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跟雷电感应保护计算
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L(m)=100ds(m)=2500.0500L(m)=250ds(m)=250
0.1250
35.2
2.459
0.430
总年雷击次数N=N1+N2=0.471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Nc的计算
信息系统所在建筑物结构C1= 1.0000 信息系统重要程度C2= 1.5000 信息系统耐冲击类型C3=0.5000 信息系统所在雷电防护区C4= 1.0000 信息系统危害后果C5=0.5000 区域雷暴等级C6= 1.0000年平均雷击次数Nc=5.8*10-1.5/C=0.033348各类因子C=C1+…+C6= 5.5000雷电拦截效率E=1-Nc/N=0.929226
低压埋地电源电缆长度电缆等效宽度电源电缆入户截收面积Ae1=2dsL10-6=埋地信号线电缆长度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 N 2=NgAe=该建筑物为:B类防雷电建筑电缆等效宽度信号电缆入户截收面积Ae2=2dsL10-6=年平均雷暴日Td=Ng=0.024Td 1.3=。
新旧规范年预计雷击次数对比
新旧规范的年预计雷击次数的对比【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修订的主要内容,对比新旧规范的年预计雷击次数,谈谈年预计雷击次数的公式对防雷类别及审核工作的影响,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及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的损失。
0前言防雷类别是建筑物的根本,建筑物只有定好了防雷类别,才能按要求给设置防雷措施。
按照防雷规范的分类可分为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
新规范GB50057-201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在防雷分类做了较多的修改,其中在年预计雷击次数做了较大的改变。
为使防雷工作人员更加全面掌握这部分内容,明确了与旧规范GB50057-94(2001年版)的区别。
1《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修订的主要内容根据社会的进步和需要,对防雷的行正要求也越来越规范,2010年11月03日发布了新的《建筑防雷设计规范》,并在2011年10月01日实施。
新规范主要修订的内容有以下7条:1、增加了术语一章;2、变更了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电压的措施;3、补充了外部防雷装置采用不同金属物的要求;4、修改了防侧击的规定;5、详细规定了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选用电涌保护器的要求;6、简化了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计算公式,并相应调整了预计雷击次数判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的数值;7、部分条款作了更具体的要求。
2 新旧规范的年预计雷击次数的公式的对比2.1建筑物的防雷分类2.1.1 GB50057-2010版建筑物的防雷分类2.1.1.1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2.1.1.2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和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防雷等级计算公式
建筑物年雷击次数公式:N=k×Ng×Ae
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k--修正系数,一般取1;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
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金属屋面没有接地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山顶上或 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均密度(次/km2/a); 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Ng=0.1xTd; Td--年平均雷暴日(d/a)
建筑物年雷击次数公式计算表
序号
参数
表达式
数值
1
宽:
W=
2
长:
L=
3
高:
H=
4 年平均雷暴日:
Td=
5
修正系数:
K=
6 每边扩大宽度:
D=[H(200-H)]1/2= 0
7 雷击年均密度:
Ng=0.1*Td= 0
8
等效面积:
9
1. H<100m
10
Ae(1)= [LW+2(L+W)D+πD2]*10-6
=0
11
Ae(2.1)= Ae(1)-0.5D*(周围建筑物周长之和)*10-6 = 0
12
Ae(2.2)= [LW+(L+W)*D+0.25πD2]*10-6
=0
13
Ae(3.1)= Ae(1)-D*(周围建筑物平行边长之和)*10-6 = 0
14
Ae(3.2)= LW*10-0.6
=0
15
2. H≥100m
20
Ae(6.2)= LW*10-0.6
=0
21 3.各点面积不同 逐点计算后相加
Ae(7)=
建筑物防雷设计的计算方法及设计要求
建筑物防雷设计的计算方法和设计要求作者:电气线路来源:中国电能质量网2006-11-10 align=center>作者:刘屏周>摘要:建筑物防雷计算,折线法滚球半径法等。
避雷接地装置的设置与规格要求……关键词:防雷设计计算方法设计>1.1建筑物防雷设计的计算方法> 1.1.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按下式确定:align=center>(1-1)>式中N-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次/a;>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等效面积,km2。
