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与计算.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课本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备课本)吴劲锋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08年7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机械化概论一、农业机械化的几个基本概念1、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类机器和机具的总成。
人畜力劳动逐步被农业机械所代替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农业机械拥有量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衡量农业生产力的唯一标准)。
2、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一个过程,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者素质的改变,二是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变,三是对农业生产工艺的改变。
分狭义和广义农业机械化两种。
狭义农业机械化:运用各种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机具代替人、畜力和传统农具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
广义农业机械化:是指农林牧副渔各生产部门的生产实现机械化作业的过程。
3、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把农业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体系。
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
4、农业现代化:表述1: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科学来组织管理农业生产过程,将落后的农业改造成具有现代水平的农业。
表述2: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
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
具有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二、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综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系:1.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2.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3.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4.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
第二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模式及特点一、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及特点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继而相继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
一、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概念1.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包括2.农业机械拥有量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唯一标志。
3.狭义农业机械化:通常是指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某个生产环节的作业机械化或某种农业生物产品以及某个农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农业机械化及应用各种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机具替代人处理和传统农具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
4.广义农业机械化:通常是指农、林、牧、副、渔各生产部门的生产机械化的过程。
5.农业机械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变化:(1)对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改变(2)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变(3) 对农业生产工艺的改变劳动者是农业机械化众多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是第一要素。
6.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把农业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体系,它体现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技术特点(一)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1》地多人少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2》人多地少例日本3》介于二者之间例西欧(法国)4》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三、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1》劳动密集程度: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比例称为密集度,劳动密集度越大农业机械化的客观诱因就越小,反之就越大,从动态来看劳动密集度增加,机械化趋向停滞,劳动密集度减小机械化便趋于发展,这是因为农业机械化是以机器为主体的生产力系统取代人力畜力为主休的生产力系统的过程,机器要能取代人力,不决定于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客观是否形成这种现实需要畜力,一般来说这种需要的形成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使用机器比使用人更合算,就像在工业发达国家发生的情况那样。
二是劳动力密集度降低了,即劳动力不断向种植业以外产业转移,这两种途径实际上是相互交错的,工业发展不仅使机器价格下降,而且也会造成更多就业机会,使劳动力逐步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因此,从客观总体来看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
2》工业的发展影响对农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农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援,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取决于农机工业的发展,农机工业是农业机械化的一面镜子,工业对农业机械化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提供经济实用的机器设备②这些机器运转所需要能源品种和数量③提供就业机会,机器的适用性表现为能较好的满足作业对象的工艺要求,使用的经济性表现为运用过程的高效、优质、低耗,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器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如主要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耐久性、使用的方便性等,以及机器的价格能源品种及数量供应是否充足是保证农业机械发挥其效应必不可少的,所有这些不反取决于农机发展的技术水平,而且取决于整个工业。
