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主治医师考试(方剂学)复习笔记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第一篇: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美版)名解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之分4、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5、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6、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7、使药:使药有引经药、调和药之分,8、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9、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或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
10、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11、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12、八法:“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
包括汗法、和法、下法、吐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13、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14、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15、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 法。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以下是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解表剂
辛温解表:主治表实证,代表方剂为麻黄汤。
辛凉解表:主治表热证,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
扶正解表:主治虚人感冒,代表方剂为败毒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
寒下:代表方剂为大承气汤。
温下:代表方剂为温脾汤。
润下:代表方剂为麻子仁丸。
攻补兼施:代表方剂为黄龙汤。
和解剂
和解少阳: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调和肝脾:代表方剂为逍遥散。
调和肠胃:代表方剂为半夏泻心汤。
清热剂
清气分热:代表方剂为白虎汤。
清营凉血:代表方剂为清营汤。
清热解毒:代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
清脏腑热:代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
清热祛暑:代表方剂为藿香正气散、六一散。
清退虚热:代表方剂为青蒿鳖甲汤。
温里剂
温中祛寒:代表方剂为理中丸、小建中汤。
温肾散寒: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补益剂
补气:代表方剂为四君子汤。
补血:代表方剂为四物汤。
气血双补:代表方剂为八珍汤、炙甘草汤。
补阴: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补阳:代表方剂为肾气丸、右归丸。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苍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肺经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紫菀:苦甘微温归肺经,化痰止咳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喘而无汗服之宜石膏大枣与生姜解肌透疹此方良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助阳--补肾地黄汤。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整理记忆为:元宝晚节不保,被盗窃了。
不--补肾地黄汤,保/元宝--保元汤。
窃--胎怯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整理记忆为:硬要去种党参。
硬种--硬肿症,参--参附汤。
党--当归四逆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整理记忆为:得胎黄的茵茵仍坚持学习。
茵、茵--茵陈蒿汤和茵陈理中汤。
学--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
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整理记忆为:对新加坡发生抢劫普通老百姓金银珠宝一事感到惊讶。
感到--感冒。
新加坡--新加香薷饮。
惊--荆防败毒散,金银珠宝--银翘散,普通老百姓-普济消毒饮。
五、咳嗽: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
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整理记忆为:老师讲课讲得嗓子都沙哑了,搞到要吃金嗓子清清喉咙,但学生连3剩2=6都不懂。
讲课--咳嗽,金嗓子--金沸草散,嗓子--桑菊饮,清清--清金化痰汤,沙哑--沙参麦冬汤,3剩2--三拗汤合二陈汤,6--六君子汤。
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
功效、用药规律等内容。
以下是方剂学的一些重要笔记总结。
方剂的组成
方剂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每种药物在方剂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组成需要考虑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失去疗效。
在配方中,应尽量选用兼顾主治和副
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在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上的作用。
功效可
以包括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等。
方剂的功效与其组成
药物的性能和配伍关系密切相关。
用药规律
在方剂的使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用药规律。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合理的剂量和用药途径,以及掌握用药的时机和疗程等。
合理的用药规律能够提高方剂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和用药规律对于掌握中医治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方剂学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
具体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复习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复习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治风剂治风法,就是调治风病的方法。
临床常见风病有两类:一为风自外来感伤为外风,一为内脏功能失常而引起的风病为内风。
在治疗上,外风大都以散为主,内风皆宜平熄为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风病大都与肝有关。
一、含义凡是由疏散风邪或滋潜熄风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用以治疗内外各种风病者统称为治风剂。
《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风为百病之长”,说明风病的范围很广,其病情况变化亦较复杂,风邪每易兼挟其他邪气,(风寒、风温、风温……),简而言之,不外外风及内风两大类。
外风——指自然界六淫之一,指风从外来,往往乘人体之虚而发病,即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卒然逢疾风暴风而不病者,盖无虚也”。
往往由汗出劳倦等机体机能下降时风邪乘虚而入“皮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内风——指风从内生,是人体内部脏腑病理产生。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说明内风是肝风内动,然何以出现,肝风内动,则每与脾肾有关。
二、作用具有疏散外风,平熄内风,滋阴活血等作用,因此又有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的理论。
三、运用适用于外风侵袭所致的肢体疾病,麻木不仁,伸屈不利,及破伤风等证或由内脏功能失调引起的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拘急抽搐等证。
