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地理
意义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下面是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供参考。
昼夜长短变化指地球各纬度带上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除了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在南、北半球中,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
并且纬度愈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另一半球则相反。
在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全球各纬度上昼弧与夜弧等长。
各地昼夜平分。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上昼弧大于夜弧,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愈高,白昼就愈长,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
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出现极昼现象;半南球反之。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
夜越长、昼越短。
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
2022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训练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含解析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选择题(2021·安徽铜陵一中高三月考)多少亿年来,地球按照一定的规律不停地自转和公转着。
据此完成1~2题。
1.假设地球“叮”的一声停止自转,分别站在0°、30°、60°、90°纬线上的甲乙丙丁四人瞬间会( )A.都向东同速飞出B.都向西同速飞出C.甲向东飞出且速度最快D.丁向东飞出且速度最快2.假如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地球表面可能( )A.不分昼夜B.没有四季C.没有大气环流D.没有地转偏向力解析:第1题,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物体也随着地球一起自转,如果地球停止自转,因为惯性,0°、30°、60°、90°纬线上的甲乙丙丁四人瞬间会向东飞出,并且由于甲地在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其飞出速度最快,故选C。
第2题,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此太阳照射在地球上,总会出现白天与夜晚之分,与地球的运动没有关系,A 错误;地球北极指向北极星方向,因此地球公转运动时,太阳直射点就会出现回归运动,从而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导致四季的出现,B错误;地球是一个球体,因此太阳照射在地球上,就会出现冷热不均,从而出现大气环流,C错误;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如果地球不自转,则不会产生地转偏向力,D正确。
故选D。
答案:1.C 2.D(2021·西安期中)地轴北极在自转和公转中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下图为甲地观测者夜晚观察北极星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甲树位于乙树的( )A.北方B.东方C.南方D.西方4.如果甲处观察者在夜间连续观察2小时,会发现( )A.北极星与地面夹角将逐渐升高B.北极星与地面夹角将逐渐降低C.图中某恒星沿圆形轨道向M方向移动D.图中某恒星沿圆形轨道向N方向移动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北纬40°(该地观测北极星的角度即该地的地理纬度),所以北极星所在方向为正北,乙树位于甲树的垂直的右侧,为正东方向,所以甲树在乙树的正西方。
地理教案-第六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理教案-第六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季节: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南北半球在一年内接受到的阳光量不同,从而导致
了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的南半球靠近太阳时,南半球会进入夏季,而北半球则进入冬季。
当地球的南半球远离太阳时,南半球会进入冬季,北半球则进入夏季。
这种季节
的变化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形成地球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不同地区在一天之内轮流面对太阳。
当一
个地区面对太阳时,这个地区就会经历白天,而当这个地区远离太阳时,就会经历黑夜。
地球昼夜交替是生物生活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的作息时间和生
活习惯。
3. 形成地球经度与时区: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被划分为24个经度,每一个经度距离相邻经度约15°,每一个经度对应一个时区。
在同一个时区内,这里的时间都是相同的。
通过地球公转,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经度和时区来进行时间的划分和统一,方便人们在
不同地区进行时间计量和交流。
4. 定义国际日期变更线:地球公转也导致了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存在。
国际日期变更线
位于太平洋中部,将地球分为两侧。
当人们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会发生变化。
这个线对东西半球的交流和国际日期的统一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地球的公转对于地理影响重大,不仅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和
时区划分等现象,也对气候、生态和人类社会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地球公转的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自转周期: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约每日1度。
知识点2: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
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回归运动的周期:1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注意恒星年比回归年长)知识点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角(1)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所形成的的夹角,一天当中地方时为中午12点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决定的,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①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①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①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与气候变化的联系
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是影响气 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的气候变 化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变化、地球自转轴 倾角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VS
联系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不仅影响着 气候的形成,还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可以导致长 期的气候变化,如冰河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因此,了解地球公转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昼夜长短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轴之间的 倾斜,当地球公转时,不同地区 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间长短不同,
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北半球冬季时,太阳 直射南回归线,昼短夜长。
南半球相反
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昼长夜短;南半球冬季时,太阳 直射北回归线,昼短夜长。
THANK YOU
在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而在冬至日,太阳直射南 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相反。
昼夜长短的变化对动物活动和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如动物的迁徙和人类的日程安 排。
五带划分
五带划分是根据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 辐射量和地表所接收到的热量变化来 划分的。
