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___社区
社会学社区概论
1.社区:国外社区概念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功利定义的观点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区性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
社会学大百科指出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即人类生活共同体,对社区的认识,社区是社会但与社会不同,它是低于社会即区域社会;社区是群体组织,但与群体组织不同,它是以地域为特征的地域文化;社区是人群但与人群不同,它是具有社会交往的人群,是具有共同意识、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区研究方法:是描述、解释特定社区生活现象的途径和手段的总和,亦称“社区探究法”,是把特定社区放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对第一手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已达到深入认识社区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发展变化目的,内容包括哲学方式(即思维方式),学科方法研究范式和具体方法(定量和定性)三个方面。
3.社区参与:广义上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的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之成果的分享;狭义上是指居民的参与实践,社区参与就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之分担与成果的共享。
综上我认为社区参与是社区参与主体有效介入社区建设中有关决策、实施、管理、监督和利益分享的过程。
4.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5.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反映时代进步特征,具有城市和鲜明区域特点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传统、行为规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6.第三部门:是指具有非营利性、非党派性、一定自愿性、自主管理的致力于社会问题解决的社会组织,通常又称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非营利组织(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社会中介组织等。
《社会学概论》社区
♪ 3、文化与组织 ♪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 形成的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观念,如:语言、 信仰、风俗、习惯等。社区的组织可分为正 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大类,包括学校、医 院、生产部门、商业服务部门、党政机关及 家庭、邻里、团体等。社区的共同文化和组 织指导并控制着社区的行动,促使社区构成 一个整体。 ♪
第十章 社区
♪ 二、学习目标:人类的社会活动,不但是在一定 得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框架内进行的,而且离 不开必需的地域条件。人们总是在特定而具体的 社区中从事自己的社会生活得。社区就成为社会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研究对象。 ♪ 三、学习重难点:社区是本章的核心概念和重 点,另外在理解社区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乡村社区 、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城市 化概念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认真学习。
第一节、什么是社区
♪ ♪ ♪ ♪ 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 (1)相对与“社会”的社区 滕尼斯的“社区”概念:与“社会”相对。指那些 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强的社会共同体 ,体现的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 具有共同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其外延主要 是乡间社会。
二、人类生态学
♪ 1、古典人类生态学 ♪ (1)“芝加哥学派” ♪ (2)帕克——共生与竞争 ♪ (3)麦肯齐——中心化、集中化、隔离、入 侵及延续等区位过程;社区的四种类型。 ♪ (4)伯吉斯——同心圆模式 ♪ (5)霍伊特——扇形区位模式 ♪ (6)哈里斯和尤曼——多核心模式
新疆特克斯县按“八卦图”建设解决拥 堵
♪ 二、社区的要素: ♪ 1、人口 ♪ 社区人口的研究涉及三个要素:人口的数 量、构成和分布。 ♪ 社区的人口总是以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 组织的形式存在,在一定社区中生存的人并 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个人,而是要进行 共同的社会活动。 ♪
社会学概论--第七讲社区-659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
大城市重点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我国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 和发展大城市,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城市 带,以此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其主要依据是:
第一,大城市在一定时期快速发展是历史的趋势。 第二,大城市的规模效益显著, 蕴含着巨大的生命
虚拟社区:通过网络技术,以 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社区。
按照组织 方式和控 制类型
神圣社区:在地理、社会和心理
上与其它社区相隔离,独立存在和 发展的社会单位。神性信仰是基本 的精神纽带和控制方式。
世俗社区:与其它社区相联系,
强调理性与科学,社会控制以法 律和契约为主。
按照产业 结构、市 场规模和 人口密度
四、社区研究的发展
无论是对于一个社区本身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社区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 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 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 同程度的缩影
同整个大社会相比,社区则显得具体可感,易于 把握。一般地说,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 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 现象必然会在各个社区里有所表现。社区研究是 社会研究的具体化。
力。从未有事实证明城市大到何种程度会出现不经济 现象。
