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区划

合集下载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摘要:
一、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概念与意义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标准
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措施
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五、未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方向
正文:
一、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概念与意义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

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标准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标准:一是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如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等;二是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如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等;三是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如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等;四是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如荒漠化、石漠化、沙漠化等区域。

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措施
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一是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等;二是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给予经济补偿;三是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定期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四是实施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

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和管理工作。

然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生态退化问题依然严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而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这两个重要概念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的内涵和方法。

一、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和特点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国家、地区、城市、农村和企事业单位等级别界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底线。

其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界定原则明确。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要基于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科学原则,既要保证生态系统基本完整性,又要优化人地关系。

2. 约束力强。

生态保护红线是环境保护的底线,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具有一定限制,限制性要求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生态保护红线责任。

3. 监测与评估体系健全。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实施必须建立健全的监测与评估体系,通过环境监测站点以及卫星遥感等手段,对红线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和作用生态功能区划是按照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相似的生态系统划分为相应的区域,以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护和恢复。

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 保护生态系统功能。

通过区划划定,合理保护不同生态系统的功能,防止人为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

2. 确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模式。

生态功能区划可以确定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保护环境。

3. 便于科学决策。

生态功能区划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三、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区划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内容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内容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内容生态功能区划是指根据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特点和资源利用现状,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态生产区和生态城市区。

生态保护区是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等。

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这些区域内,禁止破坏生物栖息地、乱砍滥伐和其他破坏性行为,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生态修复区是指对生态环境已经受到破坏的区域进行修复和恢复的地区。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矿山复垦区、废弃土地和受污染地区等。

生态修复区的目标是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资源治理等手段,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生态生产区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的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农田、林地、渔场和牧场等。

生态生产区的目标是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生产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区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区域。

生态城市区的特点是建设绿色建筑、推广节能减排、发展公共交通和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等。

生态城市区的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污染排放,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生态城市区,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态生产区和生态城市区。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人们创造一个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4. 生态功能区划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

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

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

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分区等级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

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

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

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

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

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 境 保 护 部中 国 科 学 院二〇一五年十一月—3—目录前言 (6)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8)1.指导思想 (8)2.基本原则 (8)3.目标 (9)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9)1.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9)2.生态敏感性评价 (12)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13)4.全国生态保护重要性综合特征 (16)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7)1.分区方法 (17)2.区划方案 (17)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 (18)1.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19)2.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20)3.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21)4.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22)5.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23)6.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23)—4—7.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4)8.大都市群 (25)9.重点城镇群 (25)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26)六、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 (29)附1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1)附2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43)—5—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精品资料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精品资料

4. 生态功能区划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

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

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

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这是区划的基础,需要收集和研究相关数据,了解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和特点。

2.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这是区划的关键,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的生态状况和发展趋势。

3.制定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根据前两步的研究结果,制定出相应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这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敏感性、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因素。

4.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具体的区划工作。

这包括确定各区域的生态功能、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等。

5.评估与调整:完成区划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这包括对区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估,以及对区划方案的调整和完善。

在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划应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2.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3.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在评价与区划中,要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

4.统一性原则:确保区划标准的一致性,以便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进行有效的比较和整合。

5.动态性原则:由于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因此区划也应该是动态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6.科学性原则:区划应基于科学的数据和分析,不应基于主观臆断或偏见。

7.实用性原则:区划的结果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为政策制定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8.完整性原则:确保区划覆盖了整个研究区域,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9.相互尊重原则:在多地区或跨部门的合作中,要尊重各方利益和意见,寻求共识。

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同时,由于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和发展方式粗放,全省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第一章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一节生态功能区划指导思想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进行省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规划与生态经济规划的基础。

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增强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为指导,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指导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节生态功能区划原则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

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全省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

综合、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综合、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进行区划时,必须用综合性、系统性、多层面的复合指标,全面科学合理地进行分析和测定,分析区域单位整体特征,视其相似和差异程度来划分区域、确定界线,以正确地反映区域分异情况;生态功能区划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关区划、规划相衔接。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划分依据,并保证各生态功能区的功能独特性。

