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沟通训练减少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最新版】
自闭症儿童行为功能评估的个案分析
自闭症儿童行为功能评估的个案分析自闭症儿童是指在社交互动、语言沟通和行为兴趣方面存在障碍的一类儿童。
为了更好地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行为功能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针对一个自闭症儿童进行个案分析,介绍行为功能评估的步骤及其意义。
该自闭症儿童名为小明,男性,7岁,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流、行为刻板等特点。
针对小明的情况,进行行为功能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收集信息了解小明的个人信息、家庭背景和教育情况,以及注意到小明行为异常的时间和情境等。
向小明的家长或其他相关信息提供者收集这些信息。
第二步:观察在小明生活的不同场景中进行观察,例如家里、学校等,观察小明的行为表现以及观察是否有特定的刺激引起了他的注意。
第三步:确定目标行为根据收集的信息和观察结果,在观察中选择几个特定的目标行为,例如小明是否会与他人交流,是否会从数量有限的物品中选择,等等。
第四步:实施干预计划通过制定干预计划,使用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来增加或减少目标行为的出现。
例如鼓励和奖励小明与他人的交流、鼓励他自己选择物品等。
监测干预计划的效果,例如观察小明是否出现某个特定的行为,记录出现了多少次以及持续的时间等。
此外,也要记录干预计划的执行情况,例如实施的时间、措施的具体细节等。
根据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发现行为功能评估具有以下意义:第一,了解小明的情况行为功能评估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小明的情况,包括他的个人信息、家庭背景以及兴趣爱好等。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小明的行为问题。
第二,发现问题并确定目标通过行为功能评估,我们可以发现小明的问题和行为困难,并根据这些问题和障碍来确定目标。
这有助于我们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计划,帮助小明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第三,监测干预计划效果行为功能评估可以监测干预计划的效果,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一旦干预计划开始实施,我们可以通过细致的数据收集来监测干预措施的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以便于达到预期目标。
《2024年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范文
《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影响人际交流与行为的复杂发育障碍,近年来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改善自闭症幼儿在发展上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引入融合教育理念。
本研究选取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自闭症幼儿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在融合教育中的适应与成长。
二、背景介绍本研究个案为小明(化名),一位5岁患有轻度自闭症的幼儿。
小明在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周围同学大多无特殊情况。
幼儿园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小明和其他幼儿提供了融合教育的环境。
三、融合教育实践1. 教育策略:(1)根据小明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包括课程调整、心理辅导等。
(2)为小明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鼓励其参与集体活动,培养社交技能。
(3)鼓励家长参与教育过程,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 具体实践:(1)通过互动游戏帮助小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在活动中设置团队合作项目,引导小明主动与其他幼儿互动,如接力跑、团体拼图等。
(2)调整课程安排,为小明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课程内容。
如采用视觉辅助工具帮助小明理解课程内容,降低学习难度。
(3)定期开展家长座谈会,与家长共同探讨小明的教育问题,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与信心。
四、个案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实践,小明在幼儿园的适应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他开始主动与其他幼儿交流,并逐渐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此外,小明在学业方面也有所进步,尤其在绘画、音乐等领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通过教育策略的实施和家园共育的努力,小明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发展了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
五、结论与启示本个案研究显示,融合教育在自闭症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个性化教育方案、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以及家长参与的教育过程,自闭症幼儿能够在幼儿园中更好地适应与成长。
这一实践经验对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和推广融合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有以下启示:1. 强调个体差异:每个自闭症幼儿的发展特点各不相同,教育者需根据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2024年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范文
《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影响儿童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神经发育障碍。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自闭症认识的加深,融合教育逐渐成为自闭症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
融合教育旨在让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以提高其社交技能、学术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文以一名自闭症幼儿的融合教育个案为例,探讨其教育过程、成效及面临的挑战。
二、个案背景本个案中的幼儿(以下简称小明)年仅五岁,被诊断为轻度自闭症。
小明的家长在发现小明存在社交和沟通障碍后,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并决定将小明送至普通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
幼儿园和教师团队在小明入学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三、教育过程1. 个性化教育方案的制定:根据小明的自闭症特点,教师团队制定了包括社交技能训练、语言沟通训练、情感认知训练等在内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2. 融合教育环境的营造:幼儿园积极调整教室布局,为小明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同时,教师们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帮助小明逐渐融入集体。
