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应用标准体系建立
北斗标准体系
北斗标准体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的标准体系包括了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与其他导航系统的兼容性。
以下是北斗标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1.信号与导航标准:北斗系统采用了多频多制式的导航信号,以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导航服务。
相关的标准规定了各个信号的频率、编码方式、调制方式等技术参数。
2.卫星与地面设备接口标准:这部分标准涉及卫星与地面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和数据格式。
它规定了卫星与用户终端、控制中心等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确保它们之间能够正确交互信息。
3.系统性能标准:系统性能标准规定了北斗系统的性能要求,包括定位精度、可用性、连续性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标准对确保系统在各种使用环境下具有良好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用户终端技术标准:用户终端技术标准规定了北斗终端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要求,包括接收机的灵敏度、定位算法的实现、与其他导航系统的兼容性等方面的规范。
5.安全与保密标准:北斗系统在一些应用领域,如军事、公共安全等方面有安全与保密的需求。
相关的标准规定了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
6.国际协作标准:北斗系统与其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等)需要保持兼容与互操作性。
因此,一些标准涉及到与国际卫星导航系统的协作与互通。
北斗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化有助于提高北斗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这也有助于推动北斗系统与其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合作与发展。
关于加快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摘要:卫星应用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前景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卫星应用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卫星应用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进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快中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思路,希望对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引言:随着卫星技术的日益发展,中国的卫星应用产业也在不断壮大。
卫星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刻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国防安全、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
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中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化的发展重点建议(一)卫星通信应用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作为信息传输的中继站,进行全球覆盖、无时差、多用户的信息传输和通信的一种技术。
卫星通信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传输容量大、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航空航天、海洋监测、紧急救援等领域。
针对我国卫星通信应用产业的发展,首先,相关部门应注重,要增加卫星通信系统数量。
卫星通信系统数量的增加将有利于提高卫星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传输容量,从而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
其次,要提高卫星通信技术水平。
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是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应该加强卫星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发,提高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要推进卫星通信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
卫星通信技术与各个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有利于提高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
(二)卫星导航应用卫星导航是利用卫星系统提供的信号,通过接收、处理、计算等技术手段,确定地球上的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从而为各种导航应用提供定位、导航、测量等服务。
卫星导航具有定位精度高、覆盖范围广、工作可靠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资源勘探、气象预报等领域。
天通一号卫星通信在民航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天通一号卫星通信在民航领域中的应用分析文 | 赵文强 左晶 武瑞 张展 冯剑锋 蒋欣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摘要:针对我国自主建设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民航领域中的应用开展研究,从民航前舱卫星通信现状出发,分析了天通一号卫星在民航领域应用的可行性,进而介绍了天通一号卫星在民航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对天通一号卫星在民航中应用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天通一号;卫星通信;民航;应用研究一、引言目前,我国民用客机中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海事卫星或铱星卫星通信系统,不仅价格昂贵,而且通话和数据传输安全性没法做到自主可控。