> 2.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应按下式确定:align=center>(1-2)>式中Td-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
> 3.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等效面积Ae应为其实际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积。
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当建筑物的高H小于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和等效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图1-1):align=center>(1-3)align=center>(1-4)>式中D-建筑物每边的扩罂矶龋琺;>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
align=center>align=center>图1-1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等效面积align=center>注:建筑物平面积扩大后的面积Ae如图1-1中周边虚线所包围的面积。
> 二、当建筑物的高H等于或大于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应按等于建筑物的高H计算;建筑物等效面积应按下式确定:align=center>(1-5)> 三、当建筑物各部位的高不同时,应沿建筑物周边逐点算出最大扩大宽度,其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等效面积Ae应按每点最大扩大宽度外端的连接线所包围的面积计算。
五十、防雷的预计雷击次数计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防雷的预计雷击次数计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平时设计时只能按建筑高度,把建筑近似为长方体,大概计算雷击次数。
按国标50057—2010附录A去详细计算,有一定难度。
另外从实际来讲,附录A也无法代表全部情况,很多情况并未明确。
因此,某些情况下纠结如何精确计算,其实没有必要。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电气规范说的是建筑物的高度,这和建筑专业的建筑高度不是一个概念。
另外建筑物很少有方方正正的,几乎没有严格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甚至一些奇形怪状,根本无法准确计算雷击次数,只能大概估算。
对于建筑电气设计来说,雷击次数精确计算并没有多大意义。
首先要搞清楚几个问题:建筑物的高度如何得到的?室内外高差是否考虑?如果一个地块多个建筑物,这一片是个坡度较大的地方,只按建筑高度计算(例如同一个小区,20栋同样参数的高层,建筑高度相同,但实际高度不同,闪电是不会认建筑高度的,如何计算)?屋面是平的?没坡度?没任何凸出?周围建筑物的影响考虑了吗?土壤电阻率大小考虑了吗?下面先看规范要求。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金属屋面没有接地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山顶上或旷野的孤立建筑物取2;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首先应按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若无此资料,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Td——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
规范要求山坡下、土山顶部等按1.5校正,山地或旷野的孤立建筑物按2校正,并未区分山多高,有海拔几百米的山,也有海拔几千米的山,有非常陡峭的山,也有坡度较缓的山,另外山坡范围较大,都按同一个系数?规范本身没要求那么细致,只能大概简单计算,设计人员作为执行者应理解规范意图。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附录一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国际上已确认N g 与年平均雷暴日T d 为非线性关系。
本标准修订组与有关标准修订组口头商定结合我国情况采用3.1024.0d g T N =。
至本标准定稿时止,IEC -TC81未通过的文件提出N g 与T d 关系式为3.1023.0d g T N =。
本附录提出计算A e 的方法基于以下原那么:1.建筑物高度在100m 以下按滚球半径100m 〔即吸引半径100m 〕考虑。
其相对应的最小雷电流约为7.34)10100(54.1==I kA ,接近于按计算式108lg I P -=以积累次数 P =50%代入得出的雷电流I =32.5kA 。
在此根底上,导出计算式〔附 1.4〕,其扩大宽度等于)200(H H -。
该值相当于避雷针针高H 在地面 上的保护宽度〔当滚球半径为100m 时〕。
扩大宽度将随建筑物高度加高而减小,直至100m 时那么等于建筑物的高度。
如H =5m 时,扩大宽度为2.31)5200(5=-m ,它约为H 的6倍;当H =10m 时,扩大宽度为6.43)10200(10=-m ,约为H 的4.4倍;当H =20m 时,扩大宽度为)20200(20-=60m ,为H 的3倍;当H =40m 时,扩大宽度为)40200(40-=80m ,为H 的2倍;当H =80m 时,扩大宽度为)80200(80-=98m ,约为H 的1.2 倍。
2.当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 时,如按吸引半径100m 考虑,那么不管高度如何扩大宽度总是100m ,有其不合理之处。
所以,当高度超过100m 时,取扩大宽度等于建筑物的高度。
