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赖晓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阅读史

赖晓燕

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国西汉著名大学者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书是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也是人生的方向标。因此,阅读对于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如同一日三餐般重要。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深感惭愧,因为自己的阅读面太过狭窄,读过的书目不多。但今天还是静静回忆,给自己走过的岁月一个小结,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触动。

一、小学阶段“偷”读学“艺”

生长在农村的我,小学阶段除了学习教科书外,没有课外阅读的概念,那时从没有听说过“课外书”这几个字。课余时间接触得比较多的就是黑白插图配上简短文字的小人书,又称连环画。记得上中高年级时,班里好几个同学常从家里带来一些纸片发黄的连环画,我们就互相交换着看,常常在课间拿出来,几个同学围在一块儿津津有味地读着,在学校没读完,就带回家里看。那个时候,由于父母文化不多,对读书的理解较为狭义,认为读学校里的书才是务正业,课外书被当做闲书,所以不允许我们看。我在家常常背着爸爸妈妈偷偷地读那些小本连环画。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读《红灯记》这本连环画,被妈妈看到了,不由分说,就把我的书没收了,说我不好好学习,尽看

那些没用的书,我好说歹说,才从妈妈手里要回那本书,第二天还给了同学。从此以后,我更不敢在爸爸妈妈的眼皮底下读课外书了。但是,这依然没有打消我读课外书的念头,我仍然向同学借书,下午放学后躲在我家的厕所后面读书。《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渡江侦察记》这些革命题材的连环画让我了解到革命前辈的英勇无畏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西游记》、《女儿国》、《真假孙悟空》、《真假唐僧》、《文成公主》、《李元霸比武》、《警犬黑豹》、《好事多磨》等小人书频频出现在我的课余生活,占据了我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还有一些书籍,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洗礼已慢慢淡忘,早已记不起名字,但那时读书的场景还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上六年级时,不知从哪儿找到两本作文书,我欣喜若狂,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还把好词好句摘录在自己的一个精致的小本子上,以便习作时用来借鉴。暑假里,除读连环画、作文书外,我还从院子里上初中的哥哥姐姐那儿借来其他一些书籍阅读,不过假期里读“闲书”,爸爸妈妈是不管制的,而且家里唯一的知识分子——爷爷也喜欢读书,他还常常在读完一本书后就和我交流一番。我读过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以及姊妹篇《一千零一日》,还有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记得读完《康熙皇帝的故事》这本书,爷爷和我坐在一起交流故事内容,使我明白那些故事只是民间传说,跟历史还是有一定出入,爷爷就此还给我讲了许多其它的历史故事,这

给我后来学中国历史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中学时代读“圣贤”书

读初中时,学校里没有图书馆,老师也没有要求读课外书,所以我接触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学生时代》、《少年文艺》、《故事会》、《半月谈》等杂志,而且这些杂志被爱看书的同学借给我后,我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就作罢。可以说,初中三年,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中,每天预习、做题、背诵、复习,课外书便常常被闲置在了一边。为了学习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偶尔也买过几本《优秀作文》读之。可以说,初中三年是我人生中课外阅读的断奶期。但是课内阅读由于大量的背诵,积累的语文知识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

中考后的假期中,由于在家闲得无聊,便迷上了看电视,对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封神榜》特感兴趣,刚好碰到同学有《新白蛇传》和《封神演义》这两本书,便主动借来阅读。这给我初中阶段较为苍白的课外阅读增添了一些营养。

三、中师生活书香陪伴

上了师范学校,崭新的学习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生活使我眼前一片明亮,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我不仅掌握了以前算是空白的音、体、美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让我高兴的是学校有大大的图书馆,街上还有大大小小的数家书店,他们都曾留下过我探索的脚印。多少个双休日,我都和书作伴,在书海里畅游。有时,吃过早点,便邀上几个同学去学校阅览室里看书,这儿翻翻,那本读读,既读杂志,又看

报纸,既读小说,又读散文、诗歌。只读到饥肠辘辘,方才离去,填饱肚子,又返回图书馆继续阅读,常常一读就是一整天,走时,还不忘借上一部长篇小说,作为我课余时间的“加餐包”。中师三年,读过许许多多的书,尤其是文学类书籍的阅读奠定了我的文学基础,以至于在课余时间里也学着涂涂写写。所读书目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小二黑结婚》等;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彷徨》、《药》、《阿Q正传》,散文《朝花夕拾》,杂文《坟》;矛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惊心动魄的一幕》,短篇小说《夏姐姐》、《风雪腊梅》、《青松与小红花》、《月夜静悄悄》,杂文集《早晨从中午开始》;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革命题材小说《红颜》、《冬蕾》、《红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散文《朱自清文集》,冰心的《繁星.春水》;还有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我读书比较单一,只读了少数人的书,而且外国作品读得太少,因为外国文学里的人名、地名老是记不住,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有时周末,干脆去校外街上的书店里借上几本小说带回宿舍阅读。尤其是冬天的周末,常常在被窝里蜷缩一整天,津津有味地“吃”着那些精神食粮。那个年代,流行琼瑶、席绢、于晴等的言情小说,书中唯美的文字,俊男靓女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了正值豆蔻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