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衰微的主要原因-2019年文档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在河西地区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在河西地区发展的原因及影响韩锋本文原载《孔子文化研究》(一)下册,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7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的历史现象就是民族矛盾尖锐、错综复杂,但是在对抗与冲突中,民族融合的趋势也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中儒学“独尊”的状态被打破。
在中原儒学日益没落的情况下,河西一隅却与之相反,儒学异常繁荣,不仅保留了两汉以来中原的儒学文化,而且使儒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儒学在河西传播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首先,统治者的大力倡导。
东晋时期,除了东晋政权管辖的范围以外,在中国的北方到西北、西南地区先后出现了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大都为少数民族所建立。
这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程度不高,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文化传统薄弱。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22页)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同时,社会发展程度提高,生产方式迅速朝封建制转化。
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基础,必须要在上层建筑领域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观念形态。
所以,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封建观念形态,自然就成为他们模仿和学习的范本。
从十六国初期到北魏北周,北方每一个较稳固的政权和每一个明智的统治者,都曾经采取明确的措施倡导和推崇儒学。
自北方动乱之初,在西北凉州地区建立政权最早的是汉人张轨建立的前凉。
张轨“家世孝廉,以儒学显”,至凉州后,即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强化儒学教育。
还曾“令有司可推详立州已来清贞德素,嘉遁遗容。
高才硕学,著述经史。
临危殉义,杀身为君。
忠谏而婴祸,专对而释患。
权智雄勇,为时除难。
献佞误主,伤陷忠贤。
具状以闻。
”以至“州中父老莫不相庆”。
张轨死后,其子张寔继父业,“遣督护王该送诸郡贡计,献名马方珍,经史图籍于京师”(《晋书·张轨传》)。
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革,使得儒学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所下降。
然而,尽管如此,儒学在这一时期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传承。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在经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经学家们对经典的注释和解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其中,郑玄和王弼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经学研究成果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在教育方面也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的教育家们致力于推广儒学教育,提倡“教化天下”的理念,努力提高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他们还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力求使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在政治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尽管这一时期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但儒学的价值观和理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贯彻和实施。
例如,当时的政治家们普遍注重道德教化,力求通过道德教化来稳定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传承。
这一时期的儒学家们在经学、教育和政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思想的兴衰历程原因分析及历史启示
1.中国儒家思想的兴衰历程原因分析及历史启示一.原因分析:(儒学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盛世,也曾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冲击。
在这几千年的沧海浮沉中,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中流砥柱。
儒学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办,之后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各家的思想来发展自己。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家思想遭到破坏。
在汉朝儒家第一次走向辉煌,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家学派走了下坡路,尽管儒学的正统地位仍保持着,但已失去了垄断地位,就在宋朝建立伊始,儒家学者们抓住这一统一的机会,最终使儒学发展到了顶峰,这就是宋明理学的功绩。
晚清时期,对于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当时的哲学家,思想家对于理学的空谈不感兴趣,主张实学,务实入世,儒学在此陷入衰微。
在五四运动之后,儒家的思想彻底被废弃。
科学,民主的思想进入中国。
注意:要是短简答题就写,论文就不写。
(一).古代儒家思想兴衰历程及原因分析1.儒学在战国初期虽有所发展,但并未广泛流行。
从孔子到荀子历经了300年。
在整个过程之中儒学并不是官方学说,儒学一直处在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之中。
1.首先,儒家大师们提出的理论只是由下而上的改革的愿望,而并非由统治者决定的由上而下的选择。
这样它就必然不会以统治阶级的道德为基础。
这样它与统治者、与朝代的联系就不是很紧密了。
