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60de31914791711cc79172b.png)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
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
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现代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和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b2df9c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3.png)
现代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章:概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础,也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入手,探究现代化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现代化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是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基础,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理论,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理论。
其中,城市空间结构是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关乎城市形态、功能区划、交通流线等问题,要求考虑城市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注重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
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既包括常规的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规划等,也需要迎合新形势下出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智能城市等新模式。
第三章:现代化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实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以广州为例,广州“五中心一区”的规划构想,旨在打造东亚城市副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产业中心、传媒中心和国际化商务区,让广州成为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运动等方面的中心城市。
此外,在城市容貌、交通网络、公共服务等方面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造升级。
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它的规划与设计成为中国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代表之一。
在各类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依靠数据支持,选取科学的建筑和材料、使用高科技设备、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是现代化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主流趋势。
第四章: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现代化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将更注重于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文化城市”、“商务城市”等新型城市模式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在未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政府、企业、市民等利益方将共同参与,协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各种利益关系。
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
![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https://img.taocdn.com/s3/m/6fb241b0fd0a79563c1e7278.png)
.
C at fh wUrai , hrr e e o t Ne bns 成为新城 m)
市主义的宣青与指南 。
2 新 城 市 主 义 的 基 本 思想
与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思想运动一样 . 新城市 主义也是针对社 会发展过程 中所 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而提 出来的一套 改革 与解决主张 。由于是起源于建筑设 计师群体 ,困而就决 定了新城 市主义 的 视 角与基本思维逻辑 :分析社会发展现
维普资讯
蠖
到
研
究
P a nig R ve ln n e iw
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 、理想与现实
王 慧
【 摘要l “ 城市主 义”是 19 年 代以 新 90
后 西 方 国家 兴起 的并 且 已 日趋 主 流 化 的
r 垒社会对于都区蔓延以及城市与社会发 展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甚至在州 臣 总统 竞选活动 中. 反对蔓延 .重整城市,建 立真正的社区 的新城市主义主张 也成
新城市主义者旗帜鲜 明地 向郊区化 无序蔓延 宣战” 以作郊区化蔓延的 终 , 结者”为己任 他们用犀利的文字对都区
的社会两极分化 、 贫富隔离 与种族藩篱,
环境恶化 、 田与原野的消失、 农 建筑遗产 损毁等 , 都是内在相互联 系着的。 这些问 题 的产生固然有着更广 阔复杂的背景因 素 .但都 可H直接或 间接地 归咎到二战 之后几十年来宣 区化 无序蔓延这种增长 方式 .而错误的政策及不合理的规划设 计思维是 导致 无序蔓延的症结所 在。基
Z b r城市规划理论宗师
L o r r 。 enK i 等 e
新城市主义的人本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新城市主义的人本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318136448d7c1c708a1457b.png)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3-0089-05新城市主义的人本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丁文静 〔摘 要〕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兴起的一个重要流派。
在回顾其理论渊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本思想,并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其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人本理念;中国;城市规划〔中图分类号〕 T U984111;C91218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丁文静(198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5-10-25〔修回日期〕 2006-03-10 一 引言 工业革命时代对物质财富的片面追求,曾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并逐渐认识到物质资本仅仅是发展的客体,而人才是发展的主体。
人本理念倡导在尊重人的基础上,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的协调,最大限度及最充分地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人本理念认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不是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而是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内容的核心,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将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
