理,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首先,正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边与其对应的角之间的关系的定理。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边a、b和c分别与角A、B和C对应。

正弦定理的表达式是:a/sinA = b/sinB = c/sinC。

该定理可以用于计算未知边长或角度的数值。

例如,当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个边长时,可以使用正弦定理来计算未知边长。

同样地,当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两个边长和一个角度时,也可以使用正弦定理来计算未知角度。

正弦定理在解决不规则三角形的测量问题时非常有用。

与正弦定理相似,余弦定理也是用于描述三角形边与其对应的角之间的关系的定理。

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边a、b和c分别与角A、B和C对应。

余弦定理的表达式为:c² = a² + b² - 2abcosC。

该定理可以用于计算三角形任意边长的平方值,当我们知道边长和夹角时,可以使用余弦定理计算另一边的长度。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使用这两个定理来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例如,在测量高楼大厦的高度时,我们可以利用正弦定理计算出无法直接测量的高度。

同样地,在测量河流宽度时,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计算出河的宽度。

这些应用展示了这两个定理的实际价值。

在数学考试中,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也经常被考查。

题目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使用这两个定理计算未知量。

因此,学生们需要熟练掌握这两个定理的公式和用法。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们可以多做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这两个定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另外,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还有一些衍生应用。

比如,通过这两个定理,我们可以推导出海伦公式。

海伦公式用于计算任意三角形的面积,根据三边长a、b和c,海伦公式的表达式为:面积 = sqrt(s(s-a)(s-b)(s-c)),其中s是半周长(s=(a+b+c)/2)。

数学学案 编号41正余弦定理

数学学案 编号41正余弦定理

山西大学附中高一年级(下) 数学学案 编号411.1 正余弦定理(一)。

学习目标1.能正确运用正余弦定理及其变形;2.能根据条件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并能解三角形(二).基础知识导学1.解三角形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正弦定理:(1)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定理用途(解何种类型的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性质可得,若B A b a B A sin __sin ,__,则则>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4.余弦定理:(1)定理(边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推论(角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定理用途(解何种类型的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类型(设A 是三角形中最大的角):⇒⇒>+角是____222A a c b ______;⇒⇒=+角是___222A a c b ______ ⇒⇒<+角是____222A a c b ___________________6.△ABC 中的三角函数由“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得,______ B)+tan(A ______ B)+cos(A ______=B)+sin(A ==(三)例题讲解:考点1:利用正余弦定理理解三角形例1.(1)ABC ∆中,3,1==b a ,︒=∠30A ,则B ∠等于 ( )A .︒60B .︒60或︒120C .︒30或︒150D .︒120(2)在ABC ∆中,若B a b sin 2=,则A 等于( )A .︒︒6030或B .︒︒6045或C .︒︒60120或D .︒︒15030或 易错笔记:例2. 在ABC ∆中,若A b a sin 23=,则B=__________易错笔记:例3. (1)在ABC ∆中,已知7:5:3::=c b a ,则ABC ∆的最大内角度数为_________(2)在ABC ∆中,,26-=AB ︒=30C ,则AC BC +的最大值是________易错笔记:考点2:三角形的形状判断 例4.(1)已知在ABC ∆中,B A C 222sin sin sin +=,则该三角形为 (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2)若ABC ∆中,4:3:2sin :sin :sin =C B A ,则ABC ∆为 (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 易错笔记:考点3三角形中的求值例5. 若在ABC ∆中,060,1,ABC A b S ∆∠===则CB A c b a sin sin sin ++++=考点4三角形中的证明例6.在ABC ∆中,求证2222112cos 2cos b a b B a A -=-易错笔记:(四)练习巩固: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B b A a sin sin =B.B b A a cos cos =C.A b B a sin sin =D.A b B a cos cos =2.符合下列条件的三角形有且只有一个的是 ( )A .3,2,1===c b aB .︒===30,2,1A b a C .︒===100,2,1A b a D .︒===45,B c b 3.在ABC ∆中,若bc c b a ++=222,则A = ( )A .︒30 B.︒60 C.︒120 D.︒60或︒1204.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4,5,6,则此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能确定5.已知在ABC ∆中,6,30,120a B C === ,则ABC ∆的面积是 ( )A .9B .C .18D .6.在ABC ∆中,已知60,20,B b a === 则A =_____________7.在ABC ∆中,已知5:4:2::=c b a ,则AC B sin 5sin 3sin 2-=___________。