五带划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 重要影响,如农业生产和城市规划等 。
太阳直射点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季节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轴的倾斜,同一 地区在不同季节受到太阳照射的角度 不同,导致季节变化。
不同地区季节相反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的倾斜, 不同地区季节变化相反。例如,北半 球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冬 季时,南半球是夏季。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第五节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
的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向哪个半球(南、北)移动,哪个半球昼将 变长 ,夜
将 变短 ;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越大 (如下图示)。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 23°31′S-23°31′N
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七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解析: 地球公转周期不变,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不变,C错误。 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增大,七月份直射北半球纬度更高, 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更短,夜长更长,差值增大,D错误。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 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二十四 节气”备受瞩目。2016年12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第 一个节气——大雪。下图是“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行位置对应关系图。 读图,完成2~4题。 2.2016年立冬的日期大致是( C )
3.某地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一次出现在大雪,另一次出现
在( A ) A.小寒
B.大寒
C.小暑 D.大暑
4.严格意义上的节气只是一瞬间,2016年冬至是北京时间12月
21日18时44分,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B )
A.19°E,23°26′N
B.19°E,23°26′S
C.139°W,23°26′N D.139°W,23°26′S
日期 ① ② ③ ④
日出时刻 7:32 6:31 4:45 7:22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首先,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状,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远离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大,而且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长,导致辐射能量的衰减,此时出现寒冷的冬季;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小,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短,辐射能量较强,此时出现温暖的夏季。
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出现,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次,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使得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在赤道附近,赤道附近的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故气温较高;而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由于太阳光以较小的角度照射,故气温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形成。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面上的一部分始终处于太阳照射之下,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太阳照射之外。
随着地球的公转,地球上各地的昼夜交替出现。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昼长夜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日照时间的差异,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繁衍。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例如,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带的出现。
这些地理带因温度与降水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
此外,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分布也受到地球公转轨道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球的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昼夜变化以及自然现象等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四季变化、不同地理带的形成、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影响,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地球的公转是地理研究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考点微专题-考点05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考点详解)
考点05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考纲定位】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核心素养】1.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区域认知)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考情分析】1.高考围绕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两大核心知识命题,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
2.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居民楼采光、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为背景,或创设简洁的经纬网图提供信息,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有降低趋势。
【考点整合】一、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
(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4、地球公转速度(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
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
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
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行为。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基本呈圆形的椭圆轨迹,这个运动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公转运动之一,它的周期是365.25天。
地球的公转带来了许多地理意义,对于地球特征、气候、季节和生物分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地球的四季变化。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完全的圆形,离太阳距离会有所不同。
地球在转动过程中,每个时刻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了不同季节的来临。
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这一时期被称为夏至。
在这一时期,南半球将迎来夏季,北半球则迎来冬季。
而当地球转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时,这一时期被称为冬至,南半球迎来冬季,北半球迎来夏季。
春分和秋分则是地球公转过程中,两个半球接收到太阳辐射相等的时期,标志着春季和秋季的开始。
地球的四季变化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繁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的公转也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纬度有不同的气候。
