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儒、”诗教”
2、诗、思无邪
3、兴、观
4、与民同乐、以意逆志
5、知言、浩然之气
6、虚静、物化
7、意、意
8、司马迁
9、发愤著书 10、礼仪、谲谏 11、比、兴
二、名词解释
1、”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能够兴, 能够观, 能够群, 能够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 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 能够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 能够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观, 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 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群, 则是认为诗歌能够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 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 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2、”言不尽意”说: 庄子在《庄子·天道》中提出: ”语之所贵者, 意也。意之所随者, 不能够言传也。”在庄子看来, ”意”
是”不能够言传”的, 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的, 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言不尽意”。《庄子》中一些出神入化的技艺的故事如”庖丁解牛”等都在说明这个道理。”言不尽意”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 但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而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魏锦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 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 而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虚静”说、”物化”说: 参见《复习指导》P9页
4、 "以意逆志"说: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这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 而”志”则是指作者的思想意志。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说诗者( 即读者) 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 不要死抠字眼, 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 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5、”知人论世”说: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说: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 是要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有所了解; 论世, 是说对作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这样才能与作者为友, 站在作者立场上体验作者思想感情, 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6、讽谏说: 参见《学习指导》P16页
三、单项选择题
1、 C
2、 B
3、 D
4、 A
5、 A
四、翻译题
翻译参见《学习指导》P105页”世人所贵重的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 ”含义参见《学习指导》P9页”言不尽意”说。
五、问答题
1、参见《学习指导》P5页
2、参见《学习指导》P6页
3、参见《学习指导》P10页
4、”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 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她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一文中说: ”史记, ‘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实录”就是真实客观地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 不夸张, 不隐瞒。《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她的”实录”精神。作者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 但在《史记》中, 她并不发泄私愤, 而是客观地记述了汉武帝的事迹, 既记述她的功绩也不避讳她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能够事实。对汉高祖, 也是既肯定了刘邦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 她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 也揭露了她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
”实录”与文学真实性的异同参见参见《学习指导》P15页
5、参见《学习指导》P18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才能、性质
2、实、丽
3、构思、词藻
4、体裁风格、才性
5、体裁、风格
6、补假、直寻
7、风骨、兴寄
8、易、难
9、补察、泄导 10、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二、名词解释
1、”文以气为主”说: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 她说: ”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 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 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 而这种个性只能为她所独有, 这也说明了文章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曹丕最早将哲学领域中”气”的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和评论中, 形成了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的传统。
2、”诗缘情而绮靡”说: 陆机在《文赋》中所提。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 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 这比
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 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 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又讲"赋体物而浏亮", "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 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3、”风骨”说: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的著名观点。风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 并具有能感化人的艺术感染力; 而骨则是指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示。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风骨”能够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 具有普遍性, 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 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都以此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4、”取境”说: 是皎然针对诗歌创作中”意”与”境”的关系提出的, 她认为, 诗歌创作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发而起, 情意又要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所谓”诗情缘境发”。因此, ”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 风格类别的关键。皎然强调对诗境的审美理想的追求在于天真自然, 但强调这种境界的获得必须经过人工的努力, 主张经过诗人的创造达到一种人工的化境, 从有技巧进入到无技巧之境界。皎然论”取境”又有易、难之分, 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