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之一 doc

合集下载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愤、悱、与、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变式句的特点和作用,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分析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领悟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愤、悱、与、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变式句的特点和作用,并积累文中的成语。

2.分析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领悟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中有言:“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幻灯展示)这座坐落在泗水旁的曲阜孔庙中的杏坛,也许是中国最为动人的景致了。

它是路,无尽头地延续并日益宽广着中国历史的命脉。

它又是一座使这条命脉始终沸腾着青春活力的熔炉,锻造着也拓展着天下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与情感。

有了这座杏坛,原本只有官员与百姓的人世上,便多出了一群叫做“知识分子”的人们。

当然,这座杏坛更是一种永不涸竭的源头,潺潺地,便洇湿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并使这种潮湿,氤氲成河流,湖泊,山峦,或森林。

于是世界就热闹了,也有了味道。

孔子,从此也就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再也无法回避的存在与话题。

(学生齐读)二、解题切入问:课题“诲人不倦”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在课文中出现在第几章?具体怎么解释?明确: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34)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

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

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

”我也深有同感,一方面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常常是感到诲人有倦。

你们看老师,常常面有菜色,带着心理和生理疲倦;另一方面又感到教书育人是神圣的,庄严的。

它是一种事业,我们再疲倦也要坚持下去。

【范文】《诲人不倦》教学设计_1

【范文】《诲人不倦》教学设计_1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XX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XX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导入设计”有意突现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里的特殊影响,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整体感知文本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归纳并疏通有关成语及其意义。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问题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教师小结: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2.诵读感知(1)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字音提示:知zhì骞qiān隅yú谄chǎn磋cuō倩qiàn反(同“返”)fǎn(3)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

《论语》之《诲人不倦》优质课件

《论语》之《诲人不倦》优质课件

绘事后素 教学相长 礼后于仁
学思结合
学而习时之,不亦悦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不耻下问
如何理解孔子“述而不作”的观 点?思想保守,只述不作,古代的东西只能陈
陈相因,就不会再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 不符合现代社会的。
好古,谦逊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 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 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子思: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 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牗二室﹐褐以为塞; 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 其杂也?” 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 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 人……是以杂也。”
泛爱众而亲仁
教育内容
文行忠信
知识、实践、思想品德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三十而立时,由于学业广博,德行深厚,为社会所承认。 借从政的机会,开始收徒讲学,先后多达总数三千,身通“六艺” 的贤人有七十二。不受贵贱、贫富、老少、国籍等条件限制,大 都来自贫贱之家。只有少数是贵族,平民通过学习而了参与贵族 政治的机会均等,孔子用了四五十年的时间,培养了一批人才,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和世袭政治官职的局面。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总之:可以观察社。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教育原则
回能知一推十
启发诱导 举一反三
因材施教
子贡与师的交谈: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贫而乐,富而好礼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子夏与师交谈:
诲人不倦
教育的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案1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案1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诲人不倦》教案1教学目标:1、能提炼概括孔子孟子的教学态度、原则和教育方法2、比较说出孔孟“为师之道”的异同教学重难点:1、概括孔孟的教学方法2、由孔子的教学思想理解当代社会的素质教育教学过程:24、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7·2 子曰:“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评析】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7·7 子曰:“自行束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评析】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

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

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案1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案1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1美英教学目标: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即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也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骞(qiān)亢(gāng)不悱不发(fěi)隅(yú)绚(xuàn)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素养等。

3、生齐读课文三、文本研习:(一)、关于教育的作用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2章,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句。

明确:17.2章节性——天性习——习惯、习性、习染17.3章节唯——只有上知——“知”通“智”,上等的智者下愚——下等的愚人小结:这两章分别强调了教育中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的影响。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这在前面已学的章节里也有体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诲人不倦》

思考题
尊重个体差异
借鉴"有教无类"的理念,尊重每个学 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
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启发式教学
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 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德行与知识并重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 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才。
孔子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 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孔子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 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他 常采用问答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对于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 的作用,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
教育理念之一。
03
论语中的道德观念
仁者爱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意为在人群中,必定有可以作为自己老 师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谦虚学习的态度,无论在何处,只要有人有值得学习的优点和长处,都应虚心 学习。
在学习中,我们应保持谦虚的态度,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积极向他人学习,不断提 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意 为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 快吗?
学而时习之是一种有效的学习 方法,通过及时复习巩固所学 知识,可以加深记忆和理解, 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中,我们应积极践行学 而时习之的理念,养成及时复 习的好习惯,以更好地掌握知 识。
05
课程总结与思考题
总结课程重点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强调"有教无类", 认为教育应该平等地 面向所有人,不论贫 富、贵贱、种族或国 籍。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古代的姓氏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最初,“姓”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分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

