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和平与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中国为什么提出和平崛起发展战略

中国为什么提出和平崛起发展战略

在新世纪初中国为什么提出和平崛起发展战略?怎样和平看待“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取得的成功举世瞩目,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威胁论”在世界一些角落几度翻滚,之后又冒出“中国崩溃论”。

这些论调之目的在于丑化中国形象,遏制中国崛起。

直到中国领导人响亮地提出“和平崛起”理论,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同。

温家宝访美提出“和平崛起”的承诺,与他行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相关。

那次“学习”的主题定为“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

这“主要国家”,包括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前苏联和美国。

这次集体学习,实际上是中国新领导层的一次集体探索,要在小国为何成霸主、帝国为何会消亡、强国为何不能永续等一系列问题上,摸出兴盛与衰落的规律,探求中国的发展之路。

而“和平崛起”的口号,正是近年来以来经过学界的一番探索,中国新领导层经过一番梳理之后,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这一形式表现的成果,再经由温家宝的访美正式提出,既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新定位,又作为对外界的一个重要承诺。

和平崛起的传统基因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显赫一世、威震四海的大国,都是依靠武力扩张、侵略掠夺、殖民奴役起家的。

从古代的亚述、马其顿、波斯、罗马,到近代的奥斯曼、大不列颠、德意志、日本,无一不是用剑与火开辟了通向帝国的道路。

国家靠战争崛起,不可避免地造成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并埋下各民族与各国家之间关系动荡的祸根。

结果,表面强大和繁荣的帝国往往不久便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应验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速焉”的古话。

二战的结束,宣告了“战争崛起论”的历史性终结。

战后,日本、德国和其他欧洲大国都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从反面证明,“和平崛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和平崛起”可以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传统基因,儒家思想历来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人历来酷爱和平,反对战争,尤其是厌恶侵略战争。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以苏丹达尔富尔危机为例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以苏丹达尔富尔危机为例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施——以达尔富尔危机为例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高速发展积累的成果引来了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热议。

1对于世界的担忧与疑惑,中国根据自身和平发展的性质与全球化背景的现实,提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

该战略的提出与完善历时近3年,表明了中国的审慎,其战略内容与意义在当时及此后的外交中逐一得到体现,中国参与解决达尔富尔危机即是一例。

2003年2月爆发的苏丹达尔富尔危机本与中国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同美国、欧盟、非盟一样,中国并非该危机中的任一当事方。

然而,在该危机迅速国际化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很快深刻地卷入到了这场极其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中。

截止2011年1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达尔富尔危机发表的最新讲话,该危机已从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2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与苏丹政府有紧密经济政治联系的为数极少的大国之一,尤其是作为占其石油出口绝大份额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身份的中国,如何在坚持和平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参与解决达尔富尔危机就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内涵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一直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该政策既是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继承,也是在新时期的发展。

该外交政策的高效执行维护并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与周边环境,有效地服务了中国自身的发展。

(一)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近20年来高速的经济发展迅速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世界上各种关于中国崛起的观点纷纷呈现。

其中尤以坚持现实主义观点的中国威胁论影响最大。

源于日本、在美国热炒、对东南亚国家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威胁论忽视中国和平发展的本质,错误总结中国与世界尤其是邻国的历史,一味强调权力政治,极大地干扰了国际视听,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就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的”基础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论断。

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简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简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2.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简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一般不少于800字(写清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5第十五周上交。

(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含义和平发展的道路即;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

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事实证明,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符合世界和平的发展方向。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和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特别是近代中国经历了外来势力的入侵和奴役,使得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弥足珍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着求同存异地精神,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坚定力量。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希望合作,共同发展。

虽然目前世界上还存在威胁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的不和谐的因素,但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

因此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人类共同的愿望。

国际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

我们今天面对的世界,同过去相比确实已经并还在继续发生许多重大的变化,不稳定、不可测因素增多,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百家论坛,孙向阳约3460字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基于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作出的必然选择。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真实表达了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追求。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涵义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可供选择的道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伴随着战争和武力征服的发展道路,西方大国的发展和崛起大都走的是这条路;第二条是在西方大国扶持下发展和崛起的道路,战后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就是在美国的扶持下获得迅速发展的;第三条是和平发展道路,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

