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7—9年级的学⽣,应“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中,提⾼⾃⼰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阅读浅易⽂⾔⽂,能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本节课针对课标对古诗⽂的要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知其⼈,论其世,品其诗,通过诵读法、关键词分析法和知⼈论世法等⽅法,指导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感悟作品的内涵,从⽽提⾼⾃⼰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中的⼀篇,是杜甫诗歌的经典,字字珠玑,渗透着家国情怀,饱含着济世情怀。
诗中,作者通过记叙⾃⼰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跃联想到风⾬中千千万万⾐⾷⽆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及⼈,忧国忧民的博⼤胸怀和崇⾼理想。
因为是诗词,所以本⽂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因此本⽂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胸怀。
【学情分析】初三学⽣学过不少杜甫的诗歌,如《望岳》《春望》《⽯壕吏》等,但是对他们来说,对杜甫的认识只有他“诗圣”的头衔,对杜甫的理解有种标签式的愁眉深锁的形象;仅仅知晓杜甫的诗歌如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基于这种现状,我在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环节时,贴近学情设计,但⼜并没有简单地只是让学⽣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的情感,⽽是以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同时借助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对杜甫的⼈⽣有更多的了解,从⽽真正理解何为“诗史”,何为“诗圣”。
【学习⽬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能够概括出诗⼈描述的内容。
2.结合作者的⾝世处境,通过探究的⽅式,从字词品味、⼿法运⽤、画⾯欣赏及情感表达⾓度赏析诗歌,能读出诗歌中蕴藏的真切情感。
3.借助对⽂化背景知识的拓展,理解作者的精神感悟,增强对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认识,理解并树⽴家国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通用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通用6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1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主要设计两方面重点:有效导入和有效朗读。
有效导入的设计原因及对策: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如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参考很多前辈和同行的意见后,我这样设计导入:先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杜甫的情况,学生对杜甫的理解,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诗圣”之称。
这时教师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这时我再用抑扬顿挫、满含激情的.语调说出下面这段话:“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我们今天所学的诗歌就是反映诗人当时生活的一篇。
”这种情况下学生必会受到感染。
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济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人形象。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培养朗读能力。
3、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
【教材分析】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作品是由本身的苦难,黎民的苦难,社会的苦难共同酝酿的,鲜明地体现着诗歌记史的特点。
此诗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亲身体验着困窘难熬的苦楚,脑海却翻腾的是战乱给天下寒士带来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情怀的表露鲜明而强烈。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学习难点】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
【学习方法】研读探究对话诵读【学习准备】1、借助书下注释或参考书,读准字词,理解诗歌内容;2、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名言,齐读理解师小结:这是孟子的一句话,是儒家思想精髓的体现。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少时胸怀大志,曾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落魄时更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泣血之语。
可以说,无论“穷”与“达”,“兼济天下”总是他诗歌的主旋律。
这位诗人就是——杜甫。
(板书作者)今天我们共同赏析他的一首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课题)2.解题题目中的“为”怎么理解?(生答:被)题目中还有一个字明确了这首诗歌的体裁,哪个字?(生答:歌)师小结:以前我们学的是“近体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属于“古体诗”。
二、整体感知1.初读正音。
师:请同学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好点评的准备。
推荐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同学介绍朗读经验。
(师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板书:字音、节奏、情感)2.指导朗读,把握节奏。
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四/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3.听读,想象画面,概括情节明确: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难眠——期盼广厦4.齐读全文三、合作探究1.交流,引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师:题目中概括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来分析茅屋被秋风所破坏的原因:(生答:房子简陋;风大雨密)2.背景出示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与凝练。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描写抒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诗歌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及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诵读法、分组讨论法等方法。
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的课堂教学形式,搭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读书声中熏陶。
