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课件 十七年散文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3版PPT第十五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3版PPT第十五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13
• 其次,秦牧的散文 “形散”而 “神聚”,也就是体现了通常所说的 “形散而神不 散”
的散文基本特征。虽然秦牧在其一篇题为 《散文领域——海阔天空》的学术论文 中大 力倡导 “大散文”的理论观点,强调当代散文的一种突破性,竭力做到旁征博引, 然 而繁多的材料却能处处紧扣 “中心”,杂而不乱,真正做到寓控制于放纵之中,正如 翱翔天际的风筝始终牵引在放者的手中,这根线从看似庞杂的材料中寻到相通之处进 而将其牵引在一起。 《社稷坛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虽然大开大阖、思接千古,如五色 土的历史缘由、屈 原等千百年来思想者的不断探求……看似天马行空、纷繁芜杂,但多 条思索的纹路统 一于一条抒情主线周围。始终以社稷坛、五色土为线索贯穿全篇,松 弛得宜,聚放自 如,形成大气磅礴、汪洋恣肆的散文风格。在叙事过程中夹叙夹议, 运笔轻重浓淡、 参差有别,在大起大落的变化中整合结构以实现形神的统一。作者把 美丽的幻想与深 刻的分析结合起来,情理交融,使想象的境界臻于深邃悠远,发人深 省,启人深思。
14
三、刘白羽
• 刘白羽 (1916—2005),北京人,部队作家,与杨朔、秦牧并称为 “当
代散文三大 家”。在小说、散文两方面均有建树。刘白羽的散文创作大致经历了 两个阶段:1936年 至1958年是刘白羽散文创作的早期阶段,以通讯、速 写成就最高,代表作有单篇散文 《关于长城的回忆》、《从黄昏到夜晚》、 《横 断中原》,通讯报告集 《游击中间》、 《环行 东北》和 《延安生活》等。其中 出版于1946年的 《延安生活》中的七篇作品较早地报 道了革命圣地延安的新 面貌新生活,具有重要的史实价值。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家创作 了大量优秀的散文 作品,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散文集 《为祖国而战》、 《朝鲜在战火中 前进》、 《对和平宣誓》等,体现了刘白羽部队作家的本色;反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题 材的有散文集 《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 《平明小札》等,享有极高声誉。 第二 个阶段是1959年以后,1959年 《日出》的发表标志着他由 “战地通 讯”向 “抒情散 文”的根本性转变。《芳草集》、《海天集》、《秋阳集》等先 后问世,表明了他对散文创 作的不懈追求。

第六讲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第六讲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散文的新变 二、散文的两度活跃 三、知识散文与诗化散文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散文新变

与“主情”的现代散文传统不同 ,新中国成立之初,散文首先出 现了“主事”的变化,客观的纪 实或叙事代替了主观的抒情,对 外部新世界的高歌取代了心灵的 内宇宙的剖析与探索。
四、随笔与小品的余绪

50年代,老作家周痩鹃、周作人曾 发表一些疏离于当时文坛主流的文字 ,这是散文园地中不显眼的两丛。他 们不显眼,却凭借幽兰暗香的韵致入 心,以看似无心插柳的闲情逸致,在 一定程度上接续了写真心、抒性灵的 中国现代散文精神。

周作人在上海的《亦报》副刊 “隔日谈”和“饭后随笔”专 栏发表千篇小品文,又在《大 报》发表了43篇随笔。

杨朔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 性。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 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 有《荔枝蜜》、《蓬莱仙境》、《 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 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 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 、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 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 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 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弊端:“真实性胜过文学性,生 活气息胜过艺术风采,战斗作用 胜过审美价值。” 影响:五四以来现代散文表现个 性自我、性灵真情的品格与美学 传统逐渐淡化流失。
二、散文的两度活跃

“双百方针”前后的50年代中期 ,是散文相对活跃的一个阶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批评时弊的杂文一度活跃起 来。领杂文风气之先的是巴人, 发表《况钟的笔》,以娓娓道来 中显示笔下千金的沉重。夏衍《 “废名论”存疑》、唐弢的《言 论老生》、叶圣陶的《老爷说的 准没错》、严秀的《九斤老太论 》等,都名闻一时。

