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巨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野战火炮
苏联二战时期最大威力火箭炮
![苏联二战时期最大威力火箭炮](https://img.taocdn.com/s3/m/e5d77de8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7c.png)
苏联二战时期最大威力火箭炮谈起苏联卫国战争中的炮兵,很多读者会第一时间说起“喀秋莎”火箭炮,有着烈火史诗般传奇故事的BM-13式火箭炮。
这种独特的多联装火箭炮,改变了炮兵作战的形态,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在敌人的阵地上,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喀秋莎火箭炮,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BM-13式火箭炮的爱称。
因为该炮由苏联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出厂时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作为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的标记,K即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第一个字母。
由于火箭炮作为最先进最新型的武器,在苏联也是严格保密的,大多数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于是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BM13型火箭炮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队里传播开来。
图为BM13喀秋莎火箭炮实际上在卫国战争中,苏联不仅仅使用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苏联红军在炮兵部队装备了四大系列的好,他们分别是82毫米的M8系列小型火箭炮,132毫米的喀秋莎M13系列火箭炮,300毫米M30和310毫米 M31系列重型火箭炮。
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军队总共装备了2400门BM-8火箭炮,6800门BM-13喀秋莎火箭炮,还有1800门 BM-30/31重型火箭炮。
BM-30/31火箭炮是苏联发展的一种大口径重型近程炮,这不是常见BM13喀秋莎火箭,它的口径有300毫米,与当今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04式远程火箭炮的口径相同。
1943年,苏军研制成功М-30型超口径火箭,这种火箭采用超大战斗部、小型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发动机内径只有152毫米,射程只有2800米,但是其口径300毫米的战斗部装药高达29公斤,相当于7枚152毫米杀伤爆破榴弹,4枚203毫米榴弹的装药威力,比任何苏联陆军装备的火炮的威力还大。
苏军研制这种近程大威力的火箭,主要是为了进行针对坚固防御工事的攻击,这在二战末期进行的几次城市攻坚战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https://img.taocdn.com/s3/m/e340edc9fe4733687e21aae0.png)
“喀秋莎”火箭炮作者:小杜来源:《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08年第06期1941年7月14日,一列德军军列正向奥尔沙城铁路枢纽站开来。
突然,远处几十条“火龙”腾空而起,呼啸着扑向车站。
随着一连串的爆炸,军列硝烟四起,德军伤亡惨重。
这就是苏军新式武器BM—8火箭炮的第一次齐射,仅用了10秒钟,苏军就宣告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炮兵,以其强大的火力在战争史上赢得了“战争之神”的美誉。
二战中,作为炮兵家族新成员的火箭炮,以其更强大的火力和出色的表现,成为炮兵行列的突出代表。
BM—8火箭炮,又称“喀秋莎”火箭炮,是前苏联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研制的。
二战初期,为了对付德军可能的侵略,苏军决定研制一种杀伤力较大的新式兵器,对敌人实施密集突击。
1939年研制成功第一门火箭炮样品,随后经过改进,开始少量装备部队。
“喀秋莎”火箭炮采用电打火,点燃后,火箭弹沿滑轨向前滑行一段距离,赋予火箭弹确定的射击方向,以准确命中目标。
这种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炮有8条发射轨道可挂16发火箭弹,一次齐射具有极大的杀伤破坏力。
由于其射击效率高,齐射声音独特,炮弹爆炸后的杀伤力和震撼力远比当时的其他火炮大得多。
此外,针对火箭炮发射时容易暴露目标的弱点,苏军将火箭炮安装在军用卡车上,以便迅速转移。
从苏军组建第一个火箭炮兵连起,到二战结束,火箭炮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威力。
1943年1月10日,苏军的一个火箭炮兵师对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郊区被围的德军集团实施攻击,一次齐射便歼灭了德军坦克35辆、炮兵连近80个、汽车250多辆。
二战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前苏联(俄罗斯)在“喀秋莎”的基础上研制了多种新式火箭炮。
未来火箭炮的发展趋势是,研制和发展射程远、威力大的中型和重型火箭炮;发展可携带高爆炸弹、化学弹、破片式灵巧子弹、灵巧式燃烧子弹及可布设地雷、制导的战斗部;广泛采用自动化装填系统、先进的火控系统。
此外,未来的火箭炮还将实现自动测量、自动定位、自动瞄准,做到快速确定射击目标、快速发射修正、快速撤离,威力会更加强大。
不惑的“老兵”——苏联/俄罗斯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不惑的“老兵”——苏联/俄罗斯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https://img.taocdn.com/s3/m/5a8f5f0e19e8b8f67c1cb9ea.png)
不惑的“老兵”——苏联/俄罗斯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作者:季伏枥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7期★季伏枥半老不新的轻型自行榴弹炮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是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制并装备的122毫米级的自行榴弹炮。
现在看来,只能算是一种半老不新的轻型自行榴弹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苏联军方认为,在陆军武器装备方面,“发展重型自行火炮不如发展坦克”。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示下,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末期这20年期间,苏联基本上没有发展用于野战支援的自行火炮。
到了70年代初期,苏联军方认识到,尽管在陆战中坦克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但是,重型自行火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于是,从70年代初期开始,推行了一项庞大的“炮兵现代化计划”。
于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苏联一下子研制成功7种新型的自行火炮及其他多种新型炮兵武器。
