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崔莺莺人物的社会意义

合集下载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

”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

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

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

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

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分析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分析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摘要】《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无疑是王实甫倾心塑造出来的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作者笔下的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封建社会的人物。

【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是一部思想进步艺术精美的大型爱情喜剧作品。

这部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尤其是人物形象。

《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是王实甫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莺莺的形象 ,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 ,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

莺莺是大家闺秀 ,她在作品中的唱词又是节奏舒展 ,色彩华美 ,感情含蓄 ,与婉约派词风相似。

作者用写实主义的笔法 ,加以艺术的创造 ,从而把一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代青年女子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在作者笔下 ,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 ,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

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 ,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 ,但她有血、有肉、有情感 ,她有喜、有忧、有个性。

她情窦初开 ,渴望爱情 ,但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 ,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 ,想追求自由幸福 ,但又瞻前顾后 ,顾虑重重 ,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 ,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 ,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 ,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 ,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 ,剧情变得十分复杂。

作者就是从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下工夫 ,从各方面体现其性格特点一、敢于追求婚姻自主的幸福爱情生活崔莺莺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

她渴望爱情 ,但又不肯露真情 ,一旦步入爱河 ,便热情奔放 ,势不可当。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

”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

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

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

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

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二、《西厢记》概述前朝崔相国去世了,相国夫人郑氏带着女儿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安葬,因路途受阻,暂住前相国修造的普救寺。

女主人公崔莺莺年芳十九,貌美如花,身姿婀娜,擅长针黹女工,诗词书算。

崔莺莺从小学习“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有未婚夫名叫郑恒,是郑尚书的长子。

家境贫寒的书生张珙只身进京赶考,路过普救寺,慕名寺中景致,就此住下。

在游览普救寺时,偶遇在佛殿前赏花的崔莺莺,对她一见钟情。

张生被崔莺莺俊俏的容貌和不俗的才情所吸引,为了多见几面佳人芳容,便继续停留在普救寺。

崔莺莺也有意于张生,两人在花园中联诗对吟,春心萌动。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的容颜,便包围普救寺,企图抢夺莺莺。

崔老夫人情急之下,便许诺:谁能杀退贼军,就把莺莺许配给谁。

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是武状元,统领着十万大军。

张生便请杜确派兵,最终打退了孙飞虎。

但是崔老夫人却变卦赖婚,使得崔莺莺与张生都很痛苦。

莺莺的丫鬟红娘看着不忍心,便背着崔老夫人,协助两人月夜弹琴,互表真情。

张生对莺莺的爱恋越加深厚,几日不见她,便害了相思病。

莺莺央求红娘前去探望。

张生写简帖儿向莺莺诉说自己的相思之情。

莺莺担心红娘向老夫人揭发自己与张生的私情,便故作训斥红娘,让她带信给张生责骂他无礼,实际上却是约会张生的情诗。

等到张生月夜情急跳墙出来赴约时,莺莺又数落张生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

张生被莺莺的反复无常弄得不知所措,相思病更重了。

莺莺借病探望张生,与他在房中幽会。

后来,崔老夫人发现了莺莺与张生的越轨行为。

在红娘的求情和劝说之下,老夫人无奈答应张生与崔莺莺的婚事,但是前提是张生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

崔莺莺不愿与张生分别,在长亭送别之时,嘱咐张生不管得不得官,都要赶快回来,不能抛弃自己另娶一妻。

张生连连答应。

最后张生考上状元,向莺莺报喜。

郑恒却在这时谎称张生已经抛弃莺莺,另娶高官之女。

崔老夫人再次将莺莺许给郑恒,在成亲当日,张生衣锦还乡,并识破郑恒的诡计。

崔莺莺人物形象影响深远的经典意义

崔莺莺人物形象影响深远的经典意义

崔莺莺人物形象影响深远的经典意义正因为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的崔莺莺的形象如此的多面生动、令人难忘,使得我们在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里都不难发现她的影子。

大家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中那个“一笑姻缘”说的是当时的江南风流才子唐寅,有一天在苏州城外的一艘船上作画,看见一艘画舫从旁边经过,船上有一美貌婢女嫣然一笑,唐寅所见之下,神魂颠倒,不能自已,抛下众人尾随而去。

