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 38页)
合集下载
文化概论第四讲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发展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
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
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属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明代中叶至清代,东海沿海私人海上贸易有了一定发展,
但因受到政府的限制和歧视,因此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气候。
如今,沿海地区的经济都比较发达,内陆中西部地区的经
济相对落后。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夏商时期,青铜制造 西周时开始用铁制农具。 西汉时,兴修水利,采矿和冶铁业有大发展,铁制品、丝织品、漆器 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能造五层大船,李春建赵州桥 唐朝经济空前发达,开始设立商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明朝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出现“机房”“机户”和 “机工” 清代,手工工场增加,商业资本和商人增多。丝,茶,瓷器远销欧美。
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记载,西周时盛行。 (二)东周之后,向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土地允许自由买卖。 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 封建政府直接掌握部分土地,清代出现大量皇庄。 因此,自东周起,典型的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以商助耕的自给
五、中国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的特点 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的特点:
1.自给自足,自产自销 2.工具自备,原料自产 3.男耕女织,耕织结合 4.一家一户,以家庭为经济单位 5.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6.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具
第四讲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什么是农业自然经济? 二、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三、如何理解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四、为什么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能一直占据主导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二讲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 重心南移: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江南
2.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 长期对垒:中原农耕人被动防御,游牧人常取攻势
❖ 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形式为中介, 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 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使其 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3.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 纵: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 为乡族经济;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 也长期存在;贵族分封制度,历代不绝(明 代藩王勋戚经济)
需要
❖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加强其依附性
4.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 经济剥削 ❖ 意识形态的保守性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 因素的成长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横:不仅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 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4.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 进取精神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 重心南移: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江南
2.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 长期对垒:中原农耕人被动防御,游牧人常取攻势
❖ 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形式为中介, 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 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使其 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3.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 纵: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 为乡族经济;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 也长期存在;贵族分封制度,历代不绝(明 代藩王勋戚经济)
需要
❖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加强其依附性
4.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 经济剥削 ❖ 意识形态的保守性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 因素的成长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横:不仅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 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4.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 进取精神
第二节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从根本上讲,这种状态是由中 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 的,同时这种状态制约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顺利产生 中国历史的早熟未能促其成熟 发展,相反却凝重了传统农耕 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梦 (四)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1958年毛泽东在河南农场视察
第二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对中国古代经济方式的经典描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以单个家庭为生产单位,采用手工工具;分散性。 小农经济体制下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 商品经济的发育水平。
(二)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1.土地国有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 《孟子.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 2.土地买卖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时期的“田里不鬻” 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民的买卖” 3.打破了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 形态过渡 《汉书.食货志上》“男子力耕”,“女子纺织”,“一夫不 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4.个体家庭经济分化为地主和农民两个对立阶级 《汉书.食货志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经历着一个循次演进的过程
