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行路难》导学案
《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的内容与主题。
3、交流反馈,巩固知识。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流程一:自主学习这首诗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1、字音形:差直箸顾塞钓歧挂帆济2、理解词语: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冰塞川雪满山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歧路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2、熟读,背诵,默写流程二:合作探究1、内容:每两句为一层。
一层:写饯别。
清酒珍羞。
二层:写悲愤激烈之情。
停、投、拔、顾,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动作。
三层:点明行路难主题.比喻形象贴切.四层:诗情上升,希望终遇明主,以施展宏图.五层:诗情反跌,以四个短句突出世路艰难引起的思想苦闷。
六层:又以强烈自信作结,相信自己的理想终会实现,充满昂扬豪气。
这首诗在抒情上腾挪跌宕,富于变化.诗人的悲愤和乐观,失望和希望,忧郁和自信始终交织在一起,但这首诗的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特别是9——10句,诗人唱出的最强音,千古传诵,表达了诗人坚信抱负终会实现的万丈豪情。
2、主题: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时,在朋友为他举行的上所发生的人生感悟,抒发了的情怀。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行路难》中,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请结合具体诗句,描述一下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流程三:检测反馈:1、金樽清酒斗十千,2、,忽复乘舟梦日边。
3、长风破浪会有时,4、李白《行路难》中用典故表达“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5、读李白《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1)诗中采用“”和“"(各限四个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行路难》(其一)导学案

《行路难》(其一)导学案《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重点)2、我会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难点)3、我会从情感、写法、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并学会运用。
(重难点)4、学习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境二、预习展示:走近李白李白,字________,号_________,盛唐诗人,有_______之称。
少年抱负宏大。
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
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作品集___________题解与背景《行路难》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
李白于天宝三(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是一首乐府体诗。
他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生字词:金樽珍羞投箸歧路三、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诵读小贴士:朗诵诗歌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气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行路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行路难》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
2.背景: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子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大业。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其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蜀,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受诏入京(做供奉翰林),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被迫出京。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二、朗读并感知诗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三、理解品析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书上批注)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4.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四、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1.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坚定自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路难》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行路难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 姓名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的作品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
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
著有《李太白全集》。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内容与思想感情1.诗歌大意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价值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价值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哪里?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赏析1.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有人说诗歌中“听”“投”“拔”“顾”这几个动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请欣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句的妙处?日期: 主备人:4.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行路难》这首诗歌诗人的情感激荡起伏,请简要分析。
四、拓展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行路难导学案

行路难【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15分钟反复诵读诗歌,力争背诵,勾画易错字,生字词,能初步顺通诗意15分钟完成课前预习学案,然后对照课下注释修改完善并做好落实,5分钟总结梳理。
2. 限时独立完成学案,7、8号同学熟悉诗歌,完成基础知识部分;1、2、3、4、5、6号同学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和课内探究中的基础知识。
3.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A背诵、默写;深入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认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用到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诵读、背诵默写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推敲等文本解读方法。
【学习目标】1、能熟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修辞、用典、警句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3、感悟诗人在逆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第一步:诵读诗歌,利用工具书正音,将课下注释整理到课文中,疏通文意。
第二步: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自学,完成【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我国唐朝诗人,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2、诗歌写作背景:创作背景:(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晏婴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
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自主学习●疏理基础】初读(一)、读准字音:金樽珍羞箸歧路济沧海【自我补充】(二)、写出通假字:(三)、易错字(自主决定)(四)、解释字词(自主完成)(五)、5、6、7、8号同学给1、2、3、4号同学讲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互帮补)同桌间对读。
再读(一)、读出节奏(二)、依据课下注释,顺通诗意。
(同桌间互讲)【我的疑问】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
【《哲理诗:行路难·其一》导学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哲理诗:行路难·其一》导学案】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哲理诗:行路难·其一》导学案行路难·其一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通:馐;直通:值)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雪满山一作:雪暗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碧一作: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注释⑴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⑵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⑶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⑷太行:太行山。
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碧:一作“坐”。
忽复:忽然又。
⑹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
安:哪里。
⑺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会:当。
⑻云帆: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行路难三首导学案

行路难三首导学案尊敬的学生们:欢迎大家参加本次的文学导学案,我们将一起探讨李白的诗作《行路难》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本次导学案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介绍和讨论。
1.《行路难》的背景和主题李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行路难》写于他流亡期间。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行路难》这首诗的背景。
请读一读下面的赏析部分:《行路难》道路崎岖难行,与人生苦难的境遇相似。
诗中的山川、河流、阳光等元素隐喻着人生中的各种艰辛和困难。
不同的景色与情境揭示了诗人对人生征途的思考与感悟。
2.诗的抒发情感和思考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行路难》中的情感表达和诗人的思考。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分析内容:《行路难》通过对人生道路的描绘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世事的忧虑。
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景象,揭示了诗人在他的荒凉往事中的孤独感受和对人生困境的痛苦抱怨。
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描绘,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3.诗歌的哲理和意义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行路难》中蕴含的哲理和意义。
请选择下面的内容进一步了解:《行路难》以自然景物为比喻,直接表达出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诗人通过对自身境况和命运的思考,透过诗歌,寄托了对人生的反思,以及对苦难中追求自由与坚持的理解。
通过对《行路难》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情感表达和思考,也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诗歌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这些困境。
希望本次导学案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行路难》,也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追求真理与自由。
谢谢大家的参与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收获满满的知识和体验。
如果你对这首诗还有其他的理解和感悟,欢迎在下方的评论中分享。
祝愿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注意:此文仅为范例,实际撰写时请根据具体题目和要求进行内容编写。
九年级行路难导学案

