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史文献综述

新文化史文献综述
新文化史文献综述

新文化史文献综述

摘要:“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早已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仅从“文化”一词在社会中的使用率就可以略有体会,例如:“企业文化”,“民族文化”,等等这些数不胜数,在网络上输入“文化”这一词条,出现的相关内容更是多达100,000,000个,可见“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发展完善的历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本文就着重对涉及“新文化史”的过去、现在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整理,以期梳理一些线索,为未来的写作提供一些便利。

关键词:文化文化史新文化史

文化的外延很宽泛,涉及的内容也很多,是一个很难准确界定的概念。但是吉尔茨对文化的定义,被许多新文化史家所广泛采用。他写道:“我所采用的文化概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符号学的概念。同马克斯﹒韦伯一样,我认为人是一种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网中的动物,我认为文化就是这些网。”1文化史,即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分支,它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就其狭义而言,文化史曾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如蔡尚思所著《中国文化史要论》。一方面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于文化总体,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性、中西文化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问题的研讨;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2

新文化史是最近三十年来,西方历史学界出现了一股新的国际性潮流,由于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将社会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而被称作“新文化史”,又被称为“社会文化史”。3

一、新文化史在西方发展的文献回顾

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我们可以将此事件看作为开端,在1989年,由美国历史学家林﹒亨特主编的《新文化史》一书,他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打出了“新文化史”的旗号,而亨特为此书所作的导论《历史、文化和文本》又从历史编纂的角度申明了新文化史研究的主旨,其被看作是新文化史的一篇宣言书。继而新文化史开始出现发展的势头,随着后来大批优秀作者的涌现,新文化史传播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尤以美、法两国为甚。可以说这一时期新的文化史的研究倾向是“逐渐兴起一种新的文化史研究倾向,强调意义的阐释而非执着于历史因果的追求,重视文化的建构力。”4

西方新文化史在兴起之初,它的研究者大部分是研究社会史或者是历史社会学的,因为新文化史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看作是站在对已有的社会史理论框架的批判、修正的立场上展开的,进而这些学者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这些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突破了原有史学研究中的一些诟病,例如以往史学研究中僵化,枯

1周兵《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河北学刊》,2004年11月第6期

2百度百科

3豆瓣读书

4张仲民《典范转移:新文化史的表达与实践》,《社会科学评论》,2006年第4期

燥,描述的大多是宏观史实,不具体,相对比较生涩等这些问题,他们主要是小人物见长,善于以小见大,管中窥豹,在小事件中反映当时的历史。

新文化史著作数量可谓是壮观,例如: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这部书充分体现了新文化史的特点,作者主要是在讲述生动的故事,他将印刷工人的反抗跟诡异的屠猫仪式相联系;他还通过一份为人忽视的城市概况解读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还可以利用一份警探的档案,重新制造文字狱的恐怖气氛等等,他将18世纪法国的思考方式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为人们呈现了另类的法国文化史。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法国作家米歇尔﹒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在文章中描述疯人院,愚人船,精神病院等对那些并非是我们现在医学上所谓的精神病人的管束或者说是对待方式等来表现一些当时社会的人权关系,这是对这些人的一种理性的专断与谋杀,还有“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马丹·盖赫返乡记》;这不过是讲述了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被揭穿的故事情节,这是个真实与虚假相互交叉的故事,亦如我们面对的历史,有真实也有虚幻的景象,但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教授在这部作品中要让我们明白,我们所面对的,总是是非善恶缠绕在一起的现实,不是非善即恶的那么分明,当身为历史的旁观者,我们该如何真正理解局中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选择,当身为现实的局中人,如何真正洞察全局面貌和周遭环境,要处理好这样的角色转换;法国历史学家勒华·拉杜里1975 年出版的《蒙塔尤:1294—1324 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阿兰·科尔班的《大地的钟声》和《污秽与芳香:气味与法国的社会想象》;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的《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西蒙·沙玛的《财富的窘境:黄金时代荷兰文明的一种解释》;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斯伯格的《夜间的战斗:16、17 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等等”这些作品大多都是在小人物或者小事件中,新文化史学家们却发现了更深层的内涵,体现着他们的智慧。

然而这些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新文化史中有趣的著作还有很多:

例如:(英)布里吉斯《与巫为邻: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

(美)马克·科尔兰斯基《鳕鱼》、《盐:生命的食量》;

(英)多尔比《危险的味道;香料的历史》,

(美)瓦莱丽·斯蒂尔《内衣:一部文化史》;

(英)普兰温·科斯格拉芙《时装生活史:人类炫耀自我 3500 年》;

(美)劳丽﹒罗勒《世界鞋史》;

(美)马修﹒哈特《钻石的历史》;

(美)马克﹒彭德格拉斯特《镜子的历史》;

(法)西尔吉《人类与垃圾的历史》;

(法)米歇尔﹒沃维尔《死亡文化史:用插图诠释 1300 年以来死亡文化的历史》;

(美)吉姆﹒道森《尴尬的气味:人类排气的文化史》;

(法)罗塞林﹒雷伊《疼痛的历史》;

(美)朱莉·霍兰《厕神:厕所的文明史》;

(德)克劳斯·克莱默等《欧洲洗浴文化史》;

(法)法碧恩·卡斯塔﹒洛札兹《调情的历史:纯真与堕落的游戏》;

(丹)克里斯托夫·尼罗普《接吻的历史》;

(法)穆尚布莱《魔鬼的历史》;

(美)亚历山大·罗伯逊《贪婪:本能、成长与历史》;

(法)让·克洛德·布罗涅《廉耻观的历史》;

(美)保罗·纽曼《恐怖:起源和演变》;

(荷)简·布雷默、赫尔曼·茹登伯格《搞笑:幽默文化史》等等5,这里只是选取了一些从书名上就给人以新鲜感的书目,从这些书目中我们不难看出新文化史领域著作涉及内容的宽泛程度。与此同时这些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语言生动,并没有过多使用以往的史料,有的使用以往的史料,也重新对史料进行诠释,发现以往并没有提到过的想法,略带有一些文学的味道。

然而,就像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那样,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审视自身,这些敏感的新文化史家也在不断的审视自己,他们争论的焦点就在于文化是不是可以解释一切事情,是否可以过多的依靠主观经验来进行写作,历史是在讲故事,但讲故事也要一定的逻辑,或者说有一定的理论性,这些新文化史家在思考新文化史学该走向何方?

在1999年,维多利亚﹒邦内尔(Victoria E . Bonnell)与林恩﹒亨特共同主编了论文集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ulture,《超越文化转向》,书中尝试地提出了超越局限的大概方向:

第一,从“一切皆文化”到文化史与社会史的调和;

第二,从旧范式的崩溃到新范式的超越;

第三,对“文化”的重新界定;6

提出了方向,要真正做到超越,除了提出方向,还要进行更深刻的反思:其一,在叙述的风格上,劳伦斯﹒斯通(Lawrence Stone)预言的新的历史叙述的复兴和格尔兹“深描”的理论对其影响巨大,虽然受其影响巨大,但不能只强调“深描”,这样可能将会导致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虽然历史不能完全划归于科学,但其科学性必须得到重视,不能随意的解读,这样会丧失历史应有的严谨性。

其二,在历史书写的对象上,新文化史家不再只聚焦于精英的舞台,而是转向平凡人们或者是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但古时候下层民众的话语,都不是话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一些话语或者行为,都是依赖于“精英”的记录,这些记录会不会有失偏驳都需要新文化史学家对其进行分辨,这也是需要新文化史家们反思,进而突破的问题。

其三,在被人批判的,新文化史学容易造成碎片化上这一问题上,新文化史家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才能走向完善。

5周兵《精彩纷呈的新文化史》,《历史教学问题》2007 年第 1 期

6徐达《新文化史:一种历史研究范式的困惑与超越》,《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7期

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反思,我们不难看出,新文化史家们,也在不断的审视自己的出现的问题,并逐渐完善,这也说明了,没有任何一种历史研究范式是一尘不变的,或者说是始终正确的,都是在问题中反思,纠正,并且与其他的历史研究方式相吸收的过程。

