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合集下载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一、聚合物驱油机理聚合物驱(Polymer Flooding)是三次采油(Tertiary Recovery)技术中的一种化学驱油技术。

聚合物有两种驱油机理,一是地层中注入的高粘度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油水流度比,减小了注入水的指进,提高了波及系数(图1和图2),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1-6]。

二是由于聚合物溶液属于非牛顿流体,因此具有一定的粘弹性,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7-13],从而提高采收率。

常使用两种类型的聚合物[14],一种是合成聚合物类,如聚丙烯酰胺、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等;另一种是生物作用生产的聚合物,如黄胞胶。

在长达 30 年的聚合物驱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聚合物是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生物聚合物黄胞胶两种。

由于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的价格比较昂贵且易造成井底附近的井筒堵塞,除了在高矿化度和高剪切的油藏使用外,油田现场都使用人工合成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作为聚合物驱的驱剂。

图1 平面上水驱与聚驱示意图图2 纵向上水驱与聚驱示意图二、国内外驱油用聚合物现状及发展趋势2.1国外驱油用聚合物的发展由于经济政策和自然资源的原因,国外对聚合物驱油做了细致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但未作为三次采油的主要作业手段。

驱油用聚合物的理论自80年代成熟以来,并未有较大突破,而其发展主要受限于成本因素。

理论上,在油气开采用聚合物中,可以选用的聚合物有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丙烯酰胺与丙烯酸的共聚物、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纤维素醚化合物、聚乙烯毗咯烷酮等[15]。

但己经大规模用于油田三次采油的聚合物驱油剂仅有HPAM和黄胞胶两类。

人工合成的驱油用聚合物仍主要以水解聚丙烯酰胺为主。

已产业化的HPAM产品包括日本三菱公司的MO系列,第一制药的ORP系列,三井氰胺的Accotrol系列;美国Pfizer的Flopaam系列,DOW的Pusher系列;英国联合胶体的Alcoflood系列;国SNF的AN系列HPAM聚合物。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在文章指出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在首先概述了三次采油技术,然后阐述了聚合物驱技术在油田应用的重要性,接着介绍了采出液处理技术现状,并详细讨论了国内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的现状。

文章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保护环境,以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研究进展、油田、国内、技术、现状、问题、挑战、展望、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其中油田采油技术的进步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和延长油田生产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在目前的油田开发中,油井产能逐渐下降,原油开采效率逐渐降低,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亟待开发新技术来提高油田采收率。

研究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指导油田开发中的实际操作,并为我国油田开发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支持。

部分的探讨,对于国内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从而为未来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三次采油技术概述、聚合物驱技术在油田应用、采出液处理技术现状以及国内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的详细介绍和分析,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我国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通过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剖析,为进一步完善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提供改进建议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旨在推动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油田采油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三次采油技术概述三次采油技术是在油田二次采油的基础上,利用聚合物、驱油剂等辅助物质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国内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

国内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

国内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摘要:目前国内老油田处于高含水期,通过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是当前研究热点,本文本文综合介绍近年来国内聚合物驱油、微生物驱油和注气驱油技术研究即应用情况,分析了各种驱油技术的优缺点。

关键词:聚合物微生物目前,国内老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每年新增可采储量不足,主体油田已经进入年产量下降的阶段,且处于高含水期,如何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是目前国内采油研究热点问题。

国内陆地上约80%的油田采用注水的方式进行开发,但由于陆相沉积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采收率较低,仅能达到20%~40%。

若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采用其他驱油技术,如聚合物驱油、微生物驱油、注气驱油等是非常有前景的。

本文综合介绍近年来国内驱油技术的热点研究及应用进展。

一、聚合物驱油1.聚合物驱油基本原理聚合物驱油是指将易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加入注入水中,改善油水粘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最终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它主要表现为两个作用。

其一,绕流作用。

由于聚合物进入高渗透层后,导致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之间的存在一定压力梯度,注入液进入到较低渗透层,这扩大了注入水驱波及体积。

其二,调剖作用。

聚合物改善了水油流度比,控制了高渗透层中的渗流,这样注入液在高、低渗透层中以较均匀的速度向前推进,改善非均质层中的吸水剖面,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

2.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及应用大庆油田王德民等[1]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试验。

通过在大庆油田多年的聚合物驱油生产实践过程,发现采用聚合物驱油采收率提高了12 %~15 %,驱油效率和体积波及系数是影响总体采收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贡献各占50%。

另外,配置聚合物用水的矿化度、聚合物分子量及聚合物注入对采收率影响很大。

通过调整注入和产出剖面及调整注入和产出速度,有利于获得一个较为均匀的聚合物前缘。

聚合物技术发展成熟后,其经济效益明显。

胜利油区自1992 年开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以来,聚合物驱在规模不断扩大,聚合物驱油技术在胜利油区的工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经济效益显著[2]。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石油是人们使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油田的产量逐渐减少。

因此,要保持油田的稳定生产和提高油田的产量,研究和实践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意义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指利用吸附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物质在油藏中生物或地球化学反应的行为来改变岩石和流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油田开采率,减缓油藏老化速度,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意义在于:1.提高原油采收率。

传统的采油方法只能采出油藏中的一小部分,这也是油田采收率较低的一个原因。

但是采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可以促进油藏中残存油从孔隙中流动到井筒中,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2.减少环境污染。