后来想尽办法,卖身华府,历经艰难,抱得美人归,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这段场景让人觉得似曾相识:《西厢记》中,张生在普救寺邂逅莺莺后惊为天人,莺莺身边的丫环红娘看到有人,立即掩着莺莺急速离开,不想莺莺离去之际,偷觑回眸,顾盼流连之间,张生已是魂飞魄散,魂不守舍,即使“兰麝香仍在,环佩声渐远”。

张生情不自禁的感叹道“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福利业冤。

”和唐寅一样,张生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

”可见,为爱情抛下一切并不是唐寅的首创。

莺莺的回眸举动绝不是完全无意识的。

上文已经介绍了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所处的历史背景,在女子必须遵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冰冷的封建礼教制度下,莺莺长期压抑自己的情感,但却没有泯灭她对青春、对爱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适当的时候,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张生的出现正是点燃莺莺内心希望的火种。

且看就《惊艳》第三折中红娘与莺莺的对话:“(红云)姐姐,你不知。

我对你说一件好笑勾当。

咱前日寺里见的那秀才,今日也在方丈里。

他先出门儿外等着红娘,深深唱个喏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姐姐,却是谁问他来”“那壁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乎?小姐常出来么?”(旦笑云)“红娘,休对老夫人说……”这一个笑字,便是莺莺对张生的看似呆傻的举动的心领神会,不对老夫人说则注定了以后的故事必定是会引起封建家长强烈反对的曲折故事。

所以,莺莺的回眸,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正是有了莺莺、秋香们回眸的一瞬,无数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关于《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分析

关于《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分析

关于《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分析关于《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敢于在当时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之下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西厢记》确有着惊世骇俗的巨大力量。

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这本书还让我知道了旧中国宋朝时代的腐败一百零八好汉们一次一次地被抓,每次都逃了出来,一次一次的被暗忖,杀手们却一次一次的失败,说明了好汉们的实力又如此的强。

最后,卢俊义的一个梦结束了这个故事……作者王实甫呕心沥血精心塑造出来的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莺莺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性格非常丰富复杂。

王实甫笔下的莺莺,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她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既深谋又远虑,提醒丈夫高中后勿恋异乡花草、停妻再娶。

《西厢记》中的莺莺无疑是一个完美动人且又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

《西厢记》粗看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作者却能写得复杂曲折,跌宕有致。

情节的曲折复杂又用貌似重复的手段给予表现。

尤其是对崔莺莺的感情描写最为细致。

从全剧看,围绕张崔之恋,全剧在组织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之主线的同时,前四本的十六出还每出都分解成小的戏剧冲突,其中关键的几出情节曲折,甚至一波三折,在情节描写上极有魅力。

莺莺的感情几波几折,送简--赖简——再送简——酬简,看似重复实则变化莫测。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元代是一个较开放的朝代。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一、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一)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

她父亲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

他当然也是封建礼教的守护神。

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她主观上十分疼爱自己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婚姻美满,但是她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地在损害着女儿的真正幸福,压制着女儿的人性。

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

(二)闭锁深闺后院,阻隔了崔莺莺人性萌芽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与世隔绝。

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

养在深闺的崔莺莺,好象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里,避免了接受社会上所谓的“异端学说”,防止她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为她设定了一个真空世界。

这样残酷黑暗封闭的环境泯灭了崔莺莺对青春、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追求的火焰。

(三)封建礼教的教化,压制了崔莺莺的人性为了加强对崔莺莺施行封建礼教的灌输,崔夫人专门聘请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一位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担任崔莺莺的私塾老师。

这位道貌岸然的老学究,每天从清晨天亮到黄昏日落,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向崔莺莺讲述“四书五经”,讲解封建伦理道德,传授妇女应遵循的“三从四德”,宣扬妇女应接受“七出”责罚的封建礼教,企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关于《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分析

关于《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分析

关于《西厢记》中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分析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主题之所以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首先得力于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小说《莺莺传》写的是张生的风流韵事;《董西厢》也是以张生为故事的主角,渲染的是张生对美色的不懈追求;而《王西厢》才是真正的"莺莺传",莺莺被放在比张生更突出的地位,着重写她的恋爱心理、性格发展和遭际命运,写她对爱情的追求。