3. 家校合作:家长与教师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协助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四、教育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小明在社交技能、语言沟通和情感认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他在幼儿园中结交了朋友,开始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在语言沟通方面,小明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此外,小明在情感认知方面也有所提升,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尽管融合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小明在成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小明在社交互动中仍存在一定障碍,需要教师们持续关注和引导。
其次,小明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进行情绪管理训练。
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团队将进一步完善教育方案,加强家校合作,为小明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六、结论通过对本个案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融合教育在自闭症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个案研究
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个案研究引言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受限。
自闭症儿童往往面临着缺乏社交技能的挑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一个个案研究,探讨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方法和效果。
个案描述小明,6岁,被诊断为自闭症。
小明在社交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他几乎不与他人交流,只是重复着自己的兴趣和话题。
他经常会出现情绪失控的行为,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由于这些问题,小明的父母和老师都非常担心他的未来。
干预措施针对小明的社交能力问题,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以期提高他的社交技能。
我们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通过角色扮演和模仿,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我们还鼓励小明参与团体活动,与其他自闭症儿童一起玩耍和学习,这有助于他建立社交技能和增强团队意识。
我们还引入了音乐疗法和美术治疗,通过音乐和绘画的方式,激发小明的情感表达能力,并促进他与他人的情感连接。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措施后,小明的社交能力出现了显著的改善。
他学会了与他人交流,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他的情绪失控行为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他变得更加愿意与他人交往和分享。
在团体活动中,小明逐渐融入了集体,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互助。
在音乐疗法和美术治疗中,小明展现出了很强的情感表达能力,他用音乐和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他人建立了更加深刻的情感连接。
讨论通过这个个案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团体活动、音乐疗法和美术治疗等多种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
这些干预措施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连接,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期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
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个案研究
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个案研究自闭症是一种社交交往缺陷的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情感交往、语言交流、兴趣和行为的障碍。
针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提高的个案研究,可以采用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交往技巧训练、家庭支持等。
本文所述案例为一名9岁的自闭症男孩,他基本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不会理解别人的情感和语言,经常出现双语混杂、随便应答等行为。
他很少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懂得别人的意图,常常独自玩耍,不愿意与同龄儿童玩在一起。
针对他的社交能力缺陷,首先进行了情感调节训练,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和他人的情绪表达。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分析,他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可以更好地感知他人的情绪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交场合。
其次,针对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交际训练,包括语音语调、语言交流技巧等。
例如,对于日常交往中的问题,可以进行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使他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意图和问题所在。
针对双语混杂问题,进行了英语语音训练,从而提高了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他的交往能力,在训练中注重情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促进他与其他孩子之间的交往,建立类似兄弟姐妹的情感关系,形成互帮互助的精神。
这种情感关系的建立既可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别人,更好地感知别人的情绪,又可以促使他更好地融入社交场合,更好地适应社交场合。
最后,在家庭支持方面,和孩子的家长积极沟通,协调孩子的学习和疗程,提供充足的心理和情感支持。
通过家长的陪伴和鼓励,孩子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和交往方式,形成了一种适应自闭症的行为模式,更好地融入社交网络,更好地适应生活。
通过以上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交场合,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情感和交流方式,从而建立更加健康的社交关系,提升生活质量,更好地融入社会。
自闭症儿童实践教学个案(3篇)
第1篇一、个案背景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行为和兴趣模式刻板重复以及感觉异常。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本案例以某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教学,探讨如何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个案描述(一)基本情况该自闭症儿童,男,8岁,就读于某市特殊教育学校。
自幼被诊断为自闭症,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与人交往困难,兴趣单一,生活自理能力较低。
(二)诊断情况经过专业评估,该自闭症儿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社交交往障碍:与人交往时,缺乏眼神交流,表情单一,不会主动与同伴互动。
2. 语言交流障碍:词汇量有限,语言表达不完整,难以理解他人的语言。
3. 行为和兴趣模式刻板重复:对某些事物过度关注,难以改变自己的兴趣模式。
4. 感觉异常:对某些声音、光线等刺激敏感,难以适应。
三、实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2.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3. 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交交往能力培养: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集体活动等方式,提高自闭症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