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如何充分体现人本与人文关怀,实现城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城市主义运动是西方学者把人本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实践的一次成功探索。
它所表达的邻里感、人的尺度、场所精神及亲近行人等具有深刻人本思想的理论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城市建设中忽视人的情感和需求的倾向,也为我们展现了未来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新城市主义思想中的人本理念进行分析和思考,并藉此探讨“十一五”期间中国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之路。
二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缘起 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早期美国城市的空间结构十分紧凑。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价值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c4bc73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8.png)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价值孔翔【摘要】新城市主义是最近20年最具影响的城市设计思潮,它反对城市蔓延、主张回归传统城市形态,注重珍视环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有助于实现持续协调发展,这对优化城市规划特别对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具有深远影响.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和策略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我国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在城市群尺度方面,要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之间的关系,增进城市群凝聚力;在新城镇建设中,要遵循多功能、紧凑发展的原则,鼓励步行和公交系统建设,较高效率地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在新社区建设中,要塑造地方特色,并通过公共空间建设增进居民对社区和城市的归属感,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扩散和人的城镇化.【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5)002【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新城市主义;新型城镇化;城镇发展模式【作者】孔翔【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和创新战略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2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是最近二十年全球最具影响的城市设计思潮。
它起源于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日趋明显,到2010年为止,全美共有近800个已建及在建的新城市主义社区[1]1。
而国内也曾出现相关研究的热潮,主要是从步行街区和邻里设计等微观层面探讨其借鉴意义,较少关注其在宏观层面对区域规划的价值[2]。
作为对美国“郊区蔓延”现象的反思成果,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发起人虽然主要是城市设计人员和建筑师[3],但倡导的是一种综合性哲学,强调建立一种舒适、方便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式[4]。
它不仅关注城市物质空间的无序扩张,也关心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5],这就不仅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借鉴价值,也可能为创新城镇发展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以人为核心、讲求质量的城镇化,这是对传统城镇化忽视“三农”问题、空间管治不到位、创新投入不足、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放松环境监管等进行反思的新选择[6]。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2ce6c8ea0116c175f0e481d.png)
新城市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启示美国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郊区化无序蔓延,这种城市的增长方式导致了城市效率低下、内城衰退、社会生活质量退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贫富隔离与种族藩篱、环境恶化、农田与原野的消失、建筑遗产损毁等结果,为了防止郊区疯长,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新城市主义思想应蕴而生。
1.新城市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在中心城市过度集聚,导致中心区居住密度日益提高,并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中心城市的拥挤和污染迫使人们撤离原来的住区,开始向城市郊区寻求更为适宜的生活环境。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福特公司就开始大量推销价格为600美元的小汽车,这样的价格大多数美国家庭都能承受得起。
自此,美国进入了私家车的普及阶段,当时美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40%[1]。
由于在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交通模式的差异,导致美国的郊区化更加彻底和典型。
美国联邦公路计划又逐步将美国高速公路连为一体,促进汽车发展同时也使中产阶级的居住地沿公路蔓延开来。
汽车取代火车成为人们主要交通工具对郊区化的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短短几十年,郊区疯狂增长,但区域内部缺乏联系,沿道路发展的居住区也不再是传统的邻里单位,城市机能不完善,同时不断的向自然环境蔓延,破坏环境,吞噬农田和原野。
越来越多的居住、工业、商业和办公等活动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
到1970年时,全美国的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居住在市区内的人口。
[2]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规划师和设计师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反对无限蔓延的郊区化,倡导城市土地集约使用,建设紧凑城市。
2.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新城市主义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主张。
其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城镇建设基本理念分为三个层面:区域层面、城镇层面和社区层面。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fb90f36701f69e31433294a8.png)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它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又被称为“新传统主义”。
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
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新城市主义”的城镇建设基本理念分为三个层面:区域层面、城镇层面和社区层面。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
