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与答题十例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题型答题模板及常用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题型答题模板及常用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题型答题模板及常用诗歌表现手法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02(常见表现手法例说)[1]分析

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1.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2.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 3.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结
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准确,鲜明,生动,传神,通俗,
委婉,含蓄,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 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 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 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表现手法例说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衬托、 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 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以声衬静)、多角度、多感觉、移步换景、 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 比、兴、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 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象、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 复唱、铺垫、伏笔、照应、以乐景(哀景) 写哀情(乐情)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简要说说一二句与三四句 的关系。
答案 一二句写景,用比喻手法描 绘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正是 英雄用武之地,为三四句的骑马勇 士登场作铺垫
例3. 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其五)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直抒胸臆: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
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 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 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高中语文答题常见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答题常见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答题常见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2、借景抒情由景生情情因景现所以借景在诗中出现,情也在诗中出现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通过景让读者感受到情,全诗皆是景物描写,但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寓情于景。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西封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4、以情驭景:情感在前,景物都染上了情感色彩。

05全国卷唐李华《春行即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确定不了是以上哪一种就叫情景交融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借助于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物通常是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

莲菊松竹梅等,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6、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观书有感题西林壁7、衬托①正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突出周在作者心中的地位②反衬以动写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8、乐静写哀情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9、渲染渲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

在文学创作中指用较为浓重的笔墨,连续用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情调一致而又富于变化的意象对同一种环境气氛、人物行为、心理情感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10、点面结合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1、虚实结合实写:眼前景、现实事。

虚写:联想和想象。

诗歌赏析表现手法题例

诗歌赏析表现手法题例

诗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喻、夸、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象征(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正衬、反衬},联想、想象、用典、比拟、借代、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结合)(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白描等表现技巧。

一)、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可称之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等,是古诗词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只要提到景,就可以将其归为借景抒情一列。

尽管有时关于表现手法的提问重心不同,但答借景抒情至少是不错的。

试举两例:其一:武昌阻风(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船,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近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问: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满腹的相思和愁绪。

其二:见杜鹃花白蜀国曾闻子规鸟,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问:诗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答:触景生情,表达了苦苦的思乡之情。

(二)、托物言志法托物言志也常被称为借物抒怀、托物喻人等,是作者通过对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的褒贬臧否来含蓄地表达志向或抒发对世事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试举两例:其一: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答:借物抒怀,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

其二: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答:托物言志,借白梅不与凡桃俗争高低的高洁品格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三)、运用典故法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为借古讽今,多是作者将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话传说、古人古事、名言警句等运用到自己的诗歌中,推出新,表达对世事、世人的看法。

表现手法作用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作用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作用答题格式表现手法作用答题格式悬赏分:解决时间:2009-12-29 21520 -提问者:海韵二级最佳答案表现手法:liang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一、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

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请看下面几个题目: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壶口的黄河》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2007年高考湖北卷《日月行色》3、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4、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坚硬的荒原》以上列举的有关“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手法”和“表达特色"的说法,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是很常见的。

不少同学由于不理解题型特点,不知如何回答这类题目而造成失分。

“表现手法”或者“写法"是个很大很空泛的概念,要理解清楚就要先弄清下面几点。

(一)从文章谋篇(结构的安排)的角度讲,主要指:铺垫(小说称伏笔)、照应;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过渡,线索的安排,等等。

(二)从全篇对题材的处理角度讲,主要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说理、以小见大、象征、虚实结合,等等。

(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主要指: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语言的风格以及具体词、句(句式)的运用特点。

(四)从局部具体运用的写作技巧的角度讲,主要指:对比、衬托、渲染、联想、想象、移情于物、白描以及各种描写的方法和角度(视觉听觉)等。

以上出现的一些名称,可以称之为阅读理解方面的“专门术语”,记住了这些术语以及所运用的特点,我们就有了回答“表现手法"类题目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对表现手法的命题角度不会太多。

基于全篇来设计,往往是把文中的几句话或某个段落来作为设题区域。

当我们弄明白考点是“表现手法”类的问题时,就可以和自己掌握的上述术语对应,看看是哪种手法,然后依据该种手法的特点回答。

下面我们就开头例举的几种常规题型来看这类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表现手法作用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作用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作用答题格式表现手法作用答题格式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09-12-29 2152提问者:海韵liang -二级最佳答案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一、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

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

初中生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讲解与答题模板归纳

初中生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讲解与答题模板归纳

初中生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讲解与答题模板归纳一、如何分析比喻修辞和分析关键词例: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分析比喻修辞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将“草原”比作“绿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于草原的赞美之情。