第三,大城市辐射能力强。 第四,大城市与“城市病”并无必然联系。
小城镇重点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发展小城镇是现阶段促进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有人 甚至认为,它是我国城市化唯一正确的道路。其 主要依据是:
第一,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人口的蓄水池, 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
在同一时期,美国学者R.S.林德和H.M.林德夫妇又开创了 社区研究中以小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即描述社区的各个 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社区
• 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产生而产生 • 发达国家的 “逆城市化”现象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二、城市化的影响与后果 1、城市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 2、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的人口结构和职业结构 3、城市化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4、城市化引起了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5、城市化对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 6、城市化引起了社会问题
二、 社区构成要素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而组织起来 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2、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3、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机构和设 施
4、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5、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的排列顺
序和组合方式。 1、社区的生态环境结构 2、社区的人口结构 3、社区的经济结构 4、社区的区位结构
文化中心作用——城市是科技中心、情报信 息中心、教育中心、文学艺术中心等。城市是创 造与传播文化的基地;城市中的文明开放程度较 高,教育和文艺活动较为普及,为新思想、新观 念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与世界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造成城
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通 过原有城市的扩大、非城市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 化以及新建城市这三个途径来实现。
主要的活动空间有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 行政管理区、文化区、游览区等。由于各国文化 传统不同,每个城市形成的过程不同,城市的规 模不同。西方国家不少城市,其中心区多为商业 区,往外是由工厂、住宅构成的过渡区,再往外 则是不同阶层居民的住宅区,高阶层住宅一般建 立在远离工厂和闹市区的城市边缘。
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功能的城市, 区位结构有很大差别。如政治城市,在古代社会 一般是正方形,行政区坐落在城市中央,它的四 面多发展为商业区。经济城市的市中心多是商业 区,多设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靠近码头车站 的地方。沿海沿江及靠近山区的城市,多为长条 形或依山势而建。现代城市一般是圆形城市,因 为圆形四周与市中心距离相等,信息沟通、交往 和服务效率最高。工业区多设在城市的边缘或郊 区。文化区一般设在城市较为偏静的地方。休息 游览区一般有分散和集中两种类型。
社会学概论第8章
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 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 活动区域。 也有人强调共同体这一人群要素,认为社 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 群体”。 社区的四个要素:地域、人群、共同行为 规范和社区意识、群体内部互动。
第八章 社区
二、社区的类型 1、纵向角度(依生产力发展水平): 、纵向角度(依生产力发展水平): 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 2、横向角度(空间特征) 2、横向角度(空间特征) 法定的社区,即地方行政区; 自然的社区,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聚落; 专能的社区,如大学、军营、矿区等。 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小城镇社区、城乡联合体。
第八章 社区
另外,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和单位制被打 破,城市居民逐渐由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 由此产生一系列变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和 服务重心向社区转移,形成小政府大社会 的格局。 上海的浦东是中国最早开始这一改革的地 区。
第八章 社区
六、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缩小直 到完全消灭城乡对立的过程。城乡对立一方面表 现为发展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为地区之间 发展不平衡。 实现城乡融合主要有三种理论模式: 1、优先发展乡村社区模式 、 要缩小城乡差别,消灭城乡对立,应当优先发展 落后乡村,使乡村向城市接近,这种接近即是乡 村的发展方向。
第八章 社区
2、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的理论模式 、 重点发展城市,以城市的发展来影响并促 进乡村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别,是这 种理论的核心思想。 3、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 、 这种理论是把城市和乡村放在一个系统中 加以考虑,全面规划城乡的协调发展。
第八章 社区
七、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布局理论 城乡协调发展的布局理论主要探讨城乡社区的地 区发展不平衡及缩小地区差别的问题。布局的焦 点是城市,而城市布局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又是经 济与人口等方面的布局问题。 1、我国城市分布从东到西很不平均,西部地区 较少,越往东越密集; 2、环境与城市布局; 3、经济发展与城市布局; 4、人口与城市布局。
社会学:第十章社区
社会学概论
1.社区特征: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异质性强; 理性活动. 利益关系; 公私分明。
