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东部油田都已进入开发末期,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而新增储量又增加越来越缓慢,并且勘探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控制含水,稳定目前原油产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最终采收率,经济合理的予以利用和开发,对整个石油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三次采油技术是目前为止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技术,国家也十分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既重视了室内研究,又安排了现场试验,使得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的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化学驱中又以聚合物驱技术最为成熟有效。聚合物驱机理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驱替相粘度,调整吸水剖面,增大驱替相波及体积,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聚合物驱技术由于其机理比较清楚、技术相对简单,世界各国开展研究比较早,美国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展了室内研究,1964年进行了矿场试验。1970年以来,前苏联、加拿大、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和德国等国家都迅速开展了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有200多个油田或区块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油藏非均质性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比较适合聚合物驱。对全国25个主力油田资料的研究表明,平均最终水驱波及系数0.693,驱油效率0.531,预测全国油田水驱采收率仅仅为34.2%,剩余石油储量百亿吨。目前这些已经投入开发的老油田,大部分已经进入高出程度、高含水期,开展新的采油技术十分必要。国内自1972年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小井距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以来,我国的大庆、胜利、大港、南阳、吉林、辽河和新疆等油田开展了矿场先导试验及扩大工业试验。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的共同努力,这一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驱油效果和驱替动态可以较准确的应用数值模拟进行预测,聚合物已经形成系列产品,矿场试验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并形成配套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聚合物驱技术规模最大,大面积增产效果最好的国家,聚合物驱技术成为我国石油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大庆油田在会战初期就提出,如果采收率提高1 %,就相当于找到了 1个玉门油田,如果提高 5%,就相当于找到了 1个克拉玛依油田。1972年我国开始在大庆油田萨北地区开始进行聚合物驱试验。大庆原油属低酸值的石蜡基原油,油层特征是渗透率较高,油层温度较低(45℃),油层水的矿化度较低,基本满足聚合物驱条件。在1987年到1988年萨北地区现场试验的基础上,1990年又在中西部地区开始试验。这些试验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平均每吨聚合物增产原油150吨。大庆油田将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于整个油田,并建设生产聚丙烯酰胺工厂。大庆油田聚合物驱自1996 年投入工业化应用以来, 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2002年,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年产油量已经突破千万吨,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以其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聚合物驱技术已成为保持大庆油田持续高产及高含水后期提高油田开发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

克拉玛依黑油山在70年代也开辟了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试验区。克拉玛依原油属中酸值环烷基原油,开展表面活性剂驱难度很大。通过“七五”、“八五”以来的国家在大庆、克拉玛依的重点科技攻关,使中国油田的聚合物驱油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胜利油田从1992年开始在孤岛油田开展了注聚先导试验,1994年在孤岛和孤东油田开展了注聚扩大试验,1997

年进行了工业推广应用,均得到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到2001年底共实施聚合物项目15个,覆盖地质储量19700万吨,注入井749口,受益井1312口,已经累计增油474.36万吨,达到了年增油131万吨的水平。同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驱配套技术,主要包括室内聚合物产品筛选及配方研究技术、方案优化技术、数模跟踪预测技术、矿场实施跟踪评价技术等。大港油田从1986年开始对其主要油田,港西油田的一部分地层进行聚合物驱的先导试验,试验历时约两年半,增产效果比较明显。试验前产量为每天7吨,到1989年中期,每天为80吨,增产效果达到十倍以上。平均含水也有大幅度下降。试验表明,经济效益较为显著,平均1吨聚合物增产原油300吨。长远目标是把聚合物驱技术运用到整个油田。国内的其他油田也都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以期望能成为特高含水油田降水增油、增加可采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大规模推广,和在胜利油田等其他油田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的成果:

1.完成了从把聚合物驱看作改性水驱到看作三次采油技术认识上的重大观念转变。具体

表现在以下 6个方面:

(1 )我国油田大多是陆相沉积油田,和国外海相沉积油田的油藏条件不同,提出了聚合

物驱有其自己适用的油藏条件,实现了理论上、认识上的飞跃;

(2 )打破了人们长期认为聚合物驱只能比水驱提高采收率 2 %~ 5%的传统说法,提出了

我国陆相油田聚合物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 1 0 %以上的新观点;

(3)打破了高含水期不能注聚合物的说法,提出了在含水 98%以前注聚合物仍可取得好

效果的新认识;

(4)首先提出了聚合物驱可大大节省注水量、提高注水利用率的新概念;

(5)打破了国外聚合物驱采用小段塞低用量的做法,率先提出了聚合物驱可采用大段塞

高用量的新做法;

(6)研究了聚合物分子量和油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使得工艺上不用担心出现聚合物堵

塞油层问题,提出了油田可采用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油的新思路。

2. 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为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实验室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进行了小规模的现场试验并取得明显的效果。同时,为适应聚合物驱油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科技人员加强了相应配套的实施方法和实施技术的攻关研究,为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目前已经研究制定相应完善配套了的方法和技术。

3.聚合物驱油技术步入工业化生产,开创三次采油新局面。从1996年起,聚合物驱油技术陆续步入工业化生产,在大庆油田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为大庆油田的稳油保产,开创了中国聚合物驱三次采油的崭新局面,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石油工业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成为 2 1世纪大庆油田乃至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柱。