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便是在这种背景下研制成功的两种自行榴弹炮之一(另一种是2S3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
2S1自行榴弹炮用来取代D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主要用于歼灭和压制敌方野战掩体工事内的有生力量和火器,破坏敌人的野战防御工事和铁丝网等,并能与敌炮兵、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
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除了装备苏军及华约国家的军队外.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等国的军队也有装备。
除了苏联生产的2S1自行榴弹炮外,波兰和保加利亚也生产过2S1,三国的总生产量在10 000辆以上。
2S1自行榴弹炮的改进型只有2SIM1型一种,主要改进之处是改进了火控系统,并可以发射激光制导炮弹,但生产量并不大。
这种激光制导炮弹称为“基特洛夫”2型,在前方观察班的指引下,可以使炮弹的命中概率提高到80%~90%。
2S1自行榴弹炮的研制过程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10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的并存时期”。
而122毫米级的,处于105毫米级的延长线上。
吃遍天----苏联45毫米20K火炮
![吃遍天----苏联45毫米20K火炮](https://img.taocdn.com/s3/m/480074d849649b6648d7478b.png)
在M1930型火炮定型不久,苏联革命委员会就立即指示第8号工厂针对增加威力和便于量产对其进行改进。
这种炮保留有Ml930型的炮架和防盾,换装了45毫米口径炮管以及简易瞄准装置,外观上非常接近德国PaR 36型。
1932年3月,这种炮通过了测试并被定型为M1932型。
M1932型刚交付部队,就暴露出许多问题。
比如为改动瞄准装置后移动的击发装置位置不合理,不便于炮手开炮闭锁机构未能实现半自动,射速较低。
1936年起,第8号工厂针对炮兵部队反映的情况开始对其进行改进。
主要是改用了将击发装置移至高低机边;炮闩改为直立楔式,能够实现半自动闭锁,射速显著提高。
此外,水平回转机等其他部件也得到相应改善。
1937年,改进后的样炮被定型为Ml937型,并投入量产。
次年,为解决维护和后勤供给问题,Ml937型的某些配件被更换,改称M1938型。
但实际在苏军的装备记录中,仍将其当作M1937型。
苏芬战争中,苏军投入大批M1937型。
由于芬军坦克数量极少,该炮主要被用于支援步兵作战,拿来摧毁工事和碉堡。
大约有125门该炮被芬军缴获并使用,击毁了不少苏军轻型坦克。
一向追求重火力、高输出的苏联人自然不会忘记将这门火炮装在装甲车辆上。
经过研发M1938型反坦克炮被成功的安装上了坦克。
如果说D-10型100毫米坦克炮是苏军的传家宝,那么20K坦克炮则是苏军早期的吃遍天。
战争开始的时候苏联20K型45毫米火炮则能在1公里外击毁德国坦克。
而德国的“什科达”公司的37毫米坦克炮杀伤弹(610克)是苏联20K型炮炮弹(1430克)的1/2不到,因此对步兵的杀伤力显著要小。
至于对装甲目标的杀伤力,37毫米炮的作用则非常有限。
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咱们平时关注的更多的可能都是什么什么坦克,什么什么自行火炮,但其实一个无敌坦克,架在坦克上的火炮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时火力强大的体现,尤其是重坦,想成为陆地上的霸主,你的铁甲洪流就必须像猛兽一样进攻,就必须有个好的火炮,在二战历史中,每款经典坦克的火炮都很抢眼,都是经典元素之一,我相信,大家都想去尝试哪种火炮威力更大吧,可光靠我说45毫米20K火炮好,有人去觉得美国火炮不错,如果真有人有异议,我想大家可以去一款以二战历史背景为模板的写实游戏里去一较高下。
红色战神:前苏联M-30式122毫米榴弹炮
![红色战神:前苏联M-30式122毫米榴弹炮](https://img.taocdn.com/s3/m/3f14015bbe23482fb4da4ccb.png)
红色战神:前苏联M-30式122毫米榴弹炮2011-02-22 13:39:04 来源: 现代兵器(北京)/11/0222/13/6TGIDTME0001123L.html 核心提示:在二战苏联红军装备的诸多火炮中,M-30式122毫米榴弹炮是中口径曲射火炮的主力。
该炮为苏军师属榴弹炮,同时也装备炮兵师作为预备炮兵集中使用,甚至德军和芬兰军队也曾留用了不少缴获的M-30榴弹炮。
M-30式122毫米榴弹炮全貌,M-30榴弹炮采用普通单筒身管,无炮口制退器,混合式摇架、复进机和制退机分布身管上下方。
M-30榴弹炮采用螺式炮闩,向右后方扳动白色手柄,炮闩闩体先以自身轴线为轴旋转90°,然后随锁扉一起朝右后方转动打开炮闩。
锁扉上横向的杠杆即为拉火机,连接拉火绳后拉动就能击发火炮。
斯大林曾说过:“炮兵是战争之神。
”在二战陆地战场上,炮兵是除了航空兵之外拥有火力最强大的。
因此,苏联军队一直对炮兵有着极高的重视程度,苏军的“大炮兵主义”众所周知。
二战时期,在苏联红军引以为豪的大纵深战术中炮兵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苏军每一次大规模的进攻都是以预备炮兵火力的急袭开始的。
在这一时期苏联红军装备的诸多火炮中,M-30式122毫米榴弹炮是中口径曲射火炮的主力。
该炮为苏军师属榴弹炮,同时也装备炮兵师作为预备炮兵集中使用,甚至德军和芬兰军队也曾留用了不少缴获的M-30榴弹炮。
今天我们就从这种火炮开始讲起。
设计研发在上世纪30年代,苏联红军高层打算研制一种新型师属榴弹炮用以代替帝俄时代的M1909和M1910式122毫米榴弹炮。
尽管后两者分别在1937年和1930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改进,但还是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因此研制一种新型榴弹炮的任务就落到了苏军火炮设计部门身上。
第一个拿出的样炮是KB-2设计局在德国工程师协助下设计的M1934式122毫米榴弹炮。
此炮身管长度为23倍口径,最大仰角50°,水平方向射角7°。
火炮中的巨无霸 ——列车巨炮古斯塔夫
![火炮中的巨无霸 ——列车巨炮古斯塔夫](https://img.taocdn.com/s3/m/badb619dcaaedd3382c4d358.png)
火炮中的巨无霸——列车巨炮古斯塔夫作者:马晓荣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8年第8期火炮在一战和二战中都被称为“战争之神”,又被称为“战场铁锤”,是战场最主要的杀伤武器之一。
他们的口径一般从20毫米到200毫米,一般76毫米口径的火炮已经算是大家伙了。
不过实战中确有一些火炮中的怪兽,它们的体积巨大,口径惊人,威力更是惊人。
这种巨炮的代表之作,就是本文要说到的列车巨炮古斯塔夫。
威力无穷的列车巨炮早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军方高层就意识到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问题。
就是无论火炮科学如何飞速发展,依靠步兵装备的常规火炮,都很难摧毁敌方精心修筑的要塞工事。
早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双方凭借着坚固的要塞工事,往往能够阻挡敌军重兵进攻部队数月之久。
当时步兵的火炮打在这些要塞上只能溅起一些石屑,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在当时防御武器也很差劲的情况下(士兵只有前膛装弹的单发燧发枪,只能在200米内使用,精确射击距离只有几十米),进攻一方仍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实战中,美国南军和北军的将军们清醒的感觉到,依靠中小口径的步兵火炮是无法摧毁这些坚固工事,唯一的办法是必须使用大口径的重炮。
