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赖晓燕)
我的阅读史(优秀范文五篇)
我的阅读史(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我的阅读史我的阅读史坐在电脑前,一壶铁观音,细细回想读过的书,一本,一本,如同亲切的朋友,如同手中的清茶,相伴我无数个惬意的日子……读小学时,我的书柜里摆满的是父亲的书,从《济公传》到《虾球传》,从《子夜》到《白话聊斋》,从《浮士德》到《一千零一夜》,从《高尔基作品集》到《封神演义》……我不求甚解地读,囫囵吞枣地读,追求的不过是有趣的情节,对于看不懂或没兴趣的章节,我便一翻而过。
那时读书,其实读的不过是喜欢的故事。
关于科学道理的读物,例如《十万个为什么》等,我却束之高阁,不读不读。
还有几本喜欢的杂志,像《儿童文学》、《童话大王》、《故事大王》等,亦是手中常读之物。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读的这些书,情节早已淡忘,留在记忆中的,是阅读时的快意——除了吃正餐(即午餐和晚餐),其余的时候,每每要吃东西时,包括喝汤前,我都会把饭桌上的东西挪一挪,腾出放书的位置,然后边吃边看。
为着这个不良习惯,父亲说过我好多回,小时候迫于父亲的威严,我只得在他跟前“改”了这个习惯,待他不在家的时候,我还是“死性不改”。
直到现在,吃东西前,我还是觉得有本书在手中会比较舒服,并美其名曰“物质粮食与精神粮食同等重要”。
要说第一本完完整整地读完的书,那应该是六年级时读的《家》《春》《秋》。
还记得这三本书是向一位大哥哥借的,也许是因为借来的书特别稀罕,我倒是一字不落地看完了。
里面的情节,直到现在仍依稀记得,包括觉民的老实胆怯,觉新的阳刚、坚决,觉慧的活力中略带些稚气,我都依稀记得。
直到读中学的时候,才晓得这是一部很著名的书,作者巴金老先生是一位很著名的作家。
这部激流三部曲,亦是第一部我真正用心去读的书。
到了中学,也不记得是一个怎样的契机,我读起了外国的名著。
第一本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最记得那一句经典的开场白:“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对幸福的追求,在那时的我看来,真是大胆极了,甚至让我觉得有些大逆不道。
我的阅读史
我的阅读史孟州市回民学校李战元记不起最早接触书是什么时候了。
真是奇妙,我当初压根真没有想到我会喜欢上书,特别是文学书。
这也是大学之后才发现的事。
记得小时候家里特别贫困,根本无钱买书,地摊上有出租的小人书,2分钱看一本,但是2分钱对于当时来说也是相当奢侈了,1毛钱可买8块糖。
无奈,别人租的小人书,自己就挤在旁边斜着看,阅读速度得快,要不然别人看完了翻页后,自己就没得看了。
看到最后,回身是土。
当时的书,似乎名著也较少,大多是抗战的、解放的、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等。
也记不大清楚。
上小学后,认的字多了,接触的书也渐渐多了起来。
当时勾起自己的读书欲望的,源于谈话,小朋友之间经常谈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多是隋唐时期的英雄豪杰。
对那些了解这么多英雄的同学,心里既羡慕又鄙夷,还有点神秘,他们是如何知道这么多的故事的,他们从哪里弄到这么多的书呢?对书的渴望就像是听大人讲过月亮的故事后,对走上月亮的渴望。
有点可望不可及。
想想第一次看课外书,似乎是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记得在父亲的杂书中翻到一本《一千零一夜》,这本书既无书皮也无彩图,纸张是泛着黄色的较软的32k本。
当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到处都有文化大革命的残留,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但努力学文化的氛围正在形成,读一些课外书被看成是不好好学习的典型,似乎看了这些课外书,自己就是不听话的孩子,对于我这样的老实的孩子,总有一种负罪的的感觉。
但最终受到书中情节的吸引,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
自此,书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时常在脑海中浮现,一篇篇精致的小故事留在了心中,自此,在我人生的长河中时常有一千零一夜的各种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模糊,渐渐模糊,只留下美好的回忆。
自此,再也没有当时的感觉,直到我入手写这篇回忆史。
到了更高年级,也记得不大清楚,大约是小学快毕业,也许是初一。
我对书的认识,有了好书与坏书之分。
比较清楚的记忆是,我们学校来了一位新校长,他风趣幽默,侃侃而谈,特别是开全校大会。
我的阅读情缘
我的阅读情缘贾容韬我和书的情缘,在现代孩子的眼里是带有“故事”意味的。
这些有意思的故事,隐含的严肃道理就是,阅读改变人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阅读都是人心灵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
我从一个草根父亲到成为一名教育专家,在别人眼中这是奇迹,但我知道,是我早年和书的情缘为这个奇迹埋下了种子。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
“文化大革命”前,受语文老师影响,我订购了《山花》《奔流》《青海湖》等文学期刊,接受了最初的文学熏陶。
“文革”初期,许多好书都被当做“四旧”烧毁了,能接触到书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