新城市主义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面对未来城市展开了丰富的构想,其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深深地贯彻在其设计思想中。
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3.1 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城市的成长发展不可能突破这一天然限定,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其次,“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二者共生共荣,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3.2 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介绍
![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ed07508b52acfc789ebc925.png)
——Shelley R. Poticha
于《新都市主义宪章》前言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个层面——区域
对于新城市主义来说,考虑区域是所有规划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规划必须 跨越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界线,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个健康发展的大区域。而许多不
城市规划相关的问题只有上升到区域层面,制定出整体的策略才能有效解决。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个层面——区域
新都市主义认为,在一个区域内的城 镇需要有一个总体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 促迚其发展。而每一个城镇内部是基本平
背景
美国郊区化还带来了城市中心衰退的问题。城市内的很多社区由于城市大规模 的郊区化、人口外迁而衰败下来。 甚至一些老的郊区都随着新郊区的丌断涌现而 衰退,城市丌断向外蔓延。
一、新城市主义的产生
背景
郊区生活模式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过于依赖汽车、缺少邻里观念、通勤 距离过长等。
一、新城市主义的产生
衡的,既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住房等生活设
施,又要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有产业支 撑。这样人们就丌会每天长途跋涉在工作 不生活乊间。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个层面——区域
新都市主义认为 ,区域内 的城市和镇都应该有明确的边界。 而城镇乊间的边界应该是农田、
生态区域等。在新城市主义看来,
这些边界和城市中心一样重要。
两种模式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简称TND模式)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交通导向开发”模式,简称TOD模式)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两种模式
TOD模式 1、丌同邻里间(区域内)利用公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cf906fa8cfc789eb162dc816.png)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提出据课题组专家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称之为“新城市主义”(NewUrban ism)。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有关房地产的命题,但实际上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与社区———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平衡时,就会发展这一问题,联系着城市发展观是否科学的大问题。
中国的城市社会并没有走过完全类似西方的“郊迁”往返的过程,但是,同样涌动着追求新城市、追求新生活的思潮。
房地产、建筑本体特质是什么,我们在与环境争空间时,是否能平衡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居文化、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能享受到良好的空气、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们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理念,从而扯起这面“新城市主义”的大旗。
城市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的确立,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最好的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加速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
但是这种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各种问题,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犯罪增加、水源短缺、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城市爆发出来。
(1)城市交通压力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城市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加重。
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等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平均车速下降到10km/h。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1286073a0b4c2e3f572763a3.png)
城市触媒
城市触媒是“能够促使城市发生变化,并 能加快或改变城市发展建设速度的新元 素”,即通过某一特定触媒元素的介入, 引发某种“链式反应”,促成城市建设客观 条件的成熟,从而推动城市按照人们的 意志持续地、渐进地发展。
6.规划与管理模式的启示
2) 在邻里尺度,DPZ通过其实践形成了一套较 为成熟的管理法规 从1981年,滨海城,逐步形成一套标准设 计规划模式 《城镇和城市设计规划规则》 如:滨海城的设计法则包括5种规划法规: 管理规划;城镇规划;建筑规划;街 道的种类,景观规划
借鉴与启发
1、尽管有人批评这种做法过于严格,限 制了建筑师的充分发挥,但从另 一方面来说,它是城镇形态得以实 现的基础 2、我国在控制性详规对各地块的规 定性指标远远没有做到这个深度
郊区蔓延带来的问题
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 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 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 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 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 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 离等。
核心
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 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 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 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 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 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 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 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 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 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6.规划与管理模式的启示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https://img.taocdn.com/s3/m/e2d82f342cc58bd63086bda7.png)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新城市主义”是以生态性、以人为本为特点的城市规划思想。
