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历史常识——春秋战国

历史常识——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共计约550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封制的全盛时期,各个封建国家之间相互争斗、纷争不断,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军事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风貌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为众多的封建诸侯国。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主要以诸侯国为主,各个国家都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力,封建诸侯在自身领土内行使统治权力。
而战国时期,国家力量逐渐集中,以秦国为首的强大中央政权逐渐形成,其他国家逐渐成为秦的附庸国。
这种政治格局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军事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春秋时期,战争以封建诸侯之间的小规模战斗为主,依托于贵族武士的军队。
战国时期则出现了大规模的阵地战和城市攻防战,军队逐渐转变为由平民武士组成的士兵,采用战法策略。
同时,出现了诸侯国雇佣军队的现象,以增加国家军事实力。
三、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学派和文化传统。
儒家学派的创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重要的是道家学派的兴起,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养和顺应自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墨家、法家等学派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兴起。
四、社会风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丰富多样,众多国家之间的交往和竞争使得社会形态不断变化。
社会等级制度逐渐由贵族为中心转向以农民和平民为主,社会地位开始向上层和下层人群更好的流动。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
五、春秋战国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并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统一。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历史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时期分界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为战国始年等。
·政治社会背景作为对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先秦史有意义的认识理解,我们必须从广义上对周代传统时期为公元前1122—前256年出现的政治和社会形势进行了解。
在那个时代最后两三个世纪的动荡对中华民族许多形形色色的变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大约持续了五个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格局。
一、政治格局变迁春秋时期是东周王朝的封建分封时期,国家的政治格局由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共同构成。
诸侯国在国家政权的监督下,享有相对独立的封建地位。
然而,由于地方豪强的崛起,尤其是冀、燕、赵、韩、魏、宋六国的强大,导致了中央政权的衰弱。
这为战国时代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衰退,全国被分为七国:秦、赵、韩、魏、燕、楚、楚任。
这七个国家之间展开了长时间的战争,被称为“战国时期”。
同时,秦国逐渐崛起,在霸权争夺过程中逐渐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这也为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思想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推动了文化思想的繁荣发展。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哲学家和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墨子、荀子等。
他们对于社会伦理、政治制度、人性道德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多种学派和思潮。
其中,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于后世中国的文化影响深远。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孝道和礼仪。
儒家思想以其实用的特点,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并且得到各个朝代的重视和承袭。
与儒家思想相对的是道家思想。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道德,超越世俗功利。
道家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此外,墨子、荀子等思想家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和思想体系,对于中国古代的道德、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层分化日趋加剧,出现了士贵族和农民两个主要的社会阶层。
随着诸侯国的崛起,地方豪强逐渐形成,与中央政权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春秋战国 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春秋战国,一个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英雄豪杰层出不穷。
这个时期的故事丰富多彩,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独特的篇章。
一、春秋战国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代。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风气开放,为各种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故事1.勾践灭吴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二十年,终于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中国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2.孙子兵法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撰写了《孙子兵法》,成为世界兵学史上一部具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作。
3.孟子游说列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游说列国,推行仁政,倡导民本思想。
4.吕不韦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相国吕不韦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5.荆轲刺秦战国末年,荆轲为了拯救燕国,图谋刺杀秦王,虽失败,但英勇事迹传颂千古。
三、春秋战国人物风采1.孔子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
2.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主张仁政,倡导民本思想。
3.墨子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思想,与儒家、道家并称“三墨”。
4.荀子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主张性恶论,强调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
5.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倡法治,主张强国富民。
四、文化思想繁荣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
