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名词解释: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

5.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7.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是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8.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1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简答题: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指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的结果,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特征:①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空间性、⑤永续利用性、⑥属性的两重性3.土地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3.规划的任务是什么?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知识点(2015-12-07)剖析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知识点(2015-12-07)剖析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知识点1、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①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②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平衡③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④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⑤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5、土地利用规划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就是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比例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规划的两大核心任务之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具体化6、土地利用规划应包含内容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与规划实施7、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①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密切联系性②因地制宜原则——土地利用条件与土地质量的时空差异性要求③综合效益原则——近期、远期效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④逐级控制原则——五级控制,由上而下⑤动态平衡原则——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部门比例之间的平衡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①整体性——对象包括全部的土地资源;②长期性——一般以十年或更长时间为期限;③战略性——总量平衡问题、用地布局调整问题、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问题;④控制性——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指导与控制,下级又是上级的反馈;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

区域国土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规划

区域国土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规划

经济管理65区域国土资源开发与土地利用规划李 睿 利川市国土资源局开发区分局摘要:近些年来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对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的利用情况依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土地资源对一个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规划与每个人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本文针对目前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优化区域国土资源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措施。

希望可以对我国的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土地利用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1-0065-01前言区域国土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更好的开发现有的土地,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区域国土资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区域国土资源发展的现状是本应该作为耕种和林地的土地资源却用来建设开发,使得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得不到保障,这种不均衡的现状会直接影响周围的环境。

一、目前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缺陷1.区域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不符合区域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差别较大时我国目前区域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1]我国区域国土资源在规划的过程中不是单一的城市规划或者总体规划。

而是这两种规划的统一。

虽然原则上这两种规划是应该互相适应、基本一致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种规划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够达到一致。

这就使得在执行的过程中有许多困难。

由于近些年建筑用地逐渐增加,使得一些耕地和林地变成了建筑用地,一些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耕地和林地的面积都在不断地缩小,起不到原本的改善环境的作用。

一个地区的林业资源不够,在遇到一些环境问题不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而且树木还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作用。

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旦树木数量大幅度减少,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等,这些环境污染在解决的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是非常多的,而且环境问题治理起来的期限比较长,治理效果也不理想。

土地利用规划概述培训课件

土地利用规划概述培训课件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一、几个相关概念
(一)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或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一级基本农田:生产条件好、产量高、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二级基本农田:生产条件好、产量较高、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二)基本农田保护 1、基本农田数量保护。 2、基本农田质量保护。 (三)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四、规划的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综合协调的原则;双轨并行的原则;区划 完整性的原则。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工作程序和内容
准备工作——编制规划方案——划区定界——图件编绘——成 果整理与验收——批准实施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工作程序和内容 准备工作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工作程序和内容
编制规划方案
1、确定目标年总人口数(P) 2、确定耕地需求量面积S需。 3、确定理论保护率(B) 4、确定耕地供给量S供 5、耕地供需平衡分析 6、规划指标分解 分解指标本基本要求:
①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乡(镇)、村要适当提高保护率; ②凡缺粮越多的地方要适当提高保护率; ③在安排城镇(含集镇)建设用地时,县城多于其它中心镇,中心镇多于一般建制镇,建制镇 多于其它集镇; ④在安排农民建房用地时,按各乡(村)人口占全县(乡)总人口的比例分解, ⑤交通、水利、电力、独立工矿等独立项目用地,按项目所在地合理分配绐有关乡(镇)、村。 ⑥开发新耕地指标按待开发土地资源分布情况分配。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课件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课件