高中数学教案: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的应用

高中数学教案: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的应用

高中数学教案:余弦定理与正弦定理的应用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们不仅是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的基础,还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和计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定义、推导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运用。

二、余弦定理的应用1. 什么是余弦定理余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的边和角问题的基本工具。

它描述了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求解未知边长或角度的值。

余弦定理的定义如下:在三角形ABC中,设a、b、c分别为三边的长度,∠A、∠B、∠C分别为三个对应的角度。

则有以下等式成立:c^2 = a^2 + b^2 - 2ab*cosC2. 余弦定理的推导为了更好地理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已知三角形ABC,∠ABC为90°,∠CAB为30°,AB=5,BC=8。

我们需要求解边AC的长度。

根据余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AC^2 = AB^2 + BC^2 - 2*AB*BC*cos∠ABC代入已知条件,可得:AC^2 = 5^2 + 8^2 - 2*5*8*cos90化简得到:AC^2 = 25 + 64 - 0AC^2 = 89因此,边AC的长度为√89。

3. 余弦定理的应用案例余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测量两个已知长度的边与它们之间的夹角,可以使用余弦定理来计算第三条边的长度。

此外,当我们需要确定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时,也可以使用余弦定理来进行计算。

三、正弦定理的应用1. 什么是正弦定理正弦定理也是解决三角形的边和角问题的重要工具。

它描述了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求解未知边长或角度的值。

正弦定理的定义如下:在三角形ABC中,设a、b、c分别为三边的长度,∠A、∠B、∠C分别为三个对应的角度。

则有以下等式成立:a/sinA = b/sinB = c/sinC2. 正弦定理的推导我们来展示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应用。

正、余弦定理及应用举例

正、余弦定理及应用举例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应围绕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思考,主要看其是否是 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要特别注意 “等腰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的区别.依据已知条件中 的边角关系判断时,主要有如下两条途径: (1)利用正、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边边关系,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得出 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利用正、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内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通过三角函 数恒等变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此时要注意应用 A+B+C=π这个结论.
由正弦定理,得 由①、②得
变式3: (2009·山东卷)已知函数f(x)=2sin xcos2 +cos xsin φ-sin x (0<φ<π)在x=π处取最小值. (1)求φ的值; (2)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已知a=1,b= , f(A)= ,求角C.
解:(1)f(x)=2sin x·
(2)方位角 指从 正北 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②).
(3)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 提示:在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正确画出平 面图形或空间图形,然后根据条件和图形特点将问题归结到三角形中解决.
1.△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c= ,b= 则a等于( )
确定三角形的条件之一就是知道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大小(实际上就是知 道了三个内角的大小)及一个边长,在解题中要善于利用确定三角形的条 件分析解决问题,如本题中由第(1)问的结果,实际上就是知道了该三角 形的三个内角的大小,第(2)问中又给出了一个边长,根据正弦定理可以 求出另外两边的长,这样使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 absin C= bcsin A= acsin B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解决问题.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章节一:正弦定理的应用1.1 导入:通过复习正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

1.2 实例讲解:以一个等腰三角形为例,利用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

1.3 练习:给出几个应用正弦定理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章节二:余弦定理的应用2.1 导入:回顾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

2.2 实例讲解:以一个直角三角形为例,利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

2.3 练习:给出几个应用余弦定理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章节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3.1 导入:介绍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2 实例讲解:以一个复杂的三角形为例,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相互验证,求解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

3.3 练习:给出几个综合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章节四: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学和工程学。

4.2 实例讲解: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例,如测量一个未知角度的三角形,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解。

4.3 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章节五: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总结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5.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和天文学。

5.3 练习:给出一个拓展性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教案章节六:正弦定理在三角形判定中的应用6.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定理在三角形判定中的应用,如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6.2 实例讲解:以一个给定角度的三角形为例,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6.3 练习:给出几个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类型的例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章节七:余弦定理在三角形判定中的应用7.1 导入:回顾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判定中的应用。

