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版
请你试着把风画的课本77页。
请看这位同学画的风。
(展示较好的图画)
同学们画的风都不错,你能有办法让人感受 到周围空气的流动吗?
扇子摇摆,带动周围空气流动,形成了风,使人感觉到凉快。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 制造风吗?
空 气流动形成了风。想办法让空气流动。
(伴随回答出示答案。)
怎么知道风来了?
请大家根据图片说一说。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讨论并回答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回Hale Waihona Puke 问题回答问题讨论并回答
画风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讨论并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让学生小组内探究,讨论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合作 交流,用实验的办法证明,空气比水轻,让学生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的事实来证明。
巩固提升
1、填空题
答案:
(1)氮气,氧气,二氧化碳(2)风
(3)轻(4)自然人为
(伴随学生回答,动画出示答案)
2、判断
答案:√√✘√✘
3、简述空气是什么样的?
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透明的,比空气重的气体。空气会流动。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伴随学生回答,动画出示答案)
回答问题
2、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3、空气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相同: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生物离不开。
不同: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很轻。
水:看得见,摸得着,较重。
板书概括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

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知活动。

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背景:《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五课。

前面四课的研究主题是水,从第五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空气方面知识也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认识学习。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二)过程和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对空气和水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装水的水槽、80毫升的烧杯一只、一个透明塑料袋、一根吸管、一只气球、一把小纸扇、一块抹布。

教师准备:一筒透明塑料食物袋、学生材料一套、两张气泡图及活动记录表。

教学流程: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比较水和空气→拓展延伸(10分钟)(16分钟)(13分钟)(1分钟)教学过程基础设计个性化设计一、我们知道的空气1、(教学开始教师出示盛有水的烧杯)问:烧杯里有什么?(教师把水倒掉)现在这个烧杯怎么样了?学生回答杯子里没水了,杯子里空了,杯子里有空气。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空气是存在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空气有流动等特性。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过探究活动的过程,认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一般特性。
教学难点
如何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从而发现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展示、介绍气泡图。
3、小组合作完成气泡图,看看通过你们的合作,能让它长出多少小泡泡。
4、师巡视,并指导。
5、评价:小组行为及气泡图填写情况。
本次活动应重点关注:
学生是否正确掌握气泡图的填写方法。
1、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2、小组合作,正确填写气泡图。
3、认真倾听评价。
1、了解学生对空气的认知情况。
1、让学生认识空气有重量,空气比水轻。
2、初步树立对比实验变量与不变量的概念。、
5、空气的流动
1、缓慢倒水、引导学生观察:这水现在在怎样?
2、水可以流动,空气会流动么?
3、你有没有证据来证明或者说你观察到过什么现象证明空气在流动?
4、你能不能让你的伙伴感受到风?
5、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利用空气流动来为我们服务?
三年级孩子的在面对新知识得态度是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对科学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经常会自发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兴趣或疑问,从而引发其探究的需求和愿望这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另外,三年级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观点;通过互动、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加深对科学概念或原理的理解设计理念.
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课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筋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对人类及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但对于空气的成分及作用了解不多。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空气,理解空气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各成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增强学生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的存在。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蜡烛、火柴、玻璃杯、水、澄清石灰水等。

2.课件:空气的成分及作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污染及保护空气的措施,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空气、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空气质量。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空气,了解空气质量,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8.板书(随课堂教学进行)教师在板书上呈现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成分,知道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3. 空气的重要性: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4. 空气质量与健康:PM2.5、臭氧、甲醛等有害物质。

5. 保护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感知。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讲解空气的组成: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介绍氮气、氧气等成分。

3. 探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观察空气的颜色、味道和气味。

4.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讲解呼吸、燃烧等现象。

5. 分析空气质量与健康:介绍PM2.5、臭氧等有害物质的影响。

6. 讨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等。

7. 总结课程内容: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的基本性质、成分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建议的创新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如气球、塑料瓶、澄清石灰水等。

3. 准备空气质量数据和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第5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5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空气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物体,它同我们关系密切,但是空气又不同于有形可见的其它物体,学生不能直观地感知它的存在,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的认识只留在知识层面,仅仅知道有这样一种物质,它是用来呼吸的,对于其它的特点,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借助于其它媒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体验、游戏和活动中展开对空气的探索,在实践中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对人类十分重要,人类的很多活动都要依靠空气。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是可以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空气的成分主要是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气体。

过程和方法:借助其他媒介,感知空气的存在并经历探究空气真实存在的过程;交流空气的组成和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形成爱护植物、保护空气和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认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作用;【教学难点】如何借助其他媒介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空气的特点。

1.吹气球比赛。

出示气球,请几名学生到讲台,进行吹气球比赛的游戏。

通过吹气球比赛,让学生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板书:空气。

2.提出问题。

那空气是什么样子的呢?3.感官体验。

引导学生借助手、眼、口、鼻等感官感受初步感知空气,体验“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等特点。