随着我国移动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通信系统已初具规模。
2016年8月我国发射了首颗可以应用于民用航空的S频段卫星通信系统——天通一号[1]。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建设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也是中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信性能与国际海事卫星SBB通信能力相当。
因此,针对天通卫星在民航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航前舱卫星通信现状卫星通信在民用航空的应用主要划分为前舱(驾驶舱)通信和中后舱(客舱)通信。
前舱通信需要高度完整性和快速响应的安全通信,中后舱通信是为航空承运人提供通信服务,以及乘客公众通信服务[2]。
目前,卫星通信系统已经在航空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正在运行的、新引进的飞机以及生产线上的飞机均具备安装卫星通信的基本条件,国内外卫星通信服务商根据不同机型也提供了多样化的经过适航认证的机载通信产品,并根据航空用户要求制定适用解决方案。
目前,应用在民航领域的主流卫星通信系统包括铱星和国际海事卫星、Viasat等系统。
其中,铱星系统和国际海事卫星系统广泛应用于民航前舱安全通信领域,为飞机的空中交通服务、空中交通管理、应急通信、定位追踪等应用提供空地链路。
铱星的频率与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频率存在冲突,目前在国内仅装备少量飞机。
加速北斗应用推广实施方案
加速北斗应用推广实施方案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覆盖各个领域和行业,包括通信、能源、交通、金融、医疗、教育等。
它需要满足各个行业的不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全面性、可靠性、高速性、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特征。
它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数字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提升其功能和性能,为数字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政府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策的制定和推动将直接影响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
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鼓励投资和创新,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数字基础设施影响因素数字基础设施是指支持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云计算等。
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数字基础设施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技术、政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
以下将详细论述数字基础设施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因素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新一代的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的不断创新推动了数字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和提升,进而影响着数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安全性与可靠性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影响因素之一。
网络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系统稳定性等技术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和可信赖性,对数字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资源利用效率数字基础设施的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因素之一。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数据中心能效、减少能源消耗、优化网络传输效率等,可以降低数字基础设施的运营成本,促进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标准建设整理稿
信息化标准建设整理稿根据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信息化标准进行分类,提出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
该体系框架由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与管理标准体系构成。
1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包含术语、识别卡、存储媒体、软件与软件工程、设备、字符编码标准等。
(1)术语标准:术语标准用于统一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紧名词、术语与技术词汇,包含基础术语(信息技术、数据处理词汇及标准化有关活动的术语)与专业术语(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领域术语及网络与空间信息资源方面的术语)标准两部分。
(2)识别卡标准:包含条码卡、磁卡、(接触式与非接触式)IC 卡与光卡标准。
(3)存储媒体标准:包含光盘、磁盘与磁带标准。
(4)软件与软件工程标准:分为软件工程标准、操作系统与语言标准两部分。
软件工程标准包含编制指南、生存周期过程与管理、产品评价、能力评估、可靠性与可保护性标准。
操作系统与语言标准包含操作系统标准与程序设计语言标准,用于系统与应用软件开发。
(5)设备标准:包含计算机设备、外设专用终端、办公设备与消耗品、信息家电、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标准(后两种归类在“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与“信息安全标准”中),适用于计算机及有关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与互连。
(6)字符集编码标准:包含字符代码结构、字符编码标准等。
2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按照特定目的与规则采集、加工与制造的存储在特定载体上的数字化信息的集合。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从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目录、存储与服务等环节入手,包含数据元、元数据、信息分类及编码、业务文档/媒体格式、数据库、目录服务与Web标准等,适用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测评、运行与保护。