社会学概论
2.区位结构——不同的空间格局: 同心圆; 中心扇状; 多中心。 3.分类:
按功能划分; 按规模划分:
社会学概论
三、虚拟社区:网络社会空间
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是与传统的现实社区(real community)相对应而言的。
态度。
*林德和小城镇研究。
社会学概论
案例 《街角社会》
(美)怀特
社会学概论
2.研究视角: 1)区位学——借助于生态理论研究社区环境、空间
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竞争和共生是其核心概 念.将人口环境、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其平衡 或变动状态;
社会学概论
2)人类学:——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对社区文化 类型进行总结或比较.深刻认识社区特点与社区 变迁;
1.特点: 人口密度低和流动性差; 社会结构简单; 经济活动简单; 社区文化水平低; 家庭在社区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学概论
2.社会结构 1)社会关系: 血缘支配——差序格局 2)职业:
单一. 分工化低. 收入取决于土地多少.经营能力好坏
社会学概论
3)政治: 无为; 长老; 社区事务管理;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第十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社区工作与社区研究第三节城市化及其问题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第一节社区概述一社区及其构成要素二两种典型的社区
社会学概论
第十章 社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第二节 社区工作与社区研究 第三节 城社区概述
一、社区及其构成要素 二、两种典型的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三、虚拟社区:网络社会空间
社会学概论(厦门大学)第10章_社区
二、社区的要素——社区意识
社区意识指居住在某一社区的人对于这个社 区有一种心理上的结合,亦即所谓归属感 。 这种归属感可以表现为:以我是某地居民而 感到自豪;一种回归的亲切感;乡土观念; 共同的意识,如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荣 辱观等。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 成的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观念,如:语言、信 仰、风俗、习惯等。 社区的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 大类,包括学校、医院、生产部门、商业服 务部门、党政机关及家庭、邻里、团体等。 社区的共同文化和组织指导并控制着社区的 行动,促使社区构成一个整体。
二、社区的要素——公共服务设 施
一、乡村社区
2.乡村社区的类型
就乡村社区的聚落形态而言,乡村的分布有两个基 本类型,即集村和散村。 按经济活动的性质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分为农村、 山村、牧村和渔村等。 依据乡村社区人口规模进行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 分为大村、中村、小村。 最后,依据行政组织关系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分 为自然村和行政村。
社区的定义: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 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 人群。
二、社区的要素
人口 地域
文化与组织
公共服务设施
二、社区的要素——人口
社区人口的研究涉及三个要素:人口的数 量、构成和分布。 社区的人口总是以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 组织的形式存在,在一定社区中生存的人 并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个人,而是要 进行共同的社会活动。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社区
二、农村社区的特征
1、地域特征: 受自然环境支配作用较大
2、人口特征: 密度低、流动少、同质性
3、经济特征: 农业为主
4、文化特征: 组织程度低、传统规范
5、心理特征: 保守、重人情、较迷信
6、居住特征:较分散、单独院落
三、农村社区的类型
1、按经济活动性质: 农业社区、非农业社区 2、按规模:人口、面积 小村、中等村庄、大村 3、按聚落形态: 团聚状、条状、环状 风水决定的传统农村社区形态 4、按发展水平 初级社区、次级社区
(三)远古城市
四大流域的城市:文明发祥地 1、两河流域:前3000年
城墙、宫殿、庙宇、市场、农田、水利设施、楔形文字 2、尼罗河流域:前3400年
没有围墙的城市:孟斐斯、底比斯 死人城市:陵墓、庙宇众多 3、印度河流域:前3000年达罗城 城墙、街道、排水设施、大型建筑物、象形文字 4、黄河、长江流域:
1、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中心 ,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 公共交通的中心
2、第二环是过渡区:衰败了的居住区,贫民窟或一些较低档的商业服务 设施基地 。
3、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产业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领工人居住的集合式楼 房、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组成
4、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中产阶级,如小商业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 和政府工作人员等
第三节 集镇社区
一、定义与分类
1、定义 ~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其居民主体
是一批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但在文化传统、组织制度 上又带有更多农村色彩的社区形式。它实际上是农村社区 与城市社区的中介体。 2、分类: 二、特点 人口、经济、组织、文化 三、功能
农村地区中心、城乡连结桥梁与纽带、蓄水池、协调城 乡发展
社会学概论 第十章 社区
三、农村社区的类型 (一)按从事的主要产业划分:农业社区、 渔业社区、牧业社区、林果业社区、工矿业 社区、狩猎业社区和综合社区。 (二)按所处的地理位置划分:为平原、滨 湖、沿海农村以及山村等不同的社区。 (三)按聚落形态划:散村、路村、街村、 沿河村、团村。 (四)按居民分布状态和村庄组成社区的形 式划分:散村社区、集村社区和集镇社区。 (五)按社区的发展水平划分:初级社区与
二、社区的构成因素
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而组织起来
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机构和设施 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社区的结构