2.其次,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若写论文就分点论述)2.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浅析唐代儒学地位衰微的原因
浅析唐代儒学地位衰微的原因摘要】传统儒学发展至唐代虽然依然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相比于前后各代,其地位却有明显的下降。
本文将从魏晋时期儒学“独尊”局面被打破,统治集团扶持的弱化,佛、道二教的冲击和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异儒思潮四个方面来论述唐代儒学地位衰微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儒学衰微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思想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也自此登上了官方正统思想的宝座。
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儒学发展到了唐代受到了来自自身和外部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儒学仍是唐代大一统封建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但相对于汉、宋、明而言,其地位要低得多。
本文就将从四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唐代儒学地位衰微的原因。
1 魏晋时期儒学“独尊”局面被打破细究儒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远在其登上统治之时就已经为其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儒学自汉代取得统治地位后倍受恩宠,因而学术空气使人感到窒息,儒学发展也受到极大的束缚。
其次,今文经学宣扬的“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其后又同谶纬迷信结合,使其更加荒诞无稽。
再者,西汉经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那就是烦琐、迂腐、缺乏创造性,皇权对经学的提倡又使经学经典变得神乎其神,儒生们只能在注经中讨生活,思想僵化。
随着皇权衰落,作为官方钦定意识形态的经学也必然走向衰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寻求新的发展之路,思想家们对儒家经学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加以估量,探索如何突破经学严谨家法,走融合各家以图发展的道路。
但是由于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朝代更替频繁,执政者的个人信仰倾向不同。
不同时间、不同区域,封建政权对于儒、佛、道三教的态度和政策亦不相同。
当时的儒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将经学引向了崇尚清谈,消极避世的玄学歧途。
南朝以后,佛教势力趋于膨胀,最高统治者极力推崇,士大夫阶层潜心研习佛典,使得佛教的影响逐渐深入普及而逐渐取代了传统儒学和玄学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文学1
北 朝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550陕西西安
齐文宣帝高洋
周孝闵帝宇文觉
社 会 特 点
1.长期战乱、动荡、分裂
2.豪门大族垄断政权,寒门庶族倍受 压抑 3.儒家思想衰落
文 学 特 点
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二.文学集团的活跃
三.个性化、抒情化作品迅速发展
文 学 特 点
幸 甚 至 哉 , 歌 以 诵 志 。
星 汉 粲 烂 , 若 出 其 里 。
日 月 之 行 , 若 出 其 中 。
秋 风 萧 瑟 , 洪 波 涌 起 。
树 木 丛 生 , 百 草 丰 茂 。
水 何 澹 澹 , 山 岛 竦 峙 。
东 临 碣 石 , 以 观 沧 海 。
曹 操
步 出 夏 门 行 观 沧 海
呦 呦 鹿 鸣 , 食 野 之 苹 。 我 有 嘉 宾 ,
悠 悠 我 心 。 但 为 君 故 , 沉 吟 至 今 。
何 以 解 忧 ? 唯 有 杜 康 。 青 青 子 衿 ,
去 日 苦 多 。 慨 当 以 慷 , 忧 思 难 忘 。
对 酒 当 歌 , 人 生 几 曹 何 操 ? 譬 如 朝 露 ,
短 歌 行
5、文学发展规律的自然选择
建 安 文 学
建安文学的兴盛,实际也是文学发展规律 的自然选择,两汉文学为建安的兴起了准备作 用。
三、建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建 安 文 学
1、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抒发 个人理想与情感。 2、主要成就在于诗歌。 3、境界开阔,自由洒脱。
第二节 “三曹”
一、曹操及其文学创作
魏文帝曹丕 汉昭烈帝刘备 吴大帝孙权 晋武帝司马炎 晋元帝司马睿 宋武帝刘裕 齐高帝萧道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与衰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与衰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段时间内文化的繁荣和衰落交织在一起,带给人们深思。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不容忽视。
在这个时期,政治动荡不断,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尤其在魏晋时期,士人主导了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以文人为核心的士风。
文人们通过自身的才华和学识,在社会上取得了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们以书信往来、辞章对策等方式展开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士人文化。
庾阳、陶渊明、嵇康等名士成为这个时期文化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后世。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还注重文学创作,诗、赋、曲等文体风行一时,诗人谢安、曹操、王羲之等人的作品至今流传。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并不持久,很快出现了衰落的迹象。
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持续不断的战乱导致了文化的倒退。
一方面,社会的不稳定给文化的繁荣带来了阻碍。
战乱局势下,人们更加关注生存和安全问题,文化活动受到了限制,许多文人不得不放弃文化创作从事军事和政治等工作。
另一方面,政治腐败和社会道德的沦丧也是导致文化衰落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时期,政治家和文人的界限变得模糊,士人逐渐失去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道德标准。