可惜在当时来说,想使用大口径火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北军长驱上千公里杀入南军后方作战,一路上的地彤复杂,路途遥远。
当时的大口径火炮受冶金技术的制约往往重量很大,需要大量的马匹才能够拉动。
而马的力量毕竟有限,重炮即使在非常良好的道路上的前进速度也非常缓慢。
一旦遭遇较差的路况,比如泥泞,雨雪,这些马匹运输部队就只能停在原地发呆,等前方修好了路或者天气好转再说。
这些问题导致这些重炮无法有效跟随步兵前进,不能给予步兵急需的火力支援。
话是这么说,既然已经打仗了,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各国的军事高层们随即想到了一个很实际的办法,就是利用当时已经蓬勃发展的铁道和火车作为重炮的运载工具,将重炮和铁道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武器。
肆虐珍宝岛的“秘密武器”——俄制BM-21“冰雹”火箭炮征战五十年(上)
![肆虐珍宝岛的“秘密武器”——俄制BM-21“冰雹”火箭炮征战五十年(上)](https://img.taocdn.com/s3/m/0099be6402d276a201292e95.png)
肆虐珍宝岛的“秘密武器”——俄制BM-21“冰雹”火箭炮征战五十年(上)作者:田聿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9年第17期田聿"刺耳的'咻咻'声持续了十分钟,一切又归于平静。
"这是苏联远东军区第135摩步师独立火箭炮营中尉瓦西里·乌斯季诺夫在1969年3月15日日记里的一段话,他刚刚参加了中苏边境东段珍宝岛武装冲突,他所说的"咻咻"声就来自著名的BM-21"冰雹"齐射火箭炮,这是它首次参加实战。
自那以后,这种其貌不扬的面压制武器便走南闯北,成为各国师旅属炮兵的骨干。
据英国《简氏防务指南》统计,"冰雹"及其改进型火箭炮已为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即便在老东家俄罗斯仍部署和封存了超过3 000门,堪称久盛不衰。
从"喀秋莎"走来伟大卫国战争让苏联红军尝到火箭炮对付有生力量甚至装甲集群的强大威力,经典的"喀秋莎""安德柳莎"火箭炮让数以百计的法西斯师团土崩瓦解,但它们也有难以克服的先天毛病,那就是射程近、命中精度低。
1946年5月13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第1017-419号决议,确定在农业机械部系统内成立火药火箭弹科研所(后更名为第1科研所)和一个设计局,外加一个科研靶场,三者的前身分别为弹药人民委员会国家第1中央设计局、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第1科研所第2分院和索夫里诺靶场。
从1946年底开始,火药火箭弹科研所在A.V·萨哈尼茨基领导下,将目标确定在提高射程方面,计划研发一种射程在20~25千米范围内的新型火箭弹,这将是当年BM-13火箭炮所用的M-13DD火箭弹射程的两倍。
按照红军炮兵总局的技术要求,通过与M-13DD火箭弹的分析对比,萨哈尼茨基绘制出自己的火箭弹设计蓝图,并通过炮兵总局的审核。
新火箭弹被命名为DRSP-1(意为"一号远程打击火药火箭弹"),而发射该弹的火箭炮系统则被命名为"风暴"1(又称"043工程")。
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
![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https://img.taocdn.com/s3/m/80efae7ca26925c52cc5bf57.png)
“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万能火炮” F-22式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1934年,GVMU设计局(负责人V.G.格拉宾)开发了一个新的76.2mm炮的项目,也就是后来的F-22。
这是该设计局第一次完整地开发火炮。
在V.G.格拉宾地印象里,他把这种炮归类到师属火炮。
实际上,这种炮是被当作师属火炮使用,但一开始它更象个通用的“万能火炮”。
它可以当作高射炮,尽管它并不适合被这样用。
因为它没有高射炮需要的视野。
原本这种火炮可能会派更广泛的用途。
但斯大林亲自指示:“哪些蠢货开发的通用火炮?我们不需要通用火炮,我们要的是师属火炮。
”F-22具有出色的弹道特性,但是也有一系列的缺点:它的瞄准机构分成各自独立的,水平和垂直部分。
必须有两名炮手配合才能转动火炮。
这点使射速受到影响,也不利于射击快速移动的目标。
在1935年初,第一批3门样炮造了出来。
其中一门装有减少30%后坐力的炮口制退器,但后来被拆除了。
它影响了火炮的隐蔽性,制退器排出的浓烟很容易暴露火炮的位置。
1935年7月10日至12月16日,开始了测试。
1935年7月,92号工厂接到命令,在4个月内生产一批(共10门)F-22。
这批火炮也接收了试验。
最终通过了测试,在1936年5月11日的OK110/SS号命令里,F-22被定型为“1936年型76.2mm师属加农炮”。
该命令规定产量为1936年底前500门,1937年底前2500门。
F-22有着不少缺点,量产中进行过许多的改进。
试验报告中表明:“F-22全长过长,不易操控。
越障高度太低(只有350mm),机动差。
射击时火炮振动很大,影响了射击精度,这种火炮被称作通用火炮,但是它作为任何一种用途时,效果都不理想。
”主要参数炮重1620公斤射速12-15发/分炮手5人穿甲力参数弹种角度距离(米)100 457 915 1372 1829Pz.gr.39 90 133 120 108 9787Pz.gr.39 60 108 98 88 7971Pz.gr.40 90 190 158 130 10684Pz.gr.40 60 152 118 92 7155射击力参数弹种弹重(公斤)初速(米/妙)射程(米)OF-350 6.2 706 13630O-350A 6.21 706 13630D-350 6.45 706 13630BR-350A (AP) ? 690 7000BR-350B (AP) ? 690 7000BR-350SP (AP) ? 690 7000Pz.gr.39 (AP) 7.54 740 4000Pz.gr.40 (APS) 4.05 990 500HL.gr.38 (HEAT) ? 450 1000Sp.gr.39 (Fragm.) 6.2 550 10000来源:本站整理二战苏联轻型野战火炮“除旧立新”-1927年式团属野战炮1926年4月22日,苏维埃炮兵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商讨装备团属火炮的问题。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一):双57毫米自行高炮列传
![战后苏联自行高炮史(一):双57毫米自行高炮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e4a45a50be23482fb4da4c83.png)
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野战防空在苏联陆军战役战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战后苏联红军一直很重视野战防空尤其是自行高炮的发展,笔者尝试用几个典型装备的经历来阐述卫国战争后苏军自行高炮的发展历史,以及与中国高炮发展的对比,不当谬误之处,请读者海涵。
1957年11月7日的红场胜利日大阅兵二战时期苏联红军虽然拥有庞大的坦克部队,但其合成化却很不完整,譬如很少装备装甲车,伴随坦克的步兵的典型标志是一群人肉坐在T-34坦克上面。
自行高炮就更加罕见,仅在战时利用T-34坦克车体设计过几种简单的37毫米自行高炮,以及利用老式坦克装甲车改装的双联14.5毫米自行高射机枪,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装备部队。
一般而言,自行高炮在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装备历史上是个空白。
按照苏联武装力量的统计,二战期间,大约有68%的敌机是被25至37毫米小口径高炮所击落的,因而,苏军据此提出要搞一种37毫米的自行高炮。
