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行路难》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科导学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课时鲍照《拟行路难》
一、探究求索初露身手(课前自学)
(一)预习内容:《拟行路难》
(二)预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三)导师指点
本课重点: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本课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四)预习检测:
【熟悉作者,知人论世】
1.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南朝刘宋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元嘉三大家”。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内容主要是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2.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自主梳理】
1.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2.注音
鲍.照()酌.酒()踯躅
..()
3.词义
(1)重点词
泻:踯躅:
(2)一词多义
安能行叹复坐愁
安风雨不动安如山
沛公安在
(五)问题生成(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二、释疑整合展示提高(课堂完成)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2、第三句中的命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3、第五六句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4、第七八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实战演练检测反馈(课堂完成)
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自”相同,“安”和“岂”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安”和“岂”不同
C.两个“自”不同,“安”和“岂”相同
D.两个“自”不同,“安”和“岂”也不同
2.下列诗句朗读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各自 / 东西 / 南北流。
B.安能 / 行叹 / 复坐愁?
C.举杯 / 断绝 / 歌路难。
D.吞声 / 踯躅 / 不敢言。
3.对最后两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面六句五、七言相间,最后两句连用七言,是感情表达的需要,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
B.用“吞声”“踯躅”来描摹情态、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内心痛苦不堪的诗人形象,读之如在眼前。
C.先用问句的形式,后用“不敢言”三字,都是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前面的“安能”自勉,“酌酒”自宽,放歌自解,是充分的铺垫酝酿,至最后两句写自己终没能平静解脱,反而因前面的铺垫而愈见出沉痛、抑郁。
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4—5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比较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其一)》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
四、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