1、社区的生态环境结构 社区生态环境结构的自然排列、组合、分布状况、社区地理 环境、资源和交通状况,直接影响社区中人们活动的主要 内容、生存方式、对服务的需求以及社区发展前途。 2、社区的人口结构 社区人口数量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职 业结构和阶层结构等对社区服务和管理直接影响。 3、社区的经济结构 社区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 构、所有制结构、交换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区 经济的空间分布结构以及社区资源结构等直接影响社区生 活和发展。 4、社区的区位结构 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在空间位置上的排 列、组合、分布状况影响着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的 正常发展 。
二、农村社区的特征 1、地域特征:具有更为广阔的地域,自然环境的 直接支配作用较强。 2、人口特征: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流动率小,居 民以农业为主要职业 。 3、经济特征: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 林业、牧业、渔业等,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和商品 经济的发展程度低于城市。 4、文化特征:在组织方面,重视血缘关系、家庭 关系、家族关系;在社会规范方面,传统取向,以 传统的道德、习俗来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在社会交往方面,与外界交往少,居民流 动性不大,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传统的文化色彩。 5、心理特征:趋于保守和情感型,地方观念重, 乡土观念浓,家庭至上及祖先崇拜。
社会学概论课件08社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社区意识、社区性格及社区与社会的区 分 二.社区研究的地位及其意义 三.社区的类型
一、社区、社区意识、社区性格及社区与 社会的区分
• 1、社区 • 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
和社会》。德文Community可译为社区、社 团、大众、公众等。一般认为,社区概念由德 国藤尼斯提出。 •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 系和共同利益,并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 体及其活动区域。是由同一地、同一地区、或 同一国的人所构成的社会。 • 功能:居住、日常生活、社会化、社会控制、 社会参与、社会福利。
• 网络社区最大的作用:围绕某种共同利益或者 兴趣把一个个孤立的草根团结到了一起,形成 了不容忽视的草根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在经济 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的作 用。新一代的社区靠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更完善 的技术支持将社区成员牢牢地粘在社区里。虚 拟社区是其成员在家庭和工作地点之外留连最 多的地方。
• 1952年正式成立了“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 组”,来试行推动社区发展工作,该小组现改 称为社区发展局区域与社区发展部。
6、社区研究在中国
• 30年代广泛兴起;建国后取消;78年恢复;79 年邓小平提出要赶快补课。
• 社区工作已由过去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到今天 的社区建设;由过去的单纯社会整合到今天的 促进社会变迁;由过去的民间行为到今天的政 府指导下的居民共同行为。
• 今天,不管是哪一个阶层,上海人对子女的第 一企盼是出国留学。
南京的城市个性
• 南京大萝卜:实在、厚重;愚蠢、缺心眼. • “淳朴”“热情”“保守”,自由散漫,做事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 社区
二、特征
1、超时空性
2、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3、人际关系松散,流动频繁。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原则。
三、与实在社区的联系
1、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 2、反作用于实在社区; 3、两者在功能上互补。
思考题
1、什么是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区别?
2、谈谈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社会结构 分工复杂,社会分 简单,低,单 化程度高,阶层构 一 成复杂
3、按社区的功能划分:
专能社区 综合社区
专能社区:一种是功能比较单一的社区,如学 校、部队;另一种是在社区的多种功能中某一 功能具有主导地位,形成独有的社区特色。
综合社区:指社区的多重功能较为均衡,没 有明显的行业主导趋向的社区。
自然社区
法定社区
自然社区是自然形成的,它常常以河流、 湖泊、空地、山林等作为自然性边界的标志。
法定社区是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而设置 的。如城市中居委会辖区共同体、以及农村 中的“行政村”,等等
★2、按综合标准划分:
城市社区 农村社区
综合标准,是指同时按照经济结构,人口 密度、规模大小、组织特征,文化模式等标 准进行分类。
第二节
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一、社区发展
社区发展是二战以来由联合国倡导的一项世界性 运动。 联合国以工业国家社区组织工作的经验为基础, 结合发展中国家开展成人教育、合作社运动、乡村建 设运动等方面的实践,于1955年正式提倡通过社区发 展达成社会进步。
社区发展——是指通过社区民众共同努力,且 与政府合作,以促进社区经济、社会、文化发 展变化,进而促进社区协调和社区整合的过程 。它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
第十章 社 区
社区概述
社会学概论(五)社区的概念
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 相互关系。
中国的社区研究
• 认为社区的各种社会生活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社区中的 其他制度、其他组织机构等密切联系相连。要深入研究社 区必须全面地观察社区,综合地分析社区。《中镇》开创 了社区综合研究的先河,推动了后来学者进行一系列类似 的研究。
• 在对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探讨方面,德国社会学 家齐美尔对比了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
• 2.区位学理论:借助生物进化论的原理,强调研 究城市环境的空间格局。
• 20C20~30’s芝加哥学派提出古典区位理论——人 文区位学理论,把社区视为人类聚居生活的特殊 的空间现象,其中城市社区中的空间位置属于一 项重要的稀缺资源,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在城市 里占据的空间位置反映了他们对利益的追逐,
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生活 共同体。 • (2)特征:同质性——社区成员具有相同 的社会性质,包括相同的职业、文化背景、 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 式等。P.275.
