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主要病毒

合集下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的重要粮食作物,但是由于病虫害的侵害,给马铃薯的生产带来了诸多困难。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有多种,给种植者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保障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必须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危害。

一、主要病害1. 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是一种由瘦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其危害性很大。

该病在湿润的环境中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病很容易导致全株死亡。

病害以叶片和茎部为主要发病部位,在潮湿的环境中会出现大量的菌丝和孢子,易引起传播。

早疫病的发病特点是在温度较高的潮湿环境下发展迅速,若不及时防治,将会造成严重损失。

2.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特点是在潮湿天气下发病迅速,严重损害地下块茎。

晚疫病在温度为15-25℃、湿度相对较高的条件下病害最为严重,发病初期往往先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病斑,随后扩展成大片的叶片坏死。

当病害扩展到地下部位时,将会导致地下块茎腐烂。

二、主要病虫害1. 马铃薯晒斑病马铃薯晒斑病主要是由日光引起的一种病害,造成马铃薯地下块茎表面和内部出现一些黑褐色的斑点,严重影响地下块茎的质量和口感。

2. 马铃薯早衰病马铃薯早衰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会导致马铃薯的叶片出现早衰现象,最终影响地下块茎的生长和产量。

3. 马铃薯田间蚿马铃薯田间蚿主要是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它会造成马铃薯叶片的黄化、卷曲等现象,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最终导致地下块茎的产量减少。

三、综合防治措施1. 合理施肥为了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能力,种植者在种植马铃薯时应该根据土壤的情况,合理施肥,尤其是要加强磷、钾等元素的施用,增强植株的生命力。

2. 选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 合理轮作合理进行农田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4. 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马铃薯的田间管理工作,保持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发生。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其生长季节长、生育期长,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下面将介绍马铃薯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一、早疫病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由疫霉菌引起。

其主要症状是叶片出现黄斑,并伴有黑色孢子囊,严重时会引发叶片枯死。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1.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2.早期防治,及时发现病害,对感病的叶片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有效的杀菌剂,减少病害的扩散。

3.适量施肥,保持土壤肥力的充足,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4.病害防控措施的轮换使用,防止疫霉菌对药剂的抗性产生。

三、白粉病白粉病是马铃薯上常见的一种病害,由白粉菌引起。

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会导致叶片黄化、干枯。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1.降低人工密度,增加通风,减轻湿度,使病害发生环境不利于白粉菌生长。

2.改善土壤排水条件,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减少病害的发生。

3.选择抗病性强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

4.病害初期使用抑菌消菌剂,控制病害的蔓延。

四、马铃薯蚜虫马铃薯蚜虫是马铃薯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危害不仅仅表现在斑激发马铃薯黄化、萎蔫等症状上,还可以通过传播病毒导致马铃薯产量的减少。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1.选择抗虫性强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

2.及时发现蚜虫的危害,采取机械、物理和生物等措施进行防治,如粘虫板、黄板粘虫剂等。

3.合理施肥,提高马铃薯的免疫力,减少蚜虫的危害。

4.使用环保杀虫剂,如杀虫菊酯类、有机磷类等,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马铃薯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包括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和马铃薯蚜虫等。

为了综合防治这些病虫害,种植者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施肥、适量密度栽培、轮换使用药剂等措施,以保障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丰收。

马铃薯病毒病图谱

马铃薯病毒病图谱

马铃薯病毒病图谱植保与服务有趣有观点有温度病毒侵染植物病毒病在多数情况下以系统浸染的方式侵害农作物,并使受害植株发生系统症状,产生矮化、丛枝、畸形、溃疡等特殊症状。

植物病毒病的主要症状类型有花叶、变色、条纹、枯斑或环斑、坏死、畸形。

病毒病传染方式病毒病的传染方式有:机械接触传染(摩擦);嫁接传染;介体传染(包括昆虫、线虫、真菌、螨类和菟丝子);花粉及种子传染等。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花叶型病毒病卷叶型病毒病束顶型病毒病丛生矮化型病毒病马铃薯帚顶病毒1花叶型病毒病普通花叶型症状表现 染病表现为植株生长比较正常,叶色褪绿不均匀,可见黄绿相间的斑驳且病株的块茎较小,气温过高或过低时,症状隐蔽。

传播方式由马铃薯X 病毒(PVX)引起的,可通过机械摩擦和接触传染。

重花叶型症状表现染病表现是叶片变小,有斑驳花叶或有枯斑,病株在叶脉、叶柄及茎上有黑褐色条斑,叶、叶柄和茎脆弱易折。

严重时叶脉坏死,整株叶脉坏死,垂叶坏死,顶部叶片常出现斑驳或轻微皱缩症状。

传播方式由马铃薯Y病毒(PVY)引起的,可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蚜虫或机械擦传播。

