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德意志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怎样的?
德意志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怎样的?德意志银行是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公司治理结构在金融行业中备受瞩目。
作为一家领先的全球金融机构,德意志银行注重确保透明度和责任,其公司治理结构体系严密、层次分明。
以下是德意志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三个核心要点:1. 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角色董事会是德意志银行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公司战略、审议财务报告以及重大决策。
董事会由多个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他们负责确保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并代表股东利益。
监事会则负责监督董事会成员的行为,确保公司管理层的合法合规运营。
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员工代表组成,以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和平衡。
2. 高级管理层责任德意志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强调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和透明度。
高级管理层成员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负责监督银行日常运营并决策关键事项。
他们必须遵守金融监管法规,确保公司按照合适的法律和道德标准运作。
高级管理层成员还有责任向股东和利益相关者提供透明度,及时通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动态,以维护公司形象和声誉。
3.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德意志银行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确保公司的稳健运营和持续增长。
内部控制机制是一套指导原则和操作规程,旨在确保公司的财务报告准确可靠,并防止欺诈和损失的发生。
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评估和管理公司面临的各类风险,通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计划,降低风险对公司的影响。
德意志银行还注重建立独立的审计和合规机构,确保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4. 股东参与和信息披露为了增强股东的参与和监督权益,德意志银行致力于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和沟通渠道。
股东拥有权利参加公司重要决策的股东大会,并对一些重要事项进行投票表决。
德意志银行定期发布财务报告、年度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向股东和利益相关方提供相关信息和数据。
此外,德意志银行还积极与股东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对话和交流,以确保透明度和有效沟通。
德意志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始终以透明度、责任和合规为核心原则。
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比较
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比较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比较公司治理是指公司通过内部和外部机制来规范和管理公司运作的体系。
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美国、英国和德国三个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以了解其异同之处。
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以股东为中心。
在美国,股东享有最高权力,可以任命和撤换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并参与重大决策的表决权。
公司董事会由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组成,独立董事在制衡和监督执行董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美国还有一系列法规和规章制度来保护股东权益,例如《股东权益保护法》,《管理者权利与责任法案》等。
与此同时,美国还强调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公司需要定期公开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以保证投资者的知情权。
英国公司治理结构较为灵活,以董事会为核心。
英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注重提高董事会的效能和责任,通过不同机构的相互制衡来保证合理的公司决策。
英国公司董事会通常由董事、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组成。
领导层和非执行董事共同管理公司,并由独立董事监督公司运作。
英国还设立了公司治理协会,致力于制定和推动公司治理实践,并发布了一系列指南和准则,如《公司治理实践准则》,《董事会行为准则》等。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强调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综合决策。
德国采用的“双层制”董事会结构,由经理董事会和监督董事会组成。
经理董事会负责公司运营和决策,监督董事会负责监督和审核经理董事会的工作。
监督董事会由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选出,以保证各方利益平衡。
德国还实行了“公司参与法”,要求公司董事会至少有一半成员是员工代表,以确保员工利益得到充分代表。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相似之处,即重视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强调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以及保护股东权益。
然而,由于不同的经济体系和法律体系,三者的公司治理模式仍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美国公司治理结构更加注重股东权益,强调股东的投票权和产权保护。
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公司治理模式更倾向于市场导向,企业更注重实现短期利益和投资回报。
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定义
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定义【原创实用版4篇】目录(篇1)1.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定义2.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特点3.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运作方式4.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优势与不足5.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启示正文(篇1)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是一种在德国公司中广泛采用的公司治理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公司设有两个董事会,分别是执行董事会和监督董事会,两个董事会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能,共同维护公司的正常运营。
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组织结构和职能分配上。
执行董事会,也称为管理董事会,主要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包括制定和实施公司战略、管理公司资产等。
而监督董事会,也称为监督委员会或审计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进行监督,以保证公司的合法合规运营。
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运作方式是,执行董事会由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他们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并定期向监督董事会报告工作。
监督董事会由公司的股东代表和独立董事组成,他们对执行董事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并定期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能够有效地维护公司的正常运营,防止公司出现重大风险。