1.2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学案

1.2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学案

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 2013级高一年级数学学科学案学案类型: 新课 材料序号: 3编稿教师: 刘强 审稿教师: 朱立梅 课题:1.2应用举例一、学习目标:1、加深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理解,提高熟练程度。

2、加深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①测量距离;②测量高度;③测量角度。

二、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知识导学:1、实际问题中常用的角(1)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角中,视线在水平线________的角叫做仰角,视线在水平线______的角叫做俯角。

(2)方位角:从正北方向_____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 点的方位角为α。

2、坡角与坡度(1)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即图中的角β。

(2)坡度坡度是指路线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度差与其水平距离的比值,即坡角的正切值,lh ==βtan 坡度。

四、典型例题:1、测量距离的问题【例1】为了测量河对岸两个建筑物B A 、之间的距离,在河岸边取点D C 、,︒=∠45BCD ,︒=∠75ACB ,︒=∠30ADC ,︒=∠45ADB ,3=CD 千米,已知D C B A 、、、在同一平面内,试求B A 、之间的距离。

水平线 视线 视线 仰角 俯角 铅垂线αB 西 南 东北βh l2、测量高度【例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仰角︒=60α,在 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45β。

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m 30,求出山高CD 。

3、测量角度【例3】一艘渔船在我海域遇险,且最多只能坚持45分钟,我海军舰艇在A 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位角为︒45、距离为10海里的C 处,并测得渔船以9海里/时的速度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航行,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海里/时的速度前去营救。

求舰艇赶上遇险渔船所需的最短时间,能否营救成功?4、三角恒等式证明【例4】在△ABC 中,求证:)cos cos cos (2222C ab B ca A bc c b a ++=++。

(优质课)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优质课)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BD2 + CD2 - CB2 202 + 212 - 312 1 cosβ = = =- , 2BD·CD 2×20×21 7
返回目录
∴sinβ=
4 3 . 7
而sinα=sin(β-60°)=sinβcos60°-sin60°cosβ ° ° °
4 3 1 3 1 5 3 = × + × = , 7 2 2 7 14 21 AD 在△ACD中, 中 = o sin60 sinα
考点三
应用问题
某观测站C在城 的南偏西 由城A出发的一 某观测站 在城A的南偏西 °的方向 由城 出发的一 在城 的南偏西20°的方向,由城 条公路,走向是南偏东 ° 在 处测得公路上 处测得公路上B处有一 条公路 走向是南偏东40°,在C处测得公路上 处有一 走向是南偏东 千米,正沿公路向 城走去,走了 人,距C为31千米 正沿公路向 城走去 走了 千米后到 距 为 千米 正沿公路向A城走去 走了20千米后到 此时CD间的距离为 千米,问 这人还要走多少 达D处,此时 间的距离为 千米 问:这人还要走多少 处 此时 间的距离为21千米 千米才能到达A城 千米才能到达 城?
3. 2
∵a>b,∴A=60°或A=120°. ∴ ° ° ①当A=60°时,C=180°- 45°- 60°=75°, ° ° ° ° °
bsinC 6 + 2 = . ∴c= sinB 2
②∵当A=120°时,C=180°- 45°- 120°=15°, ° ° ° ° °
bsinC 6 − 2 = . ∴c= sinB 2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余弦 定理及应用
a = 1.正弦定理 sinA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
b sinB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教学案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教学案

