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pdf

合集下载

第02章 生物与环境-2019-2020学年九年级科学章节知识框架思维导图(浙教版)(下册)

第02章 生物与环境-2019-2020学年九年级科学章节知识框架思维导图(浙教版)(下册)

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既有同种的,也有不同种的。

适应的普遍性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的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仙人掌刺状叶可以减少水分散失,肉质茎可以贮存更多的水分,以适应沙漠降水少、降水时间相对集中的气候条件。

保护色动物为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敌人发现,这对于动物保护自己和接近猎物都是有利的。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或斑纹。

警戒色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受攻击。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

生物利用拟态可以蒙蔽敌人,保护自身。

2许多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以便觅食和躲避敌害。

许多生物还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沙漠中的动物,如蝎子,白天往往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

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影响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互为环境条件的,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对环境中其他多种生物产生影响。

例如,草原上草本植物的多少会影响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反之亦然。

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环境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的产物排放到无机环境中去。

因此,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也会有影响。

森林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

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

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它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食,排泄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例如,你在面积为10 平方米的地里种了30 棵玉米,那么玉米的种群密度为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差异。

例如,在我国某地的野驴,每相同的面积内,灰仓鼠则有数十万只。

同一物种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有差异。

2024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全册PDF转PPT大纲

2024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全册PDF转PPT大纲

目录•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三单元:力与运动•第四单元:地球与宇宙•第五单元:科技与生活•实验与探究•复习与测试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基本特征01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应激性等。

02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界的基本分类,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03生物的多样性阐述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遗传的多样性。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子的作用01分析光、温、水、土等对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02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通过形态、生理和行为适应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03阐述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生物的进化证据介绍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证据。

自然选择的概念解释自然选择如何推动生物的进化。

人工选择的应用举例说明人工选择如何改变动植物的品种和特性。

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阐述生态平衡对生物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生态保护措施介绍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等保护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释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稳定性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金属、非金属、有机物、无机物等。

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物质形态的改变,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变化的速率物质性质的改变,伴随新物质的产生,如燃烧、腐蚀、发酵等。

影响变化快慢的因素,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030201物质的变化过程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合理利用,如金属导电、燃料燃烧等。

物质的利用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间的转化,如合成、分解等。

物质的转化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能量转化与守恒物质的利用与转化实验观察与记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PDF.pdf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PDF.pdf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

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

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

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暑假生物新教材巩固练习及答案专题8生物与环境

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暑假生物新教材巩固练习及答案专题8生物与环境

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暑假生物新教材巩固练习及答案专题8生物与环境例1.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

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C.同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固定不变D.种群呈“S”型增长是资源与空间等限制的结果2.如图是某种野兔入侵澳大利亚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点之前种群数量以恒定速度快速增长B.a点后种群数量才受种群密度影响C.b点时的种群数量代表环境容纳量D.b点之后的种群数量总是保持不变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光照会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C.群落中的优势种往往占据重要的生态位D.动物和人类活动可能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4.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也不相同,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生活在草原群落中的生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B.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都能适应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因此不存在种间竞争C.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完全相同D.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5.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常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正常进行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B.食物链的环节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C.桑基鱼塘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含量比例处于动态平衡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6.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养猪场废水处理系统,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生态学(2.3.1)--光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生态学(2.3.1)--光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 长日照植物:萝卜、菠菜、小麦、油菜、凤仙花、牛蒡等 • 短日照植物:玉米、高粱、水稻、棉花、菊花、牵牛等 ~ • 中日照植物:甘蔗等少数热带植物 • 日中性植物: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等
长日照植物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凤仙花
油菜
短日照植物
牵牛花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1.3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 应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
应 水分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
应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最基本的能量来源—— 没有光就没有繁茂的生命世界
高山植物
高山植物对紫外光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 莲座状叶丛,含花青素、叶面缩小、毛绒
发达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紫外线对动物的特殊作用
某些动物靠紫外线才能 辨别方向或看清楚物体。 例如蜜蜂在找寻花蜜、 为花朵传粉的時,须借助 紫外线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生物的趋光性往往与光质有关:
CP sp
B 呼吸作用