1945年,以苏-76M自行火炮车体为基础研制出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仅仅是简单的将L/63 M1939式37毫米高炮安装在装甲战车上,到1948年仅装备了75辆。
相对于拥有几万辆坦克的钢铁怪兽一样的苏联红军,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无论是装备数量还是战斗性能,都不能令人满意。
该炮使用两台嘎斯202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只有3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很可怜,只有260公里。
该炮配备了带有体视测距功能的一体化光学瞄准镜,能够自动测距并实现半自动装表。
理论射速120~130发/分钟,实际战斗射速只有50~60发/分钟,有效斜距2500米,最大射高6500米。
上述性能对二战时期的低速螺旋桨飞机或许是有效地,但在高速喷气式战斗机已经开始大规模服役的40年代末,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昙花一现的ZSU-37式37毫米自行高炮1946年,坦克工业人民委员会提出一项以T-34车体为基础的37毫米和57毫米两种师团自行高炮的工程设想,但其老旧的底盘,依然敞开式的低防护炮塔,以及原始的光学瞄准设备,并不能引起苏联陆军的兴趣,该方案随即被否决。
世界上威力最强的火炮
![世界上威力最强的火炮](https://img.taocdn.com/s3/m/aff7c86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2.png)
世界上威力最强的火炮火炮是一战二战中至关重要的重型武器,不仅给人们带来胜利,也同时带来了死亡与毁灭!今天小编就给给大家讲述这个恐怖的战争武器。
大杀伤力的火炮——臼炮口径800毫米的巨炮轰击,是个什么体会?你最好不要体会。
你也没有机会了。
这个战争史上超级大家伙很快就被战争的实践所淘汰。
为什么呢?所谓臼炮,是中国叫法,因其貌态短粗,外形类似过去的石臼,因此在汉语中被称为“臼炮”。
它其实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
高弧线弹道的滑膛火炮,弹丸威力巨大,被用于破坏坚固工事。
臼炮最初出现于13世纪,发射石弹。
中国明清时的将军炮有很多为臼炮,如明朝洪武十年(1377)铸造的一种大口径轰城铁炮,口径210毫米,全长100厘米。
炮的两侧还有耳轴,用于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
炮身铸有“大明洪武十年丁巳季月吉日平造”铭文。
到了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最初从小小铁匠铺起家的老克虏伯察觉到钢对国家意味着什么,以及炮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他创造出了“罐钢”。
又用这种性能极好的钢造出了优良的后膛钢炮,于是他的大炮名扬四海。
1871年,去欧洲考察“洋务”的李鸿章一口气向克虏伯公司买下300余门各种口径的大炮。
据不完全统计,甲午战前中国购进了两千门左右的克虏伯大炮。
战后至1911年也有两千多门,总数在四千上下。
它们一部分被日本人炸沉于海底,一部分成为军阀混战中的绞肉机。
口径800毫米的巨炮轰击,是个什么体会?你最好不要体会。
你也没有机会了。
这个战争史上超级大家伙很快就被战争的实践所淘汰。
为什么呢?所谓臼炮,是中国叫法,因其貌态短粗,外形类似过去的石臼,因此在汉语中被称为“臼炮”。
它其实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
高弧线弹道的滑膛火炮,弹丸威力巨大,被用于破坏坚固工事。
臼炮最初出现于13世纪,发射石弹。
中国明清时的将军炮有很多为臼炮,如明朝洪武十年(1377)铸造的一种大口径轰城铁炮,口径210毫米,全长100厘米。
炮的两侧还有耳轴,用于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
二战期间的苏军陆战兵器
![二战期间的苏军陆战兵器](https://img.taocdn.com/s3/m/7c3584d8ad51f01dc281f150.png)
二战期间的苏军陆战兵器“说打就打,说干就干,练一练手中枪刺刀手榴弹……”这是一首解放战争期间的军旅歌曲《说打就打》中的头两句。
那么,二战期间苏联红军手中的步枪、刺刀和手榴弹,又是怎样的呢?步枪步枪,也称为“来复枪”(Rifle),是步兵最基本的武器装备,也是热兵器时代最基本、使用寿命最长的一种兵器,从13世纪末的火枪算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活跃在战争舞台上。
二战期间,苏联红军手中的各式步枪,多为M1891“莫辛”步枪的各种改进型。
一看这型号你就会想到,敢情这些步枪的“老祖宗”还是100多年前的产物。
一点不假。
谢尔盖·莫辛上校是沙俄时代的著名枪械设计师,他所设计的步枪经比利时人纳干改进弹仓后,成为著名的“莫辛-纳干”步枪。
在M1891“莫辛”步枪的各种改进型中,最享有盛名的当属M1891/30“莫辛”步枪,1930年4月28日被批准为苏联红军步兵的制式步枪。
该枪口径为7.62毫米,全长1232毫米,枪身729毫米,枪重4千克,弹仓装5发弹。
1939年2月26日,又改装成M1938式骑枪(卡宾枪),主要是缩短枪的长度,枪全长为1016毫米,枪身508毫米。
这种枪主要提供给骑兵、通讯兵、炮兵等特种兵使用。
苏联红军还重视狙击步枪的生产。
1937年起,在M1891“莫辛”步枪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狙击步枪,包括:带PE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带VP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带PU瞄准镜的狙击步枪等。
瞄准镜的倍率为4倍或3.5倍。
有的狙击步枪还加装了消声器,以利于隐蔽自身。
此外,根据“战时租借法”,苏军还得到大量的英国NO.4 Mk.1型步枪(全长1190毫米)和美国的M1903A1型步枪(全长1100毫米)。
这样算下来,在二战期间,红军战士共有8种步枪(包括狙击步枪),不利于备件的供应和维护保养。
于是,苏联人于1944年研制出M1944年式步骑枪。
这种步骑枪和M1891/30“莫辛”步枪相比,在射程和射击精度上都有明显提高。
猎虎利爪:二战德军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小史
![猎虎利爪:二战德军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小史](https://img.taocdn.com/s3/m/948f07f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d.png)
猎虎利爪:二战德军128毫米K44Pak44型火炮小史(温馨提示:本文约6000字,配图29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1916年9月,索姆河前线的德国兵们成为战争史上第一批被坦克这种钢铁怪兽惊吓到的人,这个历史际遇迫使德国人在掌握这种新型武器之前,先要学会如何防御它。
当下一场世界大战爆发时,世人发现德国人不仅是装甲战的行家里手,在反装甲战上同样造诣颇高。
在二战时期,德国研发了种类繁多的反坦克武器,从单兵使用的反坦克手雷、“铁拳”,到各种口径的牵引式或自行式反坦克炮,再到装甲坚厚、火炮犀利的坦克歼击车,其中最具威力的是由虎王坦克发展而来的“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其搭载的128毫米Pak 44型反坦克炮是当时穿甲能力最强的反坦克武器,本文就是这种强劲火炮的故事。
更大更强更重二战时期,德国反坦克炮的发展经历了一条类似奥林匹克精神的道路:更大的口径、更强的威力、更重的体量。
在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德军标准的反坦克炮是37毫米Pak 36型,这款反坦克炮在问世时堪称世界一流,在500米距离上对倾斜30度的均质装甲的穿透力为29毫米,对付周边国家的轻型坦克绰绰有余,而且战斗全重仅327公斤,可由人力拖曳,非常灵活。