那时,全县只有一家新华书店,各公社供销社只有一家“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书店的书架上除了《毛泽东选集》及马、恩、列、斯的著作外,都是打上“文革”烙印的一些书籍。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向村里人借到了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的《红岩》,刚读几页,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三四天就把两本书读完了。
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一股清泉沁入心脾,我初次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紧接着,我通过亲戚朋友在村里村外借了不少书,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陆续阅读了《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苦菜花》《迎春花》《平原枪声》《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黄水传》等红色经典,也读了《水浒传》《西游记》等传统经典。
坐拥书城,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不仅被书中主人公的命运所感动,更为书中的优美文字所震撼。
我常常发出感叹,这些作家真了不起,居然能写出这么动人的故事,他们对生活感悟之深,真让人折服。
夜里,我在煤油灯下经常读书到凌晨一两点,祖母和母亲不断催我睡觉,一是关心我的身体,二是心疼那五分钱一灯的煤油。
一个晚上下来,煤油燃烧的废气吸入鼻孔,鼻涕都成了黑色。
这一阶段的阅读,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开阔了我的视野。
20世纪70年代初,书店的书架上又陆续增加了一些新书,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以及《沸腾的群山》《难忘的战斗》等。
发现新书,我尽可能买来,一睹为快。
我的阅读史
《我的阅读史》我的童年一直在农村度过。
读小学时,调皮捣蛋的事没少干,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下了课就想玩,打架、欺负女生之事也时有发生,被老师批评训斥过无数次。
成绩保持中等偏上,不爱读书作业还经常没完成却能中等偏上水平的成绩,说明我天生智商高。
我最早的课外阅读刊物与书法有关。
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受益于永春的一位叔叔的影响,开始喜欢写字。
那时陆续去书店买来许多字帖练习,这些字帖基本上是庞中华写的,内容不外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
这些字帖内容自然成了我早期课外阅读的主要材料。
练字时的反复书写,对其内容自然滚瓜烂熟。
“人无千曰好,花无百日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些蒙学读物基本让我记了下来。
也是在这同一时期,另一位来自三明的苏绍峰帅哥开辟了我课外阅读的另一片天地。
苏绍峰斯文帅气,还是个武侠小说迷。
他每个月都要到尚卿书店租借两三套武侠小说回来看,有时是他骑摩托车载我一起去租书。
因为当时他们的工地在我家附近,包工头和技术人员租住在我家。
受他影响,我也开始迷上武侠小说。
他租来的武侠小说我几乎一本不落看了个遍。
就是在这一时期,我读完包括金庸,古龙,卧龙生,梁羽生,温瑞安等名家的大量武侠作品。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到初中,陪伴我的课外刊物还有《读者》《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事》《青年文摘》《故事会》《微型小说选刊》等,这些杂志可以说每期必看。
为了买这些书,我没少向家里要钱,在此感恩父母对我的舍得与付出。
有了这些书的陪伴,让我的那段青葱岁月得到充盈的滋润,增添了生命的底色。
上初中以后,我对阅读的饥饿感与日俱增,但那时的学业压力大,课外阅读基本上都是在寒暑假期间完成。
初中以后我的课外阅读已不满足于武侠小说了,我开始接触杂文,散文。
我读鲁迅,读三毛撤哈拉沙漠,读古典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说岳全传》……四年的师范生涯是我阅读的黄金时期。
我的阅读史(完全原创)
我的阅读史(完全原创)我回忆起自己的阅读历程,从幼儿园到研究生各个阶段读过的书。
小时候,由于家庭和学校条件的限制,我几乎没有读过课外书。
在高中时,由于考试压力,我接触到的课外书也很少。
到了大学,我有了时间和条件去读自己喜欢的书,但回想起来,我读的书量不多,种类也比较单一。
虽然如此,我认为作为刚刚工作一年的我,现在开始系统、广泛地阅读还来得及。
回顾过去,诚实地面对自己,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出生于90年代,是四川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
5岁开始上幼儿园,我已经记不清有没有课本,只记得在上幼儿园前,妈妈教会我写了100多个简单的汉字,通过扑克牌认识了数字。
由于生于11月份,我读了两个学前班,开始学拼音。
除了课本,我模糊地记得没有读过课外书。
总之,在上小学前,我记忆中没有课外书,有的可能就是课本吧!上了小学,几乎除了课本还是课本。
一是家里条件有限,二是处于农村地区,父母、亲人的读书意识几乎没有。
我还记得在小学低段的时候,我父亲好像真的觉得读书无用,每当我正在做作业的时候,他就叫我和他一起去地里除草。
