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4 孙权劝学 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文言文阅读: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 生字词掌握:熟练掌握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劝、学、蒙、肃、才、识、就”等。
- 语言表达:学会运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和复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孙权劝学》是一篇描绘古代人物劝学的故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价值。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权劝学》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孙权如何劝导吕蒙学习,以及学习给吕蒙带来的改变。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和词语的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 语言表达:引导学生运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复述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思维发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孙权劝学的背景与意义,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文化传承:通过学习古代人物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传统美德,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如“如何激发学习兴趣?”等。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模拟孙权劝学的情景,体会人物心理和文章主旨。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孙权劝学》一课进行教学设计。
该课文内容简洁,主要是通过孙权的劝学来表达对自己、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孙权劝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孙权,掌握《孙权劝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生僻词汇和短语,如“意气风发”、“滔滔不绝”、“一叶知秋”等;•了解一些中华文化的细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尊重他人的学习成果和努力。
三、教学过程1.预习指导(5分钟)•提醒学生关注标题和本文的作者;•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过程逐步掌握文章内容。
2.新课呈现(15分钟)•通过说、画、演等多种方式介绍《孙权劝学》中的主人公孙权;•对生僻词汇和短语进行讲解,并结合实例进行语义理解;•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细节,如“先行贤达,后起庶民”等。
3.阅读理解(25分钟)•分发课文,让学生默读,并在读后填写相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教师对课文进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情节和寓意等。
4.文本解读(20分钟)•通过老师的讲解、提示或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难点和重点;•利用PPT、黑板等多媒体设施,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
5.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与本篇文章和上一篇文章相关的作业;•熟记生僻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四、教学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和解读情况;•学生在交流、讨论和提问环节的表达质量;•学生对文本中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把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内容,既让学生通过预习有了基本的认识,又通过多种方式解读文章,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文中相关历史人物的文学常识。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4.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自以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什么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吧。
二、预习交流1.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水乡,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年间中进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晚年自号迂叟。
为相八个月病死,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2.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
(资,帮助。
治,治理。
通,贯通。
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纂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
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
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教学过程】一、出示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死后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2.背景透视: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臣,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3.文体知识:《资治通鉴》及相关评论《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朗诵法疏通文意,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和常用成语,体会人物形象。
2.难点:联系生活经历让学生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则强调了“勤奋”的真理,要知道“学习”是我们青春时代永恒的主题。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这篇有关“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
(设想了另一种导入方式:可以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其部分熟悉的情节视频,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兴奋地心情进入课堂,另一方面为后面通过文章对话理解人物形象做一个铺垫。
给学生一个机会将平面的语言以立体化)二、了解作家作品师:想要学习一篇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它的出处,然后了解作者生平,只有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才能更深刻的去理解文章。
1.作品介绍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谈谈你知道的《资治通鉴》补充笔记(PPT):《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师:也就是所谓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提醒学生记笔记重点)2.作者简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师:补充知识点:司马光,卒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什么叫卒谥呢,也就是古代士大夫死了之后官方(朝廷)给的一个名号。
师:说起司马光啊想必大家都不感到陌生,说起他的故事那真是比比皆是,最耳熟能详的就属破瓮救友了,也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孙权劝学》的基本内容、孙权的劝学策略和文言文句式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劝学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劝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2.角色扮演: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孙权和吕蒙的对话,体验劝学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劝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孙权劝学的故事,提升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感悟古人的智慧,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促进个性化阅读体验。
3.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
4.分析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用法,如主谓倒装、省略句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5.探讨孙权劝学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文言词语“谓、岂、辞、邪、见、就、更、往事、孰若、遂”等,并疏通文章大意;2、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学习重难点】1.文言文字词的积累;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知识链接】1、相关人物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骁勇善战,但少谋略。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很快。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关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自主学习】1、初读全文,给疑难字词注音,读通全文;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弄清课文大意,理解文中的词语;3、读懂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完成《新课程学习辅导》第2、3、4题。