然而,到1940年法国战役时,Pak36型的威力在面对装甲更厚的英法坦克时已经相当着力,到1941年在东线遇到T-34和KV坦克时就彻底沦为“敲门砖”。
■ 一门37毫米Pak 36型反坦克炮在炮组推动下进入阵地,这种火炮非常轻便灵活,但威力不足。
早在战前,德军就着手研发Pak 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用于替换Pak 36型,于1940年列装。
以当时的眼光看,Pak 38型是一款相当优良的反坦克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在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79毫米的30度倾斜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仍有45毫米的威力,而且外形低矮,利于隐蔽,战斗全重830公斤,机动性尚可。
然而,在面对大倾角装甲的T-34和正面装甲厚达90毫米的KV-1坦克时,Pak 38型的威力也很难让德军感到信赖了,导致该型反坦克炮于1943年停产,进而被威力更强的Pak 40型反坦克炮所取代。
二战德军火炮大全7步兵炮
![二战德军火炮大全7步兵炮](https://img.taocdn.com/s3/m/c7888f0c581b6bd97f19ea6d.png)
步兵炮75毫米步兵炮的主要型号:75毫米IG 37 步兵炮75毫米IG 42 步兵炮76.2毫米M1927 步兵炮(缴获苏联的步兵炮的德国编号,有些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资料中也称呼为: 75毫米 IK 290(r), 75毫米 Infanterie-Kanone 290(r) )75毫米le. IG 18 步兵炮75毫米 le. IG 18 步兵炮战斗中的二战德军75毫米 le. IG 18 步兵炮性能参数:口径:75毫米长:0.88米火炮俯仰角:-10度————-+73度火炮方向射界:左右12度战斗全重:400公斤炮弹重量类型:Inf. shell 18: 5.45 公斤 (一般炮弹)Inf. shell 38 HL/A: 3.1 公斤 (空芯装药穿甲弹)Inf. Shell 38 HL/B : 3.5 Kg (高爆榴弹)出膛初速度:259米/秒最大射程:3793米单炮生产成本:6700德国马克(1939年造价)总产量:8266门说明:75毫米 le. IG 18 步兵炮是德国国防军装备的标准步兵炮,主要用来用于直瞄支援步兵作战.该炮是1932年开始研制,1937年定型量产.二战后期使用空芯装药穿甲炮弹还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有3000门75毫米 le. IG 18 步兵炮进入德国国防军中服役,二战中后期被更大口径的步兵炮所取代.德语中: leichte Infanterie-Geschütz 的意思是: light infantry gun 轻步兵炮.直到1945年3月,还有2549门在德军中服役.75毫米 le. IG 18 步兵炮的发展型号有:75毫米le. Gebirg IG 18 山炮75毫米le. IG 18F 步兵炮现在保存在德国军事博物馆内的二战德军75毫米le. IG 18 步兵炮1944年7月,法国诺曼底地区,德军党卫第10装甲师的步兵部队在防御战中正在使用75毫米 le. IG 18 步兵炮向美军猛烈开火.75毫米le. IG 18F 步兵炮说明:75毫米le. IG 18F步兵炮是75毫米le. IG 18的伞兵型号,表面上看更象是山炮,不过比le. IG 18的重量更轻,炮轮更小,方便伞兵的快速机动作战.1939年开始研制生产,总产量为6门.随着二战的爆发,德国科技的迅速发展,德军很快以一种轻便的无后座力炮来取代了75毫米le. IG 18F步兵炮在德国伞兵火炮中的位置,所以该炮也仅仅生产了6门后就停止生产了.德军75毫米le. IG 18F步兵炮的炮尾特写历史照片75毫米 IG 37 步兵炮性能参数:口径:75毫米长:1.80米炮弹重:6.46公斤火炮俯视仰角:-10度————-+40度出膛初速度:280米/秒最大射程:5150米总产量:2279门说明:75毫米 IG 37 步兵炮是1937年进入德军服役,其后续发展型号有75毫米 IG 42. 而75毫米 IG 42 步兵炮是1942年进入德军服役的. 75毫米 IG 37 步兵炮采用了德军37毫米 PAK35/ 36,37毫米PAK158(r)s 反坦克炮的炮架,与37毫米的这三种反坦克炮的炮架区别是:仅仅更换了轮子和悬挂装置.该炮炮口安装有炮口制退器,使用的炮弹有一部分与75毫米 le. IG 18步兵炮的炮弹通用.该炮在二战中全部在东部战线苏德战场作战,到1945年春,仍然有1300门75毫米 IG 37 步兵炮在东部战线的德军中服役.德军75毫米 IG 37 步兵炮历史照片75毫米IG 42 步兵炮性能参数(1944年IG 42 n.A):口径:75毫米炮长:1.79米战斗全重:588公斤炮弹重:5.97公斤出膛初速度:280米/秒最大射程:4800米1944年产量:258门1945年产量:269门总产量:527门德军75毫米IG 42 步兵炮(1944年克虏伯研制的IG 42 n.A) 历史照片150毫米 s. IG. 33 步兵炮性能参数:口径: 149.1 毫米 L/11.4长:1.68米出膛初速度:241米/秒炮弹重:37.65公斤最大射程:4698米1940年法兰西会战中的德军150毫米 s. IG. 33 步兵炮. 下属自行化型号:150毫米 s. IG. 33/1150毫米 s. IG. 33/2装备150毫米 s. IG. 33 步兵炮的德军装甲车辆:s.IG. 33 HetzerSturmgeschütz 33Bison IBison II说明:德国150毫米 s. IG. 33 步兵炮是二战德军产量较大的步兵炮,德国从1933年到1945年,一直不间断的生产150毫米 s. IG. 33 系列步兵炮.150毫米 s. IG. 33 步兵炮最早研制开始于1927年,1933年正式投产,以后不断改进,衍生了150毫米 s. IG. 33/1, 150毫米 s. IG. 33/2两种重要的自行火炮型号,另外德军还有4种装甲车辆也装备150毫米 s. IG. 33,这四种车辆分别是: s.IG. 33 Hetzer(追猎者的自行火炮型号), Sturmgeschütz 33(以3号坦克底盘改装的自行火炮), Bison I(野牛1型), Bison II(野牛2型).150毫米 s. IG. 33 步兵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重量太重,达2吨重,作为德军步兵团的直瞄火炮确实比较重,机动性成问题.150毫米 s. IG. 33 步兵炮最初开始并没有配置反坦克的穿甲炮弹,直到1941-1942年间德国新的穿甲弹技术的出台.伴随德国新穿甲弹技术的出来, 150毫米 s. IG. 33 步兵炮为了强化反坦克能力,在炮口安装了炮口制推器,为了容纳大的发射装药量,炮室也进行了强化,其反坦克穿甲弹的发射药重量为30公斤.在实际作战中,因为该炮的巨大重量限制了其对德军步兵的支援和发挥,所以自行化改装也迅速进行.务实的德国工程师迅速在德国已经生产的一系列坦克底盘上加装150毫米 s. IG. 33 步兵炮,这样机动性的问题才得以解决.自行化的150毫米 s. IG. 33 步兵炮一生产出来,就是德国步兵和装甲部队的抢手货,其被大量配置在德军装甲战斗群(与虎,虎王,4号坦克,黑豹坦克一起协同行动)和步兵支援群中(与4号突击炮一起伴随步兵进攻),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该炮依然保持生产.以捷克生产的pzkpfw38t轻型坦克底盘加装150毫米 s. IG. 33 步兵炮的”野牛M”型自行火炮以2号坦克F型底盘加装150毫米 s. IG. 33 步兵炮的“野牛2型”自行火炮,照片上该炮属于隆美尔北非装甲军团.。
斯大林之锤——苏联B-4 203毫米重型榴弹炮
![斯大林之锤——苏联B-4 203毫米重型榴弹炮](https://img.taocdn.com/s3/m/e6b9439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5.png)
本期焦点
DiORAMA
1/35
. All Rights Reserved.