(1)数据元标准:数据元是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与同意值等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标准体系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标准体系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标准体系是指为了确保自然资源卫星数据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涵盖了卫星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应用等各个环节,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可靠性和一致性。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标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卫星数据的利用效率和应用价值,促进卫星数据的共享和交流,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
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监测和管理,提高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卫星数据采集标准:包括卫星传感器的技术要求、数据采集方法和流程等。
2. 卫星数据处理标准:包括数据预处理、数据增强、数据分类等。
3. 卫星数据存储标准:包括数据存储格式、数据存储方式等。
4. 卫星数据传输标准:包括数据传输协议、数据传输格式等。
5. 卫星数据应用标准:包括数据应用方法、数据应用流程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标准体系可能因地区、行业和应用场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卫星信标的用途及应用
卫星信标的用途及应用卢育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五二台福建省福州市350007【摘要】卫星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多址能力、网络灵活、能适应业务量和网络结构的变化、覆盖面积大、不受距离和地理条件限制等特点。
天线系统是卫星通信地球站最具特色的设备,是地球站射频信号的输入输出通道。
卫星通信地球站天线系统包括天线、馈源及伺服跟踪设备。
伺服跟踪设备包括信标跟踪接收机、天线控制单元ACU、天线驱动单元等。
地球站能否及时准确的对准卫星,除了伺服跟踪系统之外,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卫星信标,卫星信标和卫星转发器一样,是通信卫星不可或缺的重要器件之一,信标发射与通信信号使用的转发器信道无关。
本文主要介绍卫星信标的一些用途及应用。
【关键词】信标的计算用途应用【中图分类号】TN9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6-0751(2020)01-0010-021卫星信标的计算信标接收机是卫星通信地球站中用于天线跟踪卫星的设备,五十四研究所自主研制的一系列信标接收机具有L/C/Ku各频段的信标接收能力,能够完成卫星的信标信号锁定、鉴相,并将其转换成与功率成正比的直流信号送给伺服控制系统,确保天线对准卫星工作,获得最佳天线增益。
其中,步进信标接收机广泛应用于固定卫星通讯地球站和车载静中通系统中;单脉冲跟踪接收机广泛应用在车载动中通、船载和机载卫星通信系统中。
卫星信标是怎么算的呢。
如果以亚太2R为例,用Ku波段的转发器,本振是11300(C波段转发器的本振是5150)。
卫星的作者简介:卢育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五五二台助理工程师信标信号是由卫星上发射的一个频率和幅度都固定的信号,主要用于卫星上行地球站的天线对星和自动跟踪,对普通接收用户而言意义不大。
一般每颗通讯卫星均带有C (Ku)波段信标信号。
亚太2R水平极化信标为12749MHz,垂直为12251MHz,如本振为11300MHz,接收下来的信标频率水平为12749-11300=1449MHz,垂直为12251-11300=951MHz。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印发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印发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7.11.16•【文号】发改高技[2007]3057号•【施行日期】2007.11.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国防科技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印发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07]3057号) 科技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环保总局、广电总局、林业局、中科院、气象局、海洋局、测绘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办),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提升卫星应用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做好相关工作。
附件:《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六日附件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卫星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
应用卫星研制生产已形成系列化,正在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卫星应用已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贯彻落实《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加速以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建立完整的卫星运营服务、地面设备与用户终端制造、系统集成及信息综合服务产业链,促使卫星应用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特提出以下意见。
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一、简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为人们提供高质量、高速度的通信服务,建设和应用相应的卫星通信系统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会介绍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方面,从技术、应用、市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技术应用分析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地面与卫星之间的通信,另一种是卫星之间的通信,两种方式具备不同的技术和应用特点。