2.汉字书法的发展这个时期,汉字书法逐渐成熟,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诗歌繁荣春秋战国时期,诗歌创作繁荣,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五、军事科技发展1.兵家理论春秋战国时期,兵家理论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孙子兵法》等经典之作。
2.武器装备进步这个时期,铁器、青铜器等武器装备得到广泛应用,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春秋战国历史简介

春秋战国历史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持续约550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它涵盖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春秋时期、战国初期和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发生了大量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变革,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事件都被记录在《春秋》这本书中,因此得名。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拉开了中原地区各国的互相攻伐和联盟建立的序幕,是中原地区各国秩序的一片混乱。
但是,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史上最具有文化和学术发展的阶段之一,这也是因为《春秋》这本书所展现的。
在春秋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和内部矛盾开始激化。
以晋国为例,晋国是春秋时期八个大国之一,其实质上就是以贵族地主为主的封建政权。
但是,晋国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现象,这一点可从《诗经》中所反映的人们对贵族的鄙视得而印证。
同时,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其中以晋、楚、齐三国为最具代表性。
这些内部矛盾和外部战争的发生,给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让“兵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初期是战国时期的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开始,是在楚国击败了东周的弱化和中原地区各国的实力差距增加导致的。
最后,楚国借势夺魁,将所有的中原诸侯置于惶惶不安的局面中。
与此同时,各地也开始使用以军事战争为主要手段的互相攻击了。
在这个时期中,秦国逐渐崛起,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一个主要势力。
秦国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中原地区长期盘踞的封建贵族集团对权力的垄断,也将重心逐渐向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转移。
这也正是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战争方面,战国初期的主要特点是“齐、楚、燕”三国和“晋、韩、赵”三国之间的互相攻击和阴谋,这也成为了晚期各国纷争的铺垫。
三、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但也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成就。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引言: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持续了约五百年,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对于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年代顺序为主线,分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与发展。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1. 邾国之乱(公元前771年):邾国之乱标志着春秋时期正式的开始,它是针对邾国贵族的叛乱。
这场动乱不仅在邾国造成了混乱,也对周朝宗法制度产生了冲击。
2. 齐桓公的改革(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君主,他积极进行军事改革,并推行了以民为本的政策。
这些改革使得齐国逐渐强大起来,并对周边诸侯国形成了影响力。
3. 虞姬之争(公元前645年-公元前628年):虞姬之争是春秋时期的一场争位斗争,它发生在晋国。
虞姬是晋襄公的妃子,但她却与晋文公之子晋平公私通,引起了国内动荡。
这场斗争使得晋国内部分裂,为以后的封建割据埋下了伏笔。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1. 秦国的崛起(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逐渐崛起,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秦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周边的诸侯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 孙子兵法的问世(公元前5世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学家孙武所著,它以其独到的战略思想和兵法原则对当时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世奉为圭臬。
3. 各国纷争与割据(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为争夺霸权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战争,例如齐、楚、赵等各国之间的争霸。
这些战争使得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甚至出现了割据局面。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见证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春秋时期的改革和革命为中国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而战国时期的纷争和战争则对中国政治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丰富内涵的能⼒和语义融合能⼒。
下⾯是⼩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曹刿论战成语故事--春秋 鲁庄公⼗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强⼤,鲁国弱⼩,双⽅实⼒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关系。
曹刿既⾮武将,也⾮⽂⾂,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服、⾷品这些养⽣的东西,我不敢独⾃专有,⼀定拿它来分给⼀些⾂⼦。
”曹刿回答说:“⼩恩⼩惠没有遍及于⽼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来祭祀的⽜、⽺、猪、⽟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定凭着⼀⽚⾄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取信于民的事情,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 庄公同他共坐⼀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相遇,双⽅列成阵势,战⽃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擂战⿎,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迎击。
曹刿阻⽌道:“等⼀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擂了⼀通⿎。
这样齐军擂⿎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响,下令冲杀,⼠兵们⼀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败,狼狈⽽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阻⽌,并下车细看地⾯齐军兵车轮迹,⼜攀上车前横⽊,注意暸望敌军退⾛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说:“战,勇⽓也。
⼀⿎作⽓,再⽽衰,三⽽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主要是靠勇⽓。
