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原因探析
中药的抗心血管疾病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的抗心血管疾病作用与机制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多种类型。
传统中药作为中国特色的医药资源,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抗心血管疾病作用与机制研究。
一、中药的抗心血管疾病作用中药作为一种草药药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心血管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1. 平补法:许多中草药以平和滋补为主要作用,能够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达到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例如,人参能够补气、强心,对心血管疾病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2. 活血化瘀法:中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桃仁等,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微循环,减轻血液黏稠度,增加小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维护心血管健康。
3. 降脂降压法: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一些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降脂降压作用,如茯苓、山楂等,可以通过调节血脂和血压的平衡,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4. 抗氧化法:氧自由基的过度产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中草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如黄酮类、多酚类等,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中药抗心血管疾病机制研究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其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也备受关注和研究。
1. 调节心血管系统:中药通过调节心脏功能、血管平滑肌张力、心脏电生理等,以及调节血压、心搏出量等参数,达到稳定心血管系统的效果,进而预防和改善心血管疾病。
2. 抗炎作用:中草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血管内膜炎症,改善血管弹性和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3. 调节血脂代谢: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调节胆固醇的合成和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血管内脂质沉积,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4. 抗血小板聚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小板的异常活化和聚集有关,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保持血流畅通。
诱发药源性疾病的部分心血管药物
Ⅵ—rw・zgys・org综述与专论诱发药源性疾病的部分心血管药物董晓兰王燕伟高国芳(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杭州311201)关键词心血管药物;药源性疾病;诱发因素;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9X(2006)11—1050-02药品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用之合理能防病治病;用之不当,能引起不良反应,发生药源性疾病,乃至出现致残、致死的不可逆的结局。
在此,笔者将部分心血管药物诱发药源性疾病的致病药物作一概述。
1药源性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药源性疾病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出现与用药有关的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所引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药物不良反应是药源性疾病的起因,药源性疾病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
事实上,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导致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
2引起药源性呼吸道疾患的常见心血管药物2.113-受体阻断药诱发支气管痉挛所有B-受体阻断药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或支气管炎的病人,可诱发支气管痉挛,然而具有选择性B。
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与非选择性B.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相比,较少引起支气管痉挛。
当选择性B,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而发生支气管痉挛时,给予B: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支气管很易扩张,而服用普萘洛尔的病人无此效果¨J。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哮喘或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疾病,特别提醒禁用p.受体阻断药。
否则,用药后可迅速诱发支气管痉挛及呼吸困难,或使原有哮喘进一步恶化。
诱发机制是这类药物阻断了B: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支气管收缩是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当支气管不依赖交感神经维持其口径时,对B:受体的阻滞影响较少。
在哮喘病人,当最大呼气量正常或接近正常时,能耐受B:受体的阻滞而不诱发痉挛。
当患者依赖交感神经张力维持支气管口径时,B:受体的阻断可带来危险。
2.2阿司匹林与哮喘近年来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已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辅助性或预防性治疗,均收到较好疗效,倍受临床关注。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医学文档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的药物。
总结词
药物监测和不良反应报告是预防和控制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
详细描述
医生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不良反应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及时上报不良反应,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β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通过抑制肾上腺素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结合,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
总结词
β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尤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患者。它们通过抑制肾上腺素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结合,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从而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和缓解心绞痛。
详细描述
总结词
ACE抑制剂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ACE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减轻心脏负担。
详细描述
ACE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它们通过抑制ACE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减轻心脏负担,从而改善心肌重构和心功能。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该药物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用药需定期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
详细描述
一项长期临床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某药物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该药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总结词
