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燃烧条件的探究教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 说课稿
《燃烧条件的探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燃烧条件的探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燃烧条件的探究》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 1。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氧气性质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燃烧的本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氧气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对于燃烧的条件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思维还不够严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让学生理解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预习,了解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燃烧的条件”,是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的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燃烧的基本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燃烧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燃烧的基本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火柴、蜡烛、酒精灯、铁丝、棉花球等。
2.实验药品:酒精、澄清石灰水等。
3.课件:燃烧的条件的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氧化反应、氧化剂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现象,让学生对燃烧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防火、灭火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设计
《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燃烧条件的结论,并能运用燃烧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灭火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让学生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三个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对着火点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酒精灯、蜡烛、木条、煤块、小石块、坩埚钳、烧杯、热水、白磷、红磷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火灾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火灾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燃烧现象的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燃烧现象?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二)新课讲授1、燃烧的概念讲解: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举例说明: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等。
2、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提出自己的假设。
假设 1:燃烧需要可燃物。
假设 2: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假设 3: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设计实验实验一:验证燃烧需要可燃物实验用品:蜡烛、木条、小石块、坩埚钳实验步骤:分别用坩埚钳夹持蜡烛、木条和小石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主题:燃烧的条件
目标: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并能够解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
一、引入
1. 通过举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怎么发生的?
2. 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产生火焰和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1. 温度: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火柴要擦燃才能着火?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一定的
温度。
2. 氧气: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火焰会熄灭在水培养皿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
要氧气。
3. 燃料:以石油灯和蜡烛为例,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特点,并解释燃料在燃烧时起到的作用。
三、总结
1. 让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温度、氧气和燃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
四、拓展
1. 分组讨论:除了温度、氧气和燃料,还有哪些条件会影响燃烧?
2. 燃烧的应用:通过案例讨论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煤气灶、汽车引擎等。
五、作业
1. 自行寻找一些燃烧的例子,并分析其燃烧的条件。
2.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了哪些与燃烧相关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六、反馈
1. 在下节课时回顾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燃烧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燃烧条件试验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条件试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燃烧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并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材料
1. 镁丝
2. 烧杯
3. 镊子
4. 酒精灯或火柴
5. 氧气气体
三、实验步骤
1. 将一根镁丝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或火柴的火焰中点燃。
2. 将点燃的镁丝放入烧杯中。
3. 将烧杯口贴上试管,让氧气气体进入烧杯。
4. 观察镁丝在氧气气体中的燃烧情况。
四、实验原理
燃烧是物质与氧气气体反应产生的化学反应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燃烧条件。
燃烧条件主要包括:氧气气体、点燃温度和可燃物质。
在实验中,通过控制氧气气体的供给,观察镁丝在氧气气体中燃烧的情况,从而理解燃烧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分析
1. 当镁丝在酒精灯或火柴火焰中点燃后,可以观察到镁丝燃烧的现象。
2. 将镁丝放入烧杯中,贴上试管让氧气气体进入后,观察到镁丝的燃烧变得更加明亮、迅速。
3. 由此可知,在氧气气体充足的情况下,镁丝的燃烧更加旺盛。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时,务必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火灾和烧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2. 使用酒精灯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发生火灾。
3. 氧气气体具有氧化性,操作时要注意气体泄露的情况,避免发生意外。
七、思考问题
1. 为什么镁丝在氧气气体中可以发生燃烧?
2. 燃烧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是什么?
通过本实验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条件的探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条件的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课题: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一、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的特征,知道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能从微观角度适当解释物质的燃烧;2.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物质燃烧的条件,进一步学习对控制变量因素的探究过程;3.体验物质燃烧条件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4.能够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二、学习主题:1.对燃烧现象的认识2.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3.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对一些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进行描述,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初步具备对控制变量探究的能力,初步具备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引言:出示一张奥运会会场火炬图片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展示图片:火——造福人类火——带来灾难感受火给人类带来的文明联想,感受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受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引导: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
把所知道的燃烧现象填写在表格1中,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参与学生讨论填写学案表格一交流,讨论总结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剧烈。
化学变化给燃烧下个定义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引导燃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燃烧都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投影物质燃烧的条件可能有哪些?参与学生讨论思考并发言,通过活动完成学案二“我猜想燃烧的条件可能是……”讨论,先从日常生活经验上对猜想进行说明。
对自己的猜测提出实验方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参与讨论投影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图片)针对猜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初中化学物质燃烧条件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燃烧条件教案
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及原理,并提供相关实验检验。
教学重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理解物质燃烧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激发思维教学法。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化学品、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篇导入
1. 引入燃烧条件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燃烧的现象。
2.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燃烧?