第二章-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与计算复习进程
农业机器系统
▪ 机器系统
▪ 完成农业生产所必须的、互相协调的农业机器 的组合
▪ 地区、行业、作物的生产系统中的各种机器的 组合
▪ 层次和范围 地区、行业、作物 ▪ 组成 动力、机具 相互配合 ▪ 机群
▪ 企业的各种动力、机具、自走机具和维修、运 输、贮存设施的总和
▪ 规模 私有、集体和国营
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
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的评价
▪ 土地产出率 单位面积上的产量或产值 ▪ 劳动生产率
▪ 一个劳力一年的成绩 作物量、面积、价值 ▪ 单位面积或价值消耗的劳动
▪ 资源利用率 水、肥、能源的利用情况 ▪ 投入产出率 经济指标
▪ 机器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 投资效益率 τ=C/K ▪ 投资静态回收期 T=K/C 3~6年 ▪ 投入产出比λ=(∑Ci)/K
▪ 农业生产系统 人们参与控制的生物与自然环境 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系统
▪ 构成
▪ 生物 农业系统的投入和产出物 ▪ 环境 为生物提供营养和生存条件 ▪ 技术 使生物和环境相互适应 ▪ 经济 投入与管理,效益与发展
▪ 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
▪ 以机器为劳动工具的农业生产系统 ▪ 科技发展和规模扩大的结果 ▪ 代表先进生产力
▪ Yi’=ui(Ri-Ci) Ri 收入变化 Ci 成本变化 ▪ Yi’=aibiSi ai 贡献的比重 bi 挽回率 Si 实际收入
▪ 农机作业贡献总值
▪ ΣYi=ΣYi’-M-Q ▪ M 农机使用费; Q油料费
▪ 农业机械化贡献率
▪ B=(ΣYi/Y)×100% ▪ Y 种植业的利润总额
Cobb-Dauglas函数法
农业机器作业生产率
▪ 概念 单位时间内按规定质量标准完成的作业量 ▪ 计量
最新农业机械化概论-概述ppt课件
有台数或动力数。 2、农业机械作业量
8
主要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
3、农业机械化程度 农业机械化程度是分析和评价农业机械应用程度、衡
量农机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综合指标。 a) 按作业内容分:耕地机械化水平、播种机械化水平
、移栽机械化水平等。 b) 按作物种类分:小麦机械化水平、水稻机械化水平 c) 按区域分(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
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 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 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 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 “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 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 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 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 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2. 土地经营规模、作业地块偏小,农业机械化要有适 当的组织形式。
3. 幅员辽阔,自然和社会条件差异大,必须采用因地 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方针。
4. 资源相对缺乏,经济力量薄弱,必须实行节水、节 能、节本、保护地力的机械化。
4.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农民为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 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 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主要特征: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 逐渐增强,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直接投入逐 步减少,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允 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多 种经营形式并存。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已讲课件修改版)
T TH T T
式中: TP -班内的纯作业时间(h) TH-班内的非作业时间(h) T-班时间(h) 班时间T的构成项目:纯作业时间、田区内空行时间 工艺服务停车时间、检查调整停车时间 机器故障停车时间、技术保养时间 短途转移空运时间、组织不善造成的停车时间 自然条件造成的停车时间
<二>、农业机器作业成本
第五章 棉花和花生生产机械化
第一节 棉花生产机械化 第二节 花生生产机械化
仿生智能作业机械与保护性耕作
一.引言 二.仿生智能作业机具 三.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模式 四.仿生智能机械在保护性耕作中的应用 五.仿生智能机械取得的技术突破及重要成果
农业机械安全监理 第十三章 农机监理基本知识 一、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概念和基础知识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三、农机安全文化和职业文化道德 第十四章 交通特性
4、投入产出率: 投入主要指农业机械与有关设备的投入 产出为增产、提高产品品质或降低成本带来的经济效益 投资效益率τ: τ=C/K(C—投资而获得的平均年净收益;K—投资总额) 投资静态回收期T:T=K/C=1/τ 投入产出比λ: λ=
C
i 1
t
i
K
式中: t—机器或机器系统的服务期 ∑Ci-投资的机器宰服务期间创造的总收益
山西农业大学821农业机械化生产学2020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科目代码:821
科目名称: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Ⅰ考试性质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农业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学所涉及的与农艺相结合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学科中的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体系、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概念与计算、不同地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条件、作业工艺与机具体系等,要求具备评价、选择农业机械化生产与加工工艺及机具的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213。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与计算
包括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物流环节 的机械化生产。
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1 新技术的应用
通信、信息、传感、控制、自动化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是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关键 环节。
2 系统化的思考
构建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机械化系统,是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机械化的国际发展
1
中国机械化水平
财务角度的计算
经济效益可以从财务角度进行计算评估,考虑机械 化生产所带来的生产收益、成本减少和投资回报等 指标。