十七年散文概述ppt课件

十七年散文概述ppt课件
这种结构也可以概括为:“开头设悬 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例如《泰山极顶》。这篇文章,作者一开始就 指出,登山的目的是看日出。登泰山看日出,必须 头天晚上上山,在“天街”上住一夜,第二天早上 看日出。但是,“我”住在天街的那天晚上,山上 突然漫起了雾。雾又浓又湿,晚上甚至悄悄从门缝 挤了进来,落在枕头边上,还能听到零星的雨声。 “我”心里凉了半截。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 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 的作品。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二、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 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61年被称 为“散文年”。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 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 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 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 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 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 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 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雪浪花》
第二天,我们上了“观日峰”以后,看见山上 的雾虽然散了,但天是阴的,这样日出就肯定看不 成了。“我们”来就是看日出的,日出看不成,能 想象,“我们”是多么的沮丧。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中国当代文学(5)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5)散文

第三节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是一位部队作 家 , 在当代文学史上 以散文著称。 以散文著称。 他是北京人, 他是北京人,生于一 九一六年, 九一六年,从三十年 代起就开始文学创作, 代起就开始文学创作, 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和 通讯报告, 通讯报告,引起过文 艺界的注目。 艺界的注目。
刘白羽散文分为两个阶段: 刘白羽散文分为两个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5)
主讲人: 主讲人:杨迎平
第五章 十七年的散文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年至1956年为散文创作的第一 两个时期,1949年至 年至 年为散文创作的第一 个时期。这个时期通讯报告空前发展, 个时期。这个时期通讯报告空前发展,其主题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二 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个时期是1957年至 年至1966年,是当代文 第二个时期是 年至 年 学史上散文创作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以杨朔、 学史上散文创作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以杨朔、 秦牧和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家, 秦牧和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家,以他们 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 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
比较刘白羽、杨朔和秦牧的散文特点: 比较刘白羽、杨朔和秦牧的散文特点:
(1)新奇的故事、精粹的引文、有趣 的知识。 的知识。 (2)优美如诗、热烈似火、广阔像海。 )优美如诗、热烈似火、广阔像海。 (3)清丽如水粉、浓艳如油彩和多彩多姿 )清丽如水粉、 的风俗画。 的风俗画。
杨朔:诗人,含蓄、隽永、阴柔、婉约 情意绵 杨朔:诗人,含蓄、隽永、阴柔、婉约,情意绵 绵。 秦牧:学者,广阔、深邃、丰富、渊博, 秦牧:学者,广阔、深邃、丰富、渊博,妙趣横 生。 刘白羽:战士,雄浑、鲜明、飘逸、刚健、 刘白羽:战士,雄浑、鲜明、飘逸、刚健、气势 磅礴。 磅礴。