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

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

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中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城市规划中,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意义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是为了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扩张往往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通过合理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可以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从而减少城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城市的生态品质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合理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可以保留和恢复城市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景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居民能够享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次,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有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稳定的生态系统支撑。

通过合理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可以保护城市的水源地、森林资源、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原则在进行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科学性原则。

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需要基于科学的依据和数据,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需求,确保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综合性原则。

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因素,确保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指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科学确定特定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目标,并进行相应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措施的过程。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是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生态功能区划过程中,需要科学调查和评估,了解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通过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力和相互联系,确定生态保护和恢复目标。

其次,根据生态功能区的特点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规划。

这包括建立适当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生态功能区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要求,确保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

另外,生态功能区划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生态功能区规划时,需要考虑区域内的经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总的来说,生态功能区划是对特定区域的综合评估和管理规划,旨在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依据,也是政府决策和管理的工具,能够有效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区的名词解释

生态功能区的名词解释

生态功能区的名词解释生态功能区是指以生态系统为基础,按照生态学理论和原则,将一定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区域规划和管理模式。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是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地理、生物、水文等多种要素的分析,对区域内的不同生态功能进行识别、评估和划定,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首先,生态功能区划分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空间特征和功能需求。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估,可以将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分成自然保护区、生态重建区、生态修复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原始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重建区通过人为手段恢复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区则是通过修复措施恢复受损的生态功能。

其次,生态功能区划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还兼顾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

通过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护地区的水源地、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等重要生态功能。

同时,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也可以有效规划和管控人类活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健康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地区的绿色发展。

另外,生态功能区的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利益,需要综合各方利益,协调各方关系。

在划分过程中,应当倾听社会各界的声音,充分表达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通过多方沟通和协商来解决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只有在广泛的参与和协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态功能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生态功能区划分需要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生态功能区划分只是一个起点,需要有效的管理和执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功能分区

三、生态环境功能区划1、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是以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

它是研究和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2、区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2)发生学原则与主导性原则(3)前瞻性原则(4)区域相关性原则(5)相对一致性原则(6)区域共轭性原则3、区划依据(1)划分的区域其总体功能的发挥与全国、省级主体功能区相匹配、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匹配。

(2)根据地理、气候、生态特点或环境单元的自然条件划分。

如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水源区或河流及其岸带、海域及其岸带等。

(3)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

如绿色食品基地、名贵花卉基地等。

(4)根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趋势划分。

如工业区、居住区、科技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

(5)根据行政辖区划分。

(6)依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

如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

4、规划区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师大社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区按环境要素分为三类,即水、大气和声环境功能区。

(1)水环境功能区根据师大社区各水体的使用功能,师大社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为饮用水源功能区和观赏用水功能区两大类型。

饮用水源功能区,是指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和规划中的新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区范围内的水体,主要是岳麓山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区。

观赏用水功能区主要为景观提供多样性的水体,主要是桃子湖、岳王亭等景区内供游客观赏的自然湖泊和人工湖泊。

(2)大气环境功能区师大社区的大气环境功能区可分成两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居住混合区、文化区和农村地区。

两类分区分别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相应的一级至二级标准。

一类区:主要包括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

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

三、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一)生态动能分区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恢复和治理等措施,维持和恢复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见附件2)。

1.鲁东丘陵生态区鲁东丘陵生态区位于潍河、沭河以东,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临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东、南、北三面临海,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山东省生态条件最好、森林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区域。

区内植被为典型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为全省乃至华北最丰富的地区,是我国温带水果和花生生产基地之一。

黄金、石墨、滑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半岛诸河流的水源涵养、径流调节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物种多样性维持。

主要生态问题一是河流源短流急,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河流干涸、断流或受到污染;二是超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三是幼中龄针叶林所占比例大,森林生态功能低。