4.小结过渡。

引导学生通过看、摸、闻、尝等对比方法来学习了解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形状等特点。

进一步用问题激趣,空气还有什么秘密呢?赶快把它抓过来研究一下。

三年级科学上册 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新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新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新版)教科版1、能运用多种感官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能借助身边常见的物体(如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等,来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相互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能尝试说出所感悟的科学道理。

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存在与我们的周围。

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水槽、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烧杯、纸张、锥子、去底的矿泉水瓶等。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4人一组):保鲜袋4个、扇子1把、气球4个、海绵1块、粉笔1支、干燥的碎砖块1块、混泥土1块、乒乓球一个、水槽1个、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1个、烧杯1个、锥子1个。

课时安排: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猜谜引入1、谈话: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看谁会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打一身边的事物。

2、谈话: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用身边的材料来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

(板书课题:周围的空气)猜谜根据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设计猜谜的形式作为教学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找空气活动1: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用扇子感受空气的存在。

1、谈话:老师在每个实验桌上准备了几个袋子,你们能不能抓住一袋空气?在收集的过程中,运用我们学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空气。

2、提问:刚才同学们抓了空气,肯定有很多的发现,谁来说说,你们都发现了空气的那些特点?3、谈话:拿出你们的1号实验盒。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水、彩笔、胶带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基本成分:讲解空气的基本成分,如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并介绍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 观察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周围的空气,如闻气味、观察颜色等,并交流分享观察结果。

4. 实验:分组进行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如用气球、塑料袋等工具收集空气,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用彩笔在塑料袋上描绘空气中的稀有气体等。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认空气的基本成分和体积分数。

6. 保护空气: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从自己做起,如节约用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7. 作业:布置关于空气成分的观察和实践作业,如观察家中空气的变化,尝试用植物净化空气等。

8. 板书设计: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六、教学延伸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者如何监测空气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安全和准确性,确保实验成功。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八、评价建议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正确操作实验工具。

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三年级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出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新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五课时。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相对旧版,新版把水和空气放在一个单元,第5、6、7课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并把空气和水联系起来对比观察,这一课也是这样,而且内容丰富了不少。

教材上的每个实验设计有水也有空气的观察,编者是独巨匠心的。

《水》在老教材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认识的,《空气》则是三年级下册来学习的,在新教材中和空气合并在一个单元里,这样对于空气的认识更有帮助,且三年级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放在一起来探究更为系统。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

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

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不论是新老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学习内容、观察对象有所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认知起点:《科学》课中的实验活动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篇一: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内容分析: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背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

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

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不论是新老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学习内容、观察对象有所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具: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2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空气的成分、比例以及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此外,学生还能了解到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组成,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认识不足,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认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比例和性质;学会用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空气质量对健康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组成及其比例2.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3.实验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数据分析法进行教学。

2.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水、集气瓶、澄清石灰水、硫、铁丝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哪些组成?它们有什么性质和作用?”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多媒体呈现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让学生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操练(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巩固(10分钟)1.教师提问:“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是多少?它们有什么性质和作用?”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密度、可压缩性等。

3. 空气的重要性:生物呼吸、燃烧、气候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们周围的空气》。

2. 实验器材:气球、水槽、玻璃管、蜡烛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 实验演示: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鉴别。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提升: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呼吁学生保护空气质量。

6. 课后作业:布置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

7. 课堂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学家或环境科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空气和气候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局或气体工厂,实地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

3. 开展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让学生参与实地采样和数据分析,提高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空气,关爱环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2. 空气的重要性3. 保护空气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成分,空气的重要性,保护空气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空气成分图、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

3. 课件:空气成分动画、空气污染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空气成分图,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

2. 探究空气成分: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基本成分。

3.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讨论空气对人类、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4. 空气污染及防治: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5. 保护空气,从我做起: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八、作业布置:1. 绘制空气成分图。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空气的短文。

九、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污染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十一、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十二、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十三、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相关资料。

2. 图书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环保等方面的书籍。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了解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空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组成和性质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如用不同的试剂与空气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试剂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性质、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图片和视频。

3.分组讨论材料:各组准备空气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吗?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教学课件呈现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让学生观察空气的这些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空气。

3.操练(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组成。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用具。

第5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第5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5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空气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物体,它同我们关系密切,但是空气又不同于有形可见的其它物体,学生不能直观地感知它的存在,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的认识只留在知识层面,仅仅知道有这样一种物质,它是用来呼吸的,对于其它的特点,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借助于其它媒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体验、游戏和活动中展开对空气的探索,在实践中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对人类十分重要,人类的很多活动都要依靠空气。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是可以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空气的成分主要是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气体。