6十七年文学概述PPT课件

6十七年文学概述PPT课件
5
第一次文代会
1、确定了《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 总方针。
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 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 务,首先为工农兵服 务的总方向。
6
第一次文代会
2、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 组织—中华全国文艺 界联合会(文联)。
主席:郭沫若 副主席:茅盾
周扬
7
文联的作用
通过文学团体对作家的文学活动进 行政治领导和控制,实行高度的组织化, 保证文学规范的实施。
B:1966——1976:文革文学。
C:1976——至今:新时期文学。
3
当代文学继承的传统
1:五四新文学为代表的启蒙文化传统。 2: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
4
二、十七年文学(1949-1966)
文学史概况:
一、第一、二次文代会
(一)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19日,中 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 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 平召开,实现了不同地域 (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作家、 艺术家的“会师”。
光绪皇帝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 又敕建“乐善好施”牌坊。
“义乞”、“乞圣” “千古奇丐”(冯玉祥语)
16
对《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
毛泽东亲自撰改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象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
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 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 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 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 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 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 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 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诬蔑农民革命斗争,诬蔑中国历史,诬蔑中国 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宣传。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 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于到了如此之多,说明我国文化界的 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从1951年11月起,全国文艺界进行了范围广泛、声势浩大的批判运 动。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三家村札记》:《前线》杂志专栏 (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
❖《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专栏(马 南邨——邓拓)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第二次崛起
❖ 杨朔:《茶花赋》、《樱花雨》、 《雪浪花》
❖ 刘白羽:《长江三日》、《红玛 瑙》、《樱花漫记》
❖ 秦牧:《花城》、《古战场春晓》 ❖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主要作品
❖《秦牧杂文》(1947)
❖《星下集》、《贝壳集》、 《花城》、《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50、60年代)
❖《长街灯语》、《花蜜与蜂
刺》、《晴窗晨笔》等(80年
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知识小品型散文
❖ 知识性 ❖ 哲理性 ❖ 趣味性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古战场春晓》 ❖《土地》 ❖《潮汐和船》 ❖《花城》 ❖《社稷坛抒情》
❖ 革命的哲理和革命的人生哲学 ❖ 情感空间广阔,气势宏伟 ❖ 语言色彩绚丽,注重夸饰形容
(色彩)和铺叙排比(气势) ❖ 总体风格:粗放、雄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日出》 ❖《长江三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刘白羽散文的缺憾
❖ 主题重复与单调 ❖ 政治宣传式的思维模式 ❖ 语言放纵繁冗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的第一次崛起
❖ 老舍《养花》 ❖ 杨朔《香山红叶》 ❖ 秦牧《社稷坛抒情》 ❖ 魏巍《我的老师》 ❖ 丰子恺《庐山真面》 ❖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杂文
❖ 马铁丁:《思想杂谈》 ❖ 巴人:《况钟的笔》 ❖ 任晦:《废名论存疑》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长短录》:《人民日报》专栏(夏衍、 唐弢、吴晗、孟超、廖沫沙)

中国当代文学 17年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  17年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 17年散文
一 概述
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 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常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 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广义:通讯、报告文学、特写、 艺术散 文、杂文、日记书信、随笔
狭义:艺术散文(美文,小品文)
(一)、两个时期: 1949—1956(通讯);
(142页)
第三、构思上,杨朔讲究艺术构思。他 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抓住一人 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洞隐 烛幽,见微知著,使作品思想得到寓大 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 诗的视角和容量。
第四、杨朔注重创作诗的意境。很多散 文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 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意境。
以诗化为主,同时伴有“小说化”“通讯 化”倾向
1、诗化主要表现:
(1)注重意境的营造,托物言志,象征 求譬,将现实生活上升为诗的境界。《茶 花赋》以茶花象征祖国面貌。
(2)卒章显其志(结尾升华)《荔枝蜜》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歌颂劳动 人民。
• 2、“小说化”“通讯化”的主要表 现:
• “小说化”:重视写人物,注重场 景和对话,有一定的情节。
二 风格与艺术特色
风格:博大精深。 它的形成得力于秦牧散文的审美追求。
秦牧提出了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 知识化、艺术化等悖于当时文学观念的创 作主张,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社稷坛抒情》《天坛里九的故事》
讲究散文的表现技巧
第一、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第二、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 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第三、秦牧散文具有情趣性与幽默性。 第四、秦牧散文的语言流利酣畅、凝练 生动直面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瑕瑜互见
1、知识性的材料反 复使用,失去了新 鲜感。 2、罗列材料过多有 冗长拖沓之感。 3、浓重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气与 哲理失之肤浅。

当代文学史第五讲 十七年散文创作

当代文学史第五讲 十七年散文创作
文学的“一体化”进程当 中,在“时代的抒情”大潮当中,这种 “个人的思考”是有限的、充满矛盾和 困惑的。在知识分子努力转变心态、角 色、写作姿态的过程中,保留并呈现这 种思考,是难能可贵的。
1,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红豆》 (在爱情与革命之间) 2,知识分子的思考与苦恼:《望星空》 (在个体生命与历史洪流之间) 3,知识分子英雄形象的再现:《关汉卿》 (在持守人格与堕落屈服之间) 4,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露: 《陶渊明写〈挽歌〉》
秦牧:“寓理论于闲话趣谈之中”