二、知识探究
1.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燃烧的现象,讨论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2. 带领学生理解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点燃条件、氧气条件、温度条件。
三、拓展延伸
1.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燃烧需要外加火源,而有些物质不需要?
2. 学生思维拓展,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相互关系及物质燃烧的机理。
四、实验检验
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封闭容器内放入不同物质,燃烧后观察产物情况。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验证物质燃烧条件的必要性。
五、课堂总结
1. 结合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燃烧条件的概念及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燃烧条件对环境和生活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物质燃烧条件的相互关系,并写出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科学实验教学教案:燃烧条件探究
科学实验教学教案:燃烧条件探究一、教学目标:1.知晓不同燃料的燃烧条件。
2.掌握燃烧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消防常识,掌握火灾应急处理方式。
4.能够自主观察、实验、总结、提出问题。
二、教学重点:1.知晓燃烧的化学反应条件,如氧气和燃料的比例。
2.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化学反应和消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对于火灾应急处理方式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燃烧条件实验操作步骤:(1)在实验室准备好测试所需的器材和燃料。
(2)取一个净空瓶,将其口用一根玻璃吸管与瓶内附的杯子连接。
(3)将瓶内燃料燃烧至完全燃烧,向瓶内慢慢注入少量氧气,使其燃烧更加旺盛。
(4)通过直观观察,比较燃烧前后产生气体的量的差异,总结出氧气和燃料的正确比例。
2.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1)将烧杯放在天平上,记录其重量。
(2)将适量的酒精倒入烧杯中并点燃酒精,让其完全燃烧。
(3)将烧杯放入烤箱中加热,直到所有水分蒸发后,再将其取出放冷。
(4)根据烧杯的重量计算出酒精的质量,再将颜色无色的费氏试剂滴入烧杯中,记录下产生的化学反应,根据化学反应推测出产生的气体类型及化学反应式。
3.消防常识与实际操作:(1)对于初中生而言,消防常识和实际操作至关重要。
(2)通过给学生讲解火灾事故的类型,结合实际演习进行示范和实现训练来提高学生对于火灾应急处理的警惕与反应能力。
五、教学后记:本教学方案设计理念广泛,通过实验教学方式,探究燃烧条件和化学反应原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积极参与和学习热情。
同时在运用消防常识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了解具体的火灾应急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年级:初中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认识燃烧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概念及燃烧过程。
2. 燃烧的三个条件。
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铁丝、氧气瓶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点燃酒精灯,引导学生关注燃烧现象。
2. 学生分享对燃烧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概念。
二、探究燃烧过程1. 教师展示燃烧过程的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阶段:预热、着火、燃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燃烧的三个阶段。
三、学习燃烧条件1. 教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四、实验验证1. 教师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操作1. 教师布置课后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三、课堂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课后实验的观察结果。
2.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燃烧?”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影响燃烧的因素:燃料的种类、氧气的浓度、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初中化学燃烧条件试验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条件试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认识燃烧,了解燃烧的条件。
2. 能够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
2. 学会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增加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
2. 学生观察并提问:为什么手绢没有被烧坏?二、讲授新课1.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3. 教师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
三、实验探究1. 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
a.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20mL的95%酒精,10mL的水,一块棉布手绢,坩埚钳,酒精灯。
b. 教师演示实验:将酒精和水混合,将手绢浸入混合液中,取出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
c. 学生观察并讨论:为什么手绢会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d.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 对比实验【7-1】。
a.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木材、纸张、蜡烛。
b. 教师演示实验:将木材和纸张放在蜡烛火焰上,观察燃烧现象。
c. 学生观察并讨论:为什么木材和纸张会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d.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结论。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2. 教师提问:燃烧还需要其他条件吗?学生们可以举例说明。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何防止火灾?学生们讨论并分享答案。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们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2. 写一篇关于燃烧条件的小论文。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3.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知识的现实意义。
