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古代诗词二首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二十六古代诗词二首破阵子课件

苏教版二十六古代诗词二首破阵子课件

炙( zhì) 霹雳( pī lì)
品析课文
醉里/挑灯/看剑,
再读课文,划分节奏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品 析 课 文 课文翻译
板书设计
实 醉态——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虚 梦境——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实 现实—— 可怜白产生!
品析课文
回答问题
3 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 突出表现了雄浑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4 “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 这句话仅用五个字便把雄浑威武的阅兵场面描人从哪些方面来写“壮”?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 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 王天下事,嬴的声后名。可怜白产生。
品 析 课 文 课文翻译
酒醉里,我挑灯观赏宝剑,梦醒后只听到军营 中号角声声。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的牛 肉,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浑的乐曲,沙场 上正进行着秋季大阅兵。
背景简介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 官闲居江西带湖。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 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 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
《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 怀的词。词中追忆了往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 生活,抒发了期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 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50首古诗词 让你领略古人的生活情趣

50首古诗词 让你领略古人的生活情趣

50首古诗词让你领略古人的生活情趣(正文)古诗是古代文人们借以表达情感、抒发哲理、描绘景色的重要艺术形式。

这些诗词以简练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精准地传递出了古人们的生活情趣。

以下是50首经典的古诗词,让我们领略古人的生活情趣。

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赋得古莲》,贺知章:塞外明月悲吟闻,笛声悠扬起舞尘。

这里河静人如梦,古庙寒蛩夜影新。

8.《登岳阳楼》,范仲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观书有感》,陆游: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青青子衿》,宋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11.《登飞来峰》,杜牧: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之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3.《赤壁怀古》,杜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登幽州台歌》杜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6.《江畔独步寻花》,杨万里: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6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6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知识链接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朝谢灵运和东晋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借以表达诗 人们不满于现实的情绪以及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 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山水田园诗名篇: 谢灵运《登池上楼》 孟浩然《过故人庄》(教材收录)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材收录)
——苏轼评《饮酒》(其五)
苏轼旗帜鲜明的反对“望南山”的改法,认为如改为“望南山”,整首诗都会失去 神采。而“见南山”则是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全无机心,一片真淳天然。
细读分析 2.你同意苏轼对于“见”与“望”的理解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能。“见”是指在漫不经心中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 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望”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会破坏 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教师小结
“诗无达诂”,对同一文学文本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可以 见仁见智,对诗文意境、意义、寓意的理解是没有止境,亦 没有最完美答案的。
【字词解释】“达”,明白、晓畅之意;“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 或方言字义。
细读分析 3 .“ 采 菊 东 篱 下 ” 和 “ 飞 鸟 相 与 还 ” 两 居 中 , “ 菊 ” 和 “ 飞 鸟 ”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目录
26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01 学习目标
02
课前资料
03 教学过程
04 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惊蛰节气的古诗词(精选26首)

惊蛰节气的古诗词(精选26首)

惊蛰节气的古诗词惊蛰节气的古诗词惊蛰节气的古诗词(精选26首)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惊蛰节气的古诗词(精选26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惊蛰节气的古诗词1、咏二四气诗· 惊蛰二月节(唐)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2、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3、闻蛙(宋)赵蕃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4、游景仁东园作者:苏辙朝代:宋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浊酒论浮蚁,嘉蔬荐柔荑。

春来莫嫌早,春去恐莫追。

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

松筠自拥蔽,里巷得游嬉。

邻家并侯伯,朱门掩芳菲。

畦花被锦绣,庭桧森旌旗。

华堂绚金碧,叠观凝烟霏。

仿佛象宫禁,萧条远喧卑。

徐行日一至,何异已有之。

都城闭门早,众客纷将归。

垂杨返照下,归骑红尘飞。

但卜永日欢,未与清夜期。

人散众嚣绝,庭空星斗垂。

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

5、山房(宋)陈允平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

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

6、惊蛰后雪访徐孟坚不遇坐待甚久作者:曹彦约朝代:宋忽忽弄明珠,纷纷拥塞酥。

都忘春老大,复作冷工夫。

甲拆迟先达,芳菲约后图。

兴来还兴尽,呵手复须臾。

7、《蚊雷》年代:宋作者:赵时韶朝来伏地悄无声,入夜轰轰屋底鸣。

堪笑不能惊蛰户,空将胡蝶梦魂惊。

8、《游玉泉》年代:宋作者:朱翌坡陀石上大绅垂,踞石跏趺世虑微。

古代描写思念的诗词28首

古代描写思念的诗词28首

古代描写思念的诗词古代描写思念的诗词28首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词吧,诗词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词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词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描写思念的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夜夜曲年代: 南北朝作者: 沈约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2.关山月年代: 南北朝作者: 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3.浪淘沙年代: 唐作者: 白居易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4.春梦年代: 唐作者: 岑参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5.月夜年代: 唐作者: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6.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年代: 唐作者: 冯延巳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