面对这三条道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着眼发展,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最初又被称为“和平崛起道路”,是由郑必坚在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首度提出。

2004年12月26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演时也说,“中国要走和平发展之路。

”2004年8月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从最初的学术概念,到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当代中国对自身角色、未来形象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和平发展道路”是“和平”与“发展”的完美结合,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

这里所说的“和平”,首先是国内和平,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有序;同时是国际和平,是国家、地区之间不发生冲突、战争,至少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浅论“中国模式”的和平与发展战略

浅论“中国模式”的和平与发展战略

浅论“中国模式”的和平与发展战略【摘要】“中国模式”是国外学者从外部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理性分析和经验总结,它不仅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同样是对中国国家战略的全面体现,其中也包括中国一直奉行的和平与发展战略。

本文从国家战略层面分析了“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战略竞争力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中国模式;和平;发展2004年5月11日,伦敦外交策中心发表了一篇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乔舒亚·库伯·雷默在文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了客观公正而系统的论述,指出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模式即“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是国外学者从外部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理性分析和经验总结,它的提出表明了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注,更表明了他们对中国改革理念和发展道路的认可,是一种外部总结,完全可以视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从根本上看,对于“中国模式”的考量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模式”也不仅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它同样是对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全面体现。

一个重新站起的东方大国今后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在众人面前,这不仅仅是中国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世界各国具有浓重兴趣的一个课题。

1 “中国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和平与发展为方向的国家战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它必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其实质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否成功地达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关键一点就是政府驾驭全球化的能力。

而中国现代化战略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拥有较强的驾驭全球化的能力。

[1]强调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对自我行为约束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在经历了多年战乱之后的经验总结,和平的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最有利,任何冲突和战争的方式都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试述新时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试述新时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试述新时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伴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中国愈加注重和平发展道路的建设,成为全球和平与繁荣的重要推动力。

毛泽东主席早在1945年即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和平发展的主张,是中国外交政策实践和理念核心。

中国的和平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倡导和平发展的理念。

中国秉持“和而不同”的和平共处理念,推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和平共处、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思路,推动国际和平与繁荣。

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始终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主要目标。

第二,坚持开放合作的道路。

中国前所未有地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成为全球贸易和吸引外资的主角之一。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则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方式,精心构建沿线国家和地区相互联通的互联网式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还积极推动南南合作、以及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全球化进程中释放更多的利益。

第三,坚持和平倡导的大国责任。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全球治理中始终秉持负责任的态度。

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制度构建,以及主持一系列重要国际机制,如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安理会、金砖国家合作等,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进世界经济良性循环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中国发挥着稳定世界经济和环境的重要作用,倡导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调整和重构。

第四,坚持守信用的态度。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合作,自觉遵守各项国际准则和协议。

中国自身尊重和信守国际规则,促进全球共享繁荣。

中国还坚持“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规则共商、共同遵守、共同受益”的准则,不断提高国际合作规范化水平。

总之,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不仅体现在实践中,而且体现在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一以贯之的文化价值中。

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不断适应全球变革和自身发展需求,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

阐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

阐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

【摘要】: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就这一战略的基本内涵、世界各国的影响、国防建设的影响、战略途径选择及其对中国乃至国际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深化对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

外交。

经济发展。

国防建设。

中美关系。

中日关系。

中欧关系。

台湾问题。

一、和平崛起的概念理解与国外不同,在较长时期里,国内多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说法概括中国持续快速的发展、国际地位的增强及国际影响的扩大趋向。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政界人物与学术精英开始频频使用"崛起"一词来描述和阐析中国的发展趋向及国际地位的增强。

2003年先后出访国外的胡锦涛主席与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从而以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国际舆论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关注与日俱增,关于中国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还是一个修正主义国家的争论不绝于耳。

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要恢复过去的"华夷秩序",重新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缘政治格局。