【类似题答题模板】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思想或情感)。

分析关键词“绣”字将动态的羊群“定格”于碧绿的草原之上,将动景瞬间化为了静景,表达了作者对草原、对羊群的喜爱之情。

【分析关键词题答题模板】这句话中的“”一词,写出了(描写对象及其特点),表达了 (思想或情感)。

二、目前所涉及的表现手法及特点1、象征:抽象的思想或情感用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含蓄、深刻。

例:丁香结(具体事物)象征愁怨(思想情感)梅花(具体事物)象征高洁,不畏严寒(思想感情)【分析题答题模板】用象征,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含蓄、深刻地表达了 (思想或情感)。

2、对比:将两个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使形象更加鲜明,读者感受更强烈。

【分析题答题模板】将和进行对比,突出了的 (特点),更好地表现了 (主题、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的区分借景抒情:只有景色,作者的情感不直接出现例: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情景交融:景色情感都出现例:《草原》第一自然段,(情:满心的欢愉;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4、点面结合①点面结合即“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②分析《狼牙山五壮士》中第二段的点面描写的好处这样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能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表现手法及布局谋篇型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表现手法及布局谋篇型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表现手法及布局谋篇型答题技巧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表现手法及布局谋篇型答题技巧】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表现手法鉴赏大全—附习题和答案

表现手法鉴赏大全—附习题和答案

表现手法鉴赏大全—附习题和答案教学内容:一、总结(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反复(二)表达方式:人称、说明、记叙、描写、抒情(三)语言特色(四)表现手法明确用步骤一:了什么手法步骤二:这种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步骤三:这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评价效果,并结合语境、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等加以说明。

表现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选用的情感或思想的表现形式,它针对的常常是全篇,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常见考题:1.文章多处为××内容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2.第×XXX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3.文章多次设置悬念,举一例说明。

4.小说开头部分写“……”等,这种写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题技巧: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干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1.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铺垫、对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等,并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优点。

答题格式:找出相干内容进行举例+遵照举例内容分析此施展阐发手法的表达结果。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以具体事物去施展阐发某种笼统意义或方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施展阐发了……的情感,加强文章的施展阐发力。

具有暗示作用,能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感情和哲理的理解。

1、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XXX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

例:竹字象征气节、荷花象征清白、玫瑰花象征爱情思考: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象征的分类(1)从象征的内容:事物象征:莲”象征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情操;牡丹”象征富贵富贵;菊”象征遗世独立的孤高品格。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说到表现手法,不得不提的是表达技巧。

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

但严格区别,表达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内容,也就是说,在表达技巧的范畴内,除以上几类,其他的表达技巧可以明确地称之为表现手法。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诗歌表现手法答题格式

诗歌表现手法答题格式

诗歌表现手法答题格式诗歌表现手法答题格式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多种表达技巧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试题中较为常见。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表现手法答题格式,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歌表现手法答题格式一、勤于积累,储备表达技巧基础知识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包括:(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语、双关、用典、互文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景”(事、物、史)与“情”(喜、怒、哀、乐)、“志”(志向、情操、爱好、愿望)描写:点与面、正与侧、动与静、虚与实、明与暗、乐与哀、工笔与白描。

(3)艺术手法:赋(铺陈)、比兴、对比(烘托、衬托)、渲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感物抒怀)、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抑扬等等(4)篇章结构:叠词、卒章显志、重章叠句、照应、倒装、曲笔入题。

二、古诗表现手法解题步骤:[答题思路]: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 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叙——析——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①第一步: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

(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第三步: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题例一]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思考: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分析。

答案示例: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手法。

(完整版)古诗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举例

(完整版)古诗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举例

古诗表现手法练习及答案举例一、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这些诗词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试做分析。

1、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 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

自多情。

答:【明手法】细节描写【阐运用】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析效果】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2、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答:【明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阐运用】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

【析效果】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

3、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 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答:【明手法】怀古伤今,对比【阐运用】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析效果】表现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4、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答:【明手法】拟人手法。

【阐运用】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

【析效果】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

5、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阐运用】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古代诗歌鉴赏是目前大部分高中同学的薄弱环节,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和答题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间接抒情1.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再如《梅花》《荷》《莲》等。

2.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因为不同的诗歌其抒情方式也是不同的,下面这些样式,你可以大体了解,不做必须掌握。

如:有的是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有的是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有的是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有的是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高考语文答题模版

高考语文答题模版

高考语文答题模版高考语文答题模板一、诗歌鉴赏类1.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2. 答题模式: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情感表达。

3. 答题示例:(1)《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潜入夜”“润物”则是拟人化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对万物的滋润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小雨润物与草色遥看近却无相对比,突出了雨的细小和滋润程度,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类1. 提问方式: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2. 答题模式:内容+情感。

3. 答题示例:(1)《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段文字表达了李密对祖母的孝敬和报答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他不能离开祖母的原因。