这个变化反映了作者把最大的同情和赞美倾注在受封建礼教迫害最深而又敢于反抗的女性上,表现了先进的妇女观。

崔莺莺是个美丽而又多情的相国小姐,既深受封建文化的熏染,又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最后终于走上了叛逆者的道路。

她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刻划得最成功的、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妇女典型之一。

剧作一开始,她是作为一个怀春少女的形象出现的。

她因父丧,和母亲老夫人扶柩回老家安葬,中途被阻于普救寺内,等待她的未婚夫郑恒来相帮。

老夫人看管甚严,不准她"不告而出闺门",只在无人时才让丫环红娘相陪"闲散心耍一回"。

她上场后第一段唱词是:【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这分明道出了一个被禁锢在寺庙里的妙龄女子对韶华虚度的感伤,也可窥见她对父母早年定下的和郑恒的婚事的不满。

《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莺莺和张生邂逅相遇,萌生爱情。

莺莺的美貌,先是从张生眼里作了正面描写,后来又在"闹斋"一折里通过写她的出现,使法堂上"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霄",甚至因"贪看莺莺,烛灭香消",作了更充分更生动的侧面烘托。

正是莺莺的"倾国倾城貌",迷住了张生的"多愁多病身"。

而莺莺对张生这个"外象儿风流"、"内性儿聪明" 的青年也是一见留情:红娘告诉她"那壁有人",催她回家,而她却回头觑视张生,"慢俄延,投至到拢门儿前面,刚挪了一步远"。

莺莺传和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莺莺传和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莺莺传和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1 崔莺莺的形象概述
崔莺莺是中国古典小说《莺莺传》和《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

她是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女子,不仅有才情,更是一个有品德和思想
的女性形象。

2 《莺莺传》中的崔莺莺
在《莺莺传》中,崔莺莺是一个聪明机敏、富有才情的女子。


在男子身边作为侍女,却展现了才华和智慧,成功地为自己和主人解
决了许多问题。

在曹衣身边,崔莺莺还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和独立主张,拒绝了曹衣的追求,最终也没有被时代偏见和男权主义征服。

3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
与《莺莺传》中的崔莺莺不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更为浪漫,她
是一个用诗词歌赋抒发内心情感的女子。

她不仅能够为自己善辩,还
能用诗词与张生爱情相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典的爱情故事之一。

4 崔莺莺的形象特点
崔莺莺与其他女性形象相比,有着独特的气质和特点。

她是一个
集才华、聪明和独立于一身的女性形象,传达着自信和坚强的力量。

崔莺莺具有迷人的个性和魅力,不仅被男性角色所吸引,更是现代女
性追求的典范。

5 崔莺莺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崔莺莺这一形象充分展现了妇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她性格独特、才情出众、独立自主、坚韧不拔,这些特点可启发现代
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展现自信和勇气。

同时,崔莺莺还表现出了不屈服于男权社会的品格,给女性争得了应有的尊
重和权利。

6 结论
崔莺莺这一形象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人物之一,她勇敢、自信、才华横溢,是现代女性追求自我意识的榜样,更是中国文
化中的珍贵遗产。

西厢记人物性格分析

西厢记人物性格分析

西厢记人物性格分析(一)崔莺莺的人物性格分析崔莺莺出身于统治阶级家庭,给人一种大家闺秀的感觉,知书达理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她内敛含蓄。

外在给人一种端正富有教养,内心又充满了激情。

在封建伦理的教育下,内心又充满了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在张生就她的时候她也对张生一见钟情,对张生也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她饱尝相思之苦也越来越不满老夫人对她的约束,她想冲破世俗的压力追求自由的爱情。

可是外在的束缚虽然很强大,但她内心的自我约束才是主要的,这和她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封建社会传统伦理对于女性的束缚。

在老妇人许诺张生在考取功名之后可以迎娶崔莺莺之后,她担心张生在考中之后抛弃自己,她又担心张生落榜之后婚事成为泡影,所以她的内心一直在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迫。

《西厢记》充分的描写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她既想自由恋爱又不敢去追求,不敢去追求却又很想去爱的矛盾心理。