其在中国实践中显现出:建筑类型及布置的多样性、道路设计与规划的合理性、运用标志性创造和强调新技术运用等优点,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归属感混乱、风格差异明显、价格昂贵等弊端。
通过对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的总结,以期对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城市主义”有所启示。
标签:新城市主义居住区规划方法中国实践利与弊20世纪80年代“新城市主义”理念出现,由于其提出的理念与现代主义“理性”思想相悖,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上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率先运用该理念指导规划设计,在解决“边缘城市”的弊端方面效果良好。
目前在中国以“新城市主义”为设计理念的城镇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本文意在通过对“新城市主义”背景、理念、类型等介绍的前提下、以其在中国实践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客观性总结其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利与弊,为真正建设中国化的“新城市主义”提供参考。
二、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1.城市主义和边缘城市概念的产生以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LAM)通过的《雅典宪章》为代表的城市主义是一种建立在迪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基础之上的规划设计方法。
1938年美国学者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一文中,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城市主义(Urbanism)概念:都市环境产生了一种持续的社会生活,包括庞大人口、高密度、异质性与匿名性的生活方式。
其以工业时代为背景,以机器为原型,倡导城市规划以功能分区为主要手段等为主要特点。
二战后,由于高速公路修建、经济飞速发展、汽车生产和个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欧洲许多大城市的郊区开始城市化发展。
居住、商业、办公等由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内城逐渐瓦解——即:边缘城市(Urban Sprawl)[4]。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https://img.taocdn.com/s3/m/4cf4c6fa76a20029bd642d98.png)
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利与弊作者:陆叶金晓玲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04期[摘要] “新城市主义”是以生态性、以人为本为特点的城市规划思想。
其在中国实践中显现出:建筑类型及布置的多样性、道路设计与规划的合理性、运用标志性创造和强调新技术运用等优点,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归属感混乱、风格差异明显、价格昂贵等弊端。
通过对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具体实践的总结,以期对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城市主义”有所启示。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居住区规划方法中国实践利与弊20世纪80年代“新城市主义”理念出现,由于其提出的理念与现代主义“理性”思想相悖,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上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率先运用该理念指导规划设计,在解决“边缘城市”的弊端方面效果良好。
目前在中国以“新城市主义”为设计理念的城镇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本文意在通过对“新城市主义”背景、理念、类型等介绍的前提下、以其在中国实践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客观性总结其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利与弊,为真正建设中国化的“新城市主义”提供参考。
二、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1.城市主义和边缘城市概念的产生以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LAM)通过的《雅典宪章》为代表的城市主义是一种建立在迪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基础之上的规划设计方法。
1938年美国学者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一文中,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了城市主义(Urbanism)概念:都市环境产生了一种持续的社会生活,包括庞大人口、高密度、异质性与匿名性的生活方式。
其以工业时代为背景,以机器为原型,倡导城市规划以功能分区为主要手段等为主要特点。
二战后,由于高速公路修建、经济飞速发展、汽车生产和个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欧洲许多大城市的郊区开始城市化发展。
居住、商业、办公等由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内城逐渐瓦解——即:边缘城市(Urban Sprawl)[4]。
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587016dd16fc700aba68fc2f.png)
新都市主义(即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
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它不仅注重社区的整合,而且注重考虑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与居住舒适的结合,并注重避免奢侈布局对环境的破坏、对土地和能源的过度耗费。
它和城市郊区化、更适宜的生活的环境有关。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比标志着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确立和理论体系的成熟。
新城市主义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
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一、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一、概念首先,它必须是位于城市中心的物业,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包括最好最便捷的医疗、消费、教育服务等。
其次,物业所处的环境很好。
外部环境上,它具有广场、湖景等具有强烈时代特征、人文特色的外部资源;内部环境上,它非常强调物业本身的品质,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到园林设计都具备一流的水平。
再次,它还是一个不能跟别的物业形式相混合的纯住宅物业。
二、历史形成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是指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
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的意义和形成,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
它的出现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城市住宅和社区发展,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