也有舆论认为,伟大现在降临到中国头上,认为中国的崛起可与美国当初登上世界舞台时相媲美。

那么,什么是中国的和平崛起?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和平崛起"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将"和平崛起"定义为目的,即"崛起"与"和平"都是目的,两者要同时实现,强调认为中国追求的是一种与以往历史上其他国家不同的崛起。

二是将"和平"说成是手段,将"崛起"理解为目的,认为中国争取"和平"不过是为了实现"崛起"的目的。

三是将"和平"理解为目的,将"崛起"视为手段,认为中国崛起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全球化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PPT课件( 59页)

全球化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PPT课件( 59页)
3、时代矛盾的性质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对抗减 少,合作加强。
13
离岸经营——发达国家把自己的工厂或工厂的 一个生产线整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同样的 方式生产出完全相同的产品,然后将产品融入 全球供应链。(中国的外资企业)
外包业务——发达国家把任何能被数字化的业 务外包给世界上最廉价、最有效率的供应商, 然后将完成了的工作再融入整体的经营体系。 (印度的外包Y2K、中国的外包动画)
有组织的进行:世界贸易的90%是在世贸组织的多 边贸易体制中完成。
10
2.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资金流速增快: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 球外汇交易总额已达 2160万亿美元,每天外汇交易约
2万亿美元。 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各类资本市场总量约36万亿美元;
并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
* 所有资源 * 全球配置 * 经济依赖
5
全球化的过程经历了300年,呈现三个大 阶段。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发展得更快。
第一阶段:资源产品时代 。 1492——1800年,国家是推动全球化的
主要力量,依靠战争和政治手段来破除区域 的边界。
6
第二阶段:制造产品时代。 1800——2000年,跨国公司取代国家成为
2001年 469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527 535 606 603 695
12
3.生产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国际分工日益发达,各种要素大规模跨国流动。 产业生产链——一个电脑的生产一共涉及400家
公司,分散在全球各地,通过供应链可以有效地 合作。(戴尔电脑) 商品供应链——一个超市在全球有4000家分店, 每年将24亿个统一的商品箱通过供应链运送到 各分店。每当消费者从货架上取下产品并给收款 台的那一时刻也就意味着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将会 生产出同样的产品。(沃尔玛超市)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

论中国模式何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究竟是怎么样的?中国模式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现代化的道路路。

是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旗帜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纵观历史,纵观中国的发展。

在任何时候,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总结本国,和他国的发展经验,在总结他人的经验后再结合自己的国情制作出符合自己的的发展方案。

“中国模式”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发展模式。

模式是体制层面的东西,它体现制度的属性。

脱离社会主义制度谈“中国模式”是不科学的,“中国模式”的成功就是“中国模式”社会主义的成功。

我们的各项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国模式”的成功,正是在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中国模式”坚持并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模式”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模式。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它带来的有机遇也有挑战。

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以宽广的胸怀和世界眼光,趋利避害,充分借鉴和大胆吸收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开创了一条与全球化相联系的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在世界体系中的非主导国家,中国通过正确的组织领导和方针政策,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功,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实践证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虽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但不能跨越商品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改革的出发点不是针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而是认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注定是没有效率的,认为只有彻底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才能有效率,从而使苏东的改革误入歧途。

浅论中国的和平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浅论中国的和平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浅论中国的和平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摘要: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中国在国际上所倡导的和平发展之路引起了国际的关注,其具有的国际影响力不可小觑。

中国作为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先进代表与示范者,对世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说明。

关键词:中国和平发展世界影响世界格局世界和平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与进步的过程,那我们首先就应来分析一下中国和平发展的情况。

一、中国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一个国家的发展必然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时代大背景就是决定每个可能快速发展的国家的发展道路、前景和影响的外部环境。

从18世纪中到20世纪中的近二百年,是革命和工业化的时代,所有西方大国都在这一期间崛起,尽管他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各不相同。

实际上只有英、美曾经成为“霸权国家”,而德、日、意等则曾经“争霸”失败,但他们崛起的道路是相同的。

20世纪中以来,随着新的革命的蓬勃发展,世界正在进入后工业化、信息时代。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这个新时代的到来几乎同步进行,这决定了中国发展的道路、前景和影响,将在根本上不同于所有的西方大国。