2.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会自闭症儿童穿衣、洗脸、刷牙等基本生活技能。
3. 情绪管理能力培养:通过情绪故事、绘画、音乐等方式,帮助自闭症儿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调整情绪。
(三)教学方法1. 个别化教学: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 游戏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
3. 家庭参与式教学:鼓励家长参与教学活动,共同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发展。
四、实践教学过程(一)第一阶段:建立信任关系1. 与自闭症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其兴趣爱好、行为特点等。
2. 通过简单的互动游戏,如握手、拥抱等,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安全感。
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个案研究
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个案研究引言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的障碍。
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常常受到限制,这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针对一个自闭症儿童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他的社交能力问题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一、个案概况小明,男,7岁,是一个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的儿童。
他的家庭条件良好,家庭成员对他的教育和训练非常重视,希望能够帮助他克服自闭症的障碍,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小明的自闭症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环境的退缩和沉默,缺乏对他人的表达和交流。
在与他人交往时,他往往表现出回避和抗拒,很少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
由于这种行为,他在学校和家庭中的社交能力明显不足,生活质量较低。
二、干预措施针对小明的自闭症问题,专家和教育者们建议通过以下干预措施来提高他的社交能力:1.社交技巧训练:开展专门的社交技巧训练课程,教导小明如何与他人进行基本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他逐步克服社交恐惧和障碍,培养他的社交技能。
2.情感认知训练:进行情感认知训练,帮助小明学会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和表达方式,提高他的情感沟通能力。
通过情感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促进他对情感表达的学习和理解。
3.社交情境模拟:为小明创造各种社交情境,让他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社交实践,培养他的社交应对能力和自信心。
从逐渐轻松的情境开始,逐步转入复杂的社交场合,帮助他适应社交环境。
4.家庭支持与配合:家庭成员与学校教育者们需要配合,共同关注小明的社交训练,鼓励和支持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实践,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交氛围。
5.专业辅导: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为小明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逐步克服自闭症的心理困扰,提高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三、效果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训练,小明的社交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善。
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个案研究
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个案研究自闭症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提高社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和交流。
本文将介绍一个个案研究,探讨如何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
这个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一个7岁的自闭症男孩。
他在社交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几乎没有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的能力。
他经常出现回避眼神接触、不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以及不会使用适当的非语言沟通方式等问题。
为了提高他的社交能力,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巧。
他们引入了社交能力培训,包括教授基本的社交技巧,如与他人建立眼神接触、倾听他人并回应他们的言行。
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境,让他学会正确地运用这些技巧。
他们还利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他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言行,他逐渐学会了辨别他人的情感,并适当地作出回应。
他们还引入了游戏疗法,以鼓励他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
通过与其他自闭症儿童一起进行游戏,他学会了分享、合作和遵守游戏规则等社交技能。
在个案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还与他的家庭密切合作,提供家庭支持和教育。
他的家长通过参与他们所学的社交技巧和策略,加强了他们在家庭环境中的实践和应用。
研究人员对他的进展进行了评估和记录。
通过定期的社交能力测试和观察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他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能够与他人建立眼神接触,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并适当地使用非语言沟通方式。
他还与其他自闭症儿童建立了友谊,并参与到学校和社区的一些社交活动中。
通过个案研究可以看出,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是可行的。
采用多种方法和技巧,如社交能力培训、认知行为疗法和游戏疗法等,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和应用社交技能。
家庭支持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环境中实践和应用所学的技巧和策略。
通过持续的评估和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提高社交能力。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的个案研究与支持方案
文章内容示例: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的个案研究与支持方案自闭症是一种发育性障碍,影响着儿童的社交交往、沟通能力和行为表现。
在幼儿园阶段,自闭症儿童需要特殊的支持和关怀,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融入学校环境,实现全面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的个案研究和支持方案。
一、个案研究1.1 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自闭症儿童通常表现出社交交往困难、重复行为、语言发展延迟等特点。
在幼儿园环境中,这些特点可能表现为不愿与他人互动、无法理解和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等问题。
1.2 个体差异的考量每个自闭症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求,个案研究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优势和困难,为制定个性化的支持方案提供依据。