城市社区
• 2.城市社区: • (1)概念:指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
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 性生活共同体。 • (2)特征:异质性——城市社区成员具有非常不 同的社会特征,包括不同的职业、文化背景、生 活经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P.275. • 城市社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基础。城市的演变 依赖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最早的城市距今 7000~9000年,出现于中东的美索布达米亚。
• 2.揭示社区以至更大社会范围内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作为地方社会,社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社区研 究就是要揭示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与该社区其他方面生 活的相互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帮助社区依靠自身 力量尽可能有效地解决它的问题。
电大社会工作本科——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区精要文档全文免费阅读、在线看
第一节 社区概论
社区的5个要素
费孝通使用社区作为community的中文翻译。 社区指的就是由聚居在一定区域的人们所组 成的、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相对独立的共同体。
生活
群体地域文化来自社区5要素Page 1
认同
第一节 社区概论
社区的分类
按照社区的形成方式划分: 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按照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进行划分: 亲缘社区、同事社区、邻里社
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
■城市化的发展意味着现代国家社会治理的复杂化。 ■城市化的趋势也表明了城乡差别不可避免。 ■3、城市化的新动向——逆城市化 ■ 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迁移 城市病(空气、交通、环 境污染、噪音......)
Page 1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化
■二、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过去60多年间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57年的平稳发展阶段。(第一个五年计
Page 1
划)
■第二阶段是1958-1965年的急速调整阶段。(大跃进) ■第三阶段是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上山下乡) ■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以后的市场主导型的。(改革开放以
后)
前三个阶段是行政主导、后一个 阶段是市场主导
Page 1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化
■三、中国城市化的困境 ■1、城市化滞后(人口比重、就业结构、消费水平) ■2、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3、城市管理滞后(基础设施、城市管理与服务.....)
Page 1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
■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格局——用“水纹圈”来 比喻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格局不是一个一个界限 分明的稻草捆,而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 发生的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 ■个人是水纹圈的中心,而一圈一圈的水纹就是 每个人的社会关系所涉及的范围。 ■费孝通把中国乡土社会这种“水纹圈”式的社 会关系格局称为“差序格局”。
社会学概论社区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社会学概论社区的名词解释是什么社会学概论:社区的名词解释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由一群人共同居住并具有一定联系和互动的地方。
社区可以是一个小村庄、一个城市街区、一个社交媒体群体,甚至可以是一个虚拟世界。
社会学研究社区的形成、发展和运作,以及其中的互动关系和社会结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解释一下社会学概论中关于社区的名词。
1. 社区社区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它代表着一个由人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生活群体。
这个群体可以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也可以是在虚拟空间共同参与特定活动的一群人。
社区的形成理论上可以归因于各种因素,如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共同兴趣爱好等。
2. 邻里社区邻里社区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居住并有一定联系和互动的社区。
这些社区通常具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和社会互助机制。
邻里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紧密联系和互动的地方,提供了社交支持和资源分享的平台,有助于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和互助网络。
3. 虚拟社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社区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兴形式。
虚拟社区是通过网络媒体平台构建起来的人际互动群体,成员可以远程参与并共同讨论特定话题、分享兴趣爱好。
虚拟社区的形成不受地理限制,因此可以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圈和信息资源。
4. 弱关系社区弱关系社区是指社区成员之间关系比较疏远,往往只涉及到一些散漫的社交联系。
这些社区的成员通常没有深入的信任和互助关系,他们的交流往往是表面化的。
弱关系社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例如在人们工作场所的同事群体、学校里的同学关系等。
5. 封闭性社区封闭性社区指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群体,他们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少。
封闭性社区可能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或者对外来文化和观念的抵制而形成。
这些社区的社会互动主要在内部进行,少有外部干预。
封闭性社区可能因为自我保护机制而形成,也可能是意愿所致,例如一些宗教社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区。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社区.