同时,这种制度也有助于保护小股东的利益,防止大股东滥用权力。
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监督董事会的独立性可能会受到执行董事会的影响,导致监督效果不佳。
从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公司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目录(篇2)1.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定义2.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特点3.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运作方式4.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优势与不足5.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启示正文(篇2)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是一种在德国公司中广泛采用的公司治理结构。
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执行董事会和监事会。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定义、特点、运作方式以及优势与不足,最后探讨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两层董事会制度的定义是指公司设立两个董事会,分别负责公司的执行和监督职能。
德国公司治理准则
德国公司治理准则公司治理是保障股东权益、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公司治理制度,德国公司治理制度具有独特性。
德国公司治理制度的基础是股份公司法,同时还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财务审计等机构。
德国公司治理准则是对股份公司法中的公司治理机制进行规范和完善,于2002年首次发布。
德国公司治理准则的宗旨是促进公司治理的透明度、有效性和责任性,保障股东的利益,并强制要求各公司必须遵守。
该准则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德国公司治理准则鼓励公司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
其中,监事会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国家更加重要,因为它负责监督董事会的工作,并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审计。
二、增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德国公司治理准则强调公司应当加强信息披露,向投资者提供详细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增强股东对公司的监督和掌握程度。
其中,公开透明的财务报告是信息披露的核心,因此公司必须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推广公司社会责任德国公司治理准则推广公司社会责任,要求公司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此外,准则要求公司尊重员工权益,确保他们的福利和安全。
四、加强董事会管理德国公司治理准则对董事会的管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包括对董事会成员的选择、任期和报酬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准则还要求董事会加强对公司战略和业务管理的监督,确保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五、规范外部监管德国公司治理准则还要求股票市场等外部监管机构加强公司监管,确保公司与股东之间的权益关系合理、公正、透明。
同时,准则也要求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加强监管,防止公司财务舞弊等违法行为。
总之,德国公司治理准则在促进公司治理透明度、有效性和责任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借鉴德国公司治理制度,可以优化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信息披露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董事会管理和外部监管,为公司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德日公司治理模式
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德国和日本是两个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国家,它们在公司治理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德国采用的是一种以利益相关者参与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模式,而日本则是以长期稳定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公司治理模式。
德国公司治理模式注重多方共同参与。
在德国,公司董事会由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两部分组成。
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和战略制定,由公司高管和工会代表组成。
监督委员会则负责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行为,由股东代表和员工代表组成。
这种分权的公司治理结构旨在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防止董事会滥用权力。
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之一是员工参与。
德国公司法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设立员工代表。
员工代表有权参与公司决策,并在监事会中占有席位。
这种员工参与制度旨在保护员工权益,确保员工在公司决策中拥有话语权。
此外,德国公司还实行了股权分散化制度,以防止单一股东过度掌控公司运营。
另一方面,日本公司治理模式注重于长期稳定和关系密切。
在日本,公司董事会一般由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组成。
内部董事通常是公司高管或员工代表,而外部董事则是独立于公司的专业人士。
这种董事会结构旨在平衡内外董事的利益,同时确保公司高层管理层与公司的利益保持一致。
虽然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平衡。
德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强调员工参与和股权分散化,旨在保护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而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则注重长期稳定和关系密切,通过跨部门决策和团队合作来实现。
总的来说,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德国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模式可以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得到平衡,而日本的关系密切模式可以确保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和环境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美、德、日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德、日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及对我国的
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企业治理的研究上,日美德三国的经验也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
美国的企业治理一直突出以股东权益为中心,支持股东权益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基础,其特点是权力集中,股东权力强大,监督机制健全,以及完善的会计制度和监管机构。
美国的企业治理结构重视股东的利益,以及企业的公平、透明、有效的运作,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社会利益,这种治理结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企业治理结构重视公司的财务实力和公司治理结构,重视企业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注重企业治理的多元化,特别是重视劳动者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将劳动者作为参与企业治理的一个主体,德国企业治理结构也更加关注企业的健康发展。
日本企业治理结构强调总公司的核心地位,以及日本企业的特点,即企业内部的关系连续性和家族治理,强调企业的共同利益。
日本企业治理结构重视企业的财富和竞争力,关注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从美、德、日三国企业治理结构的比较可以看出,每种治理结构都体现了其国家特色,同时也体现了它们各自的发展趋势,其中也可