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加强次生天然林保护,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实施退耕还林,加速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科学、适度调水,缓解用水矛盾;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遏制海水入侵;建设沿海防护林带;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河流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快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建设以山海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基地;建设高水平的我国第三个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半岛城市群建设进程,充分加强和完善青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地位。

2.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包括济南、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莱芜、临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是全省地势最高的地区,水系较发达,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也比较丰富。

该区水热充足,地貌类型多样,已形成山东粮、油、干果、烤烟等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

厦门生态功能区划

厦门生态功能区划

厦门生态功能区划厦门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厦门市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为此,厦门市制定了生态功能区划,以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厦门市生态功能区划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城市发展特点和区域差异,划定了4个主要生态功能区和8个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区。

1.水源涵养保护区:厦门市在保护水源供应的基础上,划定了水源涵养保护区,包括鼓浪屿、镇海、外海、小金门、大金门等区域。

在这些区域内,禁止破坏水源涵养地和水体,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2.生态休养保护区:为了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厦门市划定了生态休养保护区,包括南普陀山、五缘湾、白城沙滩等地。

在这些区域内,限制开发建设,加强景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优质生态旅游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培育保护区:厦门市通过生态培育保护区的划定,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包括湖里、思明、海沧、集美等区域。

在这些区域内,加强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4.生态修复保护区:为了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厦门市划定了生态修复保护区,包括湖里湖、淡村河口、漳州湾等地。

在这些区域内,加强水域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提升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此外,厦门市还划定了8个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分别是南普陀山-思明山,五缘湾-集美学村,白城沙滩-仙岳山,南天湖-湖里湖,土楼群-内美湖,世外桃源-南峰岭,集南镇水库-淡村河口,漳州湾-镇海内岛。

这些区域各具特色,是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总之,厦门市生态功能区划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划定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前 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地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生态功能区是宏观的、导向性的,以自然因素为主的区域划分,它是指导各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根据省政府、环保部统一部署,省环境保护厅委托福建师大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完成《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同时,深入研究,编制《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

为保证《区划》更符合我省实际、更具可操作性,我们以《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生态功能区划为基本框架,先行开展县(市、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并以此补充、修正全省《区划》方案。

至2004年底,全省84个县(市)区的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在此基础上,区划编制单位对全省进行了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县级生态功能区划成果,修订省级区划方案,编制完成了《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区划》利用1∶10万比例尺数字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通过收集各厅局相关背景图件和资料,利用GIS和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核实,划分生态功能区并量算面积。

《区划》范围为全省84个县级行政单位(不含金门和马祖),海域为12海里国家领海界以内的近岸海域。

《区划》结果,全省共划为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

其中,生态区是根据生物气候带的自然分布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2个生态区;生态亚区是在生态区的框架下,根据地貌结构及相应的自然与经济特征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5个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是在生态区、生态亚区的框架下,突出自然与人的关系,根据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地域的细分,全省共划分为107个生态功能区。

《区划》明确了我省各区域在保障全省生态安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

第6章城市生态功能区划ppt课件

第6章城市生态功能区划ppt课件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确定范围、网格化 筛选生态因子
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登记
单因子生态适宜性评价标准
确定网格单因子评价值
制定综合生态适宜度
确定网格综合适宜度
分级标准
评价结果
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分析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 1 生态适宜性因子的识别和评价标准的确 定
• 2 生态适宜性评价程序 2.1 因子量化 2.2 确定权值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2.3 综合评价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 在具体区划中,常用的基础评价方法包括生态适宜性 分析、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等, 并对相应图件进行叠加,为最终的分区服务。在形成 分区时,可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模糊聚类分析和生态 综合评价法等。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4 相似性原则: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形成和分异的物质 基础,虽然在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一致,但 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使得区域内生 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 性。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进行分区的。但必须注意这种特征的一致性是相对一 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标准。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1. 什么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划?重点生态功能区划是指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需要,将特定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这种区划是对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和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和划分,以确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

2.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意义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可以帮助科学确定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重要区,对这些区域进行严格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2 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通过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可以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在不同的功能区内,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资源开发和利用政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 生态安全重点生态功能区划有助于提高区域生态安全性,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通过科学划定防灾减灾区域和生态修复区域,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抗灾能力。