1.3 家庭背景和支持家庭环境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个案研究中需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支持和期望,以及家庭提供的资源和帮助。
二、支持方案2.1 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幼儿园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包括专门的社交技能培训、语言发展支持等内容。
2.2 合作教学幼儿园教师需要与特殊教育老师、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士合作,共同制定支持方案,通过多学科的合作,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全面的支持。
2.3 家校配合幼儿园和家庭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及时沟通和共享孩子的情况,共同制定和调整支持方案。
三、观点与理解对于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的支持,我认为需要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和家庭背景,制定个性化的支持方案。
幼儿园和家庭应该积极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支持。
专业的支持团队和资源也非常重要,可以为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的个案研究和支持方案,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的个案研究和支持方案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不断改进的领域。
在幼儿园阶段,自闭症儿童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适应新环境和规则、以及掌握新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挑战。
自闭症儿童交往障碍干预的个案研究
自闭症儿童交往障碍干预的个案研究作者:刘頔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摘要】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其中最典型的特征是交往障碍。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分析了游戏疗法、音乐疗法、ABA应用行为模式治疗法对一名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的过程与结果。
研究表明这三种治疗方法综合使用能够使自闭症儿童在个人情绪、问题行为、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改善,但仍需后续的治疗跟进。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交往障碍;干预;个案研究一、研究背景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儿童精神专家Kanner于1943年提出的。
1979年,英国学者Wing归纳出其主要症状:反复性的刻板行为、言语和象征活动上表现异常。
[1]中国的自闭症研究起步较晚,1982年,陶国泰正式报道了4例自闭症,这是自闭症首次走进中国人视野。
据研究估计,儿童自闭症患病率大约为2‰~5‰。
近年来,该估计数据有所变化,在0. 7‰~21. 1‰,甚至可能高达60‰。
[2]关于自闭症的干预,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也有许多研究者做出有益的探索,总结出游戏疗法、音乐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对于克服自闭症儿童的交往障碍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些方法的运用往往是部分性的,缺乏综合运用的案例。
研究者有幸于2013年7月至9月在兰州市金宝贝特殊儿童教育中心实习,接触到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过程,因此试将三种治疗方法结合,对自闭症儿童的交往障碍进行干预,在中心内开展游戏教学,以期能够为自闭症儿童交往障碍干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YY,男,4周岁,来自兰州市金宝贝特殊儿童教育中心。
YY两岁时仍不会说话,被兰州市儿童医院诊断为自闭症。
该儿童语言发展缓慢,内向害羞,不敢与人直视。
干预前,反复性的刻板行为非常明显,总是重复着某些动作。
性格暴躁,自制能力差。
做游戏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YY在语言沟通、个人行为、人际交往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障碍,而且这些问题是相互交织的,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介入。
针对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个案研究及干预方案
针对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个案研究及干预方案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早期就可见。
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个案研究对于理解和干预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个案研究,以及针对这一群体的干预方案。
一、个案研究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个案研究通常包括对这些儿童的个体特点、行为表现、社交互动能力、语言发展等方面的详细观察和分析。
通过个案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多样性,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和需求。
在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对这些儿童的影响,以全面评估他们的情况。
二、干预方案针对幼儿园儿童自闭症,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针对这一群体的干预方案通常包括多种综合性的措施,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和适应能力。
其中,重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化教育计划针对每个自闭症幼儿,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教育计划,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这包括特殊教育老师、行为分析师等专业人员的参与,以确保教育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 社交互动训练自闭症儿童通常存在社交互动能力的障碍,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社交互动训练。
这可以包括与同龄儿童的互动活动、角色扮演游戏、情绪管理培训等,旨在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3. 语言和沟通技能培养许多自闭症儿童存在语言发展迟缓或障碍,因此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和沟通技能培养。
这包括使用图像辅助沟通工具、语音治疗、情境教学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
4. 家庭支持和社区资源整合自闭症儿童的家庭需要获得充分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社区资源的整合也非常重要,包括康复中心、社区活动和支持团体等,为这些儿童和家庭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三、观点和理解针对幼儿园儿童自闭症的个案研究和干预方案,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群体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每个自闭症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个体化的关怀和支持。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一个自闭症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一个自闭症儿童心理辅导案例【案例描述】瞳瞳是我们去年刚招收的一年级新生,他3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在社会交往、语言沟通、行为兴趣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典型的自闭症症状。