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教学案•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相关的三角公式解决这些问题;( 2)体会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掌握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 如:仰角、俯角、方位角、视角及坡度、经纬度等有关名词和术语的确切含义 ) ,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与测量学、航海问题等有关的实际问题;( 4)能够从阅读理解、信息迁移、数学化方法、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规范学生的演算过程:逻辑严谨,表述准确,算法简练,书写工整,示意图清晰.2. 过程与方法(1)本节课是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延伸,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几何和物理上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定理的理解,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3)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 (1) 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求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与思想,认识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突破这一重难点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抽象出数学问题,再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解决.教学方案设计(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建议在学生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绘制知识纲目图. 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本源仍然是我们学过的定理,因此系统掌握前一节内容是学好本节课的基础. 解有关三角形的应用题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寻求实际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一般规律到生活的具体运用,这方面需要多琢磨和多体会.测量的主要内容是求角和距离,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分清仰角、俯角、张角、视角和方位角及坡度、经纬度等概念,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 解决有关测量、航海等问题时,首先要搞清题中有关术语的准确含义,再用数学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表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及其关系,最后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予以解决.能否灵活求解问题的关键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选用,有些题目只选用其一,或两者混用,这当中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对原来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整理、加工,鼓励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演示,利用动态效果能使学生更好地明辨是非、掌握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教学流程课前自主导学【问题导思】小明出家门向南前进200米,再向东前进200米,至U达学校上课. 1•小明的学校在家的哪个方向?【提示】东南方向.2•能否用角度确定学校的方位?【提示】能.课堂互动探究例1如图1-3—1图1—3—1在山顶C测得塔顶A的俯角为45°已知塔高AB为20 m,求山高CD(精确到0. 1 m)【思路探究】D(可放到厶BCD中,要求CD已知/ DBC= 60° / CDB= 90°所以只需求BD 或CB在厶AB(中,AB勺长度已知,三个内角都可以求出,所以可求得CB则Cd CB-s in 60°【自主解答】由条件知/ DBC= 60° / ECA= 45°•••/ ABC 90° —60°= 30° / ACB 60°—45°= 15° ,/ CA= 180° —( / ABQ-Z ACB = 135°BC AB在^ ABC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135 ° = sin 15 ° ,AB- sin 135 °20x 2 40二B C= sin 15 °= 1 = 3— 1.4乐-衣7在Rt △ BC中,40 \/3CD^ BC- sin / CB=书—〔x 2 ~ 47. 3(m).•山高C哟为47.3 m.规律方法1.本例是典型的测量高度问题,抽象出平面图形,并且将相应数据聚化到相应三角形中,十分关键.2.测量高度的有关问题,大部分都是转化为同一铅垂面上的解三角形问题,但也有转化为立体图形的问题.变式训练如图1-3-2所示,空中有一气球 C,图1-3—2在它的正西方A点测得它的仰角为45°同时在它的南偏东60°的B点,测得它的仰角为3 0° A, B两点间的距离为266米,这两个测点均离地1米,则气球离地多少米?【解】设0C= x,则OA= x, OB= x • tan 60°= 3x.在厶AO中,/ A0= 90° + 60°= 150° AB= 266,所以A^= OA+ OB - 2OA OBi os / AOB=x2+ 3x2— 2x •3x • (—) = 7x2,所以x= TAB= T X 266= 38 7(米),所以气球离地(38,7 + 1)米.例2甲船在A处遇险,在甲船西南10海里B处的乙船收到甲船的报警后,测得甲船是沿着东偏北105°的方向,以每小时9海里的速度向某岛靠近,如果乙船要在40分钟内追上甲船, 问乙船至少应以什么速度、向何方向航行?【思路探究】画图T分析三角形满足条件T选择定理列方程T求相关量T作答【自主解答】如图所示:设乙船速度为v海里/小时,在C处追上甲船,/ BAC= 45°180° —105° = 120°在厶AB(中,由余弦定理得,BC= AC+ A8— 2AC・ AB- cos / BA(2 2 2(3v) 2= ( 3 x 9)2+ 102— 2 x 3X 9x 10x cos 120°,整理得v= 21.BC AC又由正弦定理可知 sin Z BAC= sin B,2AC- sin Z BAC 3x9坐sin B= BC = 2 x sin 120° = 14 ,3x 21■ B^ 2147'.即B应以每小时21海里的速度,按东偏北 45。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