【教学媒体设计】新课标提出,要“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因此,本节课通过课件展示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展示了杜甫的人生轨迹,很好地帮助学生展开了与作者的情感对话。
杜甫的高尚人格,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学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师配乐激情朗诵,导入课堂。
1、教师朗诵:行走在盛唐繁华的背后,你胸有大志,心怀天下;行走在安史之乱的阴影,你衣食无着,颠沛流离。
难忘你茅屋的床边,雨脚滴出深秋的凄寒,一滴,一滴,滴在你柔软的心田。
一滴,是路有冻死骨的愤懑(mèn),一滴,是城春草木深的悲怆(chuàng),至今,你仍住茅屋,孑(jié)然一身?青山处处,可埋忠骨;华夏九州,可栖诗魂!2、提问:同学们,诗中人物是谁呢?(杜甫)谁来说一说你知道的杜甫?教师预设:A.唐朝,现实主义诗人;诗史,诗圣(板书);与李白合称“李杜”;诗风沉郁顿挫;B.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导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春暖花开时,他为我们留下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唯美诗句;春雨润如酥时,他为我们吟诵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哲理名句;登临泰山时,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志凌云;看到国都沦陷时,他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催人泪下。
请问他是谁啊?——杜甫。
(二)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背景介绍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公元760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间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了解“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检查字词(1.指名读字词2.不会的自此查字典,在书上做标注3.齐读字词)怒号háo 挂罥juàn 长林梢cháng 庇护bì 突兀wù布衾qīn 三重茅chóng 沉塘坳ào 飘转zhuǎn 俄顷qǐng 丧乱sāng 广厦shà 见此屋xiàn(三)聆听范读明节奏(过渡语: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我们在读诗歌时,要注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情感)1.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下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可在书上作适当标注,也可小声跟读2.听读后,学生自由读课文3.齐读课文)白板出示: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后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后教学反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后教学反思(精选10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后教学反思篇1教学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篇课文时,虽然我的课程安排得不错,但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时有许多不足之处。
1、重视“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读”。
采用了听范读、个体试读、分组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
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品味语言。
2、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设计,既注重了目标性又注重了趣味性,例如:第三段学完并未直接进入第四节,而是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当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哀叹、发泄、痛哭、打算修屋等时,再进入第四段学习,此时杜甫的胸怀之博大,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就更能震撼人心。
3、注重课堂生成。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与文本对话中,让同学们互相质疑时,二班有同学提出:群童为何抱茅?对此问题我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让同学讨论,得出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有言调皮淘气,有言带回家烧火做饭、铺床、补自家漏雨茅屋等等,孩子回答令我惊叹。
就此我随机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归来为何叹息?”(在别班此问题解答不尽人意)而在二班“叹息”内容便迎刃而解了。
4、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
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此我设计了穿越环节——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借次对话让学生能认识杜甫的形象,感受杜甫的心情,进而领悟诗歌的主旨。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在这节课上,我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知人论世入情境(情境导入)1、展示杜甫的照片,配以解说、引出杜甫2、从杜甫的成长历程,各个阶段所作诗歌引出本文。
二、展示预习任务:1.读好节奏(七言句、长句的节奏)2.找出全诗中最有抒情的句子,并分析如何读好语调。
三、走进文本,赏析内容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2.“归来倚仗自叹息”,叹什么呢?3.他为何将“群童”称为“盗贼”?4.从哪里看出屋破难眠呢?5.忧什么?6.这首诗中有几组对比,如“漏屋”与“广厦”;“长夜沾湿”与“风雨不动”;“俱欢颜”与“死亦足”,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呢?四、知人论世感知诗人悲天悯人、舍己为人的博大情怀六,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破屋——急顽童抱茅——叹屋漏难眠——忧广厦庇寒——愿“杜甫------忧国忧民,心忧天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初一以及初二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学过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杜甫》,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而且本诗是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
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人道主义精神的熏陶。