该中药制剂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多方面影响,需关注其成分及作用机制。
要点一
要点二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new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录序言 (2)第一章心血管病概论 (5)第一节病因 (6)第二节“2多1少” (9)第三节致病机理 (12)第四节早防早诊早治 (14)心血管病各论 (15)第二章高脂和高脂蛋白血症 (15)第一节高脂血症 (16)第二节高脂蛋白血症 (19)第三节家族性高乳糜粒血症 (26)第四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28)第五节混合性高脂血症 (33)第三章高血压病 (37)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 (40)第二节妊娠高血压 (48)第四章原发性肥胖病 (51)第五章糖尿病 (57)第一节 II型糖尿病 (59)第二节 I型糖尿病 (64)第六章痛风病 (70)第一节单纯性痛风病 (71)第二节混合性痛风病 (74)第七章慢性高山病 (79)第一节高原肺源性心脏病 (80)第二节高原高血压和低血压 (81)第三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82)参考文献 (84)序言一,据7~8年前报道,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1700万,并且还在逐年上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重超标和肥胖人不断增多,导致高血压、肥胖病、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假设不早防,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还会不断上升,将导致劳动力短缺和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
二,病因:人类早已知道,心血管病是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
什么原因导致代谢障碍?就是5大因素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如低张性、血液与循环性、中毒性、疾病性缺氧和遗传性缺氧,使人体血氧含量长期降低,或间断反复降低,引起食物糖、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分解代谢障碍,产生乳酸、酮体、尿酸和氧自由基增多,生成ATP减少;同时血氧含量降低也能引起全身细胞内核酸蛋白分解代谢障碍,产生酮体、尿酸增多,生成ATP减少,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就是损伤全身血管和器官结构-功能,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的根源。
人体对缺氧虽有多种代偿功能如心跳、呼吸加快,红血球增多等,但假设有几种缺氧积累加重,超过人体代偿功能的抵抗时,必引起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损伤全身血管和组织器官引起全身性疾病,即心血管病。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
标签:药物;疾病;合理用药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则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
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大约有1 000种药物可诱发药源性疾病,而且药源性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理组织改变及实验检查等方面。
与其他疾病很少有特异性不同。
因此,药源性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
1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分类1.1药理作用相关类其发生常受各种药动学及药效学因素的影响,是药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病率最高,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可以预测此类疾病。
1.2药物制剂因素药物在生产或调剂过程中,混入有毒物质,如阿司匹林合成中温度过高会产生乙酰水杨酸苷而引起过敏反应,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眼药在配制过程中pH值改变,产生分解物直接刺激组织形成慢性结膜炎。
1.3与促进微生物生长相关类广谱抗生素等抗生药物抑制或杀灭了体内特别是肠道内的敏感菌,使体内菌群平衡失调,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各种继发的真菌感染及伪膜性肠炎等。
1.4与化学刺激相关类例如口服药引起的食道损伤、胃肠黏膜损伤,注射药物引起的局部肿痛、静脉炎;皮肤接触药物发生的皮炎、皮肤坏死。
1.5与药物过敏相关类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药物热、过敏性胆汁阻塞症等。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磺胺类是最常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
1.6与撤药相关类这类疾病常发生于长期连续用药而突然停止给药或突然减小剂量后,再次用药不但不会加重症状,而且会使病情得到改善或治愈。
1.7患者机体方面的因素种族、性别、年龄是个体差异或同一体在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下,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会产生药源性疾病。
1.8与遗传代谢障碍相关类如6-磷酸葡萄糖(G-6-PD)缺乏症患者,服用氯喹、阿斯匹林、磺胺、维生素K等药物,即使很小剂量,都可致急性溶血;而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者服用上述药物则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性紫绀;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症患者,使用琥珀胆碱可致呼吸肌麻痹加重。
心血管疾病发病机理及其预防和治疗研究
心血管疾病发病机理及其预防和治疗研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血管疾病并不陌生,因为它们是造成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中风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很复杂,它涉及到多种风险因素和生物学机制的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机制和如何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一、风险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长期持续增高,并超过正常水平。
高血压会使心脏和血管受到损害,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从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高血脂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脂质异常。
如果超过了正常范围,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高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动脉阻塞的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长期超过正常范围。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了两倍,而且高血糖会损害血管,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肥胖肥胖是指体重超出正常水平。
肥胖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了2-3倍。
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从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5.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运动可以加速脂肪酸的氧化代谢,从而减少脂肪和三酰甘油的合成。
同时,运动还可以增加心脏肌肉的强度和耐力,促进血管扩张和降低血压。
二、发病机制1.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壁中的胆固醇,脂质和其他物质在血管内积累,形成斑块,阻碍血液流动。
当动脉硬化进一步恶化时,斑块可以破裂,引起血栓形成,阻塞血管,从而导致心肌缺血性疾病、中风等。
2.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血管内皮突破时,白细胞和血小板会聚集在受损区域,释放炎症介质,加剧炎症反应、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3.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氧自由基与细胞膜、DNA等生物分子结合形成的过程。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1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目前人们获得药物的途径增多、方便、容易,部分人群医药知识缺乏,医护人员还没有完全认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这样就会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广大医药人员及社会各界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掌握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及时排除药物的危害,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与管理工作2.1严格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1963 年瑞典建立了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1965 年全世界成立了国际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我国80年代初开展此项工作。