过程和方法:借助其他媒介,感知空气的存在并经历探究空气真实存在的过程;交流空气的组成和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形成爱护植物、保护空气和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认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作用;【教学难点】如何借助其他媒介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1.师: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也有人说地球其是一个“气球”,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称它为气球吗?生:因为地球表面上百分之白的面积都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2.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你们了解空气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板书课题)二、创设情境,找空气并说说空气的特点1.师:大家都说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空气,现在老师让你们用最快的速度用塑料袋找到空气,你们怎么做?谁来说说?生:我们拿袋这么一兜,袋子就鼓啦,说明里面都是空气2.师:那好,同学们就都来试一试!3.师:你们看,老师也很快的找到了,我把袋口轻轻一拧,空气就跑不出来了!4.师:现在,你们仔细观察你们找到的空气有什么特点?生:看不见、摸不到、无色、无味、透明、很轻。

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优质版1

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优质版1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出自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5课。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进而无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

空气的存在, 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 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

在本课,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这将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的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性的理解。

【教学设计理念】1、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2、科学课堂回归生活。

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学情分析】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

这些将造就空气的教学有相当的难度。

而《科学》课中的实验活动是孩子们所喜欢的一项活动,孩子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动手,借助媒体,用各种器官进行观察,但对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的能力还很薄弱。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2、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对学生进行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这一常见的物质,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物质的认识,也已经从固体、液体扩展到了气体。

但是,对于空气这一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对空气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基本性质。

2.实验操作的技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片、火柴、蜡烛等。

2.教学多媒体: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空气”,教师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的存在和一些基本性质。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时,烧杯内是否有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烧杯内有水雾产生,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空气还包含哪些物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空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作用。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它包含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气对我们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课程目标•了解空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空气的特性和成分;•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教学准备•教材: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工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点播PPT《大气的奥秘》,通过PPT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层、空气、气候等概念;2.出示实物模型:一个充满彩色糖粉的气球,通过实物模型展示空气的重要特性,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空气的存在。

讲解环节1.讲解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其他气体等;2.讲解空气的特性:不可见、无质量、有压力、可流动、易受污染等;3.讲解空气的重要作用:提供呼吸、促进燃烧、驱动风等;4.介绍空气污染的危害: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对环境的破坏。

操作环节1.学生分成小组,依次完成小组任务:观察周围的空气质量,描述其特点并记录;2.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有关空气的实验器材,通过实验理解空气的特性;3.根据所学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发挥创意,在班级内制作一份有关保护环境的海报。

总结环节1.汇报小组任务中观察到的空气质量情况;2.展示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通过展示让学生对空气的特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3.师生共同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提倡环保理念。

课后作业1.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写一份心得体会;2.思考受到空气污染的对自己、对环境的危害,写下自己对此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环节,先让学生有了对大气、空气及气体这些概念的初步认知,再详细介绍了空气的成分、特性和重要作用以及空气污染的危害,让学生对空气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操作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制作实验器材、创作海报等方式,深入理解了空气的特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总结环节,汇总小组任务,展示实验器材等,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学习。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背景: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

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

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不论是新老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学习内容、观察对象有所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具:
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

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又眼,谈谈感受。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学生能回答出“空气”,则顺利地引出课题。

方案B: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

(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

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

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

学生说,教师运用实物投影或小黑板整理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三、空气存在吗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可以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另外三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设想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有以下几种,教师可适当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点拔。

①用透明塑料袋装空气,使空气鼓起来。

②用吸管往水里吹气。

③把玻璃杯倒扣水中。

④吹气球……)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

(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
例。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回顾水的特点;
→相同的地方;
→比较不同。

(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然后把它们填写到课本77页。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利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3、探究空气比水轻
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

(对于感觉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

设想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有以下几种:
①装一杯空气(空杯子)与水比较轻重。

②装一袋子空气和一袋子水来比较。

③延伸“空气存在”的实验:把玻璃杯倒扣水中,倾斜杯子,可以看到气泡从杯口向上跑出。

④延伸“空气存在”的实验:用吸管往水里吹气,气泡向上冒。

⑤延伸“空气存在”的实验:把吹好气球压入水中,气球向上升……)
4、空气的流动
①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在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悄悄把花露水洒到讲台桌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还可请一位学生上台吹泡泡,让大家通过观察泡泡的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

★或师生合作点燃生日蜡烛,观察火焰与烟的流动。


②动手画一画风。

③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五、总结与延伸
1、回到课前的气泡图,看看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吗。

2、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探究?
下节课我们想研究什么?
教学反思:
1、以旧带新,在学生原有的的生活经验、经历基础上,设计与课题直接关联的实验活动。

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将是在课题的引出,空气
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充分体验和感悟。

科学课的教学强调动手,更强调动脑。

在引导学生活动时,始终不能忽视学生的思考活动。

在各层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始终要让学生伴随着思维的参与。

随着学生所获得的事实的增多,希望学生的思考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有深度。

本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所观察到的现象来分析空气的性质,并要求他们用文字的方式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很好的使学生保持思维与活动同在,否则活动会仅停留在“玩”的层面。

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课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筋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