高中数学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新人教A 版必修5学习目标1.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2. 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学习重难点1. 重点:正、余弦定理内容2. 难点: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的讨论一、知识链接问题1:在解三角形时,已知三边求角,用 定理;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用 定理;已知两角和一边,用 定理.问题2:在△ABC 中,已知 A =6π,a =252,b =502,解此三角形.二、试一试探究1: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① A =6π,a =25,b =502;② A =6π,a =5063,b =502;③ A =6π,a =50,b=502.思考: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探究2: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 为锐角时).babab a baa 已知边a,b 和∠A仅有一个解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无解a ≥b CH=bsinA<a<b a=CH=bsinA a<CH=bsinAAC B ACB1ABACB2CHHH试试:1. 用图示分析(A 为直角时)解的情况? 2.用图示分析(A 为钝角时)解的情况?※ 模仿练习例1. 在∆ABC 中,已知80a =,100b =,45A ∠=︒,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变式:在∆ABC 中,若1a =,12c =,40C ∠=︒,则符合题意的b 的值有_____个.例2. 在∆ABC 中,60A =︒,1b =,2c =,求sin sin sin a b cA B C++++的值.变式:在∆ABC 中,若55a =,16b =,且1sin 22032ab C =,求角C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1. 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解决);2. 已知三角形三边问题(用余弦定理解决);3. 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一边问题(用正弦定理解决);4.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问题(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可能有一解、两解和无解三种情况).※ 知识拓展在∆ABC 中,已知,,a b A ,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当A 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 b >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 ②当A 为锐角时,如果a ≥b ,那么只有一解; 如果a b <,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 (1)若sin a b A >,则有两解;(2)若sin a b A =,则只有一解;(3)若sin a b A <,则无解.当堂检测1. 已知a 、b 为△ABC 的边,A 、B 分别是a 、b 的对角,且sin 2sin 3A B =,则a bb +的值=( ). A. 13 B. 23 C. 43 D. 532. 已知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3∶5∶7,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 A .135° B .90° C .120° D .150°3. 如果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角形形状为(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由增加长度决定4. 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4:5:6,则cos B = .5. 已知△ABC 中,cos cos b C c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课后作业1. 在∆ABC中,a xcm=,2b cm=,45B∠=︒,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求x 的取值范围.2. 在∆ABC中,其三边分别为a、b、c,且满足2221sin24a b cab C+-=,求角C.课后反思。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正余弦定理的应用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学案:正余弦定理的应用一、考试要求: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2..通过利用向量证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了解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二、知识梳理:仰角俯角方位角坡角与坡比视角三、基础检测:1.在200米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和塔底的俯角分别是30°、60°,则塔高为( )A.米3400B.米32400C.米33200D.米3200 2.在相距2千米的A 、B 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 ,若75,60C A B C B A ∠=∠=,则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千米.3.一缉私艇发现在方位角45°方向,距离12海里的海面上有一走私船正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沿方位角为105°方向逃窜,若缉私艇的速度为14海里/小时,缉私艇沿方位角45°+α的方向追去,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追上该走私船,求追及所需时间和α角的正弦.(注:方位角是指正北方向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4.如图,A ,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 点北偏东45°,B 点北偏西60°的D 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 点南偏西60°且与B 点相距203海里的C 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小时,该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多长时间?5.甲船 由A 岛出发向北偏 东45°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航行,速度为152海里/小时,在甲船从A 岛出发的同时,乙船从A 岛正南40海里处的B 岛出发,朝北偏东θ(θ=arctan 21)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航行,速度为105海里/小时。