它起源于二战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即寻求重新整合现代生活诸种因素,如居家、工作、购物、休闲等,试图在更大的区域开放性空间范围内以交通线联系,重构一个紧凑、便利行人的邻里社区。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b6a2fd2db4daa58da0114a86.png)
新城市主义陈渝摘要:新城市主义是美国90年代在规划与建筑界掀起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社区,力图改变当时快速、低密度、蔓延式的郊区发展方式的运动。
本文主要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背景,和来源,分析该思潮的核心、理念及其局限性。
关键字:新城市主义邻里紧凑“新城市主义”是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在建筑和规划上的一种新思潮,它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1]不仅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的建筑师和规划设计师都在追随“新城市主义”的潮流。
[2]1.新城市主义的定义“New Urbanism”,国内已有的文献将其译为“新城市主义”,或“新都市主义”,又称“新传统主义”。
Urbanism,《美国传统词典》“双解”将其译为:城市居民文化或生活方式。
《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将Urbanism译为城市规划、都市建筑规划、都市生活方式,《英汉简明词典》将Urbanism 译为:都市生活、都市社会物质需求的研究、都市化。
但就词义来看,New Urbanism所要传达和造就的,是一种“都市型”的物质和生活形态。
[3]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奠基人物Andres Duany和Elzabeth Plater-Zyberk夫妇这样描述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指的是对传统区域规划模式的复兴,以及将现有环境改造重修成完整城镇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
即提倡创造和复兴多样化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紧凑型邻里、城镇和都市。
这样会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开放空间,恰好与郊区蔓延模式形成对比。
[4]2.新城市主义产生的的环境和背景2.1.郊区化的浪潮伴随着郊区化的白热化,美国渐渐的步入了“边缘城市”的概念。
二战后,美国就开始逐步进入了城市扩散的过程。
郊区化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1郊区化的阶段(1).居住郊区化在50-60年代形成了第一阶段的人口居住郊区化: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的环境急剧下降,人口膨胀、地价飞涨、伴随着挥之不去的工业污染,白人和中产阶级开始成批的从城里的公寓和连排住宅搬出,并搬入带私家花园的郊区独立别墅,引发了一股“郊迁的热潮”。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250bafe3b8f67c1cfad6b8e9.png)
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
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1名词由来历史问题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
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
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历史特点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城市以不规则的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社区内街道设计狭小,容许路边停车,沿街步行道平均宽度为1英尺,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哩/小时。
新城市主义把简朴自律和可居性强的特点注入其城市里,减少房屋周围的草地面积,停车场地面积控制到最小,并规定停车库不能露在沿街路面。
这些社区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有许多维持这种简朴自律的魅力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新城市主义不仅只在外观上反射新传统主义城镇之光,在氛围上也极力给予体现。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a2ff51c0029bd64793e2cbe.png)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摘要]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城市设计应遵循紧凑性、适宜步行、多样性等原则。
我国的城市规划应该遵从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路和手法,在限制城市无序蔓延、阻止城市郊区化和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城市蔓延郊区化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沿快速干道一边布置一些办公与商务建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居住、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各种活动的平衡。
A.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开发(TOD)卡尔索尔普(Calthorpe,1993年)把TOD描述为,一个步行至公共交通运输站以及核心商业区平均距离约为600m(2 000 英尺)的多用途使用社区。
它将住宅、零售、办公、开放空间、以及公共使用等空间,合并于一个适于步行的环境中,使当地居民与受雇员工得以便利地通过搭乘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骑自行车、步行或是驾驶汽车等方式,到达交通运输目的地。
TOD经典模式其要旨包括以下几方面:(1)从区域层面来看,TOD是建构在区域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之上的。
(2)TOD的焦点是公共交通车站,通过它连接到区域公共交通系统。
在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车站,在大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轻轨或电车车站。
(3)TOD范围集中在距中心公共交通车站约600m(2 000英尺)范围内,步行约5~10分钟。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057fa061f46527d3240ce0ad.png)
新城市主义一、新城市主义的定义新城市主义是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在建筑和规划上的一种新思潮,它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指的是对传统区域规划模式的复兴,以及将现有环境改造重修成完整城镇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
即提倡创造和复兴多样化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紧凑型邻里、城镇和都市。
这样会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开放空间,恰好与郊区蔓延模式形成对比。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主张1.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它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
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2.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29997f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6c.png)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第一篇:“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