一些黏稠或粘附于石油管道内壁的油污可以被化学驱油技术解决,避免了环境污染的问题3.提高油田的长期生产效益。

一些政府和企业为了获得快速经济效益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开采方法,忽视了油田的长期生产效益。

而采用油田化学驱油技术可以延长油藏使用寿命,实现可持续生产。

二、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的研究现状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国内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案例和新的技术涌现。

1. 吸附剂吸附剂是一种在油藏中有吸附作用的物质。

研究表明,添加吸附剂可以增加盐池油田的采收率。

可添加的吸附剂种类包括胶体矿物、活性氧化铁、纳米气凝胶、碎屑微粒、活性炭等。

2、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具有降低油与水的表面张力,使油和水混合起来流体分离的特性。

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油和水的浸润性来使原本在岩石中的油得以被压缩成一个聚集体,从而增加流动性。

适合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种类包括吖丙基酚、硫酸盐基类表面活性剂等。

3、聚合物聚合物可以增加原油粘度,改变油水间的黏附力。

聚合物可以通过提高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来改善油水混合的机会从而提高采收率。

聚丙烯酰胺(PAM)在采油上的应用

聚丙烯酰胺(PAM)在采油上的应用

聚丙烯酰胺(PAM)在采油上的应用聚丙烯酰胺作为三次采油用驱油剂,,目前已经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长庆油田、新疆油田、河南油田等投入使用,其中胜利油田每年投入干粉5万吨左右,大庆油田每年投入10万吨以上的聚合物,两个油田三次采油的增油量分别达到170万和1000万吨以上,为东部老油田增产稳产提供了保证,是目前国内聚丙烯酰胺使用量最大的应用领域。

相对于其他三次采油技术。

聚合物驱技术成熟、成本低廉、投入产出比低,比较适合国内油藏特点。

下面介绍三次采油发展历程、聚合物驱机理,驱油用聚丙烯酰胺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及驱油用聚丙烯酰胺发展方向。

1、三次采油发展历程1986年,我国完成了“中国陆上注水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了“化学驱是我国东部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主攻方向”的方针,安排部署了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试验和多层次化学复合驱先导试验。

自1996年起,聚合物驱油技术相继在我国大庆、胜利、大港、中原、新疆等油田实现了工业化生产,1996年为359万吨,到2000年首次突破1,000万吨,2008年已超过1,500万吨,约占我国当年产油量的8%。

胜利油田上世纪60年代年开始聚合物驱室内研究,1992年开展先导性矿场试验,1994年开展扩大性矿场试验,1997年开始工业化推广应用,上世纪80年代到1997年进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碱三元复合驱的应用试验;二十一世纪开始进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的室内研究,2003年开始进行先导性试验(1),2006年进行扩大试验。

“十一五”期间,根据2008年1月胜利油田“十一五”油气硬稳定工作计划对原“十一五”规划做出的调整,为了确保三次采油增油效果,减缓产量递减,一方面要加快覆盖剩余一、二类储量;另一方面要利用高油价有利条件,优化方案实施,延长注聚单元注聚段塞,扩大二元驱规模并优选油藏条件相对较好的三类油藏注聚。

“十一五”三次采油覆盖地质储量 1.38亿吨、使用聚合物干粉22.9万吨。

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目前,我国的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东部油田都已进入开发末期,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而新增储量又增加越来越缓慢,并且勘探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控制含水,稳定目前原油产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最终采收率,经济合理的予以利用和开发,对整个石油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三次采油技术是目前为止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技术,国家也十分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既重视了室内研究,又安排了现场试验,使得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的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化学驱中又以聚合物驱技术最为成熟有效。

聚合物驱机理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驱替相粘度,调整吸水剖面,增大驱替相波及体积,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

聚合物驱技术由于其机理比较清楚、技术相对简单,世界各国开展研究比较早,美国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展了室内研究,1964年进行了矿场试验。

1970年以来,前苏联、加拿大、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和德国等国家都迅速开展了聚合物驱矿场试验。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有200多个油田或区块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油藏非均质性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比较适合聚合物驱。

对全国25个主力油田资料的研究表明,平均最终水驱波及系数0.693,驱油效率0.531,预测全国油田水驱采收率仅仅为34.2%,剩余石油储量百亿吨。

目前这些已经投入开发的老油田,大部分已经进入高出程度、高含水期,开展新的采油技术十分必要。

国内自1972年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小井距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以来,我国的大庆、胜利、大港、南阳、吉林、辽河和新疆等油田开展了矿场先导试验及扩大工业试验。

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的共同努力,这一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驱油效果和驱替动态可以较准确的应用数值模拟进行预测,聚合物已经形成系列产品,矿场试验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并形成配套技术。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是指在聚合物基材料中添加了填充物或添加剂,使其在摩擦过程中产生自动润滑作用的材料。

目前,这种材料是工业界和科研界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

一、聚合物基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聚合物基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是研究其自润滑性能的关键。

根据文献报道,聚合物材料的摩擦性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成分、填充物、表面形貌等。

因此,摩擦学性能的研究是深入探讨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机理的关键。

二、填充物的影响填充物是影响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

目前常用的填充物有石墨、润滑油和纳米颗粒等。

石墨是一种优质的填充物,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和自润滑性能。

润滑油在填充材料中具有良好的自润滑特性,但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受到温度和湿度等环境的影响。