社区建设的五项基本思路:加强基层管理、提高生活质
量、开发多方资源、发动群众参与、突出文化建设。
社区建设的五个组成部分: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
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会治安。
二、我国的社区工作
3、社区警务
(补充讲解)
社区警务的实质:警察立足于社区,积极开展各项宣传
工作,动员和组织社区群众,实行警民合作,不断增强社区民 众参与社区治安管理、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
第九讲
教学重点:
社区
(教材第十三章)
1. 社区的含义与类型
2. 我国的社区工作 3. 社区行政化的困境与突破 4. 网络虚拟社区
一、社区的含义与类型
1、“社区”概念的由来
译法 含义
eg.
“共同体” 有共同信仰和价值观
念的人组成的团体
民族、政党、 协会团体等。
Community “社区”
居住在一定地域上的 人口构成的小社会 居民小区、 街道辖区等。
一、社区的含义与类型
2、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所构成的社会 单位。简言之,社区就是一个区域性的小社会。
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p.272-273)
(1)一定的地域;(2)一定的人群;(3)共同的文化(如共同的 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社区意识和归属感等);(4)共同的社会
活动、以及紧密的互动关系。——“社区”较“社会”的不同
(1).导致基层民主建设迟滞,有悖宪法规定的社区自治组织原则区自治理念匮乏、公民自信心降低,政府与社区关系扭曲。
[专题]社区行政化的困境与突破
3、社区行政化的突破
建设成熟、稳定的社区,形成政府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关系,必须
对“社区行政化”的困境加以突破,相关措施包括: (1).宏观上,综合协调政府、市场、社区自治机制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05社区
第八章 职业分化 1.农业——基本职业 2.专门职业 …… 第九章 劳作日程 第十章 农业 第十一章 土地的占有 第十二章 蚕丝业 第十三章 养羊与贩卖 第十四章 贸易 第十五章 资金 第十六章 中国的土地问题 附录 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 滕尼斯的理论:Gemeischaft与Gessellschaft ➢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人文区位学理论(human
ecology)/ 帕克、沃思、伯吉斯
➢ 同心圆理论 ➢ 扇形理论 ➢ 多核心理论
(二)社区研究的方法
实地调查
林德:《中镇:美国当代文化的研究》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费孝通:《花篮瑶的社会组织》
第三节、中国社区与城市研究的若干话题
城市社区; 农村社区; 民族社区; 网络社区; 某些人群社区。
城市研究
向德平,1994,《城市社会学》,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城市社会学》 郑也夫 著 中国城市出版 社2002.6
第一讲 概论 第二讲 城市的产生与近代的变迁 第三讲 古典城市社会学与生态学 笫四讲 生态地理学与城市历史学 第五讲 城市社会学的四支理论流派 第六讲 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城市化 第七讲 城市的规模与类型 第八讲 城市交通 笫九讲 城市住房 第十讲 公共空间 第十一讲 城市与垃圾 第十二讲 水危机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序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调查区域
1.调查区域的界定 2.地理状况 3.经济背景 4.村庄 5.村里的人 6.选择这个调查区域的理由 第三章 家 1.家,扩大的家庭 2."香火"绵续 3.人口控制 4.父母和子女 5.教育 6.婚姻 7.家中的儿媳妇 8.表亲婚姻与"小媳妇"
社会学概论第九章-社区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第九章 社 区第一节 社区与社区研究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之中的,即使活动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生活的地理位置的概念依然存在于网民的自我意识之中。
空间不仅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物质承载者,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社会学关注人们在共同的地域空间中如何生活,也关注不同的地域空间对人们的社会意义。
一、社区产生与演变社会学的社区概念是经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而逐渐演化得来的。
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书中认为,人类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状态: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合方式;而社会是由契约关系和理性意志形成的社会组合。
他用这两个概念来说明这两种社会组合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性质的不同:前者是—种依存关系,即共同体状态,后者是利益关系,人们因谋求自己的利益而结合。
滕尼斯认为当时的社会正在由前一种状态向后一种状态变化。
滕尼斯在提出社区这一概念时指的是一种成员之间唇齿相依、感情保障、关系协调,由共同习惯和共同价值维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中并没有地域的涵义,所以这一概念所指的核心含义是共向体。
美国社会学家在使用社区概念时,其涵义与腾尼斯所使用的社区相近的,但他们根据美国社会学研究的实际,较为明确地赋予其地域方面的涵义。
社区概念进入中国之后,社会学者们长期进行的社区研究基本是农村村落研究,这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学者对社区涵义的理解。
因此,中国学者在使用社区这一概念时同样赋予了地域的涵义。
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学术研究所分析的对象不同,学者们对社区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
但是,几乎所有学者都认同它所具有的共同体涵义,这也成为社区的基本内涵。
比如有的学者使用知识分子社区、学术社区、宗教社区等概念,实际上指的是知识分子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宗教共同体。
在这里,共同体是指具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有共同价值规范和一致追求的人组成的社会人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一)行政主导:从资源垄断到政策引导 1、行政主导型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呈现波动性特点 2、地方政府在城市化发展中的行政主导作用增强 3、政府力量主要体现在制定城市化政策和调动城