是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毒之一,减产较大。

©马铃薯Y病毒症状表现症状表现为叶片皱缩变小,叶尖向下弯曲,有时叶片上有坏死斑,叶脉下陷、叶柄和茎部有黑褐色坏死条斑。

植株顶部表现严重皱缩。

感病严重植株落蕾不能开花,早期枯死,块茎极小,植株矮小。

传播方式马铃薯X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也称马铃薯M病毒(PVM)。

主要通过接触传染。

粗缩花叶型症状表现感毒株叶面粗缩、有相互交接的淡绿与浓绿花叶斑驳。

病叶发黄,早期脱落;薯块瘦小;高温时症状隐蔽。

传播方式由马铃薯A病毒(PVA)引起的,主要通过蚜虫传播。

黄斑花叶型症状表现病株下部叶片出现黄色斑点或块斑,逐渐发展到上部叶片。

有些品种的块茎内有锈褐色坏死斑点。

传播方式又称奥古巴花叶病毒(PAMV)、马铃薯F病毒或G病毒。

可通过机械和蚜虫传播。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病毒病病毒病能利用种薯传扬,是马铃薯品种退化的主要缘由。

病毒为害主要有两种:一是皱宿花叶,由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混合浸染所造成。

二是卷叶,由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病株下部小叶向上卷曲,病叶又厚又脆,变黄,植株矮化。

马铃薯X病毒利用汁液擦伤传扬,Y病毒利用蚜虫和汁液擦伤均可传扬,卷叶病毒利用蚜虫传扬。

温度高时,病毒病发生较重。

防治办法:选用抗病品种及举行脱毒处理。

选用无病毒种薯,田间作业时,注重尽量削减人为传扬,准时喷药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喷杀。

晚疫病又称马铃薯瘟,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病菌可侵染叶片、茎及薯块。

叶片多从尖端或叶缘开头发病。

病斑黑褐色,水渍状,边缘不显然,湿润时,叶背病斑边缘上生一圈白霉,严峻时植株一片焦黑,发出特别的腐败臭味。

基部受害形成褐色条斑。

薯块发病,病斑不规章,紫褐色,稍凹陷,组织变硬干腐,湿润时变软腐烂,发出恶臭味。

病菌可利用风、雨传扬,在气温20~23℃、湿度较大时简单发病。

防治办法:选用抗病品种及无病种薯,种植前举行种薯消毒,药剂(福尔马林)、温汤消毒均可。

准时拔去中心病株和举行中耕除草。

在当地发病前开头喷1:1:120~150的波尔多液预防。

或用80%代森锌600~8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防治。

环腐病普通在开花期前后开头表现症状,病株枝,茎缩短,叶色褪黄凋萎,叶脉间变黄,产生黑褐色斑块,叶缘略向上卷曲。

轻病薯块外部无显然症状,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有时并发软腐病,以致所有腐烂。

病菌主要利用病薯传扬。

防治办法:选用无病种薯,留种和切薯前彻底淘汰病薯,切块时要注重刀的消毒。

发觉病株时准时消退。

注重防治地下害虫,采取轮作,选用抗病品种。

疮痂病疮痂病菌是一种卵菌,只侵犯薯块。

发病初期在薯块上产生褐色圆形或不规章小点,表面粗糙,呈疮痂状硬斑,普通只在薯块皮部发病。

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防治办法:选用无病种薯,留种和切薯前彻底淘汰病薯,切块时要注重刀的消毒。

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刘玲玲【摘要】Virus disease was one of the most severe potato diseases and has been widespreadly spreaded to the whole world. The main potato virus diseases included common mosaic virus, severe mosaie virus, virus S, virus A, virus M and leaf roll viru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ymptoms and route of transmission of the main potato virus disease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trol measures.%病毒病是危害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球广为传播。

马铃薯主要病毒病有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马铃薯重花叶病毒、马铃薯S病毒、马铃薯A病毒、马铃薯M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该文综述了上述马铃薯常见病毒病的表现症状及传播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马铃薯;病毒病;症状;防治措施【作者】刘玲玲【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7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2马铃薯不仅是世界上唯一的粮、菜、饲兼用型作物,而且还是优良的加工原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铃薯病害较多,且发生频繁,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它可以导致植株生理代谢紊乱、活力降低,造成大量减产,严重时可减产70%~80%,甚至没有商品产量。

随着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几乎所有马铃薯的品种都受到一种或几种病毒的侵染[1]。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一)病原及侵染对马铃薯能够侵染并且造成损失的病原病毒有马铃薯X 病毒、Y病毒等多种。

马铃薯花叶病毒(PVX),是一种长520-550nm的线状病毒,有时在电镜下能看到病毒颗粒的中心孔。

在病毒外壳由亚基形成时,可看到它的横纹,这一点是与马铃薯重花叶病毒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马铃薯重花叶病毒(PVY),是一种长680-900nm的线状病毒,在电镜下找不到它的中心孔和外壳蛋白亚基的横纹。

它比PVX更细一些、更长一些。

此外,还发现了马铃薯S病毒、M病毒、黄矮病毒和类病毒中的马铃薯纤块茎病毒。

对于马铃薯病毒侵染造成马铃薯病毒病的途径,主要是汁液传播。

汁液传播的主要媒介是蚜虫。

蚜虫有探食性特性,就是说,蚜虫在接触植物(主要是幼嫩叶片)时,首先在着落点吐出唾液,停一会再在有唾液部位,连同刺吸的汁液和唾液一同吸回,最后才确定是否继续吸食下去,正是由于这个特性,病毒在汁液悬浮中就依靠蚜虫这个主要媒介而传播。