光强
CP
sp 光饱和点 CP 光补偿点
光 净 生强产 力
陆生植物的类型:
《普通生态学》 第二章 生物与 环境
阳地植物 (Sun species) :适应于强光照的植物,只有 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正常生长,光补偿点高, 光合和代谢(呼吸)速率高
阴地植物 (Shade species) :对光的需要远较阳性植物低 ,光补偿点低,代谢 / 呼吸作用、蒸腾作用较弱,抗 高温和干旱能力较低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城市生 系
动动脑:
检测对象 A B C
D
E
DDT浓度 0.00 2.0 0.5 75.5 0.04 5
如果这5种生物是一条食物链中的一部分,
请你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出来这条食物链
AECB
D

由表中看出,有毒物质DDT会通过 食物链 不 断积累,受害最为严重的生物是 D 。
生态系统的保护
§ 小 : 在生 系 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
§ 腐 的 最 会消失 ? § 在生 系 中,植物、 物和真菌分 扮演什么角色?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生产者
植物

消 费 者
细菌 真菌 分解者
2、非生物部分:光、空气、水等

生 系 的 成
生 者 ——植物(通光合作用,制

造有机物, 自身和 物提 供 养)

§ (1)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 (2)从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中未表示出的生物 成分是( 分解者 ).
(3)图中共有( 9 )条食物链,请用箭头和文字写出图 中最长的那条食物链(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 )
§ (4)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别看,猫头鹰同时占有(
•跟踪训练
1、生态系统是指( C ) A、一种生物 B、所有生物总和 C、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D、生物生存的环境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B ) A、一片树林 B、一群山羊 C、一个湖泊 D、一块农田
一.生 系 的 成
§ 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 、昆虫幼虫和啄木 之 的 关系是怎 的?
四、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 持 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内容组织特点和要点介绍

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内容组织特点和要点介绍

2021年第1期栏目主持人:谭永平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生物 与环境》内容组织特点和要点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8丨)谭永平.......■"1人教同行摘要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的内容组织,非常关注生命系统层级结构关系,突出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在引导学生建构生态学概念时关注思想观念的提炼,关注生产实践及我国的生态学研究和建设成果,并按照课程标准教学提示要求增加了几个基于调查的“探究•实践”。

还介绍了各章节内容变化要点。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生物与环境;教科书文章编号 1005 -2259(2021)1-0004 -03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全套包括5个模块,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以下简称“本模块”)是其中之一。

本模块是在原实验教材必修3“稳态 与环境”有关生态的3章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 专题”中“生态工程”的基础上编写的。

编写时按 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组织内容。

鉴于王颖同志 已经发表了全面介绍本模块教材的文章,本文不再 赘述,而是侧重介绍其组织特点和内容要点。

1教材内容组织特点本模块内容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概 念2“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 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 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相对应,具 体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人与环境的关 系等。

首先,本模块在组织内容时,按照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层次依次展开,非常关注各层次结构与 下一层次结构的关系,突出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

在从个体到种群、种群到群落、群落到生态系统的 层次过渡时,都注意体现系统的局部与整体关系,让学生感悟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

在第1章 章首页,以东北豹濒危来说明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 衍离不开种群,由此从个体过渡到种群层次,凸显“群体共存”的重要性。