此外,关于周围建筑物对A e 的影响,由于周围建筑物的上下、远近都不同,计算很复杂,因此不予考虑。
这样,在某些情况下,计算得出的A e 值可能比实际情况要大些。
“a 〞为法定计算单位符号,表示时间单位“年〞附录三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附3.l〕式中的A值,实际上是冲击系数a的倒数。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
建筑物的高度(H): 建筑物的长度(L): 建筑物的宽度(W): 年平均雷暴日数(Td): 校正系数(k):
请输入
3.6 m 10.8 m 8.5 m 35.6 查询 2
计算结果
建筑物等效面积(Ae): 0.00333941 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Ng): 2.49514759 年预计雷击次数(N): 0.01666466 km2 次/(km2): 0.00899114 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Ng): 4.91821905 年预计雷击次数(N): 0.06633059 km2 次/(km2*a)
次/a
次/a
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 1.平屋面或坡度不大于1/10的屋面——檐角、女儿墙屋檐。 2.坡度大于1/10且小于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屋檐。 3.坡度不小于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
建筑物为圆形
建筑物的高度(H): 建筑物的直径(D):
请输入
12 m 12 m
年平均雷暴日数(Td): 校正系数(k):
防雷计算书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按下式确定:
N = k x Ng x Ae = 1x2.5408x0.0451=0.1146
式中N──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次/a);
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
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
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
这里取k=1
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按下式确定:
Ng=0.024Td^1.3=0.024x36.1^1.3=2.5408
式中──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
Ae──建筑物等效面积应为其实际平面积(km2)向外扩大后的面积.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建筑物的高H小于100m时:
Ae=[LW+2(L+W)sqrt(H(200-H))+πH(200-H)]0.000001;
当建筑物的高H等于或大于100m时:
Ae=[LW+2(L+W)H+πHH]0.000001;
因为H=46.6小于100,取上式Ae=0.0451。
年预计雷击次数的精确计算
年预计雷击次数的精确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的精确计算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气象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雷击次数的预测对于各行各业的人们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论文将重点讨论年预计雷击次数的精确计算方法,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撑。
首先,雷电是一种气象现象,它的产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空气温度、湿度、气压、地形地貌等等,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
因此,在进行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时,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模型,才能更准确地预测。
其次,为了精确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必须收集大量的气象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其中,最关键的是雷击次数的统计,应该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对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的雷击次数进行统计和分类,以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
并且,为了缩小误差范围,可能需要对数据进行多次验证和修正,以达到更为准确的计算结果。
最后,需要采用适当的模型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前人研究表明,雷击次数的预测模型可以基于多项式回归、神经网络等技术手段,通过拟合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的雷击次数。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多元回归模型,将雷击次数与气象因素建立函数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对函数进行求解,得出预测结果。
同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修正,以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