政策保障
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法规 ,为规划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资金保障
建立规划实施专项资金,确保资 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
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
监测制度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制度, 1
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 监测。
动态调整
4
根据监测与评估结果,对 规划实施进行动态调整。
评估方法
2
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
,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
估。
反馈机制
3 及时反馈规划实施监测与
评估结果,为规划调整提 供依据。
规划调整与修编
调整原则
规划调整应遵循科学、合理、可 持续的原则。
衔接协调
加强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 ,确保规划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修编时机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启动规划修 编工作。
修编程序
明确规划修编的程序和要求,确 保修编工作的规范性。
结构优化的方法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确定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模拟不同方案并进行比 较,最终选择最优方案。
土地利用分区规划
分区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 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土地利用分区规划是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和土地适宜性 评价结果,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并对各功能 区进行定位和规划。
分区规划需考虑各功能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 展潜力等因素,制定不同功能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发 展目标和管制要求,引导各类用地合理布局。
Part
04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建立由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参与 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确 保规划实施的高效推进。
技术保障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是国土规划土地开发利用部分的深入和具体化。

国土规划不能代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区域规划是一种宏观控制规划,比土地利用规划要广泛,土地利用规划附和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合理配置,即就是要最终解决用地的数量和位置。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合理组织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地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1、依规划范围和任务、内容的不同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2、按行政区域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依规划对象不同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5、土地利用规划效益预测与方案的评价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包括:1居民点用地规划2交通运输用地规划3水利工程用地规划4农业用地规划5旅游地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1、地租地价格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中应遵循地租理论,努力获取最大的地租收入。

●地租和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不断地提高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地质量状况;修筑交通运输网络,改变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追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

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修改时 ,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通常需 要经过初步调查和分析、制定调整和 修改方案、征求公众意见、报批和公 布等程序。同时,需要加强与相关部 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调整和修改后 的规划能够得到顺利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和检查
监督和检查的重要性
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和检查是 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通过 监督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规划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和完善,确保 规划的实施效果。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01
02
03
编制
土地利用规划由各级政府 组织编制,包括前期准备 、调查研究、拟定方案、 协调平衡、审批等阶段。
审批
土地利用规划需经同级人 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方 可实施,并报上级政府备 案。
修改
土地利用规划经批准后不 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 需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 查批准。
规划的分解和落实
将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分 解到各个地区和部门,明确责任 分工,确保规划的实施有明确的 责任主体。同时,制定具体的实 施方案和时间表,确保规划能够 得到有效落实。
规划的监测和评估
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土 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 施进行整改。同时,根据实际情 况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 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 2
案例一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
案例二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
案例三
3
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案例
案例四
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
案例五
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
案例六
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案例