这些病证的出现是由风所致,即所谓风病。
风的特点:1.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致病广泛,风邪每易兼挟其它邪气如寒燥、湿、热邪,又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从外感疾病来看,风往往是其它外感病的先导。
2.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阳性散发作用,升腾,“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3.善行数变。
风邪致病变化较多,而且迅速善行游走不守,变化无常,如热极生风、抽搐、眩晕、僵仆。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中医方剂学总论一、方从法出:根据所立治法选方或组方二、常用治法1.汗法(表证)2.和法(分消上下)3.下法(疗效快)4.消法(疗效慢)5.吐法6.清法7.温法8.补法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2.药量增减的变化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3.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人参汤1、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峻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两个药对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用法】温服、温覆【用量】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1:1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 味药)【配伍意义】黄芩+生地【兼清里热】【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风、寒、湿、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表现湿邪),口苦而渴(表现热邪),苔白,脉浮。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白芷—阳明4、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①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体现“散中寓收”②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辛凉解表1、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君药:金银花、连翘)【主治】温病初起【配伍意义】荆芥穗、淡豆豉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2、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一、汗●解表剂(发汗、解肌、透疹)表证1.辛温解表(风寒表证)●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三拗汤:宣肺解表)●风寒湿痹证(麻黄加术汤:发汗解表,散寒祛湿)●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汗解表,祛风除湿)●风寒袭肺证(华盖散:宣肺解表,止咳祛痰)●风寒表虚证(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宿有喘病,又感风寒(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发表,降气平喘)●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加葛根汤:解肌发表,升津舒筋)●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证(枝加桂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太阳病误下伤中,木虚土乘之腹痛(桂枝加芍药汤:温脾和中,缓急止痛)●风寒,气郁不舒证(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风寒较重兼有气滞证(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结郁)●外寒内饮证(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痰饮郁结,气逆咳喘证(射干麻黄汤:温肺祛痰,降气止咳)●肺胀,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解表蠲饮,清热除烦)●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溢饮(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风邪犯肺之咳嗽证(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伤风咳嗽(金沸草散:发散风寒,降气化痰)●风寒湿邪,内有郁热证(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大羌活汤:发散风寒,祛湿清热)2.辛凉解表(风热表证)●温病初起(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证(葱豉桔梗汤:疏风清热)●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风水夹热证(越婢汤:发汗行水)●风寒未解,化热入里(陶氏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热,里热亦盛证(程氏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注:程氏重在清里;陶氏重在解肌●麻疹初起(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宣毒发表汤:解表透疹,止咳利咽)●痧疹初起,透发不出(竹叶柳蒡汤:透疹解表,清热生津)3.扶正解表(正气不足+外邪)●气虚外感风寒湿证(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疮肿初起(荆防败毒散:发汗解表,消疮止痛)●气虚外感,内有痰湿证(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血虚外感风寒证(葱白七位饮:养血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表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再造散:助阳益气,解表散寒)4.具有疏散外风、轻宣外燥、祛暑解表、祛风胜湿等作用的方剂,已分别列入治风剂、治燥剂、祛暑剂、祛湿剂二、吐●涌吐剂(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痰涎、食积及胃中毒物三、下●泻下剂(通便、泄热、攻积、逐水)里实证1.寒下(热结:里热积滞实证)●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小承气汤:轻下热结)●阳明病,胃肠燥热证(调味承气汤:缓下热结)●大结胸证(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结胸证(大陷胸丸:泻热逐水)2.温下(寒结:里寒积滞实证)●阳虚冷积证(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寒积里实证(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湿腹痛(三物备急丸:攻下寒积)3.润下(燥结:津枯肠燥大便秘结证)●脾约证(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津枯便秘(五仁丸:润肠通便)●饮食劳倦,风结水结(润肠丸:润肠通便,活血祛风)●肾虚便秘(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老人下元虚冷便秘,或阳虚寒湿久泄(半硫丸温肾祛寒,通阳泄热)4.逐水(水结: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悬饮;水肿(十枣汤:攻逐水饮)●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舟车丸:行气逐水)●多种伏痰证(控涎丹:祛痰逐饮)●留饮心下坚满(甘遂半夏汤:化痰逐饮)●阳水(禹功散:逐水通便,行水消肿)●水肿湿热证(导水丸:攻下逐水)5.攻补兼施(里实正虚:里实证虚证)●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黄龙汤:攻下热结,益气养血)●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新加黄龙汤:泄热通便)●阳明热结阴亏证(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泄热通便)四、和●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少阳证、肝脾不和证、寒热错杂证1.