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认知能力也相对不错,可是母亲忧心忡仲的神情似乎告诉我们:瞳瞳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了解到:瞳瞳学龄前一直在民营机构接受训练,开始父母都很欣慰,因为他认知能力明显提高。
但入学近一年来,瞳瞳情绪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他发脾气的频率增加,程度也大大加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如抓人、咬人等,伤害到班级的老师和其他小朋友。
于是, 瞳瞳被老师和同学孤立了。
瞳瞳的母亲好几次必须面对被抓伤正在哭泣的小朋友和他们愤怒的父母,惭愧地不敢带瞳瞳出现在教室里。
【案例分析】瞳瞳的母亲特别不理解,孩子本来好好的,但这一年来他究竟怎么了?我们知道,要明确瞳瞳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和攻击性行为,不能靠主观臆测,必须从更科学的角度对瞳瞳进行观察、评估和分析。
1.观察行为表现心理老师观察瞳瞳在学校的行为表现:瞳瞳频繁地发脾气,一且发牌气,就攻击周边的老师和同学。
他的情绪问题和攻击性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他自身的发展,而且扰乱了课堂秩序,对他人造成伤害。
因此,教师和家长取得一个基本共识:当前首要任务应该是改善他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帮助他融入学校生活,进而促进他全面发展。
2.评估能力水平我们跟瞳瞳的母亲沟通后,让她先到市精神卫生中心做了详细的医学评估和心理评估,包括《儿童孤独症评估量表》(CARS),韦氏智力测验和适应能力测试。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心理老师对学生实施了《心理教育评定量表》,包括模仿、认知、情感、人际关系、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评估结果显示,瞳瞳在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缺陷,认知和语言等方面存在发展的潜能。
3.开展功能性行为评估心理老师针对瞳瞳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开展功能性行为评估。
功能性行为评估是运用ABC行为观察法,通过收集与问题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前奏事件、行为及行为结果方面的资料,分析问题行为的功能,从而制订干预措施。
自闭症儿童综合干预个案研究
自闭症儿童综合干预个案研究自闭症儿童综合干预个案研究一、引言自闭症是一种影响儿童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神经发育障碍。
自闭症儿童通常在2至3岁时开始出现症状,包括社交障碍、重复行为和语言发展延迟。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综合干预方法可以提供早期支持和帮助,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和适应能力提高。
二、个案背景本研究选取了一名6岁的自闭症男童作为个案。
该男童在两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主要症状包括社交障碍、语言发育延迟以及刻板重复行为。
父母希望通过综合干预方法改善儿童的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和行为问题。
三、干预目标本干预个案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儿童的社交能力:通过与其他儿童进行合作游戏和集体活动,促进儿童的社交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2. 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通过语言训练和交流技巧的培养,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减少刻板重复行为:采用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逐渐减少儿童的刻板重复行为,培养其自控能力。
4. 增强儿童的适应能力:通过情绪管理技巧和认知训练,帮助儿童应对不同环境和情绪的挑战,提高其适应能力。
四、干预方法1. 社交能力培养针对儿童的社交能力缺陷,干预师采用了集体活动和集体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儿童与他人的互动能力。
在集体活动中,干预师布置了一系列任务,鼓励儿童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合作和交往。
通过这些活动,儿童逐渐建立了社交交往的联系,并提高了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2. 语言能力训练针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延迟问题,干预师采用了语言训练和交流技巧的培养。
在干预过程中,干预师鼓励儿童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通过反馈和模仿等方式来促进其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 行为问题治疗针对儿童的刻板重复行为,干预师采用了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干预师针对儿童的具体刻板重复行为提出替代行为,并通过奖励机制来加强替代行为的养成。
此外,干预师还通过认知训练,帮助儿童意识到其刻板重复行为的负面影响,并培养其自控能力,逐渐减少刻板重复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功能性行为评估对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干预研究——Tau-U指标的应用
功能性行为评估对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干预研究——
Tau-U指标的应用
罗蓉;左子玲;武厚;刘芳彤
【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
【年(卷),期】2024(44)2
【摘要】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相当普遍,其中自伤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发生频率高,其破坏性和危险性令人担忧。
研究通过功能性行为评估,分析学前(2-5岁)孤独症儿童三种典型问题行为背后的功能原因,设计相应的干预方案,采用单一被试A-B-A倒返实验设计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
采用单一被试研究数据分析指标Tau-U进行分析,数据显示,经过4周干预,三名学前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显著降低,干预有效。
研究表明应用功能性行为评估诊断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据此实施干预可有效减少问题行为,促进其适应性行为建立。
【总页数】8页(P176-183)
【作者】罗蓉;左子玲;武厚;刘芳彤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8
【相关文献】
1.孤独症儿童破坏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2.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功能性评估及干预个案研究
3.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自闭症儿童情绪问题行为干预的案例研究
4.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孤独症儿童情绪问题行为干预的案例研究
5.功能性行为评估在我国孤独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干预中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闭症孩子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最终版)
自闭症孩子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最终版)第一篇:自闭症孩子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最终版)自闭症孩子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前言: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是对儿童成长有严重影响的发展性障碍,主要有语言障碍、交往障碍和刻板行为三大主要特征表现,如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干预,会影响一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终生的痛苦。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主要采用教育和训练的方法。