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

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进展,同姓的族群毁灭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

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凹凸与财产的多寡。

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

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

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出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行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里说明白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白两者后来的演化和作用。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分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民所建,所以孔子本应姓“子”。

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

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

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é),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日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诞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

《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由于“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沟通,给小孩取名是沟通的需要。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2 、那 么孔 子 为 什 么要 主 张 “ 人 ” 或 者 说 ,人 为 什 么 诲 ? 需 要 教 育 ? ( 书 :为 什 么 诲 人 ? 板 )
【 明确 】因为教 育可 以改 变人 的天性 ,把人 的天性往美
好 、高 尚的方 向发展 ,所 以需要教育 。
3 L 要 教 育 的主 要 是 一 般 人 。那 么孔 子都 教 育 过 哪 些 、孑 子 人 呢 ? 大 家 找 找 具 体 的 名 字 。 ( 书 :诲 过 哪 些 人 ? 板 )
( 生 自己 看 书 ,约 三 分 学
动起来 了)
钟 , 以下 是 笔 者 的教 学 精 彩 片
段)
生 :不 好 。 用 “ ” 字 ,可 言 见孔子 与学生能平等 交流。 生 :不 好 。用 “ ” 字 ,可 言 知孔子尊重 学生 。
生 :不 好 。 用 “ ”字 ,可 言
思?
的 回答 一 不 一 样 ? ( 生 大 声 回 学 答 : 不 一 样 ! 可 见 ,孔 子 真 正 ) 做 到 了 因材 施 教 。 不 仅 因 材施 教 ,而 且 因人 而答 。 小 结 : 在 教 导 学 生 的 过 程 中 ,孔 子 采 用 了 启 发 式 、因 材 施 教还有鼓 励式等教学方式 。 ( 件 展 示 :启 发 诱 导 、 因 课 材 施 教 、鼓 励 教 学 、谈 话教 学 ) 四 . 读 全 文 , 感 受 子 子 的 诵 L
瞄圜翻

诲 人 不 倦 ) 学 设 计 )教
贾 牲


2 1 年 l月8 0 0 2 日,笔者参加 了湖 州市本级优质课 比赛 ,执 教 《论语 ) ( 选读》 ( 语文版) 中的 《 诲人不倦》 ,获得 了一 等

论语《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运用讲解法、问答法、举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诲人不倦”的内涵。
3.知识拓展: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其他古代教育家的教育观念,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谈谈你对“诲人不倦”的理解。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孔子及其教育思想的尊重和敬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论语》中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教育公平,关爱每一个学生。
3.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激发其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论语《诲人不倦》”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对《论语》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及句式的掌握仍需加强。此外,学生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所认识,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会在以下方面存在困难:一是对“诲人不倦”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二是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三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育问题。
1.知识性作业:
a.请学生翻译《论语》中“诲人不倦”的原文,并解释其中的关键词汇。
b.结合所学内容,总结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不少于500字。
c.列举三个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诲人不倦”精神,并对案例进行评价。
2.拓展性作业:
a.阅读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课外资料,如《孔子家语》、《孟子》等,总结孔子的教育理念,并与同学分享。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课课练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课课练

11诲人不倦【教师版】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G.形作使动H.形作意动I.动词作名词J.动词作使动
三、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
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1.D【A行:社会实践;B抑:不过,只是;C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A【B与:赞同;C盼:黑白分明;D起:启发】
3.C【也:均为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A兼词,之于/兼词,之乎;B连词,和/动词,赞同;D连词,如果/动词,及,比得上】
4.C【①就,然后②却;③却;④又,并且】
5.B【①量词,种,件;②助词,…的人;③副词,就;④代词,这】
6.B 【①连词,表修饰,着;②连词,表承接,就;③句首语气助词,表猜测,大概;④代词,他,他的】
7.B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8.B【A“习相远也”应改为“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甚远”;C应译为: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D“美目盼兮”应译为: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

】六、名句背诵检测
⑴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⑵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
⑶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⑷,则不复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⑸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⑹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⑺,,素以为绚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⑻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4.请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关于教育的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谈谈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观念的进一步理解,字数500字左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教学场景,运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2.掌握将文言文知识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
3.培养学生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使其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以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观念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原文,分析文言文的词汇、句式和内涵,理解其中的教育智慧。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古文素养。
2.分析和解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念,学会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3.掌握“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热情,树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信念。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文化内涵】、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入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时建议】三时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问题2】本所选录的1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2.诵读感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所选的“语录”共有1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对象(第3章)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8、9、11章)教师素养(第6、10、13、14、1章)重点研读:教学方法与原则、教师素养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有教无类”的认识。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

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王先谦《庄子集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和思想,掌握基本道德修养。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和思想。