3.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原则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3.1 生态功能根据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划分出保护区、修复区、生态红线区等,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的恢复。

3.2 生态脆弱性根据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敏感性等因素,划分出生态脆弱区,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破坏。

3.3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划分出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区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3.4 生态安全根据地质灾害、水资源、生态红线等因素,划分出防灾减灾区,提高区域的生态安全性。

4.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步骤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需要经过以下步骤:4.1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为划定功能区提供科学依据。

4.2 划定功能区范围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和划分原则,划定各个功能区的范围,确保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摘要:
一、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定义和意义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三、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及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正文:
一、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定义和意义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是指根据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具有不同生态功能的区域,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对于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划分: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根据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汇等,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

2.生态环境敏感性:根据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等,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

3.生态环境承载力:根据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

三、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及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旨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
1.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安全。

2.实施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区域间生态利益共享。

3.引导产业布局和项目投资,推动绿色发展。

4.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确保生态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我国自2000 年开始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区划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分区等级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

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

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

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

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

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

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

生态服务功能特点包括荒漠化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土壤保持、海岸带保护等。

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酸雨敏感性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生态功能分区概述结果应包括对每个分区的区域特征描述,包括以下内容:(1)?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2)?存在的或潜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驱动力和原因。

(3)?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重要性。

(5)?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方向。

生态功能分区的图件和数据库生态功能分区的结果必须用图件表示,采用计算机制图编制。

同一地区各种图件的比例尺要保持一致,各省应根据省域范围与生态环境地域复杂情况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所有图件和基础数据要汇编成数据库。

基础图件应包括地形图、气候资源图、植被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人口分布图等。

备选图件应包括自然区划图、气候区划、农业区划图等。

成果图件应包括生态环境现状图、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图、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布图、生态功能区划图等。

在实际工作中,生态功能分区的深度,层次,分级,表达方式,应用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下面是一些网上找到的一些生态分区的案例,这里只列出分区的方案。

实例一:芜湖市生态功能分区系统与规划为了把芜湖建设成为适宜人居住的山水明星城市,保证城市发展的生态支持与服务能力,协调人类居住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按照城市生态功能进行分区规划。

根据市域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适宜性,将芜湖城市按空间结构和生态功能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重建区和生态过渡区三个功能区。

1生态保育区生态保育区一般指对市域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山体、河流水源地、水库、沿江地带及各种旅游名胜古迹保护区。

这些生态实体的保护、生长、发育决定了芜湖整个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

其中的水域、绿地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以自然属性为主的部分,是构建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脆弱生态系统、历史文化遗迹、旅游度假胜地、风景名胜等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以及生态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些区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需要着重加以保护、强化建设的部分。

芜湖在地貌上可分为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圩区四部分,其中平原、岗丘和水面面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5.5%、40.1%和14.4%。

芜湖市范围内的生态保育区主要包括:市域西部的长江和南部的山体林地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湖泊、河流、基本农田保护区、城市森林、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等。

面积共约1640.8km2,占市域总面积的49.5%。

该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部分地区森林与水资源遭到破坏,矿点开采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建设、保护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由于生态保育区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占至关重要的地位,是维持城市基本自然生态功能平衡、维系生命支持系统和维系区域文脉最重要的稳定因子,其建设、保护与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禁止进行有损自然生态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域内工业用地和集中村落应慎重布置,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

(2)严格限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人类活动,非核心区和其它生态保育区可适当进行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开发,实施积极的建设性保护方针。

(3)促进存量土地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保护基本农田的占补平衡,大力推进生态肥的生产、施用,推广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态农药,加速改良不良土壤及低产田。

(4)水源保护区内要先期实施清污分流与污水导流,在此前提下可进行低密度的城建开发。

(5)强化绿化建设,优化绿化结构,增强生态自我平衡和修复能力,一些地方要实施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水源涵养林;保护森林与旅游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强生物物种保护,保障区域整体生态安全。