所以,一般的农药杀蚜,并不能解决蚜传病毒问题。

蚜虫被杀死了,病毒也早已传播了。

PVX通过汁传后,在马铃薯植株上造成的症状是轻花叶,PVY通过汁液传播后,在马铃薯植株上造成的症状是重花叶,PVX与PVY的重复感染在马铃薯上产生明显的重花叶和斑枯,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就严重了。

在生产实际中,往往是复合感染,因此,后果严重。

成片的马铃薯枯斑坏死是屡见不鲜的。

直至收获的块茎都出现肉质褐变。

(二)微公害、无公害防治技术1.选留和选用无病种薯种用马铃薯,一般以秋薯为佳,一来腐烂率小,二来薯块较小而匀称,经济实用。

作为选留无病种薯,一般用目测法,植株生长健壮,芽眼鲜嫩无病,薯块韧实而鲜壮,同时注意尽量用新窖或未贮存过病株的场所,历经一段时间后,播前对选留的种薯再作一次逐块检查。

2.茎尖脱毒培养马铃薯病毒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实践证明,在植株的生长点部位是不带毒的。

也就是说,病毒在寄主体内传递的速度不如植株生长的速度快,利用这一特性,在无毒条件下切取茎尖0.3-0.5毫米,”栽种”在烧瓶培养基上,培育无毒小苗和无毒小种薯,用这种无毒小种薯作一级种薯,再在无病地块中进行二级种薯扩大繁殖,用于大田生产。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由于其生长周期较长、栽培技术较复杂,病虫害对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较大。

下面我们将介绍马铃薯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一、病虫害种类及症状1. 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地上部分。

病害初期,在叶片上形成圆形至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迅速变黄枯萎,并出现褐色病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2.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也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地下部分。

感病部位呈现水浸状,组织变软,严重时导致地下块茎腐烂,产量显著降低。

3. 马铃薯夜蛾马铃薯夜蛾是一种重要的害虫,以幼虫为害。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叶片被蛀食,严重时叶面呈银灰色若干不规则斑块,造成叶面减小,光合作用减弱,影响产量。

4. 马铃薯蓟马马铃薯蓟马主要危害幼苗和嫩叶,导致叶片卷曲、弯曲和幼叶变形,同时褐化并枯萎。

二、综合防治措施1. 优良品种选择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对抗早晚疫病抗病性强的品种有欧冠、乌克兰、宋早一等,对抗害虫能力强的品种有优冠666、青龙708、莲香88等。

2. 合理密植适当控制密植程度,降低马铃薯植株之间的间距,增加群体密度,减少虫害繁殖的空间。

3. 土壤消毒在播种前对耕地进行土壤消毒,能有效杀灭土传病害,减少土壤病菌的侵染。

4. 农业防治技术采用合理的农业防治技术,如轮作休耕、中耕深松、断茎制薯、间作套种等,有效控制病害的传播。

5. 轮作种植适时进行轮作种植,避免连作,减少病害的积累,同时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繁殖。

6. 农药防治根据病虫情况适时喷施农药进行防治,注意选择对特定病虫有效的农药,并注意使用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和剂量使用。

7.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天敌复合剂和微生物方法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

8. 病害监测定期对马铃薯病害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以上就是关于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的相关内容,希望对种植者在种植过程中有所帮助。

马铃薯的常见病毒以及症状.doc

马铃薯的常见病毒以及症状.doc

马铃薯的常见病毒以及症状目前发现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二十几种,在我国常见的就有七种之多,下面我简单介绍下马铃薯的病毒及症状:(1)X病毒也称轻花叶病毒。

植株患病后在小叶片上叶脉间产生黄色嵌斑。

(2)A病毒也称粗缩花叶病毒。

使植株小叶扭曲,叶尖出现黄色斑驳,后期叶脉下陷。

与x病毒病状不同的是叶脉呈花叶病状,叶肉深、浅色泽不均。

(3)S病毒也称潜隐花叶病毒。

侵染植株后表现不太明显,仔细观察可发现小叶片叶脉下陷,叶面微有皱缩,没有健株叶面平展。

对S病毒过敏的品种,常出现古铜色叶片。

(4)M病毒也称副皱缩花叶病毒。

在叶脉间呈块斑状花叶,叶片皱缩,严重时出现叶脉坏死。

(5)Y病毒也称重花叶病毒。

是造成严重花叶的主要病毒,常使叶片严重皱缩,叶脉坏死或呈条斑垂叶坏死;使植株变矮,不分枝或分枝很少,不能开花或开花很少。

尤其是Y病毒和x病毒或A病毒等复合侵染(即X+Y或Y十A)后,植株受害更严重。

(6)卷叶病毒这种病毒使植株从下部开始卷叶,而后逐渐向上发展,从叶片边缘向上卷成筒状,叶片发脆。

折叠有声。

这是和健株叶的区别之一。

(7)奥古巴花叶病毒也称黄斑花叶病毒。

发病的叶片黄斑在叶的表面,呈鲜黄色不规则的斑块,在田间很容易区别,这种病毒也称F病毒或G病毒。

上述7种病毒在我国比较常见,尤其是X病毒、Y病毒和卷叶病毒较为普遍,后两种病毒危害较重。

除病毒致病外,还有菌原质引起的马铃薯丛枝病,紫顶萎蔫病。

危害严重而且难根治的是马铃薯纺锤块茎病毒,(PSTV)也称类病毒。

该病毒在一季作地区的东北危害较重,值得注意。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Potato Viral Diseases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均十分严重,一般使马铃薯减产20%~50%,严重的达80%以上。