还细致的展现了她内心的复杂变化,就是开始受压迫束缚慢慢的敢于冲破阻力去恋爱的过程。

(二)张生的人物性格分析张生在《西厢记》中给我们的感觉是温文尔雅、饱读诗书但又有点呆头呆脑的。

他胆识过人、聪明机智为了追求爱情不畏困难和危险,他又敢于反抗封建传统礼教。

在整部戏中给我们留下一个喜剧形象。

他在进京赶考的途中遇见了崔莺莺并为她的气质和美貌所吸引并要去追求她,在崔莺莺被围普救寺,崔老妇人许下承诺之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并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解决了这场危机,这也就体现了他为了追求爱情不畏强暴。

遇见困难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胆识过人,也更衬托出了他的才华和能力。

同时也加深了崔莺莺对他的了解,也获得了崔莺莺的芳心,为后面他们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打下了基础。

张生对崔莺莺的爱情追求中间经历了很多磨难,因为他们出身地位的差距,尤其在封建传统社会讲究门当户对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张生的这种敢于打破常规更加显得难得可贵。

还有的是他本以为救下崔莺莺之后凭着崔老妇人的许诺就可以和崔莺莺在一起,但没想到的是崔老妇人又让他考取功名后才能把崔莺莺嫁给他,虽然这个要求有着很大的难度他也没有放弃这个能和迎娶崔莺莺的机会,这也体现了他的不屈不挠、为了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

对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对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对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对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

”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

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

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

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

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崔莺莺,大家知道吧,西厢记里的女主角。

她那可是个活泼可爱的姑娘,真让人心生喜爱。

她的聪明才智绝对是一绝,别看她是个大家闺秀,脑袋瓜子却灵活得很。

光说她跟张生的那段情,简直让人感动得要流泪。

她心思细腻,懂得如何通过巧妙的对话来打动对方,真的是个爱情高手呢。

那段“月明点滴,花下相逢”的情景,哎呀,简直浪漫得让人想起自己年轻时的爱情故事。

再说她的性格,莺莺这小姑娘可不是那种柔弱无力的女儿,她可是有主见的。

面对家庭的压力,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真是个女中豪杰。

那些家长里短,别人眼里的束缚,在她眼里不过是小事。

她追求爱情的勇气,让人忍不住想为她鼓掌,真是“勇敢追梦”的最佳代言人。

她爱张生,也明白自己该如何把握机会,心里那份坚定,谁能不佩服呢?说到她跟张生的互动,真是充满了火花!两人一见如故,张生那种书生气息和莺莺的活泼碰撞在一起,像火花四溅的烟花,瞬间点燃了彼此的心。

莺莺的调皮可爱,加上张生的温文尔雅,哎呀,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她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机智幽默,能把张生逗得笑得前仰后合。

你看,他们之间的那种默契,简直让人觉得爱情就该是这样,轻松又有趣,像一场无忧无虑的游戏。

莺莺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挣扎与坚持。

她不甘心被束缚,想要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的勇敢和智慧,真是为那个年代的女性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她们不愿被定义的心声。

她知道,在爱情面前,不能妥协,不能放弃,心中那份坚定,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她不断向前。

再说她的情感,真的是一波三折。

莺莺爱得真挚又坚定,但生活总是给她开玩笑。

她的爱情经历了很多波折,家里的阻挠,张生的犹豫,种种困难都没能让她退缩。

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爱是值得追求的。

那种执着,哎,真让人动容。

她总是能从困难中找到力量,向着心中的那个目标努力。

即使前路荆棘密布,她也从未想过放弃。

崔莺莺的故事,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爱情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深度解析《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

深度解析《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
诗 书的张生带来极大 的心 灵震撼 ,也 为二人 的关系 发展 奠定了基础 ;二是 莺莺说话音 调婉转 、神 态动 人 。人如其名 , 莺莺说话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与音韵 之 美使得 “ 两 耳不 闻窗外 事 , 一心 只读 圣贤 书” 的张 生顿生爱慕之情 。《 联吟》 一折 中张生在太 湖石畔月 色朦胧 、 花 阴满庭 的夜晚第二次看到 莺莺 。朦胧的月 色下 , 张 生看 到莺莺影影绰 绰、 曼 妙的风姿 , 既“ 似湘