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7.清平乐·雨晴烟晚年代: 唐作者: 冯延巳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8.春思年代: 唐作者: 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9.长相思二首年代: 唐作者: 李白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讲义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讲义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讲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饮酒·其五》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此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宁静安详的心志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

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

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30首必背古诗词

30首必背古诗词

30首必背古诗词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许多优秀的诗人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

下面是30首经典的唐代古诗词,它们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白日依山尽》—杨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1.《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登飞来峰》—王之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4.《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6课《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6课《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教案

《卖炭翁》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一、导入新课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板书:讽喻诗、叙事诗)讽喻诗有什么特点?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 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 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 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吻合。
主题概括
课件PPT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描写了一场边关战争, 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结构图示
雁门太守行 首联: 紧张、壮烈 颔联、颈联: 凝重、悲壮 尾联: 坚定、豪迈
随堂测试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 诗中句子作答。
2.历来评论家都很推崇“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 压”字,试赏析“压”的妙处。
课件PPT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 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 后入水化为龙。
随堂测试
3.选出对《春望》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 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 人烟稀少, 草木 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 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 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 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26 诗词五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26 诗词五首——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角:军中号角。 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精读细研
26 诗词五首/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鼓皮,鼓声低沉,高扬不起来。
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临:抵达。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首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 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颔联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 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 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 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墙,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知识备查
26 诗词五首/ 写作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间, 是陶渊明的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 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 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 篇。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 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 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 其深永。
整体感知
26 诗词五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26 古诗二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26 古诗二首

一、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1.《塞下曲》是_唐__代诗人
卢纶

作,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是对李广“中石没镞”故事的夸张和诗化,向我们描绘
了一位 武艺高超
、 臂力过人
的将
军形象,全诗赞美
了 唐朝戍边作》是_宋__代人 陆游

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 尚思为国戍轮台 这两句
1.《塞下曲》这首诗描绘了这样的情景:
在一个深夜,林中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吹 得起伏抖动。恍恍惚惚好像有一头老虎扑来,这时,将 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明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去 。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 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 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支白羽箭竟深深 钻进石棱里去了!
2.字词整合
(1)生难字
lénɡ 字义:物体上条状的突起部分。
棱 辨字组词:棱(棱角) 凌(凌空)(凌晨)(凌乱)
造句:河沟里的石头多半没有棱角。
āi

字义:①悲伤,悲痛;②悼念;③怜悯。
辨字组词:哀(悲哀)(哀伤)(默哀) 衰(衰老)(衰败)(衰落)
造句: 哀。
lú

字义:本课中指姓。
辨字组词:卢(卢布)(卢比) 户(户口)(户籍)
)得陆到游了
十分充分的展现。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特殊语句
找一找诗词中的千古名句,并读一读,感受 诗词的美感: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再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将军”射完箭之后,为什么不当时就查看结果,却要 等到第二天呢? 这是诗人设置的一个悬念,是对诗的艺术处理。第 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可见他从来都是百 发百中;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 更清楚。如果当时就看,就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鲜 明效果。

二年级下学期古诗词二十四首(带拼音)

二年级下学期古诗词二十四首(带拼音)

二年级下学期古诗词二十四首1、咏柳【唐】贺知章bì yù zhuāng chéng yī shù gāo wàn tiáo chuí xià lǜ sī tāo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ù zhī xì yè shuí cái chūèr yuè chūn fēng sì jiǎn d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tiān jiē xiǎo yǔ rùn rú sū cǎo sè yáo kàn jìn què w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zuì shì yī nián chūn hǎo chù jué shèng yān liǔ mǎn huáng dū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村居【清】高鼎cao chang ying fei er yue tian fu di yang liu zui chun yan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er tong san xue gui lai zao , mang chen dong feng fang zhi yuan.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绝句【唐】杜甫liǎng gè huáng lí míng cuì liǔ yī háng bái lù shàng qīng tiān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huāng hán xī lǐng qiān qiū xuě mén bó dōng wú wàn lǐ chuán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6诗词五首

26诗词五首
(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追风求啊幸!请福千自万由别光停明息的,愿望
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小结
•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 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 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 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 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能我摆为脱何尘能这世样的,干只要扰心的志原高远因,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闲东适篱淡之泊下的采隐摘菊居花生,活悠(名然间句,) 那物远我处合的一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南中山的美云妙气的与晚傍景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归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只里可面意蕴会含不着可人言生传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却
26 诗词五首
26 诗词五首
1. 饮酒(其五)/陶渊明 2. 春望/杜甫 3. 雁门太守行/李贺 4. 赤壁/杜牧 5.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国都,指长安。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 为长国安家城的时
春望所见,满目凄凉。
城春局草而木感深伤。。 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首联)