市化发展资源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二)发展路径:从单向到双向 1、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是一种由政府发动和提供资
2000年中发办23号文《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 建设的意见》,确定了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 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 广泛参与的新的社区建设工作体系,明确了社区 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目标任 务。
从此,来自基层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开始以始 料未及的速度蓬勃发展起来,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督促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已成为今天城市政府与居民共同追求的目 标。
可见,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 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 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 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 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第三节 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在研究城市化问题时,我国一般都用城镇化这一概念,近年来逐渐用 城市化替代了城镇化。
第三节 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三、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涌入城市的剩余劳动力远远超过城市 的容纳能力。
郊区化:居民和商业、工业企业从城市中心向郊区 的转移。最终结果是把郊区的乡村用地变成城市用 地,把郊区变为市区
2000年10月9日,民政部上报中央《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 区建设的意见》, 2000年中发办23号文,标志着由政府推 动的以民主自治为核心的社区建设,启动了中国城市社区民 主自治的进程。
一、中国城市社区成长历程
2001年4月,青岛浮山后街道办事处成立首家街道层面的 社区自治组织。
2001年7月,民政部在青岛召开社区建设现场会,确认27 个市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148个区为“全国社区 建设示范区”。会议要求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依托, 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城市民政工作。
二、城镇化水平(城市化率)
城市是一个主要由非农业活动人口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人们生
产、生活的聚集区域。
城市具有共同的特征:
第一,城市具有相对庞大集中的人口规模和密度。20世纪国际上 通行的城市(城镇)人口规模最低标准是2000人以上(我国0.3-10万人) , 并且把20万人以下定为小城市(我国是10-20万人);20-50万人为中等 城市;50-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我国100-200 万),2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
四、社区分析的理论视角
伯吉斯的“同心圆区”模型把芝加哥城市划为相继连续 的五个同心圈,每个同心圈包含各自独特的人口和活动 方式。
城市社区的概念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丰富了,出现了郊 区化的理论。
根据西方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的研究者提出了后现代 城市的理论。
虚拟社区理论工作者出现在互联网时代。
工业化改变了农村社区 工业化改变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关系
第三节 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一、城镇化
由于不同学科研究角度不同,对城镇化的关注点也就不同。 人口学讲的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即以 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聚集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地 理学上的城镇化是农村地貌转变为城市景观的过程;社会学 上的城镇化主要是城市文明覆盖农村,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 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城镇化则是由农村 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
三、中国的城乡关系
(一)城乡分治 (二)城乡不平等 1、产品或生产要素交换的不平等 2、收入的不平等 3、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等 4、城市内的城乡分割
三、中国的城乡关系
(三)走向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 1、反哺农业 2、以城带乡 3、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社区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城市对国民经济二、三产业具有强大的聚集能力,从事非农 产业活动的人口占绝对比例。
第三,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与进步的聚集栽体,是 人类文明高度集中的地域。
第四,城市大多是行政中心。人口城镇化反映的是人口向城市聚集 的过程和聚集程度,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 称城镇化率或城镇化水平。
伴随着公民社会的成长,现代社区开始容纳业主、居民体 表大会、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共建组织、物业公司、 房地产开发商、NGO、社区民间组织、提供专项服务的商 业组织、社区医疗卫生组织、民间公益组织、政府服务机 构、不享受政府薪金的义务制居委会、接受居民评议的派 出所、自荐举参选的区人大代表,以及演变为大社区的街 道办事处等各类新型组织和错综复杂的新型关系。