以发现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我国企业治理结构也正在不断完善,从美、德、日三国企业治理结构中可以学习到许多,从而促进我国企业治理的更好发展。
德国公司治理准则
德国公司治理准则
德国公司治理准则是由德国公司治理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指导
原则,以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公正性和有效性。
这些准则包括以下要点:
1. 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建立在股东权利和利益保护的基础上,以
确保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2. 公司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以确保
公司业务的合规性和稳定性。
同时,公司应该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公布重要信息。
3. 公司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董事会,以确保公司管理层的决策
和行动符合股东和公司利益。
董事会应该由多个独立的董事组成,他们的任期应该有一定的限制。
4. 公司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薪酬制度,以激励管理层和员工的
表现,并与公司业绩相匹配。
5. 公司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股东参与机制,以便股东能够行使
他们的权利和履行他们的职责。
公司应该定期与股东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尊重股东的意见和建议。
德国公司治理准则是一份非常全面的指导文件,为德国公司的管理和运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通过遵循这些准则,德国公司可以提高其治理水平和商业信誉度,为投资者和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 1 -。
德国公司法与中国的区别
德国公司法与中国的区别导言:公司法是一个国家中关于公司组织、运作和监管的法律体系。
不同国家的公司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国家经济制度和法制环境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比较德国公司法与中国公司法的区别。
一、公司类型在德国,公司主要分为两类:有限责任公司(GmbH)和股份有限公司(AG)。
有限责任公司是最常见的公司类型,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适用于大型企业,其股东享有更大的权益和责任。
在中国,公司类型更加多样化。
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LLC)、股份有限公司(JSC)、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
有限责任公司是最常见的公司类型,适用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
二、注册资本要求在德国,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为1欧元,而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为50000欧元。
在中国,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为人民币10万元,而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为人民币5百万元。
三、公司治理结构在德国,公司治理结构注重股东的权益保护和员工参与。
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股东可以通过选举董事会成员来行使其权力。
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并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在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更加灵活。
有限责任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会,股东可以通过选举董事、监事来行使其权力。
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股东可以通过选举董事会成员来行使其权力。
四、股东权益保护在德国,公司法注重保护股东的权益。
股东享有投票权、收益权和决策权,并有权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
此外,德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信息披露和股东之间的交易限制等。
在中国,公司法也注重保护股东的权益。
股东享有投票权、收益权和决策权,并有权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
此外,中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信息披露和股东之间的交易限制等。
五、公司合并与收购在德国,公司合并与收购的法律程序相对较为严格。
合并与收购需要经过审批,并在合并后的公司中保留一定比例的德国员工。
在中国,公司合并与收购的法律程序相对较为简便。
德日英美公司治理结构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日英美公司治理结构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法律确定下一个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 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四个不同的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
比较这四个国家的董事会结构和治理的实践有助于了解治理的成功要素。
本文重点比较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并提出有关我国公司治理的启示。
首先, 德国的董事会大多被组织为三种模式:一种是属于高管团队的行政董事会;第二种是组成地方股东代表德国投保者协会的职业董事;第三种是综合实务夏和行政主任报告的分析实务董事会。
这三种董事会模式中, 每一种都有利弊两面。
德国的公司治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就是紧密的股东团体组织, 由它引导的选择过程有利于减少可能存在的股东利益冲突和降低公司可能面临的政治市场风险。
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比较不受股东的控制, 而是由企业的管理者控制, 他们经常性地被授权行使决策权。
中小投资者比重较小, 并且对公司管理者的行为支持度也很低, 日本公司绩效比较差。
英国的公司治理主要是以董事会作为代表股东利益的主要实体进行管理, 并将内部监督权赋予审计委员会。
同时, 英国拥有多年发展而来的占据重要地位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包括关注投资者保护是否满足其利益的象征性权利程序, 以及英国股份法的保护机制。
美国的公司治理以公司的独立董事为中心, 董事会由独立董事和管理董事组成。
现金股息, 举牌收购, 代理投资者这些新型投资者保护制度在美国上市公司都有一定的应用, 这些政策禁止股东不公正地以及滥用公司资源的行为对美国起到了抑制作用。
通过对德、日、英、美四国的董事会结构和治理的实践的比较后, 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几个启示。
首先, 政府应该制定明确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来妥善处理股东的利益冲突, 其次, 股东权利要得到充分的保护, 由特设小组监督公司经营, 并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处罚措施。
此外, 应完善适当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 增加小股东参与和积极性, 引入先进的监督机制, 改善不良或失灵的治理实践等。
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Gemany Company Governance Structure(Chinese Version)
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作者:普瑞格(德)瞿强类别:公司财务摘要:公司治理结构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英美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从而为国际比较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本文在介绍德国公司法律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其特殊的双层委员会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并考察银行和资本市场在德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一、引言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英文中“Corporate Governance”这个词本身也是最近二十几年才出现的。
