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古诗意境欣赏的策略研究——《枫桥夜泊》课例研究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中段古诗意境欣赏的策略研究

——《枫桥夜泊》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主题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编者将古诗选入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以意境这一特殊形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教学时引导学生赏析古诗的意境,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健康而高尚的审美情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实的古诗教学却使我们望洋兴叹。多教师反映很难把握古诗教学的尺度,不是教的浅显,就是教的深奥。古诗是特殊的文体形式,一般来说,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听过很多常态的古诗教学,总感觉没把古诗的意境表达出来,有的把诗句分析的过细,拓展的过多,这样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古诗含义,可是,不去咀嚼文字,凭学生的阅历,很难读懂。

翻阅小学语文教材参考,对于古诗教学目标的定位,也没有恰当的说法,基本上是“朗读”“感受”“体会”“理解”等字样的表述。我们认为虽然古诗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但从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的储备考虑,应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对《语文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梳理后可以发现:小学古诗教学可为为三个阶段层次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目标定位侧重“感受”。第二学段(3——4年级)目标定位侧重“体会”。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定位侧重“理解”、“感受”,就是感知古诗的含义和意境。

由此可见,小学中段古诗意境欣赏的教学有必要,且很重要。因为它是从第二学段顺利过渡到第三学段,使学生顺利完成小学古诗教学任务的一个转折点。再进一步挖掘《课标》,我们又欣喜地发现:无论是在“编写建议”,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又或者是“教学建议”,其实或多或少的给我们提供了

解决“小学中段古诗意境欣赏”的策略和渠道。

(二)问题的提出

经过前期的调研,目前我校四年级学生古诗教学的现状如何呢?就学习兴趣而言,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就学习的状态而言,学生的古诗学习处于完全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状态,对古诗的内容不理解,容易遗忘,因此所积累的古诗不多,且不会运用;就学习的能力而言,学生的古诗学习停留于机械背诵阶段,自学能力不强。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教师对古诗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充分认识;二是教师对古诗教学的重视不够,随着教材阅读篇目的大量增加,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讲读课文的教学上,忽视了每单元的古诗教学;三是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多老师过分注重讲解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方法培养;四是缺少了课程资源和课外的延伸,使得学生无法体会到古诗文字背后的东西,更无从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上挖掘古诗的丰富内涵;五是学生学习后的运用、迁移不多,使遗忘的几率增大。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现行古诗教学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三)确定的研究主题

我们在经过了前期的大量摸底、调研等相关工作后,最终确立了以“小学中段古诗意境欣赏的策略研究”为本次课例研究活动的切入口,以期能突破之前古诗教学的尴尬局面,为学生高段的古诗的意境把握奠基,同时为他们打开一个更为广阔的古诗学习空间,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并最终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经典。

那么,何谓“古诗意境”呢?我们认为,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怎样领会古诗的意境呢?

首先,要领会诗歌的意象。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其次,要透过诗歌语言,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感受此时此景中作者的感情。

第三,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有意境的好诗,一般都写得情景交融,具有

较强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四)关于课例的选择

唐代写夜泊的诗不下十余首,从白居易的《浦中夜泊》,卢纶的《夜泊金陵》、李九龄的《荆溪夜泊》到杜牧的《泊秦淮》等等等等,至今耳熟能详的怕只有张继的《枫桥夜泊》了。这是为什么呢?

从古至今,在诗中以“月”、“霜”或是“枫”为意象的诗成百上千,却没有哪一首堪比张继的《枫桥夜泊》,能同时将其组合的巧、搭配的妙。这又是为什么?

从南宋诗人陆游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到明朝诗人高启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再到清朝诗人王士祯的“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最后到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为什么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之后,这寒山寺的钟声依旧在我们耳畔回荡,久久挥之不散,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带着这种种的困惑,我们思考,我们猜测:也许正是这诗中刻画的物、勾勒的景、孕育的情和暗藏的境使得它拥有如此魅力,永远蒙着那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魂牵梦萦,宛若蒙娜丽莎的微笑款款向我们逼近。于是,我们走近了张继的《枫桥夜泊》,走进了枫桥岸边的奇幻世界,一探究竟。

(五)具体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研究小组以此诗的教学作为本次课例,试图通过此项研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 寻找文本中的意象。

2.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体会情感。

3. 教师意境创设与学生意境领悟有效度的达成。

分析这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三者是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教与学的关系处理等多个层面相互关联的。三者环环相扣,同时又层层递进。从某个角度来说,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既是小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又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既是新课程语文标准的需要,也是教师发展的需要;既是语文课堂的需要,更是语文学科发展的需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就为更好的解决“小学中段古诗意境欣赏的策略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保障,其意义和价值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