效益的多面性
机械化生产的经济效益不仅从短期经济角度考虑, 同时还具有持久性、复合性和多方面性等多重优势。
机械化生产的社会效益
1 改善农村生活
机械化生产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提高机械化设备的效率和能力,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管理,为机械化生产创造更有利的 外部条件。
农机作业的能源效率
可再生能源
利用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可以提 高农机作业的能源效率。
燃油种类的选择
选择燃油品质较好的种类,可以在保证作业效率的 同时,减少燃料消耗和排放量。
机械化生产的经济效益计算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 念与计算
农业机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演讲将介绍农业机械化的 各种应用形式和关键环节。
农业机械化的定义
定义
农业机械化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机械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 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现代化程度。
元素
农业机械化包括农业机械、动力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等元素,它们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 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作用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与计算
第一节
机组、机器系统、 作业工艺和生产系统
农用机组
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农业机器主要以机组的形式来运 行、作业和管理。所以首先要明确机组的概念。
机组是进行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基本作业单位,它是由发 动机、传动机和作业机具三个部分组成的。
第二节 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
投入产出率
投入产出率
是评价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的重要经济指标,投入主 要是指农业机械与有关设备设施的投入,产出为增产、提 高产品品质或降低成本,带来的经济效益。通常采用投资 效率、投资回收期和投入产出比几个指标。 投资效益率τ: τ=C/K (2-1) 式中:C-由投资而获得的平均年净收益元/年 K-投资总额 元 投资静态回收期T: T=K/C=1/τ(2-2) 式中:T为投资效益率的倒数。
第一节 机组、机器系统、和作业工艺、生产系统 1.4 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
1.4 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 农业生产系统是人们参与控制的生物与自然环境间
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系统。农业生产系统由生物、
环境、技术和经济四大要素构成。生物是农业系统的投入 和产出物;农业环境(气候、土壤、水)为生物提供营养 与生存条件,生物与环境的结合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农业 技术是使环境更适合生物生长发育要求,如灌溉、土壤耕 作、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或使生物更适应环境条件,如 作物轮作、密植;使生物更符合人们需要如加工、储藏、 保鲜等的方法和装备,如播种方法和播种机械等。经济要 素是提供各种投入,确定生产组织与管理,提高系统效益 ,以及使农业与全社会协调发展。
幅宽利用率β主要取决于机组的行驶直线性 和驾驶员的技术熟练程度。播种和中耕作业要 求β值等于1,耕地和收割等作业β值适当小于1 。影响机组速度利用率的因素很多,在实际生 产中值τ一般较β、ε值低。
1农业机械化生产学第一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图1-5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由表1-1可见,从1957年到2000年的40多年间,农业机械 总动力、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都在持续快速增 总动力增长200倍,年增长率14.7%,小拖、农用运输车 长。总动力 总动力 增长更多。各个期间年增长率不同,以总动力为例,1980年 1980 前年增长率在2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大办机械化的良好 20% 效果,但80年代中期的调整期间,增长率减到3%以下,1986 年随着经济增长,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总动力增长率又上升 到10%左右。 大中型拖拉机和大型农机具在1980年前快速增长,年增 大中型拖拉机 和 大型农机具 长率都在17%左右,但在1980年后增长率急降。然而由于拖 拉机制造能力已形成,故80年代初尚能维持总拥有量增加,到 80年代后期绝对拥有量下降,至1999年才基本恢复。
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任务、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任务、基本内容
3、基本内容 、 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农业机械的设 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内 计制造、试验鉴定、销售推广、运用维修、机 械化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微观与宏观管理。 农业机械化生产一般是指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机 农业机械化生产 械化生产,广义地则包括农、林、牧、副、渔 各业生产过程及产前生产资料准备和产后农副 产品粗加工,贮藏和运输等的机械化作业生产。 因此,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农业机械学 农业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和农业机械学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农业机械学、农业 机械化管理学一样,是农业机械化领域的重要 机械化管理学 专业课程。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七章 现代农业装备的现状 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 现代农 业装备发展现状
与趋势
第一节 现代农 业装备在实现农 业现代化过程...
第三节 现代农 业装备的发展趋
势与措施
第八章 保护性耕作
第一节 保护性耕 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保护性耕 作效益机理
第三节 保护性耕 作关键技术
第四节 我国保护 性耕作典型技术 模式
第十一章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解读
第一节 农机购置 补贴政策概述
第二节 农机购置 补贴政策的主要
内容
第三节 农机购置 补贴政策实施
第四节 农业购置 补贴政策问答
第十二章 农机跨区作业相关 政策解读
第二节 农机跨 区作业实践
第一节 农机跨 区作业发展历程
与展望
第三节 农机跨 区作业相关法律
法规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新技术丛书》编委 会
《现代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编 写人员
序
第一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 展历程与特点
第一节 农业 机械化的定 义与基本内
容
第二节 我国 农业机械化 的特点
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 本概念与管理
第一节 机组、作 业工艺、机器系
统
第二节 土地产出 率、劳动生产率、
资源利用...