-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烹饪、取暖等,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问题驱动:提出与燃烧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篝火需要吹风?”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燃烧事故。
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实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燃烧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助燃物的作用、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燃烧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6.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学生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燃烧条件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和安全问题。
初中化学燃烧条件的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条件的教案学科:化学年级:初中课题:燃烧条件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掌握影响燃烧的条件;3.能够分析出不同物质的燃烧条件。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燃烧过程中的气体关键作用。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化学教材。
2.实验器材:蜡烛、白磷、氧气气体瓶、试管等。
3.教学资料:燃烧过程示意图、燃烧条件表格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燃烧的现象,引出燃烧的概念,并让学生简要描述燃烧是怎样发生的。
二、讲解燃烧的条件(15分钟)1.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讲解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讨论不同物质的燃烧条件,比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将白磷放入氧气气体瓶中,通过点火源,观察并分析燃烧结果。
2.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不同物质的燃烧条件。
四、小组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燃烧条件对燃料的作用,分享实验结果并总结经验。
五、复习与检测(10分钟)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并检测他们是否掌握了燃烧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七、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燃烧条件的重要性。
教学心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实验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独立进行探究,帮助他们建立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五年级科学实验室教案:燃烧条件探究
五年级科学实验室教案: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了解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并掌握如何进行简单实验来验证这些条件。
实验材料:1.长烛2.火柴3.放大镜4.冷水5.数量相同的两个干净玻璃杯6.湿水7.厨房纸巾实验步骤:1.观察燃烧现象,描绘自己所看到的现象并简单解释它。
2.从周围自然界中寻找不同的可燃物,以逐步确定它们是否和氧气一起参与燃烧。
3.取两个干净玻璃杯,将其中一个用厨房纸巾擦干净,另一个则用湿水擦拭。
4.点燃一根蜡烛,并在点燃前把放大镜放在它的正前方。
千万不要让悬在烛心上的火花接触到放大镜。
5.移动放大镜,观察其焦点,并记录它呈现出的形状和颜色。
6.将点燃的蜡烛浸入冷水中,描绘观察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和积累的经验。
7.在一个要覆盖整个玻璃杯口的地方,点燃一些湿纸巾或细硬纸片。
注意观察它在玻璃杯中的行为。
8.点燃一根火柴,并放进玻璃杯中。
覆盖玻璃杯并观察它的行为。
实验结果:1.火柴和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2.如果没有氧气,燃烧就不能发生,因为火柴和蜡烛都是可燃的物质。
3.玻璃杯中的空气氧气不够时,细硬纸片等材料就不能燃烧,但这时燃烧还是会产生热量。
4.冷水可以用于扑灭火焰。
5.把着火的东西覆盖上去,燃烧将会很快熄灭。
实验分析:1.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足够高的温度。
2.呼吸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会支持燃烧。
屏住呼吸可能不会扑灭火焰。
3.由于可燃物被火焰加热,产生的热量将传播开来并蔓延到其他物质上。
4.氧气枯竭可导致可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需要避免闭合环境中的可燃物燃烧。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并能通过简单实验验证这些条件。
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燃烧的形成和烟雾所含有的有害物质使空气变得不健康,强调了燃烧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大致了解了燃烧的初步知识。
化学教学实验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
化学教学实验教案:探究燃烧的条件引言燃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理论探究等方式来了解它的特性和规律。
在化学教学中,燃烧实验的设计和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特性以及相应的化学反应原理。
本篇文章将围绕“探究燃烧的条件”这一主题来进行讨论,为化学教师提供一份有关燃烧实验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特征、起源和条件;进一步了解氧气和燃料对燃烧的影响;学会设计并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分析能力。
