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客家民俗介绍
赣南客家舞龙灯文化探析
兰台世界2012·11月上旬比如赵君豪在担任《旅行杂志》总编时,曾在1934—1936年间陆续对马相伯、蔡元培等当时的二十多位时代名流以“旅行讲座”的形式进行了专题访谈,请这些名家就当时社会上关注的一些旅行方面的问题各抒己见,表达看法。
1937年,赵君豪对这些名家关于旅游主题的访谈,最终由中国旅行社以“旅行谈荟”的专题形式汇集出版,在社会上造成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又比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在闲暇时期也比较喜欢旅游活动,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南京》的游记散文,记述了其在南京游历时的详尽情形和心得体会。
在文章开篇,朱自清写道:“南京是值得流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在朱自清的南京之旅中,从鸡鸣寺的品茶、台城的登高、玄武湖的观湖、清凉山的赏景、莫愁湖的瞭望、秦淮河的泛舟、夫子庙的游览,一直到明故宫的深思、明孝陵的感悟、雨花台的畅想、燕子矶的寻味、中山陵的忖量、江苏省立图书馆的眷恋、南京茶馆的回味等,都留下了他坚实而沉稳的足迹。
尽管一些景点在当时尚属“冷门”,但这位散文大师却始终怀着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游走南京、领悟南京,他说的“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其实是对南京最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对于读者而言,在领略朱自清笔下南京盛景的同时,也可以一并感受到朱自清惯使的飘逸潇洒的文风表达,着实是一种再美不过的心灵大餐了。
参考文献[1]许春晓.民国时期中国旅游学术探索述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2]蒋湘妮.《旅行杂志》与中国旅行社[J].沧桑,2005(Z1).[3]贾鸿雁.民国时期旅游研究之进展[J].旅游学刊,2002(4).★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关于“客家”一词,清朝著名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1]17。
根据历史记载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2]9。
赣州客家生育风俗
十天后,小孩父亲备礼物报谢岳父母,俗称“报姜 酒”。随后,岳父母和其他亲戚备礼探望小孩,俗称 “送姜酒”。此时主要是开始准备做月子,重点照顾 产妇
一个月时,设宴请客,俗称“做满月”。目前, 在农村中,“送姜酒”、“做满月”等习俗仍 存。
每逢生日,小孩喜爱吃染红鸡蛋,俗称“红蛋” 或友赠送衣服、鞋、 帽、挎袋(俗称“肚兜”)、糕、蛋等物祝贺,小孩 家设宴款待,称之“做趸岁”。
赣州客家生育风俗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 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 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 条等物。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和吉祥的喜庆色彩,加之成礼时间最早,可 谓人生第一道庆贺礼仪。其中蕴含着对婴儿的祈愿和祝福情
赣南客家文化
特色与传统
01
文化概述
02
祖先崇拜
03
传统村落
04
艺术文化
06
方言文化
05
红色文化
01
客家建筑
02
饮食文化
03
民俗文化
04
风水文化
06
代表人物
05
人文精神
赣南客家文化什么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说,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 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之下,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 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白鹭古村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历史上一直处于赣南中心的赣县, 其地居赣江源头,籍舟楫之利,北扼中州,南抚百粤,东接八闽,西连三湘,加之地势开阔、土地肥沃、物阜年 丰,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赣县于汉高祖6年初 建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县名,《山海经》上有关于赣县上洛山一带有“木客”的叙述, 是人类对客家赣南最早的记载。作为赣闽粤金三角客家源头行政建制第一县,世代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 期艰苦创业中孕育了“团结、勤俭、文明、开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客家 古村白鹭、夏府宗祠群、田村契真寺、杨仙岭等古迹,独具风韵的抢打轿、烧瓦塔等客家民俗留传至今。