该领域的研究边界迄今还缺乏明确的界定,例如美国的学者与德国的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不尽相同,前者主要集中讨论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后者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讨论企业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金融体制的区别,探讨这种差异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通常,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被描绘成两种对立的模式。
英美模式是建立在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上(market-based system),投资者“用脚投票”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意收购是主要的企业控制机制,使得公司管理者需要随时保持警惕,但同时也不利于他们进行长期决策;相反,德国模式建立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之上(bank-based system),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提供融资,而且控制公司的监事会,凭借内部信息优势,发挥实际的控制作用,这种体制据说有利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长期发展。
当然,这些看法不是没有争论的。
公司治理结构起初主要是从法律角度来研究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越来越多地与公司财务的研究相结合,因为公司的管理制度框架必然会影响其投融资决策和外部资金供应者的收益。
中国是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对于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金融体制目前可以看作是类似德国的“银行主导”的体制,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呈现出向英美“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过渡的迹象。
德国博世管理制度
德国博世管理制度一、公司治理结构1.1 股东会德国博世采用两层公司治理结构,分别是股东会和董事会。
股东会是博世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公司经营策略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股东会由公司的股东组成,股东每年都可以参加股东大会,行使其权利。
1.2 董事会博世的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董事会由公司的董事组成,其中包括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技术总监等。
董事会成员由股东会选举产生,负责制定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和管理政策,并向股东会报告公司的经营状况。
1.3 监事会作为德国公司法规定的机构,博世还设立了监事会,由代表员工和雇主利益的成员组成,监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决策是否符合公司的利益和法律法规,并对董事会提出建议。
二、员工参与决策机制2.1 员工代表会博世公司重视员工参与决策的意见和建议,设立了员工代表会,并将其作为一种公司决策机制,员工代表会由员工选举产生,代表员工的利益提出建议和意见,参与公司的管理和决策。
2.2 董事会议事规则博世的董事会设有员工代表,确保员工在公司决策中有一席之地。
在公司经营和战略方面的决策中,董事会要充分考虑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员工参与公司治理。
2.3 员工权益保障博世重视员工的权益保障,公司建立了健全的薪酬福利制度和员工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
同时,公司还注重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责任活动,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和幸福感。
三、公司文化和价值观3.1 共同的愿景和使命博世公司秉承“创新、协作、可持续”的价值观,致力于为客户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供更安全、更便利、更高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公司通过创新和技术研发,不断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3.2 企业文化建设博世公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工作氛围,倡导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鼓励员工创新和进取,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3.3 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家全球性的企业,博世重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环保和公益活动,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文献号】3-1014【原文出处】财贸经济【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204【原刊页号】70~75【分类号】F31【分类名】工业企业管理【复印期号】200206【标题】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作者】瞿强/普瑞格【作者简介】瞿强,普瑞格,中国人民大学100872 德国汉堡大学普瑞格(Stephen Prigge)为德国汉堡大学货币与资本市场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瞿强为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博士。
汉堡大学货币与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H.Schmidt教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很多助,德国学术交流基金提供了研究资助,作者对此深表感谢。
本文是我们共同研究项目“不同金融体制下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案例分析。
【内容提要】公司治理结构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英美模式相比具有显着的差异,从而为国际比较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本文在介绍德国公司法律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其特殊的双层委员会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并考察银行和资本市场在德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摘要题】海外视野【关键词】德国/公司治理【正文】一、引言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Corporate Governance”这个英文词汇也是最近二十几年才出现的。
该领域的研究边界迄今还缺乏明确的界定,例如美国的学者与德国的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不尽相同,前者主要集中讨论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后者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讨论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管理的影。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金融体制的区别。
通常,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被描绘成两种对立的模式。
英美模式是建立在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上,投资者“用脚投票”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意收购是主要的企业控制机制,使得公司管理者需要随时保持警惕,但同时也不利于他们进行长期决策;相反,德国模式建立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之上,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提供融资,而且控制公司的监事会,凭借内部信息优势,发挥实际的控制作用,这种体制据说有利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长期发展。
德国企业的共同治理模式
德国企业的共同治理模式李传军2012-7-17 9:50:43 来源:《企业改革与管理》(京)2011年5期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这套制度安排决定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各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都承担了风险,都应该参与公司治理,从而形成共同治理模式。