目前聚合物驱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聚合物注入油层后, 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热降解和进一步水解, 破坏聚合物的稳定性, 大大降低聚合物的驱油效果. 同时地层水和注入水矿化度低有利聚合物增粘. 因为水的矿化度高, 可导致聚合物的粘度降低, 增加聚合物的注入量, 从而增加成本, 不利于聚合物驱油的应用. 因此需在抗温、抗盐研究方面加大力度, 筛选出适合的添加剂, 使驱油剂不仅有较强的增粘性, 同时也有较好的稳定性。目前,各大油田的研究方向大都放在新型廉价质优的聚合物研究上,疏水缔合物、改性聚丙烯酰胺等。目前胜利油田地质研究院就正在做适合高温高盐高矿化度地层的新型聚合物的现场试验。相信在不久的几年,聚合物驱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生产与供求矛盾越发突出,石油作为工业发展的命脉,由于其储量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关注程度远胜于其它能源。寻找有效而廉价的采油新技术一直是专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针对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采用注水开发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机理 1、降粘作用 二氧化碳与原油有很好的互溶性,能显著降低原油粘度,可降低到原粘度的1/10左右。原油初始粘度越高,降低后的粘度差越大,粘度降低后原油流动能力增大,提高原油产量。 2、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 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和水,使其碳酸化。原油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水的流度,改善了油与水流度比,扩大了波及体积。 3、膨胀作用 二氧化碳注入油藏后,使原油体积大幅度膨胀,便可以增加地层的弹性能量,还有利于膨胀后的剩余油脱离地层水以及岩石表面的束缚,变成可动油,是驱油效率升高,提高原油采收率。 4、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烃 在一定压力下,二氧化碳混合物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不同组分的轻质烃,降低原油相对密度,从而提高采收率。二氧化碳首先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烃,随后较重质烃被汽化产出,最后达到稳定。 5、混相效应 混相效应是指两种流体能相互溶解而不存在界面,消除了界面张力。二氧化碳与原油混合后,不仅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轻质烃,而且还能形成二氧化碳和轻质烃混合的油带。油带移动是最有效的驱油过程,可使采收率达到90%以上。 6、分子扩散作用 多数情况下,二氧化碳是通过分子的缓慢扩散作用溶于原油。分子的扩散过程很

润滑油检测技术服务模板

润滑油检测技术服务协议 合同编号: 甲方:XX风能有限公司 乙方: 甲乙双方就甲方委托乙方对甲方风力发电机组所用润滑油进行分析检测事宜,经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检验内容及检验所需资质 1.1甲方委托乙方对项目油样(具体如下表所示)进行分析检测,并形成报告。 1.1.1检测项目:40℃运动粘度、100℃运动粘度、水分、总酸值、光谱元素分析、污染度。 1.2 乙方确认,为进行上述检测,乙方已完整具备检测所需资质,具体为: 附件1: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证书; 附件2: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附件3:国家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认可证书。 1.3乙方将按照标准对油样进行检测,乙方确认,此标准已完全满足国家、行业对该油样的检测需求。 二、检测费用及支付 2.1 检测费用 2.1.1 乙方为甲方提供以下项目的成套检测项目服务:

检测费用合计为个×元= 元(大写:人民币元整) 2.1.2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如发生2.1.1款约定之外的其他项目的检测,乙方应将其他检测项目名称、检测原因、费用等内容书面通知甲方,甲方同意并书面回复后,乙方方可进行;如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予以检测的,检测费用视为已在油样检测费中,甲方不再另行支付。 2.2 费用支付:汇款 2.2.1乙方出具油样检测数据报告经甲方审核无异议后,乙方向甲方提供税务发票,甲方于收到发票和书面检测报告后一个月内付清检测费用。 2.2.2乙方提供账户信息如下: 户名: 开户行: 银行账号: 乙方保证上述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三、双方权责 3.1 甲方职责 3.1.1 负责现场采样; 3.1.2 正确标识油品的型号、取样时间、取样位置; 3.1.3 提供油样清单,主要是设备名称、使用油品型号、设备使用时间、油品使用时间等; 3.1.4 提供的每个油样数量不得少于【100】ml,对所取油样的标识应齐全可靠。 3.1.5 负责将油样邮寄到乙方实验室: 地址: 邮编: 收件人: 电话: 3.2 乙方职责

微生物驱油技术综述

摘要相对于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 微生物采油有 2 个优点, 即微生物不会消耗大量能源且其使用与油价无关。微生物能以油藏里的物质为营养代谢, 在发酵过程中排出生物气, 占据部分储层空间, 或形成人工气顶。微生物还可以堵塞油层的高渗透通道。微生物在油藏整个水相里都发挥作用, 包括水与岩石界面和油水界面, 并可以受控地在分子和孔隙微观水平上连续产出气体、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剂,驱替石油。日本和中国用优选的微生物菌种注入油藏进行矿场试验, 结果提高采收率15 %~23 % 。但是微生物采油也有一些局限性, 所以应该加强目前进行的微生物驱油模拟研究, 确定最好的菌种、营养物、代谢和生理特征, 使微生物驱油开采技术获得较高成功率。 一、微生物采油原理 为了让微生物快速繁殖和生长, 研究人员用各种方法往油藏里注入营养物, 激活这些微生物。有些微生物能以油藏里的物质为营养代谢, 在发酵过程中排出生物气, 占据部分储层空间, 或形成人工气顶。 微生物还可用于堵塞油层的高渗透通道。在多年注水开发后, 注入水会绕过渗流阻力高的含油部位, 沿渗流阻力最小通道流动。微生物数量在这个通道中也很多, 可以在注入水中添加营养物激活微生物。微生物的繁殖造成其数量猛增, 封堵无效循环的水路, 扩大波及体积, 提高注水效率。 大多数微生物具有天然依附于岩石表面的倾向, 不在液体中自由浮动。油藏里, 微生物吸附在岩石表面并繁殖, 产生胞外多糖, 促进了菌体在岩石表面的吸附作用, 形成生物膜, 起到对菌体保护的作用, 并加快细菌更好地利用营养物等资源。随注入水进入油藏的细菌将在原来的生物膜上流过, 有时微生物也会从生物膜中分离出去并与注入水一起渗流, 或者到油藏深部。 从物理化学原理方面看, 促使微生物增长并释放原油的机理与常规EOR 技术基本是一样的。尽管泄油机理相似, 但其他方面却有很大差异。常规的非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是通过井口大量注水, 而微生物在油藏整个水相里都发挥作用, 包括水与岩石界面和油水界面, 并可以在受到控制的情况下在分子和孔隙微现水平上连续产出气体、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剂。这些生物生成物都有已知的泄油机制, 对石油具有化学和物理作用。 二、微生物驱技术分类 微生物可以在油藏中也可以在地面增长。地面培养时, 可以分离和收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经过加工和处理再注入到油藏里驱油。 从专业角度来看, 微生物驱油有些类似于地下生物改造作用。注入的营养物与本源或外源微生物一起促进地下微生物的增长和代谢产物, 使更多原油流动, 通过油藏降压作用、界面张力/ 油相降粘以及选择性堵塞高渗区来提高剩余油流动性。另外, 经发酵后的活微生物再注入油藏也能达到增采的效果。 微生物在地下不但要生成原油流动所必需的化学物, 而且要在油藏环境下繁殖增长。在微生物驱油过程中, 要经常注入营养物保持微生物代谢作用, 有时还往油藏注入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作为碳源。有的油藏还需要无机营养物作为细胞生长的基液或者作为有氧呼吸的另一种电子受体。 三、油藏特征与效果 在注微生物前, 必须确定油藏的特征, 如矿化度、p H 值、温度、压力和营养物情况。岩石性质也很重要。天然裂缝可能改变微生物有效进入油藏的方式。泥质的存在可能会吸收生物聚合物和生物表面活性剂, 影响作用的发挥。碳酸盐会迅速与酸反应, 产生更大量的有利气体, 例如二氧化碳。 只有细菌是微生物驱油的希望之星。由于菌类的原因, 霉菌、酵母、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无法在油藏条件下增长。许多油藏的NaCl浓度高, 这就要求使用能够适应这种环境的细菌。在