这种情况下更不用说会花钱买课外书了。
家里偶得一张有故事的那种旧报纸,即使不完整,我也很仔细地一字一字地阅读,生怕漏掉什么。
到了小学高段,爸爸倒也不会在我做作业的时候硬叫我去干活了,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说“书,读书有什么用了”。
似乎看到一个表叔考上了四川的一所知名重点大学,他的想法有了一些改变。
我小时候只记得两本课外书,一本是表哥家孩子的《格林童话》,另一本是我和小伙伴儿一起卖柑橘换来的作文书。
在《格林童话》中,我记得XXX和XXX这两位主人公,我曾羡慕白雪公主的美貌和周围的小伙伴儿,也曾恨她的继母。
而XXX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我胖胖的,长相也不好看,但我有一颗向上的心,想要好好研究,将来考上大学。
受表叔和妈妈的影响,我从小就有了考大学的梦想。
在初中和高中时期,我一门心思想要好好研究,考个好高中,上个重点大学。
在应试考试的指挥下,我每天按部就班地研究书本知识,没有阅读的意识和体验。
我的阅读史
提及阅读,垂髻之年就有了。
夏日的夜晚,清凉的晚风徐徐吹拂,赤膊裸臂的孩子就会围坐在手捻银发的耄耋老人周围,“物老为妖,人老为精”,老人们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在孩子的怂恿下,轻啜一口香茗,娓娓道来。
所讲多是村前屋后的志怪故事,从黑狗精纠缠小寡妇到新媳妇半夜迷路坟茔;从张家老妪供着招财小鬼到李家大哥夜斗恶鬼。
所描述的无不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吓的胆小的孩子不敢一个人回家哇哇乱哭,半夜撒尿不敢出屋对着门缝方便。
如果读书就是阅读的话,那时候的“长者”就像一部无字的“天书”,奇闻怪事源源道来,教育我们敬畏自然,扬善除恶,朴素的善恶意识不知不觉的在心中扎根发芽。
如今随着高科技的日益普及,那种口口相传的古老教育形式日渐式微,不仅引以为憾。
到了入学的年龄,在母亲的牵引下,来到学校,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但碍于母亲的巴掌,还是在板凳上捱了下来,慢慢开始在老师的教导下大声读:人口手,大小多少,日月水火.......期间的喜怒哀乐大都淡忘了。
只记得在二年级的一天,父亲套上家里的毛驴平板车拉了车红薯到镇上卖,并破天荒的允许我同去,在镇上我第一次到了新华书店,父亲说:孩呀,你上学了,我不知该给你买点啥书,你自己挑吧。
我欣喜若狂,在书柜前逡巡的半天,一本连环画吸引了我的注意,封面上一个带尾巴的鱼在石头上坐着,我怯生生的向书店的工作人员要的时候,换来的是满脸的鄙夷的目光,随手把画册扔了过来,我看了一眼内容里面是黑白的画册,想起柜台后面的目光,不敢再换,遂把目光递给父亲,父亲把烟卷屁股狠狠的往远处一弹,潇洒的说,这本书我要了,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父亲在人前这么豪壮。
后来母亲告诉我因为这本书父亲整整两个周没抽烟屁股。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私人藏书-------《海的女儿》。
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时的自豪感自不待言。
虽然连环画情节简单,但幼稚的心还是被画中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知道了世界的其他地方有一些和我们一样聪明的人他们所讲的故事不亚于老爷爷所讲的黑狗精的故事,知道了世界上有的地方有城堡和国王,王子和公主的爱是那么的唯美和纯洁,在故事结束时,美人鱼为了自己挚爱的王子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身体化为水中的泡沫而飘散无踪的时候,感觉自己一颗幼小的心也像美人鱼一样高尚和清纯。
我的阅读史
我的阅读史弥漫,飘香,惬意的时光弥漫在这个春季,呼呼然,我回忆着我的阅读史。
孩童的日子是无忧无虑的,那里氤氲着欢声笑语,是旧时光也是我们值得回忆的美好记忆。
孩童时期,我所接触的书籍是单薄的,如春风,淡淡的,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那时的书其实只能被称之为绘本。
书面大多是图画,底下配着短短的几句释句。
图画的内容也大多是小猫小狗,小花小草。
但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
它让我们知道时间百态,激发着我们的好奇心,推动着我们向前迈进。
沐浴春风,光阴荏苒。
过往岁月,孩童时光离我们渐渐远去。
曾经的牙牙学语隐于内心的深处,不知不觉,不知不觉,我拿起了小学语文书。
在语文的绵延下。
我们开始看书籍,在童话中,看到渴望的美好,是丑小鸭变成天鹅,是三只小猪,是父与子,是东郭先生与狼。
在书本中被血侵染,在红岩中看到了意志,在鱼钩中望见闪耀的红星,在山边望见决然与一颗颗爱国心。
我们的认知也开始通过书籍扩大。
笔墨横溢,一片漆黑,墨斗的天空,我开始触碰名文。
开始读时,十分迷茫,有就看,没有就不看。
在飞鸟集中,我最喜欢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当时只觉得这句话很美,通过解释才知道它的意思是:生命在有限的时光里,应该像夏天盛开的花朵那样绚烂旺盛地活着;而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应该像秋天的落叶一样静谧、安详、美好地接受。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淡然的生死观。
人在年轻时要尽情地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闪耀出自己生命的光芒;而到了晚年则应该逐渐放下纷扰,静下心来欣赏生命中的美好回忆,享受岁月交织的甘美,面对离别与终结时保持从容和超脱的心态。