纳米颗粒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和较高的比表面积,可以提高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和抗磨性能。

三、添加剂的影响添加剂是指能够增加聚合物基材料摩擦学性能或提高自润滑性能的化合物,如磨损抑制剂、抗氧化剂、润滑剂等。

添加剂的影响取决于其成分和添加量。

添加适量的抗氧化剂和润滑剂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和自润滑性能,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四、发展方向和前景对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的研究显示,当前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二是对已有的聚合物基材料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其自润滑性能和抗磨性能等。

总的来说,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材料。

其研究是深入探讨材料摩擦学性质和自润滑机理的关键。

未来,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产业化和实际应用将会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浅述聚合物驱采油技术

浅述聚合物驱采油技术

浅述聚合物驱采油技术摘要:聚合物驱就是使用聚合物作为添加剂,增加水的粘度、改善水油流度比,从而提高波及系数,达到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的目的。

近几年的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使它已成为胜利油区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之一。

但经研究表明,虽然聚合物驱油能比水驱油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的采收率(6~12%),但即使在聚合物驱之后也只能采出原始地质储量的40~50%。

也就是说,仍有大约一半或以上的原油留在地下未被采出。

关键词:聚合物驱;采油一、引言在聚合物驱之后,还必须研究采取其它方法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聚合物驱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实施结束后,仍有50%~60%的原油残留在地层中,地层中的剩余油仍然很丰富。

如果能在目前状态下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微观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在油田实施聚合物驱以后,将面临着聚合物驱后如何提高采收率这一技术难题。

尽管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然而关于聚合物驱油的机理,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注粘性水与注常规水的最终剩余油饱和度是相同的;也有人认为,聚合物驱不能在波及面积内使剩余油饱和度有很大降低。

实际上,人们对于聚合物溶液在地下驱油过程中的渗流特征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完善,特别是微观物理化学渗流规律,还不十分清楚,所以开展聚合物驱及其剩余油分布微观机理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石油工程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油井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和人工补充能量开采后的油藏,原油的采出量平均不到原油的原始地质储量的一半,即有一半左右的石油储量残留在地下。

近年来,随着油井含水的增加,原始开采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差,人们试图寻找新的开采方式,聚合物驱油是当前提高水驱油田采收率的方法,已由先导性实验步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由于聚合物驱的优良前景,国内外都在做大量的研究,对其机理有一定的认识。

关于聚合物驱油的机理,人们的认为不一致:ALLEN等研究了驱替液流度性对流度控制的影响,认为驱替液的粘弹性对改善流度比有重要作用。

化学驱开发现状与前景展望

化学驱开发现状与前景展望

化学驱开发现状与前景展望黄双龙(沈阳采油厂工艺研究所, 辽宁 沈阳 110316)摘要:目前,我国石油的储存量比较多的地方是陆地,并且非均质性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处理的过程中,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等化学驱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有效提升石油的采集效率到10%以上,是目前我国石油开采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开采效率的主导方式之一。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因为石油在开采的过程中对于开采环境以及开采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化学驱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及风险,为此,开展化学驱潜力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近几年,随着新型高效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得到有效地突破,聚合物驱、二元复合驱体系在没有碱条件的情况仍然可以使油-水界面地张力达到超低值,促使二元复活驱技术得到有效地发展。

关键词:化学驱;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化学驱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指的是在注入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化学剂,以改变驱替流体的物质化性质以及驱替流体与原油的界面性质,这样有利于石油原油的开采。

化学驱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包含聚合物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等等,使用的化学药剂为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等。

1 化学驱技术发展历程(1)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时候,这个时期为探索阶段,主要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为主,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主要以高浓度、小段塞化学驱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工作的重点是攻克黏性水驱和乳状液驱,化学剂在具体使用的过程当中具有浓度高、成本高的特点。

在探索的过程当中主要开展了一些对于石油井组规模的具体研究,但是针对我国石油储藏的实际情况来讲,并没有明确化学驱的主要攻克方向。

(2)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这个时间段主要为选择方向的阶段。

针对我国陆相沉积、非均质严重的石油储层,首先需要攻克的是低浓度、大段塞的化学驱技术。

碱水驱、聚合物驱等化学驱可以进入到石油开采的现场进行试验,通过加强对试验结果的对比,能够明确聚合物驱在今后石油开采过程中需要攻克的方向。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

国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与现状一、聚合物驱油机理聚合物驱(Polymer Flooding)是三次采油(Tertiary Recovery)技术中的一种化学驱油技术。

聚合物有两种驱油机理,一是地层中注入的高粘度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油水流度比,减小了注入水的指进,提高了波及系数(图1和图2),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1-6]。

二是由于聚合物溶液属于非牛顿流体,因此具有一定的粘弹性,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7-13],从而提高采收率。

常使用两种类型的聚合物[14],一种是合成聚合物类,如聚丙烯酰胺、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等;另一种是生物作用生产的聚合物,如黄胞胶。

在长达30 年的聚合物驱室研究和现场试验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聚合物是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生物聚合物黄胞胶两种。

由于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的价格比较昂贵且易造成井底附近的井筒堵塞,除了在高矿化度和高剪切的油藏使用外,油田现场都使用人工合成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作为聚合物驱的驱剂。

