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实录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4f6c02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4.png)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089dadb0717fd5370cdc06.png)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诵读,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探讨、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什么是仁——怎样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达到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法:诵读、启发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性格,我们总喜欢坚守甚至张扬自己的个性,可是,人又是社会性的,免不了要与别人打交道,那么,人与人之间到底如何融洽相处、和谐共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课去找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三、诵读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2、再读文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0分钟)3、目标检测(1)读准下列字音皋陶(gāo yáo)弘(hóng)毅枉(wǎng)(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问知。
子曰:"知人。
" “知”通“智”②举直错诸枉“错”通“措”③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④知者利仁“知”通“智”(3)解释下列名中加点字的含义①天下归.仁赞许②为仁由.己靠③请问其目.条目、详情④回虽不敏.资质愚钝⑤请事.斯语矣实行⑥尧舜其犹病.诸担忧⑦能近取譬.比方..⑧士不可以不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⑨死而后已.停止⑩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4)翻译下列句子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③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⑤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四、探究下列问题1、文章中有哪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有哪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结合文中关键词句回答)?明确:有四个弟子向孔子问“仁”,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而孔子和曾子两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7a9c9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9.png)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以《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互助精神的教学方案”
![“以《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互助精神的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f9aa7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5.png)
“以《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互助精神的教学方案”1. 引言1.1 概述本篇长文旨在探讨如何以《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互助精神的教学方案。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广泛认同为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通过深入解析《论语》中的这个观点,并结合实际教育环境,将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互助精神。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文章整体内容进行概括介绍。
接下来,正文将分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析;二是道德行为和互助精神的培养方法。
第三部分将着重探讨学生互助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包括必要性、引导方案以及具体措施和效果评估方法。
第四部分关注教师角色与责任,以及如何通过《论语》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同时强调学校为教师提供支持与培训的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出一个全面且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互助精神。
通过深入解析《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观点,并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教师角色与责任,本文将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践行道德原则,并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互助行为。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能够为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
2. 正文:2.1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视为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
这句话表达了对他人感受和需求的关注,要求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不去伤害或侵犯他们。
这种道德观念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和社会和谐价值观。
2.2 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道德行为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
《论语》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共3篇
![《论语》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7a53d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b.png)
《论语》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共3篇《论语》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1《论语》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论语》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本书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解和运用《论语》中的思想和精神。
此次教学中,我选取了《论语》中的几篇经典课文,以探讨这些经典词句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
一、《学而篇》我们先来看一下《学而篇》中的几句经典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针对这三个名言,我布置了一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给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
例如,有的同学认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就是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不要挑衅、争吵、斗殴等。
另一位同学则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表达的是道德上的一种自律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对自己以同样的标准对待他人,不要对他人做出任何我们自己不愿受到的事情。
还有同学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思考,不能仅仅流于形式,更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将思考结果变成实际的行动和收获。
通过这次小组讨论,同学们对这些经典名言的意义、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家也更加认识到自己在实现这些思想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二、《为政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为政篇》中的一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我把这句话浓缩成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思考:权利与利益该如何平衡?在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实际案例,例如山西省运城市官员吕品中举报一起违规销售病死猪肉的案例等;还有学生认为,一个人在考虑切肤之痛和职业需要之间的平衡时,要更多地考虑社会责任和良心,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这些案例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这句名言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实录[5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实录[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850c2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3.png)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实录[5篇]第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实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启发、探究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文共9个小节,就几句话,也没有几个文字,所以今天的课尽可能轻松。