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忧思,“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喜悦,“长夜沾湿何由彻”是期盼“青春作伴好还乡”是狂喜……凡此种种情感不读,怎能体会得出?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张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古诗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它,学生会对诗歌的形式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也会进一步被我国古代诗词熏染。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3.学情分析:我所带两个班各50人,学生人数比较多,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多数学生已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自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我校开展了各种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师生与经典为友,弘扬传统,营造书香校园。
学生喜欢阅读包括古典诗词在内的美文,学生也喜欢诵读、吟唱美文诗词,不少学生的诵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学生有热情、有信心、有能力学好语文。
二、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并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
力争当堂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1.课堂即时评价。
2.诵读比赛:小组评价3.形成性评价。
(见课堂达标检测)四、教学策略设计教法设计:1.朗读指导法。
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教师要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
2.创设情景法。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学法设计:1.朗读品味法。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内容、作者感情。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意象、意境。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语言,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
三、教学难点: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四、教学方法:(1)慢读品思法。
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
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采用慢读品思法:情境导读------解词释读------精思解读------提示诵读------写作促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联想想象法。
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掌握自己阅读诗歌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情境------感知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语言------感怀诗歌的感情。
变教知识为教方法,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以学定教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合作,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读:投影展示几幅图画,学生说说看之后的心理想法。
看完教师引导: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吗?学生齐答:不是,感悟说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声。
(教师板书)接着用时代背景资料引入本文作者及诗歌。
(简笔画茅草屋)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我们感受诗歌的情境,赞叹:狂风暴雨袭茅屋,诗圣执笔诉心语。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2、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来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反馈到诵读之中。
一、初识堂主在古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吟诵一首杜甫的诗。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么样的杜甫呢?学生自由发言。
这首诗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用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他曾经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要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出力;也曾无忧无虑地准备这仕途生涯,但他的人生充满了诸多不幸与无奈。
同学们请看小视频。
二、结识堂主安史之乱爆发,个人穷苦潦倒,一身才华无处施展,此时的杜甫又是怎样的心境呢?学生自由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读好一首词,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我们先来扫除字词障碍。
其次还要读出韵律美和感情。
这就要把握好诗词的语速和语调。
这首词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语调读?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自己再读读试试。
我们找四名同学朗读这首诗,每人一个小节。
其余同学认真听,做好点评准备。
配乐齐读。
三、品堂主佳作那么词人是如何传达出的她的愁情呢?你从哪句话或者哪个字中读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凄惨和内心的愁苦呢?请大家在书上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思考。
预设: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倚”身体的全部重心都在拐杖上,如果失去拐杖的支持,身体将失去平衡,可见作者的身体状况很差。
照应上一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中的“老”。
“叹息”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走,接下来的日子将怎么办。
二叹周围人苦,和自己一样贫穷。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并背诵全文。
(2)通过重点语句赏析,体会诗人形象,领会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3)通过整堂课学习,发挥想象力,尝试将文章改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做到有头有尾、设置悬念、增加波折。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学案预习(详情见评测练习)【教学过程】一、构建动场话说——陶渊明平生‘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宋濂求学‘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再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之为吾辈之楷模也,又闻在唐肃宗年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一位老者暂居四川,他境不及陶、宋。
然胸怀可与范、欧阳相媲。