图1 平面上水驱与聚驱示意图图2 纵向上水驱与聚驱示意图二、国外驱油用聚合物现状及发展趋势2.1国外驱油用聚合物的发展由于经济政策和自然资源的原因,国外对聚合物驱油做了细致的理论及实验研究,但未作为三次采油的主要作业手段。

驱油用聚合物的理论自80年代成熟以来,并未有较大突破,而其发展主要受限于成本因素。

理论上,在油气开采用聚合物中,可以选用的聚合物有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丙烯酰胺与丙烯酸的共聚物、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纤维素醚化合物、聚乙烯毗咯烷酮等[15]。

但己经大规模用于油田三次采油的聚合物驱油剂仅有HPAM和黄胞胶两类。

人工合成的驱油用聚合物仍主要以水解聚丙烯酰胺为主。

已产业化的HPAM产品包括日本三菱公司的MO系列,第一制药的ORP系列,三井氰胺的Accotrol系列;美国Pfizer的Flopaam系列,DOW的Pusher系列;英国联合胶体的Alcoflood系列;国SNF的AN系列HPAM聚合物。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我国油田开采技术不断发展,发掘潜力越来越小的油田成为主要挑战之一。

为了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研究人员开始将聚合物驱技术应用于三次采油过程中。

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在国内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聚合物驱采是指在水驱过程中向油层注入聚合物溶液,通过增加驱油剂在油层中的粘度和降低溶液在油层中的渗透性,提高油层的驱油效果。

这种技术具有驱替效率高、提高采收率的优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油田。

在聚合物驱采过程中,采出的驱油液通常需要进行处理和回收再利用。

目前,主要的处理方法包括机械分离、重力分离和化学分离。

机械分离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沉淀、离心等过程将固体和液体分离。

重力分离是基于物理原理,通过利用重力将不同密度的物质分离。

化学分离则是将不同组分的驱油液分解、降解或改性,使其达到一定的回收再利用标准。

目前国内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油田使用的聚合物种类和性能差异较大,需要开发更多适用于不同聚合物的处理方法。

处理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需要研究如何高效处理这些固体废物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采出的驱油液中可能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因此需要对这些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的去除和治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他们正在开发新的驱油液处理方法,以提高处理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改进沉淀和离心技术,减少处理过程中的固体废物产生,并提高回收率。

他们正在研究和开发新的去除有害物质的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和吸附等技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他们还在探索如何将新材料和新技术应用于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过程中,以提高处理效果和降低处理成本。

国内油田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采出液处理技术研究正在取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该重点解决处理效率、固体废物处理和有害物质去除等关键问题,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油 效率 , 能大 幅度提 高 采收率 。 由此 , 们在非均 才 人

整套技术都将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应用而发生变
化 。油 田开 发要 建立 在更 广泛 的多 学科 综合 应用 基
础上 , 从宏观和微观上更深化对地下流体渗流的认
识, 深化 对油 田的认识 。 三次 采油 将把 油 田开 发带 入
次采油 要求 更精 细地 掌握 分散 原油 在地 下油 层 中的 分布 , 究新 的驱油剂 与 十分复 杂 的岩 石矿 物 、 研 流体
识 到制 约 二次 采 油 采 收率 提 高 的 原 因 , 而 提 出 了 从
三次 采油 新方 法 。
的物理一化学作用 ; 探索并掌握非牛顿流体多相渗
次采 油 。 它反 映 了早 期 的油 田开 发技 术水平 较 低 ,
使9 %左右的探 明石油储量留在地下被废弃 。 o 随着
渗 流理 论 的发展 , 西定律 应 用于 油 田开发 , 们认 达 人
识 到 油井 产 量 与压 力 梯 度 呈正 比关 系 , 一次 采 油 采 收率 低 的主 要 因 素是 油 层 能量 的 衰 竭 , 从而 提 出了
12 4
8 00 期
三 次 采 油 化 学驱 油 技 术 发 展 现 状
庞 丽 丽 , 宇清 宁
(. 国 石 油 大学 ( 东 ) 油工 程 学 院 , 东 东 营 2 7 6 ; 1中 华 石 山 50 1 2 中 国 石化 胜 利 油 田 分公 司 东 辛采 油 厂 , 、 山东 东 营 2 7 9 ) 5 04
2 世 纪 4 年 代 以前 , 田开发 主要 是依 靠天 然 O O 油 能量 消耗 开 采 , 一般 采 收率 仅 5 ~1 % , 们称 为 O 我

吉林油田聚合物驱分注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吉林油田聚合物驱分注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吉林油田聚合物驱分注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吉林油田聚合物驱分注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吉林油田储层非均质性比较严重,可通过采用聚合物分层注入工艺来提高聚合物驱的整体开发效果。

简述了吉林油田聚合物驱开发现状,详细介绍了目前在吉林油田应用的几种分层注聚工艺及其适应性。

分析了分层注聚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认识。

【关键词】吉林油田聚合物驱分层注入分质分压1 聚合物驱分注工艺现状近几年来,随着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工业化推广应用,聚合物驱分注工艺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改善了聚驱效果。