感时怅花恨溅离泪别,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
●●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好像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描写:天空连接着那 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 霞,这些云霞又是和 晨雾连在一起。河中 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 的大浪中颠扑,风帆 摆动得像在银河中起 舞一样。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好像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 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 原《离骚》:“路其修远兮,我 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 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 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 ,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叙事写景,从听觉和 视觉描写,极力渲染战场
的惨烈气氛,表现战争的猛
烈残酷。给人以悲壮之感。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诗词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诗词五首

26 诗词五首预 习◎本课所选诗词的作者及其作品,也许有你不太熟悉的,查找相关资料,以帮助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朗读,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a 选自《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b〔结庐〕建造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c〔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d〔尔〕如此,这样。

e〔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f〔山气〕山间的云气。

g〔日夕〕傍晚。

h〔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饮 酒(其五)a陶渊明结庐b在人境c,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d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e 见南山。

山气f 日夕g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h 。

《悠然见南山》 〔清〕石涛作春 望a杜甫国破山河在,城b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c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d欲不胜簪e。

雁门太守行f李贺黑云压城g城欲摧h,甲光向日金鳞开i。

角j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k。

半卷红旗临易水l,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m上意,提携玉龙n为君死。

a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b〔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c〔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事。

d〔浑〕简直。

e〔不胜簪(zān)〕插不住簪子。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f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卖炭翁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

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

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

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

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

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

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

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

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教师:其中,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

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的艰辛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年龄特征-----职业-----伐薪烧炭劳动地点-----南山中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

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运炭的艰苦的?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地冻------“碾冰辙”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

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

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明确: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第二课时破阵子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达到背默(重点)2、通过小组活动,整体感知该词内容;3、赏析这首词;(重难点)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诗词的感情。

学习思路:1、检查预习,朗读背默,初步感知2、研读该词,关注内容,再次感知3、掌握方法,赏析词句,加深理解4、知识链接,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及相关设备。

预习指导1、读《破阵子》,解决生字生词2、搜集作者情况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是词的故乡。

我们为有如此厚重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唐诗因为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而博大精深,宋词因为有了苏轼、陆游、李清照而流光溢彩。

历史的车轮滚到宋朝,辛弃疾的诞生,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出示课题)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检查预习,朗读背默,初步感知)请我们根据自己的预习,回答1、2、3题。

1、如果你是辛弃疾纪念馆的一名导游,请根据你的预习,用30—50字介绍辛弃疾。

(生介绍。

师总结要点:南宋爱国豪放)2、读背的第一要求是:读准字音。

请读准加线字的字音。

陈同甫麾下炙五十弦的卢霹雳(一读安排:师生齐读)3、读背的第二要求是:认准字形。

请在文中用红笔标出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

(二读安排:一齐重读易错字)让我们完成4、5题4、读背的第三要求是:读懂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译出该词大意,不懂的和同学老师商量。

注意“八百里”、“五十弦”、“塞外声”、“的卢”的含义。

(生质疑,师生解疑。

学生说出该词大意。

)(三读安排:重复读每句最后几个字)5、读背的第四要求是:读出变化和感情。

请小组讨论该词中(1)哪一句应该读得最急切;(2)哪一句应读得最激昂;(3)哪一句应该读得最深情;(4)哪一句应停顿最长。

(四读安排:单个读)6、读背的第五要求是:讲究技巧和方法。

请尝试用下面的方法,(更欢迎用自己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背诵该词。

(1)情景再现法; (2)角色替代法;(3)提纲缩扩法;(4)线索引导法;(5)对比背诵法;(6)句段篇递进法(五读安排:左右分部,轮流背一句检测)7、请用最漂亮的字迹默写该词。

写完后同桌互改,把错字再次标出来。

二.自学指导二(研读该词,关注内容,再次感知)今年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诞辰869周年,山东省济南电视台为了纪念这位家乡的大英雄,特拍摄67集爱国历史剧《辛弃疾》。

如果你是导演,请根据辛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拍摄一集。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哪一位明星最适合饰演当时的辛弃疾(B或D )A周杰伦B成龙C马德华D李连杰(2)、请说出这一场戏所需的道具。

(生回答。

师总结。

)(3)、你准备拍摄几个场景来表现人物。

(生回答。

师总结板书:追忆军旅生活感慨现实人生)如果你有幸主演辛弃疾,通过读本词:(1)你认为辛弃疾是一位爱国的人,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人,是一位立志报国的人,也是一位报国无门的人,也是一位壮志难酬、无奈悲愤的人。

(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要学习辛弃疾那浓浓的爱国之情,拳拳的报国之志,刻苦学习,早日成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2)你将如何把握他感情的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由看剑时的壮志在胸,到宴饮时的豪放豪壮,到点兵时的雄浑壮阔,再到战斗时的激怀壮烈,最后变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辛酸与悲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