聚合物驱油技术

聚合物驱油技术 聚合物驱是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聚合物驱是注入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增加水相粘度和降低水相渗透率来改善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油率。在宏观上,它主要靠增加驱替液粘度,降低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在微观上,聚合物由于其固有的粘弹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对油膜或油滴的拉伸作用,增加了携带力,提高了微观洗油效率。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有200多个油田或区块进行了聚合物驱的试验。水驱的采收率一般为40%左右,通过聚合物驱采收率为50%左右,比水驱提高10%。国内外在研究聚合物驱油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我国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都应用了聚合物驱油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目前,我国的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东部油田都已进入开发末期,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而新增储量又增加越来越缓慢,并且勘探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控制含水,稳定目前原油产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最终采收率,经济合理的予以利用和开发,对整个石油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三次采油技术是目前为止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技术,国家也十分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既重视了室内研究,又安排了现场试验,使得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目前的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化学驱中又以聚合物驱技术最为成熟有效。聚合物驱机理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驱替相粘度,调整吸水剖面,增大驱替相波及体积,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油藏非均质性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比较适合聚合物驱。对全国25个主力油田资料的研究表明,平均最终水驱波及系数0.693,驱油效率0.531,预测全国油田水驱采收率仅仅为34.2%,剩余石油储量百亿吨。目前这些已经投入开发的老油田,大部分已经进入高出程度、高含水期,开展新的采油技术十分必要。国内自1972年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小井

润滑油检测的意义和目的

在近几年里,在多次故障调查中发现,都是因为使用劣质润滑油而导致昂贵的修理费用和停工。这些情形令人叹息。它们也是例外而不是普遍。有幸的是,今天通过经常性的废油分析发现了许多可能发展成为严重事故的问题。但是对某些设备来说,润滑油质量的偏差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润滑油的传输需要保证润滑油的品质,特别是在润滑可靠性非常必要时尤其重要。同样,一个有品质意识的润滑油供应商对来自那些进行油液质量分析的使用者的反馈,不管是好是坏,都会欣然接受的。 让我们看看润滑油质量怎样能出现偏差的: 配方错误 润滑油配方的改变有时是罪魁祸首,也就是说,添加剂供应商或配方设计师没有进行高级性能测试。这可能导致使用中添加剂冲突,或不能完全在基础油中溶解。按步混合工作的风险很大,或者当急于以配方改良来解决特别问题时,易出现问题。 混合错误 混合润滑油很像是做汤。你要准备那些基础的成分。对润滑油来说,这些成分包括一种或更多的基础油和添加剂(一些是提前混合的),这些成分的浓度可能没按配方,那么润滑油的性能就改变了。也可能是,一种独特的成分完全没加入或者错误加入。 交叉污染 交叉污染与不同的且不相容的润滑油配方混合有关。有时影响可以忽略,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润滑油的性能可能别削弱。交叉污染可以多种方式发生。因为许多混合工厂没有使用专用罐、软管、泵或滤清器。那就会存在以前产品的遗留物。储油罐常常仅靠重力排油。许多工厂通常尝试用大流量管来排出残油。即使再大的努力也会留下不容添加剂的残留物。对于大批船运的润滑油,不洁净的油罐和油罐间隔(或渗漏的间隔)都能导致交叉污染。

受污染的或劣质的给料 许多混合工厂都定期检查他们的给料(像添加剂、基础油这样的原料)质量。然而,并不是所有工厂都有能发现一切潜在污染物的分析能力。例如,在混合工厂的实验室里几乎找不到颗粒计数器。甚至也没有原子散发分光计。一些工厂仅仅进行一些物理工具测试(粘度、闪点等)。 受污染的包装或运输工具 新润滑油的清洁度发生相当变化。新润滑油经常超越建议的使用中的润滑油的清洁水平。我见过一些混合厂清洁新润滑油时使用高性能的滤清器。我也见过不使用滤清器或使用劣质滤清器。很容易发现包装线或传输线上的容器在装罐和密封之前长时间敞着口(暴露在空气和尘土中)。大型运输卡车顶部的盖子在装载前、中和后也可能敞开着。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润滑油的颗粒和水分污染。 贴错标签 这可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许多不同的润滑产品都要由混合厂和分销商来处理、分发和包装,润滑油可能被无意间错误包装或者包装上可能贴错标签。 最好是要求你的润滑油供应商提供那些用途特殊润滑油的分析证明(COA)。根据用途,COA可以确定以下几点: 1.基础原料的质量。这一般包括粘度和闪点两项物理特征。 2.添加剂质量和浓度(调配比例)。以正确的浓度加入添加剂,这可以特别的测试来测定。 3.润滑油的性能。这与基础油、添加剂和污染物,以及它们的物理、化学反应 的综合影响有关。例如,适合的添加剂可以提高反乳化率,而不恰当的添加剂或者污染物可以削弱这一重要特性。 4.稠化性能。对于油脂产品,这没有特别的、与稠化和基础油及添加剂相关的仪器和测试方法。