吉林油田应用的聚合物驱分注工艺,可分为双管分注和单管分注两种形式。

1.1 双管分注工艺1.1.1双泵双管分注工艺地面采用双泵双管供液,井下采用由内径Φ76mm和Φ40mm的油管及封隔器构成的同心双管注入管柱来实现分层注入。

由内部Φ40mm油管进行下层段的注入,内外管环空注上层段,每台泵对应一个分注层段。

工艺适应性:分层流量控制准确,地面设备投资大,需要在注聚区块的总体方案阶段就确定分注井号,或在原有地面、管网基础上改造,不适合规模应用。

1.1.2单泵双管分注工艺分注工艺流程包括两种:单管注聚流程和双管注聚流程。

每种流程都由地面控制系统和井下分层管柱组成。

单管注聚流程用一级封隔器分隔两个注入层段,利用油管和油套环控注入来实现分注的目的。

双管注聚流程采用内径Φ76mm和Φ40mm的油管及封隔器构成同心双管注入管柱来实现分层注入。

工艺适应性:不改变地面设备、管网,分层流量控制简便,一次性投入较大,适应于层间矛矛盾较大的一类油层。

1.2 单管分注工艺1.2.1单管同心分注工艺聚合物同心分注技术地面采用单泵单管供液,井下管柱采用单管同心分注形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胜利油田聚合物驱的做法及效果

胜利油田聚合物驱的做法及效果

胜利油田聚合物驱的做法及效果聚合物驱油技术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日渐成熟,与之相关的配套技术和设备逐步完善,新型的聚合物在各方面性能都比较平衡,比如说具有超强的耐高温性、耐盐腐蚀性、价格低廉等特点。

目前,我国聚合物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在使用范围较广并且在石油增产上效果十分显著。

聚合物驱的发展保障了我国石油产量的稳定高产,本文就胜利油田聚合物驱应用作法及其效果、现状三方面进行分析。

标签:聚合物驱;效果;现状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将聚合物驱技术应用于大庆油田,经过一系列实验取得不小的成就,而在胜利油田进行注聚先导试验的时间是1992年,相对前者来说时间较晚。

在之后两年时间内经过实验拓展,技术不断成熟。

经过试验证明,使用聚合物驱技术在降低油田原油含水量方面效果明显。

随着聚合驱物技术与其配套技术的完善,我国石油开采增油量得到巨大的提升。

1 聚合物驱应用做法1.1 注入方式由低浓度小段塞改为高浓度大段塞为探索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国内外研究机构进行长久的试验,最终得出,低浓度小段塞效果较好。

所以大部分油田是使用低浓度小段塞的技术,其中低浓度的界限是聚合物使用量200PV·mg/L。

使用低浓度聚合物能够提高2%-5%采收率。

与大多数油田不同的是,胜利油田具有含水量高、采出程度大、高渗透率等特点,低浓度小段塞不适用胜利油田高渗透区域状况。

在此条件下,不断对聚合物驱油藏适应性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当聚合物使用量逐渐增加时,采收率提高幅度会逐渐增加。

当使用量界于200PV·mg/L到400PV·mg/L这个范围之间时,提高幅度最大,当超过400PV·mg/L时,增长幅度成反比例增长。

因此我国胜利油田多采用高浓度大段塞技术来提高采油率。

1.2 对不同区域,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注聚合物将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于胜利油田的采油中时,我们发现每个区域吸水剖面不同,依据这些数据我们得出高渗透层的相对吸入量最高,远远高于中渗透层和低渗透层。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及现状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及现状

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及现状聚合物驱油技术是石油开采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通过注入聚合物溶液,可以改变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油藏驱油效果。

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和油田开发程度的提高,对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变得日益重要。

国内聚合物驱油应用发展及现状可分为几个阶段。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引进聚合物驱油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

然而,由于当时对聚合物的了解不够深入,聚合物驱油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我国开始在1990年代初期重启了聚合物驱油试验研究工作,并在聚合物的选型、性能调整和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2000年以后,聚合物驱油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一些大型油田开始采用聚合物驱油技术进行试采。

目前,聚合物驱油技术已经成为国内一种常见的驱油技术。

在国外,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聚合物驱油技术已经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中。

这些国家在聚合物的合成方法、性能调整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此外,欧洲、俄罗斯等地也在聚合物驱油技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应用。

相比之下,我国在聚合物驱油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短板,需要加强研究和应用。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经济效益方面,聚合物驱油技术可以提高油井产量,延缓油田衰竭,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

在环境效益方面,聚合物驱油技术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降低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此外,聚合物驱油技术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油田废水的处理和利用问题,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然而,聚合物驱油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聚合物的选型和性能调整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适应不同油藏和开采条件的需求。

其次,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注入剂的稳定性和流动性问题,以确保注入剂能够有效地穿透油层并达到预期的驱油效果。

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及跟踪调整方法分析

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及跟踪调整方法分析

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及跟踪调整方法分析文章以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及跟踪调整方法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加强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分析,随后探讨了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现状,然后对聚驱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聚合物驱不同开发阶段的跟踪调整方法,以供参考。

标签:聚合物驱动法;变化规律;跟踪调整方法前言:如今随着油田开采难度的不断增加,很多油田开采均进入到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因此仅仅靠传统的水驱法已经难以保证油田的开采量及开采稳定性,更需要应用聚合物驱油法来提升石油产量。

而通过分析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及跟踪调整方法,能够促使聚合物驱油法发挥其作用价值,推动石油开采产业实现更好发展。