九年级行路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2、品味诗歌中的名句,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写作手法。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
(2)赏析诗歌中的名句,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难点(1)理解诗人用典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抒发一气呵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2、写作背景《行路难》三首是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
公元742 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这组《行路难》。
五、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金樽(zūn)珍羞(xiū)直万钱投箸(zhù)歧路(qí)长风破浪济沧海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六、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当面对这些困境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看看他在困境中是如何抉择的。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齐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意1、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理解《行路难(其一)》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4. 提升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李白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介绍;2. 《行路难(其一)》全文赏析;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4.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探讨。
导学步骤: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你们对于古代诗人李白有什么了解?他的诗歌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2. 展示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文学创作背景。
二、进修诗歌原文1. 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其一)》的全文,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2. 学生可以自己朗读或者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三、诗歌赏析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比如“大漠沙如雪”、“黄云万里动风色”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2.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行路难(其一)》中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感悟。
四、诗歌主题探讨1. 引导学生讨论《行路难(其一)》的主题是什么?诗人通过怎样的描写和抒发来表达这一主题?2.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对于现实生活的启迪和意义。
五、诗歌欣赏1. 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行路难(其一)》朗读音频或视频,感受不同朗读者的诠释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自己朗读或表演《行路难(其一)》,体会诗歌的魅力和表现力。
六、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让学生回顾诗歌赏析和主题探讨的重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李白的诗歌对于当代青年的启迪和影响,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七、作业安置1.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行路难(其一)》的理解和感悟。
2. 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或背诵,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行路难(其一)》这首杰作,同时也能够在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行路难》导学案新部编版(学生用)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学法指导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相关链接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便是《行路难》的写作背景。
这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一般认为是天宝三载(744年)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一、导(一)导入课题:(二)导入目标二、学(一)自学:1.学生对照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诗的大意。
2.读准字音和节奏。
(二)互学:小组合作探究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3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4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此句中隐含的典故。
5、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的诗句,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6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怎样的志向?这句中哪两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三)赛学:畅所欲言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
《行路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7篇)

《行路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精选17篇)《行路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篇1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2 3学习难点:学习目标2学习方法: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运用:多媒体课时支配: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
出示大屏幕。
我们来瞧一瞧这首诗的背景。
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伴侣举荐来到长安,预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理想的机会,不久李白患病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
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简单心情。
2释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比一竞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樽箸塞歧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行路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篇2《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同学的古诗鉴赏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盼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简单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乐观追求抱负的坚韧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盼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1、老师课件展现下列诗句,引导同学复习旧知,过渡到新学问:(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行路难》导学案(正课).docx

《行路难》导学案(正课).docx《行路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诵背、默写全诗。
(重点)3、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难点)4、运用典故的作用(难点)二、预习交流展示学案:(一)作品及作者简介: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写作背景: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朗读两遍诗词,完成以下题目:---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力争达到背诵。
(C)2、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解和写作背景,融入自己的联想及想象,翻译诗词到课本上。
(B)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 ,不能下咽。
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 , 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 ,想登上太行 , 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行路难》导学设计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
九语下
自信自主
合作探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学案导学
助你成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_________________。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这里运用了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渴望遇到明君的 应该学习李白的胸怀坦荡,积极乐观,
愿望,也表明他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学习他永不言败的精神,请坚信:长风
(4)结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
这句表明作者虽然遭受排挤,怀才不遇,仍不放弃自己的 是我们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打开成
________________
__
4、诗中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对被重新任用
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樽(酒杯) 玉盘珍羞.直.万钱(美味佳肴)(同“值”) 投箸.(筷子) 今安.在(怎么,哪里) 济(渡过 )沧海 4、走近诗人及作品 李白,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 ”之 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 浪漫主义诗人。
【探究活动二】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导学案5-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23.《行路难》学案班级姓名组别等级【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我能通过自主研讨,感知诗的内容,归纳全诗的思想感情。
3.我能赏析重点诗句,感悟诗人的情怀。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自学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链接反复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①读懂大意;②知人论诗;③领悟情感;④赏析技巧。
3、针对自学检测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二)自学检测1.听读此诗,注意生字读音和节奏。
金樽.()珍馐.()冰塞.川()投箸.()歧.路()济.()2学生齐读此诗.,解释词语:清酒:珍羞:直:济:安:3. 结合注释,资料链接再读全诗。
然后请用“我从这几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心情,性格)。
因为”来说话。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内心苦闷的李白。
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三)我的疑惑二、合作探究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名句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参照资料链接中“古诗词名句赏析角度及方法”来进行赏析。
)三、当堂训练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
2.诗中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句子是:,。
3.本诗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四、自我反思1.我的收获2.我的易错点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背景介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官,但没有得到重用,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受到官场排挤,最后被“赐金还山”,其实是被变相撵出了长安。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及其代表作《行路难(其一)》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 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导学内容:1. 了解李白及其代表作《行路难(其一)》的背景;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3. 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步:诗歌背景1. 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其一)》,了解这首诗是李白在何时何地创作的;2. 介绍《行路难(其一)》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逃离长安时写下的,表达了他身处逆境时的无奈和苦闷。
第三步:诗歌分析1. 分析《行路难(其一)》的结构,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等;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了解李白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步:情感与主题1. 探讨《行路难(其一)》中所表达的情感,包括无奈、苦闷、孤独等;2. 分析诗歌的主题,探讨李白通过这首诗歌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念。
第五步:诗歌鉴赏1. 让学生朗读《行路难(其一)》,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2. 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步: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化学生对李白及其代表作《行路难(其一)》的理解;2.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拓展延伸:1. 让学生了解其他李白的代表作品,比如《将进酒》、《静夜思》等;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这样一份1300字以上的《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歌及其背景,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行路难 导学案