所有西方大国崛起的过程无例外地都是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掠夺和争夺的过程。

尽管早在文艺复兴中后期一些西方国家就已开始向外扩张,但只是在革命开始后,对于资金、原料和市场前所未有的强烈需求驱使西方大国疯狂地向外扩张和掠夺并相互争夺,而且工业革命也为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和力量。

所以,西方大国的崛起与工业革命,与他们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掠夺和争夺,是一个密不可分并相互促进的过程。

虽然各西方大国崛起的道路和不尽相同,但表现出几个共同的重要特点。

第一,西方大国崛起之初并没有所谓的“化”的观念,而只有对财富的渴求与追逐,所以这些国家的崛起具明显扩张性,即向外扩张、掠夺和相互争夺,同时很长时期中一直伴随各国国内严重的矛盾,直到20世纪中才有明显改变;第二,在扩张、掠夺和争夺成为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基本目的的基础上,大国关系只能是对抗——结盟与零和式竞争,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四十多年的冷战都是这种大国关系的极端表现;第三,在长达二百年期间,西方大国的不平衡,只有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才能在世界范围攫取最多利益并主导国际事务,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和平发展”战略条款

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和平发展”战略条款
式 , 内而言乃 是一种 以“ 业 化 ” “ 代 化 ” 对 工 、现
了《 中国人 民民主革命 纲领草案》 99年 6 。14 月 新政协筹备 会议 召开 以后 , 筹备会 第 三小组 委 托 中国共产党 再次草 拟《 民主主义 的共 同纲 新
领》 9 9 9月 2 。14 年 9日, 国政 协第一 届全体 全
经历 部 宪法 的制定 和 实施 而有 所调 整。 本 文通过 分 析 中国历 部 宪法 的条 款及 其 背后 的深 刻含
义 , 出“ 指 和平 发展 ” 虽然仍 未 明确 写 入 宪 法 , 是始 终 蕴含 于 宪 法之 中。本 文认 为 , 但 只有 在适
当时候 , “ 平权 ” 将 和 载入 宪法 , 订 一部 “ 平 宪 法” 才 是 为 我 国实 现 经 济发 展 和社 会 和 谐 的 修 和 , 最优 方案 。 关 键词 : 平发 展 ; 法文本 ; 略条 款 和 宪 战
累 的 主 要 因素 。跟 踵 而 来 的是 欧 洲 各 国 以地 球
“ 科技落 后 ” “ 口增 长 过快 ” 诸 多 发 展 困 、人 等 境 。故而 , 为了确保 国家独立 和实现 现代 化 , 许 多发展 中国家 ( 括亚 、 、 在 内 的社会 主义 包 非 拉
和非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 推 行 了 “ 府 主 导 ”的 都 政
为战场而进 行 的商业 战 争 ……资 本 来 到世 间 ,
从 头 到脚 , 个 毛 孔 都 滴 着 血 和 肮 脏 的东 西 。 每 ”
“ 内向汲取 型” 和平 发展 战略模 式 , 望经 由不 希 同于西方各 国早期 通过 血腥 掠夺 方式 获 取 “ 原 始 资本 ” 的新型发展道路 , 建立 同发 达 国家类似 的现代 化工业体 系。 在“ 战” 二 之后 发 展 中 国家所 探 索 的诸 种 “ 内向汲取型 ” 和平 发展 战略模 式 中 , 国在 借 中 鉴前 苏联 工 业 化 模 式 的基 础 之 上 建 立 的所 谓 “ 赶超型 ” 发展 战略或 “ 赶型 ” 追 发展 战 略 , 疑 无