在第2章第1节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关注种群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设计了一个“科学方法:视角决定问题一以群落和种群 研究为例”,由此自然从种群过渡到群落层次。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pdf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pdf
1.每次实验前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分预习,以了解实验的目的、原 理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楚。
2.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 实验,则需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以便分析。
3.实验室内应保持整洁,勿高声谈话和随便走动,保持室内安静。
4.实验时小心仔细,全部操作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万一遇有盛菌试 管或瓶不慎打破、皮肤破伤或菌液吸入口中等意外情况发生时,应立即 报告指导教师,及时处理,切勿隐瞒。
7
3. 放大率和有效放大率 由于经过物镜和目镜的两次放大,所以显微镜总的放大率应该是物镜放大率和目
镜放大率的乘积。显然,和放大镜相比,显微镜可以具有高得多的放大率,并且通过 调换不同放大率的物镜和目镜,能够方便地改变显微镜的放大率。放大率也是显微镜 的重要参数,但也不能盲目相信放大率越高越好。显微镜放大倍率的极限即有效放大 倍率。
5.实验过程中,切勿使酒精、乙醚、丙酮等易燃药品接近火焰。如遇 火险,应先关掉火源,再用湿布或沙土掩盖灭火。必要时用灭火机。
6.使用显微镜或其他贵重仪器时,要求细心操作,特别爱护。对消耗材 料和药品等要力求节约,用毕后仍放回原处。
3
7.每次实验完毕后,必须把所用仪器抹净放妥,将实验室收拾整齐,擦 净桌面,如有菌液污染桌面或其他地方时,可用 3%来苏尔液或 5%石炭 酸液覆盖其上半小时后擦去,如系芽孢杆菌,应适当延长消毒时间。凡 带菌之工具(如吸管、玻璃刮棒等)在洗涤前须浸泡在 3%来苏尔液中进 行消毒。 8.每次实验需进行培养的材料,应标明自己的组别及处理方法,放于教 师指定的地点进行培养。实验室中的菌种和物品等,未经教师许可,不 得携出室外。 9.每次实验的结果,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填入报告表格中,力求简 明准确,并连同思考题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10.离实验室前应将手洗净,注意关闭门窗、灯、火、煤气等。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课堂笔记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课堂笔记

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课堂笔记1.1种子发芽实验(一)1.关于对比实验的实验计划:对比实验的实验计划包括五个要素(以科学书本P3为范本):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的猜测、两个组相同的条件、两个组不同的条件、实验的方法。

2.对比实验:(1)必须设置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2)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3.五个相关因素(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的实验计划,请参照笔记最后的附表。

1.2种子发芽实验(二)1.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是: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我们自己在回答时,形容词一定不能省略!例如:温度,可能高温、可能低温,一定要准确地说“适宜的温度”。

)2.难点:种子发芽必须要有足够的空气。

现象:对照组中,我们采用油封的方法隔绝空气,虽然浸泡后,绿豆种皮脱落,有小芽冒出,但只能达到这个状态,不能再继续发芽。

解释:虽然油封能够阻挡外界空气进入水中,但水中本身含有空气、无法排除,水中的少量的空气使得绿豆有小芽冒出。

但也是由于水中空气的含量非常少,当水中的空气消耗殆尽,就形成了无空气的“真空”环境,绿豆无法继续发芽。

因此可以证明,种子发芽必须要有足够的空气。

1.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绿豆芽生长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阳光、土壤。

(注意区别“发芽”和“生长”,“生长”需要加上阳光和土壤。

)2.无论是“绿豆发芽是否需要阳光”,还是“绿豆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过程中,必须准备一个透明的和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将每组各三粒绿豆放入盒中,加入适量的水,盖上盖子,同时放在室内,进行观察。

解释:“盖上盖子”的目的有两个:(1)保证两组的空气相同;(2)对于不透明的盒子,盖上盖子后制造了阴暗的条件,即不透明盒子里面是阴暗的。

“都放在室内”是为了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造成的温度差异,“放在阳光下晒”,其实是一个加热的过程。

室内也是有阳光的,但不是直接照射,不会形成温度差异。

4.茎和叶具有向光性(向着光的方向生长);根具有向水性(向着水的方向生长)。

生物与环境知识学习探析

生物与环境知识学习探析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肖柏昀(3),女,武汉市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二(3)班在校生中小学教学生物与环境知识学习探析肖柏昀(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武汉430079)摘要:生物与环境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从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种群数量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L 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对高中生如何学习生物与环境知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生物与环境;知识点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353(2010)03-0110-021生态因素1.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光。

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如松、杉、柳、槐、小麦、玉米等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好。

因此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根据植物对于光照强度的不同需求,将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

光质也能影响藻类对水层的分布,紫外线会抑制植物茎的生长,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光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