二、新文化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随着新文化史发展的上升趋势,我国也受到了新文化史发展的影响,我国的学者也对新文化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新文化史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入台湾,最初的倡导者则是当时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的卢建荣,在他的主持下出版了几批西方新文化史的经典译注,这在岛内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而后就产生了更多的倡导者,“近些年来,从物质文化史、商业文化史、旅行史、家庭史、消费史、表象史到身体史、医疗史、阅读史、大众文化、宗教文化、性别研究、记忆研究各个领域,台湾学者都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果,新文化史研究在台湾史学界也渐渐居于主流。”7但在中国大陆的发展,明确的出现“新文化史”出现在1999年,是在史学家彼得﹒伯克访华时,在他的鼓吹下,才有一些相关的翻译文章和介绍文章,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原来的一些翻译作品中也有一些涉及,只不过是当时的译者多是从事文学、西方历史或者史学理论研究的,他们很少以新文化史家自称,与台湾相比较来说,大陆所受到社会史的影响比较大,所涉及的领域大多是,日常生活、历史人物学等,相对来说,领域涉及的范围没有台湾那边的广泛,相对单一一些,这些成果往往都会被归到社会史的研究中,虽然这些成果更适合归类于新文化史。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的文化史研究持续进行,但是还是与社会史的发展不能同日而语,还是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我们可能还是缺乏一些对西方新文化史与我国历史发展相结合研究的认识,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像西方那么经典的著作,但还是要说,我们在研究成果上还是有一定建树的,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也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如刘志琴主编的三卷本《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李长莉的《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严昌洪的《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忻平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 1927—1937》、孙燕京的《晚清社会风尚研究》、王笛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等、杨念群、孙江等主编的《新史学》论丛、孙江、黄东兰、王笛等主编的《新社会史》论丛,也都有其独特的研究意旨。”8同时也有本文中引用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也都对西方新文化史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作者自主的观点,对西方新文化史也有自己独特的反思。

从新文化史在中国的发展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理论虽在西方已经是近乎成熟史学范式,但在中国,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遵循范式,削足适履,毕竟不是

7孙金龙《浅谈新文化史及在中国的发展》,《华章》2012年第19期

8孙金龙《浅谈新文化史及在中国的发展》,《华章》2012年第19期

所有的范式都是完美的,它也是不断完善的。在西方,新文化史家们,不也在不断的审视自己的问题,并不断的反思与超越,我国的学者,也在取长补短,不断的完善,但如果研究总停留在总结,反思上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微观的方面研究相对比较少,宏观的东西还是相对较多,只有我们把这几方面都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提供出更加完善、出色的作品,这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总的来看,西方新文化史的特征是显著的,即关注文化的作用,甚至是把文化的作用夸大了;涉及内容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的领域也很多,运用多学科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深层次解读一些表象下的文化内涵;从宏观叙述转向微观,把视线转移到一些下层小人物的身上,从一些小人物、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它的缺陷也是不言而喻的,容易使历史碎片化,过分夸大文化的作用,容易使得文章缺乏一定理论支持等等。

新文化史终究是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天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兵《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河北学刊》,2004年11月第6期

2. 张仲民《典范转移:新文化史的表达与实践》,《社会科学评论》,2006年第4期

3. 周兵《精彩纷呈的新文化史》,《历史教学问题》2007 年第 1 期

4. 徐达《新文化史:一种历史研究范式的困惑与超越》,《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7期

5. 孙金龙《浅谈新文化史及在中国的发展》,《华章》2012年第19期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平面广告中图形创意的研究 文献综述

平面广告中图形创意的研究综述 摘要:平面广告设计是一种以视觉的语义与人交流的艺术行为,使受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信息,同时又通过图形本身富含的艺术性和哲理性,引发受众的感知经验和情感共鸣,并最终得到认同。图形在平面广告创意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从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优势作用出发,探讨图形创意在现代平面广告中的重要性与应用效果。 关键词:平面广告;图形创意;表现方法;效果 一、引言 图形创意是平面广告设计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者普遍认为,图形创意是现代广告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广告作品设计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图形本身所蕴含的哲理性和艺术性,是世界人都能够懂的一种“世界语言”。从广告来说,广告的核心在于创意,其魅力也在于创意,广告创意是一项灵感性、技巧性很强的工作,正确掌握广告创意的实质,关键操作程序以及技巧、方法是提高广告创意工作艺术水平的保证,同时也是广告宣传产生市场冲击力的保障。它不仅要有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信息传播或者辅助信息传播的任务。本文从图形创意对平面广告所起的作用、以及图形创意如何更好地吸引注意力、如何更好地传递信息这三个方面对平面广告的图形创意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分析。希望在理论上对平面广告的图形创意有更深入的研究,以及为日后的广告设计实践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二、平面广告图形创意的内涵 一提到广告,几乎所有人立刻就会与创意联系在一起。的确,广告与创意密 不可分。我们可从作者肖洁1 编著的《广告图形创意》中认识到广告与创意密不 可分的,广告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广告创意的好坏,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曾经一再强调“没有好的创意,广告充其量是二流的作品。”正因为广告创意如此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呢?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下面是分享的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篇一: 论文题目: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目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的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普遍的趋势,老年人养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