过去错误地把这种现象称作种性“退化”。

其实,退化现象由病毒引起,温度只是病毒病发生条件之一。

感染病毒的马铃薯通过块茎无性繁殖进行世代积累和传递,致使块茎种性变劣,产量不断下降,甚至失去利用价值,不能留种再生产。

根据症状表现常常将马铃薯病毒病分为马铃薯花叶病和马铃薯卷叶病两大类。

马铃薯花叶病毒病(Potato mosaic virus ,PMV)是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的一类病害。

普遍分布于世界马铃薯种植区,在我国也广为分布,但由于高温降低植株对花叶病毒病的抵抗力,因此以南方发生较为严重。

不同病毒单独侵染或复合侵染在不同品种上可引起不同的症状和产量损失。

马铃薯卷叶病是一种马铃薯种性退化的主要病害,也是最早发现的马铃薯病毒病,在我国广泛分布,尤其是东北、西北等北方地区,其造成马铃薯产量损失一般为30%~40%,严重时可达80%~90%。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由类病毒(PSTV)引起。

1967年,由Dienner和Raymer发现并证实。

据报道,马铃薯纺锤块茎病在美国、加拿大、前苏联的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发生;在南非,该类病毒也引起番茄病害。

轻型株多于重型株,其比例约为10:1。

轻型病株引起严重损失为15%~25%;重型株引起严重症状,造成产量损失可达65%。

症状不同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在不同品种上可引起不同症状。

普通花叶病:植株感病后,生长正常,叶片平展,但叶脉间轻花叶,表现为叶肉色泽深浅不一。

叶片易见黄绿相间的轻花叶。

在某些品种上,高温和低温下都可隐症,受害的块茎不表现症状。

但随着马铃薯品种、环境条件及病毒株系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毒性强的株系也可引起皱缩、条纹、坏死等。

重花叶病发病初期,顶部叶片产生斑驳花叶或枯斑,以后叶片两面都可形成明显的黑色坏死斑,并可由叶脉坏死蔓延到叶柄、主茎,形成褐色条斑,使叶片坏死干枯,植株萎蔫。

马铃薯三种主要病毒的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的研究

马铃薯三种主要病毒的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的研究

马铃薯三种主要病毒的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的研究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物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然而,马铃薯生产中常常受到病毒的威胁。

病毒感染会导致马铃薯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甚至全面减产。

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病毒感染对于指导马铃薯的种植和防控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经济损失和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安全。

马铃薯主要受到三种病毒的感染,分别是马铃薯病毒Y (Potato Virus Y, PVY)、马铃薯块茎坏死病毒 (PotatoVirus X, PVX)和马铃薯花叶病毒 (Potato Leafroll Virus, PLRV)。

传统的病毒检测方法包括生物学观察法、传统PCR等。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耗时、复杂、低灵敏度等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对使用ELISA和RT-PCR等技术进行马铃薯病毒检测进行了深入研究。

ELISA法是一种高效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利用抗原与特异抗体结合,通过比色反应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病毒。

ELISA方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且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

针对马铃薯病毒检测,研究人员首先制备了目标病毒的抗原,并将其与马铃薯样品中的病毒结合,然后添加酶标记的二抗,形成抗原-抗体-酶标记-底物复合物。

最后,通过添加酶底物,观察是否有颜色反应产生。

ELISA法不仅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而且可以批量检测多个样品。

但是,ELISA法的敏感性对样品前处理和样品质量要求较高。

与ELISA法相比,RT-PCR法可以在基因水平上对目标病毒进行检测。

RT-PCR法首先需要提取马铃薯样品中的总RNA,然后通过反转录将RNA转化为cDNA,再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PCR反应中使用特异引物,使得目标病毒的RNA序列扩增得到特异性产物,经过电泳分析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目标病毒。

RT-PCR法具有快速、准确、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等优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多个样品进行检测。

但是,RT-PCR法技术门槛较高,操作复杂,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和设备。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食用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造成产量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马铃薯的病虫害,需要了解其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一、病害1. 马铃薯晚疫病:这是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由疫霉菌引起。

病害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小而深绿的斑点,逐渐蔓延并形成灰黄色带纹的斑块,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制度、病害监测和合理使用药剂等。

3. 马铃薯黑腐病:这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马铃薯的地下茎。

病害初期,感染部位出现浅褐色斑点,随着病程的发展,斑点变为黑色,逐渐蔓延并导致地下茎腐烂。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健康种薯、增强栽培管理、定期清除病残茬等。

二、虫害1. 马铃薯蚜虫:这是最为常见的虫害之一,主要为马铃薯的叶蚜和毛蚜。

蚜虫主要吸食马铃薯的汁液,导致叶片黄化、卷曲、畸形等现象,并会传播病毒病。

防治措施包括早期发现并采取控虫措施,增加天敌的数量,定期清除病虫害发源地等。

2. 马铃薯象甲:这是一种地下害虫,主要以马铃薯的地下茎和地下部分为食。

害虫钻入地下部分,导致马铃薯腐烂、凹陷等现象。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清除病残茬、增加天敌、土壤处理等。