第九章 精细农业概述
第一节 精细农业 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精细农业 的技术思想
第三节 精细农业 的技术支撑
第四节 国内外精 细农业发展概况
第十章 农机安全生产相关知 识
第一节 安全生产 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 农机安全 生产知识与安全
措施
第三节 农业机械 安全生产的监督 管理
第四节 农机事故 与应急救援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与计算
定义:农业机器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质量标准完成 的作业量称为机器作业生产率。
1. 移动式机组的理论生产率
W 0.1Bv (hm2/h)
式中:B —机组的构造幅宽(m) v —机组的理论速度(km/h)
(1)机组的理论班生产率
W 0.1BvT (hm2/班) 式中:B —每班时间(h)
2.1 土地产出率
定义:单位面积上农作物产量或产值。 计量单位:kg/hm2,t/hm2,元/hm2。
2.2 劳动生产率
定义:一个农业劳动力一年生产的作物量, 或负担的作业面积,或所创造的农业 产值。 计量单位:kg/(劳·年) hm2/劳 元/(劳·年)
2.3 资源利用率
定义:水、肥料和石油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情况。 如:kg/(mm.hm2):1mm降水每公顷生产多少 千克粮食; kg/m3:灌1m3水生产多少千克粮食。
机组技术小时生产率
W 0.1Bv 0.1PTvn / K 360NT / K
式中:NT -拖拉机牵引功率(kW),等于发动 机标定功率×发动机标定功率利 用率×拖拉机牵引效率。
3. 影响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发动机标定功率
发动机标定功率利用率
拖拉机牵引效率
作业时间利用率 机组班时间利用率
τ TP T TH
式中: Y i' -农业机械作业的贡献值
i -农业机械作业量(hm2)
R
i
-与不用农机相比,用农机单位作业 的收入增量,即有农机作业时的收
入与无农机作业时的收入之差
C i -与不用农机相比,用农机单位作业
的成本增量,成本增量可以是正值、 负值,即成本降低了
(2)机械收获、植保、排灌的利润贡献值来自两方 面,一是收入增加,二是挽回损失,其贡献值:
农业机械化如何提升劳动效率
农业机械化如何提升劳动效率《农业机械化如何提升劳动效率》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
从古老的刀耕火种到如今的现代化农业,农业机械化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早期的农业机械化尝试较为简单,例如古代中国就有利用简单的水车进行灌溉。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农业机械化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蒸汽动力被应用到农业机械中,大型的蒸汽拖拉机等设备开始出现,不过当时由于技术限制,这些设备体积庞大、操作不便且成本高昂。
后来,内燃机的发明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又一关键节点,它使得农业机械变得更加轻便、高效,成本也逐渐降低。
现代的农业机械种类繁多,涵盖了从耕种到收获,从灌溉到植保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二、农业机械化在耕种环节提升劳动效率在耕种环节,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效率极低。
农民需要用锄头、犁等简单工具进行翻土、整地,这一过程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牵引的犁具,能够一次性对大片土地进行翻耕,其深度和均匀度都远远优于人工操作。
一台大型拖拉机一天可以耕种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土地,相比之下,一个劳动力一天可能只能耕种几分地。
播种方面,机械播种机能够精准地控制播种的间距、深度和播种量。
这不仅保证了种子的合理分布,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播种速度。
以往人工播种可能需要多人协作,且容易出现疏密不均的情况,使用播种机则可以单人操作,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播种任务。
三、农业机械化在灌溉环节提升劳动效率传统的灌溉方式,如人工挑水浇灌或者利用简易的沟渠引水灌溉,存在着劳动强度大、灌溉不均匀等问题。
农业机械化在灌溉领域带来了喷灌和滴灌技术。
喷灌设备可以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地喷洒到农田里,并且可以根据农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湿度自动调整喷洒的水量和频率。
作物生产机械化名词解释
作物生产机械化名词解释作物生产机械化是指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来替代或辅助人工劳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作物生产机械化进行解释。
1. 宏观角度,作物生产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它通过引入农业机械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高效化和自动化。
这种机械化生产方式可以大幅度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2. 技术角度,作物生产机械化依赖于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