浅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问题与对策

展道路 的过程 中, 遇到了阻力 , 却 具体是 :
( ) 一 经济效率过低 , 发展成本过 高
改革开放 3 0年以来 , 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 我 取得 了 较大的成绩。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 虽然很高 , 甚至被称 为“ 世界工厂” 但是我们 的 G P构成十分落后 , 生产初 , D 多是
到现实 , 现在及未来都 做 了具 体 的阐明。《 国的和平发 对 中
展道路》 自皮 书认为 : 和平 发展道 路是 中国现代 化建设 的必 由之路 , 以 自身的发展 促进世 界的 和平 与发 展 , 靠 自身 是 依 力量 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 , 实现与各 国的互利共赢和共 同发 展, 建设持久 和平 与共 同繁荣 的和谐世界 的这 么一条 道路 。 从此以后 , 和平 发展战略 正式进入 人们 的视野 , 成为 我 国的
《 fQqhr ie(y P i o i Jun齐齐 哈尔大学学报》 i ( h&ScS) ora o iia nvr哲学社会科学版c) l U s t
21 年 l 月 01 0
N v mb r2 1 o e e 0 1
浅析 中 国走 和 平发展 道路 的 问题 与对 策
刘 晓 良
军事安全都不利 , 并且我 国的石油运输航道多数都经过美 国
的势力范 围。
平发展道路 面临的问题 , 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找 出可行 的方法 , 这样才 能使我 国的和 平发展道路 健康 、 有序 的发
展。
中图分类号 : 6 6 D编号 :0 8 2 3 (0 1 0 — 0 3 0 10 — 6 8 2 1 ) 5 0 6 — 3
近年来 国际局势 日益 复杂 , 在这一 大背景 下 , 国和平 中 发展的道路十分惹人 关注 。中国和平 发展道路 是一 个全 局 性的战略 , 国内与国际形势有着重大的意义 。 对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它是一条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后兴大国的崛 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 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兴大国 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
实行对外扩张以争夺霸权的道路。欧洲的发展与 它的扩张同时并举。这一过程充满血腥味,表现 为欧洲对其他地区的武力征服。而这样的道路, 总是以失败告终。在和平与发展时期,我们强调 的是走和平发展之路。多年来,中国政府和中国 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中心内容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身,同时通过自身的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这一道路要依靠自己 的力量和改革创新,也要实行对外开放。要顺应经济全球 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1]
所以在1992年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就曾经讲说过一 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极为重要的命题概述了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之所在,发展才是硬道理命题包含以下 几个方面:
“开幕式太神奇了!气氛太热烈了!现场太 刺激!结果太和平了!”作为欧足联唯一 任命的来自亚洲的推广大使,受欧足联、 盛开体育和波兰文化部的邀请,来自中国 的艺术家谭晶出席了开幕式,并用四个感 叹句总结了观赛感受。在欧锦赛特设的贵 宾席中,谭晶这一美丽的“中国元素”非 常抢眼,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和中 国市场对欧锦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 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的100多年里,中国受尽了列强的欺辱。消除 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
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
标。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口家论坛,孙向阳约3460字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基于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作出的必然选择。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真实表达了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追求。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涵义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可供选择的道路主要有三条:笫一条是伴随着战争和武力征服的发展道路,西方大国的发展和崛起大都走的是这条路; 笫二条是在西方大国扶持下发展和崛起的道路,战后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就是在美国的扶持下获得迅速发展的;第三条是和平发展道路,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

面对这三条道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着眼发展,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最初乂被称为“和平崛起道路”,是由郑必坚在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首度提出。

2004年12月26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演时也说,“中国要走和平发展之路。

” 2004年8月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从最初的学术概念,到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当代中国对自身角色、未来形象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和平发展道路”是“和平”与“发展”的完美结合,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

这里所说的"和平”,首先是国内和平,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有序;同时是国际和平,是国家、地区之间不发生冲突、战争,至少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和平是各个民族、国家所期盼的与追求的,实现和平发展,也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始终处于外国殖民者的奴役和本国封建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到处是战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的经济始终处于停滞甚至崩溃的边缘。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下,内忧外患,经历了几场局部战争以后,中国获得了一个少见的和平发展的阶段。

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这四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空前提升,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这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发展目标而作出的战略决策。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在和平的国际环境、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和谐的文化环境等时代条件下,走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又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各自都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和谐的文化环境等必要条件。