谓谁?诗圣——杜甫也。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这首被后人喻为“千古绝唱”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自主学习活动一:朗读诗文[教师导学]朱熹先生在《童蒙须知》中提到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屏幕显示]要求:大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活动策略]1、全班齐读后,生独立完成诗歌中生字词的积累任务,一生回答,多生纠错、补充、强调。
2、扫除生字词障碍后,再次全班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完成学习目标一中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的目标。
【评价目标】能流利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三、合作探究活动二:走近杜甫[教师导学]按照朱熹先生的话,熟读之后让我们继以静思,一起走近杜甫,聆听杜甫。
初读诗题,你从中读到了什么?预设一:生:我读到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地点,是在茅屋里。
师:那这个所谓的茅屋具体是指哪里呢?生:是成都杜甫草堂。
师:没错,你课前预习时,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吗?(尽量引导生说出。
)生:诗人写这首诗时,已经是49岁了,在经历了三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诗人终于在两年前,也就是诗人47岁的时候,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旁建立了这么一个茅草屋,一家人得以暂时的安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知“歌”的体裁特点。
2、通过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3、感受杜甫“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2、感受杜甫“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赤子情怀。
【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多角度感受杜甫)他聪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顽皮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他快意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他豪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失意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他屈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他困顿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他狼狈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他……他,诗坛的一朵奇葩,在乱世中绽放光华。
他,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走进杜甫的别样世界。
二、一间茅屋一首诗歌(一读感形式)1、背诵记忆中的杜甫诗歌2、自由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感受“歌”的体裁特点4、小结歌行体,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
屏显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三、一间茅屋一种窘态(二读知内容)屏显背景公元760年,杜甫结束了十年客居长安,四年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来到成都。
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的郊区浣花溪旁盖起一个“百家草堂“,全家总算安定了下来。
此时北方的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在这远离战火的后方,可以宁静的生活多么让人欣慰。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不到四年,却创作了二百多首诗,其中大部分是田园诗。
(《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等)可是成都草堂虽然优美安逸,但是也会经历风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就是风雨飘摇中的草堂。
这首诗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前三节,写了诗人贫穷甚至到恼羞成怒的窘状。
屏显展开想象情景还原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边读边译,理解诗中所叙之事,2、尝试通过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景还原前三节描绘的场面。
四、一间茅屋一声叹息(三读品画面)屏显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陆九渊《读书》诗这首诗歌的镜头感、画面感极强。
尤其是一些富有表现力词语的运用,生动传神、韵味悠长,更是让一幅幅画面立体而鲜活。
赏析关键词语品味精彩描写小结秋风肆虐群童抱茅夜雨侵迫娇儿受冻年老体衰世道艰难……我们似乎又见那间破败不堪的茅屋,我们又来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夜晚。
我们依稀听到那一声叹息穿越秋风骤雨而来,那声音孱弱而悠长,杜甫感叹自己,感叹天下寒士;感叹屋破,感叹国乱。
由小家到大家,再到家国,推己及人,悲天悯人。
他情不自禁地呐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五、一间茅屋一腔情怀(四读悟情怀)(一)品读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注解安得:这种形似疑问实属感叹的句式,往往放在结尾处,或抨击现实,或寄托理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2、朗读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粗犷有力,铿锵雄壮3、句意屏显王安石《子美画象》诗云: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杜甫之所以伟大,他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由小家而想大家,由大家而想家国,由家国而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不管有多苦,不管有多累,就是要快累死了,饿死了,这个问题始终要萦绕在他的脑海里边,并且通过他的诗表现出来。
4、链接屏显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屏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时候,依然还惦念着能为天下苍生挡风遮雨,所以说,诗词从来就不只局限在诗人一方小小的书斋里,它更包含着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一分情怀。
——董卿第四季诗词大会第10场开场白屏显他心忧家国胸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今天,我们再读这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被杜甫这颗“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深深震撼。
(二)解读“心忧家国胸怀天下”1、人生信条2、家世出身3、小结杜甫的一生像他的茅屋,被秋风卷过,又被大雨淋过,被毁掉了多少,他就矗立起多少,他忍痛吞咽了多少,就含泪吐出了多少。
他一股脑全盘压上,给了这个世界毫无保留的爱。
六、一间茅屋一种追念(五读寄追思)屏显草堂图片杜甫的草堂,成都有,夔州也有。
只要他住过的地方一般的当地政府都会修个草堂。
人们对杜甫有一种特别的深厚的感情。