赣南客家文化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的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至长 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朝末黄巢农民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 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 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 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 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 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 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至 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这部分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以白鹭古村为例姓名:班级:学号:考察时间:2015年5月2日考察地点: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白鹭村考察方式:实地考察考察目的: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赣南客家文化、向同学介绍,让更多人了解赣南客家文化(此次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调查主要以白鹭古村为例,并且主要为概念、发展历史和建筑方面的考察)考察报告:客家人的概念:1、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
2、而为什么叫客家呢?客,顾名思义,就是与“主”相对。
赣南的客家人: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历史上的赣南,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
有一个说法,比较贴近实际: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
赣州全市约900万人口中95%以上都是客家人。
白鹭古村:白鹭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县的最南端,毗邻兴国和万安,是以又有一脚踏三县之称。
这里至今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浓厚的客家文化。
到目前为止,白鹭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虽历经86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
只是在村里参观的时候,发现不少年久失修而倒塌的民居,几乎大部分现存的民居都缺乏有效的维护,听说现在村里正在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希望白鹭能借以得到妥善的保护。
悠久的历史让白鹭拥有了为数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江南第一个村级民俗博物馆,故宫唯一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白鹭古名居是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部,而且村里的四条主要街道,极似一大大的“丰”字。
白鹭人很早就品评了村里含数字的主要景点,并归纳为“白鹭十景”: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官、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庙、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
虽然到现在,这十处街坊景观许多都不复存在了,但在白鹭老人的心里,一定保留着这些美好的记忆片段。
流行于赣南的客家禁忌
流行于赣南的客家禁忌作者:黄卫国文章来源:走进客家点击数:70 更新时间:2008-4-9禁忌,作为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常称为“塔布”(tatoo),“塔布”原是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其基本含义是表示“神圣的”和“不可接触”的意义。
在中国,与“塔布”相对应的词便是“禁忌”。
“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就见著于史籍了。
《汉书•艺术志》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中国禁忌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因为这种神物具有“神圣”和“圣洁”的性质,随便使用的是一种亵渎行为,违犯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这禁忌,会带来幸福;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洁、危险之物,不许随便接触,违反这种禁忌同样会招致不幸。