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首先,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每个国家再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国家的发展再也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之前的那种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建设已经背离了历史发展的主流。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与世界时时联系及沟通的。

此时,就需要因势利导,因时适变,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本国国情的路子来。

浅析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浅析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浅析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数学2班 031001215 钟晓峰一、“和平崛起”的基本涵义1.“和平崛起”是基于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国家战略的新定位国际政治学中“和平被认为是民族国家之间没有战争或物质暴力”,从而和平也就意味着战争尚未发生。

和平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中永不会消失的一个亮点,并且实现和平与维护和平历来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政治困境和政治难题。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就多次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世界大战也是可以避免的。

江泽民也一再强调战争的可避免性以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指出“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世界大战是可能的。

”并提出世界格局的基本态势仍然是“整体和平、局部战争,整体缓和、局部紧张,整体稳定、局部动荡。

”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既然没有大规模的武装暴力冲突、没有世界大战,即使存在着局部的战争危险与军事威胁,世界局势自然也就处于总体和平状态。

和平是世界发展繁荣的前提,发展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保障。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

热爱和平的中国选择“和平崛起”之路,就是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牢牢把握世界总体和平的有利时机,力争迅速发展和壮大自己,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2.“和平崛起”是中国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向世界人民所作出的承诺和平与战争都是人类实现自我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战争却具有暴力性、残酷性、破坏性等特征,因而由于对战争的恐惧感促使人们往往把和平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与美好愿望。

也就是说,“和平与战争一样也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不过和平是非暴力的解决方法。

”新中国建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主张中国要走“和平发展”的民族复兴之路,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原则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及模式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及模式
]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现代国际关系 页码: 1-9页 主题词: 和平发展;中国;外交战略
摘要: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和平发展”已从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基本 判断,转变为中国国家崛起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根本战略及外交战略、中国当前和未来的 发展道路及中国的世界理想和主张。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基础是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即 中国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和多极、多样的世界,一个“和平、发展、合作”的“和而不 同”的世界;中国崛起和发展模式是“合作、和谐”的非传统模式;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 特点则是多边外交和发展外交。中国和平发展当然也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台湾 问题和美国对华战略及中美关系。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实践,逐步确立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

伴随着国际形势新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逐步提升,那么应对新的时代背景,中国需要提出具有现实主义的发展战略。

这条全新道路是我国国家战略的总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具有深刻内涵和鲜明特色,其最终目标是致力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1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和平包括世界总体和平和局部和平。

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手段和特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另外,国际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激进主义等也都已构成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

冷战结束后,新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呈现出向欧洲拓展且频繁发生、技术含量高而突发性强、性质复杂、破坏性大等特点。

1.2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途径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推动裁军和军备控制,消除战争隐患;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运动,维护世界和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发挥联合国在协调和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作用;努力解决南穷北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1.3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核心问题的原因(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影响发达国家的发展,因而也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需发展,但阻碍发展的危机也十分突出;(3)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

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1.4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1)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本前提。

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才能保证世界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面;(2)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模式”的和平与发展战略
【摘要】“中国模式”是国外学者从外部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理性分析和经验总结,它不仅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同样是对中国国家战略的全面体现,其中也包括中国一直奉行的和平与发展战略。

本文从国家战略层面分析了“中国模式”之所以能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战略竞争力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中国模式;和平;发展
2004年5月11日,伦敦外交策中心发表了一篇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乔舒亚·库伯·雷默在文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了客观公正而系统的论述,指出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模式即“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是国外学者从外部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理性分析和经验总结,它的提出表明了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注,更表明了他们对中国改革理念和发展道路的认可,是一种外部总结,完全可以视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从根本上看,对于“中国模式”的考量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模式”也不仅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它同样是对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全面体现。

一个重新站起的东方大国今后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在众人面前,这不仅仅是中国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世界各国具有浓重兴趣的一个课题。

1 “中国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和平与发展为方向的国家战略
“中国模式”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它必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其实质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否成功地达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关键一点就是政府驾驭全球化的能力。