一、加强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的必要性为有效提升油田采油效率,当下会采用一些化学驱油技术方法,比如聚合物驱油法与复合物驱油法,相较于后者,聚合物驱油法在技术应用方面效率更高,经济性更好,尤其是当下很多油田开采均进入到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因此仅仅靠传统的水驱法已经难以保证油田的开采量及开采稳定性,更需要应用聚合物驱油法来达到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相较于其他驱油方法,聚合物驱油法适应性更好,在整装构造油田、断块油田、中高、特高特高含水油田等多种类型油田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今伴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剩余的油田实际开采的条件也越来越复杂,很多油田储层及流体性质差异均比较大,聚合物驱条件也非常差,油田的综合含水率也比较高,从而导致聚合物开采的难度不断增大。

基于此,有必要通过加强聚合物驱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并提出一些跟踪调整方法,这对于降低聚合物驱开采难度,提升聚合物驱开采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现状早在1996 年,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开始应用推广开来,并且伴随着后续的不断试验,聚合物驱油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的采油效果。

相较于传统的水驱油技术,油田在整体采收率方面提升了10%。

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在油田二次采油达到经济极限后,向地层中注入化学流体或能量,通过引起地层物理化学变化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通常被称为“三次采油”,包括化学驱、气相溶剂驱和热驱等。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都处于水驱(二次采油)开发后期,水驱后仍有大约65%的矿藏原油留在地下。

面对我国能源短缺和世界石油价格不断高涨的不利局面,对我国现有油田进行三次采油(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技术的开发应用己势在必行。

关键词:三次采油技术现状发展我国最早的EOR技术研究是新疆克拉玛依油田,1958年开始研究火烧油层。

大庆油田在投入开发时就开展了EOR技术的研究,是我国EOR项目研究最多的油田。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外研究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

其实质是利用化学碱与原油中的有机酸反应生成具有表面活性的石油酸皂,石油酸皂与外加的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可大幅度降低油/水IFT[解释清楚],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我国的大庆油田进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lkaline/surfactant币olymer,ASP)三元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结果表明,ASP三元复合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胜利油田先导性矿场试验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5%以上;美国在West Kiehl和Cambridge等油田也进行了先导性试验,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5%左右。

因此,ASP三元复合驱被认为是继聚合物驱之后的一种更有潜力的三次采油新方法,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三次采油现状1我国三次采油概况我国非常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

1979年,我国将三次采油列为油田开发十大科学技术之一,揭开了我国三次采油发展的序幕。

随后的“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国家对三次采油技术不仅重视室内研究,还安排许多现场试验,使得我国部分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由于缺乏足够的气源和我国油藏具体特征,我国主要发展了化学驱和热力采油,气驱和微生物驱基本处于室内研究和先导试验阶段。

油田化学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油田化学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油田化学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低渗透油藏越来越多,已成为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潜力,此类油藏具有孔隙及喉道半径小、储层纵向和平面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储层吸水能力不足、注采比偏高、油水井间有效驱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因此,本文以H油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方法对H油田高注采比成因、储层吸水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有人工裂缝的复合岩性模型建立有效驱动体系所需的注入倍数较大,有人工裂缝模型储层吸水比例由62%下降至54%。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注采比;储层吸水特征;储层吸水能力;我国石油资源总量940×108吨,低渗透资源量210×108吨,占22.3%,在全国累计探明储量中,低渗透油藏的资源量约占41%。

目前,国内油田如何高效、高质量的开发低渗透油藏已成为热点,所以应加强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研究。

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注入水一般会在注水井近井地带憋压,导致井筒附近地层压力偏高,压力传导速度降低;对存在裂缝的储层,一定压力下注入水会沿裂缝发生窜流现象,不能使能量及时传导给采油井,因此,使得注水的效率下降或消失;另一方面储层因长期产液,导致地层压力下降,形成了压降漏斗,产液和产油能力下降,注采比不断升高。

油田的油层压力及产液量并未得到明显恢复和提升,与油田开发的物质平衡理论相悖,因此很有必要。

一.H油田目前开发现状H油田是一个裂缝性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已25年,该油田共有5个区块,M区块为该油田主力区,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其他非主力区块经大规模的加密调整,已进入中含水期。

目前,该油田在注水开发存在着注采比过高、油水井间压力传导滞后等问题,截止到2020年10月H油田平均年注采比2.80,累计注采比3.12,与其他油田平均注采比1.09相比,注采比偏高,并且不同区块间注采比存在差异。

M区块年注采比2.91,累计注采比3.33,饱和压力为6.9MPa,油井地层压力7.9MPa,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8.3MPa附近;其他非主力区块年注采比2.36,累计注采比2.71,饱和压力为7.3MPa,油井地层压力7.77MPa,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8.0MPa附近。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与趋势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与趋势