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5%,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1%。预计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老龄化的的程度正在日益加重。与加快的老龄化速度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却相对滞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 不断增加,解决好老有所养的困境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各 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更是解决人口 老龄化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城 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家庭 养老仍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中的每位子女 仍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为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 的服务,也就是说子女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发 生了变化,由原来的246变成了 241,即现在的每个中 年家庭要赡养四个老人,养老负担正在逐渐加重。我国 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也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 而且这些家庭中的一种特殊家庭一失独家庭的老人,从 生理和心理上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近年来,我国 政府不断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功能,提出了以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市场营销 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研究 (一)国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在对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的直接研究方面,由于网络游戏兴起时间不长,只有M.R.Nelson在2002年的《电脑/电子游戏中植入式广告唤起品牌的回忆度》中提出,通常而言,消费者对植入式广告持肯定态度。他认为,消费者在短期内的品牌回忆度比长期内的品牌回忆度高;而当被植入产品是游戏中的主要道具,或该产品是本地品牌、新品牌的时候,植入式广告更容易唤起消费者对品牌的回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着重研究的是消费者对于这一广告形式的态度,但并没有明确提出“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这一称谓,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梳理,因此,这方面的研究空间还是很大的。在相关研究方面,由于电影电视的植入式广告在国外兴起己有时日,因此相关著述相对较多,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影视植入式广告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 J.A.Karrh在1998年研究《各种媒介中植入式广告对受众的影响》中提出植入式广告的意义转移模式。尽管Karrh的研究并没有针对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但是这一模式揭示了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的内在作用机制,也就是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同年,C.A.Russell发表了《从学习理论、行为理论建立电影/电视中植入式广告的基本理论框架》。Russell在这边文章中建构了影视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框架,从而为后续的效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也成为本文对网络游戏植入式广告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的主要参考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在植入式广告基础理论方面研究比较少,仅有两位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而且从这两篇文章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各自所占的篇幅来看,研究的重点仍然偏向实证。 2.对影视植入式广告效果的研究方面 国外学者对植入式广告研究的重心是效果研究,数量极其可观。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有M.R.Nelson、J.A.Karrh、C.A.Russell等。他们从植入形式、消费者、广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