斯大林之锤
——苏联B-4 203毫米重型榴弹炮■ 作者:孙维. All Rights Reserved.
带式的,炮架上布满了各种铆钉,可以说是大炮主义的直接产物。
小号手推出了B-4榴弹炮的套件后,我当即就买下了一盒,并且搭配了操作该炮射击的炮兵兵人,制作了这个情景来展示这款火炮。
先说说主角吧。
零件的开模十分锐利,尤其是炮架上的铆钉,非常漂亮。
火炮的履带非常松,建议用粘稠的胶水粘接。
履带和路轮装好后千万不可以粘在炮架上,一定要保证其可以活动。
制作的时候要注意,火炮的俯仰齿轮不能粘死,而且其非常容易脱落,建议单独上色。
底色我用二战后期的浓艳的苏军绿。
旧化还是一如既往的渍洗,为了凸显铆钉我特意多洗了几遍。
操作该炮射击的炮兵兵人是号手为了搭配这款火炮而开发的周边产品。
该兵人的雕刻水准实在不敢恭维,组合度也不好,大衣的有很多缝隙需要填补。
这个情景主要是为了展示B-4,因此我并没有花太多的精力放在兵人上,只是简单的修整上色。
完成的B-4炮。
造型奇特,很具有厚重感。
因为是固定射击状态的,履带并没有做得很脏。
. All Rights Reserved.
号手出品的B-4炮兵组兵人。
. All Rights Reserved.。
二战德国火箭炮
![二战德国火箭炮](https://img.taocdn.com/s3/m/a7957a2e453610661ed9f4bd.png)
一战后德国热衷火箭炮的研究中国人发明的火箭武器经波斯人传到欧洲,在19世纪欧洲各列强的战争中得到成功运用。
德国现代火箭的先驱赫曼奥伯泽和戈达得M1910年就开始进行火箭的基础研究。
一战后,德国尽管经历了政治动乱、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但些毫没有影响他们研究火箭的执着。
1925年,奥伯泽和戈达得继续固态火箭的研究;1928年,弗利兹冯欧佩尔把火箭技术用在他的“欧宝”汽车上;1929年,火箭助推的飞机开始试飞;1931年,温克勒发明了液态火箭,更是把德国的火箭技术推向世界领先的地位。
当然,对由于战败受《凡尔塞条约》限制的德国国防军来说,发展用火箭为推力的投射武器,能避开对德国研制生产包括常规火炮在内的各种武器所做的严格限制;经历过1915年4月22日化学毒气战的旧帝国军人,也感觉有必要发展一种反应迅速、大口径、远射程的投射武器用于未来的化学战。
德国国防军和苏联红军在拉帕洛协定下,秘密地交换和是享了双方在火箭领域的资源。
图1:在具有军事革命思想的德国国防军军官的眼中,火箭具备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在短时间内可向敌方阵地投掷大量的大口径弹药,射击后能迅速地由车辆牵引离开阵地的优点。
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与身管火炮相比,真射程近、弹道不稳定、命中精度差,发射时产生大量烟雾、容易受到敌方反制,这便得火箭炮在德国军备重整中处于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从1929年开始,德国国防军武器发展部在炮兵专家贝克博士的领导下,开始研制以火箭为动力的武器,这标志着德国在这一领域领先其他国家6~10年。
在库美多夫炮兵靶场火箭研究站,两位日后对世界火箭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年青尉官沃尔特多姆贝格印和冯布劳恩开始了火箭发动机的研制。
一开始,德国人决定采用旋转来控制火箭飞行稳定,而不是像苏联人那样通过火箭尾翼采实现。
其实英国和瑞典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研制过旋转稳定的火箭弹,但都不太成功,主要问题是误差太大。
库美多夫火箭研究站研制的第一种火箭弹弹径110毫米,编号为“110毫米特种火箭”(Wa.Prf.11),重15千克,发射管采用长3250毫米的长方形框架,用电点火器点火,最大射程4500米。
古斯塔夫巨炮各项数据作文
![古斯塔夫巨炮各项数据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c582e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4.png)
古斯塔夫巨炮各项数据作文The Gustav Gun, also known as the Schwerer Gustav, was a massive railway gun used by Nazi Germany during World War II. It was one of the largest artillery pieces ever built, with a caliber of inches (800 mm) and a length of 155 feet (47 meters). This enormous weapon was designed to be used against heavily fortified targets, such as the French Maginot Line and the Soviet fortresses on the Eastern Front.古斯塔夫巨炮,也被称为沉重的古斯塔夫,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使用的一种巨大的铁路炮。
它是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火炮之一,口径为英寸(800毫米),长度为155英尺(47米)。
这种巨大的武器被设计用来攻击重度设防目标,例如法国马奇诺线和东线的苏联要塞。
The Gustav Gun was originally conceived as a siege artillery piece to be used against the Maginot Line, an extensive system of fortifications built by France along its border with Germany. However, the gun was ultimately used on the Eastern Front during the Siege of Sevastopol in 1942. Its massive size and firepower made it a fearsome weapon of destruction, capable of firing shells weighing up to 7 tons over 29 miles (47 kilometers).古斯塔夫炮最初被构想为一种用于攻击马奇诺线的攻城炮,马奇诺线是法国沿德国边境建造的一套庞大的防御工事系统。
钟声重锤——苏联2C4(2S4)“郁金香”240毫米自行迫击炮(上)
![钟声重锤——苏联2C4(2S4)“郁金香”240毫米自行迫击炮(上)](https://img.taocdn.com/s3/m/7b31d7e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f.png)
钟声重锤——苏联2C4(2S4)“郁金香”240毫米自行迫击炮(上)文章谨代表作者观点作者王征2C4=2S4在旷日持久的叙利亚内战中,交战双方使用的新旧武器层出不穷,其中叙利亚政府军使用了目前世界上现役口径最大的迫击炮——苏制2C4“郁金香”,对霍姆斯市进行轰击,其硕大的炮弹和惊人的轰爆能力再一次为世界瞩目。
苏军装备大量重型迫击炮苏联/俄罗斯装备迫击炮的历史相当悠久,近代第一门迫击炮便是诞生于俄国。
其发明者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在日俄战争的旅顺争夺战中,发现日军的堑壕往往迫近到俄军阵地眼皮底下,当时俄军装备的火炮与机枪均难以杀伤迫近的日军,于是他尝试着将老式的 47毫米海军臼炮安装在有轮子的炮架上,通过大仰角发射,缩短射程,增大炮弹射入的角度。
经使用发现,该火炮对堑壕内的步兵杀伤效果极佳。