例如,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作物生长监测、施肥、灌溉等过程的自动化和精确控制,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同时,农业机械化还包括智能化的农机设备,如无人机、传感器等,可以实现农田勘测、病虫害监测和精准施药等,提高农作物的管理和防治效果。
3. 经济角度,作物生产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通过机械化作业,可以减少人工投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从而增加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同时,机械化作业还可以缩短作业周期,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生产风险,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4. 环境角度,作物生产机械化可以减少农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合理利用农业机械设备可以减少土地的耕作次数和深度,降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农机作业还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综上所述,作物生产机械化是一种通过引入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从宏观角度推动农业现代化,从技术角度实现农业智能化,从经济角度增加农民收益,从环境角度保护生态环境。
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满足人民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考研科目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考研科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考研科目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其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如今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作为一个较为新的研究领域,已经被列为一些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同时,在考研复试中也被作为招生单位进行考察的重要科目之一。
一、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概念农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和设备代替劳动力的一种现代化生产方式,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机械化涉及多个方面,如种植、收获、运输、储存等,同时也跨越了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
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机械化设备分为传统机械化设备和智能化机械化设备。
传统机械化设备以机械完成农业生产的物质动力转换为主要内容,如拖拉机、收割机、灌溉泵站等,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则是利用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使农业机械化设备能够更加精确、高效地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如智能化喷灌系统、智能化化肥施放器等。
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机械化基础。
根据农业部的数据信息显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总的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达到70%以上,并且不断在提升。
机械化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各种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生产效率和产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农业机械化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机配备和使用成本较高,农民农机化装备水平较低问题等。
为此,加大政府补贴和扶持力度,加强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提升,提高农民使用农机设备的技能水平等是必要的措施。
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考研科目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考研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了解全球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掌握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
2、农业机械化基础知识:包括农业机械化设备分类、性能参数和技术指标,机械化生产流程和农机化操作技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
1. 农业生产系统:人们参与控制的生物与自然环 境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系统。由生物、 环境、技术和经济四大要素构成。 2. 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以机器为劳动工具的农 业生产系统。