1. 地面与卫星之间通信的技术应用在地面与卫星之间的通信中,建立地面站以实现和卫星通信。
主要涉及到卫星交互、控制与数据处理、调制解调、传输等一系列技术。
其中,卫星交互通信是实现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发射、接收、干扰抑制、信道利用等多个方面。
控制与数据处理技术则是维持卫星的运行和通信系统的正常运作,包括遥测、计算、存储、传输等多个环节。
在应用方面,卫星通信系统广泛应用于公共通信、电视广播、军事、天气预报、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
其中,公共通信是卫星通信系统最为广泛的应用之一,其可通过卫星系统为边远地区和山区落后地区提供高品质、高速度的通信服务。
此外,卫星通信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天气预报,为地球表面的气象观测提供精确、实时的数据,为科研和天气服务提供支持。
2.卫星间通信的技术应用卫星之间通信是指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之间进行通信。
这种通信方式要比地面与卫星之间的通信技术上更加复杂,因此在技术应用上也有着很多的难点。
主要涉及到卫星间通信协议、信号量测、轨道计算和动力闭环控制等多个方面。
在应用方面,卫星间通信主要应用于卫星导航方面。
卫星常用于定位服务系统,这种服务系统可以通过卫星接收设备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
同时,卫星通信系统也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船舶导航等领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
三、市场分析在全球范围内,卫星通信系统仍然呈井喷式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据市场研究机构统计数据,到2027年,全球卫星通信市场总收入将达到245亿美元,其增长率超过10%,其中以北美地区为主要市场,占据全球市场的约40%。
北斗应用标准
北斗应用标准是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在全球民航、海事、移动通信、搜救卫星等行业中应用的技术规范和要求的统一规定。
这些标准确保了北斗系统在不同领域中的稳定运行、可靠性和兼容性,为用户提供准确、高效、安全的服务。
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也是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斗系统已经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气象监测、地质勘探等多个领域。
为了推动北斗系统的全球应用,我国积极开展北斗国际标准化工作,将北斗系统写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海事组织(IMO)等国际性行业标准体系。
例如,2020年3月11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首个北斗船载接收设备检测国际标准(IEC 61108-5),为北斗在全球船载综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标准依据。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北斗民用数据采集设备标准,如《北斗一号民用数据采集终端设备技术要求和使用要求》等,以确保北斗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稳定运行和可靠性能。
北斗系统加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创新的复杂系统成功纳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对于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相关国际标准化工作也为我国民航培养了一支专业、精准、高效的工作团队,为后续持续推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标准制定积累了丰富经验。
《北斗卫星导航标准体系(2.0版)》解读
图1 标准体系2.0版框架图2 北斗卫星导航标准体系(2.0版)应用标准分支框架(1)通用服务与接口标准分支通用服务与接口标准分支主要包括为用户应用北斗系统提供基础输入条件和服务承诺而制定的标准,规划了系统接口、系统服务性能、通用数据格式与接口三个三级分支。
B2b”也已正式立项为国家标准;服务准方面收录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公开能规范》,这是非常重要的顶层标准;据格式方面收录了已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和北斗专项标准。
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2)通用产品标准分支通用产品标准分支主要包括规范北斗系统应用相关软硬件产品的设计、生产、研制、测试和使用等工作而制定的标准,规划了基础组件、通用软件产品、用户设备、测试设备四个三级分支。
基础组件分支包括芯片、天线、模块单元等方面标准,除收录了已发布的相关标准外,规划的制定标准主要是民用全球信号基础产品标准;通用软件产品分支规划了数据处理、信息传输、软件产品规范等相关标准;用户设备分支规划了接收机终端产品规范、性能要求、测试方法等相关标准,其中包括需升级为国家标准的专项标准以及民用全球信号基础产品北斗返向链路相关标准;测试设备分支收录了采集回放仪、模拟器相关的测试方法标准。
(3)专题应用标准分支专题应用标准包括在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中可以自成体系的标准,充分考虑北斗系统面向国际应用的属性,体现其特色服务。
专题应用标准规划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北斗地面试验验证系统、北斗星基增强系统、北斗短报文应用、北斗国际应用、北斗低轨增强系统、时频应用、北斗中轨卫星搜救系统九个三级分支。
与标准体系1.0版本相比,专题应用分支是变化最大的,标准体系1.0版只规划了地基增强系统和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两个专题应用分支,且其中规划的大部分标准已完成制定发布,因此标准体系2.0版中这两个专题应用分支主要以收录现有标准为主。
新增的专题应用标准分支突出了“北斗+”的融合特点,充分考虑了北斗三号系统全球应用的属性和国际融合的特点,体现了北斗全球系统的特色服务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可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卫星导航特色应用标准制定上的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和部署,引领并规范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发展。