是啊,人生就应该如此。
我们不是昙花,不能仅绽放于一时而刹那便枯萎了。
人的生活平平淡淡,而在这朴实无华中却隐逸着对生活的态度。
在初中时期,我受老师影响,迷上了汪曾祺的文章。
如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岁寒三友,晚饭花,受戒,看水等等。
这些文章让我感受到了真实,让我身临其境,仿佛我也在这其中和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劳作,一起看尽人间烟火。
211266334_从随性阅读到专业阅读——我的阅读简史
不带任何功利心,见什么读什么的随性阅读可以拓宽知识视野。
走上教育岗位,开展专业阅读,乃至主题性的专业阅读则能增强学科自信,促进人的发展与成长。
持续、深入、广泛地阅读,可以解决工作中的“本领恐慌”。
阅读简史;随性阅读;专业阅读智汇书里书外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村里的学校读完小学和初中,除了教科书,其他书是没读过几本的。
除了没有书可以读——家里没有,学校里似乎也没有——更因为没有人要我读书。
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见儿子每回考试的分数还行,脸上就笑开了花,根本不知道,也想不到要我多读几本书。
老师似乎也没有要我多读书,能够把课文背熟、考试考好,就是优秀学生。
小学里关于读书的记忆,是四年级的时候,同桌的女生带来一本厚厚的《长坂坡》,我偶然翻了几页就入了迷,一下课就跟同桌借来看。
她始终不肯让我把书带回家读。
我就利用课间看,好多天才看完,赵云单骑救主血战长坂坡的故事让我热血沸腾,忠肝义胆的赵子龙成了我的偶像。
我意犹未尽,软磨硬泡,同桌终于同意把书借我带回家,我又快速把书看了一遍。
我还想读第三遍的时候,同桌果断把书要走了。
她说书是她外公的,有一整套,有好多册。
我想再借一册读,她终究没有答应。
初中时候,唯一的读书印象,就是邻居姐姐从外地回来,带来的若干武侠小说。
寒暑假的时候,她会带孩子回娘家,有一回我看到她读的小说,便借了来,拿到手里看得津津有味。
后来她只要回来,必定会带几本给我看。
我会一直躲在家里堆满柴火的小屋里,父母不叫我,我就不出来,哪怕冻得瑟瑟发抖,或者热得大汗淋漓。
这种阅读,只是枯燥、简单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种调节,没看出有什么大用。
到了师范学校,我才真正开始读书。
2014年评为特级教师后,我多次被问及是怎么爱上读书的。
我笑言是被“逼上梁山”的。
因为我发现师范的同学似乎都有所长,只有我一无是处:个子高高的去打篮球了,十指尖尖的去弹钢琴了,飞毛腿们驰骋操场,踢足球狂奔去了……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我能干吗?这时,我来到了阅览室,坐在角落里,如饥似渴地翻阅着各从随性阅读到专业阅读——我的阅读简史李吉银76智慧教学 2023年5月种从未看过的杂志、图书。
我的阅读史(第二版)
答张彦武先生 问195
穿越当代的文 学史写作196— —洪子诚先生 访谈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洪子诚,男,1939年生。广东揭阳人。1961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1~1993年在日 本东京大学讲授中国当代文学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文写作、中国当 代文学史、中国新诗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 《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中国当代新诗史》等著作,多次获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科研成果奖。
我们的一生里会读无数的书,但让我们难忘的其实不多。这不多的书最有可能是在上小学上中学时读的。而 且往往不是语文里的课文。它们是什么书,对每个人来说不会一样。它们给予我们的东西,有一些则可能永远是 个秘密。或者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却不愿讲出来。
我觉得书本为我提供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比起我见到的,每天所过的日子来,要有趣得多。我在生活 中不能实现的事,多少总能在书里得到弥补。
怎样回到“过去” 精神和语言的“简化”
文学史位置
题解
“风景”的禁忌
角色的移 结构
白天/夜晚 文学组织与组织文学
一会议邀请函
二会议主持人 的开场白
二张枣:知音寻求 者
一商禽:负伤的鸟
三许世旭:跨“界” 的歌者
二梁秉钧(2013年 1月6日)
一纪弦(2013年7 月22日)
三牛汉(2013年9 月29日)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1
重读将损失些 什么
2
“当代”的契 诃夫图像
3
孤独的“无思 想者”
4
“怀疑”的智 慧
5
不奢望,也就 不会有苛求
我的读书故事
我的读书故事作者:邓安庆来源:《广东第二课堂(中学)》 2019年第7期小时候根本没有书能看,父母是不识字的农民,家族中也没有人读书。
那时候,逮到什么看什么,路上如果有了小纸片,都会捡起来看好几遍。
十岁那年的暑假,我跟父母渡过长江到对面的江西山中去。
白天,父母出外种地,我就在家里做饭,余下的时间只能发呆。
住的地方在半山坡上,原来是个幼儿园,我在屋子里找到一本废旧的小说,是李准的《春荀集》,里面收录了《李双双》《老兵新传》等,他那种乡土的气息让我觉得很亲切。