【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积累“谓、岂、辞、邪、见、就、更、往事、孰若、遂”等文言词汇,并疏通文意。
二、再读课文,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注意读出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翻译重点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1)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当涉猎...耳。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名人孙权及其代表作《劝学》2.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能够理解《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4.能够体会《劝学》对当今学习的影响,并表达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二、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先了解到有关孙权和《劝学》的基本知识。
2.整体认知通过全班讨论和解读《劝学》的过程,让学生对古代名人孙权和他的代表作《劝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让学生能够理解《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君子、见机行事、学习方法等。
3. 文本理解指导学生细读《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帮助学生理解孙权做出的各种判断和推断,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判断和推断的逻辑、依据和是否正确。
4. 口头表达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展现《劝学》对自己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影响,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孙权的故事和他的生平,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的内涵。
在课堂中利用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2.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感受《劝学》的智慧和积极性。
4. 讨论法在课堂上通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劝学》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孙权和他的代表作《劝学》,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2. 认知环节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或老师点拨,讲解《劝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君子、见机行事、学习方法等。
3. 文本理解环节引导学生细读《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分析其中的逻辑,让学生掌握孙权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4. 情境模拟环节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到《劝学》的内涵和孙权的思想。
5. 口头表达环节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劝学》的理解和体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教案:《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名将孙权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作文的写作。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作文的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复印件。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 (5分钟)1. 展示一幅古代名将孙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孙权,了解他的哪些事迹。
Step 2: 阅读课文 (10分钟)1. 分发课文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并默读一遍。
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理解课文的内容。
Step 3: 梳理重点词语和句子 (10分钟)1. 教师板书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解释其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
Step 4: 理解课文 (15分钟)1. 提问学生课文的基本内容,确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分组讨论孙权劝学的意义,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观点。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教育意义。
Step 5: 写作练习 (15分钟)1. 提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孙权劝学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尽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Step 6: 课堂总结 (5分钟)1. 邀请学生读出自己的作文,并互相欣赏和交流。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的提高。
Step 7: 课后作业 (2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课,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入孙权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教案

第4课 孙权劝学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使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们要重视学习,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知识点01 作者与背景【作者】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创作背景】本文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所叙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在江陵。
之后,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谋佐,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
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家鼎峙的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局面。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微点拨】【文题解说】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劝学,鼓励学习。
题目交代了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
【知识拓展】《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4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精选4篇(一)教案范文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篇名:《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孙权为什么要劝学;2.理解劝学的意义和价值;3.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文本的内容和语言;2. 理解劝学的重要性;3.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劝学的内涵;2.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2. 学生课本;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前期准备】1. 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学生孙权的形象及相关背景知识;2. 创设情境:孙权作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导入】1. 复习之前学过的《乌鸦喝水》,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主要内容;2. 引发兴趣: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一个关于孙权的故事。
【学习过程】1. 阅读课文《孙权劝学》,学生先自主阅读,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为什么孙权要劝学?劝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3. 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劝学的内涵和意义。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劝学?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总结;3. 鼓励学生感兴趣的同学向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巩固练习】1.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题目;2. 教师布置课后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下一篇文章的背景。