第⼀通⿎时,⼠兵们勇⽓最⾜,到再擂⿎时,勇⽓有些衰落;到第三通⿎,勇⽓更全部消失了。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概括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概括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点如下:
1. 分裂割据: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分裂的国家和封建诸侯,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形成了割据混乱的局面。
2.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
各种学派和思想
家的观点和理论相互竞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多学派在此时兴起。
3. 霸主争霸:诸侯国之间实行封建制度,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争夺霸主地位,力求成为强大的国家。
4. 变法创新:在战国时期,各国尝试进行变法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以增强国力。
5. 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经典文化作品,如《诗经》、《论语》、《道德经》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功利主义:在战国时代,人们的思想倾向逐渐趋向功利主义,重视个人和国家的利益,追求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
总体上,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动荡而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列表

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列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并存。
本文将为大家列举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国的列表。
一、春秋时期1. 鲁国:鲁国位于今山东省东部,首都为齐鲁之地的齐鲁(今济南市)。
鲁国是五霸之一,其君主是孔子的故乡。
2. 晋国: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河北和陕西交界处,首都为中原地区的晋阳(今太原市)。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
3. 齐国:齐国位于今山东省中部,首都为齐鲁(今济南市)。
齐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五霸之一,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4. 楚国:楚国地处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一带,首都为楚地(今湖北荆州市)。
楚国在春秋时期是六大诸侯国之一。
5. 郑国:郑国地处今河南省西部,首都为齐鲁(今济南市)。
郑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六大诸侯国之一。
6. 越国:越国位于今浙江省一带,首都为越地(今绍兴市)。
越国在春秋时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7. 吴国:吴国地处今江苏省一带,首都为吴地(今苏州市)。
吴国在春秋时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国家。
8. 邹国:邹国位于今山东省中部,首都为鲁邹之地(今济南市)。
邹国是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二、战国时期1. 秦国:秦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首都为雍地(今陕西西安市)。
秦国是战国时期崛起的国家,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2. 赵国:赵国地处今天的河北省一带,首都为赵地(今天津市)。
赵国是战国时期较强的诸侯国之一。
3. 韩国:韩国地处今天的河南和山西交界处,首都为韩地(今洛阳市)。
韩国是战国时期较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4. 魏国:魏国地处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交界处,首都为魏地(今安阳市)。
魏国在战国时期曾经是七雄之一。
5. 楚国:楚国地区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一带,首都为楚地(今湖北荆州市)。
楚国在战国时期重新崛起,并成为七雄之一。
6. 齐国:齐国在战国时期的疆域与春秋时期相比有所减少,但依然拥有相当实力。
春秋战国史简介

春秋战国史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历史上长达五百余年的时代。
在这段时期内,中原地区出现了诸多诸侯国,并且发生了大量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与冲突。
本文将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周朝晚期。
当时,周王室的统治力量逐渐衰弱,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
各地的贵族、豪强开始私下建立自己的势力,并以诸侯国之名独立于周王室之外。
为了争夺权力和领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争斗与战争,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来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1.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室中央政权式微,导致农民暴动和贵族争权的频繁发生。
同时,春秋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诸侯国家,如鲁国、齐国、晋国等。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的局势再度恶化,形成了七个大国互相争霸的格局,分别是齐、楚、宋、魏、赵、燕、秦。
这七个国家之间进行了大量的战争和外交斗争,形成了战国时代的混乱局面。
三、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与变革,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社会制度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以封建的方式管理,贵族势力逐渐壮大,社会结构进一步固化。
同时,诸侯国之间对战的频繁也促使了军事制度、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2. 思想文化的兴盛: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极其丰富的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相继兴起。
孔子、老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3. 外交与战争模式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形式与战略战术的发展,对后世的军事思想与战争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兵器制造、军事组织、战争策略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步。
4. 文学与艺术创作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如《诗经》、《楚辞》等,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
春秋战国历史讲解

春秋战国历史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政治制度、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讲解。
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为止的一个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开始与周朝的衰落和分封制度的解体有关。
在这个时代,中国分裂成了多个诸侯国,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外交冲突。
这段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主要是因为《春秋》和《战国策》这两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历史。
二、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是由封建制向封建官僚制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王权逐渐减弱,而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增强。