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行为在提高聚合物 驱油效率中的机理分析与运用讲解

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行为在提高聚合物 驱油效率中的机理分析与运用 Mojdeh Delshad, Do Hoon Kim, Oluwaseun A. Magbagbeola, Chun Huh, Gary A. Pope, Farhad Tarahhom编(石油工程师协会,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摘要 越来越多的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都证实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特性有助于提高聚合物驱油效率。对高分子量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聚合物进行大量的流变测量和岩心驱替实验后,表明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行为在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中起着作用。在使用UTCHEM模拟器对提高油层波及系数进行定量评价后,将不同聚合物溶液的弹性作用模拟成在多孔介质中聚合物溶液的表观粘度。 随着高浓度和高分子量聚合物的使用,使聚合物驱的应用范围延伸至对更高粘度原油的开采。对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流变性机理的了解及其精确的数值模拟是聚合物驱矿场试验成功的关键。 对不同的剪切速率(与在岩心中流动速度和渗透率)、聚合物浓度和分子量进行振荡和剪切粘度的测定和聚合物岩心流动实验。聚合物的剪切增稠特性与通过它的分子松弛时间的Deborah数有关,它反过来又决定于流变数据。表观粘度模型是根据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剪切稀释和剪切增稠来符合实验数据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模拟器被应用于组分化学驱模拟器中和成功历史拟合所开发的岩心驱替原油开采试验中。 系统的流变性测定和岩心驱替,以及使用表观粘度模拟器都证实了不同的聚合物弹性作用有助于提高聚合物的驱油效率。尤其对聚合物溶液的剪切增稠性进行描述时,是根据大量的流变测定而得到的分子松弛时间来决定的。

二氧化碳驱油大有可为解读

二氧化碳驱油大有可为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仍采用注水开发,这就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对此,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 把二氧化碳注入油层中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由于二氧化碳是一种在油和水中溶解度都很高的气体,当它大量溶解于原油中时,可以使原油体积膨胀,黏度下降,还可以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与其他驱油技术相比,二氧化碳驱油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采收率提高显著等优点。据国际能源机构评估认为,全世界适合二氧化碳驱油开发的资源约为3000亿~6000亿桶。 二氧化碳驱油广受关注 注入二氧化碳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二氧化碳驱油作为一项日趋成熟的采油技术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实施的二氧化碳驱油项目有近80个。 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注入速率可大致由供封存的能力来决定。 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提高采油率产量占总提高产量的14.4%。 二氧化碳纯度在90%以上即可用于提高采油率。二氧化碳在地层内溶于水后,可使水的黏度增加20%~30%。二氧化碳溶于油后,使原油体积膨胀,黏度