3. 马铃薯斜纹夜蛾:这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害虫,主要以马铃薯的叶片为食。

害虫的幼虫会在叶片上留下不规则的蛀斑,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大面积落叶。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黄板诱捕、增加天敌、药剂处理等。

综合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抗虫的品种,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加强田间管理,定期巡视和监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 合理施肥和灌溉,加强农田的管理,保持土壤肥力和湿度平衡。

4. 定期清除病虫害发源地,减少虫害传播和病菌繁殖的机会。

5. 增加天敌的数量,通过释放天敌或采取其他方式吸引天敌来控制害虫。

6. 合理使用农药,按照使用说明和技术要求进行农药处理,防止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通过合理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马铃薯的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

薯类病害简介

薯类病害简介

薯类病害简介薯类作物包括甘薯和马铃薯。

全世界已报道甘薯病害50多种,我国已发现近30种。

发生普遍而危害较重的有:甘薯黑斑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瘟、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软腐病等。

甘薯黑斑病于1937年从日本传入我国东北后,逐渐自北向南蔓延,在甘薯生产上造成巨大损失。

甘薯瘟于1940年在我国广东信宜县首次发现,随后在我国南方的一些省(区)传播危害。

甘薯根腐病是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曾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猖獗危害。

到20世纪80年代甘薯瘟、甘薯根腐病通过利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和加强检疫的综合措施有效地减轻了损失。

近年来,某些甘薯产区,甘薯线虫病猖獗危害,多数地区濒临绝产。

我国甘薯产区按自然区域划分为5个薯区,各区病害发生不太一致。

北方春薯区。

以黑斑病、茎线虫病和软腐病为主,蔓割病和皱缩花叶病也有发生。

黄淮流域春、夏薯区。

以黑斑病、根腐病、茎线虫病和软腐病发生危害较重,根结线虫病、蔓割病、紫纹羽病、镰刀菌干腐病、皱缩花叶病毒病等在局部地区也有发生。

长江流域夏薯区。

以黑斑病、干腐病为主,甘薯瘟、蔓割病、紫纹羽病、镰刀菌干腐病、皱缩花叶病毒病在局部地区有所发生。

南方夏、秋薯区。

以甘薯瘟、疮痂病和黑斑病为主,蔓割病、丛枝病、根结线虫病、皱缩花叶病毒病、紫纹羽病等在局部地区发生。

南方秋、冬薯区。

以甘薯瘟危害最重,疮痂病、丛枝病、紫纹羽病、黑斑病等病害也有发生。

全世界已报道的马铃薯病害有近百种,在我国危害较重,造成损失较大的有15种。

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大致可分为4类,各种植区病害的种类和分布有所不同。

一季作区。

包括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主要病害有晚疫病、花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黑胫病、环腐病和丝核菌病等。

四季作区。

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疮痂病、早疫病等。

冬作区。

包括华南诸省,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晚疫病偶有发生。

多种种植区。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西南诸省,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癌肿病和粉痂病等。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病原:
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简称PVA)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简称PVY) 马铃薯S病毒( potato virus S简称PVS) 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简 称PLRV)
三、皱缩花叶病病原
• 皱缩花叶病由马铃薯X病毒(PVX)和马铃 薯Y病毒(PVY)两种病毒复合侵染所致。 • PVX:呈线条状,长480~580纳米,寄主 范围广,钝化温度60℃,稀释限点为10000 倍,体外保毒期2~3个月。传染方式为汁液 摩擦传染。 • PVY:粒体呈弯曲长线状,长730纳米,宽 10.5纳米,钝化温度52 ℃,稀释限点为 1000倍,体外保毒期24~36h。传染方式包 括汁液传染、蚜虫传染。
六、防治和控制措施
• ⒉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
较抗皱叶花叶病的品种有白头翁、北京黄、阿果、 和平、渭会2号、克新1号等。较抗卷叶病的品种 有马尔卓、燕子、阿奎拉、渭会4号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工程抗病毒育种
六、防治和控制措施
• 3、加强栽培防病
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精细整地, 高垄或高埂栽培。生长期及时中耕除草和 培土,适时浇水,严防大水漫灌。 高垄深耕,加强肥水管理。
一、皱缩花叶病症状
• 马铃薯皱缩花叶病发病叶片出现深浅绿色 不均匀病斑,叶尖向下弯曲、皱缩,全株 矮化,叶片、叶脉及叶柄生有黑褐色坏死 斑,使叶柄及茎变脆。病害严重时,全株 发生坏死性叶斑,叶片严重皱缩,自下而 上枯死呈垂叶坏死症状,顶部叶片严重皱 缩斑驳。
皱缩花叶病主要是由带病毒种薯传播病毒,病株产生的种
六、防治和控制措施
• ⒈建立无病种薯繁殖体系
首先,检查种薯是否带毒,检查方法有: (1)血清学检查法 (2)cDNA探针检查方法 (3)RT-PCR检查方法 (4)核酸斑点杂交(NASH) 然后,选用无病毒种薯,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 建立无病种薯繁殖体系 种子田地点与生产田和蚜虫寄主作物有50米以上的隔离区。 播期选择应避开蚜虫活动高峰期,使蚜虫活动高峰与马铃薯 感病敏感期错开,并经常施药治蚜。