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试制而成的火炮,当时被称为“雷击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战的广泛实施,西方各国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生产出各式各样的迫击炮。
其中,英国的温弗雷德·斯托克斯爵士于1915年发明了可拆卸分解的斯托克斯迫击炮;而战后法国于1927年进一步研制成功的斯托克斯─勃朗特81毫米迫击炮,该炮中安装了缓冲器,从而使得炮身与炮架的组合结构更加完善,因而成为现代迫击炮的鼻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迫击炮装备数量最多的国家,鼎盛时期装备各型迫击炮34.8万门,其中相当数量为重型迫击炮。
《苏军内幕》中记载:“对苏联指挥员来说,最好的迫击炮是大口径的,口径越大越好。
现在美国最大口径迫击炮弹重12.3千克,而最小的苏联迫击炮炮弹重16千克。
这其实还是小迫击炮,苏联陆军还有发射40千克炮弹的160毫米口径型,甚至发射100千克炮弹的240毫米迫击炮(编者注:分别为M―160和M―240迫击炮)……我曾看到过12门240毫米迫击炮齐射,它们发射的不是16千克而是100千克的炮弹,在20分钟内,每门炮发射了15发炮弹(事后我计算一下,这表示总共有18吨炸药和铸铁碎片)。
深度回顾苏联自行火炮系列之一:战争之神手里的闪电——苏联自行火炮的早期型号与生产
![深度回顾苏联自行火炮系列之一:战争之神手里的闪电——苏联自行火炮的早期型号与生产](https://img.taocdn.com/s3/m/d996f79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b.png)
深度回顾苏联自行火炮系列之一:战争之神手里的闪电——
苏联自行火炮的早期型号与生产
夏科峰
【期刊名称】《国际展望》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人首先发现了自行火炮比同时代的坦克更能发扬强大的火力,而且价钱便宜,便于快速生产。
作为装甲大国的苏联对自行火炮的研制使用有不少独到之处,本文的焦点不是耶些耳熟能详的SU-76、SU-85/SU-100自行火炮系列,而是鲜为人知的一些二战前的自行火炮。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夏科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5
【相关文献】
1.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火炮系列之五——战后苏联自行火炮
2.战争之神:全球自行火炮系统发展前沿
3.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火炮系列之三永远的战争之神
4.深度回顾苏联自行火炮系列之二二战中的苏军自行火炮
5.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火炮系列之四怒吼的喀秋莎苏联/俄罗斯火箭炮发展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巨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野战火炮“炮兵是战争之神。
”——约瑟夫·斯大林在各类关于东线战场的回忆录中,人们总是可以发现那些幸存下来的德国老兵对红军炮击的描述,感觉出那种心有余悸的侥幸之情。
毫无疑问,红军炮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苏联历来重视火炮的发展,其生产中心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即沙俄时期的菩提洛夫工厂),其他工厂则位于伊兹伏斯克,塞斯特罗莱斯克,莫斯科,高尔基,第聂泊罗佩特洛夫斯克,贝姆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地。
苏联30年代的火炮产量如下:1930-1931:1911门1932-1934:3778门1935-1937:5020门到1934年1月1日为止,红军拥有17000门火炮,到3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6000门。
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苏联拥有超过67000门的火炮。
然而庞大的数量并不能保证打胜仗,红军在技术,训练和指挥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足。
德军在缴获的文件中发现红军第204重榴弹炮团的一份报告:“战斗命令下达6小时后才能作好射击准备。
”到1942年1月,向前线输送炮弹还是个大问题:只有计划中44%的炮弹运到了目的地。
举个例子,2月份,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由于缺乏弹药只能作为预备队留在后方。
由于这些瓶颈问题,1942年2月16日,军需部长格日梅金由瓦尼科夫取代。
而斯大林的好友,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则被指责关心歌舞甚于军火生产。
1940年,为促进于火炮和弹药的生产,红军炮兵司令部(由炮兵元帅尼古拉·N·伏洛诺夫领导)的任务由总参谋部和中央行政署炮兵部分管。
但是1941年7月撤消了这个计划。
从1941年7月到1948年1月,中央行政署炮兵部一直由炮兵元帅N·D·雅克福列夫领导。
在战争的头6个月里,红军丧失了整整一半的火炮;而1941年12月20日前德国人光从军械库里就缴获了25696门各种口径的火炮。
德国国防军在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缴获了5396门火炮,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缴获了3820门,在基辅合围中缴获了3718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联在1941年生产的火炮数量为7282门。
大量的损失使红军的火炮数量急剧下降,举个例子,一个步兵师本来拥有280门火炮(包括迫击炮),而现在则只有132门。
危急的形势要求红军将火炮集中起来,由最高统帅部决定使用。
1941年,建立了一支由110个炮兵单位组成的预备队(占当时炮兵总数的8%)。
到1942年12月1日,这支预备队由255个炮兵单位组成,1945年8月,炮兵预备队更是集中了红军35%的火炮。
最初,最高统帅部的炮兵战略预备队由独立团组成,到42年由旅和师组成(顺便提一下,炮兵师于1819年首次出现在俄国军队的阵营中)。
到1943年,预备队由突破炮兵军组成,简称AKP。
在战时,一共组建了10支类似的部队,但是45年后就马上解散了。
在1942年,一个炮兵师由8个团组成,而从43年到45年则是6到7个团,总数364门火炮(包括火箭炮)。
1943年初组建了AKP,每个AKP由2个炮兵师和1个近卫火箭师组成,总共1000门火炮。
44年,改为2个师。
虽然由于德国人的前进不得不疏散工厂,但是1942年不屈的苏联工人创造了战争时期的最高记录——29600门火炮(76—305毫米口径)。
其中使用流水线作业生产ZIS-3型火炮也是个重要原因。
1942年1月19日斯大林发布了一条关于“炮兵攻势”的新指示,指出炮兵应该集中在突破地域,参加坦克和步兵的进攻并在整个攻势中提供火力支援。
为此出台了一条新的战斗条例(PS42),既使用装甲车载无线电引导炮火攻击。
在二战中,苏联生产的火炮也装备了波兰的2个集团军和捷克军队。