二、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a.炉子、烧杯、点火器等实验设备b.甲烷、乙烷、丙烷等不同类型的易燃气体c.氧气、火机等实验用品2、实验步骤a.实验一:甲烷燃烧实验步骤一:将甲烷气体加入一个空烧杯中步骤二:将火机点燃,将火焰带到烧杯的口处,观察烧杯内甲烷气体是否燃烧步骤三:以不同的风速和氧气浓度重复实验一,记录实验结果b.实验二:氧气与烧杯中甲烷气体的燃烧实验步骤一:将甲烷气体加入一个烧杯中,并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氧气步骤二:点燃火机并带到烧杯口处,观察甲烷气体和氧气的燃烧情况步骤三:对比实验一、实验二的结果,总结氧气对燃烧的影响c.实验三:甲烷、乙烷、丙烷燃烧实验步骤一:在三个烧杯里各添加适量的甲烷、乙烷、丙烷气体步骤二:点燃火机并带到烧杯口处,逐一观察它们的燃烧情况步骤三:对比三种气体的燃烧的参考条款,总结不同气体燃烧的要求3、实验流程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4、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一结果表实验二结果表实验三结果表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到,甲烷、乙烷、丙烷的燃烧温度、燃烧速度、火焰颜色等都存在差异。
对于甲烷,当氧气浓度较高时,燃烧更为剧烈;乙烷和丙烷的燃烧速度均较甲烷快,且火焰颜色也更亮。
即使是气体,燃烧也存在着很明显的条件;在加入适量氧气后,易燃气体的燃烧效果和火焰的特性也会发生变化;不同种类的气体需要不同的燃烧要求等。
《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燃烧与灭火(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
2. 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重点)教学过程你能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吗?【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合作探究探究点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时,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上的酒精燃烧放出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当蘸有水的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燃烧的条件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案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下面是一份关于燃烧条件的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2. 学习燃烧的三要素。
3. 掌握燃烧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指物质在具备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发生快速氧化反应,产生火焰、光和热的过程。
2. 燃烧的发生条件燃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燃料: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如木材、煤炭、化学物质等。
- 引燃温度:指燃料与氧气发生反应所需的最低温度,也称为燃烧点或引燃点。
- 氧气:供给燃料与氧气反应所需的氧源。
3. 燃烧的三要素燃烧过程中需要满足三个要素才能持续进行:- 燃料:提供可燃物质,是燃烧发生的基础。
- 氧气: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它与燃料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 点火源:引发燃料与氧气反应的能源,包括火柴、打火机等。
4. 燃烧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燃烧时,燃料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新物质。
与此同时,还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包括热能、光能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或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
2. 讲解:简要介绍燃烧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3. 探究: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材质的物质在火焰中燃烧的现象,并讨论引燃温度的区别。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燃烧的三要素。
提问:如果缺少其中一个要素,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5.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使用房间中的物质进行燃烧,并记录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6. 总结:让学生总结燃烧的发生条件和三要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7. 提问: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灭火时要采取什么措施?教学板书:燃烧条件:- 燃料- 引燃温度- 氧气燃烧的三要素:- 燃料- 氧气- 火源燃烧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释放能量:热能、光能等教学延伸:1. 继续探究不同物质的引燃温度以及燃烧的生成物。
2. 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应用,如火灾的防范和控制、能源的利用等。
中学科学实验教案:燃烧条件的探究
导言在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燃烧条件的探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学生掌握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学科学实验教案——燃烧条件的探究的过程和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实验目的1、了解燃烧的概念和条件;2、掌握如何控制燃烧的条件;3、掌握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提高科学素养。
实验器材烧杯、硫酸铜、铁棒、火柴、酒精灯、试管架、试管夹、打火机。
实验步骤1、取一只烧杯,加入适量的硫酸铜;2、取一根铁棒,加热到红热状态;3、将铁棒放到烧杯中,注意观察;4、拿出火柴点燃酒精灯,制造出需要的温度;5、用试管架和夹子取出一根铁棒,两端用火柴点燃;6、将铁棒的一个燃烧端移动到烧杯内,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1、硫酸铜颜色改变;2、铁棒慢慢变红,直至红热状态;3、当铁棒被放到烧杯中时,铁棒和硫酸铜开始剧烈反应,产生了燃烧现象。
实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我们依次控制了燃烧的各个条件,比如温度、氧气、燃料等,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在第一步中,我们加入了硫酸铜,为实验奠定了基础。
硫酸铜作为催化剂,可以促进燃烧的发生。
在第二步中,我们将铁棒加热到红热状态,使铁棒达到燃烧的温度要求。
在第三步中,我们将铁棒放到硫酸铜中,铁棒和硫酸铜之间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当铁棒和硫酸铜产生化学反应时,燃烧就发生了。