引 言
“ 非礼勿视” 思想影响 的张 生 留下 了深 刻的 印象 。写 到这里 ,观 众已经 明显地 感受到张生 被莺莺 的美貌 所 吸引, 本欲继续欣 赏莺莺 的美 貌 , 怎 奈王实甫笔锋 转, 插 入莺 莺一句话 “ 寂寂僧 房人 不到 , 满阶苔衬 落花红 ” 。_ 2 被莺莺美貌吸引还没有 回过神的张生 ,
会背景下 ,莺莺 的美 貌既对她 与张生 爱恋关系 发展 起着重要 的支撑和 沟通作 用 ,也对 整个 故事 的展 开
起着重要 的推动作 用。王 实甫 通过张 生的言行 刻画
出莺 莺是 一个极具东 方形象 美的女子 。《 惊 艳》 一折 中, “ 书剑飘零 , 功名未遂 , 游于 四方 ” 、 英俊潇洒 的贫 寒 书生张生 闲来 无事 游览普救 寺 时第 一次看到 崔相

《 西厢记 》 是我国元代 著名剧 作家王 实甫创作 的
部家喻户 晓的古典戏剧 名著 。该 剧主要 讲述 了崔 相国之女崔 莺莺与贫寒 书生张 生在 婢女红 娘的帮助

下有情人终 成眷属的 爱情 故事 。《 西厢 记》 成为 中国
元代 杂剧 的“ 压卷” 之作, 既 在于作 品对 男女 青年 为 爱情婚姻 自由而抗争 的鼓 舞和歌 颂 ,更 在于作 品在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 本科学年论文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 本科学年论文

本科学年论文论文题目:《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汉语言文学1201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6年 5月 2 日《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在中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

共5本21折5楔子,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所著。

《西厢记》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当时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中剧作家王实甫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塑造了崔莺莺在“情与礼”矛盾挣扎中人性觉醒的美好形象。

崔莺莺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俏小姐,却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刻产生了对爱情的诉求。

当崔莺莺遇到风流俊雅的张君瑞,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

但是由于崔夫人的赖婚,崔莺莺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约来张君瑞,口里却说叫张君瑞“下次休是这般”。

张君瑞应约而来时,她又翻脸借故不认账赖简,把张君瑞教训了一顿。

她责怪红娘,怒斥张君瑞,则充分体现了崔莺莺的矫情与做作。

但当崔莺莺意识到爱情的甜蜜以及闭锁深闺的忧闷以后,她勇于冲出了封建的藩篱,热情的奔向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争取自己的婚姻自由。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关键词】崔莺莺情与礼矛盾人性目录序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崔莺莺的“情与礼” (2)(一)崔莺莺的“礼”..............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崔莺莺的出身 (2)2、崔莺莺的教育 (2)(二)崔莺莺的“情”..............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情窦初开的少女 (3)2、陷入爱情的莺莺 (3)二、崔莺莺对于爱情的态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崔莺莺的爱情至上原则 (4)(二)崔莺莺对于爱情的恐慌........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莺莺“人性”的觉醒 (5)结语...................................................................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浅析《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教学目标1.理解莺莺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礼又多情,既孝顺又刚直,而且颇具反抗心;既稚拙娴静,又聪慧灵变而多才多艺的性格2.理解莺莺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势变化时敢于和善于主动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动,追求爱情和维护幸福,打破情场中女方被动不利的格局,居高临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获取最终胜利的性格3.理解莺莺鄙视高官厚禄、名利富贵,将爱情看作高于一切4.理解莺莺性格的成因一、受封建礼教压抑的崔莺莺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闭锁深闺的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封建礼教泯灭了崔莺莺的人性,试图将崔莺莺培养成为封建礼教的典范。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

(一)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封建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家。

她父亲是当朝权重位高的丞相。

他当然也是封建礼教的守护神。

她母亲是封建门阀制度的奉行者,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她主观上十分疼爱自己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婚姻美满,但是她从封建礼教出发,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地在损害着女儿的真正幸福,压制着女儿的人性。

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

(二)闭锁深闺后院,阻隔了崔莺莺人性萌芽崔府深宅后院,高墙壁垒,与世隔绝。

崔夫人常年四季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从不让她踏出崔府大门半步。

养在深闺的崔莺莺,好象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里,避免了接受社会上所谓的“异端学说”,防止她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为她设定了一个真空世界。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作者:黎兆英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摘要】莺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抛弃他的是薄幸子张生,而张生却是封建制度的产物。

处于统治地位的礼教力量,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功名利禄思想,摧毁了张生一缕脆弱的情丝,也吞噬了莺莺这个纯洁少女的爱情。