和解少阳(少阳证)●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胸胁满微结寒饮(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伤寒少阳兼痰热扰心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通阳泄热)●少阳湿热痰浊证(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湿)●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达原饮:开达膜原,辟秽化浊)2.调和肝脾(肝郁脾虚证、肝脾不和证)●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四逆散:透邪结郁,舒肝理脾)●肝郁血虚脾弱证(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内热证(加味逍遥散:养血健脾,疏肝清热)●肝脾血虚,临经腹痛(黑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调经)●肝脾两虚,血淤湿滞证(当归芍药散:养肝和血,健脾祛湿)●痛泻证(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3.调和寒热(寒热互结证、肠胃不和证)●寒热互结之痞证(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散结消痞)●水热互结痞证(生姜泻心汤:和胃消痞,宣散利水)●胃气虚弱痞证(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降逆消痞)●胃热肠寒(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五、温●温里剂(温里助阳、散寒通滞)里寒证1.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血虚寒厥证(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手足厥冷,兼寒邪在胃,呕吐腹痛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暖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2.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中阳不足证(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温阳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桂枝人参汤: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阴阳气血俱虚证(黄芪建中汤: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痛不已,或少腹拘急挛痛引腰背(当归建中汤:温补气血,缓急止痛)●胃寒呕吐证;肝寒上逆证;肾寒上逆证(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脘腹疼痛(大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3.回阳救逆(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证)●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者(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病,阴盛格阳证(通脉四逆散: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少阴病真阳衰微,元气亦虚之证(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少阴病阴盛戴阳证(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阳气暴脱证(参附汤:益气回阳固脱)●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六、清●清热剂(清热、泄火、凉血、解毒)里热证1.清气分热(热在气分证)●气分热盛证(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气津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温疟或风湿热痹证(白虎加桂枝汤:清热,通络,和营卫)●湿温病(白虎加苍术汤:清热祛湿)●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2.清营凉血(邪热传营证、热入血分证)●热入营分证(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血分证(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3.气血两清(疫毒或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证)●瘟疫热毒,气血两燔证(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温病热入气血之证(化斑汤:清气凉血)4.清热解毒(瘟疫、温毒、火毒、疮疡疔毒)●大头瘟(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上中二焦火热证(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三焦火毒热盛证;外科痈疡疔毒(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泻心汤:泻火解毒,燥湿泄痞(注:泻心汤【以泄代清:热从大便出】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热从小便出】)5.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肝胆实火上炎证;肝经湿热下注证(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肝经火郁证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泻青丸:清肝泻火)●肝胆实火证(当归龙荟丸:清泻肝胆实火)●肝火犯胃证(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横逆犯脾胃(戊己丸:舒肝理脾,清热和胃●心经火热证或心热移于小肠(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或肾阴不足(清心莲子饮: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注:清心莲子饮补益心肾之力强于导赤散●胃火牙痛(清胃散:清胃凉血)●脾胃伏火证(泻黄散:泻脾胃伏火)●胃热阴虚证(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湿热痢疾(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香连丸:清热燥湿,行气化滞)●热泻痢疾(黄芩汤:清热止痢,和中止痛)●热毒痢疾(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妇人产后血虚热利,心烦不得眠(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养血和中)●肺热咳喘证(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痰水壅实之咳喘证(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肺经有热(黄芩泻白散:清泻肺热)6.清虚热(热病后期,邪留阴分,阴液已伤证)●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清骨散:清虚热,退骨蒸)●阴亏血虚,风邪传里化热之风劳病(秦艽鳖甲汤:清热除蒸,滋阴养血)●阴虚火旺盗汗(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热,固表止汗)●祛暑剂(祛除暑邪)暑病1.祛暑清热()2.祛暑解表(夏月外感风寒,暑湿伤中证)●阴暑(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暑温加湿,复感外寒证(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清热化湿)3.祛暑利湿(感暑夹湿证)●暑湿证(六一散:清暑利湿)●暑湿证(益元散:清暑利湿,镇心安神)●暑湿证兼肝胆郁热(碧玉散:清暑利湿,凉肝解毒)●暑湿证兼微恶风寒(鸡苏散:清暑利湿,疏风散热)●暑湿证(桂林甘露散:清暑解热,化气利湿)4.祛暑益气(外感暑热、津气两伤证)●暑热气津两伤证(王氏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七、消●理气剂(行气或降气)气滞或气逆病证1.行气(气机郁滞证)●六郁证(越鞠丸:行气解郁)●梅核气(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胸痹,胸阳不振,痰气互结证(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祛痰)●肝气郁滞证(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肝郁化火证(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活血止痛)●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枳实消痞丸:行气消痞,健脾和胃)●气滞水停(枳术汤:行气消痞)●脾虚气滞,饮食停积(枳术丸:健脾消痞)●脾胃气滞寒湿证(厚朴温中汤:行气除满,温中燥湿)●寒凝气滞证(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㿗疝(橘核丸:行气止痛,软坚散结)●肝郁气滞之痛经(加味乌药汤:行气活血,调经止痛)2.