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寺博物馆中文讲解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乐大钟
大钟主要有五个特点:
1就是他的形态,它通高6.75米,重达46.5吨,它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大的佛钟。(钟鼓楼的钟比它更重,但是那个是更钟,也就是报时的钟,俄罗斯的钟是世界上最大的钟,但是它是一口哑钟,并且不是佛钟,钟不仅看大小还要看它的文化内涵)
2就是它钟体上的文字。钟上刻有23万多字,含一百多种经文,其中有十万字是朱棣在晚年修的名经,从正面可以看到写的都是一些菩萨的名字,佛的名字在上面几层,大钟所铸铭文字体笔划工整、隽秀,相传为明初书法家沈度所书。内外都有字,不仅有汉文还有梵文,在内部每个角上比其他字大的三行字都是梵文,在钟月(也就是撞钟的地方)上也可以看到梵文。
3就是它的声音特点,下面呈八角形的就是它的钟池(具体参数:池深0.7米,直径4米,池口平面距钟口1米),它的主要起束音的作用(声音在钟和池之间不断来回,逐渐扩散出去,延长钟声的时间。还有一点就是钟体虽然材料均匀但是厚度是不一样的,腰部薄一点,下部厚一点(具体是顶部厚10.2厘米,腰部厚9.4厘米,钟唇厚18.5厘米)一经撞击,钟体各部分产生不同的振动频率,产生拍频现象,使钟声有大小起伏的节奏变化,使人在听觉上有时远时近之感。
以前是逢年过节都会撞钟,现在大钟已经成为国家一级文物,主要是起保护的作用,在元旦的那天十二点会撞钟。(在二十多号提前卖票,在买了票的人中抽取108人,6人一组撞6下,共108下,撞钟108下有两种说法: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之数。”合为108,其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另一种说法是,佛教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便能解除忧愁。)
4就是整个建筑的结构特点,首先柱子是向钟体方向倾斜,主要是防止钟体的晃动太大,再就是是悬挂钟体的长方形铜穿钉。这根铜穿钉只有14.3厘米高,6.6厘米宽,与46吨重的大钟相比,显得小巧而得体。他们发现古代设计者为了既提高强度,又保持悬挂部位外观的色泽一致,在销钉中也横穿了一根钢芯。或者说,这是一根外面包了青铜的钢钉。它的安全系数为8.2,即保险程度较高。
5就是它的铸造工艺。明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中国的三大传统铸造工艺-
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之一)铸造。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主要是起维持温度不变和冷却的效果,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做外范,分七节制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依次对接拼装,钟体上的一条条横线就是这样形成的。铸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分四个浇铸孔,一次铸成。蒲牢的四个爪掩盖了四个浇铸孔。大钟上下部位的成份是均匀而一致的:铜80.54%;锡16.41%;铅1.12%;锌0.22%……大钟内还检出了0.03%的金和0.04%的银。(银可以提高浇铸液的流动性,金提高抗腐蚀性)。
这口钟是明代的钟,但这个楼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建成,楼第二层为圆顶,第一层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门口的‘华严觉海’是乾隆的亲笔,钟右边的碑文也是乾隆所写。名为《大钟歌》,其中写出了造钟的人,以及乾隆帝对朱棣造钟目的的一些观点。主要认为朱棣造钟是为了忏悔。
左边的佛为毗卢遮那佛(法身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蒲牢,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传说中的龙生九子的老四,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可以在讲撞钟的时候提
大钟的搬运:大钟铸好后,待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沟引水,泼水结冰,然后开始搬运;大钟在路上步步滑行几十里才至宫中。再滑到冰土堆上,然后建钟楼,钟挂于楼顶,春天解冻后取土而钟悬。
大钟造成后的经历:永乐大钟铸于永乐年间1420年前后,在铸钟厂铸好后存放于汉经厂,万历三十五年(1607),被迁移至西直门外的万寿寺,悬挂在一座方形钟楼内。到了天启年间,政局动荡,农民起义渐次爆发,万寿寺的钟声传入宫内,统治者尤闻丧钟,感到很不吉利,便以“帝里白虎方不宜有钟声”为由,把大钟弃置地上。直到清雍正年间,才被清王朝重视起来。当时几经“御前会议”
商量,最后采纳庄亲王的建议:“觉生寺在京城之乾方(西北),在圆明园之巳方(南偏东)。钟之本体属金,若移安觉生寺后甚为合宜”。又说“觉生寺殿宇五层,后阁属土,若在阁后另建一层安设此钟,取金土相生之意,甚属妥协。”永乐大钟因此被移到觉生寺,并为之修建了别致的大钟楼(具体参照大钟寺第一个馆中历史沿革中的介绍)
(魏晋—明)佛道钟铃(西北)
佛道钟铃类型自出现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留下了大量的钟铃实物,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本展厅展出的图片和实物包括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至明代的佛道钟铃,粗略地勾画出这一历史阶段佛道钟铃发展的脉络。
第一部分:魏晋、南北朝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迅速发展,修建寺院、建造佛塔、举行法会、翻译佛经等大量的佛事活动不断出现。这一时期,佛钟的铸造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佛钟的形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确立。
图片上的这口钟是陈太建七年佛钟(第一张图片),它是中国最早的梵钟,该钟曾作为东京井上原太氏藏钟而为世人所知,现在由奈良国立博物馆所收藏。
第二部分:隋、唐
由于隋、唐两代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佛教在隋、唐进入鼎盛时期,不仅寺院、僧侣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出现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基本完成了外来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佛钟在中国佛教寺院的应用十分普遍,几乎“有寺必有钟”,留存至今的这一时期的佛钟实物明显增多,钟体装饰纹样日渐丰富,佛钟的形制、纹饰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隋、唐时期也同时是道教的兴盛时期,被打上道教文化烙印的道钟也十分常见。在这个展厅里,我们除了用唐代铜钟及照片来表现这个时期古钟发展的特点,还选取了一些咏钟的诗歌,尤其是盛唐诗歌。可以说,唐代咏钟诗歌记录了古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历史。
第三部分:宋、辽、金、元时期:
受到佛教、道教发展状况以及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宋、辽、金、元时期钟铃的铸造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铁钟。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大钟(阁院寺铁钟,大牌子旁边第二张图片),现存于河北涞源阁院寺。此钟是为皇帝和公主祈福铸造的,功德主都是一些辽国的达官显贵。
第四部分:明代:
明代开始,佛道钟铃的铸造进入鼎盛时期,钟铃形制基本为上小下大的喇叭状,口沿大部分为莲花状的花式口,花式口的弧度因地域、时间的不同而不同,钟体上的铭文、纹饰增多,出现了纹饰繁缛、铸工精良的大型铜钟。当明代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