1,文艺随笔:闲笔和畅想接纳了不少典故、 细节,平易近人的谈话风、亲切感 2,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 3,流于说教,冗杂拖沓
二、现实的讽喻与个人的思考


1,现实的讽喻: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 《三家村札记》(温和节制、曲折展开) 2,私人性话语:《傅雷家书》、《顾准日 记》、《无梦楼随笔》
刘白羽:散文是“战斗生活的号角”


1,以时代激情与信仰拥抱对象——“崇高” (大自然的雄伟景象与大我的战斗激情) 2,感情放纵,节制不够 《桂林山水歌》——《长江三日》:自然景物 的描写向时代精神的转化
杨朔:把散文“当诗一样写”



1,立意:发现日常生活当中的“诗意”并转 化为时代主题——“人民性颂歌” 思考:“以小见大”是否可行?影响? 2,手法:主题意象化,象征比附 思考:散文与诗歌的“雕琢”有无差别? 3,结构:卒章显其志,欲扬先抑 思考:“物—人—理”的杨朔模式?
第五讲
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一、“散文三大家”及“杨朔模式”


(一)五六十年代散文的总体状况 1,以特写/报告文学为主——写实 2,主题:光明的赞歌(时代主调) (二)五六十年代散文“三大家”——杨朔、 秦牧、刘白羽——与时代主题同步,但审美视 野较为开阔,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三)不足:雷同化倾向,艺术观念偏狭

十七年散文

十七年散文
• (四)家书、随笔——另一类书写: 《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 • 沈从文用一种奇异的手记形式,写下了 这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虽然这篇手记仅仅是作家在病中的“呓 语狂言”,但它富有象征意味地记录了 一部分失意的知识分子在大转型时代里 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状态。病中的沈 从文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世界 在动,一切在动”。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人民日报》开设“长短录”的杂文专 栏 • 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五人 作为专栏的特约撰稿人。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2、后期:批判性杂文 • 《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 专栏 •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这部家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对儿 子学习和生活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二是发 表自己对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文艺问题以及时 局的看法。施蛰存在《纪念傅雷》一文中说: “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 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步的了解傅雷。 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热烈。 他要把儿子塑造成符合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 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 然而傅雷成功了。”
• (四)家书、随笔——另一类书写: 《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 • 沈从文的《从文家书》 • 沈从文用一种奇异的手记形式,写下了 这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 (四)家书、随笔——另一类书写: 《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 • 沈从文的《从文家书》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当代散文 大学语文PPT课件

当代散文 大学语文PPT课件

四、艺术特点
(一)联想奇巧 1.有明显的触发点和聚结点。 2.联想有层次进行。 (二)语言运用的艺术性 1.语言生动而富有诗意; 2.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文体风格; 3.多种修辞手法的交替使用——排比、引用、拟

一、《社稷坛抒情》在结构上独具特色,大开大阖,形散而 神不散。这篇散文抒发感情的方式表现为思接千古,浮想联翩。作 者时而凭着“想象的羽翼”上溯到人类历史的源头;在“一家家的 门口”看到农民们在劳动,在饮食,在希望,在叹息;时而又“走 出了黑暗的历史隧洞,突然见到耀眼的阳光”;“想起了我们这个 时代的农民是几千年历史中第一次真正挣脱了枷锁,逐渐离开了鬼 神天命的羁绊的农民”,作者驰骋于历史长河之上,上下数千年, 纵横捭阖,但始终以社稷坛、五色土贯穿全篇,放得开,聚得拢, 形成丰富博大、汪洋恣肆的风格。
10
二、《社稷坛抒情》文章思路
社稷坛
祭拜社
神、谷 联想