但由于现有教育资源——主要是专业水平和手段不足,再加上个体差异极大,训练效果参差不齐。
本文中的孩子是一个语言发展良好、自立能力较强但有严重的交往障碍和刻板行为的自闭症幼儿,帮助孩子建立交往能力和克服刻板行为是教育干预他自闭行为的主要目标。
本文试图通过建立亲近关系、进行感知觉训练、模仿、游戏、正强化、接纳等方法进行干预。
一、问题的发现开学以来,我班有一个孩子跟别的小朋友存在着明显的行为不同。
小朋友围坐在两张大大的桌子旁,老师分积木给小朋友玩,本来坐在活动室里的郑新顺马上不声不响地出了活动室,安心地一个人在大厅里踮着脚转悠(每天一个人在大厅里重复这一动作),老师请他进活动室和小朋友一起玩,他还是低着头说:“我在这里等妈妈”,神情挺安详。
老师说:“小朋友玩的玩具可以造房子、开汽车,可好玩了,和小朋友一块儿去玩好不好?”还是同样的一句回答。
一会儿,小朋友到大厅里玩,只见洋洋踮着脚动作轻巧地往活动室走,过了一会儿,老师发现他一个人在桌子旁安静地搭积木,半个小时后,老师看见他还是在原来的位置上搭积木,很认真。
一个星期来,我发现他对周围的人缺乏兴趣,总是独自玩耍,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参加小朋友的合作性或集体性游戏;愿意独处,也不和其他人沟通联系,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常常对周围的人熟视无睹;对积木等物体的关注反而比对小朋友的关注多,老师与他交流时,他始终避开老师的眼睛,而且从不对人微笑。
但是,他的动作发展良好,而且自我服务的能力也强,会自己穿衣裤和鞋子而不搞错,语言发展和同龄孩子相同,而且比有的孩子发展得好。
《2024年幼儿自闭症游戏治疗个案研究》范文
《幼儿自闭症游戏治疗个案研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幼儿期开始显现。
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交互动困难、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以及重复性行为。
对于幼儿自闭症的治疗,游戏治疗因其趣味性、互动性和非侵入性特点,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个案,探讨幼儿自闭症游戏治疗的实践与效果。
二、个案背景小明,男,4岁,经医院诊断为自闭症。
小明在社交互动、语言沟通以及行为表现方面存在明显障碍。
他很少与家人和其他孩子进行眼神交流,语言能力发展迟缓,且喜欢重复某一行为或玩具。
针对小明的病情,医生建议采用游戏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三、游戏治疗实施1. 游戏选择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选择了适合小明的游戏。
这些游戏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有助于提高小明的社交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具体游戏包括拼图游戏、积木搭建、角色扮演等。
2. 游戏过程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小明开始参与游戏。
治疗师通过观察小明的行为和反应,调整游戏难度和进度,以激发小明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注重与小明的眼神交流和语言沟通,帮助他提高社交技能。
同时,治疗师还通过游戏引导小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促进他的语言发展。
3. 家长参与家长在游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治疗师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中运用游戏进行辅助治疗。
家长参与游戏,可以增强亲子关系,提高小明的社交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家长还可以将游戏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及时与治疗师沟通,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四、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治疗,小明在社交互动、语言沟通和行为表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他开始与家人和其他孩子进行更多的眼神交流,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重复性行为也有所减少。
此外,小明在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方面也取得了进步,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五、结论与展望本个案研究表明,游戏治疗对于幼儿自闭症的干预具有积极效果。
通过选择适合的游戏,结合治疗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参与,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2024年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范文
《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重复性行为和限制性兴趣。
近年来,随着对自闭症认识的深入,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逐渐成为自闭症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向。
融合教育旨在将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如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一同置于常规教育环境中,通过适当的支持和干预,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以一名自闭症幼儿的融合教育个案为例,探讨其教育实践、效果及挑战。
二、个案背景本研究个案为一名年幼的自闭症患儿(小强),在入读幼儿园时被发现具有社交障碍、沟通困难等症状。
为保障小强的成长和适应,家长决定为其提供融合教育。
经过专业的评估和指导,小强被安排进入一所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
三、教育实践1. 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根据小强的特点,教师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该计划包括小强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活动安排等,旨在帮助小强在常规教育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2. 创设支持性环境为确保小强在幼儿园中能够顺利融入集体,教师们积极调整班级环境,如设置安静的活动区域、提供舒适的社交空间等。
同时,教师们还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小强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其发展需求。
3. 开展融合教学活动教师们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小强参与集体活动。
例如,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促进小强与同伴的互动,提高其社交技能。
同时,教师们还运用视觉提示、动作模仿等方法辅助小强理解学习内容。
4. 心理干预与支持针对小强的心理特点,教师们定期进行心理干预和情感支持。
例如,与小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其建立自信;鼓励小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对小强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等。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实践,小强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1. 社交能力:在教师们的帮助下,小强逐渐能够主动与同伴交流,参与集体活动。
《2024年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范文
《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篇一一、引言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大脑功能的发育性障碍,常导致社交互动、沟通和行为上的挑战。
随着社会对自闭症认识的加深,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融合教育旨在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和成长的环境,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是个案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以一名自闭症幼儿的融合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方法和效果。