而地球的公转使得每个地区在一年中有不同的气温和气候。
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为集中和强烈,使得赤道地区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等特殊气候。
而在地球的两极附近,由于太阳辐射的斜射角度和强度较小,导致了寒冷的气候条件,形成极地和寒带气候。
地球的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另外,地球的公转也对地球的环境变化和生物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不同地区在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太阳照射程度不同,这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一些植物对日照时间和温度有特定的要求,例如,当温度升高、光照增加时,许多植物开始生长,开花繁衍;而当温度下降、光照减少时,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地球的公转也导致了动物迁徙的季节性变化。
一些动物会根据气候和食物供给的变化,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迁徙到适应性更好的地区,以满足生存和繁衍的需求。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早于6时日出 )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晚于6时日出 )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探究活动
夏 半 夏至日
6.22
年
春分日3.21昼夜等长 秋分日9.23昼夜等长
冬
冬至日
12.22 半
年
自主练习:一年内,北半球昼夜情况、昼夜变化情况。
昼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夏至
北回归线
春分 =12h
秋分 =12h
赤道 春分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地面
直射:光线集中,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气温较高。 斜射:光线分散,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气温较低。
取值范围:0°≤h≤90°
日 正午 日
出
落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0° 23°26 ′
66°34 ′ 90° 66°34 ′ 23°26 ′
2、太阳视运动
冬至 夏至
N
N
N
N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 五带划分
1、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00)。
2020年高考一轮(4)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夯实基础练习(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之基础巩固 4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基础夯实)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轨道与速度1.如何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提示①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 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 7月初,夏至日为 6月22日前后。
②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移动,形成四季更替。
2.如何区分春分和秋分?提示春分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秋分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②决定了五带的范围a.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b.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③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a.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
b.南、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3.若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提示若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则热带范围将增加(减少)2°,寒带范围将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将减少(增加)4°。
4.若黄赤交角变为0°,对气候、四季和五带有什么影响?提示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将不会再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地球上将不会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现五带。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1)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74张PPT)
基础梳理
黄赤交角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基础梳理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基础梳理
太阳直射点往返运动示意图
春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赤道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南回归线
秋分日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 :
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 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产生 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 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试题调研
(2013•山东文综)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 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 出现在日出前后。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
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
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 2题。 2.该日( B )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2.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o/
23 26 N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的过程。
它是地球运动中最重要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地球上划分季节、决定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使地球拥有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约24小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其中一面,而给另一面带来黑暗。
地球不停地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这一现象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和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正确判断时间、安排工作和休息。
其次,地球公转导致地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轨道并非完全圆形,而是椭圆形,距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为集中,而离太阳最远的时候,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弱。
这种距离的变化使得地球的气候季节变得多样化。
例如,离近日点越近的地区接收到的能量更多,温度更高,气候更炎热;而离远日点越近的地区接收到的能量较少,温度较低,气候更寒冷。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的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的原因。
第三,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风带分布。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地球全球环流系统,其中赤道地区辐射强烈,副热带地区和极地地区辐射相对较弱。
这会引发热量和气流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导致了风存在的存在。
例如,赤道上升的热空气在高空冷却后会下沉,形成高气压带,而两极附近极地寒冷空气下沉后也形成高气压带。
而赤道和两极之间的区域则形成了低气压带。
这种气压差异使得气流以东西方向吹动,形成了赤道西风带、副热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等风带分布。