赣南,位于江西南部。
赣南客家民系,是自唐代以后几次战乱,由中原地区南迁而逐渐形成的。
他们客居他乡、聚族而居,长期生活在赣南山区。
初始,由于交通不便、战争较少,与外界交往有限等原因,中原地区原有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语言习俗依然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先民与当地土著的经济文化、生产技术发生了必然的交流及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随之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客家禁忌习俗。
赣南客家禁忌类大致可划分为:岁时禁忌、人体禁忌、婚姻禁忌、生养禁忌、饮食禁忌、社交禁忌、行业禁忌、丧葬禁忌、自然物禁忌、动物禁忌类等。
岁时禁忌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泼水,忌进菜园摘菜,这天忌开口骂人,要尽说吉利话;除夕、春节及大的节日和喜庆日,忌碗筷掉地;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向他人借款或催贷;新年“出行”,忌有女人在场;正月初五是“五谷神”生日,这天家家不能煮生米,只在前晚煮好夹生饭,第二天早晨蒸熟,黎明时,家家烧香迎接“五谷神”上谷仓,祈保“五谷丰登”;赣南客家人讲究“吉利”,每月初一、十五要说吉利话,“无”要说成:“有”。
宁都大沽、小布等乡村“帽子”要说“有子”,因为“帽”与“毛”谐音;农历每月初五俗称“月忌日”,诸事不宜;花朝日是天女送花的日子,妇女不能做针线活,免伤花苞;七月半“鬼节”,忌夜行,忌小孩外出,更忌游泳,因怕野鬼缠身拖走;惊蛰至春社之间和农历六月最后一天至七月十四日,忌走亲戚,因有给已故人“拦社”、“悬衣”之嫌;春社忌推磨、犁田、用针,有说推磨灭、犁田会掸破社公的头,用针会刺破蛇胆,病蛇头子(手指头);按天干、地支排列,逢“丁”不剪头,逢“丙”不作灶。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2、客家的习俗有哪些?3、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4、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5、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1.建房习俗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
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
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
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
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
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
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
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
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
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
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民间迁居称“过火”。
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
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
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
”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
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
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
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赣州客家人
赣州客家人赣州是客家人当今最大的聚居地。
目前,赣州市3.94万平方公里,下辖18个县(市、区),除章贡区以外,其余17个县(市)均为纯客家县(市),占国内纯客家县市总数的37%;赣州现有总人口818万人,其中90%为客家人,约占大陆客家总人数的10. 7%。
梅州市也是纯客家市,但其总人口数仅450万。
其土地面积亦比赣州少,它辖7县(区、市)。
客家人的形成,主要跟宋朝相关,特别是宋元交替的年代,中原人因为战乱而向南迁徙。
为什么向南迁徙呢?这是地理因素和民族因素造成的。
中国的东面是海洋,西面是雪山高原,北面是具有征服性的少数民族,可以说是三面受阻,向南迁徙是唯一的选择;进一步而言,可以说是祸起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些地带缺水,农业文明无法向草原蔓延,游牧部落先后几次形成征服性很强的少数民族,然后就屡屡侵犯中原。
为了抵御这种入侵,在南北对抗中取得优势,汉民族就要强调增加人口和保持江山一统。