1聚 合物 驱中 使用 的几 类聚合 物综 述 1 1聚丙 烯酰胺 . 聚丙烯 酰胺 是 由目前 主要采 用 超高相 对 分子质 量 部分 水解聚 丙烯 酰胺 , 相对 分子质 量至 少 1 0 万 以上 ,水 解度 3 % 00 0 左右 。它 是通过 丙烯 酰胺及 其衍 生物 单体 自由基 聚合而 制得 的,可采 用溶 液聚 合法 、反相 乳液聚 合法 、悬浮 聚合 法和 固态聚合 法 ,以获得 水溶胶 、干 粉和 乳液等 各种剂 型 的产 品。在改 进 P M 能方 面展开 了探索 工作 ,主要 有两种 途径 ,获 得 了更 适合 油 田的聚 A性 合物 。 ( 1)添 加 能够 改进 P hM稳 定 性 的 添加 剂 , 如 甲醛 、异丙 醇 、尿 素 、 硫脲 、快 热粉 、醇 、氨 基 酸类 、 二 乙烯 三胺 、氯 酚化 合 物 及表 面 活性 剂 、 水杨 酸 及 衍 生 物 、 聚六 亚 甲基 胺 等 。 ( )对 P M进 行 改性 。在 聚合 物 链节 上 引入 新 的 单体 ,提 高 P M的 2 A h 耐温 、耐盐 、耐剪 切性 能 ,单体 有 2 一丙 烯酰 胺 一 2、甲基 丙磺 酸 ( M S A P )、 N 一乙烯基 吡咯 烷酮 ( V ) P P 、二 甲基 二烯 丙 基氯 化铵 、磺 化 马来酸 、磺 化苯 乙烯 、N,X一二 甲基 丙 烯 酰胺 、 3 ~丙烯 酰胺 3 甲基 丁酸 钠 等 。 一 1 2 生物聚 合物 . 生物聚 合物 在 聚合 物 驱 中的应 用 很少 ,常用 的是 黄原 胶 。美 国加 利福 尼亚 州东科 林加 油田 17 年 曾实 施过 黄原胶 驱 , 水流度 比仅 1 5 黄 原胶 98 油 ・。 分子链 的刚 性比聚 丙烯酰 胺强 ,能有 效地 抗机械 破坏 ,耐盐 ,但是 对细 菌很 敏感 ,细菌 除了将聚 合物 降解外 ,还 会堵塞 注入 井 中油层剖 面 ,因而必 须使 用杀菌 剂和 除氧剂 。也报 道过在 黄原胶 溶液 中加 入稳定 剂异 丙醇和 硫脲 ,与 磺 甲基化 聚丙烯 酰胺 接技共 聚 改性 ,改进发 酵过程 以改善其 性能等 研究 。我 国石油沟 油 田 M 层裂 缝低 渗透 高含盐 油藏 ,在单 井注 入黄原 胶 的矿 场 失导试 验中, 每注入 l 聚合 物增 产原 油 28 , 四井 注入 的矿场 扩大试 验 中驱油 效 t 4t 在

油田驱油聚合物研究现状

油田驱油聚合物研究现状

EOR中的聚合物研究现状摘要:主要综述了国内外聚合物在油田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对国外未来驱油聚合物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总结。

关键字:三次采油(EOR)、抗温抗盐聚合物、疏水缔合物、复合驱应用背景:目前全球石油只开采出了1/3,将全球石油开采量提高一个百分点即可提供全球两年的使用量[1]。

因此,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石油的采收量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讨论话题。

其中聚合物驱就是一种最常用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强化采油(EOR)方法,它能在常规开采后期,使油藏采收率的提高至少达8%左右。

[2]聚合物驱油法是把聚合物加到注水中以增大水的粘度,由于粘度加大以及使用某些聚合物所出现的水相渗透率减少,造成了流度比降低,而流度比的降低增大了体积波及系数,减少了波及带的含油饱和度,从而提高水驱效率。

1.油气开采用聚合物的类型目前在油气开采用聚合物中,可以选用的有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丙烯酰胺与丙烯类单体的共聚物、生物聚合物(黄胞胶)、纤维素醚化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己经大规模用于油田三次采油的聚合物驱油剂有HPAM和黄胞胶、丙烯酰胺与丙烯类单体的共聚物几类,并以HPAM为主。

HPAM己在我国聚合物驱油中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但是HPAM产品剪切稳定性差,耐温抗盐性能不好。

黄胞胶抗盐、抗剪切性能优良,但注入性与耐温性差,且价格昂贵。

HPAM和黄胞胶均难以满足高温高含盐油藏的需要。

丙烯酰胺与丙烯类单体的共聚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与不同的功能单体共聚可以提高聚合物的抗温抗盐性能,各国学者在研制高性能的提高采收率用水溶性聚合物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

2.油田用耐温抗盐性聚合物的研究现状虽然聚合物驱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工艺技术,但遇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其中,聚合物溶液粘度的稳定性一直是影响聚合物驱的关键问题。

聚丙烯酰胺主要问题是热降解和不耐温,当温度超过93℃时,聚丙烯酰胺会发生严重的热降解,因此聚丙烯酰胺不适宜在高温地层中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聚合物驱油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东部油田都已进入开发末期,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而新增储量又增加越来越缓慢,并且勘探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控制含水,稳定目前原油产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最终采收率,经济合理的予以利用和开发,对整个石油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三次采油技术是目前为止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技术,国家也十分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既重视了室内研究,又安排了现场试验,使得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的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化学驱中又以聚合物驱技术最为成熟有效。

聚合物驱机理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驱替相粘度,调整吸水剖面,增大驱替相波及体积,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

聚合物驱技术由于其机理比较清楚、技术相对简单,世界各国开展研究比较早,美国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展了室内研究,1964年进行了矿场试验。

1970年以来,前苏联、加拿大、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和德国等国家都迅速开展了聚合物驱矿场试验。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有200多个油田或区块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油藏非均质性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比较适合聚合物驱。