诸侯国的统治者被称为“国君”,他们通过建立官僚制度来管理自己的国家。
在国家内部,封建制度逐渐演变为以世袭制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制度。
国家由一个个封地和领地组成,每个封地都由一个封建家族统治。
这种政治制度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以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兴起为主要特征。
在这个时期,铁器的使用普及,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城市的兴起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生活机会。
同时,社会阶级也开始出现。
贵族阶级逐渐崛起,与平民阶级的矛盾逐渐加深。
四、文化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和冲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互相影响,出现了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
例如,儒家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道家学派等相继兴起,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很多重要的文学作品陆续问世。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转变,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化也得到了繁荣。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持续了约500年,从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一、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的、战乱不断的时期。
在春秋时期,中国分为各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争夺领土和权力,时常发生战争。
在战国时期,这种局面达到了极致,人们常说的“纷争百家,刀兵不绝”便是描述当时的形势。
这种分裂导致了政权的不断更迭和国力的削弱。
二、社会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得到了发展,农民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市场繁荣使得商品流通更为便捷,货币成为交易手段。
与此同时,商人阶层逐渐壮大,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军事力量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因此各个国家都开始对军事进行重视。
从简单的部落战争演变为大规模的国家间战争,使用的兵器也由铜制武器逐渐转变为铁制武器,战争的规模和残酷程度都得到了提高。
同时,军事思想也逐渐成熟,兵书纷纷问世,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这些兵书的出现对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文化思想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思想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相继兴起,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种思想流派。
孔子、老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在这个时期诞生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学说。
这些思想家的主张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历史意义和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过渡阶段。
这个时期的分裂和混乱,导致了中国秦朝的统一。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们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思想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的历史简介

春秋战国的历史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庞大时间跨度。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重大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变革,为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时期。
它的名称来自《左传》和《公羊传》,这两部重要的史书记载了楚国春秋、鲁国春秋等各国的重要事件。
这个时期开始于周王室的衰落,各个诸侯国开始崛起。
其中,齐国、晋国、楚国等成为当时的重要势力,国力逐渐扩大,与周室争夺统治权。
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战争频繁。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形成了一种格局,即“诸侯并起,分裂割据”,也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春秋五霸”时期。
《春秋左传》就是在这个时期撰写的,它详细记录了各国之间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外交活动。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争夺领土和权力,战争不断。
在这个时期,兵器的发展逐渐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形成了重装步兵、骑兵、战车等多种作战方式。
战国时期也是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兴盛的时期。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以及其弟子们的思想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
儒家追求“仁”的道德准则,提倡君主的德治,成为当时政治和社会的主流思想。
战国时期的终结归功于秦国的嬴政。
秦国通过各种手段,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
嬴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他的统一中国的壮举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它见证了中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变革。
春秋时期标志着周王室的衰落,各个诸侯国崛起,战争频繁,并形成了分裂割据的格局。
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各个国家争夺领土和权力,孕育了多种兵器和学说。
最后,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这个时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春秋战国是什么朝代

春秋战国是什么朝代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约550年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以下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解析:1. 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首要国家以诸侯分封为主。
虽然周天子仍然存在,但实权逐渐被诸侯国夺取,形成了分封割据的局面。
2.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以《春秋》这一史书为来源,春秋时期是指战国前期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开始崛起,争夺霸权。
其中,齐、楚、鲁、晋、秦、燕、赵、宋、卫、陈、蔡等诸侯国成为较大的国家。
3.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混乱的时期之一。
在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即秦、楚、齐、燕、赵、魏、韩七个主要诸侯国争夺中原霸权。
4. 政治和军事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战国诸侯国开始倡导各自的政治理念和军事战略。
例如,鲁国的文化思想主导地位、齐国的放纵风俗、秦国的军事力量等。