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 一、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女,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儿童时代》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复旦大学教授。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平原上》,之后1979年发表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和1980年发表小说《雨,沙沙沙》引起文坛的关注。至今王安忆一直保持创作的活力,发表了多部作品,80年代的《六九届初中生》、《米尼》、《流逝》、《小鲍庄》、“三恋”、“雯雯系列”短篇等;90年代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叔叔的故事》、《伤心太平洋》、《我爱比尔》等;新世纪以来的《富萍》、《遍地枭雄》、《桃之夭夭》、《启蒙时代》、《天香》、《骄傲的皮匠》等。王安忆的作品影响很广泛,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并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别获得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00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其他各种文学奖项,而王安忆本人也曾获得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的华文作家”称号等。 二、王安忆的相关创作研究 王安忆早期以“雯雯系列”式温情圆润的创作风格引起文坛的关注,给文坛注入一支新鲜迥异的写作血液。程德培认为,她的作品是从“胸腔里唱出的”,这恰恰是托尔斯泰谈论自己最初创作《幼年˙少年˙青年》时讲到的感情写法。1也有论者认为:“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她也许不如孔捷生;在捕捉生活的情趣上,她也许不如贾平凹;在曲折故事的编制上,她也许不如叶辛;在笔法的凝练简峭上,她也许不如甘铁生。然而,在对生活的思索和咀嚼上,她和她的这些文学伙伴们是一样认真的;而对人物心理和生活哲理的体察和细腻表现上,她还有别人所不及的地方。她的小说,在坦诚而略带稚气、细致而时露灵秀的笔触中,为读者展示了她所亲历、所看取、所感受到的那一份人生。”2“雯雯系列”最终以《69届初中生》长篇的形式结束这时期的情绪写作,王安忆说:“‘雯雯’在《69届初中生》里的半截变相至少是预示着我企图要走出个人经验,好比生产力冲破生产关系,我在谋求发展。”3随后1985年开始在国内“寻根文学”思潮以及爱荷华“国际协作计划”的影响之下,王安忆将视线从个人的自言自语式的空间转移到了民族文化的层面进行文学创作,连续创作有《小鲍庄》《大刘庄》等寻根派文学作品,再次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冰心曾为《小鲍庄》作序写到:“我能看出她敞开了胸怀,睁大了眼睛来观察,沉入而又真诚地写出她看到的一切。她自己说‘真诚是比一切都更为重要的,失落了真诚,无论是做一个作家,做一个妻子,做一个人,都是不成的。’这也是使我惊叹而从心底欣赏和同情的句子。从我这大半辈子的观察中,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是把做一个作家的真诚,做一个妻子(或丈夫)、做一个人的真诚,放在同一个立足点上来实践的。”陈思和评论道:“虽然文字的直朴无华,如同王安忆一贯的小说那样;在文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难以用文字描述的世界。它包含了作家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严肃思考。 1程德培,《“雯雯”的情绪天地——读王安忆的短篇近作》,《上海文学》,1981年 2曾镇南,《秀出于林——谈王安忆的短篇小说》,《读书》,1981年 3 王安忆张新颖,《文学谈话录/谈话录(六):写作历程》,《西部》,2008年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 究文献综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从四个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希望本文能够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近几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一些研究大都是散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中,很少有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出版的专着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 关于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很多。如列宁指出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1]他还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2]根据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国内的学者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在《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中提出,“爱国主义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并且吴潜涛教授对其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朱桂莲在其所着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朱桂莲认为,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至少应涵盖以下两个大的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与祖国关系的层面,二是爱国主义与世界关系的层面。”[4]并且提出了对爱国主义内涵的进一步界定,“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和民

广告策划的参考文献

广告策划的参考文献 篇一:广告策划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为更好地学习《广告策划》课程,学生在系统学习、全面把握指定教材《广告运作策略》内容的基础上,还必须参考相关文献,从而消化教材的内容,强化和巩固知识体系,延伸和拓展知识结构。我们根据本课程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学生的知识程度、广告学学科发展的状况,拟推荐5本参考书,学生可以向出版社或书店购买,或到图书馆借阅。(一)指定教材 刘绍庭编著:《广告运作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定价28元。 操作策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是一本偏重应 用层面和实践环节的教材,着力于广告运作策略和 方法的探讨,而非拘泥于理论的阐述,因而具有较 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无论是体系的编排, 还是内容的组织,又力图做到系统,富于逻辑性, 总体来看,紧扣广告运作前后相继的各个环节,在 内容上涵盖了调查、策划、设计、制作、发布、反馈各阶段的具体操作要领;第二,按照广告传播的 基本构成要素,还分别从广告主、媒介、受众三个