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pptx

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pptx
决定卷叶病发生轻重主要是蚜虫。在气温低、湿度高、多风雨 的地区,对蚜虫繁殖不利,发病就轻;在海拔较高的山区,由于夜 间温度低湿度高,不利于蚜虫生长繁殖,发病也轻;天气干旱、高 温,有利于蚜虫生长繁殖的,发病则重。土温高、营养不良会加重 病情。
第17页/共22页
二、马铃薯病毒病防治和控制 措施
⒈建立无病种薯繁殖体系 选用无病毒种薯,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建立无病种薯繁殖 体系。 种子田地点与生产田和蚜虫寄主作物有50米以上的隔离区。 播期选择应避开蚜虫活动高峰期,使蚜虫活动高峰与马铃薯感 病敏感期错开,并经常施药治蚜。 2.选用抗病或耐病丰产良种 针对当地病毒种类,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耐病品种。
第19页/共22页
4.药剂防治 及时防治蚜虫等传毒媒介,特别是留种田更要加强防治。在 齐苗后或在田间蚜虫发生初期,即应施药。药剂可选用5%啶虫脒 乳油亩用20~30毫升,或200克/升吡虫啉可溶液剂每亩10~15 毫升,兑水40~50公斤喷雾。 5.加强栽培管理 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加强培土,合理施肥,增施磷钾 肥,提高植株抵抗力显著减轻病害。留种田要及时拔除病株,以 清除田间毒源。
(二)、条点病毒病(重花叶) 1.症状
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 病株初现花叶斑纹后形成黑色的坏死条斑,叶片由下向上 逐渐下垂而干枯。叶片显著皱缩,块茎极小。
第6页/共22页
2.病原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 病毒颗粒呈弯曲长线状,失毒温度52 ℃,稀释终点1:1000 ,体外保毒期24-36小时。
第18页/共22页
3.采用无毒种薯 建立繁殖无毒种薯基地 超级原种田应设置在高海拔的冷凉地带,一般生产田可通过夏播 获得无病种薯,种薯基地要远离一般马铃薯生产田,并加强治虫防病 等措施。 有条件的地区可推广马铃薯植株的茎尖培养脱毒方法,即根据大 部分病毒不能到达马铃薯植株生长点细胞中的原理,采用茎尖培养脱 毒方法可获得无毒的马铃薯植株,能有效地控制病毒病。 还可采用实生种薯脱毒。研究证明,三种病毒病都不能通过种子 传染,故利用实生种子直播法可获得无毒的块茎。

马铃薯主要病害、病毒与虫害识别与防治

马铃薯主要病害、病毒与虫害识别与防治

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明显;薯块切开后,薯肉
形成淡褐色不规则形的小斑点;晚疫病还可使马铃薯
在存贮期间大批腐烂。
1、马铃薯真菌性病害
晚疫病
防控措施
前期喷洒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大生M-45; 后期喷洒内吸性杀菌剂阿米西达、安克锰锌、金 雷
多米尔锰锌、甲霜灵锰锌; 多次喷施,一般7天1次,轮换用药; 阴雨连绵的天气,增加喷药次数和用药量;
1、马铃薯真菌性病害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
症状: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的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幼芽、 茎基部、匍匐茎及块茎。幼芽出土前染病腐烂,造成 缺苗,影响产量。
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紫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生 出大小不等(1至5毫米)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 菌核;病情严重时,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 曲。
2、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马铃薯疮痂病
防控措施:
在块茎形成和膨大阶段维持较高的土壤水分以保 证马铃薯良好的长势。避免种植有疮痂的种薯。避免 重复种植马铃薯或其他易感疮痂病的作物,例如红甜 菜叶、甜菜、萝卜、甘蓝、胡萝卜、欧洲萝卜(该病 对这些植物影响不大)。采用抗疮痂品种对于防治该 病非常有效。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
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 虫害
一、前言
二、病害分类

马铃薯真菌性病害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马铃薯病毒性病害

其他非病原性因素造成的危害

马铃薯主要虫害
一、前言
危害马铃薯的病虫害有300多种,但并不是所有的病虫 害都会造成马铃薯严重减产。
马铃薯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 由真菌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马铃薯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马铃薯的栽培面积逐渐扩大,但是病虫害却成为马铃薯产量稳定的主要障碍。

掌握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出发,详细介绍其综合防治措施。

一、马铃薯主要病害1.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类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侵袭马铃薯的叶片和茎部,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晚疫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选择抗病品种或优良品种进行种植,保持马铃薯的密植状态并加强通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根,采用轮作种植,及时进行病害防治。

3. 马铃薯黑心病马铃薯黑心病是由霍乱杆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侵袭马铃薯的茎部和块茎,导致马铃薯内部出现黑斑,影响食用和销售。

黑心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选择健康种薯进行种植,严格控制地块水分,合理施肥和灌溉,避免土壤板结,及时清除病害部位。

三、马铃薯综合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抗虫品种选择抗病抗虫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和虫害的侵袭。

2. 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的通风透光,合理施肥和灌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根,避免土壤板结。