然而,总是有昏庸的皇帝导致国力衰退,造成军事不振,领土被侵占,甚至是江山易手。
宋王朝的实力不济,举国尚文不尚武,皇帝被掳为人质,中原人不堪异族的欺凌和折磨,不得不开始了南迁的高潮,借助水运从河南和淮河流域跨越长江,继而沿赣江南下,与故土渐行渐远……中原人从东晋时期就开始了这种群体迁徙,世上很少有哪一个民族是这么群体被迫迁徙的(实际上成了不能回归家乡故土的难民),这是一番如何的景象?背后总是战火轰隆,哀鸿遍野,原有的宗族社会变得七零八散,人们在混乱中拖家带口到一个陌生的荒蛮土地,寻找一生或者几代人的安宁。
走入赣州地带,可以了解到东南部山区是一个天然的屏障;而湖南容易受到水路攻击,西南是云贵高原山区,不能发展农业文明。
相比之下,赣州以南属于丘陵山区,水系发达,可以把沿河两岸的荒蛮之地开发出少量耕地。
这样,中原人相继在战乱期间涌入赣州。
赣州新的迁徙地,分两条水路走,一条水路是章江,翻过大庾岭进入广东的是“广府人”;一条水路是贡江,翻过石壁进入福建的是“客家人”;后来客家人从福建延汀江和韩江南下进入广东。
赣南客家人的婚嫁习俗
赣南客家人的婚嫁习俗□张文锋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赣南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既保留中原汉人的遗风,又独具赣南客家地方特色。
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思想的影响,赣南客家人还是会先相亲,双方满意后,再正式进入谈婚论嫁的程序。
请媒人提亲,也叫传庚,就是男方委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
女方家长若有意联姻,便将女儿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回给男方。
男方请礼仪先生将男女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
接着是男女见面相亲,双方交换信物。
第二道程序是下聘礼,女方派出亲朋好友到男方家中去实地了解家庭情况,叫“察人家”。
女方派出的大多是女眷,她们会仔细询问男方的情况,包括收入、房屋、家庭结构等。
待深入了解后,双方议定婚期,女方提出礼金等要求。
根据女方提出的要求,男方备好礼金到女方家,这场婚姻就算定下来了。
接着是男女双方选定一个黄道吉日准备婚事了。
在整个婚嫁过程中,出嫁和迎亲尤为隆重。
客家人筹办婚宴,事先要做精心的准备:发送请帖、自酿米酒、采购物品以及聘请厨倌师傅、礼仪先生等。
还要备上礼物逐一到亲戚家送请帖。
喜庆的日子到了,古老的围屋被装饰一新,祠堂贴出了大红的对联,大门上高高挂起了喜庆的灯笼,整个村子洋溢着热闹祥和的气氛。
亲朋好友都会义务前来帮厨、帮工。
新娘出嫁前要到祠堂叩拜祖宗,村子里的老辈们会对新娘做一番教诲,勉励她要勤俭持家,牢记祖德家风,给娘家人增光添彩。
新娘接着开始哭嫁了,所谓“哭嫁”,就是哭诉父母的养育恩情,包含对娘家的无限眷恋。
此时亲朋好友一边安慰新娘,一边馈赠红包给新娘,这叫“眼泪钱”。
新娘拜别娘家的亲人,随着娘家的送亲队伍和男方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到了男方家。
新娘到来的时刻,男方家早已做好|047||民间习俗|准备,亲朋好友列队恭候在大门口用鞭炮迎接。
一位长辈用米筛子遮着新娘引入祠堂,这叫“牵新人”归门。
选定牵新娘子进门的这个长辈是有讲究的,需要是多子多女有福气的人,以期望能够给这个家庭带来好运与福气。
赣南客家茶文化
赣南客家茶⽂化赣南有⼗万⼤⼭。
客家地处⼤⼭长⾕之中,客家⼈世世代代⽣活在云雾缭绕的崇⼭峻岭间,“靠⼭吃⼭”,茶不仅成为他们的⽇常饮品,还是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之⼀。
茶,是他们⽣活的⼀部份。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就没有赣南客家⼈的繁衍⽣息和富⾜⽣活。
长年累⽉,久⽽久之,茶也从饮品逐渐衍化成⼀种⽂化,逐渐升华为精神。
茶——赣南⼤⼭客家⽂化的载体之⼀赣南有⼗万⼤⼭,多产好茶,种类众多,名茶闻于海内外。
各县、市都有⾃⼰的⼝种和名茶:于都县的名茶有:盘古⼭产的盘茶,曾列为贡品。
此名还有储⼭茶、九龙茶、古亭茶等,也较有名⽓。
宁都县的名茶有:⼩布岩茶,产于宁都⼩布岩背脑,1982年被评为江西⼋⼤名茶之⼀。
安远县的名茶有:和雾茶、九龙茶、安远⼤叶种、安远⼤茶树、绿丽玛、中流苦茶、官溪茶、龙安苦茶、濂江⼭茶、仰天湖茶、龙布苦茶。
⼜引种了福⿍⼤⽩茶、鸠坑⼤叶种,以及修⽔、上饶两个当群体种和饶绿1号、⼤⾯⽩、赣茶14号、宁州1号、宁州2号、全省区域化验宁州6号和上梅州等。
其中和雾⽑尖茶具有条索紧细弯曲、⾊泽翠绿显亮、滋味鲜爽醇厚、⾹⽓清⾼持久、汤⾊清澈明亮、叶底匀净嫩绿等特点。
1984年,和雾⽑尖被评为赣州地区第⼀名茶;1985年,被评为江西省10个优质创新名茶之⼀,在全省名茶序列中排列第6位。
崇义种茶历史悠久,阳岭茶和龙归茶以制作精细、汤⾊青绿、经久耐泡和清⾹⽢甜名闻遐迩。
《崇义县志》(清道光⼆⼗⼋年——1895年)载:“龙归⼭有茶,与普洱(即云南普洱茶)相似,清滞解热”。
除阳岭茶、龙归茶外,还有甜茶、苦茶、乔⽊野⽣茶等。
瑞⾦市的名茶有:福⿍⼤⽩茶、铁观⾳、云南⼤叶种、福云六号等。
上犹县名茶有:九曲⼤茶叶、花⼭⽑峰等。
1983年,在赣州地区名茶评⽐中,“九曲⽑尖”获全区第三名。
1985年,试制的“花⼭⽑峰”名花获全少创新名茶第⼗⼆名。
喝茶——客家⼈必不可少的⽣活习俗赣南客家⼈⾃古习惯饮茶。
他们认为喝茶是⼀件⾮常重要的事,形成了许多风俗。
赣州民间节日风俗