1. 农业生产系统:人们参与控制的生物与自然环境 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系统。由生物、环境、 技术和经济四大要素构成。
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 概念与计算
第一节 机组、作业工艺、机器系统、生产 系统 第二节 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 率、投入产出率 第三节 机器作业生产率与作业成本计算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第一节 机组、作业工艺、机器系统、生产 系统
1.1 农用机组
1. 进行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基本作业单位,由发动 机、传动机构和作业机具组成。 2. 机组的分类 3. 选好机组的目的:实现机器作业的 高效—机器生产效率高 优质—机器作业质量好 低耗—机器作业成本低 安全—保障机器和作业人员的安全
3. 计量单位:元/h、元/hm2、元/(t· km)、元/t
4. 成本的计算
(元/hm2)
式中: -农机作业技术成本 YT YM -拖拉机小时费用 C W -农具小时费用 -机组小时技术生产率
YT C
5. 变动成本 油料费 拖拉机的公顷作业油料费 (元/公顷)
YfT -拖拉机小时油料费 式中: Sf -拖拉机燃油价格 YfT G Sf (1 P ) G -拖拉机作业小时燃油消耗量 Cf
投入产出比 :
式中:
t —机器或机器系统的服务期 Ci —投资的机器在服务期间创 i 1 造的总收益 K —投资总额
上述计算可以看出,关键是投资而获得 的净收益 的计算, 可由用下式计算:
式中:
—增收的收益 —减少劳动消耗的收益
—减少材料消耗的收益
—其他收益
C C1 C 2 C 3 C 4
W W P -拖拉机润滑油费与燃油费比值, 一般取0.1~0.15。 W -机组小时技术生产率
C
劳动报酬费 单位作业量劳动报酬
nSLT mSLM CL W
(元/公顷)
式中:SLT -拖拉机手工时费 SLM -农具手工时费 n -班作业拖拉机手人数
m -班作业农具手人数
C
维修费
机组作业公顷维修费
YmT YmM Cm W
C C
第三节 机器作业生产率与作业成本计算
3.1 农业机器作业生产率
定义:农业机器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质量标准完成 的作业量称为机器作业生产率。
1. 移动式机组的理论生产率 (hm2/h) 式中: —机组的构造幅宽(m) —机组的理论速度(km/h) (1)机组的理论班生产率 (hm2/班) W 0.1Bv 式中: —每班时间(h)
1.2 农业机器作业工艺
1. 定义: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加工对象进行加工 的方法、步骤、组织、监控等称为农业机器 作业工艺。 2. 内容: -作业工艺方法的选择 -作业工艺的准备 -作业工艺的运行 -作业验收
1.3 农业机器系统
1. 机器系统:常用于地区、行业、作物的生产 系统中各种机器的组合。 或:完成农业生产过程所必须的、相互协 调的农业机器的组合。 2. 机群:指某个农业企业所拥有的各种动力机 械、作业机械、自走式机器以及用于维修、 运输和油料储存设施的总和。
3. 影响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发动机标定功率 发动机标定功率利用率 拖拉机牵引效率 作业时间利用率 机组班时间利用率 式中: -班内的纯作业时间(h) -班内的非作业时间(h) -班时间(h)
τ
班时间 的构成项目 纯作业时间 田区内空行时间 工艺服务停车时间 检查调整停车时间 机器故障停车时间 技术保养时间 短途转移空运时间 组织不善造成的停车时间 自然条件造成的停车时间
2.3 资源利用率
定义:水、肥料和石油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情况。 如:kg/(mm.hm2):1mm降水每公顷生产多少 千克粮食; kg/m3:灌1m3水生产多少千克粮食。
2.4 投入产出率
投入:主要指农业机械与有关设备的投入 产出:增产、提高产品品质或降低成本带 来的经济效益 投资效益率 : 式中: —投资而获得的平均年净收益 —投资总额 投资静态回收期 :
第二节 评价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的基本 指标
2.1 土地产出率
定义:单位面积上农作物产量或产值。 计量单位:kg/hm2,t/hm2,元/hm2。
2.2 劳动生产率
定义:一个农业劳动力一年生产的作物量, 或负担的作业面积,或所创造的农业 产值。 计量单位:kg/(劳·年) hm2/劳 元/(劳·年)
T
3.2 农业机器作业成本
1. 构成: 油料费、工资、维修费、资金利息、折旧费和 管理费。 各项费用中油料费居第一位,其次是维修费。 2. 成本的分类:
变动成本:随年作业量而成比例变动。有油料费、日常维修、 大修费用等。 固定成本:不随年作业量的多少而变化。有折旧费、资金利 息和管理费等。 劳动报酬取决于计薪方式而归类,如按工作量计酬,则计入 变动成本;如按月计酬,则计入固定成本。
生物:农业系统的投入和产出物; 农业环境(气候、土壤、水):为生物提供营养和生存条 件,生物与环境的结合是农业生产的核心; 农业技术:使环境更适合生物生长发育要求,如灌溉、土 壤耕作、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或使生物更适应环境条件, 如作物轮作、密植;使生物更符合人们需要如加工、储藏、 保鲜等的方法和装备,如播种方法和播种机械等。 经济要素:提供各种投入,确定生产组织与管理,提高系 统效益,以及使农业与全社会协调发展。
B
v
(2)机组的小时技术生产率: (hm2/h) 式中: -机组幅宽利用率 -机组速度利用率 -机组班次时间利用率
W 0.1Bv
2. 以功率和比阻表示的移动式机组生产率 机组作业幅宽 (m) 式中: -农机具的比阻(N/m) -拖拉机的挂钩牵引力(N) B PT / K 机组技术小时生产率 式中: -拖拉机牵引功率 K (kW),等于发动 机标定功率×发动机标定功率利 用率×拖拉机牵引效率。 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