降低30%~80%,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有利于增加采油速度,提高洗油效率和收集残余油。二氧化碳驱油一般可提高原油采收率7%~15%,延长油井生产寿命15~20年。二氧化碳可从工业设施如发电厂、化肥厂、水泥厂、化工厂、炼油厂、天然气加工厂等排放物中回收,既可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又可达到增产油气的目的。 北美 美国是二氧化碳驱油项目开展最多的国家。目前,美国每年注入油藏的二氧化碳量约为2000万吨至3000万吨,其中有300万吨二氧化碳来源于煤气化厂和化肥厂的尾气。 从事油田开发的Oxy公司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Permian盆地,注入二氧化碳约12亿立方英尺/天,现回收约18万桶石油/天。 美国Encana公司的Weyburn 二氧化碳提高采油率项目,注入的二氧化碳来自Dakota汽化公司Buelah地区将煤转化为甲烷的合成燃料装置,通过204英里的管道供应。Encana公司现注入9500万立方英尺/天二氧化碳。Dakota汽化公司还向阿帕奇加拿大公司在Saskatchewan的Midale油田二氧化碳提高采油率项目出售2500万立方英尺/天二氧化碳。 Hunton能源公司与陶氏化学公司在美国建设燃用合成气的联产装置。该装置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捕集,然后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 Rancher能源公司与埃克森美孚旗下的埃克森美孚天然气和电力销售公司于2008年2月中旬签署二氧化碳购销协议。埃克森美孚公司将在10年内向Rancher能源公司提供7000万立方英尺/天二氧化碳。埃克森美孚公司向Rancher能源公司提供的二氧化碳将用于Rancher能源公司在怀俄明州Powder River盆地3个生产性油田提高石油采收率。埃克森美孚公司供应的二氧化碳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作者:庞丽丽, 宁宇清 作者单位:庞丽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94), 宁宇清(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 ,257094) 刊名: 内蒙古石油化工 英文刊名:INNER MONGULIA PETRO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2010,36(8)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1条) 1.王启民.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 2.牛金刚.大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 3.韩大匡.杨普华.发展三次采油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 4. 4.冈秦麟.论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8. 5.李干佐.我国三次采油进展[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9. 6.牟建海.李干佐.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化学科技市场,2000. 7.程杰成,廖广志,杨振宇,等.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 8.杜雄文,李洪富,洪冀春,等.杏二中三元复合驱工业性矿场试验[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 9.廖广志,牛金刚,邵振波,等.大庆油田工业化聚合物驱效果及主要做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 10.顾永强,解宝双,魏志高.孤东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能源,2008. 11.王德民.关于三次采油的经济效益[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黄鹤.HUANG He辽河油田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探讨-特种油气藏2009,16(2) 针对辽河油田正在开展的三次采油技术进行相关的经济评价方法研究及探讨,提出采用"有无项目对比法"进行增量效益经济评价,并从投资估算、成本费用分析、财务经济评价以及项目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辽河油田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提供了依据. 2.会议论文王宏申.谭帅.尹彦君.刘全刚.王锦林.张英勇渤海湾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筛选及潜力初步评价2007 三次采油是指油田在利用天然能量进行开采和传统的用人工增补能量(注水、注气)之后,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新技术进行采油的开发方式。渤海湾油田为实现2010年生产2500×10<'4>~3000×10<'4>m<'3>油气当量这一宏伟目标和今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正积极开展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此,非常需要对三次采油技术在渤海各油田的适应性、潜力大小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根据渤海油田地质油藏状况和三次采油各项技术的筛选标准,初步筛选出了适合渤海各个油田的三次采油技术,并对各种三次采油技术在渤海油田应用的潜力进行了初步预测。 3.学位论文张志军三次采油用改性石油磺酸钠的合成与性能研究2009 表面活性剂是三次采油化学驱中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关键,其关键性能要求为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3mN/m以下,以大幅度降低油滴通过油藏孔隙的毛细阻力。目前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中应用的表面活性剂主要为重烷基苯磺酸盐,这些表面活性剂虽具有优良的油水界面活性,但其原料重烷基苯的市场供应量严重限制其应用规模。为此,开发可替代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且原料供应充足、质量稳定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已成为石油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以供应量充足的大庆炼化公司两种渣油为原料(糠醛抽出油和减三线馏分油),采用发烟硫酸为磺化剂合成了可在钙镁离子浓度为300mg/L以下实现油水超低界面张力10-3mN/m的石油磺酸钠,并对两种石油磺酸钠提纯后进行表征。发现以减三线油合成的产品分子量分布较宽、平均分子量较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较好。
为了研究提高石油磺酸钠抗耐钙镁离子能力,对两种原料油采用两种方法合成了改性石油磺酸钠。一种方法是将两种原料油与马来酸酐酰基化后用亚硫酸钠磺化,采用吊片法测定两种改性石油磺酸钠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以糠醛抽出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1.76×10-3g/L,最低表面张力为36.18mN/m;以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CMC值为1.02×10-3g/L,最低表面张力为38.92mN/m。另一种改性方法是以酰氯为酰基化剂、经丙二酸二乙酯Knoevenagel反应后再用发烟硫酸磺化,表面性能测试结果,以糠醛抽出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CMC值为1.23×l0-3g/L,最低表面张力为39.14mN/m;以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CMC值为1.09×10-3g/L,最低表面张力值为43.35mN/m。这说明以糠醛抽出油和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油 ,采用两种合成方法制取改性石油磺酸钠的路线是可行的。
耐钙镁离子能力测试结果,以大庆炼化公司两种渣油为原料,采用上述两种合成方法制备的改性石油磺酸钠,由于产物中引入蟹爪状羧酯基,对钙镁离子有较强的螯合作用,同时增加了亲水基,增大了表面活性剂分子与钙镁离子的反应量,因而在600mg/L的钙镁离子溶液中获得10-3级的超低界面张力;而普通石油磺酸钠仅能在300mg/L的钙镁离子溶液中获得超低界面张力。这表明以大庆炼化公司渣油-糠醛抽出油和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合成出一种成本低、界面性能好和具有较强耐钙镁离子能力的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 4.期刊论文李梅霞.Li Meixia国内外三次采油现状及发展趋势-当代石油石化2008,16(12) 通过对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前期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国家采取的不同三次采油方法,以及相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油价情况下采取不同三次采油方法的项目数、产量变化及其变化原因.结合中国石化油田具体油藏情况及原油性质,分析了中国石化发展三次采油的主要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5.学位论文蒋平稠油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研究2009

综述(1)-聚苯乙烯

聚苯乙烯的功能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综述 摘要 作为聚合物之一的聚苯乙烯的应用范围很广,其衍生物种类繁多,聚苯乙烯可用于合成不同的功能聚合物,不同的功能聚合物具有不同的合成方法和不同的功能应用,本综述就聚苯乙烯的不同功能聚合物的普遍制备方法和应用前景和意义作简要概述。 关键词 聚苯乙烯衍生物制备方法应用概述 (一)侧链带8-羟基喹啉的聚苯乙烯 1.侧链带8-羟基喹啉的聚苯乙烯的制备方法 以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为亲核取代试剂,通过盖布瑞尔反应(Gabrielaction),将氯甲基聚苯乙烯(CMPS)转变为氨甲基聚苯乙烯。 首先研究了采用相转移化体系并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制备氨甲基聚苯乙烯的前驱体—苯二甲酰亚胺基甲基聚苯乙烯的过程。相转移催化剂将邻苯二甲酰亚胺负离子从水相中转移至油相,与氯甲基聚苯乙烯亲核取代,顺利地将氯甲基聚苯乙烯大分子链上的氯甲基转变成了甲基化的邻苯二甲酰亚胺基,生成了邻苯二甲酰亚胺基甲基聚苯乙烯(PIPS)。 在通过相转移催化制备PIPS的基础上,采用胶束催化体系,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了PIPS的水解反应,将苯二甲酰亚胺基甲基聚苯乙烯转变为氨甲基聚苯乙烯(AMPS)。

最后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使氨甲基聚苯乙烯与5-氯甲基-8-羟基喹啉进行均相反应,成功地制备了侧链带8-羟基喹啉的聚苯乙烯(PS8q),AMPS转化率达78%,即实现了8-羟基喹啉的高分子化。 2 侧链带8-羟基喹啉的聚苯乙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所有7种羟基喹啉中,8-羟基喹啉是唯一可与金属离子生成螯合物的物质[1],长期以来,它在医药工业、农业以及分析测试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如在分析化学领域,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螯合剂、萃取剂和金属离子指示剂,可用于溶剂萃取、吸光度分析[3]、荧光分析等[4]。基于8-羟基喹啉出色的螯合性能、尤其是其对过渡金属离子和重金属离子所具有的特殊优越的螯合性能,促使人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去研究它的高分子化方法以便更好的利用其螯合性能。8-羟基喹啉高分子化产物在有机电致发光,螯合树脂等众多科技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遇水崩解型聚苯乙烯 1 遇水崩解型聚苯乙烯的制备方法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吸水倍率的聚丙烯酸钠吸水树脂和以丙烯酸钠为主的多元共聚吸水树脂。将制备的吸水树脂与苯乙烯、表面活性剂(Span-80)组成聚合体系,用过氧化苯甲酞引发进行原位共混聚合,制得遇水崩解型聚苯乙烯。同时,采用“两步法”发泡工艺,制取崩解型聚苯乙烯的泡沫制品。 对于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钠共混物而言,随着分散剂Span-80含