战争后期,红军炮兵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宽正面作战:苏联兵工厂在1943年生产了21753门火炮,44年生产了23841门,45年则是13511门。
充沛的后援保证了红军能够在突破口上集中足够多的火炮。
在1943年有大约1300家工厂在生产弹药。
炮弹的产量如下(包括火箭弹):1941:51,000,0001942:80,000,0001943:86,000,0001944:95,000,0001945:61,000,000总共三亿八千一百万发炮弹(其中八百七十八万发火箭弹)。
其他资料表明,1941年的弹药产量只有二千六百万发,只有计划数的54%。
在战时,苏联平均每年生产十三万四千根炮管(包括高射炮,反坦克炮和迫击炮)和七千八百六十万发炮弹,分摊下来大约每根炮管586.5发炮弹;而当时德国平均年产七千一百万发炮弹和四万二千五百根炮管,每根炮管分摊1670发炮弹。
产生如此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初期苏联火炮的大量损失;然而苏联火炮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量上的不足。
有一门流水线号为2464的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在从莫斯科城下打到波罗的海沿岸的4605公里的战线上一共发射了6541发炮弹,厂家对此炮的进一步检验证明,它的弹道性能没有一点变化!1945年4月到5月间的柏林战役中,第142集团军属炮兵旅的一门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打出了最后一发也是第4900发炮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前线平均每公里有100个士兵,到二战时,这个数字下降到了一半。
苏联红军认为有效的弹幕射击应该达到在一公顷的地域上每分钟倾泄10-12发76毫米炮弹,6-8发100毫米炮弹,5-6发122毫米炮弹,3-4发152毫米炮弹。
这种火力覆盖几乎是无坚不摧的。
在1941-42年的莫斯科大反攻中,红军每公里火炮密度为30-35门,到战争结束时,每公里密度为325门。
在1945年对柏林的突击中,每个突破地段都集中了每公里正面295门火炮的火力密度(76.2毫米口径以上)。
由于德国空军的溃败,也使得这种集中能不受影响地进行。
红军的第一次对整个战争有着重大影响的突破就是在一万七千门大炮的支援下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开始的。
在1943年7月5日的库尔斯克战役中,红军的两万门火炮和迫击炮居功至伟,将德军精心组织的攻势打成残废。
1943年,红军尽其所能集中了一切炮兵用于对列宁格勒的解围,其中还包括了一个海军铁道炮旅和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
这些部队在1944年编入了AKP。
1月14日和15日,21600门火炮(不包括1500门斯大林管风琴和600门高射炮)的弹幕射击拉开了进攻的帷幕,1月15日的早上7点10分至8点40分这一个半小时内有22万发炮弹落在了德国人的头上。
在1944年6月22日开始的史诗般的“巴格拉季昂”战役中,24000门火炮和火箭炮提供了盛大的预备火力。
一个月后的李沃夫—桑多梅日攻势中,第60集团军在8300米的攻击地域上集结了2430门火炮和火箭炮。
在1944年6月和7月间波布鲁伊斯克以南红军炮兵指挥官还进行了一次漂亮的机动,7月5日到13日之间,一支炮兵集群在德国人的眼皮底下通过铁路转移到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的阵地上:一共是35000辆车辆和3500门火炮,该地区的火炮总数一下子上升到5500门,接下去的成功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漂亮的机动。
1944年8月20日至29日的雅西—科什涅夫攻势中,为主攻的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集结了170个火炮和火箭炮团中的113个,这些部队经过精心伪装在夜间行军进入进攻地域,并且再一次骗过了德国人。
8月20日,6660门各种火炮开始了持续而又猛烈的炮击,攻击部队一下子就前进了11-12公里,到第二天,德国人的抵抗崩溃了。
炮兵集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1945年1月12日对维斯杜拉的冬季攻势中,红军集中了39230门火炮和火箭炮,并在3点到4点和7点到8点的两个时段内集中射击。
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在25分钟内向敌人倾泄了315000发炮弹(其中15%为火箭弹),总共5500吨炸药!哪怕是有限的几个目标,苏联人也要尽其所能集中最强的炮兵:在克拉科地域的战斗中,第五突击集团军的炮兵司令集中了180门大炮,在五分钟内向敌人发射了1150发炮弹,德军的抵抗立即崩溃。
在夺取波森的战斗中,第21近卫步兵军和第91步兵军动用的火炮身管数目为1400,其中等于或大于76.2毫米口径的有1200门,在4个小时的轰击之后,步兵们于2月18日攻占了波森。
在攻打满是堡垒的柯尼斯堡时,红军在每公里正面上集中了100门重炮。
苏联的盟军集中火炮的最高记录由第一波兰集团军创造,在1945年1月31日至2月10日波美拉尼亚的战斗中,他们集中了1600门火炮和火箭炮。
在这次战争中最庞大的炮兵集结是1945年4月16日开始的对奥德河的攻势:6个AKP的41600门火炮和火箭炮(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和第一乌克兰方面军各出三个AKP)在3点50分至6点30分之间的近三个小时内向德国鬼子倾泻了怒火。
第13集团军在其9公里的攻击正面上集中了2356门火炮,而第5突击集团军在其7公里宽的攻击正面上集结的火炮数量则达到了2430门!在德国国防军统帅部的日志记录上光是第9集团军的地域内就落下了450000发炮弹!1945年4月14日和15日之间,在库斯特林的战斗中,苏联第8近卫集团军三分之一的火炮进行了10分钟的炮击,然后几个步兵营开始侦察行动。
由于这次炮击,德国人从一段2,3公里宽的正面上撤退了,红军指挥官果断地抓住这一时机,于16日发动了主攻。
集团军炮兵司令波扎尔斯基只有几个小时来进行必要的地貌侦察,构筑阵地以及测算射击诸元。
由于要求在破晓前那最黑暗的时分进行炮击,任务的困难加大了,此外,还要求火炮能对距己方阵地150米的目标射击。
为了防止误伤,对火炮作了特别的修正。
当地时间早上3点,位于福斯特附近第三近卫集团军的炮兵进行了10分钟的炮击,打了纵深10-12公里内所有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集团军炮兵的主要目标是敌人的炮兵阵地,反坦克炮以及各指挥所。
军和师炮兵主要压制敌人的火箭炮营和主阵地,,团炮兵则以猛烈的火力轰击德军步兵的前沿阵地。
5点10分,集团军炮兵开始降低发射速度,并将火力强度保持在原先的25-50%强。
当斯大林管风琴开始轰击时,整个集团军炮兵又加大了火力强度。
第一线德军的人员和物质损失在30%和75%之间。
当步兵和坦克发起进攻后,军炮兵开始进行支援性炮击,而集团军炮兵则继续压制敌方炮兵直到5点30分。
这种类型的炮轰是毁灭性的。
在柏林市区的战斗中,一个街区挨了1000发各种口径各种类型炮弹的轰击是司空见惯的。
在一阵猛烈的炮击后,躲在帝国航空部大楼地下室里的130名幸存者举起了双手:其中17个人已经发疯。
在最后的阶段,苏联红军在Unter den Linden 集中500门火炮组成一个1000米长的队列。
在战争中有1800名红军炮兵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500个炮兵单位获得“近卫”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