课前布置了同学们预习。
预习了吗?生:预习了。
课文中都有谁?生:有孔子、颜渊、仲弓、樊迟、子夏、子贡、曾子。
他们什么关系?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孔丘老师的学生都爱问问题。
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学生生怕将来忘了,就把老师的话记下来,这叫语录体。
说白了就是孔子老师上课时同学们做的课堂笔记。
稍微整理了一下,就成了这旷世经典。
要不咱们同学们凑一块儿也整理整理,也弄一本书出来,就叫《论语2》。
玩笑归玩笑,不过我们至少能得出以下几点来,一是课堂笔记很重要。
二一个这不是同一堂课的笔记。
三、学生们问的是同一个话题,关于“仁”的话题。
四、老师没有标准答案。
二、为什么大家都赶着趟儿地问仁呢?当然,也并不是说弟子们不问别的问题,只是说大家在不同的时间里都问了什么是仁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都知道,那就是他们的老师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后人说:儒学即仁学,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认为,仁很重要。
请看孔老师的教诲:幻灯一(第9则)1、师读,然后请学生试译。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有智慧的人呢,可以做有利于仁的事。
2、串讲:前两句是说的就是不具备仁的精神的人。
约,就是困,贫困的意思。
孔子认为,不仁者穷了不行,富了也不行。
孔子还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贫时或是困厄之中就会胡作非为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6cb5b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e.png)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论语》中的一段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新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环节二:新课讲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一:设疑启思多媒体播放案例:某班一度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感。
其实,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
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别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得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二:情景表演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之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找学生分别饰演小乔、小乔的父母、小乔的同学,分为家里和学校两个场景进行表演。
表演完后,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论语》中有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二选修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e0a31ccb14e852458fb57f5.png)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要点: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1、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2、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过程:一、导入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学生集体诵读。
(活跃课堂氛围)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
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
“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______________赞许(2)为仁由己______________靠(3)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详情(4)回虽不敏______________资质愚钝(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实行(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字(7)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担忧(8)能近取譬______________比方(9)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抱负远大,意志坚强(10)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停止(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_____贫困(1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 实现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37b46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8.png)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含义,培养其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品质。
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让学生感受《论语》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中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吗?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背景及意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案例分析1.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互动环节1.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计划。
第三课时(一)文言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讲解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存在困难。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ab4fa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1.png)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1.2 引导学生关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1.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字面意思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第三章:案例分析与讨论3.1 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3.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第四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4.1 教师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互动4.2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情境下的道德选择第五章:拓展思考与实践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意义5.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策划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慈善捐助等5.3 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计划,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通过导入、理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拓展思考与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观看相关视频6.1 教师播放一部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片段6.2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人物如何践行这一道德原则6.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视频内容的讨论和分析第七章:小组讨论与分享7.1 教师提出一些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7.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8.2 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8.3 学生提交心得体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9.1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讨论进行小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9.2 教师布置一道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练习9.3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第十章:课程反思与评价10.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教学设计说明: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解析: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adbeb1ca45177232e60a263.png)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堂实录付淑博教学设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选修课文,作为精选的《论语》篇章,这篇选文阐释了儒家思想“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的含义,并阐释了“仁”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复习巩固必修教材中的高考文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还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懂得如何才是真正的爱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切磋,琢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篇选文的深刻含义。