5. 文化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各国之间争雄的竞争,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思想繁荣。
著名的诸子百家学派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6. 对外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诸侯国不仅内部矛盾重重,还要应对外来的侵略与威胁。
例如,战国初期,犬戎的侵袭使得西周灭亡,而后面又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威胁。
7. 末年秦国崛起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末年,战国七雄内耗,秦国崛起。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结束了分封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制时代。
总结: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其间发生了大量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争霸;而在战国时期,七雄争雄并逐渐恶化。
这个时期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频繁。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分封制”的特点,各个诸侯国互相争夺霸权,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各诸侯国开始崛起,形成了“春秋五霸”的局面。
春秋时期的文化和思想也非常繁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在这个时期创立了儒家、道家等学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时期,战争频繁,兵法家孙子、吴起等人的兵书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时期的延续,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加复杂,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更加激烈。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战争也非常频繁,兵法家孙膑、吴起等人的兵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法家、墨家等学派在这个时期兴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繁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这些资料不仅包括历史文献,还包括大量的考古发现。
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四、重要人物与事件1. 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爱”、“礼治”等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墨子: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提倡节俭、反对战争。
3. 孙武:春秋时期的兵法家,著有《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圣”。
“春秋战国”历史及名称的由来

“春秋战国”历史及名称的由来时代划分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的一段历史时期,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但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对各诸侯国无实际的控制能力,诸侯群雄纷争,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
历史上,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
各国混战不休,主要有齐国、楚国、秦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七个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
对于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历史上一直存在很多争议。
普遍认为,春秋的结束时间为公元前476(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的开始的时间为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因为郭沫若等历史学家根据历史的断代认为,公元前476之前为奴隶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这也就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另一种说法,春秋末期的晋国,军政大权由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大卿族把控,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分水岭。
名称由来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另外,在古代战争一般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而孔子著鲁国史书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且《春秋》记事时间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正好与这段历史时期跨度相同。
名称由来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另外,在古代战争一般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而孔子著鲁国史书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且《春秋》记事时间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正好与这段历史时期跨度相同。
而战国名称来源于《战国策》,其作者是西汉的刘向所作的国别体的史书。
春秋战国历史大详解

春秋战国历史大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为中国历史的演进奠定了基础,也孕育了许多思想家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军事发展以及文化繁荣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持续了约550年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期的开始标志着东周的衰落,各诸侯国开始争雄。
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但也有很多变化和发展。
经过先秦诸子百家的蓬勃发展,思想与文化不断涌现。
同时,诸侯国之间的互相争斗,也导致了战争和军事力量的迅速提升。
二、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各诸侯国的君主统治着自己的领地。
但是,君主的权力受到了诸侯贵族的制约,他们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诸侯贵族之间进行不断的争斗和外交活动,形成了以诸侯之间的权力博弈为核心的政治格局。
三、军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军事的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各个诸侯国都开始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士兵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封建武装逐渐取代了部落武装。
同时,战争的策略和战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各国开始采取攻守兼备的策略,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四、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一次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例如孔子、荀子、墨子等众多的儒家、墨家学派在这个时期迅速崛起,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乐舞、礼仪、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接前代、奠定未来的重要时刻。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军事发展以及文化繁荣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更加珍视和传承这段历史的宝贵财富。