3聚合物驱油原理

聚合物驱油原理 早期的聚合物驱油机理认为,聚合物驱只是通过增加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水油流度比,扩大注入水在油层中的波及体积来提高原油采收率,聚合物驱后残留在孔隙介质中的油的体积和水驱之后相同,即聚合物驱不能增加岩石微观扫油效率。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由于聚合物的非牛顿粘弹性,聚合物驱不仅能够扩大波及体积,而且能够增加油藏岩石的微观驱油效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聚合物驱可有效地驱替簇状、柱状、孤岛状、膜(环)状、盲状等以各种形态滞留在孔隙介质中的残余油。室内实验还表明,具有粘弹性的聚合物溶液与具有相同粘度但不具备粘弹性的驱替液相比,多提高采收率3-5个百分点。聚合物驱油机理主要可以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 1 降低油/水粘度比 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油/水粘度比可以提高驱油效率。因此,设法降低地层原油的粘度和提高驱油剂的粘度就可以达到提高驱油效率的目的。但是,大面积的降低地层原油粘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不过可以在注入水中添加高相对分子品质聚合物,以提高驱替相粘度。 2 降低水/油流度比 降低水/油流度比可以减少注入水单层突进现象。同时可以提高注水波及体积系数和驱油效率。水/油流度比的降低扩大了注水波及体积系数,使得原来需要大量注水才能采出的的原油,仅用少量的稠化水便可采出。 3 降低注水地层渗透率 降低水油流度比的方法是降低注入水的流度或提高地层油的流度。显然大面积提高地层原油流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而设法降低注入水的流度是很容易实现的。降低注入水流度的途径:一是降低地层的有效渗透率;二是提高驱替相的粘度。这两种途径都是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实现的。例如,通过机械的或是化学的方法对地层中的高渗透层段进行封堵作业(调整注水地层吸水剖面)可以降低地层的有效渗透率;通过在注入水中添加聚合物增稠剂可以提高驱替相的粘度。 4 产生流体转向效应 聚合物溶液在非均质油层中优先进入高渗透带,由于注入流体粘度的增大和高渗透带渗透率的下降使得进入的驱替流体转入未曾被注入水波及的含剩余油部位,提高了采收率。 5 提高油相分流系数 根据达西定律,油、水相的粘度μ o 、μ w 和油、水相的有效渗透率K o 、K w 决定了 油、水两相同时流经孔隙介质时油相的分流系数f o :

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东部油田都已进入开发末期,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而新增储量又增加越来越缓慢,并且勘探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控制含水,稳定目前原油产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最终采收率,经济合理的予以利用和开发,对整个石油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三次采油技术是目前为止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技术,国家也十分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既重视了室内研究,又安排了现场试验,使得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的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化学驱中又以聚合物驱技术最为成熟有效。聚合物驱机理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驱替相粘度,调整吸水剖面,增大驱替相波及体积,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聚合物驱技术由于其机理比较清楚、技术相对简单,世界各国开展研究比较早,美国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展了室内研究,1964年进行了矿场试验。1970年以来,前苏联、加拿大、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和德国等国家都迅速开展了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有200多个油田或区块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油藏非均质性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比较适合聚合物驱。对全国25个主力油田资料的研究表明,平均最终水驱波及系数0.693,驱油效率0.531,预测全国油田水驱采收率仅仅为34.2%,剩余石油储量百亿吨。目前这些已经投入开发的老油田,大部分已经进入高出程度、高含水期,开展新的采油技术十分必要。国内自1972年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小井距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以来,我国的大庆、胜利、大港、南阳、吉林、辽河和新疆等油田开展了矿场先导试验及扩大工业试验。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的共同努力,这一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驱油效果和驱替动态可以较准确的应用数值模拟进行预测,聚合物已经形成系列产品,矿场试验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并形成配套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聚合物驱技术规模最大,大面积增产效果最好的国家,聚合物驱技术成为我国石油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大庆油田在会战初期就提出,如果采收率提高1 %,就相当于找到了 1个玉门油田,如果提高 5%,就相当于找到了 1个克拉玛依油田。1972年我国开始在大庆油田萨北地区开始进行聚合物驱试验。大庆原油属低酸值的石蜡基原油,油层特征是渗透率较高,油层温度较低(45℃),油层水的矿化度较低,基本满足聚合物驱条件。在1987年到1988年萨北地区现场试验的基础上,1990年又在中西部地区开始试验。这些试验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平均每吨聚合物增产原油150吨。大庆油田将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于整个油田,并建设生产聚丙烯酰胺工厂。大庆油田聚合物驱自1996 年投入工业化应用以来, 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2002年,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年产油量已经突破千万吨,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以其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聚合物驱技术已成为保持大庆油田持续高产及高含水后期提高油田开发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 克拉玛依黑油山在70年代也开辟了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试验区。克拉玛依原油属中酸值环烷基原油,开展表面活性剂驱难度很大。通过“七五”、“八五”以来的国家在大庆、克拉玛依的重点科技攻关,使中国油田的聚合物驱油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胜利油田从1992年开始在孤岛油田开展了注聚先导试验,1994年在孤岛和孤东油田开展了注聚扩大试验,1997

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油藏工程新进展论文 班级:油工08-5 学号:080201140513 姓名:梁立宝