二、研究背景本研究以某幼儿园一名自闭症幼儿为例,探讨其在融合教育环境下的成长经历。
该幼儿在早期筛查中确诊为自闭症,表现出明显的社交沟通障碍和行为问题。
为保障其接受适当的教育,家长、学校和社区共同商讨,决定实施融合教育。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结合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全面了解该幼儿的融合教育过程。
具体方法包括:对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进行观察,与教师、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
四、研究过程与结果1. 教育环境调整为适应自闭症幼儿的特殊需求,幼儿园进行了教育环境的调整。
如调整教室布局,设置安静的学习区域;调整课程安排,增加互动环节;提供必要的辅助工具,如社交故事等。
2. 教育方法应用针对自闭症幼儿的特殊需求,教师采用了多种教育方法。
如使用视觉辅助工具帮助幼儿理解社交规则;运用游戏和活动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互动;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治疗手段帮助幼儿表达情感。
3. 成效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实践,该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具体表现在与同伴的互动增多,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有所提高;情绪较为稳定,行为问题有所减少。
五、讨论与反思本研究表明,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整教育环境和应用多种教育方法,可以改善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
然而,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
留守教育15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邱婷相关研究认为在自闭症中,自我伤害、敌意、刻板行为、破坏行为是最为常见的问题行为。
这些问题行为如果不及时干预,不但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而且还会妨碍正常的班级教学秩序。
因此,关于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进行有效、及时地干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运用功能分析法、集体游戏、感觉统合训练、强化疗法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法,探讨综合疗法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效果。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台湾有关学者将其界定为“因精神和心理功能问题而显现出沟通、社会互动、行为及兴趣表现上有严重问题,造成在学习和生活适应上有显著困难,而需要特殊教育服务的一种病症。
”一、研究对象张XX,男,14岁,顺德某启智学校四年级学生。
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两母子生活,本地没有亲戚。
读幼儿园一直到7岁,记忆力、学习能力比较强,认识很多字,会写字,在幼儿园上课经常走动,不合群,没有跟同学玩。
能有一定的语言表达,答非所问,说话大声、语速快,缺乏情感交流,少眼神交流。
特别喜欢男老师,比较听男老师的话。
二、研究方法与流程1、研究方法与工具 (1)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搜集分析事物资料的一种方法。
(2)结构化访谈法由于顺德某启智学校为寄宿制学校,因而本次访谈的对象为张xx 的副班主任。
访谈时间:2014年1月7日下午访谈的内容主要分为:(1)对张xx 的基本情况的了解 (2)张xx 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3)张xx 问题行为的表现 (3)研究工具综合运用自闭症儿童社会行为评量表和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调查表并对量表作必要的修改。
量表内容包括:随便拿别人东西、课堂干扰行为、情境的转变产生不当行为、分享意识薄弱、不遵守活动游戏规则等9大项。
2、研究流程 (1)确立目标行为根据观察分析与从罗老师处的访谈得知,其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行为:.随便拿别人东西 .课堂干扰的行为.环境的转变产生的不当行为 .不遵守游戏活动规则 .情绪表达独特 .分享意识薄弱 .协商与合作技能欠缺 .不礼貌行为 .刻板行为严重(2)制定并实施矫正方案本研究采用综合治疗方法:个别训练。
2023年版自闭症儿童案例分析
2023年版自闭症儿童案例分析一.个案基本情况悦悦(化名),男,2岁半。
语言方面:没有目光对视,无语言,但是有很多无意识的音。
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坐不住。
有刻板行为。
身体不协调,走路摇晃。
感知觉方面:听觉敏感,对疼痛比较迟钝,无安全意识。
情绪情感:有严重的情绪问题,哭闹严重。
对母亲比较依恋,有严重的母子共生现象。
针对悦悦的问题,首要解决的是孩子的情绪问题。
二、情绪行为问题处理办法悦悦从来到宜童中心第一天开始就伴随着哭闹问题,这个行为大概持续一周左右,继而哭闹升级成为躺在地上哭闹,这个行为大概也持续了一周左右,最后升级到脱了裤子、鞋子、袜子,躺在地上哭闹。
刚开始来的孩子,都会对新环境、新老师有个适应的过程,所以哭闹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悦悦哭了大概一周左右,在这一周,我是哄着他过来的,但是哭闹伴随整节课。
一周后哭闹行为没有消退,反而升级到躺在地上哭闹。
这种问题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
我把这种行为确定为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并制定了矫正计划及处理方法。
在行为问题的处理上,首先要观察这个问题行为,其次就是对这个行为给出一个功能假说,我给出的功能假说是孩子为了达到出去的目的,逃离这个环境去找妈妈。
根据这个功能假说我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继续坚持让他在屋子里呆着,哪怕什么也不做,也要在这个屋子里。
同时我也用一些玩具去转移他的注意力,只是我不在他面前玩,而是我在一边玩,同时发出一些〃好玩〃〃太好玩了〃等这样的感叹语来引起他的注意,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没有效果,他在地上躺着哭的时候根本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事情。
所以我最后采取了忽略的办法来解决,这个方法在初期是有一定效果的,孩子从哭闹继而变成哼哼,音量也由大到小。
但是在这个方法还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时候,中间出了一个新的状况,同时也是孩子哭闹升级的关键所在。
一次,悦悦仍然躺在地上,但能稍微安静一点,这时候,他想去厕所,自己就起来脱裤子,我就对他有了回应,马上跑过去带他去厕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沟通训练减少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为了考察功能性沟通训练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运用单一被试ABC 设计,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确定目标行为,采用其他行为的区别强化和替代行为的区别强化相结合的方法对一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为期 3 个月的干预。
该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出现频率显著减少,口语表达次数增多,干预效果显著。
因此,功能性沟通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功能性的沟通行为有较好的效果。
相关概念
1
功能性沟通训练(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简称FCT) 是一种减少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干预方法,包括判定问题行为的功能并为个体提供一种适应性的、与问题行为功能相同( 替代行为) 的做法来获得想要的行为结果。
2014 年美国发布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循证实践报告》中指出,功能性沟通训练是具有实证支持的有效实践。
2