(2)温度。

温度影响生物的生存、生长和发育、分布、习性、形态。

任何生物生存都要求一定的温度范围,超过该温度范围,生物将死亡。

小麦种子只有在3~43C 范围内才萌发。

(3)水分。

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

生物体内一切化学反应和物质运输都需要水,因此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

1.2生物因素同一物种之间存在着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关系。

1.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某种生物能够在一个地区长期生存繁衍,是由该地区的光照、温度、水分、气候以及其他生物等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同一地区的各种生态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些生态因素同时影响着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因而表现出对生物的综合作用。

例如,在我国南方许多山区,马尾松和黄山松分布都比较广,其中马尾松主要分布在低山地区,而黄山松主要分布在高山上,这种现象就是多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农业生态学.pdf

农业生态学.pdf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化感作用:指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相互作用,既包括抑制作用,也包括促进作用,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4.年龄结构:某一种群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图总数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结构:在年龄级或整个种群个体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所占种群个体总数比例构成了生物种群的性别结构。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物环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

7.生物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其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物种。

8.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9.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1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向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pdf版)

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pdf版)

高二生物第一学期第一周课时A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研究对象是人体)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人体是多细胞生物体,绝大多数细胞没有和外界直接接触,都不能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必须借助内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内环境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内环境中
2、内环境概念的考察要点
(1)汗液,泪液,尿液,乳汁,消化液等,不属于体液(2)血浆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不含蛋白质。

(3)不同细胞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直接内环境
组织细胞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1.3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二、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三、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四、内稳态生物和非内稳态生物五、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六、适应组合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Baron Justus Liebig《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作物的增产与减产是与作物从土壤中所能获得的矿物营养的多少呈正相关的。

这就是说,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

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这就是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law of the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Liebig之后又有很多人作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对最小因子法则的概念必须作两点补充才能使它更为实用:第一,最小因子法则只能用于稳态条件下,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是处于平衡状态,那么植物对于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就会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Liebig的最小因子法则就不能应用。

第二,应用最小因子法则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很多或容易被吸收,它就会影响到数量短缺的那种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另外,生物常常可以利用所谓的代用元素,也就是说,如果两种元素属于近亲元素的话,它们之间常常可以互相代用。

例如环境中钙的数量很少而锶的数量很多,一些软体动物就会以锶代替钙来建造自己的贝壳。

Liebig在提出最小因子法则的时候,只研究了营养物质对植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并没有想到他提出的法则还能应用于其他的生态因子。

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才发现这个法则对于温度和光等多种生态因子都是适用的。

限制因子Blackman注意到,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生物单元复习课设计——以“生物与环境”单元复习为例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生物单元复习课设计——以“生物与环境”单元复习为例

第36卷第5期2020 年中学生物学Middle School BiologyVol.36 No.52020文件编号:l〇〇3 - 7586(2020 )05 - 0034 - 0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生物单元复习课设计—以“生物与环境”单元复习为例唐倩1张锋2(1.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学福建福州350001)(2.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福州350003)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以培育核心素养为 主要目标的全面育人方向,这对广大教师的课程观与 评价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能够站在以核 心素养达成为目标的高位,通观教材,以课程目标为 依据架构知识体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思考课堂和 教学,开发设计能承载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及概念传递 的主题和教学模块。

复习课就是围绕“主题”或“模块”的教学活动,通常需要在有限的课时中实现综合性知 识的归纳、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 华。

教学“单元”指的就是经过整合的具备特定体系的 “概念主题”或“教学模块”。

以“单元”视角架构复习课 的框架能够大大提升复习课的效率,以支持其课程目 标的实现。

“教-学-评”一致的设计原则是确保有效教 学的重要手段,其核心理念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展开 学习与评价活动,为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下面以 “生物与环境”单元复习课的设计与实施为例,探讨单 元复习课中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策略。

1“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知识结构及特点《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内容 框架上突出“人与生物圈”为核心的知识体系,认识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构建“生物圈”的概念是围绕 这一核心展开学习的基础。