劳动者
五色土
联想 思想家 (中华文化)
哲学 历史 文艺 科学 生活传闻
抒写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强烈自豪之情
三、主题
以“社稷坛”为触发点,以五色土为主线, 展开丰富联想,盛赞中华大地,盛赞中 华民族及其伟大的创造,抒发了抒写作 为中华民族子孙的强烈自豪之情。
志愿军英雄传》 ②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和祖国变化。 柳青《王家斌》 秦兆阳《老羊工》《散文特写选》《散文小品选》《
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集》等。 ③讴歌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英雄黄继光献身的一刻》中的黄继光 《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中的
邱少云 《罗盛教》中的罗盛教 《第二次考试》中的女青年
二、知识渊博、想象丰富,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是《社 稷坛抒情》的突出特色。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即向读者介绍了社稷坛 和五色土的含义与由来。

【中国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散文

• 从一九四九年一月起,沈从文陷入“精神失常”。1949年 1月,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学生,发起了对他的激烈批判, 一幅幅大标语从教学楼上挂下来,上面醒目地写着“打倒 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并全文抄 录了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在校内张贴,一切都那样的 触目惊心。

1949年3月,沈从文试图切脉自杀,被人发现后送往医 院抢救,幸而不死。病愈后,他去了华北革命大学学习政 治,学习“毕业”后,经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及北大副 教授兼历史博物馆代馆长韩寿萱介绍,正式调往历史博物 馆。
• 冯乃超的《略评沈从文的“熊公馆”》说“地主阶级的弄 臣沈从文,为了慰娱他没落的主子,也为了以缅怀过去来 欺慰自己,才写出这样的作品来,然而这正是今天中国典 型地主阶级的文艺,也是最反动的文艺。”;
• 而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对沈从文的文学活动作了更 为“全面”的批判: 沈从文不仅是‚桃红色‛的代表,‚作文字上的裸体画, 甚至写文字上的春宫‛;更为严重的是,‚特别是沈从文, 他一直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在抗战初期全民族 对日寇争生死存亡的时候,他高唱着‘与抗战无关论’; 在抗战后期作家们加强团结,争取民主的时候,他又喊出 ‘反对作家从政’;今天人民正‘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 战争’,也正是凤凰毁灭自己,从火中再生的时候,他又 装起一个悲天悯人的面孔,谥之为‘民族自杀的悲剧’, 把我们的爱国青年学生斥之为‘比醉人酒徒还难招架的冲 撞大群中小猴儿心性的十万道童’,而企图在‘报纸副刊’ 上进行其和革命游离的新第三方面,所谓‘第四组织’。‛
• 左翼文化人的激烈批判使沈从文心怀忧惧,忧惧的主要还 不是这种批判本身,而是这种批判背后日益强大的政治力 量的威胁。一九四九年沈从文的“疯狂”,这些因素都是 直接的。同时他感受到的在周围人事中的隔绝无援,对他 却成为一种排斥的力量,陷到完全孤立无助情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单调的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 • 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 (三段式) • 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 诗情和揭示哲理 。
秦牧的散文
秦牧:原名林觉夫, 广东澄海人。以散文 著称于文坛。《古战 场 春 晓 》《 土 地 》 《潮汐和船》《花城》 《社稷坛抒情》等散 文是他的代表作。