总之,年预计雷击次数的精确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模型,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及使用适当的模型和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和预测,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结果。
我们相信,在不断推进气象科学的发展和不断提高计算手段的智能化的基础上,过去的数据累积和未来的研究努力将使得我们对年预计雷击次数的预测更加精确。
为了更好地研究年预计雷击次数的精确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先从气象因素入手,深入了解气象学与雷电之间的关系。
首先,地形地貌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山区和丘陵地带相比平原地区,雷暴的强度和雷击的频率都要高。
(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附录壹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国际上已确认Ng和年平均雷暴日Td为非线性关系。
本规范修订组和有关规范修订组口头商定结合我国情况采用。
至本规范定稿时止,IEC-TC81未通过的文件提出Ng和Td关系式为。
本附录提出计算Ae的方法基于以下原则:1.建筑物高度在100m以下按滚球半径100m(即吸引半径100m)考虑。
其相对应的最小雷电流约为kA,接近于按计算式以积累次数P=50%代入得出的雷电流I=32.5kA。
在此基础上,导出计算式(附1.4),其扩大宽度等于。
该值相当于避雷针针高H在地面上的保护宽度(当滚球半径为100m时)。
扩大宽度将随建筑物高度加高而减小,直至100m时则等于建筑物的高度。
如H=5m时,扩大宽度为m,它约为H的6倍;当H=10m时,扩大宽度为m,约为H的4.4倍;当H=20m时,扩大宽度为=60m,为H的3倍;当H=40m时,扩大宽度为=80m,为H的2倍;当H=80m时,扩大宽度为=98m,约为H的1.2倍。
2.当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时,如按吸引半径100m考虑,则不论高度如何扩大宽度总是100m,有其不合理之处。
所以,当高度超过100m时,取扩大宽度等于建筑物的高度。
此外,关于周围建筑物对Ae的影响,由于周围建筑物的高低、远近都不同,计算很复杂,因此不予考虑。
这样,在某些情况下,计算得出的Ae值可能比实际情况要大些。
“a”为法定计算单位符号,表示时间单位“年”附录三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和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附3.l)式中的A值,实际上是冲击系数a的倒数。
在原规范的编制过程中,曾以表1作为基础,经研究提出表2作为原规范的附录,供冲击接地电阻和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但由于存在不足之处(即对于范围延伸大的接地体如何处理,提不出壹种有效合理的方法),后来取消了该附录。
本附录是在表2的基础上,引入接地体的有效长度,且参考图1提出附图3.l的。
对附图3.1的俩点说明:1.当接地体达有效长度时A=1(即冲击系数等于1);因再长就不合理,a>1。
关于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的探讨
N 为 年预 计 雷 击 次 数 ,K 为 雷 击 次 数 校 正
系 数 ,N 为 建 筑 物 所 处 地 区 雷 击 大 地 的 年 平 均
密度 ( 次/( k m。・ a ) ) ,A 为 与 建筑 物截 收 相 同
雷击 次 数 的 等 效 面 积 ( k m ) 。N 一0 . 1・
中 图 分 类 号 :P 4 2 9 文 献 标 识 码 :A
防雷 工 作 应 遵 循 “ 宁 可 无 用 时 ,不 可 用 时
边 、山坡 下或 山地 中土壤 电阻率 较小 处 、地下 水 露 头处 、土 山顶 部 、山谷 风 口等处 的建筑 物 ,以 及 特别 潮湿 的建 筑物 取 1 . 5 ;金 属屋 面 没 有 接地
的 区域几 乎 没有 二 类 建 筑 物 ( 爆 炸 危 险 环 境 除
外) ,只有 一 类 和 三类 ;一些 超 百 米 高 的 大 型高 层建 筑与 二三 十米 高 的小型建 筑 没有 区别 ,甚 至 与烟 囱 、水 塔 等构 筑 物 一 样 被 划 分 为 三 类 建 筑
物 。这 样 的划 分显 然不 合理 ,因此 ,针对 年 预计 雷 击次 数 的计 算 进行 了分 析探讨 。
《 建 筑物 防雷 设计 规 范 》 ( GB 5 0 0 5 7 -2 0 1 0 ) 规 定 K 取值 :在 一般 情况 下取 1 ;位于 河边 、湖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6 — 1 7
作 者 简 介 :刘 兴 元 ( 1 9 7 1 一) ,男 ,陕 西 凤 县 ,汉 族 ,本 科 ,T 程 师 , 主要 从 事 防雷 检 测 T作 。
1 建 筑 物 年 预 计 雷 击 次 数 计 算 公 式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方法
附一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方法
1、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按下式确定:
N=kN g A e (1.1)
式中N――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次/ a):
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
位于旷野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
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
土山顶部、山谷风口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