ocma体制卫通标准
OCMA体制卫通标准定义与概述OCMA体制卫通标准是指在卫星通信中,采用Open Coherent Microwave Access(OCMA)技术的卫星通信体制标准。
OCMA技术旨在提供高效、灵活和可靠的卫星通信服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通信需求。
体制卫通标准体系OCMA体制卫通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信号格式与调制:规定了OCMA信号的帧结构、调制方式和多址方式等。
(2)传输链路:规定了OCMA信号在卫星信道上的传输参数,如功率、带宽、传输速率等。
(3)网络协议:规定了OCMA体制的网络协议架构和协议流程,以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标准的主要内容OCMA体制卫通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号格式:采用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支持多种调制方式,如QPSK、16QAM和64QAM等。
(2)多址方式:支持TDMA(时分多址)、FDMA(频分多址)和SDMA(空分多址)等多种多址方式,以满足不同业务需求。
(3)网络协议:采用基于IP的协议架构,支持TCP/IP、UDP/IP 等常用协议,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标准的应用范围OCMA体制卫通标准主要应用于广播、通信、互联网接入和移动通信等领域。
该标准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应用于不同轨道高度和覆盖范围的卫星系统,包括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地球轨道卫星和低地球轨道卫星等。
与其他标准的对比与其他卫星通信体制标准相比,OCMA体制卫通标准具有以下优势:(1)灵活性:OCMA技术采用灵活的信号格式和调制方式,可根据不同业务需求进行定制,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
(2)高效性:OCMA技术采用COFDM技术,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和数据传输速率,可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高通量卫星船载通信应用体系
高通量卫星船载通信应用体系摘要:本文通过对原有低通量卫星通信系统及目前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进行分析,阐述了两种系统的区别,详细描述了当前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势及对比低通量卫星通信系统功能升级的各项方面。
并针对当前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开展船载通信业务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优化的体系建设方案,具备较高的可建设性、可维护性及投入产出效能。
关键词:船载卫星通信卫星通信高通量卫星。
1 引言目前船载卫星通信主要模式为动中通通信模式,即星地动中通天线系统满足用户通过卫星在动态移动中传输数据信息的需求,如车辆、轮船、飞机等移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可实时跟踪定位通信卫星,不间断传送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1][2]。
2高通量卫星通信结构当前卫星通信主要以高轨道低通量通信卫星为主,但低通量卫星,有带宽小、设备昂贵且卫星带宽资源价格高等缺点,近几年高通量卫星逐步投入通信生产,相比于原有低通量卫星,高通量卫星具有通信带宽高、价格低廉、调度管理简单等优势。
2.1卫星网络组成卫星网络组成主要由卫星端站、卫星资源、关口站点及传输网络构成。
其中卫星端站位于用户侧,用户通过购买卫星带宽资源与卫星通信,上传的用户业务信息由卫星汇总后统一发送至地面关口站点。
关口站点经由传输网络将业务传至各运营商省级核心网或互联网。
2.2高通量卫星信号关键技术原有低通量卫星为一个波束覆盖地球半球,覆盖区域内所有用户抢占使用一个波束内的带宽资源,导致带宽资源价格较高且申请困难。
高通量卫星通过频率复用技术,将一个大波束划分为多个小波束,相似于5G基站技术,使通信带宽资源成指数倍提高。
单M速率带宽资源价格大幅下降,信号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能够得到的带宽资源也更加充足、业务拓展更加便利。
且目前高通量卫星单个波束通信带宽已达到1.6GHz以上。
结合多个波束复用技术,现有高通量卫星通信带宽已是原有低通量卫星通信带宽千倍以上。
2.3高通量卫星通信网硬件系统关口站点设备,原有低通量卫星通信系统,投资建设主要部分为地面关口站建设,包含关口站天线、功放设备、解码设备、信号优化设备及相关传输通信网络设备。
卫星通信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卫星通信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卫星通信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它通过卫星在地球和太空之间搭建起连接的桥梁,实现了人与人、人与信息间的无缝连接。
本文将从卫星通信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两个方面来探讨卫星通信的发展历程。
一、卫星通信系统的构建卫星通信系统是由卫星、通信地面站和用户终端设备组成的网络。
它可以根据通信的需求和服务范围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但无论是哪种类型,卫星都是承载信息的核心载体。
自第一颗卫星通信卫星"敖其尔一号"上天开始,卫星通信技术已经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早期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是为军事和政府部门所使用的,而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商业、科学和文化等领域。
卫星通信系统的构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包括:1、选择卫星类型卫星通信系统中,卫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选择卫星时,需要考虑卫星能否满足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能力、工作寿命、覆盖范围和工作频段等要求。
2、设计卫星通信系统根据需求,设计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地面站的布局、卫星终端设备的选择、信息传输协议等。
3、制造卫星及相关设备制造卫星及其它相关设备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也是卫星通信系统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和资源的支持。
4、卫星上天及测试把卫星送上太空并测试其正常运行的过程是卫星通信系统建设中的重要步骤,这需要有专业的团队和设备的支持。