杨朔的散文
• 4结构美 • 他写散文总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 排布局。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 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却境界 幽远,引人入胜。布局精巧,别具生动,有 曲径通幽、洞天叠出之妙,玲珑精巧之美。 • (1)善藏善曲,有张有弛。 • (2)特别注重开头和结尾。
第六讲 十七年散文
概述
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 刻的哲理性。 2.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 文的基本特色。 3.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 的基本风格。
四、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 • • • • • •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 义的事物 • • • • • • •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
• 秦牧——自然亲 切,讲究文采。 • (4)抒情 • 一座园林 • 一团烈火 • 一座花城
杨朔的散文
杨朔散文的特征: • 1人物美: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有许多光彩 照人的工农兵形象,他总是怀着深挚的感情, 注视着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从他们平凡的工 作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品质,给以动人的描 绘。 • (1)写平凡的人物及其平凡的生活,发掘其美 好的心灵世界,给以亲切动人的表现,使人 物都具有令人崇敬的精神气质。
(一)、杨朔散文的“诗意”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不能不被它的“诗
意”所感动: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 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 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 ——《京城漫步》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踏进昆明,心都醉了。 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 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 象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动花事。 ——《茶花赋》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 神游一番,看个究竟。 最好是坐一只竹蓬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 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 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 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 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 静的梦境里去。 ——《画山秀水》
杨朔的散文
• 5语言美
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 婉转蕴藉的风格。
杨朔散文的弊端
• 1、 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从艺术格调上看,他的作品都是对现实生 活的诗性肯定与庄严歌颂,因此可以将之 称为“颂歌体”。
• 黑格尔曾经指出:意识对现事物的肯定性思维表 现为“善”(即与现实的认同),而它的否定性 形式表现为“恶”(即与现实的对立)。在现实 存在中,恶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直接情感判断 就是忧患意识,善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就是祝 福意识。
• (一)杨朔的散文
杨朔的散文追求诗化的抒情,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依据情感的变化谋篇布局、组织结构, 使散文的抒情也具有诗一样的韵律。 2、在散文中营造诗的意境,使散文也具有 诗一样的艺术境界。 3、注重字句的锤炼,使散文的语言也具有 诗一样的蕴涵。
• (二)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的散文的哲理化抒情具有以下几个方 面的突出特征: 1、情感空间的广阔。 2、哲理思索的深邃。 3、整体的象征和豪放的风格。 (三)秦牧的散文 秦牧的散文的上述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 方面: 1、对知识的“综合” 2、对材料的“点化” 3、对文体的讲究
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 志,显个性精神。 杂文取得散文的正宗地位,通讯、报告文学 成了主流形态。 3、当代散文(17年)——泛化的抒情论: 抒人民之情,扬时代精神。 类型:海阔天空论、诗意论、形散神不散论。
↑ 杨朔,原名杨毓晋。 1913-1968。山东蓬莱人 刘白羽→ 生于1916 年。北京 人。 吴伯箫→ 1906-1982 山东莱芜人。
秦牧的散文
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 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 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 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 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 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 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 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1916-):现代著名作家,北京 通州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都有所成就。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 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 《刘白羽散文选》。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 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秦牧, 原名林觉 夫。19191992。广 东澄海人。
( ←Back)
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 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巴金《生活在 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柳 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 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非我化”
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 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十七年的散 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 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 声音。“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 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
• 二、本期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本期散文在60年 代初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创作高峰。这个创作 高峰中 的作品虽然包括各种体裁和诸多形式, 但以文艺性散文特别是抒情性散文的成就最 大。其主要代表作家杨朔、刘白羽、秦牧, 更是本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标志。他们的散文 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对 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艺术影响。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 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 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十七年散文概述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 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 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 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 的作品。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 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 情》,冰心《樱花赞》,吴伯箫《北极星》, 碧野《情满青山》,方纪《挥手之间》,峻 青《秋色赋》。
杨朔的散文
• (2)他不详尽写人,而是简洁地勾勒出人物的 神韵,因此人物不太显著、工整,但意韵深 涵,韵味无穷。 • 2生活美 • (1)他通过写人,显示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 广阔的时代特色。
(2)通过对生活中东鳞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写烘
托时代的特征。
杨朔的散文
• 3诗意美。 • 杨朔追求散文的诗意美,常常在寻求诗的情 调。他的散文总是诗意葱胧,沁人肺腑。 • (1)他的诗意美常常从平凡的事物或美丽的奇 景中表现出来。 • (2)他的散文往往立意精深,形象新颖,生动 逼真、传神,二者往往结合起来,形成一种 互相映照,形成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 • (3)他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创造出 优美的意境。
十七年散文概述
小结:十 七年时 期的散 文由于 受到 “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 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 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 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 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视角背离 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 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 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 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 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 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 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 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一些散文 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 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 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 漫笔》.
十七年散文概述
(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 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 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 记” (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 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 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 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 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
杨朔的散文
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 1937年参加革命,从事革命文艺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 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前线,著 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抗美援 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 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文革中杨朔 遭到林彪、“四人帮”迫害,服安眠 药自杀。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 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 等散文名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