对全国25个主力油田资料的研究表明,平均最终水驱波及系数0.693,驱油效率0.531,预测全国油田水驱采收率仅仅为34.2%,剩余石油储量百亿吨。

目前这些已经投入开发的老油田,大部分已经进入高出程度、高含水期,开展新的采油技术十分必要。

国内自1972年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小井距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以来,我国的大庆、胜利、大港、南阳、吉林、辽河和新疆等油田开展了矿场先导试验及扩大工业试验。

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的共同努力,这一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驱油效果和驱替动态可以较准确的应用数值模拟进行预测,聚合物已经形成系列产品,矿场试验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并形成配套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聚合物驱技术规模最大,大面积增产效果最好的国家,聚合物驱技术成为我国石油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大庆油田在会战初期就提出,如果采收率提高1 %,就相当于找到了 1个玉门油田,如果提高 5%,就相当于找到了 1个克拉玛依油田。

1972年我国开始在大庆油田萨北地区开始进行聚合物驱试验。

大庆原油属低酸值的石蜡基原油,油层特征是渗透率较高,油层温度较低(45℃),油层水的矿化度较低,基本满足聚合物驱条件。

在1987年到1988年萨北地区现场试验的基础上,1990年又在中西部地区开始试验。

这些试验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平均每吨聚合物增产原油150吨。

大庆油田将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于整个油田,并建设生产聚丙烯酰胺工厂。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自1996 年投入工业化应用以来, 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果。

2002年,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年产油量已经突破千万吨,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以其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聚合物驱技术已成为保持大庆油田持续高产及高含水后期提高油田开发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

克拉玛依黑油山在70年代也开辟了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试验区。

克拉玛依原油属中酸值环烷基原油,开展表面活性剂驱难度很大。

通过“七五”、“八五”以来的国家在大庆、克拉玛依的重点科技攻关,使中国油田的聚合物驱油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胜利油田从1992年开始在孤岛油田开展了注聚先导试验,1994年在孤岛和孤东油田开展了注聚扩大试验,1997
年进行了工业推广应用,均得到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

到2001年底共实施聚合物项目15个,覆盖地质储量19700万吨,注入井749口,受益井1312口,已经累计增油474.36万吨,达到了年增油131万吨的水平。

同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驱配套技术,主要包括室内聚合物产品筛选及配方研究技术、方案优化技术、数模跟踪预测技术、矿场实施跟踪评价技术等。

大港油田从1986年开始对其主要油田,港西油田的一部分地层进行聚合物驱的先导试验,试验历时约两年半,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试验前产量为每天7吨,到1989年中期,每天为80吨,增产效果达到十倍以上。

平均含水也有大幅度下降。

试验表明,经济效益较为显著,平均1吨聚合物增产原油300吨。

长远目标是把聚合物驱技术运用到整个油田。

国内的其他油田也都进行了聚合物驱试验,以期望能成为特高含水油田降水增油、增加可采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大规模推广,和在胜利油田等其他油田的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的成果:
1.完成了从把聚合物驱看作改性水驱到看作三次采油技术认识上的重大观念转变。

具体
表现在以下 6个方面:
(1 )我国油田大多是陆相沉积油田,和国外海相沉积油田的油藏条件不同,提出了聚合
物驱有其自己适用的油藏条件,实现了理论上、认识上的飞跃;
(2 )打破了人们长期认为聚合物驱只能比水驱提高采收率 2 %~ 5%的传统说法,提出了
我国陆相油田聚合物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 1 0 %以上的新观点;
(3)打破了高含水期不能注聚合物的说法,提出了在含水 98%以前注聚合物仍可取得好
效果的新认识;
(4)首先提出了聚合物驱可大大节省注水量、提高注水利用率的新概念;
(5)打破了国外聚合物驱采用小段塞低用量的做法,率先提出了聚合物驱可采用大段塞
高用量的新做法;
(6)研究了聚合物分子量和油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使得工艺上不用担心出现聚合物堵
塞油层问题,提出了油田可采用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油的新思路。

2. 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研究,为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随着实验室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进行了小规模的现场试验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同时,为适应聚合物驱油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科技人员加强了相应配套的实施方法和实施技术的攻关研究,为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目前已经研究制定相应完善配套了的方法和技术。

3.聚合物驱油技术步入工业化生产,开创三次采油新局面。

从1996年起,聚合物驱油技术陆续步入工业化生产,在大庆油田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为大庆油田的稳油保产,开创了中国聚合物驱三次采油的崭新局面,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石油工业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成为 2 1世纪大庆油田乃至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柱。

目前聚合物驱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聚合物注入油层后, 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热降解和进一步水解, 破坏聚合物的稳定性, 大大降低聚合物的驱油效果. 同时地层水和注入水矿化度低有利聚合物增粘. 因为水的矿化度高, 可导致聚合物的粘度降低, 增加聚合物的注入量, 从而增加成本, 不利于聚合物驱油的应用. 因此需在抗温、抗盐研究方面加大力度, 筛选出适合的添加剂, 使驱油剂不仅有较强的增粘性, 同时也有较好的稳定性。

目前,各大油田的研究方向大都放在新型廉价质优的聚合物研究上,疏水缔合物、改性聚丙烯酰胺等。

目前胜利油田地质研究院就正在做适合高温高盐高矿化度地层的新型聚合物的现场试验。

相信在不久的几年,聚合物驱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