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
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
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
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理论和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332210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6.png)
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城市发展的趋势已经逐渐趋于规模化、多元化和智能化等特点,成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而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地引领着城市向着更加宜居、便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及其价值观影响到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设计、设施和环境等各个方面。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挥城市的功能和潜能。
在城市设计和规划中,要充分发掘城市的功能潜力,将城市的各种资源和要素进行合理分配,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运行效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促进城市的人文关怀。
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中注重人文关怀,将市民的需求和利益视为中心,关注城市的人文和文化,以人性化、可访问和舒适的城市环境吸引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管理城市的风险和安全。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要注重管理城市的安全和风险,从城市气候、自然灾害、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减少对城市的不良影响和损害。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现代城市设计和规划在发展中趋于多样化和差异化,以满足不同城市特点和要求下的管理需求。
在科技和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城市的多样性。
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越来越注重针对不同城市,提供特定的城市规划解决方案,推动城市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城市众多元的要求和管理需求。
2. 联结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
现代城市规划发展需要结合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规划设计,大力推行低碳、节能、环境友好型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绿色低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科技创新是推进城市空间的可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关键手段。
在数据共享、城市智慧监控、城市物流、电子商务等关键建设方面,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设计、人居环境以及国家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 师PLANNERS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出现是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社区居民交流减少、公众参与弱化以及空间特征丧失,使居民对于居住的社区普遍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与安全感做出的反应。
新城市主义不仅关注城市局部,同时也涉及城市的整体发展,认为由多样性、步行者尺度、公共空间、有边界的社区结构等应该在大城市的所有地点得到实施。
整个地区也应该参照相似的城市设计原则进行设计。
佛罗里达滨海城(Seaside)—第一座新城市主义城镇的成功,使得许多发展商参观了滨海城后在别的地点纷纷效仿。
同时,设计者也运用新城市主义的设计原则使美国众多郊区城镇获得新生。
目前,在美国已有超过300个新城镇、村庄和社区应用新城市主义的原则进行了规划和建设。
另外,有超过100个小规模新城市主义的填充式开发项目,用于重建适于步行的街道与街区,以恢复城镇的空间机理。
关于邻里与社区的布局方式,新城市主义在实践中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一种称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即TOD模式;另一种称为“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即TND模式。
其中比较著名的新城市主义城镇有佛罗里达州的滨海城(Seaside)、加利福尼亚州萨科拉曼多市的西勒古纳(Laguna West)、马里兰州的肯特兰镇(Kentlands)、以及佛罗里达棕榈滩威林顿新城(Wellington)等。
在特大城市的层面上,新城市主义已经就大城市中心区如何发展及在哪里选择发展等问题不断增加影响,较成功的例子有美国罗得岛州的首府普罗维登斯市(Providence)中心区规划、加利佛尼亚的洛杉矶中心区规划等。
2.1多元化的价值观新城市主义是在当今世界多元化思潮、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是对传统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手法的提炼、修正与升华。
它所主张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原则较多来自于对历史上的城市设计方法的吸收,并修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与特征,尤其注重对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关于场所、文脉、符号等设计元素的吸收。
它属于多元论,更多表达了对世界多元化价值观包容的态度。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摘 要]新城市主义追求多元化的价值观,主张从社会学和行为学、心理学等宽泛的角度去审视城市的物质形态。
就我国城市建设现状而言,相对集中的步行化设计、注重场所感的多样化设计、突出个性的体系化设计等原则均值得小城镇建设借鉴。
而空间资源的整合、社会网络的重构等原则也须在旧城改造中采纳。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小城镇建设;旧城改造[文章编号]1006-0022(2003)11-0102-03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election of New Urbanism/LUO Ren-chao[Abstract] New Urbanism is in pursue of plural values,proposing to look at the material state of the city in terms of sociology,behavioral science and psychology.As far as the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concerned,the principles of pedestrianization design that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the versatile design that pays attention to the sense of site,the systemized design that gives prominence to individual feature,etc.are worthy of use for reference in small town construction.And the principle of conformity of spatial resources and reforming of social network must be adopted in old town rebuilding.[Key words] New Urbanism;Small town construction;Old town rebuilding□ 罗仁朝(东南大学 建筑系,江苏 南京 210096)2003年第11期 第19卷2.2开放的视角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这一物质形态更多地从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更为宽泛的角度去审视。