自然经济
一家一户,男耕女织,二牛抬杠,儿孙满堂 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耕作画像石(左) 宋代织耕图(右)
所谓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 ,是与以 交换为目的 、 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结构 。 具体地 说 , 自然经济下的生产者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和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 , 为了氏族、庄园、家庭等经济单位的物质需求。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特点和基础。
第一章第二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主体
中国的农耕经济正是这样包容着商业、手工业等多种经 济成分,促进着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
日升昌记票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遗产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与融合
• •
一般说来,在中国大陆上,以东北的大兴安岭东 麓—辽河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及西藏高原 为分界线,形成了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两个不同的经济区 域。 • 为了抵抗游牧民族不断发动的军事战争,历代帝王往 往通过应战、和亲、互市等方式进行解决, 甚至修筑万 里长城进行被动防御。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战争与交锋,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农耕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主体
•
自殷商时期,伴随着商品交换,古代商业得以初步发 展。《淮南子·齐俗训》曰:“尧之治天下也,水处者渔, 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 械宜其用,用宜其人……得以所有易其所无。”说明在尧 帝时代这种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交易就出现了,这就是古 代商业的萌芽。后来,尽管朝代不断更迭,但,并没有影 响自然经济中的商业成分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直到明清时 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因为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 策,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一 章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植 根 的 土 壤
第二节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是农耕经济, 是一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的自然经 济,其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 位本身的需要,是与商品经济相对而言的。 农耕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主要经 济基础。
隋唐时期的筒车、曲辕犁、翻车
一、农耕经济是古代社会经济主体
第2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西欧“城市化浪潮” 西欧“城市化浪潮”
1、西欧封建制度最具特色的应当是城市的发展与市场经济 制度的建立。 2、出现了巴黎、罗马、伦敦、奥尔良、里昂等城市群体。 3、城市化带来了工商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 4、13—14世纪,城市“自治市运动”兴起,城市居民要求 13—14世纪,城市“自治市运动” 人身的自由化与自治,对封建思想和宗教思想进行威胁。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时启蒙主义)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时启蒙主义) 5、欧洲城市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现代工商业的兴起。这 是资本主义与工业文明的动因。 6、现代工商业是以制造业为基础,以取得商业利润为目的, 不同于手工业生产。
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典籍中所津 津乐道的远古“有道帝君”的作风,都是一 些创始农业、辛勤耕耘的君子,如禹、后 稷(姜嫄之子)、公刘、神农。 《周易·系辞下》:神农“斫木为耜,揉 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古代诗歌的记载与反映: (1)《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歌) (2)《诗经·豳风·七月》:“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妇子,饁 彼南亩,田餕至喜。” (3)《老子》 “小邦寡民”的理想:“甘其食 ,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里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的特点: 1.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经济 成份并存: 农耕自然经济并非一种单一型的自然 经济,而是在它的体制下允许多元化的经 济成份并存。这些成份互相对立同时又相 互依存、补充。
(1)纵向: 远古村社经济——宋元明清的乡族经济; 奴隶制经济残余残存于封建经济中; 贵族分封制度一度中断,但至明代亦存。 (2)横向: 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 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 份。 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由来已久。
中国文化之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龙山文化遗址
6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一)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 原人口的南迁,江南得到开发。
第一,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较适宜于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耕作, 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的水平,使黄河中下游地区 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殷商西周时期,是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三)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逐渐形 成。
东周以后直到清代,封建的土地私有化和家庭个体生产 经营制,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完整版ppt课件
20
二、地主、自耕农、皇帝三阶层之间的经济关系
(一)地主与皇帝在特权、地位上的相互依赖与对 地租的争夺。
族之间的战争与争锋,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 互补和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对垒, 往往以迁徙,聚合,和亲为结局。
完整版ppt课件
12
完整版ppt课件
13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完整版ppt课件
14
完整版ppt课件
15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古代的经济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自然经济占主体,小农经济力量突出。 (二)西汉以前商品经济发达,但汉武帝实行主要的商品 国家垄断之后,商品经济失去了它的个性,难以起到解体 自然经济的作用。 (三)国家对土地等主要经济成分控制能力很大。 (四)伴随着政治的治乱,经济显示出突出的周期性破坏 与复苏的循环。 (五)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中国国学网)
完整版ppt课件
28
充分和灵巧地利用风力,是我国古代船舶技术高度 发展的标志之一 ……秦汉造船遗址,汉代楼船,以及高效 率推进工具橹的出现、船尾舵的出现和风帆的使用,说明 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到汉代已经成熟了。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3