【课堂总结】1. 教师进行思维导图总结,将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内容概括出来;2. 再次强调劝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劝学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孙权劝学的原因、劝学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
同时,通过学习该课文,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课时课题】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1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成语意思。
2.参考注释,大致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文章所讲述的故事。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4.积累文言字词,翻译重点句段。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孙权对学习的认识以及他所阐述的学习方法。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句式,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孙权是如何以事论理,以理服人的。
2.体会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本文有关的内容和人物介绍,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孙权劝学》,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会了解到三国时期有关的故事情节以及三国时期一些重要的人物。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学习目标:1.有节奏的诵读,体会不同人物说话语气,学会划分文言断句。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并体会文章意思,学习文言翻译方法。
3.通过自我朗读,体会不同语气下的人物性格特点。
4.赏析劝学艺术,学会正确的学习发法。
(二)、预习指导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卿( ) 岂( ) 邪( ) 孰( ) 涉猎(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4.孰若孤?( )5蒙乃始就学。
( )6卿今者才略。
( )3.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本文的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3.教师提问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翻译。
4.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重点和难点。
5.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分析课文,理解主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题如下:(1)孙权为什么要劝学?他是如何劝学的?他的劝学有什么作用?(2)吕蒙是如何学习的?他的学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4)如何解读孙权劝学的思想?(从哪些方面?提示:重视教育、培养人才观念;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精神;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品质等方面)(5)当代青少年如何践行孙权劝学精神?2.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四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疏通文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比较阅读,延伸拓展,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1、美读课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孙权、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读《孙权劝学》一文。
(板书课题)2、检测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问题,并请同学回答:(1)解题及作者作品简介。
(2)字词正音:卿(qīng)岂(qĭ)邪(yé)孰(shú)遂(suì)即更(jígēng)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停顿。
2、自由读课文后齐读。
3、分组竞赛,疏通文意。
4、教师强调部分字词,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5、翻译接龙。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或感悟——开卷有益。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速读课文,思考回答:1、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劝学)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
(就学)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赞学)2、本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呢?(对话)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赏析对话美。
1、通过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并分析人物形象孙权(严格要求关心部下勤奋好学循循善诱)(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判断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自主。
2.品析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总结人生启示。
3.深刻感悟《资治通鉴》的现实意义及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品析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总结人生启示。
教学难点:深刻感悟《资治通鉴》的现实意义及巨大影响。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主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名篇,它就是?《孙权劝学》。
比起枯燥的学习,大家好像都更喜欢有趣的学习,今天我们就来换一种方式来有趣地学习文言文。
说到穿越大家并不陌生,说到游戏大家也非常熟悉,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玩一次穿越游戏!时光隧道已打开,我们穿越到了三国完成秘密任务。
话说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缺点:不爱学习。
任务卡一:劝武夫学习环节一:请为武夫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并说理由学习材料一: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拿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曰:“在军中常普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卿何独不自勉勗?”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
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
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卿待之。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学习材料二: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例如:孙权以身作则,勤奋学习,教师可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理解:学生需克服文言文的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例如:文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然后能知生死矣”等句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其深层含义。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孙权劝学》教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本节课主要围绕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展开。教学内容包括:
1.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朗读与理解;
2.分析孙权劝学的背景、目的及其现实意义;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文学常识;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部分,我意识到在回顾知识点时,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复述。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孙权劝学的基本概念。孙权劝学是古代一种对学习的推崇和鼓励。它是文言文中劝诫人们勤奋学习的重要篇章,体现了古人对于学习的重视和认识。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这个案例展示了孙权如何通过劝学来激发部下的学习热情,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帮助我们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孙权劝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学习上的困难,或者是如何去鼓励自己和他人学习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孙权劝学的奥秘。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学案设计

4 孙权劝学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后天学习的重要作用,重视读书的意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2.查找资料填空。
《资治通鉴》是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 362年间的史事。