莺莺的悲剧结局,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关键词】崔莺莺悲剧根源自从元稹塑造了崔莺莺这样一个血肉丰满极富魅力的形象,向人们表明:人的世界,感情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复杂的世界,一个美丽、充满诗意的世界后,崔张的故事就广泛流传,并通过董解元、王实甫的加工改造,写成了杂剧《西厢记》这样一部反封建的优秀文学作品。

崔莺莺也从一个缺乏反抗精神,受“阶级教养”影响的有局限的人物,发展成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元稹(779—831)子徽之,河南人。

是唐代与白居易同时齐名的诗人,世以“元白”并称。

《莺莺传》又称《会真记》,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相识,崔莺莺冲破重重阻挠与他私下结合,而张生功名心重,离开蒲州到长安应试,最终抛弃了莺莺的故事。

在唐代,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思想上的禁锢比较松弛,既不像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不像宋代那样受理学的严密统治,思想比较自由,这些都对作家的思想感情有着积极的影响,促使市人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新的特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

在市民思想、市民文学的影响下,文人创作小说传奇,也有很多反映冲破封建礼教,要求婚姻自主的作品,像《任氏传》、《柳毅传》、《李娃传》等等,《莺莺传》正是这种思潮的产物。

元稹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解释,传中的莺莺也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

莺莺性格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她的家庭,一是她的爱好。

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莺莺,长期受到封建教育,封建礼教在她的心里打下了很深的印记。

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成长,她深深懂得封建礼教的冷酷与无情,养成了内敛深沉的个性。

《西厢记》的社会意义

《西厢记》的社会意义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

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

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

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厢记》崔莺莺人物的社会意义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在我国古典戏剧中一部典范性的作品。

正是由于《西厢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因而在我国文学和戏剧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剧作通过张生和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批判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并进而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可以说,《西厢记》是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篇宣战书。

它所表达的对于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对于美好生活理想的憧憬和追求,与它那旖旎雅致,警策动人的词句一起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封建社会的婚姻讲的是门当户对,看重的是家世、权势和财产。

作为子女,不管男女双方当事人的意愿,都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正是在这样沉闷和痛苦的历史背景下,严酷高压手段窒息着一切美好感情的时代中,崔莺莺的反叛性格被勾勒的愈发清晰明显。

莺莺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又知书识礼,深受封建礼教、文化的熏染是必然的。

贵族家庭的教养要求她一切行动都必须合乎规矩礼法,例如佛殿散心一定要无人时才能去,平时不告而出闺门便要受到严厉训斥。

对于封建家长老夫人来说,爱女儿和用封建礼法管束女儿是一回事。

她对女儿实行严格管教,既是出于封建社会对女孩子的普遍要求,也是出于对相国门第和家声的特殊维护。

但是,莺莺毕竟是个有思想,有文化教养的青年女性,对生活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并不·是一个安于约束,对封建家长百依百顺的女孩子。

基于这—点,所以作者安排她首次出场,手法就比较特别。

她紧接老夫人之后,一开始就以一个感时伤春的怨女形象出现:
[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这种“闲愁”正是青年女子爱情萌生时的惆怅,也是她后来背叛封建婚姻的内在动因。

而这种情绪流露的本身就是对封建教条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步步的深化,最终成为对封建礼教的挑战和冲击。

一追求爱情
“赖婚”是情节上的突然大转折,是促使人物性格向前发展的关键情节,是全剧高潮所
在。

封建与反封建的正面冲突,使人物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最突出的是红娘态度的变化。

在此之前,她虽然同情小姐,但还不能不负起“行监坐守”的职责,“赖婚”后她深恨老夫人背信弃义,激于义愤,她转而同情莺,张的不幸,自动地变“行监坐守”为引线搭桥。

一反老夫人之道,穿梭似地为二人出谋划策,传书递简。

莺莺和张生自“赖婚”后,在红娘的帮助下,打掉了谋求合法婚姻的幻想。

值得注意的是莺莺的变化:张生听从红娘意见,用琴声自通款曲,打动莺莺。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的封建教条逐渐被莺莺冲破,有了之后的“闹简”,“听琴”,有了反复多变的性格描写,尽管内心深处对爱情有迫切追求,但在自己要行动时,却是瞻前顾后,举步维艰,这些都使莺莺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深受礼教熏染的贵族女子,这与其说是反映了崔莺莺性格的犹疑,软弱,毋宁说是反映他的反封建道路的曲折,艰难,从而见出封建礼教对女性迫害的深重。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物定位,莺莺的反抗就更显得困难重重,这个斗争就更显得伟大感人。