区别强化指的是当某一组行为反应发生时给予强化,但对其他行为反应则不给予强化并被消退,主要用于减少不良行为,是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有效的干预策略之一。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区别强化法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他行为的区别强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other Behavior,简称DRO)和替代行为的区别强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Behavior,简称DRA),是具有实证支持的有效实践。
研究对象
小杰,男,2000 年 5 月出生,被诊断为自闭症,某培智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
该生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2013 年10 月以后每周有两个半天到校上学,每天上学由妈妈陪同。
小杰喜欢一个人玩,喜欢妈妈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小汽车;在上小组课的时候,可以在指令下和同学们一起参与活动,但当发脾气的时候,就会尖叫、扔东西、拍桌子等行为;他喜欢吃大部分零食。
早上到校会主动地问“ 教师好”,会跟随教师的语言,可以听懂大部分指令,如,跑步、给我* * 、把
* * 放在柜子里等。
当他想要东西时直接拿,若是得不到就会出现问题行为。
这严重影响着小杰和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时其问题行为也会对其他人的安全构成威胁。
研究工具
1. 问题行为ABC 评估观察表:为收集小杰问题行为的数据资料,并分析问题行为与情境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总结问题行为的功能,采用自编的《问题行为ABC 评估观察表》记录小杰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事件、行为本身(频率)和结果,为后期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2. 强化物测查问卷:采用《强化物评估表》测查问卷,由家长和任教教师根据小杰的日常表现等情况填写小杰和不喜欢的强化物,为选择强化物提供依据。
研究设计
采用单一被试ABC 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包括基线期、干预期和泛化维持期。
本研究通过向被试实施功能性沟通训练( 自变量),考察对被试的问题行为和口语表达行为因变量的影响( 见表1)
此前收集了小杰问题行为的数据,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及分析,发现其问题行为主要有三种功能,分别是:获得妈妈或教师的注意力;获得实际物品;逃避任务( 见表2)。
根据小杰问题行为功能分析,其中获得关注占所有问题行为功能的30%,逃避任务占20%,获得实际物品占50%。
小杰的问题行为功能集中表现在获得实际物品,因此教师针对小杰获得实际物品时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沟通训练。
1.基线期:由收集小杰问题根据小杰问题行为的功能分析可知,其主要功能为获得实际物品。
在基线阶段,干预者给小杰呈现喜爱的物品(但不能被小杰够到),等待小杰的反应,不做任何形式的干预。
当小杰口语表达想要的物品、没
有反应或出现问题行为时,干预者不给予小杰想要的物品并撤走物品,3 秒后再重新呈现物品。
此阶段观察时间为 5 分钟,等待问题行为和口语表达的数据稳定后即进入干预期。
2.干预期:在干预阶段,使用区别性增强其他行为的( DRO) 和区别性增强替代行为( DRA) 相结合的方法干预他获得实际物品的问题行为,首先使用DRO 强化小杰的安静等待行为,也是就当他能够安静等待的时候,就给他想要的物品;然后再使用DRA 帮助小杰建立替代行为,通过自己的口语表达获得自己想要的物品。
每次教学时间为 5 分钟,每天进行3个周期,每个周期平均大约为20~30个回合。
在给予学生强化物后,教师先将所有物品撤走。
在学生吃完或玩完强化物隔 5 秒之后,再重新呈现物品,进入下一个回合,以此方式进行,直到5分钟结束。
3. 维持泛化期:在泛化维持期,更换教师对小杰实施为期37 天的泛化维持期数据收集。
实施步骤为教师向小杰呈现喜爱的物品,学生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正确则给予学生这一物品;如果无反应,或直接伸手或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不给予小杰想要的物品,也没有任何提示,等学生安静3 秒后继续呈现下一回合。
研究结果
(一) 问题行为
基线期时,当干预者在小杰面前呈现喜欢的物品时,小杰偶尔能使用口语表达“ 我要”或说出物品名称,但大多数回合中小杰会表现出问题行为或直接拿走物品。
从第1次观察时段到第3次观察时段,小杰的问题行为出现比率平均为56.3%。
干预期刚开始时,小杰的问题行为出现频率小波动减少,自第5次观察时段至干预结束小杰没有出现问题行为,从第,4次观察时段的干预期第一次介入到第24个观察时段,小杰的问题行为出现比率平均为4.24%。
在泛化维持期,更换教师继续干预后,小杰的问题行为出现频率小幅度增加。
从第25个观察时段的泛化维持期的第一次介入到第
30个观察时段中,小杰的问题行为出现比率平均为3.29%。
(二) 口语表达行为
基线期时,当教师在小杰面前呈现喜欢的物品时,小杰大多采取用手直接拿取物品的方法获得食物,如果教师将物品取回,小杰出现问题行为的次数远远大于实用口语要求的次数。
在这一阶段,小杰采取正确口语表达方式向老师要喜欢物品次数的比率平均为16.7%。
干预期使用DRO 和DRA 方法干预后,小杰的口语表达行为出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第4次观察时段的干预期第一次介入到第24个观察时段,小杰的口语表达行为出现比率平均为82.0%。
在泛化维持期,更换教师继续干预后,与干预期平均数据相比,小杰的口语表达行为更多并趋于稳定。
从第25个观察时段的泛化维持期的第一次介入到第30个观察时段中,小杰的口语表达行为出现比率平均为91.8%。
此外,在干预期和泛化维持期,小杰经常出现主动的口语要求以获得喜欢的物品。
讨论与建议
1
对教师和家长的建议
教师在使用其他行为的区别强化时,一定要找到适当的、对替代行为有帮助的行为,并且是与问题行为无关的良好行为,让学生明确地分清楚良好行为与问题行为的结果不同,这样强化的效果会更加显著,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提高。
在使用替代行为的区别强化时,一定要注意其功能要与问题行为的功能的一致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替代行为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和产生问题行为时同样的结果,问题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减少。
因此,找到适当的替代行为是干预问题行为最为有效的方法。
不论采用哪种区别强化方法,都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干预的是不良行为,而非良好行为;(2)对不良行为进行观察,做好相应的数据记录,并对不良行为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这在整个干预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步;(3)确定目标行为,制定具体、可测量的操作性定义;(4) 对儿童进行偏好评估和强化物,谨慎选择强化物及强化物的呈现方式,并结合儿童的特征和所干预的不良行为选择相应的区别强化方法或结合其他方法使用;(5)避免错误操作区别强化程序而使儿童产生新的不良行为;(6)注意在干预过程中培养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离不开家长的介入,
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家长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及未来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学校和教师无法替代的。
家长在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干预中,需要保持和教师一致的干预方法,泛化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技能,让学生用正确、适当地方式做其喜欢做的事情,否则干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维持期更换教师对小杰继续干预,发现小杰口语表达需求的技能得到了维持和泛化。
未来研究还应将家长或同伴纳入干预的实施成员之中,促进自闭症儿童的技能在不同人群中得到泛化。
本研究的干预情境仅仅是在个训室中,并没有纳入更多的干预情境。
未来的功能性沟通训练研究还需要增加更多的干预情境,将干预情境扩展到家庭、课堂或游戏等情境中,促进自闭症儿童所习得的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泛化和维持。
研究中采用的其他行为的区别强化和替代行为的区别强化相结合的方法,未来本土化的研究还可以采用区别强化与脚本法、提示法或同伴介入法等干预方法的结合,探索不同方法的结合下,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
为和沟通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