5、运营维护运营维护是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后的保障环节,这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和设备的支持。
二、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卫星通信系统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民航、海洋、地质勘探、气象、环境监测、通信广播、广告宣传、新闻报道、影视传输、移动通信、互联网接入等领域。
卫星通信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远程通信卫星通信系统可以提供覆盖范围广、传输速率快、传输稳定、设备小型化等特点,使得无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人们都可以通过卫星通信系统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输。
2、灾难救援卫星通信在灾难救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自然灾害中,卫星通信对于救援人员的指挥、信息的收集以及对灾区的物资运输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作用。
卫星通信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
卫星通信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一、引言卫星通信是一种以通信卫星作为中继器,利用卫星与地面终端之间的无线电联系进行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
卫星通信在国防、航空、海洋、交通、电力、环保、气象和农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通信的技术不断得到创新,前景也愈加广阔。
二、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卫星段、地面段和用户终端设备。
卫星段是卫星及其发射和控制设备的总称,地面段是由地面站、终端设备、通信线路及运营管理系统组成的总称。
用户终端设备是指各种用于接收和发送卫星信号的设备。
1.卫星段建设卫星段建设是卫星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主要包括卫星的研制与制造、卫星的发射与上天以及卫星的运维管理。
卫星的设计需要根据通信需求而定,常见的卫星设计包括:广播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以及地球观测卫星等。
卫星的发射需要通过火箭发射,并进行监测和控制,以确保其到达预定位置后能够正常使用。
卫星的运维管理则需要对卫星进行常规的维护和修理,以保证其持久稳定地运行。
2.地面段建设地面段建设包括地面站建设、终端设备的研制和制造、通信线路的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
地面站被用作与卫星进行信号的交换、传输及控制,并将其传输到用户终端设备中。
终端设备是指用户接收和发送卫星信号的设备,包括电话、传真机、电子邮件设备以及多媒体通信设备等。
通信线路则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终端设备和地面站。
运营管理系统则负责执行卫星通信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对整个网络进行实时调度、监测等。
三、卫星通信系统应用研究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符合世界各地的通信需求,其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军用通信卫星通信系统在国防军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实现大量数据的传输,同时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远距离传输的能力。
这种特性使卫星通信成为一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重要战略资源。
2.气象监测卫星通信系统能够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进行监测,对气象预警相关事宜进行预警处理等,对全球的气象信息进行的时实掌握,是现代气象监测体系的重要部分。
关于建立我国卫星通信应用标准体系的构想
关于建立我国卫星通信应用标准体系的构想
张乐
【期刊名称】《航天标准化》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文摘:梳理和介绍卫星通信应用产业链及国内外相关标准,将我国的卫星通信应用产业发展情况和标准制定情况与国外进行对比分析,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卫星通信应用发展现状,提出适用于我国的卫星通信标准体系框架和具体的实施建议。
【总页数】7页(P1-6,11)
【作者】张乐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立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 [J], 曹学章;沈渭寿;唐晓燕
2.建立我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 [J], 王宇航;樊晶光;缴瑰;位鑫
3.国外卫星通信应用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J], 张乐;金晓晨
4.我国卫星通信应用前景与市场方向 [J], 王航;王巨椿
5.参与331卫星工程的回顾--纪念我国卫星通信应用30周年 [J], 江澄;任祥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标准体系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标准体系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标准体系是指为了规范和统一自然资源卫星应用领域的技术和管理要求,提高应用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以及促进自然资源卫星应用的国际合作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该体系涵盖了卫星采集、处理、分析、应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通过确立一套共同的基准和规则,为各国开展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提供了通用的技术和管理依据。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影像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产品生成与提供、应用与服务以及系统管理五个方面。
其中,影像数据获取部分主要规定了卫星观测数据的采集要求、传输和存储方式,以及质量控制等相关规范。
处理与分析部分则规定了卫星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工具、处理流程和质量评估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产品生成与提供部分则明确了相关产品的输入参数和质量要求,以及数据发布和共享的方式和标准。