因为杜甫的所思所想,杜甫的所爱所恨,杜甫的所喜所忧,杜甫的所悲所乐,都是广大老百姓心里面想的,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心声,他反映了这种心声,所以我们说杜甫那种博大仁爱的精神,那种执着的政治信念,那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际上成为了中华民族民族性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人们对杜甫崇敬、爱戴,以及追念。
屏显它可以是“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满腔赤诚,它也可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定信念。
千百年来,正是这样一份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震撼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董卿第四季诗词大会第10场开场白屏显雨卷风撤地欲沉,浣花溪路似难寻。
数间茅屋苦饶舌,说杀少陵忧国心。
”——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孝《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生命在于付出。
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
——巴金七、推荐阅读杜甫,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与他,越贴近,越清晰;越贴近,越温暖;越贴近,越震撼。
冯至《杜甫传》屏显当席卷风声的马蹄湮没长安的街道当病疲的人群背着饥饿的行囊亡命天涯你手持唐朝的残卷在落日的哀伤里怀念失去的田园和日子在路边的白骨旁入睡在饥饿的阴影里颠沛青衫麻鞋一步步烙下沉重的负担举步维艰你正是唐朝的良心记住每一个黄昏雨夜和徘徊的足音八、深情结语:让我们再次用情用心朗诵(也可背诵)这首诗歌,用这大爱诗篇致敬“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用这大爱诗篇献礼我们壮阔的时代!附板书设计学情分析一堂高效的语文课的设计,一定是:以学为主,以终为始。
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了解学生的感受和疑问,应该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所谓学情,借用省教研员张伟忠老师的话就是:学生与文本感受交集处、思维交汇处、一望无知处、似懂非懂处。
按照惯例,在教学之初,学生通过充分的预习初步画出了这首诗歌的思维导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他们对于这首诗歌的初步掌握和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圣”杜甫的杰出代表作,为历来的文人志士吟咏传颂。
这是一首叙事性极强的诗歌,诗歌内容相对而言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很容易理解故事大意。
这又是一首镜头感、画面感极强的诗歌,尤其是一些富有表现力词语的运用,生动传神、韵味悠长,更是让一幅幅画面立体而鲜活。
披文入情,反复咀嚼咂摸其中滋味对于学生来讲就很有难度了,需要作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步步深入。
对于作者杜甫,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或其他工具书初步了解概况。
但是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却始终心忧家国,胸怀天下。
诗歌的写作时代久远,与学生而言有着天然障碍,如何找到一个契入点以这首诗歌为介引领学生进入诗歌内部语言,真正走进杜甫的世界,领悟作者的情怀,则是教学设计时要重点斟酌的点。
效果分析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一间茅屋一首诗歌(一读感形式);一间茅屋一种窘态(二读知内容);一间茅屋一声叹息(三读品画面);一间茅屋一腔情怀(四读悟情怀);一间茅屋一种追念(五读寄追思)。
教学过程步步深入,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中教师深情并茂的点拨引导,让学生穿越时代,情景还原到诗歌勾勒的世界,整节课学习气氛浓厚,学生神情专注,精力集中,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生命线,本节课诗歌中的诵读练习,内化渗透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中。
学生能够不知不觉地调整诗歌朗读的节奏、语态、情态,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声音表达方式,从而达到与诗歌的语言和诗人的情感的契合。
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情感的领悟,还需要通过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反复咀嚼咂摸。
品读环节本课采用情景还原的方式对接学生和诗人的情感。
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展开,学生渐渐走进诗歌内部的语言,情感的深度体验水到渠成。
总体来讲,本节课“以学为主,以终为始”的教学设计得到较为圆满的完成。
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
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马说》、《卖炭翁》),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圣”杜甫的杰出代表作,被历来的文人志士吟咏传颂。
公元760年,杜甫结束了十年客居长安,四年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来到成都。
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的郊区浣花溪旁盖起一个“百家草堂”,全家总算安定了下来。
此时北方的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在这远离战火的后方,可以宁静的生活多么让人欣慰。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不到四年,却创作了二百多首诗,其中大部分是田园诗。
(《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等)可是成都草堂虽然优美安逸,但是也会经历风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就是风雨飘摇中的草堂。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杜甫放情长言,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全诗共分为四小节。
第一节,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表现出痛惜之情;第二节,写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第三节,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第四节,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
与学生以前学过的多数诗歌侧重描绘自然景物不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所以结合注释理解诗中所叙之事是学习此诗的基础,感受诗人从中传达出的“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情怀是教学重点。
此外,诗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相当精彩,特别有镜头感、画面感,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赏析关键词,重点品味。
评测练习1、了解生平杜甫,字。
我国古代伟大的,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2、概括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四节,试概括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第二节,写:第三节,写:第四节,写:3、拓展训练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