3. 化学药物防治及时发现病害和虫害,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避免使用超标肥料和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地块轮作通过对地块进行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和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马铃薯种植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只有加强对马铃薯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才能够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稳健发展。

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1 马 铃 薯 主 要 病 毒 病 的 症 状 表 现 及 传 播 途径
病毒 病是 由马铃 薯过 滤 性病 毒 引起 的 ,一般 花 叶病毒 和卷 叶病毒对 马铃 薯危 害较 重 。 11 马铃 薯 普通花 叶病毒 ( V . P X) 此病 毒在 自然界 分 布很 广 ,一 般可 导 致 马铃 薯
T e man p t t i s d s a e n l d d c mmo s i i s e ee mo ac vr s i s S,vr sA,vr s M n e fr l h i oa o vr ie s si c u e o u n mo ac vr ,s v r s i i ,vr u u u i u iu a d l a l o
童 舛姨 琅t
22 第 期 0 年 7 1
马 铃 薯 主 要 病 毒 病 的 症 状 及 防治 措 施
刘玲 玲
( 定西 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生化 系 7 30 ) 4 0 0
摘 要 :病毒 病是危 害 马铃薯 的主 要病害 之 一,在 全球 广 为传 播 。马 铃 薯 主要 病 毒 病有 马铃 薯 普
L U L n —i g I ig l n
( eat etfBohmsy Dnx ece o ee G nuPoic 4 00 Dp r n i e ir , i i ahr C lg ,as rv e73 0 ) m o c t g T s l n
Ab t a t iu ie s a n ft e mo ts v r oao d s a e n a e n w d s ra l p e d d t h h l r . sr c :V r s d s a e w s o e o s e ee p t t ie s s a d h s b e i e p e d y s ra e o t e w o ewo l h d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但其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对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病害(一)晚疫病晚疫病是马铃薯上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由真菌引起。

其主要病原体为卵菌,寄主范围广,具有很强的侵染力,且在适宜的环境下会迅速扩散。

感染后,马铃薯叶片出现不规则形状的褐斑,最终导致叶片枯死,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

综合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合理轮作:避免连作马铃薯,可通过与其他作物轮作,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化学防治:在病害高发期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等进行喷洒,减少病害的侵染。

(二)普通赤霉病普通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侵染马铃薯地下部,尤其是块茎,给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带来较大损失。

感染后,马铃薯块茎表面会出现红褐色或黑色的赤霉斑点,严重时导致块茎腐烂,丧失食用和种植价值。

二、虫害(一)马铃薯蚜虫马铃薯蚜虫是马铃薯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危害严重。

其卵、若虫和成虫均能吸食马铃薯茎叶汁液,导致叶片萎缩、枯黄甚至死亡,严重时可影响整株植株的生长,从而减产减收。

综合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引进天敌天蛾科昆虫或捕食性天敌等天敌生物控制蚜虫数量。

2. 合理施肥:避免使用过量氮肥,保持马铃薯生长平衡,减少蚜虫的危害。

3. 化学防治:在虫害高发期使用有效的杀虫剂进行喷洒,控制害虫的数量。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而且病虫害之间相互影响,防治起来十分复杂。

综合防治措施对于有效控制病虫害、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至关重要。

在实际种植中,农民朋友们要注意多方面的防治工作,在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溉管理的基础上,选择抗病虫品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坚持田间管理,减少病虫侵害,确保马铃薯的良好产量和品质。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病虫害的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常常受到威胁。

因此,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对于马铃薯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1. 红皮病红皮病是由青霉菌引起的病害,常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下发生。

病菌侵入块茎,使其表面产生黄棕色或黑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变红或橙黄色,块茎纹理明显。

对于红皮病的综合防治,首先应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植,避免排水不良,及时除草、翻耕,保持地表干燥通风,控制田间害虫的数量。

2. 晚疫病晚疫病是由土壤中的根癌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针对马铃薯植株的地下部分,病菌可在土壤中长时间存活,因此旋作非常关键。

此外,还要注意清洗及消毒种薯,以及使用农药等控制措施。

若病情已经较为严重,应立即销毁受感染的植株和残留物,避免病菌扩散。

3. 马铃薯甲马铃薯甲是马铃薯栽培中非常常见的害虫,幼虫与成虫均为杂食性,会在马铃薯植株中进行饵食。

为了综合防治马铃薯甲,必须采用一系列综合的控制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料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在植株周围设置黄色陷阱,以防成虫在周围滋生、在药物使用时注意不要使用诱发抗性的农药,并合理施用除虫剂。

马铃薯旋木虫通常是在夏季进行繁殖,幼虫主要饵食马铃薯根系和白薯,对其发育和品质影响极大。

为了防治此类害虫,农民应该在发现虫卵、幼虫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也可以在收获后将受感染的部位进行剪除,在田间广泛使用农药,以控制虫害的发生。