春秋与战国是如何划分的

春秋与战国是如何划分的通常来说,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划分是以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下面是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春秋与战国划分的五种说法1.分界线是公元前481年。
这一年刚好是《春秋》这本书的绝笔之年。
2.分界线是公元前479年。
这一年孔子逝世,宋代有诗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带走仲尼,诸侯纷纷灭”。
3.春秋的结束时间为公元前476,战国的开始的时间为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
因为郭沫若等历史学家根据历史的断代认为,公元前476之前为奴隶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这也就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他们的依据还有司马迁的《史记》,其开始来记叙“六国时事”的时间也是周元王元年(前475年),所以后来的历史书籍包括教科书都这么划分。
4.分界线是公元前453年。
这一年发生的大事是三家灭智,春秋时期的霸主“晋国”由此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仅存的“礼义”由此彻底崩塌。
5.分界线是公元前403年。
这一年发生的大事为三家分晋,周威烈王正式分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战国七雄由此全部产生,另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认为战国由此开始。
春秋战国简介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 战国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关于战国的历史典故20则,欢迎⼤家阅读! 1、烽⽕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戎进攻西周,再起烽⽕时,诸侯⽆⼈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的权威⼀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箭之仇,⽽是拜其为相,实施改⾰,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的地位⼀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些强⼤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个霸主。
3、问⿍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的⼤⼩轻重。
⿍象征王权,庄王问⿍,表明夺权之⼼。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重⽿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舍为三⼗⾥)。
后来重⽿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持宋国与楚国发⽣⽭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退避三舍,诱敌深⼊⽽⼤胜。
5、⼀鸣惊⼈ 相传楚庄王(另⼀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作乐,不理朝政。
⼀⾂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只⼤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飞冲天;不鸣则已,⼀鸣惊⼈。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治局⾯。
6、⽼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戎国的侵犯;⼭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迷⾕,使齐军受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论世变的巨繁,战国的十年可以抵得过春秋的一个世纪。
若把战争比于赌博,那么,春秋的列强,除吴国外,全是涵养功深的赌徒,无论怎样大输,决不致卖田典宅;战国时代的列强却多半是滥赌的莽汉,每把全部家当作孤注一掷,旦夕之间,以富翁入局,以穷汉出场,虽然期间也有一个赌棍,以赌徒起家,终于把赌伴的财产骗赢净尽。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理解变革来自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知道经济变革、内政改革,理解它们对中国由“封邦建国”向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过渡的影响;知道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的主要观点,理解它们相互批评论辩,彼此影响,学术空气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过程与方法根据对各种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从而提取信息、得出结论,培养应用材料的能力,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是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变革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学术和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设计]上节课我们主要说的是西周建立之后,西周建立以后,为巩固统治,在制度上有何创新?西周时期制度创新那么到了西周末年,周王朝又发生面临着怎样的变化呢周厉王的横征暴敛、周宣王的废嫡子立庶(鲁国继承人)、周幽王的荒淫无度废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失信于天下。
导致西周被犬戎外族入侵,而诸侯不至。
(烽火戏诸侯不符合史实,西汉时才使用烽火求援)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
鉴于镐京残破,偏居西部,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武公、秦襄公、晋文侯等诸侯的护卫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
平王东迁之后,控制的范围从西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圆千里的土地,变成了只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
兵力从西周强盛时,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锐减到,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
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接管理土地的减少、军事实力的减弱,周天子对于原先控制的诸侯,再也无能为力了。
即使这些诸侯与天子有着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但是我们说,宗族和姻亲的情谊经过的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名分,最初靠权力造成,名分背后的权利一旦消失,名分便成了纸老虎,必被戳穿,它的窟窿愈多,则威严愈减。
光靠亲族的情谊和君臣的名分去维持的统治必不能长久。
因此,在周王室软弱无力的背景下,中国历史迎来了500余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得名于孔子所作的史书《春秋》,战国其得名则与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有关。
一般认为:春秋是从前770到前476年田氏代齐(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
战国从前475到前221年。
(一说是从春秋是从前770到前403年,“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伯,分别建立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它们为诸侯。
)】那么同学们,我们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文学作品以及一些影视剧作品,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一些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比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那么同学们,根据我们已知的关于春秋战国的知识,我们说说看,这个时期是怎样的一个时期呢?(答案肯定是千奇百怪的,主要是让学生们说出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最为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