德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共同治理模式,“工人参与”是其显著特色。
德国也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证这套制度的实施,这对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可以从这一模式中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引言公司治理是当前我国国企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企业的目标、行为,以及在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当中,由谁来控制企业,怎样控制企业,以及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等。
按照现代契约理论的观点,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的契约,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的起因是产权的分离。
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
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代表人物是布鲁金斯学会的M•布莱尔。
与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不同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目的不能仅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应该同时考虑企业其他参与人,包括职工、债权人、供应商、用户、所在社区以及经理人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这一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认为职工、经营者、供应商和用户与股东一样,都对企业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都承担了风险,所不同的只是股东投入的是物质资本,而职工和经营者投入的是人力资本。
随着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股东变得分散而消极,且更容易在资本市场上通过“用脚投票”来转移风险,对企业承担的责任日益减少;相反,其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经理人和职工与企业的利害关系更为密切,企业的倒闭意味着他们人力资本的损失,他们更关心企业的发展。
监事会和董事会有上下级之别———德国监事会制度评介
监事会和董事会有上下级之别———德国监事会制度评介□彭真明江华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采用的是双层制。
公司设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三个机关。
监事会和董事会呈垂直的双层状态。
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监事会任命董事会成员,监督董事会执行业务,并在公司利益需要时如今股东会会议。
董事会按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负责执行公司业务。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监事会和董事会有上下级之别,监事会为上位机关,董事会是下位机关。
根据德国《股份法》第101条规定,监事由股东大会选任和劳方委派;向监事会派遣成员的权利只能由章程并且只能为特定股东或为特定股票持有人设定。
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由法院委任。
该法第104条规定,监事会不拥有为进行决议所必要的成员人数的,经董事会、一名监事或一名股东申请,法院应向监事会对该人数进行补充。
从德国《股份法》、《参与决定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对监事会的相关规定来看,监事会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监事会的地位高,职权大。
德国的监事会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特别是任命董事会成员和批准某些特别交易的权力,使监事会实际上已拥有了几乎控制董事会的权力。
具体而言,监事会有以下职权:(1)董事会的任免权。
德国股份公司第84条规定,监事会任命董事会成员,同时任命一名董事为董事会主席。
如果董事粗暴地违反董事义务,没有能力执行业务,或股东大会丧失了对他的信任时,监事会有权撤销任命和更换董事会主席。
此外,董事的薪酬由监事会决定。
(2)监督权,包括财务监督权和业务监督权。
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可以查阅公司账簿等财务会计资料,可以委托监事或专家检查公司财务。
监事会可以随时要求董事会报告公司的重要业务执行情况;董事会有义务定期向监事会报告关于公司的经营方针、营利能力、营业过程、资金周转、人司事务的状况和对公司或其子公司十分重要的交易等情况。
(3)特定交易的批准权。
虽然公司法将经营决策权赋予了董事会,监事会不得以任何方式插手公司的实际管理,但公司章程可以明确规定,对于某些特定的交易,董事会必须事先得到监事会的批准后才能进行。
德国公司控制权配置机制的特色及其改革
德国公司控制权配置机制的特色及其改革【摘要】德国公司控制权配置机制一直备受关注,其特色在于股东权益和员工参与并重,体现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以双重董事会和持股制度为主要特点,保障了公司治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控制权分散与积极参与之间存在矛盾,影响了公司的持续发展。
为此,德国正在积极探索控制权配置机制的改革方向,强调加强股东权益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改革的影响将促进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德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展望未来,德国公司控制权配置机制的改革将继续推进,为德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德国公司、控制权配置、特色、公司治理、控制权分散、积极参与、改革方向、影响、现状、发展趋势、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德国公司控制权配置机制的特色及其改革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其公司治理结构及控制权分配机制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国公司的特点包括:股东多数法、董事会制度、两层经营结构等。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治理效率和决策层次。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公司在控制权配置上也面临一些挑战和矛盾,如控制权分散与积极参与之间的矛盾。
深入研究德国公司控制权配置机制的特色及其改革方向,对于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德国公司控制权配置机制的特色及其改革,为进一步了解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以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德国公司控制权配置机制的特色及其改革,旨在分析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以及控制权分散与积极参与之间的矛盾。
通过对德国公司控制权配置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国公司治理体系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德国公司控制权配置机制改革的方向,分析其对德国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德国公司管理制度
德国公司管理制度一、德国公司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1. 民主决策和合作原则:德国公司管理制度强调民主决策和合作原则,尊重员工和股东的权利,实行劳资双方共同管理。
公司董事会的组成要反映出股东和员工的利益平衡,员工代表有权参与公司重大决策。
2. 法治原则:德国公司管理制度遵循法治原则,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公司治理必须合法合规。
3. 社会责任:德国公司管理制度强调社会责任,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环境保护等社会议题。
4. 长期发展:德国公司管理制度注重长期发展,公司治理决策要考虑企业的可持续性和发展前景,避免短期行为导致长期损失。
二、德国公司管理制度的组成要素1. 公司法律法规:德国《公司法》规定了公司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权利义务等基本原则,公司必须依法履行各项规定。
2. 公司组织结构:德国公司通常由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组成。
董事会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的决策,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3. 公司治理机制:德国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