N 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 (km2·a)];
A 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2.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应按下式确定:
N g=0.024T d1.3 (1.2)
式中T d――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 / a)。
3.建筑物等效面积A e应为其实际平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积。
其计算方法应负荷下列规定:
(1)当建筑物的高H小于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和等效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D=)
H-(1.3)
(H
200
A e=[LW+2(L+W)•)
H-+ΠH(200-H)]•10-6
(H
200
式中D――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m);
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
(2)当建筑物的高H等于或大于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应按等于建筑物的高计算;建筑物的等效面积应按下式确定:
A e=[LW+2H(L+W)+ππH2]•10-6 (1.5)
(3)当建筑物各部位的高不同时,应沿建筑物周边逐点算出最大扩大宽度,其等效面积A e应按每点最大扩大宽度外端的连接线所包围的面积计算。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书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书计算依据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59页附录A已知条件建筑物的长L=37.00米建筑物的宽W=7.90米建筑物的高W=4.20米当地的年平均雷暴日天数T d =10.00天/年校正系数k=1.00计算公式A.0.1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k*N g *A e(A.0.1)式中: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k--校正系数N g --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A e --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A.0.2 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首先应按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若无此资料,可按下式计算:N=0.1* T d(A.0.2)式中:Td--年平均雷暴日,根据当地气象台、站资料确定(d/a)A.0.3 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应为其实际平面积向外扩大后的面积。
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建筑物得高度<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和等效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D=√H(200-H) (A.0.3-1)A e =[LW+2(L+W)√(H(200-H))+πH(200-H)]*10-6(A.0.3-2)式中:D--建筑物每边的扩大宽度(m)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m)2.当建筑物的高度<100m时,当四周在2D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A e =[LW+(L+W)√(H(200-H))+πH(200-H)/4]*10-6(A.0.3-3)3.当建筑物的高度<100m时,当四周在2D范围内有比它高的其他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A e =LW*10-6(A.0.3-4)4. 当建筑物的高度≥100m时,其每边的扩大宽度应按等于建筑物的高度计算,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A e=[LW+2H(L+W)+πH*H]*10-6(A.0.3-5)5. 当建筑物的高度≥100m时,当四周在2H范围内有等高或比它低的其他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A e=[LW+H(L+W)+πH*H/4]*10-6(A.0.3-6)6. 或者当建筑物的高度≥100m时,当四周在2H范围内都有比它高的其它建筑物时,其等效面积可按下式计算:A e Ae =LW*10-6(A.0.3-4)计算过程年预计雷击次数: N=k*N g *A e =1.00*1.00000*0.00545=0.00545其中: 建筑物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N g =0.1T d =0.1*10.00=1.00000等效面积A e为:H<100M,A e =[LW+2(L+W)√(H(200-H))+πH(200-H)]*10-6=[37.00*7.90+2*(37.00+7.90)*sqrt(4.20*(200-4.20))+3.1415926*4.20*(200-4.20)]*10 -6 =0.00545计算结果根据《防雷设计规范》,该建筑应该属于达不到三类标准防雷建筑。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如何计算?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如何计算?