在复习课中构建“生物 与环境”复习单元则有利于学生新课学习的基础上,围绕“生物与环境”核心概念统摄教材(以人教版为 例)中的多个知识主题(表1);有利于学生从更宏观 的角度认识生物圈以及蕴含的内在自然规律,理解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可能对生物圈 造成的影响等概念;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进化与适应 观、结构和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 生命观念,形成积极运用生物学的认识、理解和思想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常规课题“核心素养导向 的生物单元评价命题设计研究”(课题编号为2018CG00073)的研究成果。

浙教版《生物与环境》填空题专题1(含答案)

浙教版《生物与环境》填空题专题1(含答案)
试卷第 7页,总 16页
E.冬季森林里的雪兔换上了白毛
8.仙人掌具有粗大的茎,而叶呈_____状。这种结构有利于它_____(填“增大”或“减少”)
植物的蒸腾作用,从而能适应在_____的自然条件并存活下来。
9.如图所示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试卷第 2页,总 16页
(1)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须鲸称为一个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海藻属于________。 (3)请写出该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10.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 距离设置适宜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 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卷第 3页,总 16页
虫、鱼类、蛙、各种鸟类等动物和一些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回答以下问题:
消化道内容物
动物类群
植物
蝗虫
鱼类

蝗虫

鱼类




鸟类



(1)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_____。 (2)小冬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下列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动物的消化 道内容动物类群物如表(√表示有此类残骸)。请你根据表格所列关系,写出一条鸟类能 得到能量最多的食物链_____。 (3)小冬认为西溪湿地中的野生植物太杂,应有计划地清除,并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 植物的种植面积,你认为此举对提高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_____(选填“有利” 或“不利”)的,原因是_____。 13.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甲、乙图所示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限制因子的意义: 限制因子的研究在生态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学家主要 任务是探讨生物与环境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一旦找到限制 因子,就意味着找到了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
2. 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
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Liebig)于1840年发 现谷物的产量常不是受常量营养物质(N、P、K 等)所限制,而是取决于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B、Mg、Fe等)。
生态因子
4.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具体生物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包括生物本身的影 响。
环境因子的说明
复杂性(Complexity):环境因子的组成和影响 非常复杂,所有生物群落都受到环境因子复杂的 交互作用影响。 变异性(Variation):环境因子在不同的时间尺 度上发生变化。大多数生物必须面对持续变化的 外部环境。
即使有丰富的食物存在,环境因子的限制可以阻止生物生存,如 冬天海鸟死亡、风干土壤微生物死亡; 冰川作用周期上万年,日照强度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发生变 化。 复杂性和变异性研究是生态学永久的热点。
(2)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生物对 气候因子的耐受范围影响着生物的分布,但是,气候因子只能说明生物不 能分布的地区,却不能准确地说明生物将会分布的地区(生物因子也影响 分布)。
耐受定律的补充
(3)生物会主动的进行生理性的驯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 金鱼的致死温度依赖于先前的生活的水温。

2012中考生物复习资料生物与环境1

2012中考生物复习资料生物与环境1

2012中考⽣物复习资料⽣物与环境1 ⽣物与环境 知识提要 ⽣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物的形态、⽣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态因素对⽣物的影响 ⾮⽣物因素 温度 光 ⽔ ⽣物因素 种内⽃争 种内互助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互利共⽣、寄⽣、竞争、捕⾷等 有利于物种⽣存 ⼀、⽣态因素对⽣物的影响 1.⾮⽣物因素对⽣物的影响 A.阳光:a.光对植物的⽣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

⼀⽅⾯:光的决定性作⽤在于它的有⽆,⽬前地球各处基本都能得到光,所以决定植物分布的紧关键因素是⽔。

另⼀⽅⾯:不同的植物对阳光的要求不同。

如:喜阳植物适于⽣活在强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阴⽣植物适于⽣活在弱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低。