(6)强化代表本地文化特色的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适当在外围区域进行恢复性仿建,适当进行旅游产业开发。

芜湖的生态保育区主要包括以下亚区:(1)水源保护区沿长江、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两岸及漳河源头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区,长江一级支流七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荻港河源头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区等以水源保护为主要目的。

禁止污染企业进入该区域,尽快实施清污分流、污水导流,设立沿江河湖岸500-1000米不等的绿化隔离带。

对沿江生态敏感环境区,如市区沿江地段、繁昌三山镇,繁阳镇,荻港镇,芜湖县火龙岗镇的沿江地段,应有效控制沿江各地入污水总量,加强长江岸线保护与防洪工程,扩展江堤林带。

芜湖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使芜湖所有水体均达到国家功能区标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对芜湖市西南部的低山丘陵生态敏感环境区,如繁昌孙村镇,峨山乡镇、峨桥镇,平铺镇,繁阳镇等地,南陵县的烟墩镇,河湾镇,三里镇,工三镇,弋江镇,家发镇等低山丘陵区应因地制宜引进和建立生态恢复工程技术,推进水土流失地区特别是采石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

到2020年目标年使芜湖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目前番一倍达到18%,高于全省6%的水平。

(2)城市森林绿地芜湖有“九山”林地即:赭山、神山、赤铸山、火炉山、马鞍山、四褐山、马褐山、龙山、东梁山,芜湖北部和西南部山体是芜湖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和农林、旅游发展地区。

对市域内的丘陵岗地区应坚持以建设和保护森林、山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除现有林地外,应注重林相的改良和生物物种的保护,强调城市森林自然生态功能与休闲功能并重,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

芜湖境内的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历史文化古迹以及境内的主要水域都是非常宝贵的生态资源,应当从产业开发的角度出发,对这些资源进行保护,并进行适当的生态建设(主要是强化绿比建设、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以及在中心市区边缘连接自然山体水系和林带的地区建设生态保育圈层,调解中心市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市区及市域各类旅游风景名胜地,应以景观资源的保护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美化,提高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以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为主,同时,还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

2生态重建区生态重建区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社会、经济生活需要而划定的发展区域。

生态重建区主要包括各类居住区、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园林和交通枢纽等各种城市功能区。

本规划共划定芜湖市生态重建区面积约23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7.2%。

该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城镇与工业发展,生态环境破坏与“三废污染”严重,城镇绿化水平低,工业与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SO2?排放、城市酸雨量不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大气、水环境、城市噪声以及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改善提高。

生态产业与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水平较低,政府生态环境与发展决策机制不够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生态重建区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在所有的城市生态功能区中,重建区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此,重建区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应立足于满足和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的舒适度。

本区生态建设、保护与发展的重点主要是:(1)依据发展需要强化市区和各城镇的主体功能,优化各中心城镇功能间的配置组合。

发挥沿江优势,使芜湖成为沿江经济带的核心;增强沿江经济带的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功能,将以芜湖为中心的皖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承接长三角、辐射南北全省的新的发展动力源和经济增长极。

充分利用芜湖水资源、矿产资源与绿色农业资源的优势,继续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能源、生物药业等战略性产业,使芜湖发展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加工制造基地。

(2)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比例,保持合理、舒适的建筑密度,提高绿地、道路和广场的面积比重,营造优良舒适的城市生态环境。

(3)合理配置公共绿地,稳定区域生态功能,形成绿地资源局部集中、区域均衡的分布格局。

(4)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大力推进城市景观建设,注重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间组成与空间的协凋。

(5)严格执行城市建设“先规划,后建设”的政策,重建区应考虑高层次、高规格地设计和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并从大区域规划的角度,实现标志建筑与周边建筑的和谐统一。

(6)按照凸现本市休闲旅游的文化特点,重点修茸、整饰一批传统建筑衔区,根据芜湖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应强调现有老城市中心区域城市景观的保护,适当改造局部区域,以保存和维系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实现历史感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