2.学习方法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学习方法的培养。

2.如何应用《论语》《孟子》的思想进行实践。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教师简单介绍《论语》《孟子》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教师展示一张包含经典名言的PPT,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出处。

第二步:知识输入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言和故事,并说明其背后的思想和道德教育意义。

2.教师分小组让学生在白板上标注每个名言/故事的思想内涵,并与其他小组交流。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具体情境和背景,引出名言或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第三步:学习方法1.以“三个问题”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重点,归纳总结经验。

2.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反思和总结,在读完每一篇文本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第四步:课堂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名言或故事,展示道德教育意义,并提出问题让其他小组思考。

2.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五步:拓展应用1.教师设计一个小组项目,要求学生以《论语》或《孟子》故事为原型,创作一个同样充满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

2.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故事创作,并在班级内展示。

五、教学评价1.学生为该课程的主角,评价重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以及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性。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六、总结点评本教案以《论语》和《孟子》为教材,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几个经典名言的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并结合小组讨论和创作项目,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学习和实践。

此外,教师还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特点。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教学重点、难点】.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评述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课时建议】3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方案1:一个8岁男孩的“控诉”——幻灯片:“大人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我爸爸要求我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视,可他每天都看好几个小时呢。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而威”的效果。

今天我们一起研读《诲人不倦》,去感受教育家孔子的人格魅力。

方案2:孔子的学说永存——幻灯片:千年杏坛名书院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坛如现在;变鲁变齐今变楚,当年车辙不曾回。

孔子走了,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带着对这片灵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恋走了。

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问津书院、问津碑、晒书山尤在!颜子巷、长沮冲、桀溺畈尤在!讲经台、墨池、砚石尤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诲人不倦》,去领略孔子那永在的精神魅力和不朽的学术价值。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活动】课前——上网收集有关孔子的教育教学名言;课堂——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补充。

【问题】你已经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教学名言?【明确】幻灯片:孔子教育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若是不好的就要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论语》选读之十一《诲人不倦》

(5)以:用
1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 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注释」 (1)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2)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3)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4)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7-34子曰:“若圣与仁①,则吾岂敢②!抑为 之不厌③,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④。” 公西华曰⑤:“正唯弟子不能学也⑥。”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注释」 (1)文:历史文献。 (2)行:指社会实 践方面的内容。 (3)忠:待人尽心 竭力。 (4)信:诚实。
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 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 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 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 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 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诚实。概括 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 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 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 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 的内心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 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 富多采的图案。 【 论语禅解】 “素以为绚”,谓“倩”、“盼”是天成 之美,不假脂粉,自成绝色也。 人巧终逊天工,故曰“绘事后素。”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1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 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2学《诗》。他日, 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 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 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 其子也。” 【注释】 ①异闻:特殊的教育。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②趋:小步快走,在人面前表示恭敬。庭:庭院。 ③ 而1:表修饰。 ④ 无以言:没有办法讲话。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⑤立:立足于社会。而2:表承接。 ⑥斯: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之《诲人不倦》教案之一教学目标:1、能提炼概括孔子孟子的教学态度、原则和教育方法2、比较说出孔孟“为师之道”的异同重难点:1、概括孔孟的教学方法2、由孔子的教学思想理解当代社会的素质教育教学过程:24、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7·2 子曰:“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评析】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

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7·7 子曰:“自行束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评析】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

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

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27、7·8 子曰:“不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

举一隅(隅:音yǔ,角落)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识记名句)【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28、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

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29、7·25 子以四教: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实之谓信。

诚实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评析】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

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

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

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30、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介词,用)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末,无、没有。

由,途径,路径。

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

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2、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33、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韩愈《师说》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说能者为师。

3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读解】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

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症结在于“好”为人师。

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

”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

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

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

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

不然的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35、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依照)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译文】孟子说:“羿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

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读解】这正是《离娄上》所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意思。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

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国,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则可依,有规律可循。

因此,一定要顺其规律,不可停逆而行。

如果悖逆而行,就会出现“上无道楼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上》)那样的情况,天下大乱。

所以,规矩绝不是小问题。

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从清洁卫生、交通规则等身边事做起。

高考北京卷就曾以“规则”为话题。

36、孟子曰:“教亦多术矣。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

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读解】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

孟子这里着重谈到的,则是一种独特的方法。

不屑之教,是亦教之。

其实,我们已经看到过,孔子正是采取这种“不屑之教”的老手。

除了《论语·阳货》所记载他对孺悲的态度是典型的“不屑之教”而外,他教育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说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

所以,也是一种“不屑之教”。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

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不同于放任不管)。

想来宰予是羞愧而奋发向上了的,后来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

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37、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读解】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

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乐,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的东西。

(见本篇13·3)“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俯仰无愧,君子本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