而中国现代化战略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拥有较强的驾驭全球化的能力。

[1] 强调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对自我行为约束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在经历了多年战乱之后的经验总结,和平的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最有利,任何冲突和战争的方式都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这是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是最高的理性选择。

中国不按照安全困境的理论假设看待他国,自身也不追求军事势力的无限扩张,在普遍的和谐世界中求得大家共同的发展才是中国的最高目标。

“中国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改革与发展道路始终在强有力的共产党中央集体领导下进行。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以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

第四,既积极借鉴中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又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第五,渐进式、累积式的变革之路。

第六,和平崛起。

[2]
应该说,和平崛起的目标是我国国家战略的根本落脚点。

要想实现我国的和平与发展战略,就必须达到“共赢博弈”而非“零和博
弈”。

在国际政治领域,发展模式是指主要大国通过制度创新确立的、对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国家基本制度选择。

从全球化视角来看,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
战略和治理模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这既是当时我们处理重大国际问题的战略方针,也是当前我国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保证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指导方针。

[3]
2 “中国模式”充分体现了立足和平求发展的战略构想
中国在总结了数十年的发展经验后认识到,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因此把现阶段关注的重点置于在自身日益强盛的情况下,通过何种有效途径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当今世界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共识,一国是否对和平构成威胁,不在于其国力是否强大,而在于它奉行什么样的内外政策。

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发展得以持续进行的大环境,发展是为了能够反过来长期维持和平的物质基础。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中国模式”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的高度总结,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
的基本理念,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是对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们总结历史经验、立足现实国情而形成的一种稳定而成型做法的反映。

“中国模式”更为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中国模式”也必然体现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基本理念。

[4]
中国现代化建设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实施可持续战略,不断调整社会基本矛盾,改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改善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5]
3 “中国模式”的核心是建立在和平与发展基础上的外交理念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其自身的实力和行为方式对整个国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模式”中包括的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不仅会带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交往方式的变化,同时还会影响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外交决策,从而推动国际关系互动方式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更是体现了我们一贯的外交理念。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从中国国内的政治氛围及由此形成的国际战略来看,经历了一个“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
程。

[6]环顾四周,个别国家至今仍持冷战思维,奉行霸权主义,他们担心中国崛起会危及其霸权地位、政治制度和核心价值理念;在地缘政治角度看,周边国家害怕中国的重新强大会侵犯其利益与安全;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持观望态度。

[7]
事实上,中国一贯奉行开放政策,也一直在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思想层面上,中国没有关起门来;国际关系层面,中国也没有像前苏联那样建设一个封闭的属于自己的集团。

中国加入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努力改革自己不合理的制度和世界接轨。

中国是在现存世界体系中不断的争取自己的一席之位与话语权,并在此基础上与他国进行互动。

和世界各国在同一个平台上的互动使得中国和包括西方在内的国际社会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
利益共同体,可以说,中国是和世界各国“坐在同一条船上”,所以中国没有选择,也不会选择在现今的国际环境中独自发展,伺机独大。

成功的模式不是争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成功的模式,其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别的国家自然会学习、取经。

这对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对当代世界的发展都是一种贡献。

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多样性决定了发展模式必然是多样的,即使是成功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唯我独尊”。

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和平友好,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8]
当今世界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贫困、发展问题,一个是和平、
战争问题,包括恐怖主义问题。

中国模式虽然还在完善之中,但因为其奉行的和平与发展顺应民心,在解决这两个难题方面,已经证明了自己独特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一定会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而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j].红旗文稿,2005(19):15.
[2]吴增基. 论“中国模式”可持续的条件[j].理论探讨,2005,(1).
[3]中国模式软实力:从增长模式到发展模式[j].中国井岗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7,2(4).
[4]“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j].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年第 9 期(总第 81 期)。

[5]卢衍昌.中国模式:概念、历史及理念[j].甘肃理论学刊,2005,7.
[6]王逸舟.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7]李景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及主要成就[m].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8).
[8]“中国模式”并未完全成形不可盲目推广[n].环球时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