《药品管理法》规定“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时,相关单位必须在24 h 内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和不成熟药品上市或应用,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单位发现假劣药品及药品中毒事故,必须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999年11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终止药源性疾病。
2.2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工作,加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药物安全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加速信息的交流。
目前临床药学的任务很重要,一方面对临床药师及医师提供合理和及时准确的医药信息,对于国家新药的种类、应用、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分析,已有药物的质量及疗效、开发等;另一方面,要促进临床医师和药师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开展临床用药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针对病人不同病情选用药物及剂量等,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
建立医院等用药单位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制度。
当一种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后,及时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会大众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人民用药安全。
临床用药前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制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情报的收集、咨询等。
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新药临床试验规模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研究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研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药物在其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心血管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将介绍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相关研究结果。
一、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血栓形成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血栓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从而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多项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栓药物,能够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此外,还有其他抗血栓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等,它们在心血管系统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降压药物的研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降压药物通过降低血压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压,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三、扩血管药物的研究血管扩张剂是一类能够扩张血管的药物,它们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血液循环。
一项研究表明,硝酸甘油是一种常用的扩血管药物,能够有效地缓解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症状。
此外,还有其他扩血管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和K+通道开放剂等,它们在心血管系统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控制心脏的电生理过程,从而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断剂和钠通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心脏的电活动,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总结起来,药物在心血管系统的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血栓药物能够预防血栓形成,降压药物能够降低血压,扩血管药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控制心律。
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从而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
警惕头孢曲松钠的严重过敏反应、头 孢曲松钠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截至2007年6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病例报告数据 库中共有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0余万份,抗感 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约占50%,其中有关 头孢曲松钠的病例报告为26000余份,占整 体报告数量的比例接近3%,其中严重病例报 告1173例(含死亡病例80例)。
1998年 西沙必例(普瑞博思)事件 2000年 苯丙醇胺(PPA)事件 2001年 西伐他汀(拜斯亭)事件 2001年 马兜铃酸(关木通)事件 2004年 罗非昔布(万络)事件 赔偿48.5亿美金 2005年 米非司酮事件 2005年 雌激素(口服避孕药)事件 2005年 奥司他韦(达菲)事件
药品安全性问题引发关注 近年来全球主要药源性事件回放
2006年 加替沙星(天坤)事件 2007年 培高利特(协里行)撤市事件 2007年 替加色罗(泽马克)撤市事件 2007年 美国14种小儿感冒止咳药安全性问题
2007年 头孢曲松安全性问题 2007年 硫酸普洛宁(凯希)事件 2007年 抑肽酶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药物不良反应
❖ 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 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1:4,000
6000->10000
1:10,000
>10000
1:20,000
罕见不良反应发生率:1:100,000,临床试验不可能发现
ADR的特点
-普遍性 -长期性 -可控性
-滞后性 -可塑FDA首次批准后撤市药品百分比
制药企业更有效关注药品研发过程中 出现的安全性问题
3. 对于新的或6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医生应首先考虑罗格列酮以外的降 糖药物,对于其他降糖药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且没有上述危险因素的 患者,才可以考虑为其处方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
药源性疾病和药物流行病学的若干思考
药源性疾病和药物流行病学的若干思考前言药源性疾病种类广泛,一种药物可引起多种类型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几乎涉及机体各器官脏器。
临床可见的有: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药源性精神障碍,药源性心血管疾病,药源性血液病,药源性肝损伤,药源性肾损伤,药源性肺疾病,药源性胃肠道疾病,药源性骨、关节刮结缔组织疾病,药源性眼、耳、口腔疾病,药源性皮肤、粘膜疾病,药源性变态反应和代谢紊乱,药源性急症和淬死,药源性感染,药源性三致作用等。
一、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及常见原因(一)因素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与病人的年龄、性别、遗传、饮食等有关。