二复习师:首先我们要对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大屏幕上老师打出了四道抢答题,同学们可以任选一道来作答。
生(张天一):选第二道。
师:请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大屏幕显示问题)《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生(张天一):是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和称为“四书”。
师:请同学们继续抢答,生(王阔):选第四道。
师:翻译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见大屏幕)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帝思褚忠孝,下诏褒赞.。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生(王阔):所有加点字都可以翻译成“赞许、称赞”。
师:请同学们借助这道题,记住文言中很重要的“多词一义”现象。
师:请同学们继续抢答。
生(姜景明):选第一道。
师:翻译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见大屏幕)(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2)怀王与诸将约.(3)为长安君约.车百乘(4)约.之以礼(5)约.而详生(姜景明):加点字的含义依次为(1)贫困(2)约定(3)置办(4)约束(5)简明师:请同学们借助这道题,记住文言中很重要的“一词多义”现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2f89d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c.png)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导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理论解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
2.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应用。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第三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高其道德素养。
3.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3.3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章: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4.1 课堂讲解讲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品质。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4.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5.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97025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6.png)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3)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掌握孔子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孔子思想体系;(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3. 教学素材:准备好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4. 案例分析: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_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_3](https://img.taocdn.com/s3/m/c5dc705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40.png)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同学各方面的力气,从而使同学获得良好的进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了解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后果;3、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4、知道相互支持的具体表现及要求;二、力气目标1、学会表达自己的宽容;2、学会助人、乐于助人;三、德育目标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关怀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
重点:相互支持的重要性难点: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宽容课时支配: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开放话题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幽默隽永的妙语箴言。
这些格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熟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觉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
它告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苦痛、灾祸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但是现实生活中真刚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简洁做的事情,今日,我们就一起来领悟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
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同学沟通)二、师生互动,开放活动【老师提问】:有谁情愿依据动画片意境编个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小时候,他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赶快把蛇杀死并且深深地埋起来。
当时传奇见到这种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哭着告知妈妈。
妈妈问他:“那条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怕它再害别人,已经把它杀死埋起来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开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a7bb36f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61.png)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开课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论语》第七章二、详细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即“黄金法则”。
内容包括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分析其在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处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这一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目标:一、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其在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中的重要性。
二、学会运用“黄金法则”处理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教学难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黄金法则”处理人际关系的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PPT、黑板、粉笔。
二、学具:笔记本、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案例,引发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考。
二、新课内容展示:讲解《论语》第七章,详细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三、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黄金法则”进行思考。
四、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应用体会。
六、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应用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解答。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论语》第七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业设计: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人际关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其在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一、深入研究《论语》其他章节,了解孔子的道德思想。
二、结合其他道德经典,对比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启发、探究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文共9个小节,就几句话,也没有几个文字,所以今天的课尽可能轻松。
课前布置了同学们预习。
预习了吗?生:预习了。
课文中都有谁?生:有孔子、颜渊、仲弓、樊迟、子夏、子贡、曾子。
他们什么关系?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孔丘老师的学生都爱问问题。
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学生生怕将来忘了,就把老师的话记下来,这叫语录体。
说白了就是孔子老师上课时同学们做的课堂笔记。
稍微整理了一下,就成了这旷世经典。