赣州民间节日风俗赣州民间节日风俗赣州的民间风俗源远流长,几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传承着颇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反映着赣州人的勤劳、聪慧、朴实、好客、讲卫生等优良的性格特征。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赣州民间节日风俗,希望有所帮助!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俗称“过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夜,长者通宵不眠,谓之“守岁”。
到初一零点,家家鸣放鞭炮份揍新年,清晨起床,人人更新衣,晚辈拜尊长,尊长给小孩压岁钱。
旧习,这天不串门、禁扫地,忌污言秽语,以图全年吉祥;有的全日吃素,以求全年老幼平安,解放后,不出门和禁扫地习俗渐除,市区居民串家走户,亲戚朋友互相拜访,各级领导亲临生产第一线走访坚持工作的人们。
旧习初二始,走访亲友,登门拜年。
说“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等吉利话,主人随即用腊味、糖果招待来客,陪客饮酒喝茶。
从初一开始每日鸣放鞭炮焰火,玩耍各式灯彩,什么龙灯、鲤鱼灯、车子灯、跑蚤灯、抢泡龙、摆字灯,各色各样彩灯昼夜玩耍,直至元宵节。
十五日元宵节更是热闹、各色灯彩、高跷、狮舞在各处街巷村镇翩翩起舞,爆竹轰鸣,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旧时玩龙灯,谓能驱邪降福、大吉大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以灯队来时,无论机关商店都争相鸣爆迎接,高喊“龙来龙来,恭禧发财”、“龙灯到府上,四季保兴旺”、“龙灯转个身,今年赚万金”等,以示吉祥,然后主人请吃茶喝酒或赠送红包。
农村花灯游村过屋,灯笼火把划破长空,更是热闹非常。
立春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谓之“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以示庆贺。
这一习俗自古不衰。
它反映了赣州人对春的向往和挚爱。
清明旧称“三月节”。
宋元以清明出游为“踏青”,故又称“踏青节”。
这天家家户户多用三牲(猪、鸡、鱼)、米酒、香烛纸箔进行基祭。
乡村还有插柳技劝“三月三草”于门前之习俗。
解放后,每逢清明节,各机关、团体、学校还组织青少年前往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烈士陵墓,缅怀烈士功绩;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也有沿袭古时踏青习俗,组织青少年去郊外游览者,渭之“春游”。
地方文化:赣南客家民居
本⽂所指的“赣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古代分属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州)的18个县市区,即章贡区、赣县、于都、兴国、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以上为赣州府)、⼤余、上犹、崇义、南康(以上为南安府)、宁都、⽯城、瑞⾦(以上为宁都直⾪州)。
⾯积为3.96万平⽅公⾥,⼈⼝790万,除赣州市区及个别城镇因其⽅⾔(属西南官话)和民居形式(属徽州民居)与和县客家⽅⾔的⼟⽊混合结构为主的民居不同,当属⼈约占总⼈⼝的90%以上。
现存赣南客家民居⼤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
其分布形势:“组合式”呈由东北向西南发展逐渐减弱的状况;“围屋”则呈由西南向东北发展逐渐减弱的态势,其建造年代,据现有资料最早的可达明代晚期,在此试将赣南的客家民居作此基本介绍。
⼀、厅屋组成合式民居 赣南客家⼈⼀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
称⼀栋房⼦为“屋”,⼀间房⼦为“房”。
厅是房屋的中⼼,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起便组合成了⼀幛⼤房⼦,这种民居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
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各县都有,但以东北部的宁都、兴国、⽯城、于都等县为盛,也代表。
(1)平⾯ 其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间”也称“三间过”,即⼀明两暗的三间房,明间为厅,次间为堂,厨房、家畜栏舍等⼀般傍房或别搭建。
稍富有者⼀般是前后两栋。
每栋三间或五间,之间隔⼀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起。
两栋屋的明间便成了前厅(门厅)和后厅(上厅),前后厅也合称“正厅”。
前厅次间为厢房,后厅次间为正房。
这样使构成了⼀幢封闭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通称即“两堂式”。
在此基础上,房屋需要扩⼤或本来规模就⼤的,便在正屋两侧扩建“横屋”,横屋的进深与正屋等齐或前部凸出两间,平⾯成倒“凹”字形。
正屋与横屋间留⼀⾛衢,称“巷”或“塞⼝”,闽粤称“横坪”。
⾛衢前后对开⼩门。
巷中相应留竖向天井,以采光排⽔。
江西赣州客家文明
赣南多姿多彩的客家艺术赣南多姿多彩的客家艺术赣南蕴藏着丰富的客家艺术资源,研究并发掘这些文化,成为我们这代赣南人不可忽视的历史责任。
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宁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