首先用药引起药源性疾病的情况主要有:(1)用药方法和剂量选择不当,引起过敏反应。
(2)对老人、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没有调整剂量,引起药物过量中毒。
(3)病人擅自用药。
(4)无明确治疗目的用药。
(5)不了解病人过往病史和病变器官,使用对重要脏器有损害的药品,造成疾病病情恶化。
(6)随意用药,不了解病人原有过敏史。
(7)不适当的联合用药,提高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二)原因机体易感因素导致药源性疾病常见的原因有:1.乙酰化代谢异常药物代谢的乙酰化状态与药物的肝毒性密切相关。
中国慢乙酰化病人占20%。
对同样药物,快乙酰化代谢者的血浆半袁期显著短于慢型者,较高剂量时,慢乙酰化者的药物代谢能力易饱和,从而引发不良反应。
2.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这类病人应用氧化性药物,极易引起药源性溶血性贫血。
3.异常遗传素质如有的病人接受治疗剂量的双香豆素抗凝药,可发生明显的抗凝作用延长。
对药源性疾病首先应“以防为主”.减少其发生率。
医药人员应确立恰当的用药目的,合理选择用药,制订周密的用药方案,客观评价药效。
实行治疗药物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可能为药物引起的不良症状,又不能确定是哪种药物引起的时,首先停用所有的药物,对症状严重者,采取对症治疗。
如致病药物已明确,则直接采用针对性抗剂。
若有药源性变态反应,还应将变态反应告诉病人,并作详细记录,以供预防。
第四章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
预防措施
1.询问病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 2.合理用药 (1)药物选择:①疗效好,心脏毒副作作小的药物② 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③能口服,尽可能不注射 ④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对特殊人群用药应慎重, 宜从小剂量开始。 (2)药物应用①避免滥用、误用,滴速过快、浓度过 高②避免不合理配伍增加毒性③有潜在心血管毒 性药物严格控制剂理、疗程④撤药时逐渐减量 (3)用药监护 血压、心率、心电图等 (4)宣传管理 正确认识,自我监护
39
(三)致病药物
垂体后叶素、苯丙胺、阿托品、β受体激动剂、 β受体阻断剂、抗心律失常药、硝普钠、氯丙嗪、 洋地黄、奎尼丁、双嘧达莫、某些抗癌药、吲哚美 辛、口服避孕药等
(四)治疗
1、停药,按急性心梗进行治疗处理
2、休息、吸氧、心电监测。 3、解除疼痛 4、血运重建 5、心律失常、心衰、休克等并发症的处理
组织对供血的需要增加或心功能不良,导致
心功能失代偿、心排出量减少,外周组织灌
注不足,无法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而产生
的综合征。
21
各种致病因素
心 力 衰 竭
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
心泵功能降低
心输出量减少 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 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
常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
1
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使 心脏、血管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血管 疾病称为药源性心血管疾病(drug-induc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常见有药源性心力衰竭、药源性心律失常、 药源性高血压、药源性低血压、药源性心肌
梗死、药源性心绞痛、药源性心电图异常等。
19
(3)静脉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时注意心电监 护,特别是并发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和间期延 长者尤应谨慎; (4)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可以预防气管插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每到进入换季季节,就很容易引发原有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
尤其秋季的寒暖常反复,使人防不胜防,秋季感冒受寒一般较为普遍,但真正应防范的是心脑血管疾病。
眼下正值夏秋交替,昼夜温差增大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正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
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做好换季时心血管疾病预防工作。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早期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如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视力减退,行为异常,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嘴角不自主流口水,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活动不灵,心慌,胸闷,胸痛,眼前黑朦,咳嗽、活动时气急,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浮肿等。
多见的是胸闷气短,还没有达到严重疼痛的情况。
还有就是浑身乏力,这种状况很容易耽误病情。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城市为42.51%,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来自另一组官方调查。
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
而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和机制两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药可以通过降血压的作用来治疗高血压。
一些中药如降龙汤、平心散都具有明显的降压效果,可以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其次,中药还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心肌收缩力。
比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
此外,中药还可以降低血脂、抗凝、抗血小板凝聚,从而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管阻塞。
二、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机制研究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机制有很多方面。
首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来改善心血管功能,减轻疾病症状。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从而降低心率和血压。
其次,中药还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等作用来改善心血管疾病。
许多中药都富含抗氧化剂和抗炎成分,可以降低心血管系统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保护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凝血系统和调节血脂代谢来改善心血管疾病。
许多中药都含有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的成分,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三、典型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和机制研究1.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丹参中的活性成分丹酚酸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在治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方面疗效显著。
丹参可以通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改善心血管功能,减轻病情。
2. 三七三七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也有一定的研究。
三七中所含的三七皂苷具有抗凝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此外,三七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和脑组织的供血量,提高心脏和脑功能。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影响因素
有 石 膏 的 中药 致 死 , 进 一 步 检 验 发 现 是 由于 经 石 膏 中含 有 三 氯 化砷 . 1 石 膏 中含 三 氯 化 砷 每 g
0 12g 超 过致 死 量 的 5 1 .9 4 , ~ O倍 。 而 且 中 药 饮
18 9 却 规 定 . 903) 处方 写 白附子 即付 关 白 附, 两种
据 。 二 是 有 毒 中 药 的 炮 制 及 其 制 剂 在 管 理 上 存 在
度都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导致 中药 药源性疾 病 的原 因及其 影 响 因素 很 多 , 纳起 来 主要涉 及 药 归
物 、 体和 给 药三个方 面 。 机
1 药 物方 面的 因素
I I 品 种 混 淆 .