经济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中国经济的崛起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使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 同。
04
中国文化在经济全球化中 的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 响力。中国的哲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文化成果,
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文化在经济创新中的未来展望
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品牌建设,这将为 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中国将更加注重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推动 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中国文化在经济创新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市场经济基础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逐 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市场经济对中国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市场 经济环境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了 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同时, 市场经济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开放和进步,
形成了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特点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多样的形态和广泛 的影响力。它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注重家庭、 亲情、孝道等价值观念,同时也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 精神。
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国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 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 元素,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发展。
中国文化在全球经济中的价值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中国的 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 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02中国文化植的经济基础
四、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业技术 铁犁的使用,轮作复种技术的推广 蚕桑和茶叶的发展 手工业生产(灵巧的工艺品,精美的纺织品,造船业的发达) 冶炼业的久盛不衰,炼丹术等化学知识的积累和不断丰富,使 古代中国在瓷器、漆器、酿酒、染色、兵刃、食品等方面的制 造技术也相应取得突出成就。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被称为是对人类历史进程 发生革命性作用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明 的伟大科技成果。
二、社会矛盾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三、上层建筑的箝制与束缚 (一)经济剥削:赋税、徭役、兵役、重农抑商。 (二)意识形态的保守、怀古阻碍之。 (三)古代的政治布局的阻碍。 (四)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 义又使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发展不起来。
朝贡式的贸易
稳定的农业社会和较少变化的经济结构, 使中国古代的帝王们陶醉于万物皆备,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 雅·民劳》)的理念之中,因此,在他们 看来,中国与海外的经济交往,应当建立 在“宾服贡献”的基础上。
明成祖以“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 方”为己任,当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 征税时,明成祖的答复:
汉晋以降的数百年间,北方的边患日趋严重,战火的蹂躏, 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在战乱的压迫下, 大批中原居民向南迁徙,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区域及东南 沿海各地。于是,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 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而中国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 条件和生态环境,很快就显示出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 人”之说。
有学者指出:“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 并且以蛇为尊。他身上穿的树叶或鹿 皮,形右蛇之鳞身或花纹,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
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②河姆渡文化 A、命名: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B、分布: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C、工艺: 骨器、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发现为最早) 、 农具大量使用耒耜、
耒耜 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 工具,起源甚早。 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 工具,西周时为人们普 遍使用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耒、 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 刃口
D、工艺:磨光黑陶,质量更精,烧出了薄 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 史上的鼎峰时期。
蛋壳黑陶高柄杯
2.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流域:
早期农耕文明: 屈家岭文化遗存、河姆渡文化遗存
①屈家岭文化 A、发现:湖北省京山县发掘了屈家岭遗址, 发现该遗址是一处以灰陶为主的文化遗存 B、工艺:灰陶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红 陶及桔黄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面,有纹饰的 较少。
②个体生产演进 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 “男子力耕,女子纺织” 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以工 助耕,以商助耕的自给自 足家庭小农业在经济中占 主导
与此经济适应的政治体制:
→国家开始向个人生产者征税或劳役
(国家和个人)
土地私有化和个体家庭经济的成长,土地成 为社会各阶层猎取的目标。 →个体家庭经济逐渐分化为地主和农民 (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
②商周时期,我国的城市商贸易已有了一定的 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
③春秋:各国都城均设置了市场。
《左传》、《国语》:当时有“羊肆”、 “米市”。 ④战国:商业都市崛起
2.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 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 生和发展的。 中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 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 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点。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社会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围绕 着农耕经济,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品贸 易三个方面