士人们的行为和作品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尊重已不如以往。
除了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衰落还与士人自身的境遇有关。
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政权更迭,士人们往往陷入政治纷争之中,他们的才能不再仅仅是为了写作和创作的需要,而是被迫卷入政治斗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努力。
这种境遇使得士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和投入减少,他们无法全心致力于文化创作和思想的交流。
加之,当时经济形势的动荡,士人们的经济来源不稳定,很多人陷入贫困之中,这更为他们的文化创作和追求带来了困难。
总体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和衰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现实。
虽然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曾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随着战乱的加剧和社会道德的沦丧,文化逐渐遭受到了冲击和破坏。
知识点1_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玄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其宣扬 的老庄哲学,经过曲折的演变,终于与儒家哲学相表里,即 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 心主义思想,成为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教:早在魏晋,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 。魏晋玄学上承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思想,并把儒家的 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 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玄学以精神性的“无”, 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 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 ,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 为而处。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 学所说的“无为”,重点在讲处世术。从“无为”出发,为 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 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
知识点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 兴运动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 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 ”又“遵道”。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 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 ,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 。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 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 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 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第四,实 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 ,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 的经济力量;
湖南省长沙市2019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2019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3分)1.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2.2017年5月由北京主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下列与古代丝绸之路有相似作用的历史事件是()A.文成公主入藏B.宣政院设立C.郑和下西洋D.伊犁将军的设置3.由CCTV记录频道首播的专题片《帝国商行》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已逐渐不为今人所知,被人们遗忘的商人群体,他们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在中西贸易的舞台上非常活跃。
纪录片中涉及到的城市是()A.北京B.南京C.广州D.厦门4.“它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被誉为‘国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材料中的“它”是()A.《红楼梦》B.京剧C.昆剧D.《本草纲目》5.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的抗日民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B.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国民政府对目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D.两安事变的爆发6.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
下列两幅图片所示两个特区最主要的区别是()A.文化传承不同B.政治体制不同C.经济模式不同D.生活方式不同7.福田区某中学九年级小明同学利用白度搜索历史资料,输入关键词:耶稣、圣诞节、公元纪年、中世纪等,由此判断他正在探究学习的知识是()A.伊斯兰教B.佛教C.基督教D.古印度的种姓制度8.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必须分置,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
在资产阶级创立新体制的过程中,最早贯彻这一思想的国家是()A.英国B.美国C.法国D.日本9.某国“在1825年建成世界上地一条铁路,1850年基本形成全国干线铁路网”,率先进入“铁路时代”。
汉魏之际儒学中衰的再思考
对汉魏之际儒学中衰的再思考河北大学历史学院2021级专门史研究生罗文一儒学的发展和在汉代的确立与保护儒学是中国古代帝制社会的主流思想。