内部治理主要由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参与,外部监督由审计机构、监管机构等参与。
4. 股东和员工参与:德国公司管理制度要求股东和员工参与公司治理,股东拥有表决权,员工拥有监督权,公司决策必须兼顾双方利益。
5. 职业道德准则:德国公司管理制度倡导职业道德和商业道德,公司高管和员工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准则,不得违法乱纪。
三、德国公司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1. 公司决策机制:德国公司管理制度的决策机制较为民主和透明,公司董事会的决策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员工代表有权参与重大决策,决策过程公开透明。
2. 公司责任机制:德国公司管理制度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公司必须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追求可持续发展。
3. 内部控制机制:德国公司管理制度要求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合规监管等方面,确保公司运作正常。
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之研究
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之研究德国作为欧洲大国和全球经济重要成员,其公司监督制度备受赞誉。
在这个制度下,公司监督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确保公司的运作合规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德国公司监督制度展开研究,探讨其特点和对企业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概述德国公司监督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大型工业公司。
这个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公司治理的合作与共同制定,旨在平衡股东权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不同于一些其他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其强调的是股东和员工的权益平衡。
在德国,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双重管理结构,分为董事会和监事会。
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组成。
监事会则是由员工代表和股东代表组成,负责监督董事会的决策和公司运营情况。
二、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特点1. 双重管理结构: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核心是双重管理结构,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互相制衡来确保公司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员工代表参与决策:德国公司监督制度中,员工代表在监事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享有决策的权力。
这种机制有助于平衡公司内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3. 法律和规章制度:德国公司监督制度建立在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之上。
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为公司提供了明确的治理框架,确保公司的运作合法、透明和公正。
三、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影响1. 促进公司长期发展: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公司的长期发展,而非短期的利益追求。
这种制度有助于公司形成长远规划,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2. 提升员工福利:德国公司监督制度赋予员工代表在监事会中参与决策的权力,使得员工更有话语权,并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这也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福利和工作环境。
3.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德国公司监督制度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提高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监事会的存在使得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减少了董事会的操纵风险。
四、德国公司监督制度的启示德国公司监督制度在其他国家能否复制?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简述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简述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分权制衡:德国公司治理模式注重分权制衡,避免权力集中。
德国公司采用的是两层公司治理结构,即由董事会和监事会两个层次组成。
董事会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监事会则对董事会的决策进行监督。
这种分权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董事会滥用权力,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2. 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合作:德国公司治理模式中,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存在合作关系。
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如股东、工会和员工代表等,他们在公司治理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制衡。
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决策进行监督,确保其合法合规,同时董事会也需要向监事会报告并接受监事会的审查。
3. 股东权益保护:德国公司治理模式注重股东权益保护。
德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权利和义务,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
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有权参与决策,享有收益分配权和资产分配权等。
此外,德国公司法还规定了股东之间的协作与竞争关系,确保公司治理的公平公正。
4. 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德国公司治理模式强调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除了股东之外,德国公司还注重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如工会代表和员工代表。
工会代表和员工代表有权参与公司的决策制定过程,代表员工利益,保护员工权益。
这种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
5. 长期经营导向:德国公司治理模式强调长期经营导向。
德国公司法规定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应当根据公司整体利益作出决策,而不仅仅关注短期利益。
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应当具有长期发展的眼光,制定和实施长期战略规划,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总的来说,德国公司治理模式具有分权制衡、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合作、股东权益保护、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长期经营导向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德国公司治理模式在保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长期发展和平衡各方利益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这种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决策效率相对较低、决策过程相对较长等。
公司治理模式 德国
Thank you!
/p9973958570474.html /view/92d392713 1b765ce050814cf.html /roll/20060324/ 11182445183.shtml 课本p359-364
基于法人间相互持股 1、违反股份公司原则 2、引发公司支配权的不公正占有 3、股东大会“空壳化”
2020/3/6
缺陷,变化趋势?