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远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
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3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
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
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
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筒;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
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两大类。
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日肖妹子》、《补皮鞋》、《钓虫另》、《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
如今,赣南采茶戏正焕发新的青春。
东河戏,是诞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
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在“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雏形。
清代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
其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
代表剧目有《雷峰塔》等。
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瓒》、《送郎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客家民俗
走古事
走古事为客家人闹元宵的盛大活动,在连城、永定县区盛行,尤以连城罗坊蔚为壮观。当地九大房族,各出 一棚古事。每棚古事由房族挑选身体健壮、胆量大的十岁左右男童两名,按戏剧内容装扮,勾画脸谱,身着戏袍, 一名扮主角,一名扮底座的护将。领先的一棚古事是天官、武将,后面依次排列李世民、薛仁贵、刘邦、杨六朗、 杨宗保、高贞、梅文仲、刘备、孔明、周瑜、甘宁等。每棚须用22名抬夫。因竞走激烈,要三班轮流替换,故一 棚古事就要66名抬夫。走古事,着重于“走”。他们把三太祖师菩萨轿、彩旗、宝伞置于中间,古事列队抬在外 围,奔走在约400米的椭圆形的跑道上。每跑两圈,就休息十分钟,养精蓄锐。鸣一响神铳为号,又开始下一轮 竞赛,如此重复四轮。第五轮改跑为游,走“剪刀校”形(即剪刀把的字形)。第一圈顺走,第二圈逆走。此轮不 限定圈数,直走到抬夫精疲力尽,让领先的天官棚古事同第二棚古事脱节,方可鸣数响神铳走出屋背山坪,进村 中街道,游回本房宗祠。
龙南香火龙
龙南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制作材料 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楠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舞香火龙的 招龙仪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长度分为7、9、11拱等,最高4米 多,最矮也有2.5米。其制作材料简单、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展演程序清晰、 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香火龙的表演程序上有,翻滚、 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 除各自作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作些引龙和随龙“护驾”动作。
赣县五云柚子灯
赣州元宵节
赣州元宵节篇一:客家人元宵节风俗习惯客家人元宵节风俗习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
在客家地区,闹元宵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客家人的习惯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地方的特色。
如客家人的游大龙、“古事”、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活动起源于中原。
客家人是过了元宵节、吃了汤圆以后,就要送回家过年的亲人出远门,表示祝愿亲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来团圆。
在元宵节或早三几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厅的梁上悬挂大红灯笼,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喝酒祝贺,期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市”表示祝愿,完毕后众人开怀畅饮。
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