实验意义1、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2、深入学习燃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从而更好地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结通过这次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燃烧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充分锻炼了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实验室安全意识。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相信让学生们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初中物理教案: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初中物理教案:实验探究燃烧条件燃烧是生活、工业和农业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燃烧的原理和条件,本节课将开展一系列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燃烧现象以及燃烧条件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的本质及其所需条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验内容1、粘液线燃实验将粘液线绕在点火器上,点燃后放开,观察粘液线的燃烧过程。
2、燃烧速度实验在相同时间内,在同一燃烧物质下,使用不同的点燃方式,比较不同点燃方式的燃烧速度。
3、蜡烛燃烧实验利用蜡烛的燃烧现象,让学生观察、研究燃烧过程,了解火焰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
4、金属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金属在不同氧气含量下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需要氧气,氧气的含量对燃烧的影响,及燃烧产物的不同。
5、氧气与燃烧试验将烛头和铁丝等不同燃烧物质,放在氧气中进行燃烧实验,了解氧气的作用及氧气比空气有助于燃烧。
三、实验过程1、实验准备准备各项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
2、实验步骤(1)粘液线燃烧实验将粘液线绕在点火器上,点燃后放开,观察粘液线的燃烧过程。
(2)燃烧速度实验在相同时间内,在同一燃烧物质下,使用不同的点燃方式,比较不同点燃方式的燃烧速度。
(3)蜡烛燃烧实验利用蜡烛的燃烧现象,让学生观察、研究燃烧过程,了解火焰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
(4)金属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金属在不同氧气含量下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需要氧气,氧气的含量对燃烧的影响,及燃烧产物的不同。
(5)氧气与燃烧试验将烛头和铁丝等不同燃烧物质,放在氧气中进行燃烧实验,了解氧气的作用及氧气比空气有助于燃烧。
四、实验结果分析1、粘液线燃烧实验学生通过观察粘液线的燃烧过程,了解燃烧需要有燃烧物质和氧气,产生燃烧过程需要点燃物质,在一个正常的氧气环境下产生的燃烧速度。
2、燃烧速度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点燃方式的燃烧速度,学生可以认识到点燃方式不同对于燃烧速度的影响,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点燃方法会有不同的燃烧速度。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
(2)掌握燃烧过程中物质数量守恒的定律。
二、实验原理
燃烧是一种无机物质中氧元素和其它化学元素的化学反应,它包含一个也可以称作火的热量耗散的过程。
需要燃烧的四个条件是氧气、高温、燃料和火花(或其它火源)。
三、实验准备
(1)准备实验用具:安全桶、安全帽、橡胶瓶、蜡烛、棉花、餐巾纸、打火机等;
(2)准备实验台:放置橡胶瓶,让其位于安全桶中,将蜡烛放置在安全桶内;
四、实验步骤
(1)将一片棉花放置在橡胶瓶内;
(2)将橡胶瓶装入安全桶中;
(3)将蜡烛放置在安全桶中;
(4)将餐巾纸放置在安全桶中;
(5)用打火机点燃蜡烛的蜡油;
(6)在安全桶中关闭盖子;
(7)观察棉花是否燃烧。
五、安全须知
(1)本实验必须年满18岁或以上;
(2)本实验应在室外空气节奏或有良好通风的室内进行;
(3)实验时应佩戴口罩;
(4)实验时禁止吸烟;
(5)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使用安全桶。
六、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实验,可以发现棉花燃烧的过程中氧气能够使燃料(棉花)燃烧,而高温和火花(打火机)则是辅助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
从而可以得出:燃烧是一种物质加热使之分解成另一些物质的化学反应,要使物质燃烧,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氧气、高温、燃料和火花(或其它火源)。
同时,这也验证了物质守恒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说明
可燃
物必
须要
才能
燃烧。
燃烧条件可以归纳为:
实验小组猜
想
与
假
设
实
验
方
案
实
验
现
象
结
论
实验条件比较
是否
与氧
气
接触
提供
温度
是否
相同
物
质
是
否
相
同
1至3组物
质
是
否
可
燃
1
2
看书了解着火点
通过表中实验条件的比
较得出燃烧必须同时具
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
根据探究报告进行
分析,正确引导学生
的思维
设计意图
【提问】同学们都做了哪些实验验证或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呢?
【小结】同学们围绕实验方案进行的实验,都能证明燃烧需要:(1)可燃性物质;(2)充足的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着火点。
介绍通常情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书上的表7-1) 【提问】物质燃烧是否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还是只需其中的任意两个或一个条件?举例说明。
(板书)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1)可燃性物质;(2)充足的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
4
至
7
组
可
能
与温度
有关 1 2 8
至
10
组 可能与氧气有
关
1 2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实验:〔教师介绍实验〕 【提问】(1)请你根据燃烧的条件预测该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谈谈你的推测理由?
【演示实验】
【引言】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热水中的白磷 会燃烧吗?不信试试看。
【演示:向水中通入氧气】
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的现象,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2)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
预测现象分析理由 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并解释 小结: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推测, 加深理解燃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