①求出发后3小时两船相距多少海里?②求两船出发后多长时间相距最近?最近距离为多少海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学案:正余弦定理及其简单应用1.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 能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有关问题.1. 阅读:必修5第5~17 页.2. 解悟:①正余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你会证明吗?②正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斜三角形;③第10页例5中所证明的结论是一个什么定理?你会证明吗?你会使用吗?④重解第16页例5和例6,体会方法和规范.3. 践习:在教材空白处,完成第10页练习第4、5题;第15页练习第3、4、5题;第16页练习第1、2、3题;第17页习题第5、6、10题.基础诊断1. 在△ABC 中,若b =2,A =π3,B =π4,则BC =.解析:因为b =2,A =π3,B =π4,所以由正弦定理得BC =b sin Asin B =2×3222= 6.2. 在△ABC 中,内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 2=b 2+c2-bc,bc =4,则△ABC 的面积为.解析:因为a 2=b 2+c 2-bc,所以cos A =12,A =π3.又bc =4,所以△ABC 的面积为12bc sin A = 3. 3. 在△ABC 中,已知A =π6,c =3a,则△ABC 的形状是__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__. 解析:A =π6,c =3a,所以sin C =3sin A =32.因为0<C<π,所以C =π3或2π3.当C =π3时,△ABC为直角三角形,当C =2π3时,△ABC 为等腰三角形.4. 在△ABC 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c sin A =a cos C,则角C =__π4__.解析:由正弦定理可得a sin A =csin C ,所以sin C sin A =sin A cos C.又因为A ∈(0,π),所以sin A ≠0,所以sin C =cos C,即tan C =1.因为C ∈(0,π),所以C =π4.范例导航考向❶直接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DC=90°,∠A=45°,AB=2,BD=5.(1) 求cos∠ADB;(2) 若DC=22,求BC.解析:(1) 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BDsin A=ABsin∠ADB.由题设知5sin45°=2sin∠ADB,所以sin∠ADB=2 5.由题设知0°<∠ADB<90°,所以cos∠ADB=1-225=235.(2) 由题设及(1)知,cos∠BDC=sin∠ADB=2 5.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BC2=BD2+DC2-2·BD·DC·cos∠BDC=25+8-2×5×22×25=25,所以BC=5.在△ABC中,a=7,b=8,cos B=-17.(1) 求角A的大小;(2) 求AC边上的高.解析:(1) 在△ABC中,因为cos B=-17,所以B∈⎝⎛⎭⎪⎫π2,π,所以sin B=1-cos2B=437.由正弦定理得asin A=bsin B,即7sin A=8437,所以sin A=3 2.因为B ∈⎝ ⎛⎭⎪⎫π2,π,所以A ∈⎝ ⎛⎭⎪⎫0,π2,所以A =π3.(2) 在△ABC 中,sin C =sin (A +B)=sin A·cos B +sin B cos A =32×⎝ ⎛⎭⎪⎫-17+12×437=3314.如图所示,在△ABC 中,因为sin C =h BC ,所以h =BC·sin C =7×3314=332,所以AC 边上的高为332.【注】 本例主要训练解三角形时,已知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时用正弦定理;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时用余弦定理. 另外,注意互余的两个角的正余弦关系. 考向❷ 边角互化例2 在△ABC 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b sin C +2c sin B cos A =0. (1) 求A 大小;(2) 若a =23,c =2,求△ABC 面积S 的大小. 解析:(1) 方法一(边化角):由b sin C +2c sin B cos A =0得sin B sin C +2sin C sin B cos A =0. 因为B,C ∈(0,π),所以sin B ≠0,sin C ≠0, 所以cos A =-12. 又A ∈(0,π),所以A =2π3.方法二(角化边):由b sin C +2c sin B cos A =0得bc +2bc b 2+c 2-a 22bc =0,所以bc +b 2+c 2-a 2=0,所以cos A =-12.又A ∈(0,π),所以A =2π3.(2) 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即-12=b 2+4-124b,解得b =2或b =-4(舍去),所以S △ABC =12bc sin A =12×2×2sin 2π3= 3.在△ABC 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 cos A -a cos B =2c.(1) 证明: tan B =-3tan A ;(2) 若b 2+c 2=a 2+3bc,且△ABC 的面积为3,求a 的值. 