角度研究了广告运作策略;第三,不仅研究商品广 告的运作,还分析了非商品广告的运作,并专门结 合各大类行业的性质展开了系统研究。本教材在体 系、内容、观点乃至材料的选择,在强调知识性、 系统性的前提下,还力图有所创新。这本教材,旨在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市场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视角对广告运作的内在机理、作业过程和 (二)参考书目 1、何修猛编著:《现代广告学》(第六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年1月,定价32元。 教材,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版以来,已经出版第 六版,被许多高校广泛采用。该书运用广告品牌理 论、策划理论、传播理论和创新理论,从三个层面 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广告的基本规律和运作技巧:从 认知层面剖析了广告的价值观及其现代化的发展趋 势;从运作层面探讨了现代广告的创意艺术、策划 艺术、广告文案的创作艺术、广告作品的设计艺术;从谋略策划层面分析了现代广告的心理策略、促销 策略、文化策略和管理策略。该书对本课程的学习 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2、倪宁编著:《广告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定价26元。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课题名称:统筹城乡背景下乡镇治理机制改革研究 一、课题意义 理论意义:当前我国仍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引起社会诸多方面结构的调整。我国乡镇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乡镇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央明确提出了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自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乡镇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坚持不懈推进乡镇改革和制度创新,调整不适应乡镇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的原则;明确提出了健全乡镇民主管理制度的任务。乡镇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国家在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不同,乡镇治理的模式选择就不同。新中国60年乡镇治理实践,“人民公社”和“乡政村治”两大主题基本是各领风骚三十年。在转型期的中国对社会关系全面调整,管理制度全面改进,治理模式全面转变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乡镇村治”模式已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力的推进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本课题在研究传统乡镇治理模式困境,反思其成因的基础上,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结合地方政府改革理论、新公共管理思想、公共政策等理论,关注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镇治理研究路径,对治理主体的权力关系、职能体系、运行模式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思考。 实践意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毋庸置疑,乡村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而建立怎样的乡镇治理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关系到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进而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对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的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关于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路径的分析等方面: 1. 发展现状研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治理体制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建国初期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党政不分”和“全能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开始了“乡政村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显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

张爱玲创作研究述评

张爱玲创作研究浅析 【摘要】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个奇特的现象,她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她的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不幸的童年、没落的家族、动荡的现实环境造成她复杂的内心矛盾,从而导致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形成了沉默、冷淡、自卑、孤独、不随时尚的性格。与胡兰成、赖雅的婚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性格,胡兰成的热情健谈,赖雅的情调才华都是她自己孤独自傲性格的补充。 沦陷后的上海,文学的萧条、政治上的低气压、乱世里的纸醉金迷和兵荒马乱,使个人在环境面前显得渺小无能,生命易逝,朝不保夕,对未来的惶惑促使人对现世的追逐。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写现代都市中的神话与寓言,老练深沉又真诚无伪地将目光凝视于人的本性在外界的力量下所形成的种种反应。 【关键词】邂逅私语突兀 【Abstract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zhang ailing's a strange phenomenon, her early story affected her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the outside world to her feelings and experience; Unhappy childhood, declining family, the reality of the unrest environment caused by her complex inner conflict, leading to her mental pessimistic temperament, formed the silent, cool, inferiority, loneliness, not at any time is character. And on the subject, the marriage, we can also see that zhang ailing's character, subject enthusiasm talkative, depend on the emotional appeal of talent is her own loneliness arrogane supplement. After the fall of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of depression, and political depression, desperate and BingHuangMaLuan of live a luxury and dissipation life, so that individuals in the environment appears small before incompetent, life is fleeting, ChaoBuBaoXi, about the future of trepidation of earthly to chase. Zhang ailing with her unique way of writing modern city myth and fables, sophisticated and sincere no false to deep eyes gaze on human nature in the power of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form of a variety of reactions under. 【key words 】encounter whispers abrupt

新媒体营销外文翻译文献

新媒体营销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译文: 研究微博中承诺和信用对消费者行为倾向的影响 ——基于关系营销的角度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消费者对企业通过微博进行关系营销的观点。这项研究是以承诺-信用理论以及消费者对企业微博形象、承诺、信用、满意度和社群意识对消费者的行为倾向的研究为基础的。这项研究的成果可以成为企业利用微博进行关系营销的准则。这项研究显示消费者的满意度对承诺、信用、社群意识和消费者的行为倾向具有积极影响。企业形象对承诺和信用的影响是成立的,但对行为倾向的影响需须经由承诺和信用产生中介效果。信用对承诺和社群意识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对行为倾向的影响须经由承诺和社群意识产生中介效果。最后,承诺和社群意识对行为倾向的影响是成立的。 关键词:微博、关系营销、满意度、企业形象、承诺、信用、社群意识、行为倾向 1、引言 当我们在新的经济时代面临着现今的商业环境时,许多企业在短时间内就变成了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企业必须了解他们的顾客,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且通过专项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随着技术时代环境的改变,企业已经通过信息系统与客