师生互动构建新知3. 感悟情感提问: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吗?明确:“愁”。
鲍照这位才子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围绕这个最能代表诗人情感的词,回答下面的问题:(1)、愁什么?明确: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span>心怀平静压抑>。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如何解“愁”?明确: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span>心情悲愤难抑>(3)、愁的结果?明确:吞声踯躅不敢言。
心非木石岂无感?反问句,情感达到高潮。
不敢言: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
<</span>心情激昂抗争,但又无奈压抑>(4)、请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悲愤难抑——激昂抗争——无奈压抑四、分析鉴赏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找出诗中的两句反问句,这两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表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表现了诗人激昂抗争的思想情感。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行路难(其一)-李白》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旅行?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看待旅行的呢?2. 引用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两句诗,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解析这首诗的内涵。
二、整体理解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进行整体感悟。
请学生首先通读全诗,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简述这首诗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2. 了解作者背景:介绍李白的生平及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
三、细节解读1. 行路难:请学生仔细阅读第一句“行路难”,思考李白为何使用“行路难”这个开头,这句话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2. 多歧路,今安在:这两句诗中的“多歧路”和“今安在”有何特殊意义?请学生进行思考,并尝试解读这里的隐含含义。
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哲理?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思考诗人想要表达的意义。
四、诗歌赏析1. 请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尝试解读诗中含义,体会诗歌之美。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音韵、意象、韵律等方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该诗的内涵。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进行诠释,展现个性化的诗歌理解。
五、拓展延伸1. 请学生选择一两首与《行路难(其一)》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阅读,并进行比较分析,扩展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智慧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六、总结反思1.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李白这首诗以及诗歌的看法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如何像诗中所述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样勇敢前行?七、作业布置1. 布置写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行路难(其一)》的读后感或解读文章,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科导学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课时鲍照《拟行路难》
一、探究求索初露身手(课前自学)
(一)预习内容:《拟行路难》
(二)预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三)导师指点
本课重点: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本课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四)预习检测:
【熟悉作者,知人论世】
1.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南朝刘宋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元嘉三大家”。
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
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内容主要是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2.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
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自主梳理】
1.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2.注音
鲍.照()酌.酒()踯躅
..()
3.词义
(1)重点词
泻:踯躅:
(2)一词多义
安能行叹复坐愁
安风雨不动安如山
沛公安在
(五)问题生成(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二、释疑整合展示提高(课堂完成)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2、第三句中的命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3、第五六句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4、第七八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实战演练检测反馈(课堂完成)
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自”相同,“安”和“岂”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安”和“岂”不同
C.两个“自”不同,“安”和“岂”相同
D.两个“自”不同,“安”和“岂”也不同
2.下列诗句朗读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各自 / 东西 / 南北流。
B.安能 / 行叹 / 复坐愁?
C.举杯 / 断绝 / 歌路难。
D.吞声 / 踯躅 / 不敢言。
3.对最后两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面六句五、七言相间,最后两句连用七言,是感情表达的需要,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
B.用“吞声”“踯躅”来描摹情态、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内心痛苦不堪的诗人形象,读之如在眼前。
C.先用问句的形式,后用“不敢言”三字,都是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D.前面的“安能”自勉,“酌酒”自宽,放歌自解,是充分的铺垫酝酿,至最后两句写自己终没能平静解脱,反而因前面的铺垫而愈见出沉痛、抑郁。
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4—5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比较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其一)》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
四、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