更吸引我的还是跟父母一起来种地的表叔带来的《古龙全集》,红色硬壳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厚达一千多页,字小如蚁,可是真好看呐。
一个词就是一段。
短句子多。
宋词的意境。
楚留香与张洁洁的爱情,中原一点红与楚留香的对决。
我简直快被迷死了,饭也不愿意做了,水也不愿意烧了,父母从地里回来,我依旧舍不得把书放下。
书这么厚,也是不经看的。
十来天的工夫,我就看完了。
闹书荒的日子,真是度日如年。
坐在水泥场上,看远山从云雾之间慢慢露出,风吹过茅草沙沙的浩荡声响,时间像是无比巨大的漏洞,怎么也填补不满。
隔着一个山头的老伯,也是跟我父母一起来种地的,给我捎来了《雪月梅传奇》,真是救了我。
这是一本明清小说,三个女人的事情,故事跌宕,生生死死的,最终都嫁给了一个男人。
后来我又从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平山冷燕》,开头来了首白燕诗,说是一个才女写的,好生糟糕的诗,写得不如我。
我也写诗的!再一次去山里,我带了本岳麓书社的《三国演义》,每一回后面我都要赋诗一首。
我沉浸在这种才子梦之中,幻想自己也写一本小说,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每个主人公都是能吟诗作赋的。
但这个才子梦很快就变成另外一个梦了,读初中时,我喜欢上了赵树理。
我热爱他的泥土气息、他的朴质书写,我开始写作文时,就模仿他的笔调,特别喜欢用方言俚语,后头都缀个“呢”“嘛”,这样我感觉有乡土气。
我记得初二写的第一篇所谓的小说是《鞋匠》,写的是一个鞋匠在街头修鞋,别人都在嘲笑他,他依旧不为所动,默默地修鞋。
我的阅读史500字
我的阅读史
听老妈说,从我一丁点大的时候,她就给我念书了,当然这是老妈讲的,我可不记得她给我读了什么书。
我能记事起,就记得我们家里有个大大的书架,上面有许多书,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大仲马的《红屋骑士》,那是我读的第一本大部头书。
当然那时候我还看不懂几个字,稍微复杂点的都不认识,也不会查字典,所以办法就是跳过去,呵呵。
记得有一次我在看书,正看到精彩的部分,妈妈叫我吃饭,我没听到,结果妈妈走到我身边,对我大声地说:“吃饭了!”我还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回了一句:“对,尼摩船长是个自由的人!”老妈当场无语了。
说来我最爱看的书还是《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尼摩船长。
也许有很多人认为尼摩船长不是什么好人,但我认为他有他的无奈。
我认为尼摩船长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虽然讨厌甚至厌恶人类社会,但他仍会帮助一些人。
在《神秘岛》这本书里,他不止一次地帮助了遇难者,这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而在《海底两万里》中,他却无情地残杀了一船的生命。
还有法布尔的《昆虫记》,由于这个学期我学了一篇有关蝉的课文,所以回家后我专门将蝉这一章看了一遍。
《昆虫记》这本书中我记得介绍最清楚的昆虫是彩带圆网蛛,这种虫子
在产卵的时候会为自己的卵编织一个精致的袋子,作为御寒的“衣服”。
母亲们为了编织这个袋子费尽了心思。
聊聊女儿的『阅读史』
聊聊女儿的『阅读史』
范玲玲
【期刊名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 我一直相信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其自然规律,大人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个时期.阅读也是如此.
【总页数】2页(P95-96)
【作者】范玲玲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一小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西方阅读史研究述评与中国阅读史研究的新进展 [J], 王余光;许欢
2.聊聊女儿的“阅读史” [J], 范玲玲;
3.文学阅读:我的阅读史和你们的阅读史 [J], 吴福辉
4.如何书写阅读史——评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J], 张永堃
5.如何书写阅读史——评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J], 张永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的阅读记忆
我的阅读记忆
廖辉军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
【年(卷),期】2018(0)34
【摘要】好书是精神的栖息地,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末,我正读小学,那时想买一些合适的课外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排队,还需要领书号,甚至需要托关系。
或许因为物质贫乏和精神饥渴,我对语文课本就有一种莫名的敬畏和热爱。
只要每学期的书一领到手,就急不可待地找来宽大厚硬的纸张将书的封皮包裹起来,珍爱有加。
【总页数】1页(P14-14)
【作者】廖辉军
【作者单位】湖北省作家协会;咸宁市小说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2.1
【相关文献】
1.双重缺陷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言语工作记忆和阅读能力研究
2.论传统阅读记忆局限与数字阅读记忆开启