古代经济成 就领域
农业
商品 贸易
手工业
1、农业方面 经过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 共同努力,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 大的贡献。 比如发明农具、发明织布机、兴修水 利、培育良种,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蚕桑和茶叶经过历代劳动,不断得到 改进,至今中国的丝绸和茶叶仍是外国人 最喜欢的中国特产。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 包容性
春秋战国: 诸子竞秀、 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 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秦文化 楚文化 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 闽粤文化
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明,交相辉映,使中 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盛唐“胡 音胡骑与 胡妆,五 十年来竞 泊”“胡 化盛极一 时”
对垒: 东北、西北游牧民族经常南下掠夺,“利则 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列传》), 而中原华夏民族总体上处于守势。 融合: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通过迁徙、聚合、 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 文化的互补和民族路”
汉灵帝时,从北方传入了“胡床” 满族统治中原以后形成的男人梳辫子、 女人穿的旗袍等
一、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 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 文化的凝重性
二、
三、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1、中国文化的坚韧性与向心力 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 鲜卑族北魏王朝,推行汉化政策“稽古复 礼,庶令乐正雅颂,各得其宜” 辽夏金元,忽必烈“国家当行汉法无疑” 清朝“习汉书入汉俗” 2、文化定型 “瞻后”式思维方式,“圣人设教,为万 世不易之法”,造成保守性格
古代经济成 就领域
农业
商品 贸易
手工业
1、农业方面 经过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 共同努力,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 大的贡献。 比如发明农具、发明织布机、兴修水 利、培育良种,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蚕桑和茶叶经过历代劳动,不断得到 改进,至今中国的丝绸和茶叶仍是外国人 最喜欢的中国特产。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 包容性
春秋战国: 诸子竞秀、 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 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秦文化 楚文化 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 闽粤文化
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明,交相辉映,使中 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盛唐“胡 音胡骑与 胡妆,五 十年来竞 泊”“胡 化盛极一 时”
对垒: 东北、西北游牧民族经常南下掠夺,“利则 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列传》), 而中原华夏民族总体上处于守势。 融合: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通过迁徙、聚合、 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 文化的互补和民族路”
汉灵帝时,从北方传入了“胡床” 满族统治中原以后形成的男人梳辫子、 女人穿的旗袍等
一、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 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 文化的凝重性
二、
三、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1、中国文化的坚韧性与向心力 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 鲜卑族北魏王朝,推行汉化政策“稽古复 礼,庶令乐正雅颂,各得其宜” 辽夏金元,忽必烈“国家当行汉法无疑” 清朝“习汉书入汉俗” 2、文化定型 “瞻后”式思维方式,“圣人设教,为万 世不易之法”,造成保守性格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的经济基础
契约制的租佃关系在唐宋以后普遍出现,农民对于土 地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社会生产日益多样化,个体 生产者亦从封建社会前期以粮食为主的经营方式逐渐 向多种经营的方向艰难迈进。 这种渐次加强的多元经济结构,为中国封建经济的延 续注入了活力,从而创造出唐、宋、明、清不同时期 各具特色的繁荣盛世。 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传统的自给性农业和商品 性手工业的结合尤为普遍,个体生产者具有较高的独 立性。多种经营的加强,使农家取得较大收益,增强 了对封建剥削的负荷力和对人口增长的适应力,从而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并在原有的生产结构里, 有所更新。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 生的原因
在明清时期(十六、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 飞猛进之势发展,出现了“近代化”运动,而中国却 在农耕经济上原地踏步,明中叶始出现的资本主义萌 芽却倍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其原因 是有:
一、经济体制
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 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够成熟的特征。由此制约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 首先,社会经济过早成熟,即与西欧社会相比,许 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却 早已出现,古已有之; 其次,社会经济又不成熟,它未能充分成熟,相反 地却加重加大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与坚固性。
四、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业技术 中国的农业,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极为 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其中尤以精巧农具、 培育良种、多种经营、集约耕作和充分利用自然力而著称于世。 铁犁的使用,轮作复种技术的推广 蚕桑和茶叶的发展 手工业生产(灵巧的工艺品,精美的纺织品,造船业的发达) 冶炼业的久盛不衰,炼丹术等化学知识的积累和不断丰富,使古代中国在瓷 器、漆器、酿酒、染色、兵刃、食品等方面的制造技术也相应取得突出成就。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被称为是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革命性作 用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明的伟大科技成果。 (二)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也是西欧中世纪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城市 货币的大量使用(而纸钞的使用,更是中国对于世界货币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文档48页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
青 铜 冶 炼
朝代 夏 商
西 周
成就
世界地位
青铜冶炼开始
青铜铸造技艺臻于 技艺规模居于上
成熟
古世界前列
湖北大冶铜绿上古
铜矿
古代冶炼技术已
数量多,种类齐备, 达到较高水平
技艺精湛
行业
冶 铁 业
朝代 春秋 战国 汉代
南北 朝
北宋
成就
世界地位
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木炭)