土地利用规划概述培训课件

土地利用规划概述培训课件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四、规划的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综合协调的原则;双轨并行的原则;区划 完整性的原则。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工作程序和内容
准备工作——编制规划方案——划区定界——图件编绘——成 果整理与验收——批准实施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工作程序和内容 准备工作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工作程序和内容
划区定界
5、界桩及保护牌的设置 (1)在建设预留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周边每个拐点埋设界桩。 (2)界桩与保护牌的制作。均应用水泥钢筋制作;保护牌以乡(镇)人民政
府名义设立,标明保护区名称、四至、面积范围、编号、保护与管理责 任人等; 6、区、片、块的编号 “区”的编号:以县(市、区)为单位,在县级图上按从北至南、由西到东顺 序,用阿拉伯数字逐个乡镇(保护区)赋号并注记。图上注记图式是“区号— —面积”。 “片”的编号:以乡(镇)为单位,在乡级图上按从北到南由西到东的顺序,用 阿拉伯数字逐村赋号并注记。图上注记的图式为:“片号—块号—等级”, “块”的编号:以村为单位,在村级或乡级图上按从北到南,由西到东的顺 序,用阿拉伯数字逐块赋号并注记。图上注记的图式为“片号——块号—— 等级”。
1、思想发动。 2、成立机构。 3、准备资料。应收集的主要资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规划等有关 规划、政策资料;
(2)城镇规划、村镇规划、交通规划、水利建设规划、农业区划等资料; (3)1986年以来的土地统计年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 (4)1986年以来的国民经济统计年报与粮、油、糖等农产品生产统计年 报,有关主要农产品供需方面的资料; (5)土壤普查成果资料,中低产田地改造计划资料; (6)工作底图。县级选用1/2.5万—l/10万,乡(镇)级选用1/0.5—1/1 万,村级选用1/0.5万经变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4、经费准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讲解PPT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讲解PPT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行用途管制的依据。为什么现在农用地转为
建设用地必须预先进行审批,这就是为了保护农用地,也是国家实 行土地用途管制的目的,其核心是切实保护耕地,保证耕地总量动 态平衡,另外还对基本农田进行特殊保护。比如报批项目用地,占 了基本农田的要进行核销或者补划,进行补划的,要编写补划方案。
理解:耕地保护这一块,通过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通过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达到保护耕地的要求。基 本农田保护这一块,法律法规规定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是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子规划。《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 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将基 本农田保护作为规划的一项内容,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 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 当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明确规定了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需要在县乡级规划 中划定好基本农田保护区。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根据规划分类,分别对农用 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常说的三大类)的用地结构 和布局进行安排。
理解: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此处介绍规划基期年土地利 用结构,以及根据规划主要调控指标,规划目标年各类 土地达到或控制的规模,编制规划时应注意区域内用地 总规模不变。
如果没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约,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比 如北方如果没有规划一定的林地,将会造成水土流失,出现 土地沙化和盐碱化,进而导致生态生活环境破坏。在南方, 由于经济建设过快而往往忽视了用地合理布局,非农业建设 用地乱占滥用,却没有及时复垦,造成耕地数量质量下降, 这也同样不符合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
用地布局的调整,农用地里对耕地和基本农田进行布局 调整(可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来安排)。建设用地 优化空间布局,一般包括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 地调整,以及重要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建设、 改造、改线。未利用地一般不做布局方面的调用总体规划中章节,阐述控制耕地减少和加大 补充耕地力度的措施,基本农田数量保护、质量建设和管护 的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PPT课件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PPT课件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2.1 2. 2
目标 任务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一)总目标
区域土地的可持续 利用,实现区域可 持续发展。既三个 效益的统一。
是总体目标下的子
(二)具体目标
目标,是总目标的 具体体现。
如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 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 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 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 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 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 据是否充分
省级政府审批地(市) 级、县级和不设区的乡
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 求
级规划
农用地和非农用地是
市级政府审批设区的 否协调

规划指标分解落实到下一级情况
文本、说明、专题研究质量
规划图件
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3.规划审批阶段
(2)规划审批
规划的分级审批 规划审批的内容
三级审批:国务院、省级 符合土地管理法的规
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 定
民政府
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目
国务院审批省、自治 标,耕地和环境保护
区、直辖市,省会所在 城市,非农人口50万以 上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如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目 标有4个方面。以规划指标来体现。 耕地指标、建设用地指标、土地开 发整理指标和生态环境改善
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宏观调控
必须建立一个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 如用地计划体系、土地信息系统等。
合理组织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 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 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 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 的盲目开发。