要想讨论魏晋时期儒学衰落,首先要弄清汉代儒学的正统地位成立原因和保护方式。
进而研究魏晋时期这些原有条件发生了如何的转变,以取得结论。
儒学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创建的思想派别。
以“礼”“仁”作为其思想核心内容。
所谓“克己复礼谓之仁”。
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而使之符合“礼”的要求,“礼”即为君臣、父子、长幼、贵贱之间的秩序,符合了这种秩序则可以处置好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1。
从儒学的宗旨上来讲就包括着一种保护原有“秩序”的本意。
这也是统治阶级能够接受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原因之一。
但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虽被历代门生所发展和深化,却始终没有真正被统治者所利用。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一样属于“入世”之学,但其“治国”的教化作用更为突出,而法家则更偏重于“立法强兵”而“平天下”。
儒学真正被统治者完全接受是在汉武帝时期,其保护“秩序”的思想被董仲舒所进一步发挥。
董仲舒对儒学的庞大贡献在于把儒学“秩序”的本意与社会思想“天”的概念相结合,使这种“秩序”成为“天意”2,而且将“仁政”“大一统”思想植于其中。
将自然万物、社会发展的规律均附会于天,即:“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其間。
春生夏长百物以興,秋殺冬收百物以藏。
故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
”3既然世间万物都来自于天,受天的控制,进而提出人们的活动要顺天而听于君,君主的统治1自《四库全书》所收《论语全解》颜渊第十二:“勝已之私謂之克。
禮,性所有也。
克己而趋焉謂之復。
盖不逺之復令于修身。
故復禮本於克己,克己則能仁,復禮則能克。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則不在久矣。
為仁由已則不在外矣,為仁由已故不可以不克己。
2这种“天意”是一种“超自然力”、“神格化”的概念,以为操纵世间万物的终极力量。
古代文学思考题整理
一.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
乱世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型特征。
2、由于政权更迭的频繁,统治集团中争权夺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形成了文学的悲观与放达的感情基。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二.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文体得到长足发展:1、五言诗创作达到顶峰;2、骈文出现并发展迅速;3、骈赋发展进入高峰;4、七言古诗确立并取得可喜成绩;5、民歌兴盛;6、小说初具规模;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
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
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正始诗风: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由直接敏锐变为间接隐晦,感情的表达由热烈直率转为曲折含蓄。
人生态度经历了从高飏到内敛、从追求立功到痛苦自保、从慷慨淋漓的情感宣泄到玄远清虚的哲学幽思的变化;作品的风格从刚健明快,渐变为含蓄隐晦。
多采用曲折的象征、比拟手法,形象性上有所前进,但出现以诗谈玄说理的苗头。
2、试述“三曹”的诗歌创作及成就。
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其主要成就是乐府诗,他是文人向民歌学习,创作拟乐府的第一人。
其主要成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
《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
《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好题过关)(解析版)
专题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过关】1.(2023·北京怀柔区三模·3)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下列选项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征的是()①战火连绵,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②数百年分裂局面是由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③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④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各统治者为了巩固壮大自己的统治,努力发展经济,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故①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数百年分裂局面是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是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典型特征,故②错误;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故③正确;从西晋末年起,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的开发;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文学发展(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南北朝民歌),书法(“书圣”王羲之)、绘画(顾恺之)等大放异彩,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23·山东淄博三模·3)图1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
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
这说明当时()图1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B.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据题干内容可知,在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富贵之家在祭祀或者宴请之时,都采用“炙”这种烹饪肉类的方法,而“炙”本来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故选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着重点是“炙”这种烹饪肉类的方法被汉族人所使用,这与华夏认同观念无关,并且,华夏认同观念一般指的是其他少数民族认同中原汉族地区的文化,排除A项;据题干内容可知,其所述史实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借鉴了游牧民族的习俗,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富贵之家使用北方游牧民族“炙”这种烹饪肉类的方法,并没有涉及饮食结构问题,排除D 项。