降气(肺气上逆或胃气上逆证)●上实下虚之咳喘证(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痰热内蕴,风寒外束之哮喘(定喘汤:宣降肺气,清热化痰)●肝气郁结证(四磨汤:行气降逆,宽胸散结)●胃虚气逆痰阻证(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虚有热之呃逆(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呕,益气清热)●胃气虚寒之呃逆(丁香柿蒂汤:降逆止呕,温中益气)●理血剂(活血化瘀或止血)瘀血证或出血证1.温经散寒(血寒)2.清热凉血(血热)3.养血扶正(血虚)4.活血祛瘀(血淤;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证)●气虚血瘀之中风(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胸中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活血活瘀,行气止痛)●瘀阻头面(通窍活血汤:活血通窍)●会厌瘀血证(会厌逐瘀汤:活血散瘀,散结利咽)●膈下瘀血证(膈下逐瘀汤: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少腹寒凝血淤证(少腹逐瘀汤: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瘀血痹阻经络证(身痛逐瘀汤: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下焦蓄血证(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下焦蓄血证(抵当汤:破瘀下血)●下焦蓄血之少腹硬满(抵当丸)●瘀血化热,瘀热内结证(下瘀血汤:泄热逐淤)●注:桃核承气汤适用于瘀血初结;抵当汤适用于瘀结日久,蓄血较重;抵当丸适用于瘀结深但病势缓●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舒肝通络)●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七厘散:散瘀消肿,定痛止血)●瘀血疼痛证(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血瘀气滞证(丹参饮: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气血凝滞证(活络效灵丹: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妇人子宫虚冷(艾附暖宫丸:温经暖宫,养血活血)●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生化汤:养血活血,温经止痛)●瘀阻胞宫证(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五劳虚极(大黄蛰虫丸:活血消癥,祛瘀生新)5.止血(出血;血溢脉外而出现的衄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以及外伤出血)●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十灰散:凉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血方: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便血证(槐花散:清肠止血,疏风行气)●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祛痰剂(消除痰涎)各种痰病1.治风化痰(风痰证)●风痰上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健脾祛湿)●痰热痫病(定痫丸:涤痰息风,清热定痫)2.温化寒痰(寒痰证)●寒饮咳嗽(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痰壅气逆食滞证(三子养亲汤:温肺化痰,降气消食)3.清热化痰(热痰证)●热痰咳嗽(清气化痰汤: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湿热老痰证(滚痰丸:泻火逐痰)4.燥湿化痰(湿痰证)●湿痰证(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茯苓丸:燥湿行气,软坚化痰)●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证(温胆汤:理气化痰,温胆和胃)5.润燥化痰(燥痰证)●燥痰咳嗽(贝母瓜篓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祛湿剂(化湿利水,通淋化浊)水湿病证1.发汗祛湿(外湿;湿邪在外在上)2.祛风胜湿(风湿在表所致的头痛身重,或湿阻经络所致的肢节不利、腰膝顽麻痹痛等证)●风湿犯表之痹证(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止痛)●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3.化湿和胃(湿邪在内在下;湿阻中焦,脾胃失和证)●湿滞脾胃证(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4.利水渗湿(湿邪在内在下;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泄泻等)●蓄水证;痰饮;水湿内停证(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水热互结伤阴证(猪苓汤:利水渗湿,养阴清热)●表虚之风水或风湿(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水停气滞之皮水证(五皮散:利水消肿,理气健脾)5.温化寒湿(湿从寒化;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痰饮、水肿、痹证、脚气等)●中阳不足之痰饮(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肾著病(肾著汤:祛寒除湿)●阳虚水泛证;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真武汤:温阳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6.清热祛湿(湿从热化;外感湿热,或湿热内蕴所致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萎痹等病证)●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当归拈痛汤:利湿清热,疏风止痛)●黄疸阳黄(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热霍乱(连朴饮: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热淋(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下注证(二妙散:清热燥湿)7.祛湿化浊(湿浊下注,淋浊带下;湿浊下注所致的白浊、带下等)●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萆薢分清饮:温肾利湿,分清化浊)8.峻下逐水(水湿壅盛,形气俱实)●消导化积剂(消食运脾、化积导滞)各种食积证1.消食化滞(食积内停证)●食积证(保和丸:消食化滞,理气和胃)●湿热食积证(枳实导滞丸:消食导滞,清热祛湿)●痢疾,食积(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攻积泄热)2.健脾消食(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脾虚食积证(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酒积伤脾证(葛花解酲汤:分消酒湿,理气健脾●治痈疡剂(散结消痈、解毒排脓、敛疮生肌)疮疡痈疽证1.散结消痈(疮疡痈疽)●痈疡肿毒初起(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风火热毒上攻之痈疮(牛蒡解肌汤:疏风清热,凉血消肿)●寒湿痰瘀所致之疮疡肿痛(小金丹:化痰除湿,祛瘀通络)●火毒结聚之疔疮(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热毒炽盛之脱疽(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阴疽(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火郁痰凝、气滞血瘀所致之乳岩、瘰疬、横痃、痰核、流注、肿痛小肠痈等(犀黄丸:活血行瘀,解毒消痈)●气滞痰凝之瘿瘤初起(海藻玉壶汤:化痰软坚,散结消痈)●瘰疬,痰核,瘿瘤初起(消瘰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痰瘀互结,热毒壅滞之肺痈证(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湿热瘀滞之肠痈初起(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2.托里透脓(疮痈邪盛毒深而气血亏虚,虽脓已成,但正气不足,无力托毒外透,正虚邪陷,脓成难溃)●气血两虚,疮痈脓成难溃(透脓散:补气养血,托毒溃痈)3.补虚敛疮(痈疡溃后,毒邪虽去,但气血不足、阴阳亏虚,久不生肌收口)●痈疽溃后,气血两虚证(内补黄芪汤:温补气血,生肌敛疮)●驱虫剂(驱虫、杀虫或安蛔)人体寄生虫病1.蛔厥证亦治久泻、久痢(乌梅丸:温脏安蛔)2.肠中诸虫(化虫丸:杀肠中诸虫)3.