解析:(1) 根据正弦定理,由已知得: sin B cos A -cos B sin A =2sin C =2sin (A +B),展开得sin B cos A -cos B sin A =2(sin B cos A +cos B sin A), 整理得sin B cos A =-3cos B sin A, 由题意知cos B ≠0,cos A ≠0, 所以tan B =-3tan A.(2) 由已知得b 2+c 2-a 2=3bc, 所以cos A =b 2+c 2-a 22bc =3bc 2bc =32,由0<A<π得A =π6,所以tan A =33. 由(1)知tan B =- 3. 由0<B<π得B =2π3, 所以C =π6,故该三角形是顶角为2π3的等腰三角形,且a =c.由S =12ac sin 2π3=12×32a 2=3得a =2.【注】 本例主要用于训练条件中既有边又有角时,统一角(边),可采用角化边或边化角思想. 另外,条件中有切有弦时用切化弦的思想. 在化简式子过程中约去一个式子(数),根据角的范围来确定式子(数)是否为零.考向❸ 含角平分线或中线的边角求解例3 在△ABC 中,D 是BC 上的点,AD 平分∠BAC,BD =2DC.(1) 求sin B sin C ;(2) 若∠BAC =60°,求角B 的大小. 解析:(1) 由正弦定理得ADsin B =BDsin ∠BAD,AD sin C =CDsin ∠CAD .因为AD 平分∠BAC,BD =2DC, 所以sin B sin C =DC BD =12.(2) 因为C =π-(∠BAC +∠B),∠BAC =π3, 所以sin C =sin (∠BAC +∠B)=32cos B +12sin B.由(1)知2sin B =sin C,所以tan B =33.因为0<B<π,所以B =π6.如图,在△ABC 中,BC 边上的中线AD 长为3,且cos B =108,cos ∠ADC =-14. (1) 求sin ∠BAD 的值; (2) 求AC 边的长.解析:(1) 因为cos B =108,所以sin B =368.又cos ∠ADC =-14,所以sin ∠ADC =154, 所以sin ∠BAD =sin (∠ADC -∠B) =sin ∠ADC cos B -cos ∠ADC sin B=154×108-⎝ ⎛⎭⎪⎫-14×368=64.(2) 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得AD sin B =BD sin ∠BAD ,即3368 =BD64 ,解得BD =2,故DC =2.在△ADC 中,由余弦定理得AC 2=AD 2+DC 2-2AD·DC cos ∠ADC =32+22-2×3×2×⎝ ⎛⎭⎪⎫-14=16,所以AC =4.【注】 本例以必修5第10页例5和第16页例6为模型.考察三角形中遇角平分线或中线如何解三角形.自测反馈1. 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sin C =2∶3∶4,则最大角的余弦值为__-14__.解析:因为sin A ∶sin B ∶sin C =2∶3∶4,所以根据正弦定理得a ∶b ∶c =2∶3∶4,可得C 为最大边,则C 为最大角,设a =2k,b =3k,c =4k(k>0),所以cos C =a 2+b 2-c 22ab =4k 2+9k 2-16k 212k 2=-14,即最大角的余弦值为-14.2. 在△ABC 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 =3,C =120°,△ABC 的面积S =1534,则c =__7__.解析:因为a =3,C =120°,△ABC 的面积S =1534,所以1534=12ab sin C =12×3b sin 120°,解得b =5.由余弦定理可得c 2=a 2+b 2-2ab cos C =9+25-2×15×⎝ ⎛⎭⎪⎫-12=49,则c =7.3. 已知在△ABC 中,AB =3,BC =1,A =30°,则AC =__1或2__.解析:因为在△ABC 中,AB =3,BC =1,A =30°,由余弦定理可得BC 2=AB 2+AC 2-2AB·AC·cos A,即AC 2-3AC +2=0解得AC =1或2.4. 在△ABC 中,已知a 2tan B =b 2tan A,则△ABC 的形状是__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__. 解析:因为a 2tan B =b 2tan A,所以a 2·sin B cos B =b 2sin A cos A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2A·sin B cos B =sin 2B·sin Acos A .又因为A,B ∈(0,π),所以sin A sin B ≠0,所以sin A cos B =sin Bcos A ,即sin A cos A =sin B cos B,即sin 2A =sin 2B,因为A,B ∈(0,π),所以2A =2B 或2A +2B =π,即A =B 或A +B =π2,所以△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1.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或两边和它们的夹角,适合用余弦定理求解,同时要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若已知条件中涉及边的平方关系或角的余弦,通常也用余弦定理.2. 正弦定理一般解决两类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解三角形;②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解三角形.第②类问题也可以用余弦定理解.用正弦定理解,需注意对解的情况的讨论.3. 解三角形时要合理地进行边角互化,若已知条件中有边、角混合的式子,通常要化异为同,体会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4. 你还有哪些体悟,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