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
其中像《淝水之战》《赤壁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为用于给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1)权谓.吕蒙曰: (2)卿.:(3)当涂..: (4)辞.:(5)治经..: (6)邪.:(7)涉猎..: (8)见.往事:(9)及.鲁肃过寻阳: (10)过.寻阳:(11)即更.刮目相待: (12)见事..:(13)蒙乃.始就学: (14)肃遂.拜蒙母: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整体感知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来劝的?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回答。
2.劝的结果怎么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回答,并指出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3.说说学了本文你有什么启示。
三、拓展练习有位同学,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老师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
老师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就拟写了一副对联给他。
请帮老师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仲永年少不学一事无成下联: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卿(qīnɡ)岂(qǐ)为(wéi)邪(yé)孰(shú)更(gēnɡ)遂(suì)2.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五代3.(1)权谓.吕蒙曰:对……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4 孙权劝学学案
文章主旨
文章叙述了孙权劝说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发生了巨大变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此劝勉人们要勤奋学习。
结构图示
重难解读
孙权是如何劝学的?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以自己为例,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法推托,“乃始就学”。
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热爱读书、平易近人、循循善诱、深谋远虑的君主。
拓展链接
有关“读书”的名言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
6.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今当涂掌事( ) 治经为博士邪.( ) 但当涉.猎( )
即更刮.目相待( ) 孰.若孤( ) 遂.拜蒙母(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 (2)卿今当涂
..掌事
(3)蒙辞.以军中多务(4)孰若.孤
(5)但.当涉猎(6)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3.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古义: 今义:
(2)见往事
..耳
古义: 今义:
(3)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 今义:
5.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1)蒙辞以军中多务(2)蒙乃始就学(3)非复吴下阿蒙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7.文学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节选自《》卷六十六,该书是(朝代)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等书。
(3)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
(4)本文并没有直接写出吕蒙的进步,而是通过鲁肃的“大惊”和他所说的一句话表现出来的,这句话是: , !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
B.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C.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蒙乃.始就学去后乃.至
9.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1)孙权:
(2)吕蒙:
(3)鲁肃:
10.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11.课文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
(1)从孙权的角度:
(2)从吕蒙的角度:
(3)从鲁肃的角度: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孙权劝学》
[乙]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及.鲁肃过寻阳
(2)未穷.青之技
13.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B.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D.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5.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16.“中国青年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了丁安琪同学的读书事迹,请你阅读并用一句话点评。
山东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丁安琪同学因为热爱读书,阅读量惊人,走红校园,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图书馆女孩”。
“我很享受一本厚厚的书越看越薄的那种过程”,丁安琪说。
她平均每天读书8小时,目前正在研究著名作家巴金和萧红的作品。
通过不断阅读、不断学习,到大三下学期结束,丁安琪的学习成绩上升到了班级第二名。
由于成绩优异,2018年,她被保送硕士研究生。
17.学完《孙权劝学》以后,班里举行了课本剧表演活动。
以下是课本剧的一个片段,请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金碧辉煌的大殿里,孙权坐在主位上,(1) 。
(填写人物神态) 孙权:(自言自语)(2) (设计独白)
吕蒙:(从门外大步进入大殿,跪下)主公,不知您找微臣有何事?
孙权:爱卿,今天孤找你是想劝你读书!
吕蒙:主公您有所不知,我军务繁忙,哪有空呀?
孙权:爱卿的事务有孤多吗?孤常常读书,觉得收获很大。
吕蒙:(不住地点头)(3) (设计人物语言)
教师详解详析
1.qīnɡyéshèɡuāshúsuì
2.(1)对……说。
(2)当道,当权。
(3)推托。
(4)比得上。
(5)只,只是。
(6)知晓事情。
3.[解析] A“邪”同“耶”,语气词。
4.(1)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古义:指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古义:另,另外。
今义:更加。
5.(1)蒙/辞以军中多务
(2)蒙/乃始就学
(3)非复/吴下阿蒙
6.(1)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2)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3)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4)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5)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7.(1)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年战国五代
(2)易书诗礼春秋
(3)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8.[解析] C A项,掌管,担当;应该。
B项,拿,用;与“为”连用,认为。
C项,了解,知晓。
D项,于是;才。
9.[解析] 结合课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和具体的事件进行概括。
[答案] (1)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2)知错能改,善于听劝。
(3)爱才,敬才。
10.鲁肃爱才,敬才,他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所以愿意与之深交。
11.[解析]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紧扣人物的言行来思考从人物身上得出的启示。
[答案] (1)指出别人的缺点要循循善诱,有耐心。
(2)要知过能改,接受别人的意见。
(3)要用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他人。
12.(1)到,等到。
(2)穷尽,尽。
13.D
14.(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请求继续在门下学习,(从此以后)一生都不敢再提学成回家的话。
15.高妙之处:孙权提出要求后现身说法,易为人所接受;秦青用高超的演奏技巧让薛谭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参考译文]
[乙]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完全学会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彻底掌握了,于是便(向秦青)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郊的大路(给他)饯行,(席间秦青)拍打着竹制的乐器高唱悲歌,歌声震动了林间树木,回响遏止了飘动的浮云。
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请求继续在门下学习,(从此以后)一生都不敢再提学成回家的话。
16.[解析] 一句话的点评首先要能概括出丁安琪同学的事迹:她平均每天读书8小时,因为读书,她的成绩不断上升,2018年她被保送硕士研究生。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读书带来的,所以点评时要突出阅读的作用。
其次,点评的角度应是读书与人生、读书与进步、读书与改变等,如“生命因读书而厚重”“因为读书,人生精彩”。
[答案] 示例一:生命因读书而厚重。
示例二:不断读书,不断进步,人生变得别样精彩。
示例三:读书,改变人生;阅读,塑造生命。
17.示例:(1)微皱眉头
(2)这个吕蒙啊,行伍出身,打仗还行,就是学识有点儿浅薄,得让他读书。
(3)听主公这么一说,我确实应该抽出时间读书,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