农业社会中的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农业社会中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中宗教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社会中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军事的职业化也促进了城市的扩大。
工业化时代的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工业化带来了贵族城市向市民城市的转变
一、中国城市社区成长历程
有学者预言,中国未来城市管理将朝“一市多区”转变 (即市区两级政府,一级自治机构)。逐步走向自治的现 代社区,再也不是可以依靠单位组织进行管理的社会控制 单位,它已经变成具有明确自主利益、追求自治的地域性 社会共同体,一个在城市治理中与城市长期利益联系最紧 密最直接的利益群体,一个政府、企业、NGO、社会机构 千方百计想渗透进去、取得信任、获得信息、得到支持的 消费者和公民的领取地。
3、我国的城乡关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实 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 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 城乡沟通;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关系
一、城市化过程与阶段
(一)1840-1949年:艰难启动的中国城市化 (二)1949-1978:大起大落的中国城市化 1、1949-1960:中国城市化的复苏和发展 2、1961-1978:中国城市化的倒退 (三)1979年至今: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逆城市化:城市居民向非城市地区转移。最终结果 是把城市因素不断注入到非城市社区,使其向城市 类型的社区转化。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实质是城市化的深化后继续发展。
第三节 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四、城乡关系
1、城乡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城乡分化、城乡 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
2、城乡协调发展:优生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 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的理论模式、城乡一体化协调发 展的理论模式。
2002年,在示范活动基础上,社区建设全面推进。
在社区居民自治的改革过程中,大量民主自治、公民参与 治理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涌现出来。如居委会的“议行分 设”、听证制度、一门式服务、社区论坛、社区民间组织、 居民评议民警和政府职能部门、街道级社区、决策听证会、 政务评议会、巡回接待制度等。
一、中国城市社区成长历程
这种分类目前在中国是一种基本的分类方法,它可以反 映中国社区划分的主要特征。在中国城市统计中,居住地划 分为“市”、“建制镇”、“乡村”三大类。
社区的层次:初级社区(单个的自然村落、城市中的街
道、住宅小区等)、二级社区(一个城市、相关成片的农 村)、三级社区(边缘相连、关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的城 市群)、四级社区(一个国家地域范围内的人口及其共同生 活的共同体)
二、政府推动下的社区建设和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二)居委会自治 1998年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第一个尝试由全体居民
直接选举社区居委会 1999年上海市卢湾区在瑞金、浦东新区、潍坊、塘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 社区
第一节 社区
一、社区的含义
将“社区”这个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围来研究的,起 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滕尼斯认为,人们的相互关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于 情感、恋念和内心倾向的关系,第二类是为了达到某种 目的而在占有物的合理交易和交换基础上的关系。滕尼 斯称第一类传统的富有人情味的、有着共同价值观念、 关系亲密的社会共同体为“社区”。
社会产生于众多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 社会中的个人预测共同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会有利于 自己,因而聚合一起共同行动。从古到今,社区这个概 念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它的地域性。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是基 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
二、政府推动下的社区建设和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一)划定邻里社区规模
沈阳创新式的社区划定标准是全国城市社区普 遍的划定标准:1999年,沈阳市按照自治原则划定 邻里社区的范围是大于居委会,小于街道,管辖人 口规模在1000-1500户之间,类型分为地域板块型、 封闭小区型、单位型和功能型。
一个拥有自己完整的组织关系、独立利益、地 域性连带关系的自治性社区组织,城市管理的基础 组织单元,开始突破原有居委会“政府嘴和腿”的 局限,凸显出来。
社区服务就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 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服务活动。主要包括:社 区养老服务、社区助残服务、社区家政服务、社区医疗 服务、社区就业服务等。
中国社区的成长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一、中国城市社区成长历程
1984年民政部召开以“社会福利社会办”为主题的漳州会议 以后,以传统民政工作对象为目标的社区服务开始在一些大 城市出现。
第二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一、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特征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在经济活动的类型与方式上的差 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在地理和人口方面的差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上的差异 城市社区成员和农村社区成员在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