b.光能影响动物的繁殖及活动时间。

B.温度:a.温度对⽣物分布有重要作⽤;b.温度影响⽣物的⽣长和发育 C.⽔分:⼀切⽣物的⽣活都离不开⽔.⼀⽅⾯:⽔分过多或过少都会明显影响⽣物的⽣长和发育。

另⼀⽅⾯:⼀年中降⽔量和⾬季的分布是决定陆⽣⽣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物因素对⽣物的影响之种间关系 A.互利共⽣:⽣活在⼀起的两种⽣物,彼此依赖相互有利,如⾖科植物和根瘤菌 B.竞争:两种⽣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引起竞争,如⽔稻和稗草 C.寄⽣:⼀种⽣物⽣存依赖于另⼀种⽣物,如蛔⾍和⼈ D.捕⾷:⼀种⽣物以另⼀种⽣物为⾷物,如草⾷动物吃草,⾁⾷动物捕⾷草⾷动物 3.作⽤特点:各种⽣态因素的综合利⽤及关键因素的主导作⽤ ⼆.⽣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 ⽣物对环普遍性外形的适应性特征警戒⾊ ⽣物对环境境的适应拟态 的适应与影响适应的相对性现象 ⽣物对环境的影响原因 1.普遍性 A:植物对环境的适应:a: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b:⽣理特征与环境相适应 B:动物对环境的适应:a:形态.结构.⽣理.⾏为的适应 保护⾊:动物体⾊背景⾊彩 C:特例警戒⾊:动物体⾊背景⾊彩 拟态:⽣物形状.⾊泽背景 2.相对性 A:含义:⽣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定程度的适应,并⾮绝对适应,更⾮永久适应 B: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的结果 ⽣物对环境中其他⽣物的影响 3.⽣物对环境的影响⽣物对⽆机环境的影响 ⼈类对环境的破坏:如酸⾬.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三.⽣态系统的结构 ⾮⽣物的物质和能量 ⽣态系统的成分⽣产者 ⽣态系统 消费者 的结构⾷物链和⾷物⽹分解者 1.⽣态系统的成分 A:⾮⽣物物质:空⽓.⽔.矿物质等 B:⾮⽣物能量:阳光.热能 C:⽣产者:a.特点:属⾃养型⽣物(包括绿⾊植物.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细菌) b.作⽤:把⽆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c.地位:是⽣态系统的最主要⽣物,必备成分 D:消费者:a.特点:属异养型⽣物 b.级别: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E:分解者:a.特点:主要是异养型.营腐⽣⽣活的微⽣物(另外还有少量腐⽣动物) b.作⽤: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机物 c.地位:也是⽣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2.⾷物链和⾷物⽹ 形成:⽣态系统中,各种⽣物因⾷物关系⽽形成的联系 ⾷物链基本模式:⽣产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 书写原则:植物(起点)→植⾷性动物→⼩型→中型→⼤型⾁⾷动物 第⼀营养级第⼆营养级三四五 分类:捕⾷链.寄⽣链.腐⽣链 环节:⼀般不超过5个环节 形成⼀种绿⾊植物可能是多种植⾷性动物的⾷物 ⾷物⽹⼀种植⾷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动物所⾷ 功能:⽣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四.⽣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过程:以有机物形式沿⾷物链向下⼀营养级传递。

基于生态观的“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单元设计

基于生态观的“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单元设计

彳?协教学研究基于生态观的“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单元设计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350001)练芳芳陈春兰摘要生态观的形成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通过聚焦核心概念、结合本地资源、设计真实情境等实 践活动,实现由事实到概念的建立再到观念的形成,逐步落实对学生生态观的培养。

关键词生命观念;生态观;生物与环境;实践活动单元设计文章编号 1005 -2259(2021)2-0037 -04生态观是生命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空 间的维度去进一步理解生命,通过拷问生命在哪 里,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从而综 合、整体地理解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生物与环 境之间的复杂联系,由此建立起一系列思想、观 念[1]。

单一的课时教学难以完成一个实践活动,促 成观念的形成。

因此,应转变课堂教学设计的站 位,从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单元教学设计。

单 元教学设计可以重组教学内容,形成服务于大概念 教学目标、内容丰富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引导学生 深度学习,促使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生物学概念,从而提升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1构建基于生态观的实践活动单元课程标准和教材是实践活动单元设计的主要 依据,教师可结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打破教 材章节的壁垒,创造性地将同质的科学方法、服务于 同一概念的实践活动进行整合,设计实践活动单元。

