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名楼“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并领会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解读和分析崔颢的《黄鹤楼》。

3. 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活动。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PPT展示黄鹤楼的照片,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并进行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对黄鹤楼的初步了解。

第一部分: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建筑风格、历史事件等。

2. 学生们自由讨论黄鹤楼带给他们的印象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二部分:解读和分析崔颢的《黄鹤楼》。

(30分钟)1. 教师朗读《黄鹤楼》。

2. 学生们自主阅读并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指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加深对崔颢创作意图的理解。

第三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活动。

(40分钟)1. 学生们分组进行小诗创作,要求以黄鹤楼为主题,表达自己对黄鹤楼的感受和想象。

2. 学生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如绝句、七绝、五言律诗等进行创作。

3. 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四部分:总结与拓展(2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们的学习收获。

2. 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3. 教师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和资源,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和探索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对黄鹤楼和《黄鹤楼》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4. 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1. 黄鹤楼的图片和PPT素材。

2. 崔颢的《黄鹤楼》的诗歌文本。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崔颢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和赏析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有感情地诵读。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2)领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崔颢的《黄鹤楼》。

提问学生对黄鹤楼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诗人崔颢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赏析(1)逐句解读诗歌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描绘的景象。

例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诗中,“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诗人开篇就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两句描绘了黄鹤离去不再归来,只有悠悠白云长久飘荡的景象,给人以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仗极为工整,“晴川”对“芳草”,“历历”对“萋萋”,“汉阳树”对“鹦鹉洲”,读来朗朗上口。

同时,通过描绘清晰可见的汉阳树和繁茂的芳草,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3)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思乡的愁绪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傍晚时分,诗人望着江上的烟波,不禁涌起思乡之情,这种愁绪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也包含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2)诗歌中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相互交融的?6、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2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2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意境;(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分析;(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3)诗歌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崔颢及其作品《黄鹤楼》;(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2)学会比较不同诗歌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诗歌;3. 推荐一位古代诗人,并简要介绍其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否全面覆盖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流畅,学生参与度如何;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学生,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反思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5. 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5篇)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

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

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

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出示课件)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

(学生读题。

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黄鹤楼-崔颢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黄鹤楼-崔颢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黄鹤楼-崔颢》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鹤楼/崔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黄鹤楼/崔颢》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黄鹤楼/崔颢》的基本知识和要点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黄鹤楼/崔颢》的主题和意境2. 难点:理解《黄鹤楼/崔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黄鹤楼/崔颢》的背景介绍、作者简介、诗歌赏析2. 方法:讲授、讨论、阅读、写作四、教学过程设计:1. 热身(10分钟)向学生介绍《黄鹤楼/崔颢》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导入(15分钟)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黄鹤楼/崔颢》的情感和意境。

3. 主体(40分钟)a. 细读《黄鹤楼/崔颢》,解读诗歌的内涵和主题。

b. 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c. 赏析其他相关诗歌,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4. 练习与总结(20分钟)a. 要求学生背诵《黄鹤楼/崔颢》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b. 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c.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问题并进行思辨。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阅读任务,并撰写读后感或评论。

2. 准备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对《黄鹤楼/崔颢》的理解。

3. 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六、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质量:包括作文的内容完整性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考试成绩: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相关试题进行考核。

第二课时一、作业背景与目的:《黄鹤楼》是一首经典的宋词,描写了崔颢对黄鹤楼的赞美之情。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该诗歌的背景、作者及意义,以及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与热爱。

二、作业内容:1. 学生阅读《黄鹤楼》全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了解崔颢这位诗人的生平和作品。

3. 学生分析《黄鹤楼》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优秀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黄鹤楼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崔颢及其作品《黄鹤楼》;(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价值;(3)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在黄鹤楼的美好时光;(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别绪。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设计:(1)是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2)教学环节是否紧凑,教学方法是否得当;(3)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验是否真实深刻;(3)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崔颢 黄鹤楼教案

崔颢 黄鹤楼教案

崔颢黄鹤楼教案教案标题:崔颢《黄鹤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生平;2. 理解《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3. 学习欣赏和朗读《黄鹤楼》。

教学重点:1. 理解《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2. 学习欣赏和朗读《黄鹤楼》。

教学准备:1. 《黄鹤楼》的原文及翻译;2. 课件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首诗的好奇心。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释《黄鹤楼》的主题和意境。

可以使用课件或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Step 3:理解诗意(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黄鹤楼》的原文和翻译,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等。

Step 4:欣赏朗读(1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或朗读《黄鹤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然后,分组让学生轮流朗读诗歌,培养他们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Step 5: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黄鹤楼》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讨论:“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理解?”、“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等。

Step 6: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可以介绍其他与《黄鹤楼》相关的文化知识,如黄鹤楼的历史、文化背景等。