(2)《六国论》中“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而北。

各以其所取者,入秦而求天下之利。

”这段文字表达了六国对秦国的掠夺和依赖,同时也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类1. 提问方式: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答题模式:内容+情感。

3. 答题示例:(1)《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烦躁和不安,同时也为下文描写荷塘月色做了铺垫。

(2)《故都的秋》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四、作文类1. 写作要求:审题准确、立意明确、选材恰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2. 写作步骤: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写作成文。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第三节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是散文阅读中较有难度的一个考点,也是体现语文卷审美性的一个重要考点,因此,历来是命题的热点。

一、考题回顾:1.《上善若水》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

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二、规律总结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等;三是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现手法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两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三、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

第二步,说明这种技巧在原文中是怎么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主要分析评价其在表现主旨、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营造意境和布局谋篇方面的表达效果。

四、常识积累1.表达方式2.修辞手法3.人称的使用4.表现手法五、实战演练:(一)(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

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手法与答题十例摘要:关于表现手法历来考试出题率极高,但表现手法又是一个极广极不确定的课题。

学生在回答关于表现手法的问题上往往表现出极不适应、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

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

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中学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关键词:表现手法答题技巧示例分析关于表现手法历来考试出题率极高,但表现手法又是一个极广极不确定的课题。

学生在回答关于表现手法的问题上往往表现出极不适应、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

这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棘手的问题。

为此,我搜集相关资料,举出实例及其参考答案与各位共同研究,望各位多多指教。

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

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

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

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其作用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随着艺术创作的发展,艺术手法也在不断地丰富更新。

艺术手法的运用,必须服从于特定的艺术内容的表达,并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相适应。

艺术手法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创作中,各种艺术手法一般是交互运用的,而且受体裁的制约,即不同体裁对艺术手法有所侧重。

艺术手法是否运用得恰当、娴熟、和谐、巧妙,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艺术手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不同民族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

关于对艺术手法的提问历来以诗歌和古文居多,现代文的相对较少,所以针对这个问题也应以古文为主,特别是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中学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中学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

诗歌鉴赏中经常用到的一般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衬托、象征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赋:铺陈叙事。

比:借一物而喻它物。

兴: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

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中心事物的描写方式。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例:1、昆八中2010级高一教学测评达标月考卷(六)12题。

分析唐诗《清溪行》(李白):题目:诗的颈联写景颇有特色,使人如身临其境,简析其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答: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

把清溪比作“明镜”,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

写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表现了清溪的清澈。

析:这个题所问的艺术手法,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手法。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测控《全优设计》第1课《窦娥冤》问题导学中第3题:题目: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

这是什么样的手法?你怎样看待?答: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

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是个“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的冤情不浅”。

这正是因为作品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的结果,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

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

作者使用浪漫主义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析:这个题不但问了用的什么艺术手法,还问了这种手法的作用。

这种题在考试的时候不多见,但一出现分值就会相当高。

回答技巧方面画线的部分可以适当套用。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测控《全优设计》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后演练第7题,鉴赏《望海潮》。

题目: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染”。

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

请就本词的上片举一例说明“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上片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动静结合,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析:这个题所问到的表现手法似乎从没见过,但答案的后半部分我们是见过的,所以遇到这样的题也不必惊慌,用我们知道的内容去回答所不知道的内容就可以了。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测控《全优设计》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后演练第9题,鉴赏《雨霖铃》。

题目: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应用虚实相济的艺术手法来抒情的?答: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情,短短几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为虚写,虚写中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析:这个题是典型的问艺术手法如何应用的题。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测控《全优设计》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后演练第10题,鉴赏《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题目:“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拟人、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析:这个题所问的针对性就很强,简单明了,回答时就其表达作用上会难一点。

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测控《全优设计》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后演练第7题,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题目:本词在艺术上用了哪两种写作手法?答:主要是用典和移情于物的写法。

①使用典故、贴切达意。

本词中既有季鹰吃鲈鱼而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为齐备所羞、桓温感叹“树犹如此”的明用,也有“栏杆拍遍”的暗用,这些典故的使用,不仅使词意婉转,而且还紧扣主题,加深了词的内涵。

②移情于物。

“遥岑远目”三句,用比喻手法,一方面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愈能使作者的愁和恨加重;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于物的写法,写远山“献愁供恨”,这实际上是作者由江北沦陷地区的山,想到了沦陷地区的百姓而痛苦发愁。

山本来是无情之物,但是连山都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就可想而知了。

析:这个题问的是写作手法,其实回答的内容就是表现手法。

一般情况下,这种问写作手法的题,就是用表现手法来回答,而且回答之后要对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简单地加以叙述。

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测控《全优设计》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后演练第9题,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目:本词多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答: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突出南宋统治者的委靡不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