在很多防雷标准或者参考资料、防雷设计资料中都会有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这个数据!对于一般的人来讲这个数据可能很抽象,谁也不知道这个数据到底是如何算出来的。
其实这个数据是有科学来源的,下面岱嘉电气来简单说一下这个预计雷击次数是如何算出来的!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应该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N=k×N
g ×A
e
对于上面公式的各个参数的解释如下:
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
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金属屋面没有接地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山顶上或旷野的孤立建筑物取2;
N
g
——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A
e
——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以上就是岱嘉电气关于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如何计算的解答,有其他相关的问题或者防雷接地相关材料需要也可以联系!。
防雷计算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书
工程名称:xxxxxxxxxxx 计算人:123 共 1页,第 1页
一.计算依据: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附录一所示公式进行计算
二.已知条件:
建筑物的长度 L(米)-------------------------------50 建筑物的宽度W(米)-------------------------------50 建筑物的高度 H(米)-------------------------------60 当地的年平均雷暴日天数 Td(天/年)-----------10 校正系数 k-----------------------------------------------1
一般情况.7;位于河湖边、山坡下 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
三.计算公式和过程:
建筑物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Ng =0.024Td1.3=0.024× 10 1.3 = 0.479 等效面积Ae计算: 公式① Ae={LW+2(L+W)×[H(200-H)]0.5+π H(200-H)}×10-6 公式② Ae=[LW+2H(L+W)+π H2)]×10-6 本建筑物高度H<100米,按公式①计算得: Ae= 0.04722 年预计雷击次数: N=k×Ng×Ae= 0.023
四.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该建筑物达(不)到?级防雷标准,按?级防雷建筑设防
附录: 二类:N>0.06 省部级办公建筑和其他重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 N>0.3 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三类:0.012≤N≤0.06 省部级办公建筑和其他重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 0.06≤N≤0.3 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N≥0.06 一般性工业建筑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国际上已确认N g 与年平均雷暴日T d 为非线性关系。
本规范修订组与有关规范修订组口头商定结合我国情形采纳3.1024.0d g T N =。
至本规范定稿时止,IEC -TC81未通过的文件提出N g 与T d 关系式为3.1023.0d g T N =。
本附录提出运算A e 的方法基于以下原则:1.建筑物高度在100m 以下按滚球半径100m (即吸引半径100m )考虑。
其相对应的最小雷电流约为7.34)10100(54.1==I kA ,接近于按运算式108lg I P -=以积存次数 P =50%代入得出的雷电流I =32.5kA 。
在此基础上,导出运算式(附 1.4),其扩大宽度等于)200(H H -。
该值相当于避雷针针高H 在地面 上的爱护宽度(当滚球半径为100m 时)。
扩大宽度将随建筑物高度加高而减小,直至100m 时则等于建筑物的高度。
如H =5m 时,扩大宽度为2.31)5200(5=-m ,它约为H 的6倍;当H =10m 时,扩大宽度为6.43)10200(10=-m ,约为H 的4.4倍;当H =20m 时,扩大宽度为)20200(20-=60m ,为H 的3倍;当H =40m 时,扩大宽度为)40200(40-=80m ,为H 的2倍;当H =80m 时,扩大宽度为)80200(80-=98m ,约为H 的1.2 倍。
2.当建筑物高度超过100m 时,如按吸引半径100m 考虑,则不论高度如何扩大宽度总是100m ,有其不合理之处。
因此,当高度超过100m 时,取扩大宽度等于建筑物的高度。
此外,关于周围建筑物对A e 的阻碍,由于周围建筑物的高低、远近都不同,运算专门复杂,因此不予考虑。
如此,在某些情形下,运算得出的A e 值可能比实际情形要大些。
“a ”为法定运算单位符号,表示时刻单位“年”附录三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附3.l)式中的A值,实际上是冲击系数a的倒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书
计算依据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年版的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已知条件
建筑物的长L=122.4米
建筑物的宽W=15米
建筑物的高H=15.6米
当地的年平均雷暴日天数T d =17.00天/年
校正系数k=1.00
计算公式和过程
年预计雷击次数: N=k*N g *A e =1.00*1.7*0.0256=0.0435
其中: 建筑物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N g =0.1T d=0.1*17.00=1.7
等效面积A e为:H<100M,A e=[LW+2(L+W)*SQRT(H*(200-H))+3.1415926*H (200-H)]*10-6
=[122.4*15+2(122.4+15)*SQRT(15.6*(200-15.6))+3.1415926*15.6*(200-15.6)]*10-6
=0.0256
计算结果
根据《防雷设计规范》,该建筑按人员密集场所考虑设三类防雷。
附录:二类:N>0.05 省部级办公建筑和其他重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
N>0.25 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三类:0.01<=N<=0.05 省部级办公建筑和其他重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
0.05<=N<=0.25 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N>=0.05 一般性工业建筑。
建筑物的长L=35.2米
建筑物的宽W=13.15米
建筑物的高H=32.7米
当地的年平均雷暴日天数T d =16.8天/年校正系数k=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