要不咱们同学们凑一块儿也整理整理,也弄一本书出来,就叫《论语2》。
玩笑归玩笑,不过我们至少能得出以下几点来,一是课堂笔记很重要。
二一个这不是同一堂课的笔记。
三、学生们问的是同一个话题,关于“仁”的话题。
四、老师没有标准答案。
二、为什么大家都赶着趟儿地问仁呢?当然,也并不是说弟子们不问别的问题,只是说大家在不同的时间里都问了什么是仁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都知道,那就是他们的老师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后人说:儒学即仁学,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认为,仁很重要。
请看孔老师的教诲:幻灯一(第9则)1、师读,然后请学生试译。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有智慧的人呢,可以做有利于仁的事。
2、串讲:前两句是说的就是不具备仁的精神的人。
约,就是困,贫困的意思。
孔子认为,不仁者穷了不行,富了也不行。
孔子还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贫时或是困厄之中就会胡作非为了。
富了也不行,为富不仁。
仁者则会安仁,我们要注意,仁者特点在一个“安”字。
安仁是安于仁,强调其静。
孔子常以仁、智并举,两者有什么不同?仁是体,智是用;仁主静,智主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前者像山,后者像水,这是两者的不同。
仁者都很安分,穷也好,富也好,都安之若素。
3、齐读第9则。
看来,仁,真的非常重要。
孔老师的学生们,人家懂呀,所以纷纷地问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可是奇怪的是,同样在问仁的问题,老师的回答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吧,一则并非所有问题都有统一的答案,咱们初中时不是学过一篇课文叫《事物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吗。
另一点,孔老师的弟子不用参加高考,孔老师无压力呀。
这样的话,老师就不用根据大纲来解答学生的问题,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根据提问学生的个性来解答,这就叫因材施教。
咱们一起来看看孔老师是怎么因材施教的吧。
三、仁的内涵——爱人幻灯二(第3则第一行)1、先学最简单的吧。
话说樊迟同学某一天向老师问仁,孔老师如何答?——爱人。
学生解释爱人的意思。
2、真是一个简洁明了的回答。
所有的回答中,孔老师的这个答案用语最少,俩字。
而且我看了,樊同学多次提问,孔老师都是用很简单的话语作答。
这是为什么呢?先来看看樊迟。
樊迟(前515--?),小孔36岁。
名须,字子迟。
春秋末鲁国人。
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
未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拜师,成为孔门72贤之一。
据说樊迟反应较为迟钝,孔子对他的回答简明易懂,可能是出于这一点考虑。
什么是仁呀?爱人,以仁爱之心对他人即可。
多简单,但是,越是简单的越容易是根本的,爱人者也正是仁的最根本的内涵。
3、仁就是爱人,都爱哪些人呢?不妨来看看仁的字形:从人从二,二者多也,很多人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
《中庸》里还有更为简洁的说法:“仁者,人也。
”仁就是拿人当人,就是爱人。
众多的人中首先当然是最亲近的人——父母,爱父母叫孝。
孔子有个学生叫有子,很有名,据说长得像孔子,又贤德,很受尊重。
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仁的根本说到底就是孝,一切的仁都是由孝开始,百善孝为先,仁的起点。
而仁又不单单是指孝,爱人嘛,父母之外还有更多的人呢,仁的表现还在于对其他人的爱。
爱人的涵义既包括爱亲人,也包括爱众人。
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孔子称之为恕。
四、仁的内涵——恕幻灯三(第4则,第2则)1、齐读第4则。
2、子贡是孔老师得意门生之一。
端木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中华儒商的鼻祖。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
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贡提的问题有点意思。
他不是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而是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
我想,一个字总比一句话更简洁更具有概括性。
原来子贡是想向老师请教老师学问的最核心的内涵。
3、孔老师的问答是“恕”,却没回答是“仁”,为什么?看字形,恕就是如心,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问: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同学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指名学生回答。
引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思想的“恕”字比抽象宽泛的“仁”字更容易践行。
人家学生要的是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
仁爱在心中,恕却是融在每天具体的行动中。
仁是恕的内核,恕是仁的实践。
孔子对恕的注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希望子贡为政与经商的过程中能做到由己及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
4、孔老师还对另一位学生作过这样的教导。
幻灯第2则5、指名朗读,翻译,解词。
同样是问仁,孔老师对仲弓同学说的可比对樊迟同学说得话多得多。
不光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另加了几句。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学们感觉这口吻像是对什么身份的人所说的话?冉雍(公元前522--?),冉氏,名雍,字仲弓。
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小孔子二十九岁。
出身寒微。
早年拜师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
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季氏家族的总管,并曾向孔子问过政。
因为仲弓从政,加之他性格上不谦恭,对人不恭,为人不恕,孔对他解释仁时针对他的身份,前两句告诫他对人要恭敬厚道,要保持内心的真诚和谨慎。
6、小结:回答仲弓和子贡时孔子使用了同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阐明了仁的思想的核心——恕,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7、分组读这两则。
五、仁的内涵——忠1、曾子对孔子仁的理解不是使用一个恕字,而是两个字——忠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宋代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这忠的思想在孔子教导子贡时明确阐释。
幻灯(第5则)2、学生读译。
3、子贡自己对于仁的理解在孔子看来要求太高。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要求难在何处呢?与儒家讲仁爱相似的是,墨家讲“兼爱”,基督教讲“博爱”,虽然都讲爱,但是很不相同。
墨家讲“兼爱”,就是对待陌生人要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要把陌生人当成父亲来爱。
墨家的学说在战国时很流行,除了墨家还有道家也很流行,孟子对这两家都很反感。
孟子说,道家一心为己,不为国家和君王服务,脱离君臣关系,这是无君;墨家讲兼爱,把陌生人当成父亲来爱,那么如何显出父亲的特殊性来,这是无父;无君无父,这是禽兽的行为。
可见儒家与墨家在如何爱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
基督教讲的“博爱”,非常类似墨家讲的兼爱。
据《圣经》记载,耶稣有一次在外传教,有人说,你母亲来了。
耶稣说,谁是我的母亲?接着又说,凡是遵行神的旨意的人,都是我的母亲。
这个故事其实是说,耶稣对待陌生人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他是把陌生人当成母亲来爱的。
在孟子看来,这恐怕就是无母,也是禽兽行为。
也就是说,不论是墨家的兼爱,还是基督教的博爱,与儒家的仁爱,都有着重大的不同。
二者其实都是一种平等之爱,即对陌生人的爱和对父母亲的爱完全相同,不分先后,不分亲疏。
孔子或儒家讲的仁爱,是有先后之别、亲疏之分的,是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推广出去的,因而是一种等差之爱。
子贡所言与基督教墨家的思想类似,是一种无差别的爱。
虽然更伟大,但却更难实践,在孔子看来,这已然到了圣人的境界。
于是孔老师用了另两句来解释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忠。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内涵的恕是待人的态度和对自身的约束,而以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为内涵的忠则还包含了对行为的更高一些要求。
我不想要的也不强加于你相对容易做到,把我想要的先给你,却是难了许多。
4、齐读本则。
六、仁的内涵——克己复礼1、从孔子向樊迟解释的爱人到对仲弓子贡解释的恕再到忠,己经很清楚地阐明了仁的含义,而这些却都还停留在个人修养这一个方面,面对孔子第一大弟子颜渊的问仁,孔子的回答则明显不同。
颜渊即颜回,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04月25日辰),卒于鲁哀公十三年,享年39岁。
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
幻灯(第1则)2、齐读第1则,解释。
3、这里孔老师答案的关键词叫克己复礼。
克己嘛与前几则没多少区别,爱人忠恕都得克己。
关键在复礼。
礼是什么?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可见礼是和种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它具有社会属性。
为什么要用一个复字呢?因为到了孔子时代,礼乐崩塌社会失范,孔子对这位大弟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志向,振兴这个社会的礼乐制度。
孔老师说:能克制内心欲念,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那么就是仁,普天下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
能不能做到就看你自己,看你有没有向仁之心。
4、幻灯(第6则)齐读。
颜回担心自己领悟不透呀,于是愿闻其详。
老师一组排比很有气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说话一向简洁,此处却连用非礼,可不可以改改?改: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问:比一比,哪样说法好?孔子的话强调了什么?明确:原话强调了一个礼字,违背礼的一切的一切统统地摒弃,将非礼者驱离身边,驱离自己的家自己的邦国驱离地球一直驱至冥王星上去。
完全与非礼绝缘,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呀,对颜回真正是高标准严要求。
5、齐读第1则,并读第7、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