小儿虫疳(肥儿丸:杀虫消积,健脾清热)八、补●补益剂(补养人体气血阴阳)各种虚损病症1.补气(肺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异功散:益气健脾,行气化滞)●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化痰,行气温中)●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保元汤:益气温阳)●脾虚湿盛证;亦可用治肺脾气虚,痰湿咳嗽(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七味白术散:健脾止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举元煎:益气举陷)●大气下陷证(升陷汤:益气升陷)●脾胃气虚,湿热内停证(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清热除湿)●表虚自汗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生脉饮:益气生津,敛阴止汗)●肺肾气虚,痰热咳喘证(人参蛤蚧散:补肺益肾,止咳定喘)2.补血(血虚证)●营血虚滞证(四物汤:补血调血)●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胶艾汤:养血止血,调经安胎)●妇女月经先期而至+虚(圣愈汤:益气,补血,摄血)●血虚兼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肝血不足(补肝汤:养血柔肝,活血调经)●血虚发热证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3.气血双补(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证(八珍汤:益气补血)●气血不足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十全大补汤:温补气血)注:十全大补汤为八珍汤加黄芪、肉桂,增强补气温阳之力,使阳生阴长,治疗气血俱虚而偏寒●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虚劳肺痿(炙甘草汤: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证(加减复脉汤:滋阴养血,生津润燥)●堕胎、滑胎(泰山磐石散:益气健脾,养血安胎)4.补阴(阴精不足证)●肾阴精不足证(六味地黄丸:填精滋阴补肾)●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明目)●肺肾两虚证(都气丸:滋肾纳气)●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滋补肺肾)●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养阴益胃)●真阴不足证(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真阴不足证(左归饮:补益肾精)注:肾阴亏损较重者用左归丸●阴虚火旺证(大补阴丸:滋阴降火)●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一贯煎:滋阴疏肝)5.补阳(阳虚证)●肾阳气不足证;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肾气丸:补肾助阳,化生肾气)●肾阳虚水肿(加味肾气丸:温助肾阳,利水消肿)●肾阳虚损,精血不足证(十补丸:补肾阳,益精血)●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肾阳不足证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右归饮:温补肾阳,填精补血)注: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之功更著6.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喑痱(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龟鹿二仙胶:滋阴填精,益气壮阳)●肝肾不足证(七宝美髯丹:补益肝肾,乌发壮骨)●虚劳(补天大造丸:补五脏虚损)●固涩剂(收敛固涩)气、血、精、津耗散滑脱证1.固表止汗(表虚卫外不固,或阴液不能内守的自汗、盗汗证)●自汗、盗汗证(牡蛎散:敛阴止汗,益气固表)2.敛肺止咳(久咳肺虚,气阴耗伤证)●久咳伤肺,气阴两伤证(九仙散:敛肺止咳,益气养阴)3.涩肠固脱(泻痢日久不止,脾肾虚寒,大便滑脱不禁证)●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真人养脏汤:涩肠固脱,温补脾肾)●脾肾阳虚之五更泻(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虚寒痢(桃花汤:涩肠止痢,温中散寒)●泻痢日久,滑脱不禁(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止泻)●久泻赤白,休息痢(驻车丸:清热燥湿,养阴止痢)4.涩精止遗(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或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尿频遗尿等证)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滑精;或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尿频遗尿等证●心肾两虚之尿频或遗尿、遗精证(桑螵蛸散:调补心肾,固精止遗)●膀胱虚寒证(缩泉丸:温肾祛寒,缩尿止遗)●肾虚不固之遗精(金锁固金丸:补肾涩精)●男子遗精白浊,小便频数,女子带下,纯属肾虚不摄(水陆二仙丹:补肾涩精)5.固崩止带(崩中漏下,或带下日久不止证)●脾肾虚弱,冲脉不固证(固冲汤:益气健脾,固冲摄血)●脾肾虚弱,湿热带下(易黄汤:补益脾肾,清热祛湿,收涩止带)●阴虚血热之崩漏(固经汤:滋阴清热,固经止血)九、其他●治风剂(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风病1.疏散外风(外风所致诸证)●外感风邪头痛(川穹茶调散:疏风止痛)●风寒湿痹(小活络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口眼歪斜(牵正散:祛风化痰,痛络止痉)●风邪初中经络证(大秦艽汤:祛风清热,养血活血)●风疹、湿疹(消风散:疏风养血,清热除湿)●破伤风(玉真散:祛风化痰,定搐止痉)2.平熄内风(内风证)●肝热生风证(羚角钩藤饮: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类中风(镇肝熄风汤:镇肝息风,滋阴潜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阴虚风动证(大定风珠:滋阴息风)●邪热久羁,阴血不足,虚风内动证(阿胶鸡子黄汤:滋阴养血,柔肝息风)●治燥剂(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燥证1.轻宣外燥(外感凉燥或温燥证)●外感凉燥证(杏苏散:清宣凉燥,理肺化痰)●外感温燥证(桑杏汤:清宣温燥,润肺止咳)●温燥伤肺证(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益气养阴)●燥伤肺胃阴分证(沙参麦冬汤:清养肺胃,生津润燥)2.滋润内燥(脏腑津液不足之内燥证)●阴虚肺燥之白喉(养阴清肺汤:养阴清肺,解毒利咽)●虚热肺痿;胃阴不足(麦门冬汤:滋养肺胃,降逆下气)●阳明温病,津亏肠燥便秘证(增液汤:增液润燥)●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百合固金汤:滋润肺肾,止咳化痰)●肺肾阴亏之肺痨(琼玉膏:滋阴润肺,益气补脾)●气阴两虚之消渴(玉液汤:益气养阴,固肾生津)●表里双解剂(表里同治、内外分解)表里同病1.解表清里(表邪未解,里热已炽证)●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2.解表温里(外有表证,内有里寒证)●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五积散:发表温里,顺其化痰,活血消积)3.解表攻里(外有表邪,里有实积证)●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结热)。
方剂考试笔记
方剂Phoenix一、名词解释1、甘温除热: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机体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
诸如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发热证,小建中汤治疗阳虚发热证。
2、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3、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4、“八法”——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5、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6、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7、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9、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10、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11、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13、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一种治法。