户建立了关系。随着顾客上网历史的增加,企业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多的产品信息并且在第一时间获得顾客的回复。通过这种方法,客户服务的成本可以降低;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可以变得稳定;企业与客户之间可以建立更多的联系;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可以个性化。 基于格朗鲁斯的研究,他认为关系营销意味着企业通过发展、维护和提高与顾客的关系来达到企业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其吸引力来构建自己的形象以留住和吸引新的顾客。因此,一个企业的专业性和企业形象的构建对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公司是否可以提供服务或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影响着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 基于Web2.0大流行,大众媒体已经覆盖了许多拥有新颖、有趣故事的网站,吸引了更多的公众关注互联网。这些问题对因特网的常用用户来说都不是问题。因特网发展很迅速。近来微博服务供应商例如Facebook、Twitter和Plurk是新闻的热点话题,已经聚集了大量用户。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成员尼尔森最近的一份报告,在2008年二月到2009年二月间,Twitter是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社交网站(从475000个用户到17600000个用户)。它的绝对访客增长率在美国是1382%。在2009年五月,全国用户数量达到37300000,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博客用户一直在讨论是否微博可以取代博客。因特网用户最关注的是微博是否可以缩短他们与朋友们之间的距离,是否可以帮助他们交到新朋友。然而,商人们最关注的是微博是否可以替代博客变为一个新的营销武器。 博客营销是指不仅让因特网用户变的亲密,也是指需要“可信的”网络发言人的赞语。博客成为值得信赖的网络发言人是由于他们长时间在某些话题上努力花费时间。通过写文章,他们在互联网用户的心中构建了“大师”的形象。结果,即使他们的一个“好”字也对有科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博客营销的有效性。博客的权利:检查实际操作者在博客上的使用对公共关系产生的影响。 对于微博,我们可以在Twitter上看到谷歌。在谷歌在Twitter上的账户建立后,立马就有16000个追随者。现在谷歌在Twitter上的追随者有1670000人。这意味着谷歌每在Twitter上发表一条新闻,1760000个人在下一秒将在互联网或手机短信上被通知。这种传播新闻的速度和范围是令人吃惊的。 再来说说戴尔,一个主要的国际电脑制造商,例如,通过微博的能力来提供信息,特别提供了可以通过短信迅速传递给所有微博用户信息的功能。因为价钱很合理,许多用户已经立即决定变成戴尔的追随者。并且戴尔继续提供给追随者们更多的第一手优惠券。结果,通过微博达到的总订单金额已经达到了新台币100000000元。通过微博,消息可以更加迅速地传递给互联网用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种营销信息都可以通过微博随意

微信营销文献综述终审稿)

微信营销文献综述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精准营销新渠道—微信营销 文献综述 一、摘要 微博营销方兴未艾,微信又迅速成为众品牌商除官方微博外另一互联网营销热地。自2012年8月18日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后,媒体、品牌商及名人使用更多的手段向他们的粉丝推送各种信息,微信的营销效果越来越不可忽视。微信营销,逐渐蔓延至国内的各个行业销售领域之中,并为改变现有的营销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对前人有关微信营销研究进行的归纳总结,经过分析说明,总结有关学者对微信营销的研究成果。对微信营销的模式,利弊,前景以及微信营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方向。 二、主题 1.微信营销模式的诞生 近几年来,虽然国内的各个企业在电子营销方面都的带了大幅度的提升但那是其依旧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企业在市场销售过程中产生风险的时候,那么因为风险而产生的费用就会得到提升,而产品的销售也会一同受到影响,这对企业而言是十分危险的。怎样采用较小的投资方式获得较大的销售回报,也成为了企业所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微信的出现则是成为了解决企业营销模式的灵丹妙药。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式就是二维码,二维码的出现对于国内外的众多企业而言是一个具备创造性的变革,其也为营销广告和媒体传播行业等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微信、二维码这些成本低、见效快的网络营销方式很快被众多企业所采用。