结合图文,变革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出现(经济上的变革)。
铁制工具相比于之前的石器工具其优势不需多言,那么铁器比早已存在的青铜器具的优势在于,1,铁矿在中国的分布比铜矿分布比较广全国铁矿有2974个铜矿有1248个,可以更加广泛的利用;2,铁比铜更加容易提炼,容易打磨,并且比较锋利以及坚硬,柔韧性高。
铁制工具相较于石制工具以及青铜器来说,更加适合当时的农耕经济。
比如体制工具对于修建利于农业的排水工程(著名的都江堰工程,就是秦国李冰所负责兴修。
不仅免除了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危害,而且使约300多万亩土地得到了灌溉,那些常遭水旱之灾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成都平原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仓,人们称之为“天府之国”。
值得称颂的是这都江堰直到目前仍然为我们服务。
解放后大力整治扩建,现在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
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生产率的巨大增长,又促进了贸易和工业,并且使得大部分经济商品化。
产生了一个新的商人和匠人阶级。
他们自由而且富裕,不再像过去那样依附于大贵族,转而向贵族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也成为了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诸侯、卿大夫为了更多的利益,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局面。
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即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
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商品化为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制所必须的财政资源。
当时新开垦的土地的地租都直接交入诸侯们的府库,并且诸侯们为了牟利,将盐铁等生产和分配实行垄断。
其结果就是诸侯们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大大的增加了统治者的财力和权力,相应的削弱了周王朝。
如秦商鞅改革、魏李悝改革、齐邹忌改革;韩申不害改革;楚吴起改革等。
二、百家争鸣我们前面所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
那么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是什么人呢?“士”加以解释:在这场变革中,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作用最为突出。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些田地,能文能武。
春秋战国时期,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也无职,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赞礼的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士的出现既和社会发展有关,同时也与各国宽容的学说政策和私学兴起和养士之风发展有关。
也正是士的阶层出现和发展,才活跃了学术和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何谓百家争鸣呢?(阅读教材中的知识链接)“百家”是虚指,言其多,一是指思想家多,二是指学派多,实际也就是十家;“争鸣”是指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不可避免地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
百家争鸣是对社会变革的回应和反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这三大家的创始人、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19、20页,完成书本21页的表格。
儒学学派兴起于春秋,自孔子创始。
“仁”,孔子的解释很多,核心内容是对人类道德情操属性的归纳。
从字面看“仁”的含义?对自己:“刚毅木讷近仁”,“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矣”;对他人:“仁者,爱人”,如何爱人,统治者,要行德政: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对于平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思想上倡导推己及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才能做到仁呢?按照什么要求来做呢?人们要按照礼的要求来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还要克己复礼。
用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
孔子所创立的这一套学说,我们后人称他们为儒家学说,而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
而在儒家的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孟子。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应当同他绝交。
”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孟子的意思很明确,国家治理得不好,国君不能胜任,人民有权使他易位。
基于这样的理念,孟子发展了孔子“德治”的思想,提出了了“仁政”的学说。
根据这个学说,孟子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
因为孟子对儒家学说作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儒家又出现了另外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这个人就是?荀子继续发展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个思想后来到了唐代的时候被一位皇帝所强调。
唐太宗。
与孔孟不同的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从性本恶出发,任其发展必定会发生淫乱、残贼、争夺等罪恶行为,所以需要用礼仪加以教导。
荀子也主张天下一统,但认为礼仪教化还不够,还得有法律的强制作用。
可见它的学说是综合了儒法两家思想的结果。
相传孔子在周游列国的的时候曾经问道于当时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无语,只微微张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以后反复地思考,突然有一天空子想明白了:原来老子嘴中,硬的牙齿已脱落,而软的舌头还在。
这就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道理。
老子借此说明“道”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当中。
当然,道在老子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五千多个字的《老子》这本书当中,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
可见老子他是多么地重视道。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就是不能够说出来的,能够说出来的那就不是道了。
”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
正因为老子认为道无法解释,而道又无处不在,所以老子在处世方法上主张“无为”。
注意,这里的无为绝对不是表面的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思想,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批评当时社会是宫殿整洁,仓库空虚,一部分人穿着华丽的服装,佩戴锋利的宝剑,有着富余的财富,是靠剥夺哪些衣食不足的人而得来的,是一种强盗行为。
而这一切弊病起源于当权者的要求过多,因此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清静无为,自然达到百姓安居乐业,和谐平静的理想境界,幻想回到小国寡民时代,这实际上是对原始社会的怀念和憧憬。
当时在宋代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