摘
要 :中药药源性 疾病 的发 病原 因和影响 因素主 要 涉及 药物 、 体和给 药三方 面 的 因素 . 机 药特
方 面主 要 有 中 药 品种 混 淆 、 制 不 当、 量 低 劣 以 及 含 有 毒 性 成 分 : 体 方 面 主 要 有 年 龄 性 J 、 炮 质 机 / 病 , J 理状 态 、 体 差 异 、 神 因 素 药 方 面主 要 有 给 药连 径 、 用 滥 用 、 量 过 大 、 期 用 药 、 伍 失 个 精 给 误 用 长 配 宜 、 用 西 药、 服 不 当 。这 些 因素 的 单 一 或 综 合 作 用 . 可 成 为 中药 药 源 性 疾 病 的致 病 因素 。 台 煎 均 关 键 词 :中 药 ;药 源 性 疾 病 ;发 病 原 因 影 响 因 素
隐患。
中药 资源 丰富 , 品种 繁多 、 中品种混 淆的 现 其
象 不少 , 同 品 种 的 药 物 之 间 相 互 替 用 和 乱 用 就 不
试论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试论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药物是一类特殊的活性物质,具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生化代谢和基因表达作用。
药物具有二重性,除人有益于体外,还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不良反应(ADR)。
WHO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使用药品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三致“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后遗效应等)。
把药品质量事故的药物中毒反应排除在不良反应之外。
1 药源性疾病概念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ges,DID)则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新药品种和型剂的不断增多,新的中药制剂不断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DI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是到了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医学人高度重视的时候。
2 药源性疾病的分类常见的DID有200多种,分类方法常用按病因分类法,按病理分类法和按受损器官分类等等。
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安全合理、统一标准的分类法,总揽DID 病种繁多,综合各家观点,根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大致可分四类。
2.1量效关系密切型(A型)由药物本身或/和其代谢产物引起,是由药物的固有作用增强和持续发展的结果。
其特点是剂量依赖性、可预测,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低。
2.2量效关系不密切型(B型)即与药物固有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主要与人体的特异质有关。
其特点是与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易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2.3长期用药致病型由于病情、病种需要而长期用药引起的DID。
特点是明知可致DID,但不得不如此,利弊比较所定。
2.4药后效应型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其特点是可预测,时间上一般的短暂。
心血管药物的药理学研究
心血管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每年有数百万患者死于这种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针对这一问题,心血管药物作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已经成为全球医疗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就心血管药物的药理学研究进行探讨。
1. 心血管药物的定义和分类心血管药物是指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包括治疗心绞痛、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药物。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心血管药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2. 心血管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型的心血管药物作用机制各有不同。
例如,钙通道阻滞剂可通过抑制舒张期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从而降低心血管系统的紧张度,减少心脏负担;ACE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降低血管收缩压力,从而实现血压控制的效果;而β受体阻滞剂则可以通过客观选择β受体,从而降低心脏负荷,缓解心脏疾病症状。
3. 心血管药物的研究进展心血管药物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不仅有新药研发,还有关于药物诊断、剂量控制和安全性的实验和研究。
例如,早期的ACE抑制剂必须高剂量接收才能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今天,低剂量的ACE抑制剂已成为常用药物,十分安全。
4. 心血管药物的合理使用虽然心血管药物在治疗各种心血管病症上有良好的效果,但它们也要求代价,因为并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治疗剂量的较高的心血管药物。
因此,合理使用心血管药物十分重要。
医生在处方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并按照病情和患者健康状况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5. 心血管药物的不良反应正如其他药物,心血管药物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其中最常见的是低血压、头晕、面部潮红、嗜睡、出汗、胃部不适等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医生应密切关注副作用,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不良反应。
总之,心血管药物的研究和使用非常重要,它们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药源性心血管系统疾病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
排除药物以外因素可能造成的疾病,尤其注意 患者原有心脏病引起的可能性
设法从应用的多种药物中找出致病药物
伴发情况:药源性心血管疾病可能伴有其他系
统器官损害表现,如肝、肾功能损害及皮肤损
害等,应注意检查,可提供鉴别诊断参考
10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治疗原则
合理给药:临床用药中采用合理的给药剂量、方法和途径,有 条件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使其保持在治疗范围或最低有效浓 度 及时发现和处理危险因素:如低血钾、心动过缓、心肌缺血、 心功能不全及肝肾功能不全等 原有心脏病者:使用可致心律失常药物时应谨慎,并严密监测 严密观察:很多药源性心律失常均发生于用药初期或增加剂量 时,故在用药初期或增量时应严密观察 心电图改变:有些药源性心律失常可有心电图改变先兆,如QT延长、QRS波增宽等 正确评定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利弊