总之,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农业作物,而病虫害是制约其生产的主要因素。

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马铃薯产生重大损失,并确保其生产稳定性和产量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症状还可分为局部或系统症状。局部症状出现在接种的部 位或初侵染的植株部分。
• 三、影响马铃薯侵染和症状发生的因素
• (一)寄主基因型(Host genetype)
• 马铃薯普通栽培种亚种(tuberosum)和马铃薯安第斯亚 种(andigena)上的马铃薯卷叶病毒(PRLV)的表现。
• 在某一特殊的病毒侵染的栽培品种没表现出症状,可能是 受寄主基因型控制。受侵染而无症状的植株,对其产量无 显著的影响,这种情况称为耐病性(toletance),受侵染 的植株称之为无症状带毒者(asymptomatic carrier)。
•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症状类型(俗称马铃薯退化类型)有 花叶、卷叶、束顶、矮生四个。花叶类型中有各式各样花 叶症状,其致病毒原复杂。而另三个类型(卷叶、束顶、 矮生)的病原虽较单纯,但常与花叶型的病毒复合侵染, 呈综合症状。其中矮生型病株,除某种病原的特定症状外, 有时一些抗病性弱的马铃薯品种,如果被多种病原侵染, 发病严重,导致植株生育停滞,从而造成植株矮缩现象。
• 其他原因也能引起类似病毒病症状,如遗传异常、非虫害 和病原引起的生理异常以及由其他虫害或致病因子引起的 异常。
• 大多数情况下,病毒通过受感染植物所表现的症状而表达。
• 马铃薯受病毒侵染后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症状,这些症状的 发生取决于受病毒及其株系侵染的植物基因型,病毒与寄 主发生反应时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因素很多,包括自然 条件,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生物因素。
• (六)形状、质地等的畸形
• (Deviations of shape,texture,etc)
• 1.纺锤形块茎(Spindle tuber) • 2.过长(Elongation) • 3.气生薯(Aerial tubers) • 4.过度生长(Overgrowths) • 5.开裂(Cracking) • 6.软化(Flaccidity) • 7.对数量和大小的影响(Effect on number and size)
• (五)植株整体异常
• (Deviation in the general aspect of the plant)
• 1.矮缩(Dwarfing) • 2.矮化(Stunting) • 3.衰弱(Weaknes) • 4.簇生(Bunchiness) • 5.丛枝(Witches-broom)
• (七)块茎坏死(Tuber necrosis)
• 1.坏死的形状(Necrosis patterns) • 2.坏死斑(Necrotic lesions • 3.网状坏死(Net necrosis) • 4.内部坏死(Intemal necrosis)
• (八)幼芽的影响(Effcts on sprouts)
• (三)叶柄着生角度异常 • (Angle of petiole deviation)
• 1.直立性(Erectness) • 2.偏上性(Epinasty)
• (四)叶片坏死(Foliage necrosis)
• 1.顶端坏死(Apical necrosis) • 亦称之为向顶坏死(Acronecmsis)。 • 2.系统坏死(Systemic necrosis) • 3.脉坏死(vein necrosis)
• (二)形状、大小或结构的异常
• (shape,size or structure deviations) • 1.小叶(Little leaf) • 2.卷叶(Leafroll) • 术语“卷叶”(Leafrolling)也用于这一症状。 • 4.畸形叶片(Leaf deformation) • 5.皱缩(Rugosity) • 6.革质叶片(Leathery leaves) • 7.突起(Enations)
• 一、马铃薯病毒病症状
• 对马铃薯而言,通常要根据发生病毒侵染时作物在生 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来判断两种类型的症状,一种植 物在生长期受感染(初期感染)会发展成初期症状; 这样受感染的块茎携带着病毒,当再次种植时,在生 长早期就会显示病害症状(继发感染植物),这叫做 继发症状。初期症状和继发症状也常用于表示其他病 害发病的连续步骤。
• 1.线状芽(Wiring) • 2.芽坏死(Sprout necrosis)

• 二、马铃薯病毒病症状类型
• 对马铃薯而言,通常要根据发生病毒侵染时作物在生命周 期中所处的阶段来判断两种类型的症状。一种植物在生长 期受感染(初期感染)会发展成初期症状。这样受感染的 块茎携带着病毒,当再次种植时,在生长早期就会显示病 害症状(继发感染植物)。这叫做继发症状。初期症状 (primary symptom)和继发症状(secondary symptom) 也常用于表示其他病害发病的连续步骤。
项目三 马铃薯主要病毒
• 知识目标
• 1.掌握感染马铃薯的主要病毒的种类。 • 2.了解每种病毒的病原症状特点、分布及危害、被侵染的
品种及寄主范围、传染途径及病原、病毒鉴定方法。
• 能力目标
• 1.能够掌握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 2.能够掌握马铃薯主要病毒分离纯化的鉴定方法等。
任务一 马铃薯病毒病症状及类型
• 下面具体的对在马铃薯上观察到的症状给予简单的描述, 但不涉及发病原因。其中又分为两种:在茎和叶上肉眼可 见的变化(Macroscopic alterations in stems and leaves)和 块茎上肉眼所见的变化。
• (一)颜色异常(Color deviations)
• 1.明脉(Vein clearing) • 2.花叶或斑驳(Mosaic or mottle) • 沿脉变色(Vein bandling) 脉间花叶(Interveinal mosaic • 3.黄化(Yellowings) • 褪绿(Chlorosis) 杂斑花叶(Calico) • 奥古巴花叶(Aucuba) 黄纹(Yellow patterns) • 黄脉(Vein yellowing) • 4.异常着色(Abnormal pigmentation) • 花青素沉集(Anthoc Ⅶ ncscence)青铜病(Bronz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