强调股东利益 公司负债率下降,弱化 银行对企业的监控 法人交叉持股比例下降
2020/3/6
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治理结构
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德国公司有鲜明的特 点,即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之外还 设有监事会,从而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 和监督权的分离。 德国西门子公司是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电子 电气公司,也是世界十大电子公司之一。
德国模式特点
★董事会与监事会分立 ★企业与银行共同治理 ★公司之间交叉持股
股东大会
监事会
决策+监督
执行董事会
执行
2020/3/6
德国模式的有效性
基于法人持股 1、充分发挥银行的监控作用 2、公司长远发展得到较好的保证(银 行的长期投资;法人间相互持股) 3、交易效率比较高
2020/3/6
德国模式的缺陷
公司治理模式 ——德国学》(第二版),李维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讲目录:
★公司治理简介 ★德国公司治理模式 ★案例:西门子公司治理结构
2020/3/6
公司治理简介
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的概念最初从国外引进,国内有 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治理机制、 企业督导、公司治理等几种译法。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法人产权制度的组 织结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S·普瑞格〈德〉瞿强 [1]摘要:公司治理结构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英美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从而为国际比较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本文在介绍德国公司法律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其特殊的双层委员会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并考察银行和资本市场在德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德国;公司治理(Germany, Corporate Governance)一、引言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英文中“Corporate Governance”这个词本身也是最近二十几年才出现的。
该领域的研究边界迄今还缺乏明确的界定,例如美国的学者与德国的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不尽相同,前者主要集中讨论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后者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讨论企业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2]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金融体制的区别,探讨这种差异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通常,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被描绘成两种对立的模式。
英美模式是建立在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上(market-based system),投资者“用脚投票”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意收购是主要的企业控制机制,使得公司管理者需要随时保持警惕,但同时也不利于他们进行长期决策;相反,德国模式建立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之上(bank-based system),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提供融资,而且控制公司的监事会,凭借内部信息优势,发挥实际的控制作用,这种体制据说有利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长期发展。
当然,这些看法不是没有争论的。
公司治理结构起初主要是从法律角度来研究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越来越多地与公司财务的研究相结合,因为公司的管理制度框架必然会影响其投融资决策和外部资金供应者的收益。
中国是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对于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金融体制目前可以看作是类似德国的“银行主导”的体制,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呈现出向英美“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过渡的迹象。
迄今的研究借鉴主要来自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模式[3]。
本文认为从另一个角度,即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应有其参考价值。
本文首先介绍德国公司的法律形式,然后分析德国上市公司的管理结构和股权结构,最后分析银行和资本市场在德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二、德国公司的法律结构如前所述,美国模式的公司治理讨论集中在保证管理者行为符合所有者利益,但是这种情形只出现在所有者与管理者分离的情况下,因此这种讨论只适用于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的有限公司。
从法律的角度看,德国的公司主要有两种类型:独资(Einzelfirma)和公司(Gesellschaft)。
后者从广义上可以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合伙公司,这两者又可以进一步细分。
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有两种类型,公共公司(Aktiengesellschaft, AG)和私人公司(Gesellschaft mit beschrnkter Haftung, GmbH);3 / 21合伙公司主要也有两种类型,一般合伙公司(Offene Handelsgesellschaft, OHG)和有限合伙公司(Kommanditgesellschaft, KG)。
需要指出的是,法律形式与公司的规模没有直接关系,既有大规模的GmbH,也有小规模的AG。
如果我们单纯从委托-代理的角度考察公司治理结构,那么注意力自然要集中在所以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形,因此,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的有限公司(AGs)是分析的重点,因为其他类型的企业组织中,所有权与管理权较为一致。
但是,由于德国的AGs主要是大型企业,这种分析可能导致误判。
1996年德国共有3900家AGs,占企业总产出的20%左右。
图表一简要总结了德国各种类型公司的相对比重。
从中可以看出,居于主要地位的是AGs, GmbH和KG。
AGs尽管重要,但并非处于支配地位。
以下,我们为简便起见,以AGs为代表来展开分析。