药物损害静脉,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药物引起异常脂蛋白血症,导致冠脉及周围动脉粥样硬 化,可发生或加重冠心病及高血压
7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诊断
明确用药史 分析病情与给药时间的关系
观察停药后的变化
观察临床发病特点
药物激发试验
血清酶学、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8
5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病理改变
心脏病变的特点
心肌损害 冠脉损害 心包和心内膜损害 抑制心脏功能 影响心电生理 减少冠状动脉血供
6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病理改变
血管病变的特点
药物直接收缩 动脉血管平滑肌,引起高血压 药物引起周围 动脉血管痉挛,可产生雷诺综合征,甚至 发生血管栓塞或坏死 药物引起 动脉血管扩张,可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 血压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可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心血管病患者出现药源性疾病的思考
心血管病患者出现药源性疾病的思考
王小玲;童书蓉
【期刊名称】《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7)012
【摘要】药物治疗不当导致就医、住院或延长住院天数,不仅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其费用也是相当昂贵的,因药物治疗不当带来的附加费用有时甚至高于药物治疗本身
费用,增加了病人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经济条件、文化程度、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服药指导,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总页数】2页(P140-141)
【作者】王小玲;童书蓉
【作者单位】赣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西,赣州,341000;赣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江西,赣州,3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3
【相关文献】
1.心血管病患者出现药源性疾病的思考 [J], 王小玲;童书蓉;
2."西晋说":从"洛阳纸贵"再探"中国古代报纸"的出现时间——对方汉奇先生"中国
古代报纸出现时间"议程设置的再思考 [J], 刘泱育
3.心血管病患者出现药源性疾病的思考 [J], 王小玲;童书蓉
4.心血管病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如何应用肾上腺素 [J], 贾卫滨
5.关于家禽出现超强毒病例的思考 [J], 王中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原因探析
药源性疾病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所诱
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的紊乱或结构变化,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药物的研
究和生产迅速发展,许多新开发的药物投入使用,尤其是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为疾病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也使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1. 药源性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或剂量过大或药物相互作用而引
发的疾病。
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
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
反应。
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危机病人生命。
药源性疾病的
发生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有关。
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的用药过程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选择使用药品、多种药
品的混用等。
近年来由于应用化学药物比较广泛,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占总住院病
人的3-5%,在住院病人中有10-20%的发生有药源性疾病。
加上目前医疗市场的经济化,
过度治疗日趋严重,临床上大剂量用药、长期用药,多药治疗的情况愈来愈多,故药源性疾
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据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检查中心推算,我国每年至少有250万人
因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疾病而入院,其中死亡达19.2万人。
由此可见,药物在带给人们希
望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也社会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
2.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
药源性疾病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病理变化。
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由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而
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致使心脏及血管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导致相应临床
过程的疾病,则称为药源性心血管疾病(drug-induced cardiovasula-disease)。
药源性心血管
疾病是药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已经引起临床的重视,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研究
工作中有其较为重要的地位。
3.药源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因素
随着大剂量用药、联合用药及临床用药品种的不断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在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上的差异,以及调查方法的不同,其报
道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其流行病学特点也有较大差别。
复习文献发现:药源性心血
管疾病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药物方面的原因,也有机体方面的原因,但往往是药物