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搜索相关资料并进行分享。

Step 7: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习收获。

可以提问学生:“你对《黄鹤楼》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这首诗有哪些特点?”等。

Step 8: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黄鹤楼》的读后感或创作一首与《黄鹤楼》相关的诗歌。

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崔颢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黄鹤楼文化意义:理解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诗中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情感表达: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举例:《黄鹤楼》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学生需掌握“故人”指的是旧友,而“烟花”则形容春天的美景,这两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文学色彩,也加深了诗句的情感表达。
2.重点词汇解析:如“故人”、“烟花”等,掌握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3.诗句朗读与赏析:学会正确朗读《黄鹤楼》,理解诗句的韵律美,分析诗句的意境与修辞手法。
4.黄鹤楼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变迁,挖掘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5.诗中描绘景象与情感表达: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离愁别绪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举例: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黄鹤”和“白云”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这种深层意境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领悟诗人的感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离别亲人和朋友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好奇心பைடு நூலகம்让我们一同走进崔颢笔下的黄鹤楼,感受离别的情绪。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深层意境理解:学生往往难以体会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抽象意境,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哲理与感慨。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在识别和运用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时感到困难。
-历史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可能对黄鹤楼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理解不深,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唐诗五首:黄鹤楼 (崔颢)》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唐诗五首:黄鹤楼 (崔颢)》

《13.2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这首诗的气韵。

探寻作者从感怀传说到远眺风景最后抒发情怀的情感脉络,了解作者写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学习思路:“知——读——解——品——思——绘——评——拓——练”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唐才子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再如《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一)知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二)知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

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

(三)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始建于三国(公元223年)。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诗歌朗诵活动,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景观描绘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
在教学内容上,我意识到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除了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诗歌的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有一定难度。
-古文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运用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诗歌创作背景的关联:学生可能对唐代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不甚了解,影响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
-朗读技巧的掌握: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歌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黄鹤楼》原文阅读与理解;
2.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崔颢,唐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及创作特点;
3.诗歌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如:描绘黄鹤楼美景、抒发思乡之情、借景抒情等;
4.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句子解析,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黄鹤楼》的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如果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提问。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5篇)板书设计篇一(一)情景导入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1、限时背诵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

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

(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所体现的物是人非、人生失意、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诗——崔颢的《黄鹤楼》。

二、读诗:1.自由朗读;2.学生代表朗读。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质疑答疑。

四、赏析诗歌:1.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名楼黄鹤楼的诗吗?从何处可见?(引导学生关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愁。

)2.“思乡之愁”积聚在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具体感受?(孤独、惆怅、失落?)3.你在诗中何处感受到崔颢思乡的孤独、忧愁?结合具体字词赏析。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黄鹤楼》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文的背诵、理解及运用。

(2) 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诗人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诗意、诗法、诗韵。

(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2 教学手段:(1) 课件:展示诗文、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 实物:如黄鹤楼模型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3.1 教学内容:(1) 诗文背诵:让学生熟读并背诵《黄鹤楼》。

(2) 诗文理解: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3)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黄鹤”、“楼上楼”、“长江天际流”等。

(4) 情感把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美景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等。

3.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黄鹤楼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文背诵: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3) 诗文理解: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4)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黄鹤”、“楼上楼”、“长江天际流”等。

(5) 情感把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美景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等。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背诵等。

(2)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意象分析、情感把握等方面的能力。

4.2 评价内容:(1)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背诵诗文。

(2) 诗文理解: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意象分析:评价学生对诗中意象的分析能力。

(4) 情感把握: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黄鹤楼》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黄鹤楼》

教案名称:《黄鹤楼》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崔颢的《黄鹤楼》,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歌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黄鹤楼的描绘和诗人的离别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名胜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黄鹤楼的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黄鹤楼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黄鹤楼》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诗中描述的黄鹤楼及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歌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黄鹤楼景色描绘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中描述的黄鹤楼及长江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崔颢的生平和《黄鹤楼》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黄鹤楼景色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诗中黄鹤楼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黄鹤楼景色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述,模拟诗人在黄鹤楼的情景,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黄鹤楼和诗人情感的感悟。

2. 黄鹤楼景色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黄鹤楼景色的描绘,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黄鹤楼》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

《黄鹤楼》崔颢教案设计育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这首诗,了解作者崔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

2. 诗歌的意境分析。

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意境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崔颢及《黄鹤楼》的创作背景。

2.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3. 教师讲解诗歌字词,解释难懂之处。

4. 分析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情感。

5. 学习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学生尝试运用方法分析诗歌。

6. 课堂讨论,分享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黄鹤楼》这首诗。

2. 运用所学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代诗歌。

3.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诗歌感受的文章。

4. 收集有关崔颢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5.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帮助他们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掌握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在课后,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共4篇)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三、深入感知古诗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第2篇:崔颢黄鹤楼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时间:2017年9月20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

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六、作业布置
完成《点击》;背诵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