一般是一个儿子挂一个灯笼,哪个围屋挂的灯笼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兴旺。
江西赣州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在元宵节更是别有一番景象,人们用游彩龙、傩舞、唱戏、放添丁炮、舞灯火等方式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国泰民安。
梅州地方的元宵节节庆有迎锣鼓、烧“烟架”、“火龙”,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丰顺县埔寨镇元宵之夜以迎锣鼓、烧“烟架”、“火龙”而饮誉海内外。
闽西客家元宵节节庆形式最有代表性的是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等。
姑田游大龙活动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正月十五元宵夜,两百多节、千米长的大龙,蜿蜒于姑田乡间村落,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的场面热闹非凡。
罗坊走古事是以宗族为单位,以族或以房为一棚古事,每棚古事挑选两名十岁左右的俊童,按戏曲装扮,化装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主角坐上顶,一名扮护将坐轿台。
永定县抚市镇“走古事”中常见的故事有魁星点灯、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六国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
图说赣南客家文化
客家名村——赣县夏府村
夏府突立江中, 江中帆船点点, 山水风光,秀丽 非凡。宋代文豪 苏东坡也路径此 处,触景生情留 诗一首:
章江和贡江在赣州汇合成赣江,顺水下 行30公里,只见江边有一块几平方公里 的绿洲,那就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客家文 化古村——赣县的夏府村。船从赣江自 北向南逆流而上,行至近夏府便是“十 八险滩”的最险段——天柱滩至黄泉滩, 由于礁多水急,只好在夏府村头,人下 船,货改陆运,船被拉纤过险滩后再装 货上人前行。夏府于是便成了货物集散 地,交通要冲,过往商贾、官宦、名流 如云,一派繁华景象
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冠军得主卢扬
身 入 他 乡 即 故 乡 。
年 深 异 境 犹 吾 境 ,
任 君 随 处 立 常 纲 。
人 禀 乾 坤 志 四 方 ,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 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 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 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具有独特的客家方 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4、显示本姓氏家族中名人先贤的高尚品格 杨姓 “清白传家”— “三省传家”— 曾姓 “叔度高风”— 黄姓
赣南客家文化的表现
2、客家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1)词义相同,音节不同 裤子-裤 桌子-台 皮肤-皮 选择-挑 桃-桃子 李-李子 梨-樟梨 谁-乃人 (2)词义相同,词素不同 太阳-日头 中午-晏昼 晚上-夜晡 我- 他插秧-莳田
-------兴 国 三 僚 村
三僚廖姓人引以自豪的是受明成祖朱棣 召进京为皇帝陵墓选址的廖均卿。他选定 的昌平县黄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 皇帝,那儿已被后人称之为“十三陵”。 之后,北京故宫大皇城的勘测也出自廖均 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职衔供 养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还在三僚村的半 山腰上,“虎形”的墓穴就犹如一只老虎 卧在山头,两尊副碑如两只竖立的耳朵, 墓碑诚如张开的大嘴俯视着山下的村落。
江西赣南革命老区,客家特色美食——粿
江西赣南革命老区,客家特色美食——粿赣州地处江西南部,南接广东,西临湖南,东挨福建,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形,山多田少水丰,风景秀丽。
大多数人对赣州的印象应该还是停留在红色故都——瑞金身上吧。
其实,赣州也是国内四大客家人聚居地(赣州、梅州、惠州及汀州)之一,赣州总人口982万人,客家人就占了98%。
赣州旅游资源极其丰富,2003年赣州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已形成了“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堪舆圣地”六大旅游品牌。
而赣深高铁(赣州至深圳)2020年即将通车,赣州作为珠三角旅游后花园的产业定位也将得到升华。
江赣州上犹县境内的五指峰那么到了赣州,自然不能错过赣州的美食。
在赣南客家风俗里,对每个农历节日都比较重视,因而衍生出在每个节日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比如:除夕到元宵的肉圆、扣肉、白切鸡等,清明的艾米粿,端午的粽子,中元节的蕉叶米粿,中秋节的月饼、花生、柚子,重阳节的薯圆以及腊月的黄元米粿....赣州盛产水稻,粿,则是由稻米磨成粉后加工的一种米制品食物。