——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麦门冬汤14、梅核气:是一种病名。
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
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
二、各论第一章解表剂一、麻黄汤(一)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二、桂枝汤(一)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脉弱。
方剂学复习笔记重点版
汤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要点方歌(加粗为君药)发汗解表外感风寒麻黄宣肺平喘表实证解肌发表外感风寒桂枝汤调和营卫表虚证外感风寒湿取微汗,不啜粥。
记住禁忌证麻桂相须,麻杏相使用法 123456甘草:扶正(调和)驱邪(助桂助芍)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发汗祛湿酸楚疼痛,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九味羌活汤兼清里热邪,内有蕴热急汗热服缓汗温服治杂病:1 2 3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痰多而稀,散收同用、驱邪护正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辛凉透表银翘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勿过煮银翘功效1+2 辟秽化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散疏风清热风温初起,表桑菊饮宣肺止咳热轻证辛凉宣泄辛凉平剂(+寒热浊并用)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辛凉轻剂身热不解,咳逆气急,,喘咳,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伤寒麻杏甘石汤,肺热喘咳兼烦满,麻杏甘石汤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辛凉重剂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散寒祛湿气虚,外感败毒散益气解表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酸痛,人参:1 扶正以驱邪外出 2 驱邪不伤正(护正)泻下剂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有奇功。
方名功效主治要点方歌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峻下热结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下药先后痞(枳实),满(厚朴燥(芒硝))。
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实(大黄)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麻子仁丸十枣汤润肠泻热肠胃燥热之行气通便便秘证攻逐水饮悬饮,实水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脉细涩。
方剂学复习笔记重点版
方名
功效
主治
要点
方歌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
伤寒少阳证。 热入血室证。 黄疸、疟疾,及 内伤杂病见少 阳证者。
人参大枣:1扶正驱邪2扶正 防再传用法:去滓再煎 记住加减变化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苓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四逆散
透邪解郁 疏肝理脾
阳郁厥逆证 肝脾气郁证
手足不温,胸胁疼痛,脘腹胀痛, 柴胡:疏肝解郁+升发阳气+透邪外 出
半夏泻心配连苓,干姜草枣人参行, 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与和阴。
清热剂
方名
功效
主治要点方歌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
粳米甘草:1护中缓峻2益胃生津 慎用:表未解之无汗不渴2浮细沉 脉3血虚发热4真寒假热
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 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竹叶石膏汤
清热生津 益气和胃
伤寒,温病暑 病余热未清, 气津两伤证
辛凉宣泄 清肺平喘
肺热壅盛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喘咳, 辛凉重剂
伤寒麻杏甘石汤,肺热喘咳兼烦满, 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败毒散
散寒祛湿 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 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酸痛, 人参:1扶正以驱邪外岀2驱邪不 伤正(护正)
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共, 溥何少许姜二片,益气解表有奇功。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热入血分证: 热扰心神 热伤血络 蓄血瘀热
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喜志如狂+大黄黄苓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黄连解毒汤
泄火解毒
三焦火毒热 盛证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方剂学重点总结,尤其为准备考试的同学准备,有重点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证,以及重要方剂的方解、用法,临床表现等等、并有标记考点、重点、帮助大家复习、准备考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考个好成绩!!方剂学重点整理总论部分1、一些重要的方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总论部分《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某方剂的特殊用法/某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临床表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某方剂配伍某味中药的意义/《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方剂配伍某类中药的意义/《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某章方剂的分类/2、方剂的基本结构-方解★/☆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ii.药量加减的变化------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方剂比较/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概说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③薛雪(生白)④王七雄(孟英)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主治考试方剂学必背
主治考试方剂学必背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1 治法为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1.2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
1.3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
“以法统方”,包括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
2.常用治法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2.1 汗法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
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2 吐法涌吐——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霍乱吐泻不得。
注意:病位居上、病势急迫、内蓄实邪、体质壮实者方为适宜;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2.3 下法泻下、荡涤、攻逐——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2.4 和法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证。