土地利用规划-----第3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PPT课件

土地利用规划-----第3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PPT课件

念 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理解各个要点
一定的规1 划区域
实2质
土地资3源配置
核心内容
国家、省、地市、 县、乡镇五级行政 区域;
对有限的土地资源 对土地资源在时间
国民经济部门间的 和空间上、部门之
合理配置,既定量、 间(用途之间)数
保质、定位、规定 量、质量、区位的
用途。
分布状态。时间、
空间、用途和数量
其重要特点是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技术路线和规程及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了乡、县、市、 省、国家五级规划体系和管理方法。
35
补充资料
一、开展新一轮规划的必要性
2004年6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调研工作的通知》,着手启动新一 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规范监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 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 项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11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 3.1 3.2
内容 程序
12
13
14
15
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00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正式开始了新一轮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36
补充资料
目前规划实施成效
管地 意识
用地 意识
龙头 地位
经济 发展
保护 耕地
37
补充资料
2、目前规划存在的缺陷
① 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数据仍沿用第 一轮规划的相关成果,使新的土地用途分类体系精神 无法得以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㈠区位
区位就就是从空间得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 规模、结构得合理性。区位研究目得就是寻求地 理事物存在地域得内在规律。区位就是空间区域 得综合体,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 通地理区位。
㈡区位理论
1、区位理论
就是关于人类活动得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得相互关系得学说。 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解释区位对 土地利用方式得作用规律。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得基础理论
一、地域分异理论 二、 地租和地价理论 三、土地区位理论 四、土地持续利用理论 五、土地生态经济理论 六、人地协调理论 七、系统工程理论
一、地域分异规律
㈠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㈡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㈢地域分异规律在土地规划中得应用
㈠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土地就是自然经济综合体,构成土地得自然因素—气候、土壤、 水文、植被、地貌、地质等成自然地带性分布,各有各自 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土地,使土地类型及其 利用也表现出地域分布特点。
地域分异规律和劳动地域分工就是探讨区域差异性得规律,就是 地域性或区域性得核心内容。地理学认为地域性就就是同质 性问题和异质性问题。某一地理要素或若干地理要素结合,区 域内同质,区域间异质。换言之,地域分异就就是地区差异性。
二战以前,人们把区域理解为等质区域(区域内具有高度一致性); 战后,重视结节区域,结节区域内部存在一个或数个结节点(核 心),她们得辐射流联系着辐射区,结节区域就就是由不同等级、 不同层次得核心与其辐射区组成得。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可 用下图表示。
5、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内容
地域分异规律决定土地资源特色内容,劳动地域分工 决定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内容。
二、地租和地价理论

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二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内容提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龙头”,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已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有效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特点、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和程序,使学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和熟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相关资料调查分析的方法。

【重点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内容和程序。

【教学要求】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内容和程序,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一)定义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①一定的规划区域: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行政区域;②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定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③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④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

土地资源配置状态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以表现和反映。

⑤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合。

? 一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反映。

03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讲解

03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讲解

美国的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
2、司法独立和“判例法” 是美国司法制度的基础。在美国,越 来越多的业主和开发商以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规划中过于严格的土 地利用控制导致其利益受损或成本增加、侵犯其合法权利为由, 向法庭提出诉讼,并要求政府赔偿,而美国宪法和法律高度保护 个人私有财产权,所以法庭判决政府败诉的案例屡见不鲜。根据 “判例法” 原则,法庭判决自然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依据, 从而增加了政府土地利用规划难度和成本,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 编制和实施。
──东部地区
京津冀鲁区 苏浙沪区 闽粤琼区
江苏省
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区 宁镇扬地区土地利用区 通盐泰地区土地利用区 徐淮连宿地区土地利用区
《土地管理法》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 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
第二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 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
落实县级规划,具体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范围;落实基本 农田保护区界线和地块;落实和反馈县级规划用地分区界线 和用地指标;落实县级规划用地区内每块土地的规划用途。
基层 规划
最基 层、 末级 规划
实施 性、 管理 性规 划
注重规 划实施 的可操 作性
具有一 定的微 观规划 性质
体系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县级 乡镇级
8655.97 103588.22
138.22 111832.06 87661.95 16137.27 2011-2020
8040.03 7446.92 5879.12 5879.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二、常用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标
1、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有2关、牲土畜地单垦位殖数的指换数算(方率法)参考:资耕料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头34、、黄水耕牛=面地1个利复牛用种单率指位:数。已(1匹利利马用用=0.水率8个面)牛积单与位水。面1头总水面牛积=1之.3个比牛单位。 1匹❖骡指=每1个年牛实单际位。播1种只面山羊积=与0.2已个开牛发单位耕。地1头面驴积=总0.6量个的牛单百位分。比 1只5、绵草羊=原0.载25畜个牛量单:位放。养1只各兔类=0牲.0畜25个头牛数单与位草。原1头面猪积=0.之3个比牛。单位。 1只6、鸡=建0.筑01个密牛度单(位系。数)
❖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后备储量总和 ❖无弹性的自然供给和有弹性的经济供给 2、土地供给实质上是土地资源的部门间分配 ❖依据土地资源适宜性特点进行分配; ❖根据土地区位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分配; ❖分配时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土地供给要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8
(三)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焦点的措施
❖一要吃饭,即首先要保护耕地,建设用地必须以保 护耕地为前提,不能盲目发展与扩大;(坚持供给决 定需求的土地利用方针) ❖二要建设,即非农建设,包括城镇的扩展不能因为 保护耕地而停止;(坚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策略) ❖三要保护环境,即要保护好农业环境,保护好农田 的质量
12
3、土地分区体系
(1)纵向分区体系 (2)横向分区体系 (3)我国土地分区的注意要点
❖按照整体保护的原则,耕地尽可能都划入农业用地区; ❖规划开垦的宜农后备土地和沟渠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道 路等设施用地以及农田之间的其它类型的零星用地,宜一 并划入农业用地区; ❖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应遵循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区位 保护配套统一的原则; ❖村镇建设用地应逐步集中; ❖合理确定各类用途区的最小分区面积
区 区 区 区区 区 区