AG的法律结构:AG的权力机构有三个,即管理委员会(management board),监事会(supervisory board)和股东大会(the general meeting)。
三者的职权可以简单列表如下:三、德国公司的管理结构与股权结构(一)双层委员会结构(two-tier board system):德国公司法中一个特殊之处是管理委员会与监事会分离,这种双层委员会结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
这种法律结构适用于股份公司和大的有限责任公司[4]。
管委会由内部高级管理层构成,负责公司日常经验管理,监事会由外部人士构成,主要任务是任命、监督管委会。
两个委员会的委员不能交叉任职。
5 / 21(1)监事会任务:监事会的任务主要是管理委员会的任命和解雇,以及对管委会的监督,一般不介入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但是根据公司的章程,一些重大的决策需要经过监事会的批准。
例如公司长期发展战略,重大融资项目,以及对管委会业绩的评估等。
监事会主席是监事会的核心,他在监事会中拥有决定性投票权(tie-breaking vote)。
监事会主席与管理委员会主席及其成员,以及外部审计单位联系密切,因而相对于其他成员具有信息优势,也有实际的影响力。
规模:根据德国的公司法,公司理事会的人数依公司规模而定,最少3人,最多21人,平均10-13人左右。
一个人可以在多家公司的监事会中占有席位(不能超过10家),平均为2-3家。
任命与收入:监事会的任命由股东大会做出,管委会对监事会形成的影响视公司的法律形式以及公司的股权结构而定。
任期通常为4-5年。
监事的报酬由股东大会决定,通常相当低。
资料显示,43%的监事会中包括一名原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其他有:其他公司退休的管理人员(13%),投资者或股东(61%),商业银行(70%),政府官员(13%),企业代表(96%)。
[5]监事会成员的背景大致如下:非金融性公司(27.4%),银行与保险公司(9.7%),政治家与公务员(4.3%),其他股东代表(9.9%),外部工会成员(13.5%),其他劳动者代表(35.2%)。
[6]仔细分析一下新成员的提名过程,可以加深我们对监事会的了解。
在这方面缺乏可靠的资料,但是人们普遍的映像是监事会与管委会之间过于密切的联系对监事会的集中权力行使有负面影响。
这种联系反映在CEOs和监事会的主席对监事会新委员的挑选上,以及一个习惯性做法,即退休的CEO进入监事会,而且通常担任监事会的主席。
私人关系是使得人们怀疑监事会成员是否愿意代替股东进行监督的另一种情况。
各个公司之间的私人联系在德国非常普遍。
同一个人可以在多家公司的监事会或管委会中任职。
个人联系集中反映在股东代表权上,在各种组织中尤其突出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
根据德国公司法的要求,监事会每季度应该、或者每半年必须召开一次会议。
会议议程是监事会行使权力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很多公司中,监事会的议程和会议文件是由管理委员会准备的,因此后者可以借此影响监事会的工作。
关于监事会的激励机制,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它代表谁的利7 / 21益。
与管理委员会成员不同,几乎所有的监事会成员都认为他们是代表股东监督管理委员会。
监事的报酬从3,000DM到107,300DM不等,年均34,000DM。
至于监事报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缺乏可靠的统计资料,有研究认为两者具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Schmidt, 1997, p.67,74)。
监事持有的股权或许是对其监督功能的一个补充,但是这一方面同样缺乏可靠的数据资料。
(2)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的任命、报酬由监事会决定,任期通常为5年,可以连任。
德国公司法第76条规定,管理委员会“有权管理公司”,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管委会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第二,可以,而且应当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利益,例如雇员、企业贷款者、以及一般公众的利益。
[7] 管委会的规模通常为4-7人,年薪大约为730,000,上下波动幅度较大。
与美国相相比,管理人员的报酬较低。
奖励与业绩有关,股票期权的方式近年来刚刚出现,重要性尚不大。
Te Wildt研究发现(Te Wildt,1996),德国公司管理层变动的频率与经营业绩有关,尽管与美国不同的是,德国的公司管理者更关心员工的利益,但是与通常的认识不同,这种相关性与美国所谓以市场为主的体制下,管理者变动率与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基本相同。
(二)德国公司的股权结构:从企业控制所角度看,考察德国国内AGs的所有者结构比较关键。
在选择数据时应当小心,因为存在着很多看似相同,实则差别很大的数据。
下面一组数据显示了德国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及其长期变化趋势。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德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个人持股的比重传统上一直较小,而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持股比重(1996年占20.9%)和非金融公司交叉持股比重(1996年占37.4%)很大。
因此,为了考察德国公司的控制机制,我们需要分析非金融企业相互之间,以及金融机构内部的相互关系。
在考察德国企业部门所相互联系时,康采恩(Konzerne,企业集团)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其形式多样,康采恩缺乏官方统计,但是我们集中考察上市的AGs 时发现,96.6%(数量)和9 / 2198.83%(资本)属于康采恩的一部分。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德国企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企业部门内部的这种等级式的联系。
就金融部门而言,1994年,德国前100家大公司中,Allianz(20), Deutsch Bank(11), Dresdner Bank(14)分别是最大的股东。
在股票总市值中,Allianz和Deutsch Bank分别占4.87%和 3.43%。
大的金融机构在德国的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网络中,通过资本纽带,居于核心地位。
(Prigge, 1997, p.971)。
从企业控制的角度看,公司股权的集中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8]所有者持有的股份规模大小与企业的控制权有很大关系。
从国际比较来看,德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非常高,在中小企业中尤其如此。
1990年德国所有AGs中,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25%的公司高达85%,而这一比例在法国和英国分别为79%和16%(Nibler, 1995, p.5)。
此外,由于普遍存在的相互持股,公司的直接所有者不等于最终所有者,这使得对德国股权结构的分析异常复杂。
尽管在德国实行的基本上也是“一股一票”的原则,但是一些因素使得股权结构与投票权结构并不完全一致。
例如,在一些公司(主要是公益性公司)中,一些股权拥有多重投票权;一些公司(尤其是股权比较分散的公司),对大股东的投票权规定了上限;一些不可转让的记名股票,使得管理者拥有更多的企业控制权;还有一些股份(如attributed shares)并不是由实际行使控制权的人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