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课件 十七年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牧, 原名林觉 夫。19191992。广 东澄海人。
( ←Bwk.baidu.comck)
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 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巴金《生活在 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柳 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 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杨朔的散文
• 4结构美 • 他写散文总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 排布局。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 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却境界 幽远,引人入胜。布局精巧,别具生动,有 曲径通幽、洞天叠出之妙,玲珑精巧之美。 • (1)善藏善曲,有张有弛。 • (2)特别注重开头和结尾。
秦牧的散文
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 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 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 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 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 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 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 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秦牧的散文
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 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 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 自然流露。 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 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5)秦牧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不足:过于强调知识性,有些冗杂拖沓之感; 强调哲理,表现出说教气。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 义的事物 • • • • • • •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
• 秦牧——自然亲 切,讲究文采。 • (4)抒情 • 一座园林 • 一团烈火 • 一座花城
十七年散文概述
(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 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 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 记” (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 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 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 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 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 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 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十七年散文概述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 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 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 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 的作品。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 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 情》,冰心《樱花赞》,吴伯箫《北极星》, 碧野《情满青山》,方纪《挥手之间》,峻 青《秋色赋》。
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 志,显个性精神。 杂文取得散文的正宗地位,通讯、报告文学 成了主流形态。 3、当代散文(17年)——泛化的抒情论: 抒人民之情,扬时代精神。 类型:海阔天空论、诗意论、形散神不散论。
↑ 杨朔,原名杨毓晋。 1913-1968。山东蓬莱人 刘白羽→ 生于1916 年。北京 人。 吴伯箫→ 1906-1982 山东莱芜人。
第六讲 十七年散文
概述
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

“非我化”
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 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十七年的散 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 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 声音。“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 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
• 二、本期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本期散文在60年 代初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创作高峰。这个创作 高峰中 的作品虽然包括各种体裁和诸多形式, 但以文艺性散文特别是抒情性散文的成就最 大。其主要代表作家杨朔、刘白羽、秦牧, 更是本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标志。他们的散文 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对 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艺术影响。
• 2、 单调的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 • 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 (三段式) • 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 诗情和揭示哲理 。
秦牧的散文
秦牧:原名林觉夫, 广东澄海人。以散文 著称于文坛。《古战 场 春 晓 》《 土 地 》 《潮汐和船》《花城》 《社稷坛抒情》等散 文是他的代表作。
(一)、杨朔散文的“诗意”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不能不被它的“诗
意”所感动: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 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 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 ——《京城漫步》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 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 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 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茶花赋》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 神游一番,看个究竟。 最好是坐一只竹蓬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 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 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 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 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 静的梦境里去。 ——《画山秀水》
• (一)杨朔的散文
杨朔的散文追求诗化的抒情,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依据情感的变化谋篇布局、组织结构, 使散文的抒情也具有诗一样的韵律。 2、在散文中营造诗的意境,使散文也具有 诗一样的艺术境界。 3、注重字句的锤炼,使散文的语言也具有 诗一样的蕴涵。
• (二)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的散文的哲理化抒情具有以下几个方 面的突出特征: 1、情感空间的广阔。 2、哲理思索的深邃。 3、整体的象征和豪放的风格。 (三)秦牧的散文 秦牧的散文的上述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 方面: 1、对知识的“综合” 2、对材料的“点化” 3、对文体的讲究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 1937年参加革命,从事革命文艺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 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前线,著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抗美援 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 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文革中杨朔 遭到林彪、“四人帮”迫害,服安眠 药自杀。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 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 等散文名篇。
杨朔的散文
• (2)他不详尽写人,而是简洁地勾勒出人物的 神韵,因此人物不太显著、工整,但意韵深 涵,韵味无穷。 • 2生活美 • (1)他通过写人,显示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 广阔的时代特色。
(2)通过对生活中东鳞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写烘
托时代的特征。
杨朔的散文
• 3诗意美。 • 杨朔追求散文的诗意美,常常在寻求诗的情 调。他的散文总是诗意葱胧,沁人肺腑。 • (1)他的诗意美常常从平凡的事物或美丽的奇 景中表现出来。 • (2)他的散文往往立意精深,形象新颖,生动 逼真、传神,二者往往结合起来,形成一种 互相映照,形成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 • (3)他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出 优美的意境。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 刻的哲理性。 2.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 文的基本特色。 3.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 的基本风格。
四、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 • • • • • •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杨朔的散文
• 5语言美
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 婉转蕴藉的风格。
杨朔散文的弊端
• 1、 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从艺术格调上看,他的作品都是对现实生 活的诗性肯定与庄严歌颂,因此可以将之 称为“颂歌体”。
• 黑格尔曾经指出:意识对现事物的肯定性思维表 现为“善”(即与现实的认同),而它的否定性 形式表现为“恶”(即与现实的对立)。在现实 存在中,恶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直接情感判断 就是忧患意识,善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就是祝 福意识。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1916-):现代著名作家,北京 通州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都有所成就。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 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 《刘白羽散文选》。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 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十七年散文概述
小结:十 七年时 期的散 文由于 受到 “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 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 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 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 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视角背离 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 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 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 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 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 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 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 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一些散文 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 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 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 漫笔》.
杨朔的散文
杨朔散文的特征: • 1人物美: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有许多光彩 照人的工农兵形象,他总是怀着深挚的感情, 注视着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从他们平凡的工 作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品质,给以动人的描 绘。 • (1)写平凡的人物及其平凡的生活,发掘其美 好的心灵世界,给以亲切动人的表现,使人 物都具有令人崇敬的精神气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