在设计实践单元时,教师要先明确生态观的内涵,并 在此基础上形成“观念一重要概念一事实”的教学 思路,梳理出生态观对应的重要概念和事实(表1)。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是帮 助学生形成生态观的良好素材。

教材中有许多“探 究•实践”项目,将这些活动项目进行整合,形成新 的有机整体,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生态观的形成。

以生态观中的“生物与环境”为例,以“活动一事实一重要概念一生态观”为思路,构建实践活动单 元(图1)。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践活动中认 识生物学事实或现象,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与“生物 与环境”有关的重要概念,从而实现由知识迁移、概 念整合到内化成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生态观的 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的:掌握生态因素的根,认识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重点和难点: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科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在宇宙中只发现地球上有繁盛的生物界,这是为什么?这要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回答。

一、什么叫生态因素环境中直接影响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

归纳起来分为两在类: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二、非生物因素1、阳光对生物的影响(1)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

如:菊花在秋季开花(植物分长、短日照植物),深海中无植物的生长。

山的阳面植物生长好(植物分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

(2)影响动物的体色(鱼)、视觉(猫头鹰、鸡)、繁殖(鳟鱼)、生长发育(蚜虫)、生活习性(趋光性等)。

2、温度对生物的影响(1)影响生物的生存(动物生存于-2─50度)。

(2)影响植物的分布:南柑,北梨,冷─针叶林,热─阔叶林。

(3)影响动物的形态(极地狐和沙漠狐)、生活习性(动物的冬眠)。

3、水对生物的影响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干旱的沙漠,生物种类稀少,雨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动物种类繁多。

三、生物因素社会性群聚生活的:有分工合作,如:蚂蚁种内互助1、种内关系非社会群聚生活的:无明确分工合作,如鱼类等。

种内斗争:成鱼捕食幼鱼、蝌蚪肠内排出有毒物质。

种内斗争的意义:(1)对失败的个体是有害的,甚至死亡。

(2)对于种的生存是有利的,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充分的生活条件,或后代优良些。

2、种间关系(1)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能独立生活。

如:地衣,真菌和藻类是依赖关系。

(2)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吸取营养。

一方获利,另一方受害,如:各种寄生虫。

(3)竟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

如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小结:1、生态因素的概念。

2、各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种内关系和几种间关系。

一种生物的生活,都受到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受到主导因素的影响。

如决定沙漠中生物的生存,主要是水分,但也受到阳光、温度等生态因素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重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教学难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适应的相对性复习: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有关结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经自然选择后,生存下来的生物都能适应环境,这是适应的普遍性。

一、适应的普遍性:任何生物都与其生活环境丰适应的。

(包括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功能等)例如:(展示图片或实物标本,简单解释如何与环境适应)仙人掌:叶变成刺状适于干旱环境。

猛兽和猛禽:锐利的牙齿(或喙)和尖锐的爪,适于食肉。

鹿、兔、羚:奔跑速度很快、适于逃命。

刺猬:身上长满尖刺。

黄鼬:遇敌释放臭气。

蛔虫:运动器官、消化器官退化,生殖器官发达。

除上述例子外,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二、适应的一些有趣现象1、保护色动物和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1)特点:不易被发现。

(2)作用(意义):利于躲避敌害或利于捕食。

保护色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实验这一实验说明了保护色的作用。

(3)例子:蝈蝈、北极熊、雷鸟、变色龙、比目鱼等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有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1)特点:色彩鲜艳,容易被发现。

(2)作用(意义):对敌害起预先示警作用。

(3)例子:黄蜂、有毒毛的蛾类、银环蛇、瓢虫等3、拟态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1)特点:酷似他物(生物或非生物),不易识别。

(2)作用(意义):利于避敌、捕食。

(与保护色相同)(3)例子: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蜂兰等三、适应的相对性: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原因:环境条件的改变。

例子:昆虫有保护色,但常被视力敏锐的食虫鸟捕食。

等等……播放一段录像,加深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感性认识。

小结:1、适应的普遍性2、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特点及区别。

3、适应的相对性。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教学目的:1、掌握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种群特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重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生态系统的生物如何与环境相适应一、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1、种群: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