它从传统的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方法上升到更加开放的非线性思维去解决人类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将行为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从传统的因果思维转为更多强调随机性事件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从传统的效益论转变到更为注重协同全面的发展。
2.3现实的指导意义新城市主义大张旗鼓宣扬自己的观点,理论上给自己树立标签,进行大胆实践。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不仅体现在旧城更新改造、小城镇规划建设,对于大城市以及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战略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新城市主义理论对推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极具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如何坚持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是摆在政府与诸多城市规划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同时,大型市政广场、缺乏人性尺度的城市道路与破旧的老城区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小城镇建设中,这类问题更为突出。
如何突出小城镇的地方特色、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集约使用建设用地、保护农业用地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成为城镇建设领域的难题。
新城市主义的紧凑型、步行化、混合使用、追求地方特色与文脉的设计原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3.1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新城市主义对于我国的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借鉴:(1)相对集中的步行化设计。
由于小城镇的规模一般较小,社区具有集中布置的先天优势。
在相对集中的若干邻里几何中心布置社区公共设施—如小学、幼儿园、日常商店、邮局、中心公园等,形成社区中心。
社区内的街道联接成网,通过提供到达任一目标的多条可选择的人行与车行路线,以疏解社区内部交通。
大多数住宅在距离社区中心步行10min的范围内,平均距离大约为800m,从而便于大多数孩子能从家里步行上学,减少居民对机动车的依赖,也保证了住宅区的相对清静,增强社区的安全感。
(2)注重场所感的多样化设计。
小城镇建设大多在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集镇进行。
对于原集镇的住区应充分加以利用。
由于原来的住宅区社会网络多较为发达,应视之为新社区的财富。
将在原有住宅区附近扩建与内部插建结合起来应该是形成新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捷径。
新社区应允许多层公寓、低层排屋与独立住宅并存,使社区的原有空间肌理与社会网络得到延续,让原有的文化积淀在同化迁入者的同时得到发展。
(3)突出个性的体系化设计。
小城镇的建设应尽量采用地方材料,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建筑与空间的色彩与质感体系。
建筑立面的装饰以及公共空间的雕塑、小品等应发掘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并力求形成符号体系,以延续城镇的文脉,让多样性统一于符号之中,形成小城镇的空间特色,提高小城镇的可识别性。
3.2对旧城更新改造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在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借鉴应突出以下几点:(1)空间资源的整合。
对于大多旧城区而言,在进行旧城更新改造时必须仔细分析其潜在的空间资源,尤其应注意观察旧城区的公共场所的位置、功能、周边建筑围合的空间关系,建筑的空间肌理,以及小街巷与区外的景观呼应关系。
由于这种空间关系多经过长年的“自下而上”的自然形成,已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居民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而贸然进行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往往将会造成对传统空间资源的破坏。
梳理空间关系,充分利用现状空间资源,在现状的基础上,以插建(Re-filled)或拼贴(Collage)的方法进行更新往往更容易使居民形成认同感。
(2)社会网络的重构。
城市旧城区大多有着良好、稳定的社会网络。
但由于经过长年发展,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结构体系。
这种社会网络在外界快速发展的冲击下时时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困境。
根据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系统要持续保持其机体的活力,必须与外界进行能量的交换,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负熵,才能使整个机体始终处于利于发展的非平衡状态。
新城市主义提倡社区的“多样性”正包括了积极吸引区外较高收入阶层的迁入,增加社区活力,带动社区发展。
这一发展策略对延续旧城区的社会网络、输入新的发展动力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避免造成城市文化底蕴的苍白感。
(3)街区特征的标识。
对于大多数旧城区而言,不同的街区均有着不同的色彩和符号结构特征。
相对于小城镇而言,旧城区往往有较多的色彩传统与装饰符号系统。
在进行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意针对该街区的传统用色与建筑立面装饰构件的收集与整理,必要时制作成建筑更新改造设计指导图则,以便于在允许建筑高度、体量、风格多样化的前提下,通过制定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色彩、符号等建筑语汇,使街区形成自身内在统一景观特征,增加街区的可识别性。
(4)人性本源的回归。
步行、交流以及其它户外活动不仅是人的生理需求,更是人的心理需要。
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得越来越多的空间上的自由,甚至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工作和生活。
但生活的封闭感往往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孤独的心灵无法得到慰藉。
从城市文脉、场所精神的角度来看,旧城区居民尽管面临着设施缺乏、环境恶化、居室简陋等问题,但他们往往对于现状的住区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秘划 师PLANNERS密正在于此。
目前,“走出家门、社区互动”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旧城更新改造应对延续社区交往活动的公共场所在空间上给予明确界定,力求形成系统的步行空间。
继新城市主义在美国获得极大的成功进而逐渐发展为独立的一个流派之后,其设计思想也逐渐受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视,并继续产生影响。
但它仍然遭到了一些诘难与攻击。
如David Harvey就公开指责新城市主义的立场为“空间决定论”。
Harvey说道:“新城市主义聚集了许多说辞与政治力量,将对社区的怀旧的魅力作为治疗我们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城市病的万能药。
……听命于虚构的过去承载今天的重担。
”美国南加州大学Peter Gordon和Harry W.Richardson也认为:“城市中心区投资的亏损、郊区的遍地开花式的无序建设、种族隔离的加剧、收入差距的增加、生存环境的退化、农田与荒地的减少、社会建筑遗产的腐蚀等等社会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社会统一体所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