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生产与供求矛盾越发突出,石油作为工业发展的命脉,由于其储量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关注程度远胜于其它能源。寻找有效而廉价的采油新技术一直是专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有资料表明我国原油开采采出率仅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采出率,高粘、高凝和高含腊的胶质沥青油藏为原油的开采带来诸多困难,而新型微生物采油系列产品对“三高”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使采出率大幅度提高。 (一)微生物驱油技术定义 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或菌种作用于地下油藏,通过其生长、繁殖以及产生的各种具有驱油作用的带下产物,改变储油层的渗流特征或使油水间的物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称之为微生物驱油技术。 微生物采油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种提高采收率技术 ,不但包括微生物在油层中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等生物化学过程 ,而且包括微生物菌体、微生物营养液、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油层中的运移 ,以及与岩石、油、气、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岩石、油、气、水物性的改变。 (二)微生物驱油技术机理 采油微生物种类较多,各种微生物特性和作用机理不尽相同,但从效果上概括起来主要是对原油起到清蜡降粘的作用,在微生物代谢的同时伴有产热、产气和产生表面活性物质等。 微生物通过在岩石表面上的生长繁殖,粘附在岩石表面,占据孔隙空间,在油膜下生长,最后把油膜推开,使油释放出来。微生物所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会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少水驱毛管张力,提高驱替毛管数。同时生物表面活性剂会改变油藏岩石的润湿性,从亲油变成亲水,使吸附在岩石表面上的油膜脱落,油藏剩余油饱和的降低,从而提高采收率。微生物在油藏高渗区生长繁殖及产生聚合物,能够有选择的堵塞大孔道,增大扫油系数和降低水油比。在水驱中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相的流动性,减少指进和过早的水淹,提高波及系数,增大扫油效率。在地层中产生生物聚合物,能在高渗透地带控制流度比,调整注水油层的吸水剖面,增大扫油面积,提高采收率。 (三)微生物驱油技术细菌功能分类 1、产气(包括CH4、H 2、CO2、N2等气体) 2、降解烃类 3、堵塞岩石孔道 4、产生有机酸和溶剂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

————————————————————————————————作者:————————————————————————————————日期: ?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 一、聚合物驱油机理 聚合物驱(Polymer Flooding)是三次采油(Tertiary Recovery)技术中的一种化学驱油技术。聚合物有两种驱油机理,一是地层中注入的高粘度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油水流度比,减小了注入水的指进,提高了波及系数(图1和图2),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1-6]。二是由于聚合物溶液属于非牛顿流体,因此具有一定的粘弹性,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7-13],从而提高采收率。常使用两种类型的聚合物[14],一种是合成聚合物类,如聚丙烯酰胺、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等;另一种是生物作用生产的聚合物,如黄胞胶。在长达30 年的聚合物驱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聚合物是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生物聚合物黄胞胶两种。由于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的价格比较昂贵且易造成井底附近的井筒堵塞,除了在高矿化度和高剪切的油藏使用外,油田现场都使用人工合成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作为聚合物驱的驱剂。 图1 平面上水驱与聚驱示意图

图2纵向上水驱与聚驱示意图 二、国内外驱油用聚合物现状及发展趋势 2.1国外驱油用聚合物的发展 由于经济政策和自然资源的原因,国外对聚合物驱油做了细致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但未作为三次采油的主要作业手段。驱油用聚合物的理论自80年代成熟以来,并未有较大突破,而其发展主要受限于成本因素。理论上,在油气开采用聚合物中,可以选用的聚合物有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丙烯酰胺与丙烯酸的共聚物、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纤维素醚化合物、聚乙烯毗咯烷酮等[15]。但己经大规模用于油田三次采油的聚合物驱油剂仅有HPAM和黄胞胶两类。人工合成的驱油用聚合物仍主要以水解聚丙烯酰胺为主。已产业化的HPAM产品包括日本三菱公司的MO系列,第一制药的ORP系列,三井氰胺的Accotrol系列;美国Pfizer 的Flopaam系列,DOW的Pusher系列;英国联合胶体的Alcoflood系列;国SNF的AN系列HPAM聚合物。其中,Accotrol、Alcoflood较早在我国进行了油田实验,而大庆的最初的5万吨/年聚驱用HPAM装置是引进SNF的技术[16]。 驱油用聚合物目前在国外的消耗量不多,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对三次采油的作业手段选择造成的。根据斯坦佛研究院统计2006年西欧用于聚合物驱油的HPAM消费量为2000吨,除中、美、日及西欧意外的其他地区消费量合计1000吨[17]。 对于提高聚合物的耐温抗盐性能,国外目前主要集中在聚合物的分子设计方

杨成玉综述低渗透油藏化学驱研究现状

低渗透油藏化学驱研究现状 —文献调研 摘要:针对低渗透油藏可探明储量增加,开发难度大,压裂酸化、注水和注气等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低渗透油藏开发,化学驱在低渗油藏中的应用不断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开发现状以及化学驱在其中的应用和渗流机理。综合分析表明:由于缔合聚合物经过强烈剪切后恢复能力强,合理的聚合物分子质量在渗透率为(40×10-3μm2-50×10-3μm2)时能够有效的提高低渗透层的原油产出程度。而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渗透油层的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很好地降低低渗透层界面张力和毛管自吸势能。ASP驱结合了三者的优点,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低渗透层的产量。化学驱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仍有很大的潜力。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化学驱渗流机理研究现状 1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油气资源的消耗不断在增大,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1.59亿吨,预计2020年我国对原油的需求至少达到4-4.3亿吨,而我国的石油产量只能增至2亿吨左右[1],因此对于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的开采程度要求不断提高。我国也加大了国内外的勘探力度,正在不断挤入世界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然而挖掘现有油田潜力,保持稳产,提高采收率也势在必行,尤其是低渗透油藏开发。因为低渗透油藏已成为我国近几年油藏开发的主战场。从国土资源部获悉,截止2010年底我国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为312.8亿吨,其中低渗透油藏总量200多亿吨,可探明储量为140多亿吨,占总地质储量的50%多,新增油藏储量中低渗透油藏储量占70%以上。由于低渗透油藏具有天然裂缝发育,基块渗透性差,非均质严重,孔喉细小、毛细管现象突出、油气流动阻力大,黏土矿物含量高等特点。国外一般采用压裂酸化、注水和注气开采。但水驱受到注入压力高,含水上升快,水驱动用程度较低,采收率低等因素的制约。气驱受到气源和经济的限制。而微生物采油受到温度、矿化度、PH、压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使得开展困难。由于化学驱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经不断的成为油田开采过程中的主导力量,但在低渗透油藏下还不够成熟,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却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聚合物驱油技术机理及应用的综述