例如:……2、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三者关系: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2)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3、性别比例:(1)雌、雄相当(1:1)高等动物和人类(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

(3)雄多于雌: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蜂、蚂蚁等。

4、出生率和死亡率这几个特征中,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到种群密度。

如:年龄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性别比例失调,繁殖率低,种群密度将降低;若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增大。

生物群落也具有种群所无的特征,结构特征。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布都有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差别很大。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1)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农田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海洋、淡水生态系统。

五、各生态系统有何特点?各生态系统的生物有何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征?1、森林生态系统:(1)种类多,结构复杂,长期稳定。

环境特点:乔木为主,障碍物多。

(2)许多动物适于木攀授生活。

松鼠有弯曲而锐利的钩爪;眼镜猴有特殊的吸盘;变色龙的趾呈螯状;卷尾猴有缠绕性的长尾;2、草原生态系统(1)种类少,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环境特点:平坦开阔,障碍物少,草本植物为主。

(2)许多动物有挖洞或快速奔跑能力。

3、农田生态系统:种类少,结构单一,受人工控制。

4、海洋生态系统:(1)有大量的生物(2)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3)深海动物眼睛退化(用触须探食)5、湖泊生态系统:生活有大量的生物;各种鱼类因不同的食性而生活在不同的水层。

青鱼:底层,以螺蛳、蚬等软体动物为食。

草鱼:在中下层,以水草为食。

鲢、鳙鱼:上层:以浮游植物、动物为食。

小结: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2、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

3、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目的:1、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2、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学难点:如何区分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的级别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一、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能进行不合作用的植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动物、人。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有关的几个问题:初级消费者:以植物(草)为食的草食动物。

1、消费者分次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以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判断消费者级别,主要是看其以什么为食。

2、寄生和腐生的区别: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的营养方式。

腐生:分解动、植物的尸体获得营养的营养方式。

3、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重要的成分是分解者。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1、食物链中,每一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处在第几个位即为第几营养级。

食物链中,总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的,无生产者是不能结构食物链的。

思考:“螳螂捕蝉,黄在后”这是否构成食物链?(否)“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这是否构成食物链?(是)2、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是不同的营养级。

3、同种生物,所属消费者级别和处的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

例如:……(二)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相互连结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在一食物网中,会区分以下几个问题(以262页草原生态系统为例)1、有多少条食物链?(会如何数)2、属三级消费者的动物有哪些?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哪些?3、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有哪些?4、猫头鹰占有几个营养级?5、蟾蜍和蜘蛛是什么关系?小结:1、生态系统的成分,如何区分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的级别。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一些问题。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包括哪几种成分?其中是要的成分是什么?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分解者:细菌、真菌等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重要的成分是分解者。

2.如何判断消费者的级别? 初级消费者:以植物(草)为食的草食动物。

消费者分次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以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判断消费者级别,主要是看其以什么为食。

3.寄生和腐生的区别: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的营养方式。

腐生:分解动、植物的尸体获得营养的营养方式。

4.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1)食物链中,每一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总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的. (2)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同种生物,所属消费者级别和处的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

5.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相互连结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在一食物网中,会区分以下几个问题(以262页草原生态系统为例)1、有多少条食物链?(会如何数)2、属三级消费者的动物有哪些?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哪些?3、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有哪些?4、猫头鹰占有几个营养级?5、蟾蜍和蜘蛛是什么关系? (1)草─→兔─→狐 (2)草─→兔─→猫头鹰(3)草─→鼠─→狐 (4)草─→鼠─→猫头鹰(5)草─→鼠─→蛇─→猫头鹰 (6)草─→吃草鸟─→狐(7)草─→吃草鸟─→狎头鹰(8)草─→昆虫─→吃虫鸟→猫头鹰 (9)草─→昆虫─→蜘蛛→吃虫鸟─→猫头鹰(10)草─→昆虫─→蜘蛛→蟾蜍─→蛇─→ 猫头鹰(11)草─→昆虫─→蟾蜍─→蛇─→ 猫头鹰生态平衡教学目的: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