应用与服务部分则关注于自然资源卫星应用的实际应用和服务需求,包括数据整合和融合、模型建立和验证等内容。
最后,系统管理部分则涉及到自然资源卫星应用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包括项目管理、数据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要求。
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标准体系的制定有助于提高自然资源信息的质量和可用性。
通过统一的标准体系,各国在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方面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此外,标准体系的制定还使得自然资源卫星应用的结果更具可比性,使得各国可以更好地共享和利用彼此的数据和成果。
标准体系的实施也有助于推动自然资源卫星应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各国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然而,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实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要求标准体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及时反映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其次,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方面的需求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满足各方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最后,标准体系的实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需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确保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地和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通信应用标准体系建立1卫星通信应用标准现状1.1国外标准与卫星通信应用相关的国外标准化组织主要是国际电信联盟(ITU)和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
1.1.1ITU标准无线电频率是卫星通信应用的基础,ITU是国际三大标准化组织之一,主要致力于世界范围内无线电频率的管理和协调。
ITU制定的标准分为以《无线电规则》为主的规则体系和以“建议书”为主的技术建议书体系。
a)《无线电规则》是由ITU各成员国根据其《组织法》和《公约》等共同建立的一套国际通用的、管理各种无线电业务的契约性法规。
其法规规定了各类无线电业务的频段划分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分配情况(其中与卫星通信相关的有卫星广播业务(BSS)、卫星固定业务(FSS)及卫星移动业务(MSS)),同时还规定了各国使用无线电频率必须遵守的程序和规则。
《无线电规则》是ITU管理无线电通信、协调各国在无线电管理活动中的相互关系,规范其权利和义务最重要的规范性文件。
b)“建议书”是ITU确定通信系统工作运行和互通方法的标准,是世界各国间频率争执协调过程中的产物,也是对频率使用经验的固化和积累。
它由ITU各成员国批准,虽然不强制执行,但因为这些建议书由世界主管部门、运营商和产业界的权威机构编制而成,享有极大的声誉,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实施。
当前,ITU已发布了4000余份建议书。
1.1.2ETSI标准ETSI是由欧盟委员会批准建立的欧洲地区性电信标准化组织,旨在通过标准确保欧洲各电信网间互通,促动欧洲电信基础设施的融合。
ETSI制定的标准不但被欧共体作为欧洲法规被要求执行,而且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被推广执行。
ETSI制定的与卫星通信应用相关的标准共327项,主要分为三大类:协议标准、地球站标准、电磁兼容标准。
a)协议标准包括以下几方面。
●DVB (DigitalVideoBroadcast,数字视频广播)标准是一套完整的、适用于不同媒介的数字电视系统标准。
其中关于卫星广播通信的分支为DVB-S1,它是当前世界范围使用最普遍的卫星广播电视协议。
随着技术的发展,ETSI在DVB-S的基础上制定了用于卫星交互通信的DVB-RCS2和用于卫星移动广播通信的DVB-SH3。
DVB-RCS当前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而DVB-SH还属于新兴应用领域。
与DVB-SH类似的标准还有ETSI制定的SDR(SatelliteDigitalRadio,卫星数字通信)和S-MIM (S-bandMobileInteractiveMultimedia,S频段移动交互多媒体)。
其中,SDR与DVB-SH原理类似,都是针对广播通信,仅仅在工作频段、调制方式、编码形式等方面存有一定差异。
S-MIM则是对DVB-SH的扩展,它在DVB-SH基础上增加了回传链路以满足交互通信的需要,同时S-MIM还增加了与地面IP网络的接口,使得其应用更为广泛。
当前,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ICOG1卫星采用了DVB-SH,美国1WorldSpace公司的Afristar和Asiastar两颗卫星采用了SDR,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EutelsatW2A卫星采用了S-MIM。
●关于卫星宽带通信的标准有BSM (BroadbandSatelliteMultimedia,宽带卫星多媒体)4和RSM (RegenerativeSatelliteMesh,再生卫星网络)。
其中,BSM是一套基于IP协议、针对整个卫星宽带通信系统的标准;RSM则是针对星座组网的标准,分为RSM-A和RSM-B。
RSM-A是ETSI和TIA基于美国休斯公司开发的Ka频段卫星通信系统(SPACEWAY)联合制定的,RSM-B是在DVB-RCS的基础上提出的,也已在欧洲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GMR(GEO-MobileRadio,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标准是一套完善的、基于GEO卫星的卫星移动电话系统标准,分为两个系列:GMR-1和GMR-2。
GMR-1和GMR-2在用户链路及馈线链路频段、双工方式、多址方式等方面相同,但在载波间隔、信息速率、调制方式等方面存有差异。
随着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由2G向2.5G再向3G的发展,GMR-1也随之发布了对应的标准GMR-1Releasel、GMR-1Release2(GMPRS)、GMR-1Release3(GMR-13G),而GMR-2并没有实行更新,仍然是基于GSM(GlobalSystemforMobile,世界移动通信系统)。