魏晋南北朝盛衰的历史原因分析
魏晋南北朝盛衰的历史原因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它的历史虽然没有像汉唐那样悠久,但它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六朝”时期,它的时代背景相当复杂,许多因素都有助于它的盛衰和衰落。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社会变迁、外部环境等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盛衰的历史原因。
一、历史文化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多种文化思潮,众多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流派也不断涌现。
这个时期,在文化上主要有两种思潮:一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禅让”思想,二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黄老”思想。
这些文化思潮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繁荣。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也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
例如:曹操、诸葛亮、王粲、王羲之、谢灵运、陶渊明、张衡等等。
这些文化名人的出现,不仅为后来的文学、历史、政治、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也推动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精神的形成与传播。
二、政治制度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较为深刻地影响了时代的走向和朝代的兴衰。
在政治制度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由封建独裁垄断转向了官僚集团的掌控。
首先,南北朝时期《金属铭文》、《田间碑铭》、《七十二家房颂》等较早的讴歌北魏大力发展农业、优待农民的奏章出现了。
在经济上,北魏在开拓土地、建设农田、提高农民耕作技术等方面采取了开源节流政策。
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加快了社会经济稳定的步伐。
其次,南北朝时期农村的庄园经济也逐渐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模式。
庄园主对农民实行无限期的雇佣制,让农民在劳动过程中不断负债,从而形成了类似于封建主义的庄园制度,这引起了社会政治上的严重动荡。
三、社会变迁因素社会变迁是推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制造与商业经济成为当时重要的发展方向。
由于农业生产力的高度集中,不断的军事征战和财政压力,使得北方各族的土地遍地开采,在工业制造和商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并且盛行,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魏晋南北朝的儒家理论,却比较滞后。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一位儒学大家。
除了在无神论方面有所发展外,在哲学本体论上,却无多大进展。
范缜虽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质用观,具有体用论的意义,但没有展开充分的论述。
比之先秦两汉的哲学,并没有前进多少。
比之佛道的本体论,落后了一大截。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被打破独尊地位,处于衰落之中,但是儒学的传统并没有中断。
正因为这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的学术地位两汉经学流弊很多,形式繁琐,内容驳杂,及至魏晋,便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
对于玄学,一般看作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但并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学中的重要地位。
玄学的发展借助于两汉经学,王弼注《周易》,释《论语》,何晏作《论语集解》等等,都是玄学家们为经学玄学化所作的努力。
儒家的主要经典《周易》与《老子》、《庄子》被并称为三玄。
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问题,虽然来自老庄,但与《易传》思想关系密切。
儒家思想在魏晋玄学时期有重要发展,它一扫两汉经学的繁琐芜杂,剔除了经学的天人感应说等神秘成分,使抽象思维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魏晋南北朝隋唐虽是儒家文化处于低谷衰落的一个时期,但不代表具体在民族思想方面也毫无建树。
相反,这一时期由于是我国各民族大迁徙和融合的时期,且经常处于群雄割据、汉族与少数民族所建政权鼎立并存的状态,因此,注定了儒家民族思想在这一时期有着巨大的飞跃与提升,值得我们认真的反思与研究。
一、江统及其《徙戎论》江统,字应元,西晋末年人,是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
时,匈奴、鲜卑、氐、羌等族不断内迁,并在归附的名义下,大批进入中原,与当地汉族杂居。
由于文化习俗及民族利益诉求的差异,人居内地的少数民族时常与汉族政权发生冲突,如:公元294年,匈奴人郝散起兵攻上党:公元296年夏,其弟郝度元又起兵反晋;同年八月,氐族首领齐万年又率领氐、羌人民,进围泾阳,并威慑关中。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答辩题目及解析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答辩题目及解析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为什么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参考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士人们深感儒学不足以救世,不足以卫己,于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发生了极大转变。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不仅打破了儒学独尊的局面,而且儒学的发展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2.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王朝会推崇儒学?【参考答案】(1)儒家思想推行等级、制度、大一统思想,主张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2)有利于少数民族统治者吸引汉人人才,发展政治、经济,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