使用和法要注意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2.5 清法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邪热壅盛于里之证。
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2.6 温法温里祛寒——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2.7 消法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有形之邪渐消缓散——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注意:与下法区别应用;治宜缓图,难以速效;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2.8 补法补益人体气血阴阳——各种虚证。
注意: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方剂学)复习笔记
一、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3.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4.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白芍、半夏、炙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5.止嗽散(紫菀、百部、桔梗、白前、荆芥、陈皮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
6.香苏散(香附、紫苏、叶甘草、陈皮):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二)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花连翘、卜荷、牛蒡子、芥穗、淡豆豉、芦根、竹叶、桔梗、生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2.桑菊饮(桑叶、菊花、卜荷、杏仁、桔梗、连翘、生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石膏、杏仁、炙草):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4.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葛根、柴胡、羌活、白芷、黄芩、石膏、桔梗、白芍、大枣草):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三)扶正解表1.败毒散(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生姜、卜荷、甘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2.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
3.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微、淡豆豉、苏卜荷、炙草、红枣):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二、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
2.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温热瘀滞证。
(二)温下1.温脾汤(附子、大黄、芒硝、干姜、人参、当归草):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2.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三)泻下1.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蜂蜜):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3.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4.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白芍、半夏、炙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5.止嗽散(紫菀、百部、桔梗、白前、荆芥、陈皮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
6.香苏散(香附、紫苏、叶甘草、陈皮):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二)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花连翘、卜荷、牛蒡子、芥穗、淡豆豉、芦根、竹叶、桔梗、生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2.桑菊饮(桑叶、菊花、卜荷、杏仁、桔梗、连翘、生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石膏、杏仁、炙草):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4.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葛根、柴胡、羌活、白芷、黄芩、石膏、桔梗、白芍、大枣草):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三)扶正解表1.败毒散(羌活、独活、川芎、柴胡、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生姜、卜荷、甘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2.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暴哑。
3.加减葳蕤汤(生葳蕤、生葱、白桔梗、东白微、淡豆豉、苏卜荷、炙草、红枣):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二、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
2.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泻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温热瘀滞证。
(二)温下1.温脾汤(附子、大黄、芒硝、干姜、人参、当归草):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
2.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寒积里实证。
(三)泻下1.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蜂蜜):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2.济川煎(肉从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四)逐水1.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攻逐水饮悬饮;水肿。
(五)攻补兼施1.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桔梗、姜枣草):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三、和解剂(一)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枣炙草):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芍药、半夏、生姜、大枣):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
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竹茹、枳壳、半夏、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赤茯苓):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
(二)调和肝脾四逆散(炙草、枳实、柴胡、芍药):透邪解郁、疏肝理脾、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草、卜荷、烧生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
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
(三)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炙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
四、清热剂(一)清气分热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炙草):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二)清营凉血清营汤(犀角、生地、麦冬、玄参、银花连翘、竹叶、黄连、丹参):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