3.生命年轮上铭刻的阅读记忆——《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摘选
4.魅力阅读:上课打瞌睡有助提高记忆——透析社会文化类篇章阅读技巧
5.交互记忆阅读策略在英语阅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次课外阅读调查带来的思考与践行
一次课外阅读调查带来的思考与践行
倪小娜
【期刊名称】《作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又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
”当看到这段话时,我也深有感触。
我一直在一所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学工作,通过日常观察。
【总页数】3页(P122-124)
【作者】倪小娜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闲林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与思考 [J], 蒋兴超;
2.网络背景下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分析及思考——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J], 王华
3.大学生文化素质类书籍课外阅读的调查与思考——以长沙理工大学本科生阅读调查为例 [J], 颜建华
4.少年儿童的课外阅读不容忽视——黑龙江省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及思考 [J],
李丽
5.美育视角下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与对策思考 [J], 尹湘宁;刘曾曾;施妍;陈慧;葛慧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阅读史赖晓燕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我国西汉著名大学者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书是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也是人生的方向标。
因此,阅读对于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如同一日三餐般重要。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深感惭愧,因为自己的阅读面太过狭窄,读过的书目不多。
但今天还是静静回忆,给自己走过的岁月一个小结,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触动。
一、小学阶段“偷”读学“艺”生长在农村的我,小学阶段除了学习教科书外,没有课外阅读的概念,那时从没有听说过“课外书”这几个字。
课余时间接触得比较多的就是黑白插图配上简短文字的小人书,又称连环画。
记得上中高年级时,班里好几个同学常从家里带来一些纸片发黄的连环画,我们就互相交换着看,常常在课间拿出来,几个同学围在一块儿津津有味地读着,在学校没读完,就带回家里看。
那个时候,由于父母文化不多,对读书的理解较为狭义,认为读学校里的书才是务正业,课外书被当做闲书,所以不允许我们看。
我在家常常背着爸爸妈妈偷偷地读那些小本连环画。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读《红灯记》这本连环画,被妈妈看到了,不由分说,就把我的书没收了,说我不好好学习,尽看那些没用的书,我好说歹说,才从妈妈手里要回那本书,第二天还给了同学。
从此以后,我更不敢在爸爸妈妈的眼皮底下读课外书了。
但是,这依然没有打消我读课外书的念头,我仍然向同学借书,下午放学后躲在我家的厕所后面读书。
《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渡江侦察记》这些革命题材的连环画让我了解到革命前辈的英勇无畏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西游记》、《女儿国》、《真假孙悟空》、《真假唐僧》、《文成公主》、《李元霸比武》、《警犬黑豹》、《好事多磨》等小人书频频出现在我的课余生活,占据了我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还有一些书籍,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洗礼已慢慢淡忘,早已记不起名字,但那时读书的场景还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上六年级时,不知从哪儿找到两本作文书,我欣喜若狂,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还把好词好句摘录在自己的一个精致的小本子上,以便习作时用来借鉴。
暑假里,除读连环画、作文书外,我还从院子里上初中的哥哥姐姐那儿借来其他一些书籍阅读,不过假期里读“闲书”,爸爸妈妈是不管制的,而且家里唯一的知识分子——爷爷也喜欢读书,他还常常在读完一本书后就和我交流一番。
我读过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以及姊妹篇《一千零一日》,还有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