(3)这些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统治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和平,有利于推崇儒学。
(4)个人因素:这些统治者,如石勒、孝文帝,都精通汉族文化,崇尚儒学。
3.简要论述我国古代儒学的演变?【参考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当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西汉时期:西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儒学地位衰落,佛道儒三教合流。
(4)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
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
(5)明清之际: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儒家思想在这种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中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进步思想和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知识与能力】了解魏晋南北朝儒学发展情况,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提高分析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孝文帝大力推行儒学的原因,提高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儒家思想兴衰历程及原因
儒家思想 自 身发展和统治者的认同等几种因素。衰落的 主 要原因有儒家思想内部的变质、当时的文化危机
和与主流统治思想相违背等等。 关键词:儒家思想;兴衰历程;原因
中图分类号: R — 2 ) ' — 2 文献标 只 码:A 文章编号:1 6 7 3 -9 5 0 7( 1 4 )0 6 _o 1 O l 一0 3 对于儒家思想的诞生,学界认为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女 L 亍 ; 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正如 张荣刚所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 展, 儒家学 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 化与发展。儒家讲的是圣王之治,主张施 ‘ ’ 、行 ‘ E i 。从其沧 J 『 立之日 起,就与中国古代 的宗I 法政治结下了不 解之缘,并 且 随着由宗法而家埃— 的社会政治变迁, 儒家的思想、理论也与之相应地发展变化,不断改变 自己 的内容和肜式以适应历代统冶者和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需 要。 删孑 长 爽 I 以 为儒家思想在一定时期兴盛,甚至成为国家 思想意识形态是有原因的,其包括 : 第一儒家思想与 自给 自足自然经济的内在契合性;第二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的社 会结构的内在契合性;第三儒学与专制王权 的内在契合 性 。各界学者都有对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 其主要 目的都是希 望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儒家思 想在道德 E 、法律上、治国上 、经济上、生态环境 E 等方 面都有着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这些思想在每个朝代都起 着一定的作用。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时期创立 以来 ,随着 史舞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继承和 发展孔子孺家思想的基础上,出现了孟子的 “ 民贵君轻” 思想 , 这使儒家思想与当时诸侯争霸的局面相结合。而儒 家思想并非一直成为国家思想意识形态,其也有衰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创立和初步发展, 但也是受 到冷落的阶段。在春秋时代 ,秦国一直受到晋国的压制, 这样的背景 自 然是阻碍了秦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家历来 重视教育,同时 艮 重视教材的整理和传播。对经典的整 理工作—直l 殳 有中断,而这样的整理工作正是在秦代达到 了顶峰,完成了对六经的定型。秦统一以后秉承其对东方 文化—贯的开放态度, 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文化采取的 是积极吸收政策, 但是由于其间儒家文化和秦国固有的文 化传统的冲突以及秦始皇的个 ^原因而有所反复,出现了 ‘ ‘ 焚书坑 ’ 的举动,这是儒家思想遭到了一定程度压制, 动并没有对儒凉的发展传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儒学在汉代的复兴正是在秦代发展的基础 匕 产生的。 汉代的儒家思想处于 ‘ 独 尊”的地位,儒学在汉代的 发展具有不可代替性,为儒学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儒家思想在汉代通过在理论 E 的不断完善和变化,形 成了自己的内涵,从而赢得了正统地位。儒家在汉代的发
南北朝儒学之衰
南北朝儒学之衰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时代,战争迭起,换代频繁,政治极其昏暗。
但是和它政治上的昏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思想上的解放。
汉代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并且盛行,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有人认为儒学在魏晋时期已经被玄学所代替,南北朝时期佛学占主导地位,儒学始终处于衰微状态。
其原因以及影响何在,本文即就此问题展开。
一、魏晋南北朝儒学衰落之由(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衰落,首先是和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两汉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巩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相对繁荣,所以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学也比较兴盛。