二轻视功名
崔莺莺轻视功名,重视情感的性格侧面在十里长亭送别时体现出来:
张生,此一行的官不得官,疾便会来。

[幺篇]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
这里,莺莺的态度非常明朗:她是重别离而轻功名。

“得官不得官”,以及是否“状元及第”和“金榜无名”,这对她来说都是次要的,俗话说的“夫荣妻贵”她也反其意而用之;她想到的只是相思苦、别离情,她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这就是说,在她心目里,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蜗角”“蝇头”而已。

在张生得官的消息传来,她也未稍减愁闷,而是让琴童带去这样一个口信:
[浪里来煞] 他那里为我愁,我这里因他瘦。

临行时啜赚人的巧舌头,指归期约定九月九,不觉的过了小春时候。

到如今“晦教夫婿觅封侯”!
这样一个轻视功名的崔莺莺的形象,在对待诸如爱情、母亲和功名等问题的态度上,都表现了强烈、但又符合人物性格的叛逆精神。

莺莺形象的社会意义,在“送别”一折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典型。

王实甫在这里抒写的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也不仅限于抒写莺莺一己的离愁别恨,他写的实际是封建社会遭受礼教迫害的青年女性们在婚姻恋爱问题上所面临的普遍命运——终于要与有情人分手的生寓
之愁,诀别之恨。

在鸯莺的悲剧形象中,包含着时代韵,社会的共同因素,她是封—建社会处于较上层的知识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们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有一定的文艺修养,象郑恒那样的纨绔子弟当然不可能满足她们精神上的需求。

因此“佳人合配才子’不仅是穷才子的奢望,也是这类佳人的婚姻理想。

莺莺爱张生是真爱其才,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的和谐,而不是爱他将来的功名富贵。

但是在妇女不能有独立意志的社会里,在“门当户对”婚姻制度的控制下,佳人往往不能如愿以偿。

耍达到“有情的都成为眷属”,让一切怀有美好的、合理愿望的人们都能实现其理想,那真只能是作者的美好愿望了。

若从“送别”一折的《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和叫目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等语看,沉甸甸地,字字千钧。

莺莺的形象,恐怕正是王实甫基于某种时代的重压感而塑造的吧! ·
如果说“赖婚”后的莺莺是在为争取自由恋爱而斗争,那么“送别”后的莺莺却需要为争取张生不变的爱情而斗争了。

“惊梦”一折,既是写张生对莺莺梦寐难忘的思念之情,也是通过梦境写莺莺的强烈愿望:
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独自跋涉。

仪这般割肚牵肠,到不如义断恩绝。

虽然是一时间花残月缺,休猜做瓶坠簪折。

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折桂令]
他们爱得如此热烈,如此痛苦,真是欲留不得,欲舍不能,与其遭受这般割肚牵肠之苦,还不如义断恩绝为好。

这是多么执着坚定,矢志不移的爱情!为了使这种爱情得到幸福的归宿,莺莺宁可忍受暂时的“花残月缺”,也要争取永不相离。

尽管这是一个梦,而且是张生做的梦,梦里的事情往往是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但是通过梦所刻划的人物思想性格却是真实可信的。

从第五本中莺莺性格的发展趋势也可看出,她对张生的思念,得到张生书信时的喜悦以及所寄汗衫、裹肚、袜儿等等的寓意,其目的都在于叮咛张生:“是必休忘旧”。

她是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保卫那日益远去的爱情之火,使它不致在张生心中熄灭。

在爱情上她始终如一,前后性格也是一致的。

这样一个敢于追求爱情冲破束缚的善良闺秀,热烈而矜持,感情丰富而举止贞静。

轻视功名,轻视礼教,她不仅在与家庭斗争,与社会斗争还在与自己斗争,最终获得幸福,的确是中国文学史上可敬可爱的女子。

参考书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董西厢和王西厢》,上海古籍出版社,孙逊
[3]《中国戏剧寻思录》,文化艺术出版社,廖全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