聚合物驱油技术机理及应用文献综述 目录 聚合物溶液种类及性质 (2) 聚合物驱油机理 (3)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因素 (4) 油层条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因素1 (4) 聚合物条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4 (5) 国内油田形成的聚合物驱主要技术 (7) 一类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 (7) 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技术 (9) 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效果 (10) 大庆油田北一区断西聚合物驱油工业性矿场试验效果 (10) 胜坨油田高温高盐油藏有机交联聚合物驱试注试验12 (12) 大港油田港西五区一断块聚合物驱油试验效果 (13) 参考文献 (15)

聚合物溶液种类及性质 驱油用的聚合物有下面几种,黄胞胶(天然),聚丙烯酰胺(PAM),梳形抗盐聚合物,疏水缔合聚合物等等1。 黄胞胶是一种由假黄单胞菌属发酵产生的单胞多糖,具有良好的增粘性、假塑性、颗粒稳定性。由于其凝胶强度较弱,不耐长期冲刷,以及弹性差、残余阻力系数小,现场试验驱油效果不好,还容易发生生物降解作用,因此调剖和三次采油现在不怎么样用,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聚丙烯酰胺是丙烯酰胺(AM)及其衍生物的均聚和共聚物的统称。产品有三种形式,水溶液胶体、粉状及胶乳,并可以有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等类型(油田一般用粉状阴离子型产品,再者是非离子,阳离子正在发展)。具有双键和酰胺基官能团,具有烯烃的聚合性能以及酰胺结构的性能。具有水解、霍夫曼降解、交联等反应属性。聚合物溶液应用过程中会发生氧化降解、自发水解、铁离子促进降解等化学反应,以及机械剪切降解和生物降解作用。经试验证明,粘度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水解度、浓度、温度、水质矿化度、流速有很多依赖性,基本上相对分子质量越高,水解度越小,浓度越大,温度越低,水质矿化度越小,流速越小,其粘度就越大。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质中流动特性有絮凝、粘弹等特性。聚丙烯酰胺的絮凝作用具有电荷中和和吸附絮凝两大因素,能降低聚合物在水中的有效浓度和粘度。通过稳态剪切流动和稳态剪切流动实验,证明了聚合物具有粘弹性,一定条件下随流速增加而发展,粘弹效应是聚合物溶液提高微观驱油效率重要机理。另外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性差会导致注入压力上升,严重时将引起地层破坏,致使聚合物驱油失败。 普通聚丙烯酰胺耐温、抗盐性能差,为此有关专家研制出梳形抗盐聚合物,经过试验,其粘度、黏温性、增稠性、热稳定性都得到大大的提高,此类产品现已经成为普通聚合物的替代品。另外研制出一种疏水缔合聚合物,增粘及抗温、抗盐、抗剪切性能提高,但是其溶

CO2驱油法提高油气采收率(CO2―EOR)技术综述

一、概述 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而随着世界油气能源日益枯竭,国家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提高油气采收率(enhance oil recovery, eor)已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中之重。注气驱油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技术。其中,co2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气体驱油剂,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同时,从环保的角度来看,co2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约占温室气体总量的65%。co2的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始终困扰着各国政府和环保人士的神经。 而从我国国情来看,首先,我国石油资源有限,石油资源主要依靠进口,国家能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其次,我国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国,co2减排责任重大。2009年,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该指标已经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co2驱油技术能够处理co2排放量,并提高原油采收率,为我国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等各方面带来效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因其油气资源丰富,co2混相驱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在美国油田广泛应用。2005年,美国实施注气方法的原油产量首次超过热采产量,成为最主要的eor方法。另据《油气杂志》2006年统计,全球实施co2-eor项目共94个,其中美国占了82个,其年产量占世界co2-eor总产量的94.2%。 2.1 国外co2驱项目情况 美国是co2驱发展最快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co2驱项目不断增加,已成为继蒸汽驱之后的第二大提高采收率技术。到2009年美国正在实施的co2混相驱项目有64个。最大的也是最早使用co2驱的是始于1972年的sacroc油田。其余半数以上的大型气驱方案是于1984~1986年间开始实施的,目前其增产油量仍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大部分油田驱替方案中,注入的co2 体积约占烃类空隙体积的30%,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为7%~22%。 2.1.1小油田co2混相驱的应用与研究 过去co2混相驱一般是大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大油田由于生育储量多,剩余开采期长,经济效益好,而小油田co2驱一般不具有这些优点。近年来许多小油田实施了co2 混相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案,同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位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creek油田就是一个小油田成功实施co2驱的实例。该油田于1996年被jp石油公司收购时的原油产量只有143 m3/d,因油田实施了co2驱技术,使该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大大提高,其原油产量在1998年达到了209 m3/d,比1996年增加了46% 。 2.1.2 重油co2 非混相驱的研究与应用 co2驱开采重油一般是在不适合注蒸汽开采的油田进行。这类油田的油藏地质条件是:油层薄,或埋藏太深,或渗透率太低,或含油饱和度太低等。注co2 可有效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大规模使用co2非混相驱开发重油油田的国家是土尔其。土尔其有许多重油藏不适合热采方法。1986年土尔其石油公司在几个油田实施了co2非混相驱,取得了成功。其中raman 油田大规模co2非混相驱较为典型。加拿大也有许多重油油藏被认为不适合进行热力开采,加拿大对co2驱开采重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验得出,轻油黏度在30饱和压力下从大约从1.4降到20,降低了15倍。另外,在不同温度下重油黏度测量发现,温度达到275℃左右才能降粘,而co2 一旦溶解在原油中就可使原油黏度降低,并且可以把黏度降低到用蒸汽驱替的水平。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co2驱油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尚有一定差距,但近年来随着稠油和低渗油藏的开车,co2驱油呈快速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