综 域域 域 域
土 产 合 给电 城 生
地 业 交 水力 镇 态
利 规 通 排电 体 环



输 水信 系 境
规 布 规 规规 规 规
划 局 划 划划 划 划
1Leabharlann 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概要 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供需关系 第二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三节 区域管治及其应用
2
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供需关系
一、土地利用 1、概念 •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 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2、关于土地利用的认识 •土地利用分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 •土地利用应是集土地开发、利用、整理与保护为 一体的综合性行为 •土地利用是平面与立体利用相结合
❖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7、容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
❖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整个地块(或建筑用地)面积之比
8、土地利用集约度
❖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 4
3、土地需求预测的方法(P332)
➢平均增长法
耕地需求量=(人均粮食消费量*总
➢回归分析法 ➢用地定额指标法
人口*粮食自给率)/(粮食单产* 复种指数*粮作比)
第三节 区域管治及其应用
一、区域管治思想 1、概念理解 管治机构:不同或同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半官方机构 、私营公司、压力群体等; 管治方式:对话、协调、合作; 管治内容:跨区域,乃至全球的重大发展与环境问题; 管治目的:弥补政府层级管理的不足,以达到多赢格局 2、空间管治的概念(了解) 3、空间管治的基本原则(了解)
10
二、土地利用分区 1、土地利用分区(用途分区) ❖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 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 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2、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详见P337-338
11
2、土地分区类型(了解) ❖九大土地用途分区,详见P338 ❖土地用途分区的实质是空间类型划分 (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的分区类型 ❖都会区类型 ❖市镇密集区类 ❖开敞区类 ❖生态敏感区类 (2)城市基准地价评估的分类 ❖住宅用地类型、商业用地类型和工业用地类型。
15
二、区域土地管治分区 1、优化开发区(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2、重点开发区 3、限制开发区(区域开敞区) 4、禁止开发区(生态敏感区)
附:国土资厅发〔2009〕51号关于区域建设用地管治内容
1、三条边界,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 展边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 2、四个管制区域,即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 设区、禁止建设区。
9
第二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一、土地类型划分(了解) 1、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土地利用分类,只能沿用到 2001年12月,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已于2007年发布,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转换,具体参考——
《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2、建设部1990年颁布的《城市建设用地与分类标准规范》 其中,10个大类型,即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 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

60.1~75.0

75.1~90.0

90.1~105.0

105.1~120.0
具体规划时参考现状用地,选择相应的等级,不过
具体区域还有一个调整幅度,详见《城市用地分 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
(二)土地供给 1、概念 ❖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 源的数量
➢粮食需求法(实用)
附:人均村镇建设用地分级标准
级别
人均建设用 地指标 (㎡/人)

>50 ≤60

>60 ≤80

>80 ≤100

>100 ≤120

>120 ≤150
注:通常按三级用地确定,详见《村镇规划标准》
6
附:我国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平方米/人)
13
4、土地分区的依据,详见P340 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②土地利用现状; ③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 ④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布局规划; ⑤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 ⑥各类用地调整指标; ⑦部门用地布局规划; ⑧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
有条件的可阅读有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文本说明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