记得读完《康熙皇帝的故事》这本书,爷爷和我坐在一起交流故事内容,使我明白那些故事只是民间传说,跟历史还是有一定出入,爷爷就此还给我讲了许多其它的历史故事,这给我后来学中国历史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中学时代读“圣贤”书读初中时,学校里没有图书馆,老师也没有要求读课外书,所以我接触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学生时代》、《少年文艺》、《故事会》、《半月谈》等杂志,而且这些杂志被爱看书的同学借给我后,我只是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就作罢。
可以说,初中三年,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中,每天预习、做题、背诵、复习,课外书便常常被闲置在了一边。
为了学习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偶尔也买过几本《优秀作文》读之。
可以说,初中三年是我人生中课外阅读的断奶期。
但是课内阅读由于大量的背诵,积累的语文知识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
中考后的假期中,由于在家闲得无聊,便迷上了看电视,对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封神榜》特感兴趣,刚好碰到同学有《新白蛇传》和《封神演义》这两本书,便主动借来阅读。
这给我初中阶段较为苍白的课外阅读增添了一些营养。
三、中师生活书香陪伴上了师范学校,崭新的学习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生活使我眼前一片明亮,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我不仅掌握了以前算是空白的音、体、美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让我高兴的是学校有大大的图书馆,街上还有大大小小的数家书店,他们都曾留下过我探索的脚印。
多少个双休日,我都和书作伴,在书海里畅游。
有时,吃过早点,便邀上几个同学去学校阅览室里看书,这儿翻翻,那本读读,既读杂志,又看报纸,既读小说,又读散文、诗歌。
只读到饥肠辘辘,方才离去,填饱肚子,又返回图书馆继续阅读,常常一读就是一整天,走时,还不忘借上一部长篇小说,作为我课余时间的“加餐包”。
中师三年,读过许许多多的书,尤其是文学类书籍的阅读奠定了我的文学基础,以至于在课余时间里也学着涂涂写写。
所读书目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小二黑结婚》等;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彷徨》、《药》、《阿Q正传》,散文《朝花夕拾》,杂文《坟》;矛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惊心动魄的一幕》,短篇小说《夏姐姐》、《风雪腊梅》、《青松与小红花》、《月夜静悄悄》,杂文集《早晨从中午开始》;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革命题材小说《红颜》、《冬蕾》、《红日》、《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散文《朱自清文集》,冰心的《繁星.春水》;还有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我读书比较单一,只读了少数人的书,而且外国作品读得太少,因为外国文学里的人名、地名老是记不住,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有时周末,干脆去校外街上的书店里借上几本小说带回宿舍阅读。
尤其是冬天的周末,常常在被窝里蜷缩一整天,津津有味地“吃”着那些精神食粮。
那个年代,流行琼瑶、席绢、于晴等的言情小说,书中唯美的文字,俊男靓女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了正值豆蔻年华的我,曾幼稚地跟着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忧、一起喜……尤其是琼瑶的小说大部分都曾读过,如:《窗外》、《船》、《在水一方》、《心有千千结》、《庭院深深》、《几度夕阳红》、《一帘幽梦》、《烟雨蒙蒙》、《月满西楼》、《聚散两依依》、《新月格格》等。
四、工作阶段阅读中成长参加工作的头几年,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我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功课方面,再加上没有读书的氛围,所以长篇阅读也就被搁浅。
为了工作的需要,读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之友》、《少先队辅导员》等刊物,通过阅读,学习人家先进的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定过两年的《演讲与口才》;闲暇之际,也从书摊上买回一些杂志类读物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如:《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女友》、《女报》、《知音》等;(那时,总认为自己没时间读长篇,只能读那些简短的文字,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
)后来,在学历进修时,钻研过《中国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
记得那时有一个习惯,就是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必须看一会儿书才能睡着。