这些风带对于全球气候的分布和地表水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非圆轨道和轨道倾角的变化,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有所变化,从而导致了气候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周期”。
据科学研究,这个周期大约是每2.5万年。
这种气候的变化对于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0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讲义)(解析版)
三步骤:画图、画点、判断
①给出日期,判断直射点位于什么半球
②给出日期或范围,判断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③给出日期,推算直射点纬度
思考:五一劳动节太阳直射的半球位置?此时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五一劳动节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断方法
1.根据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判断
①回归线之间,一年内直射两次回归线上,一年内直射一次回归线以外,太阳不直射
②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③冬至至次年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④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冬半年:秋分→冬至→次年春分;南半球情况相反
2.该日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约是()
A.32°B.58°C.66°D.79°
【解析】
【答案】2.D
题型01
地球公转轨道的特殊性,导致地球在绕日公转运动中,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一直处于变化状态。因此,地球上不同日期的太阳日长度随地球公转速度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化。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示意图,甲为公转轨道上一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牢记此图可有效判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方法如下:
(1)可根据日期大体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由图可知,三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23.5°;平均每月,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8°;每四天,直射点大约移动1°。
(2)可根据对称原则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于两至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关于两分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不同半球的同一纬度。
C.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D.国庆期间苏州日落逐渐提前
高三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案5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目标定位] 1.理解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3.学会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季节的关系。
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特征(1)方向:①__________。
(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2)周期:一恒星年:②________________。
(3)速度:近日点A点,最③________;远日点B点,最④________。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⑧____________之间往返运动。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规律a .⑨______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b .⑩______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c .春、秋分日:⑪______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四季的更替(1)原因:一年中,地球上各地⑫________________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2)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⑬________、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⑭____、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节是⑮__________的过渡季节。
(3)北温带国家的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4.五带的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五个热量带。
五带反映了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减少的规律。
【问题思考】1.远日点与夏至日,近日点与冬至日的天文含义相同吗?2.假如地轴与赤道面相交的角度为90°,那么当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昼夜长短和季节如何变化?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有何特点?探究点一昼夜长短变化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的昼夜分布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单选题某科研小组对我国某海岛(见图甲)进行了考察,并观测绘制了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图乙)。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可能位于( )A.舟山群岛B.台湾岛中部C.钓鱼岛D.南沙群岛2.在一年的观测中,该小组看到正午太阳在北方的时间大约是( )A.3个月B.6个月C.9个月D.12个月1.D2.A [解析]第1题,读图乙可知,该地一年中约有1/4的时间正午太阳位于北面的天空,故该地应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且离北回归线有一定距离,D项符合。
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一年中约有1/4的时间(3个月)正午太阳位于北面的天空,A项正确。
图为极地投影示意图,图中小虚线圆为极圈,大虚线圆为回归线;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昏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E经线的交点。
据此回答3~4题。
3.图示的日期可能是( )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120°E、23°26'SB.120°E、23°26'NC.60°W、23°26'SD.60°W、23°26'N3.D4.C [解析]第3题,根据0°经线和120°E经线的分布确定地球自转方向,知该半球为南半球;根据AC为昏线确定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最后确定日期。
第4题,结合上题解析,知此日为冬至,可确定太阳直射点纬度;根据图中120°E的地方时(0时)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并不是一直不变的,它一直有着微小的变化。
据此回答5~6题。
5.若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如图所示,则6月22日前后地球上( )A.极昼和极夜最低纬度的距离会缩小4'B.温带范围会扩大4'C.热带范围保持不变D.极昼、极夜的范围会向高纬缩小6.若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0°,则下列地理现象不会消失的是( )A.四季更替B.回归年C.极昼极夜D.太阳日5.A6.D [解析]第5题,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由66°34'变为66°32',则南北极圈度数也由南北纬66°34'变为南北纬66°32',极昼、极夜的范围向低纬扩展,南北极圈的距离缩小4'。
寒带的范围扩大,热带的范围也扩大。
南、北温带的范围各缩小4',合计缩小8'。
第6题,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全球终年昼夜平分,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无四季更替和回归年。
太阳日的存在与黄赤交角无关。
图甲为某时刻在月面上看到的地球昼夜分布图,图乙为当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图。
读图,完成7~8题。
甲乙7.图甲中可见的地球部分此时处于( )A.正午或接近正午B.子夜或接近子夜C.日落或接近日落D.日出或接近日出8.图甲时刻月球处于图乙中的( )A.a位置B.b位置C.c位置D.d位置7.C 8.A [解析] 结合图甲信息知,从月球上看地球的东面为夜半球,西面为昼半球且昼半球面积较小。
根据图乙信息可知,在图乙中的a位置可看到这一现象。
此时图甲中地球可见部分正处于由昼向夜转化的时候,即处于日落或接近日落时间。