从目前开通微信企业来看,他们会把经销商拉到微信阵营来,企业可以让一些骨干员工参与,组建起一支企业的微信大军。从发布的信息来看,主要以品牌信息、行业资讯、企业活动、官方网站、促销活动等,其实都是为企业宣传、品牌塑造、资讯推送搭建了良好平台。 2.关于微信营销模式的探讨 (1)关于微信营销模式被人们所熟知的是以下四种模式: (2)LBS+“查看附近的人”功能,挖掘潜在客户群,开拓企业销售新渠道; (3)O2O+“二维码扫描”功能,助推品牌病毒式传播,打通企业线上和线下的关键入口; (4)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新功能,打造全新社交关系链,开创企业口碑宣传新方式; (5)互动式推送微信,通过一对一的推送,品牌可以与“粉丝”开展个性化的互动活动,提供更加直接的互动体验。 张莉(2013)在分析企业微信的营销应用时,认为对企业来说,微信营销的以上的营销模式必须区别使用,对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服务,要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如O2O+扫描二维码模式适用于餐饮,娱乐等产品或服务与用户紧密相联系的企业;她还指出微信营销的营销成本低,潜在客户多等优势。3.关于微信营销的定义与传统模式的对比 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对的创新,是伴随着的产生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形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王团李林 【内容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的定义,纵向回顾了我国 建国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然后横向分析了西方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理论,随之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 体制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和进行体制改革的动因,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和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行政体制;发展历程;目标定位 【作者简介】王团(1988.1 ),男,河南郑州人;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 李林(1963.3 ),男,山东汶上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关于行政体制定义的研究 关于行政体制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解释见仁见智,综观其界定,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学说: (一)边界说。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相对于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各种制度的总结。[1] (二)权力说。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指行政权力物化的结果,是合理划分行政权力、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健全行政制度和理顺行政关系的活动,[2]是政府系统内进行权力机构设置和运行的一种机制。[3]也有学者认为是国家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等方面的关系模式,其核心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4] (三)关系说。有学者十分明确地指出行政体制是一种行政关系[5],是行政关系的调整和安排。[6] (四)结构说。有学者基于张康之在对行政体系进行解读时将行政体系划分为客观结构、主观结构和价值结构[7],认为行政体制也适用于这三种结构。 二、关于行政体制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 (一)当代西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开始了一场以摈弃官僚制为突破口,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改革大量采用工商企业的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顾客和结果为导向对政府组织进行全面再造,从而实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改革目标。政府再造大师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把西方各国的这些新公共管理改革内容归结为企业家政府模式。也有学者认为,在实践中,并不存在统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只存在不同类型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英国学者E.费利耶等人在《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 · 121 ·

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40年代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从50年代之后三十年间在大陆销声匿迹,不现于任何文学史著述,80年代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受到专业阅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发表《张爱玲传奇》,这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1]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应。夏志清的英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首次把张爱玲与鲁迅、沈从文相提并论,使她的小说得以进入文学史的殿堂。在谈及张爱玲短篇小说的成就时,夏志清认为:“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尔(Katherine Mansfield)、泡特(Katherine Anne Porter)、韦尔蒂(Eudora Welty)、麦克勒斯(Carson Mc 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2]夏志清的中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大陆出版,在大陆文学界掀起“读张”热潮,张爱玲正式进入文学史家和研究生论文的视野。 1984年,钱理群与温儒敏、吴福辉等合作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3]中论及“孤岛”与沦陷区文学时,指出张爱玲小说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色彩”,展现了“洋化”环境中仍存留的“封建心灵”和人们千疮百孔的“精神创伤”,这是首次将张爱玲写入大陆文学史,从此一些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史课程也有了张爱玲的位子。 80年代初期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的窗口》,都用“比较”的视角考察了张爱玲小说在题材、手法和风格上的特点,肯定了张爱玲的文学成就。80年代中期,评论张爱玲小说手法的特异,多以意象、象征、心理分析等为切入点。胡凌芝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饶芃子和董仲年的《张爱玲小说艺术论》等在偏重于对张爱玲小说结构、语言和风格分析的同时还指出张爱玲揭示了十里洋场的阴暗面,指出其“反封建”的价值及其对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宋家宏的《一级一级的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和《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张国祯的《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与人生观照》,触及到了张爱玲小说深层的人性内涵,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反映现实”的角度去肯定其价值,对她的现代性创作特征分析有了新的突破。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对张爱玲的学术研究逐步加深,研究论文既有文学眼光又有学理分析。金宏达的《论<十八春>》、潘学清的《张爱玲家园意识文化内涵解析》、赵宏顺的《论张爱玲小说的错位意识》、杨义的《论海派小说》以及吴福辉的《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这些论作注重解剖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