2004年,我调到了堰坪小学,之后,结婚、生子,时间就被分配给了单位和家庭两个场所,每天在家和学校之间来回奔波,常常感觉时间之紧迫,身心之疲惫,阅读就被耽误了好几年。
直到孩子上了幼儿园,才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于是,向年轻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在网上学习和阅读,偶尔也在自己的QQ空间和博客上信笔涂鸦,书写生活,抒发感想。
通过网络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以及自己的育女实践,我渐渐发现阅读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更加体会到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阅读。
于是,我重拾阅读来提高自己。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上中师时读过它,文中所塑造的孙少平、田小霞、孙少安、田润叶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尽情展示着普通人物的不平凡人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找到《平凡的世界》再次阅读。
这次,它更加深刻地打动了我:一群普通的人在平凡的世界里,默默承受,不懈追求,用他们的倔强与拼搏,演奏着生命的交响乐,让人倍感辉煌的人生意义。
怀着对作者路遥的崇敬,我又重读了他的部分作品,还专门研读了陕西安康学院姚维荣教授撰写的《路遥小说人物论》。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白落梅的作品《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又名《林徽因传》,随读之,书中唯美的文字和细腻的情感深深吸引了我,让我了解到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一生,更让我激动的是我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因为里面好多语言都是我想说却又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内容。
于是,我有了读林徽因的作品的冲动,我想更细致的认识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子。
就从网上购买了她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细细品读起来。
《你是人间四月天》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每篇文章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
她的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读来让人如沐春风。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张怡筠的《幸福其实很简单》教会我如何协调家庭、事业、亲子三者的关系,做个幸福的女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教给我科学的育儿知识;安康学院李春平教授的《步步高》(又名《把人做成一朵花》)教给我诸多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我刻苦研读教育专著,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的教育成长之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始终关注《班主任之友》、《小学语文教师》、《教师报》等刊物,并学习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我常常挑灯夜战,在网上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观看教育教学视频。
这些对促进我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每接一届学生,我都非常重视孩子的阅读,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习惯,希望他们能因阅读而变得睿智、博学,希望他们的人生能因阅读而与众不同。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几乎都有新课标推荐的书目,我一边给学生推荐好书,一边自己阅读。
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加拿大女作家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还有《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安徒生童话》、《小王子》、《海底两万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近几年,我带领孩子们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探索,每学期初制定读书计划,在教室建立班级图书角,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集中阅读,用一节课进行读书交流,可以推荐好书,可以谈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