沧州市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分别于二分二至日正午时刻测量了学校旗杆影子的长短(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9~10题。
9.旗杆影长的变化可以反映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下列排序符合该运动规律的是( )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丙→乙→丁→甲D.丁→甲→丙→乙10.一年中正午时刻,学校旗杆影子位于旗杆( )A.正北B.正南C.西南D.西北9.B 10.A [解析] 第9题,从图中的影长可以判断出,甲为冬至日,丁为夏至日,乙、丙为春、秋分日。
如果排序符合太阳直射点周年运动规律,则一定不会出现乙、丙相邻的情况。
第10题,此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正午时刻太阳始终位于旗杆正南方,旗杆影子应该位于正北方。
图示意冬至前后北京时间16:15左右,落日的余晖将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的十七个孔洞照亮,呈现出壮丽的“金光穿孔”景观。
读图,回答11~13题。
11.该桥的走向为 (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D.西北—东南走向12.出现“金光穿孔”景观的当地时间是 ( )A.3:59左右B.3:31左右C.15:59左右D.16:31左右13.照片拍摄时,地球的光照图最接近图K5A-6中的(实线为晨线,虚线为昏线) (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1.D 12.C 13.D [解析] 第11题,冬至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夜地区除外);出现“金光穿孔”现象,也就是桥孔洞的方向与日落的方向一致,而桥梁的走向与日落方向垂直,为西北—东南走向。
第12题,北京时间为120°E地方时,而北京位于116°E,北京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6分钟;当北京时间为16:15左右的时候,北京的地方时为15:59左右。
第13题,根据图示海陆轮廓可知,①③示意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结合地球的顺时针自转方向,③正确;而且此时北京处于昏线附近,正好为日落现象。
②④示意北半球,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结合地球逆时针自转方向,②正确;②中北京位于昏线附近,符合题意。
图中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点。
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A.20°B.23°26'C.30°D.66°34'15.地球公转经过P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向南移动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C.在北半球,向北移动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14.B 15.A [解析] 第14题,读图可以看出,PQ连线在黄道平面上,图中字母L和S代表的角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相同,即23°26'。
第15题,地球公转经过P点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2015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
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
读图,回答16~17题。
16.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图5B-5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17.在图5B-6所示四地中,观测者正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的是( )A.甲B.乙C.丙D.丁16.A 17.D [解析] 第16题,由图可知,此日(接近)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地区,甲地离赤道最近,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第17题,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周日视运动。
甲、乙两地是上午,太阳位于其东方天空。
丙地接近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天空。
丁地已经是下午,太阳位于西南天空。
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
读图回答18~19题。
18.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19.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琼B.新C.苏D.赣18.D 19.B [解析] 第18题,二分日,全球的日出方向均为正东方向,日落方向均为正西方向;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移至北回归线,太阳视运动轨迹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变为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移至南回归线,太阳视运动轨迹随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而变为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
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为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所以D正确。
第19题,读图可知,二分日该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正午太阳高度约为50°。
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得,该地纬度约为40°N。
并且根据太阳视运动轨迹可知,该地一年中昼夜变化幅度较大。
所以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新疆。
B项正确。
二、综合题20.图甲是地球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位置示意图,图乙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判断当地球运动到图甲中A、B、C、D标注的位置时我国的节气。
(2)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C的天数是186天,从C到A的天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说出图甲中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图乙的移动过程及此期间海口市(约20°N)白昼长短的变化特点。
(4)说出图乙中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
[答案] (1)分别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2)地球公转从A到C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公转从C到A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3)d。
变长。
(4)a、b段。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地球公转方向和地轴的倾斜方向可知A、B、C、D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第(2)题,地球公转从A到C的天数与从C到A的天数不同与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变化有关。
第(3)题,地球公转从A到B即从春分到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海口市白昼变长。
第(4)题,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即从夏至到冬至。
21.图为某日观测到的90°W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日落地方时刻(图中虚线为极圈)。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写出该经线与60°N纬线交点处日落时,与我国日期相同的经度范围。
(3)据图计算或判断该日图中②地的正午太阳高度、③地昼长和①地日出时间。
(4)试简述图示纬度范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值出现时间。
[答案] (1)23°26'N。
(2)60°W向东至180°。
(3)②地正午太阳高度:73°26'。
③地昼长:20小时。
①地日出时间:6时。
(4)23°26'N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冬至日达全年最小值;23°26'N至赤道,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日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第(2)题,结合题干信息,此时90°W的地方时为22时,0时经线为60°W,据此写出与我国日期相同的经度范围。
第(3)题,太阳直射23°26'N,②地位于40°N,据此可计算出②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③地日落时间为22时,下午长达10个小时,据此可计算其昼长;①地位于赤道,据此知其日出时间。
第(4)题,读图知,图示范围为由赤道至北极点之间,据此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