但是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逃离户籍的流民成为豪族地主的部曲,通过“屯田”和“户调”的租佃制度养育军事首长兼地主豪强的生活,这种方式成为魏晋时期统治者保持其统治的基础。
两汉以来的比较固定的编户齐民的政治制度和剥削方式随着社会的动乱以及农民战争的打击而破产,思想意识领域也从汉代儒家学者对古籍图书的章句训诂上转到了魏晋士人的玄虚清谈。
而且随着九品中正制的逐渐确立,做官的必须是门阀世族中人,学习经学在政治上已经失去意义,为魏晋玄学代替汉代经学提供了条件。
对于魏晋南北朝的世族来说,他们所关心得,与其说是国家得利益,不如说是自己家门的利益。
只要自己家族得利益不受影响,即便是“动天下,灭君主”也没有关系。
王仲荦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曾举出很多例子说明这一点:他们“不是不预闻,便是帮助篡位,均以自己门第的利益为转移。
”同时由于换代;频繁,政治动荡,士人们觉得自己仁不足以救世,义不足以卫己,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不发生极大的变化。
他们要么不拘礼法,纵欲放肆。
要么归隐田园,还有一些就去追求玄学。
普通的百姓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去皈依宗教,佛教和道教在此时得到了兴盛的发展。
(二)其次,从儒学本身来看(1)经学在汉武帝独尊之后,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空守章句师说,以至于繁琐迂阔。
(三)三国两晋至唐五代的儒学流变
(三)三国两晋至唐五代的儒学流变三国两晋时代,天下分崩,两汉统一隆盛之世,渺不复接。
时则庄老道家言乃与儒生经学代兴。
又值佛教东来,其先尚是道家言在上,佛家言在下。
南北朝以后,则地位互易,释家转踞道家之仁。
儒家经学,虽尚不绝如缕,要之如鼎三足,惟儒家一足为最弱。
若专言儒业,自东晋五胡以下,南方儒亦与北方儒有区别。
大体言之,东晋南朝虽属偏安,其政府体制,朝廷规模,尚是承袭两汉,大格局尚在。
而释道盛行,门第专擅,治道无可言,故其时之南方儒,只有沿袭汉儒传经一业,抱残守缺而止。
北方自五胡云扰,下迄北魏建统,两汉以来之政府体制,朝廷规模,已扫地而尽。
故其至要急务,厥在求治。
幸而胡汉合作,政府尚知重用儒生,而北方诸儒,其所用心,言治道更重于言经术。
亦可谓其时北方儒生,多半沿袭了汉儒重治绩之一边。
自魏孝文变法下至西魏北周崛起,政治开新,皆出北方儒生之贡献。
然则南北朝儒,乃是分承汉儒之两面,而各作歧途之发展。
下迄唐代开国,两汉统一盛运再见,孔颖达奉诏撰《五经正义》,即承汉儒及南朝诸儒治经一业而来,此为经学成绩之一大结集。
而贞观一朝言治,即就其荟粹于《贞观政要》一书者而言,亦可谓多属粹然儒家之言,此乃上承汉儒及北朝诸儒言治一业而来。
此后唐代儒家,在治道实绩方面,尚能持续有表现。
在经学方面,则可谓自《五经正义》后即绝少嗣响。
唐代经学之衰,实尚远较两晋南北朝为甚。
此中亦有原因可说。
一则下至唐代,虽仍是儒释道三足并峙,而实际上,佛教已成一枝独秀。
远自隋代以来,已有所谓中国佛教之兴起。
此指天台华严禅三宗。
而自武后以后,禅宗尤盛,几于掩胁天下,尽归禅门之下。
士大夫寻求人生真理,奉为举世为人之最大宗主,与夫最后归宿者,几乎惟禅是主。
至其从事治道实绩,则仅属私人之功名,尘世之俗业。
在唐代人观念中,从事政治,实远不如汉儒所想之崇高而伟大。
汉儒一心所尊,曰周公,曰孔子,六经远有其崇高之地位。
唐代人心之所尊向,非释迦,则禅宗诸祖师。
学魏师魏中的三个问题
学魏师魏中的三个问题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
2.阐述学魏师魏的三个问题
3.结论
正文
【引言】
学魏师魏,即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学术和艺术。
在这个历史时期,文化、学术和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吸引了很多学者和研究者。
然而,在学习魏魏师魏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研究者们需要谨慎对待。
本文将阐述学魏师魏中的三个问题。
【阐述学魏师魏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史料的不足。
魏晋南北朝时期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之久,这一时期的史料遗失严重,很多重要的文献已经散佚。
由于史料不足,研究者在研究魏魏师魏时很难全面了解当时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个问题是研究领域的分散。
魏魏师魏涉及文化、学术和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往往只关注某一个领域,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研究。
这种分散的研究领域容易导致研究结果的片面性,影响对魏魏师魏的全面认识。
第三个问题是研究方法的问题。
在学魏师魏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需要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探究问题。
然而,有些研究者在运用研究方法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过度依赖文献资料、忽视实地考察等。
这些不当的研究方法容易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准确,影响学魏师魏的进展。
【结论】
学魏师魏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魏师魏的研究,研究者们需要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加强对各个领域的综合研究,以及改进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衰微的主要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比较艰难的一个时期,相对于汉朝时期的鼎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的确处于衰微之中,这一点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驰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遂,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
”“朝寡纯德之人,乡乏不贰之老,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是以刘颂屡言治道,傅咸每纠邪正,皆谓之俗吏;其倚仗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
若夫文王日旰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盖共嗤黜以为灰尘矣” [1] 。
至于儒学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的正统地位是否已经动摇,动摇的原因是什么,学术界尚有争论,但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微,学术界是没有争论的。