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丹皮、白芍):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
(三)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泻火解毒、三焦火毒证。
普济消毒饮(黄芩、黄连、牛蒡子、连翘、卜荷、僵蚕、玄参、马勃、板蓝根、生草、桔梗、玄参、陈皮、升麻、柴胡):泻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
凉膈散(连翘、黄芩、山栀、大黄、芒硝、竹叶、卜荷、甘草、白蜜):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
仙方活命饮(金很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白芷、防风、贝母、天花粉、穿山甲、皂角、刺草酒):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四)清脏腑热导赤散(生地、木通、生草):清心利水、养阴心经火热证。
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炙草):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肺热喘咳证。
龙胆泻肝汤(龙胆、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柴胡、生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泻火清肝、降逆止呕、肝火犯胃证。
清胃散(黄连、升麻、生地、当归):清胃凉血、胃火牙痛。
玉女煎(石膏、熟地、知母、麦冬、牛膝):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
芍药汤(黄连、黄芩、芍药、当归、木香、槟榔、大黄、肉桂、炒甘草):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解表清里、协热下利。
苇茎汤(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五)清虚热青蒿别甲汤(别甲、青蒿、生地、知母、丹皮):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黄芪):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火旺盗汗。
五、祛暑剂香薷散(香薷、厚朴、白扁豆):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阴暑。
六一散(滑石、甘草<6:1>):清暑利湿暑湿证。
清暑益气汤(西瓜、翠衣、西洋参、荷梗、石斛、麦冬、黄连、知母、竹叶、甘草、粳米):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暑热气津两伤证。
六、温里剂(一)温中祛寒理中丸(干姜、人参、白术、炙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小建中汤(饴糖、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二)回阳救逆四逆汤(附子、干姜、炙草):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证。
回阳救急汤(四逆汤、合六君子汤、肉桂、五味、麝香、生姜):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三)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细辛、白芍、通草、大枣、甘草、炙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
阳和汤(熟地、鹿角胶、肉桂、姜炭、白芥子、麻黄、生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
七、补益剂(一)补气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草):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炒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湿盛证。
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炙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
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苍术、白芍、车前子、陈皮、柴胡、芥穗、炙草):补脾疏肝、化湿止带、脾虚肝郁,湿浊带下。
(二)补血四物汤(熟地、当归、白术、川芎):补血调血、营血虚滞证。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补气生血、血虚阳浮发热证。
归脾汤(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
(三)气血双补八珍汤(人参、熟地、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炙草、姜枣):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
炙甘草汤(复脉汤)(生地、炙草、人参、大枣、阿脱贫、麦冬、麻仁、桂枝、生姜、清酒):益气滋阴、通阳复脉、阴血阳气虚弱;虚劳肺痿。
(四)补阴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
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真阴不足证。
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蜂蜜):滋阴降火、阴虚火旺证。
一贯煎(生地、当归、枸杞、北沙参、麦冬、川楝子):滋阴疏肝、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五)补阳肾气丸(附子、桂枝、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补肾助阳、肾阳不足证。
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制附子):温补肾阳、填精益髓、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六)阴阳双补地黄饮子(熟地、山茱萸、肉从蓉、巴戟天、附子、肉桂、石斛、麦冬、五味、石菖蒲、远志、茯苓、姜枣):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八、固涩剂(一)固表止汗牡蛎散(牡蛎、黄芪、麻黄根、小麦):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体虚自汗盗汗证。
(二)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罂粟、壳肉、豆蔻、诃子、肉桂、人参、白术、当归、白芍、木香、炙草):涩肠固脱、温补脾胃、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
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温肾健脾、固肠止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三)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涩精补肾、肾虚不固之遗精。
桑螵蛸散(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心肾两虚证。
(四)固崩止带固冲汤(山萸肉、龙骨、牡蛎、白术、黄芪、白芍、棕榈、炭五、倍海、螵蛸、茜草):固冲摄血、益气健脾、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固经丸(黄芩、白芍、龟板、黄柏、椿树、根皮、香附):滋阴清热、固经止血、阴虚血热之崩漏。
九、安神剂(一)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炙草、生地、当归):镇心安神、清热养血、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二)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生地、天冬、麦冬、当归、酸枣仁、柏子仁、玄参、茯苓、远志、人参、五味、丹参、桔梗):滋阴清热、养血安神、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十、理气剂(一)行气越鞠丸(香附、川芎、栀子、苍术、神曲):行气解郁六郁证。
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枳实、厚朴、桂枝):通阳散结、祛痰下气、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
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炙草、茯苓草、豆蔻、木香、干姜):行气除满、温中燥湿、脾胃寒湿气滞证。
暖肝煎(肉桂、小茴香、当归、枸杞、乌药、沉香、茯苓、生姜):温补肝肾、行气止痛、寒滞肝脉证。
(二)降气苏子降气汤(紫苏子、半夏、厚朴、前胡、肉桂、当归、生姜、苏叶、甘草、大枣):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喘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