炒钢和铸铁脱碳钢 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 (用煤做燃料) 用煤的国家
清
粉彩和珐琅彩
❖ 秦始皇陵铜车马
西 汉 宫 灯
核舟
台 北 故 宫 所 藏 玉 雕
翡 翠 玉 白 菜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 生的原因
❖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土地与农民的相对自 相对早熟导致的思想保守
❖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 失调
王朝的初期繁荣与后期腐败 人口增长率与物质资料增长率的矛盾
❖ 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
❖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不是主要成分)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 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 一、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 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
1、远古时代:氏族共有; 2、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 、集体耕作、铜石并用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 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的主体
❖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 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取得的。
夫民之大事在农,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 民之蕃庶 于是乎生, 事之供给于是乎在, 和协辑睦于是乎兴, 财用蕃殖于是乎始, 敦庞纯固于是乎成。”(国 语·周语)
农业政策
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李悝的“尽地力之教” 商鞅的“耕战”之术 秦汉之后的“重农固本”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 与融合
❖ 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与文化个性
❖ 逐水草 迁徙
长期对垒
❖ 汉朝与匈奴 ❖ 唐朝与吐蕃 ❖ 宋朝与辽、金、蒙古 ❖ 明朝与后金(清)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灌钢法
产量质量世界第一
普遍使用煤冶铁
南宋 用焦炭冶铁
比欧洲早800年
明朝 焦炭冶铁流行
行业 朝代
成就
世界地位
上古 养蚕缫丝
丝 西周 丝织工艺发展,丝织品外销
织 西汉 提花机完善定型
业 唐宋 缂丝技术出现与风行
比欧洲早 1000多年
东汉 有棉织业(新疆种棉花)
棉 宋末 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 织 明初 业 元 黄道婆推广改进棉纺织技术
❖ “瞻后”式的思维方式,为中国文化的 长期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积极作 用;同时,也积累文化的守旧性格。
❖ “圣人设教,为万世不易之法。” ❖ 托古改制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 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 手工业、商业、佃租关系 农耕经济与“百家争鸣” 融各地域文化于一体 儒、释、道三教合一 少数民族文化 胡化、印度、耶教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 3、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 态的演进
争地战争
土地买卖(土地兼并) 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以工助耕,以商助耕,
多种经营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
男耕女织
老 婆 孩 子 热 炕 头
❖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 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 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 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 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 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 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
波浪式前进; 地主、商人、官僚三位一体
❖ 三、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 水平
❖ 至公元16世纪前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农业:形成富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铁具 的使用、复种技术;蚕桑、茶叶等;
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商品货币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纸币的使用 是对世界货币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览表
❖
——晁错《论贵粟疏》
❖ 4、唐宋以后,契约制的租佃关系的出现使农 民对于土地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社会生产 日益多样化,出现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相结 合的多元经济结构。
二、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 发达较早。
❖ 商品交换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出现,其 方式为“以物易物、出卖剩余农产品”等;
具有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重农抑商的观念,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其呈
元明 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 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期
行业 朝代
成就
原始社会 发明陶器;慢轮加工技术;轮制法
东汉
青瓷
三国两晋 区域从南方扩大到北方;数量多, 陶 南北朝 品种丰富;装饰丰富多彩;白瓷
瓷 隋唐
业 宋
白瓷进入成熟期,瓷窖遍布南北, 瓷器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景德镇瓷都
元
青花和釉里红
明
斗彩和五彩瓷
—— 王昌龄
❖ 中原农耕人的被动防御性(相对而言) ❖ 经济上的互补 互市与和谈 ❖ “被征服者同化”的命运
3、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 村社经济 乡族经济
乡族组织和宗法观念 另有分封制度(如明代藩王勋戚经济)
❖ 包容着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济成份;使自 身保持着一定的简单再生产能力,从而维系 着农耕文化的长流不息。(P29)
❖ 《尚书•吕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 ❖ 后稷,“后”字甲骨文写作“育”
❖ 古代的农耕画面与古人的思维方式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
食 瓜田李下、桑间濮上、采莲南塘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黄河流域(四五千年前)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 (屈家岭文化) 钱塘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中下游流域 (江南) 东南沿海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 严酷的经济剥削(劳心者治人,劳心者食于
人)
❖ 保守的意识形态 ❖ 不合理的政治布局 ❖ 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水平
徽州商人与山陕商人(依附性) 地区经济的落差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 特 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 续性:
在战乱与稳定的周期性运动中依然发 展,入主民族对农耕经济的认同(所 谓“汉化” ),使中国文化不断得到 充实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