当前,GMR-1和GMR-2都得到广泛的商业应用,Thuraya、TerreStar、SkyTerra等卫星通信系统采用了GMR-1,而INMARSAT、ACeS等卫星通信系统则采用了GMR-2。
b)地球站标准。
ETSI关于地球站的标准较多,涵盖了工作在不同频段的地球站和不同类型的地球站。
这些标准既有对地球站系统组成的规定,也有对地球站功能性能的规定;既有对地球站总体的规定,也有对天线、低噪放模块等关键设备的规定;既有对地球站技术要求的规定,也有对地球站测试方法的规定;既有对关键技术的要求,也有对实施指南的建议。
c)电磁兼容标准。
电磁兼容是卫星通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ETSI有专门的技术委员会(ERM)负责相关标准的制定,ERM制定了大量与地球站相关的电磁兼容性标准。
这些标准涉及工作在不同频段、采用了不同实现形式、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各类地球站及其组成设备,从设备级和系统级的角度,对电磁兼容性的测试环境、测试方法及发射功率限值要求等方面实行了规定。
其内容除电磁干扰的规定外,还有电磁耐受的规定,主要是检测产品在各种电磁干扰环境下能否正常工作。
1.2国内标准国内与卫星通信应用相关的标准包括了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设有TC79(无线电干扰)、TC239(广播电影电视)、TC246(电磁兼容)、TC425(宇航技术及其应用)和TC485(通信)等多个与卫星通信应用相关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国内与卫星通信应用相关的标准共113项,这些标准绝绝大多数都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主要分为6类:基础标准、频谱标准、协议标准、地球站标准、电磁兼容标准和卫星入网标准。
a)基础标准的数量较少,主要是对广播电视系统中涉及的卫星广播术语、卫星通信涉及的各类设备的命名方式作了规定。
b)频率标准绝绝大多数都是采标于ITU标准,并在ITU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对频率的规划和共用、星地传输链路中大气损耗和降雨衰减的计算方法等内容作了规定。
c)协议标准集中在广电领域,主要对卫星广播电视系统和数字卫星新闻采集系统的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等内容作了规定。
d)地球站标准包括了地球站系统及其关键设备,可分为产品规范和测量方法标准。
其中,产品规范主要对各类型地球站及其关键设备的业务水平、系统组成、性能指标等技术要求作了规定;测量方法标准则对地球站系统及其关键设备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作了规定。
e)电磁兼容标准主要对干扰源、干扰允许值、具体的测试方法等作了规定。
f)卫星入网标准主要对C频段和Ku频段通信卫星应满足技术要求(如接口匹配、频率干扰、时钟同步等)作了规定。
1.3国内外标准的差异分析国外在制定卫星通信应用相关标准时并没有建立标准体系实行系统规划,而是按照不同的专业领域成立了多个工作组,由各工作组根据各自专业领域的实际需要,针对存有的具体问题制定标准。
所以,它们发布的标准很贴近实际应用,但标准的系统性以及标准之间的协调性略显缺失。
此外,国外标准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很多标准都有工程背景,并做到了与工程研制同步更新(有的标准中甚至为暂时不成熟的章节预留了空白页,以便于实时更新),所以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欧美各国普遍都采用了这些标准展开卫星通信应用活动。
相比于国外,我国的卫星通信应用相关标准较少,且现有标准因为制定时间较长,实效性较差。
我国参与卫星通信应用相关标准制定的行业较多,标准类型多样,包括国家标准(GB)、通信行业标准(YD)、航天行业标准(QJ)、电子行业标准(SJ)、电力行业标准(DL)、广电行业标准(GY)以及民用航空行业标准(MH)等。
这些标准绝绝大多数由用户制定,这与行业特点以及我国的行政分工密切相关。
通信卫星属于定制产品,不同用户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各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制定了相关标准,包括星地传输协议、地球站技术要求、卫星入网要求等。
另外,我国的卫星通信应用相关标准有很大一部分都采标于ITU的“建议书”,如GY/T197-2003《数字卫星新闻采集通用技术规范》等。
对于ETSI标准,我国也在参考使用,如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星地传输协议就是建立在DVB-S的基础上,但是并没有采标制定为我国的标准。
2卫星通信应用标准体系框架通过上面对卫星通信应用产业链及国内外相关标准的简介与分析能够看出,国外的卫星通信应用发展已经很成熟,拥有多个世界和区域卫星通信系统,在3个业务领域(BSS、FSS、MSS)都成功展开了商业应用,而我国的卫星通信应用还只有C频段和Ku频段(即BSS和FSS规划的部分频段)。
同时,国外在相关标准化工作方面也领先于我国,ITU和ETSI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与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工作同步,现有标准已不但基本覆盖了卫星通信应用的各领域,也反映了当前的实际情况。
相比来说,我国的现有标准在覆盖面和时效性等方面都存有一定的差别。
作者在综合国内外现有标准规划的基础上,考虑与国际接轨,并结合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及我国的管理特点,提出了我国卫星通信应用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标准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该体系框架顶层分为五大类:基础标准、星地接口标准、关键设备标准、地球站标准以及运营管理标准。
a)基础标准分为术语标准和电磁兼容性标准。
术语标准包括了卫星通信应用涉及的各领域术语和定义,与国际接轨,以统一行业内对相关概念和指标理解;电磁兼容标准包括了对地球站系统及其关键设备的电磁干扰要求和电磁敏感度要求,以指导地球站系统及其关键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测试及验收。
b)星地接口标准分为频谱标准和协议标准。
频谱标准包括频率的管理、申报、干扰协调等内容,以规范和指导3个频段(BSS、FSS、MSS)的使用;协议标准包括卫星广播电视系统、卫星宽带通信系统、卫星移动电话系统等多种卫星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物理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等内容,以指导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地面应用终端的研制。
c)关键设备标准分为天线标准、天线跟踪伺服设备标准、上变频功率放大器标准、低噪声下变频放大器标准及调制解调器标准。
这五部分标准覆盖各类设备的主要产品规格,包括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等内容,以规范和指导关键设备的采购与验收。
d)地球站标准分为固定地球站标准、移动地球站标准及便捷式地球站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