与机体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由于受遗传、免疫及不同社会、经济、医疗条件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的人群中,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及其表
现往往有所不同。
[2][3]
3.1药物方面的因素
临床常用的各类药物尤其是循环系统药物对心血管都有一定影响,可造成心脏和血管不同程
度的损害。
无论药物作用的确切机制如何,通常量效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药物作用强度随着
药物对数剂量和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此外,由于正常剂量情况下尚可引
起不良反应,故不合理用药更易导致对机体的损害。
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不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如药物过敏史,既往用药史等,随意给患者用药。
3.1.2.对老年患者、体弱患者及幼儿未作恰当的剂量调整,引起药物过量或中毒。
3.1.3.不注意患者基础疾病及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加重了重要脏器的损害,加剧原有疾病
的恶化。
3.1.
4.用药方法和剂量选择不当等。
3.1.5.用药时间过长、剂量偏大,因药物积蓄导致药物中毒。
3.1.6.联合用药时忽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致显著地增强某药物的作用。
3.2机体方面的因素
3.2.1.性别
不同性别,由于生理、生化指标、心理及精神等因素存在着差异,其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也不同。
药源性疾病总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
如过敏反应,女性发生率为男性的2倍。
如有与女性遗传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男性,因此患慢性酒精中毒时,女性更容易发展为酒精性心肌病。
3.2.2.年龄
不同年龄人群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不同。
人体结构和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改变,故年龄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成正比,尤其是老年人患病率明显增高。
国外研究表明,超过60岁的老人,因药物治疗而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是成人的2.5倍。
[4]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①多病性,多种疾病的影响是老年人经常需要用多种药物,由于疾病和多种药物互相作用的影响,增加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②耐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器官的功能储备减弱,如老年人体内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往往降低,因而使血浆药浓度升高;肝脏酶水平降低,肝血流量减少,对代谢产生明显影响;肾功能也随着老化过程逐渐减退,是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药物在体内过程发生改变导致药效学改变,对正常剂量出现不耐受,易发生过量反应。
然而,在婴幼儿期,往往由于各脏器功能发育不完善也易患药源性疾病,如儿童特别是幼儿的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较弱,药物消除较慢,又因药物代谢酶和消除酶功能发育不良,对许多药物易感性高,常规剂量即可导致严重反应甚至引起中毒。
3.2.3.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病理变化
疾病可使机体生理状态发生一系列改变,如器官功能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受体数目的减少等,机体的病理状态有时可成为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
在疾病情况下用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结合、转化及排泄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药物的效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般来说,患有多脏器、多系统或严重疾病的患者用药,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简单疾病的患者,就其发生的严重程度而言也是前者重于后者。
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极易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可随心脏病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发生变化。
如重度心功能不全时应用β受体阻滞极易诱发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
又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其心输出量减少,肝脏血流相应减少,加之肝淤血肝功能障碍,减慢了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作用,使药物半衰期延长,易引起药物过量。
其它疾病如肾功能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服用常规剂量的强心甙时,由于蛋白总量减少,游离性药物增多,肾脏排泄障碍,发生中毒反应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5]
目前对多数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尚不甚清楚,其阐明有赖于各基础学科的协同发展尤其是药物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才能进一步完成。
因此,积极开展对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分析、临床研究与有效防治,对于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人类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新波,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的防治,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7.
[2]杨志花;孙念智药源性心律失常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04) .
[3]方世平;查仲玲药源性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0 (03).
[4]KerinNZ;SombeigJProarrhythmia:difinition,risk factors,cause,treatment,andcontroversies 1994(03) doi:10.1016/0002-8703(94)90634-3 .
[5]王金英;王锦秀;王华美托洛尔致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