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衰微的原因,学术界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其衰微的根本原因是,时局的动荡和儒学自身的流弊日益显现。
当然,太学的荒废,佛、道之风的盛行,道德的沦丧、信任的危机,等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时局的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时局比较动荡的一个时期。
从220 年曹丕建立魏朝开始,到589 年隋朝灭掉南陈,共
369 年,其中大一统的局面只有短短的37 年(西晋:公元266 年―316 年)。
因此,稳定、巩固的中央集权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期的禅让比这一时期频繁,汉禅魏,魏禅晋,晋禅宋,宋禅齐,齐禅梁,梁禅陈,
周禅隋,说是“禅让”,事实上,每一次所谓的“禅让”,都
充满阴谋、充满杀戮、充满腥风血雨和鲜血淋漓的斗争。
这种情况下,士人们深感儒学不足以救世,不足以卫己,于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发生了极大转变。
“他们或不拘礼法,纵欲任诞。
如阮籍,据史书所载,本有济世之志,早年的思想属儒家系统,这在他的《礼乐论》中可以看得出来。
只因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又不敢明着反抗,由是归宗老庄,以酣饮为常。
有的则归隐田园。
如陶渊明,他生当宋晋禅代的黑暗年代,虽然年轻时有大济苍生的雄心,但在做彭泽令时,因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转而以老庄为归,挂印而去。
有的则追求玄虚。
如魏之何晏,以对政治的殷忧,虽然身居要职,却鄙薄世务,经常利用自己的位望,召集名士聚会,以清谈消闲度日,寄托精神。
由是,两汉士人看重的大学之道,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亦成了过时的观点” [2] 。
二、儒学流弊日显
儒学自身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孔子创立儒学之初,是非常注重言行统一的。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但当儒学居于一尊地位,成为官方思想之后,它就与做官挂上了钩,儒学成了做官的门径。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不信、不行儒学的人,为着做官的需要,嘴上也不得不说仁义道德,笔下也不得不写忠孝节义。
于是,知与行、心与口就产生了分离。
在先秦时期,庄子就最先揭露了儒学的这一弊病。
庄子说: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3] 在庄子时代,儒学还不是官学,就有人把它作为装饰品了。
在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儒学为官学之后,儒学的这一弊端更加显露。
一些行为、道德卑劣之徒,为了仕途,也常常嘴上、笔下仁义道德,在汉末,士人心口不应,言行不一已相当普遍。
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呜呼哀哉!凡今之人,言方行圆,口
正心邪,行与言谬,心与口违,论古则知称夷、齐、原、颜,言今则必官爵职位,虚谈则知以德义为贤,贡荐则必阀阅为前。
” [4]
由于儒学的虚伪化,它就渐渐失去了征服人心的力量。
王弼说:“夫敦朴之德不著,而名行之美显尚。
则修其所尚而望其誉,修其所道而冀其利。
望誉冀利以劝其行,名弥美而诚愈外,利弥重而心愈竞。
父子兄弟,怀情失直,孝不任诚,慈不任实,盖显名行之所招也。
患俗薄而名行兴,崇仁义,愈致斯伪。
” [5] 鲁
迅先生说:“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
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
” [6] 这样,正直的士人厌恶儒学,也就势所必然了。
三、其他原因
当然,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太学的荒废,佛、道之风的盛行,道德的沦丧、信任的危机,等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下面,笔者重点谈谈佛、道之风盛行对儒学的影响。
伴随时局动荡、儒学流弊日显而来的,就是佛、道之风日盛。
老、庄思想在西汉立国之初曾经一度受到推崇,但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儒学为官学之后,儒学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但由于儒学流弊日显,又加上时局一直动荡不定,一些士人求儒不成而入道,因此“尚无、谈玄”之风日盛。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正始时名士风流,盛于雒下。
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之倡也。
自此以后,竞相祖述。
” [7] 正始是魏邵陵厉公(齐王芳)的年号。
到了东晋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力量发展到顶峰,背离儒学而以老庄之学解释万物的学术风气更加浓厚。
《晋书?儒林》有这样的
描述:“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
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
” [8]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
但它真正兴盛,却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之所以能在这个时期兴盛,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长期混乱,人们生活上走投无路,佛教的“转生”、“来世”很能给予人精神上的安慰。
再者,它与道家的宇宙观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道家尚无,佛家尚空。
空”与“无”,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
此时,“尚无、谈玄” 之风日盛,因此,佛教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许多玄学人物后来都成了佛、道兼宗的人物。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华人高僧:佛图澄,道安,慧远,昙鸾,法显。
当然,儒学衰微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时局的动荡和儒学自身的问题,正像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东汉末年,经学思潮的没落和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都是当时的社会危机的产物。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