北方爱面食,南方爱稻米,南方的米粿,有艾叶粿、蕉叶米粿、黄元米粿等,每一种米粿,风味都不一样。
包米粿郑州装饰公司宁波家装设计业之峰装饰公司包米粿,其实跟广东的肠粉、捆粄等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米浆制品,但在制作流程、馅料、吃法和口感等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
赣州上犹县包米粿包米粿在江西赣南是比较普遍的早点,尤其以上犹县最为出名,上犹地处赣西南,与湖南桂东交界,自然环境优越,盛产稻米,是鱼米之乡。
上犹包米粿是上犹最普遍的早餐食品,几乎每家卖早餐的小餐馆都会制作包米粿。
传统的包米粿,其做法是比较复杂且费人工的:上犹包米粿首先需要选取本地优质大米,并浸泡一天一夜,目的就是使得大米泡软便于磨浆;然后将泡好的大米,用石磨(现在可以用机器代替了,但感觉还是石磨更具口感)磨成米桨;米浆准备好了之后,将米浆均匀地淋在用竹篾编织的簸箕内,使米浆薄薄的淌满簸箕,这时放在锅里用旺火蒸熟,就成了米皮,客家话叫烫皮,烫皮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包米粿制作过程然后用竹篾划成若干小块,将炒熟的各种时令蔬菜(西葫芦、蒲瓜、茄子、酸豆角等蔬菜馅)、猪肉等馅料放置在烫皮块中间,然后包卷起来,淋点香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包米粿了,吃的时候蘸上酱油辣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习俗
喜唱 失或 自 唱 深 传 陪 叫 中出 了者 己 词 感 统 衬 婚 夜 有来 ,不 背 , 依 的 活 前 谱 闷。 今吉 诵 不 依 哭 动 两 ( ,哭 天利 训 会 不 唱 , 晚 “ 唱唱 只。 唱 唱 舍 , 俗 , 叫 起和 有这 为 的 。 向 称 女 ” 来唱 种 止 就 有 女 “ 子 称 没山 岁习 , 由 的 伴 就 的 “ 有歌 左俗 不 中 人 通 妹 闺 延有 右在 唱 年 很 报 仔 房 哭 长所 的解 就 妇 早 自 ” 中 ” 腔不 妇放 是 女 就 己 。 有 实 。同 女后 不 领 学 喜 出 一 意 , ,就 尊 教 会 事 嫁 群 “ 哭 还渐 重 , 传 将 女 女 唱 唱 可渐 陪 直 统 临 通 伴 ” 是 以消 人 至 的 , 过 作 ) , 80
10
打伞送嫁
送轿
家揾后起轿轿程送 。钱两轿中,一轿 ;句后撒以般是 细:一些示是由 佬阿直利依一村 送哥回市依华中 轿送到红不里的 到轿男包舍左男 路到家,离右女 中河,谁开,老 ,边也拾亲但少 回,不归人中送 去回再谁。途的 创去哭。新要, 业持唱第娘停送 早家。三并三的 成要最次在次里
到夫家
围屋
客家围屋,方形,像一碉堡,376 间,围屋是客家人独具特色的民居 建筑为了自我保护,增强防御,客 家人喜欢聚族而居,把房屋整个从 四周围起来。其完善的防御体系, 固若金汤的结构,体现了客家人的 智慧和无穷的力量。
传统形象中的围屋
赣州客家围屋
主要民俗
• • • • • 生活习俗 婚姻习俗 时节习俗 生产习俗 宗教俗信
娶亲
拜别祖宗
拜由为生轿组妹拜 父老了推,成仔别 母陪不拉但,”祖 亲娘耽的陪强(宗 就扯误嬉女行新前 哭着新戏们进娘还 唱新娘,坚入)有 。娘回甚持嫁。一 出男至不女房场 来家用准房门闹 拜的口进中外剧 别时喷入请由, 祖间酒,她中那 宗,来互出年称 ,最防相来妇“ 后后患发上女拖 。
开伞出门
好今怎母是她大用点娘门弟开 好日不的真上当脚假从口的伞 照开令身正轿嫁踢意伞左由是 顾伞她边的。或轿不底边其由 父送流,哭从者门愿下,他新 母妹泪突唱拜回,进穿打亲娘 亲行而然,别去陪去过开属的 。;唱离因祖早娘,。伞代亲 妹:开为宗生就还走后替兄 嫁往深 上贵用流到,。弟 开日感多轿子男泪轿由开开 哥担依年两的大哭门陪伞的 唔伞依生段吉当唱前娘者, 好去不活时利婚,新拉站无 哭趁舍在间话、甚娘上在亲 ,街,父,劝女至有新大兄 ,
赣州
赣 州 地 理 位 置
赣州——客家人的大本营,历史 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 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与闽西、粤 东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 居地之一,赣州总人口710多万, 而客家人就有680余万,占总人口 的95%以上两晋唐朝开始由于战乱 饥荒的原因,中原汉民逐渐进入 江西、广东、福建地区与当地畲、 瑶发生融合,形成一个独立而稳 定的汉民族体系,就是客家,赣 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
赠引 双 “ 新 跨 的 火 意 上 事 说 到 送, 双 闹 郎 过 牵 , 思 一 前 些 夫 手向 进 新 邀 面 引 意 是 把 门 “ 家 饰祖 入 娘 请 盆 下 思 驱 菜 口 白 门 和先 洞 ” 村 , , 是 神 刀 放 发 前 利、 房 , 中 后 用 干 赶 、 上 齐 时 市老 。 一 的 跨 米 干 鬼 一 一 眉 , 。爷 第 直 男 小 筛 净 , 把 个 、 由 、二闹中火遮净同尺面三男 奶天到青堆挡回时、盆年方 奶早深年进在夫用小,抱的 敬晨夜看入新家一扎盛两老 茶新送新新娘。小茅上”陪 后娘走娘房的新扎草小等娘 ,由他,。头娘干和量吉在 向陪们俗晚上在草桃水利轿 新娘后称饭,陪点叶,话门 娘牵, 后先娘着,放。前 ,
哭嫁
迎接娶亲队
门净作要两品酒酒担先娶 坪上一奏枝,、担、行亲 放厅定乐柏还猪由六,队 花接时,叶有肉好个接由 轿酒间向和一、命六着男 ,担演人两个鸡的音媒方 扫,奏通封圆蛋人吹人组 净扫,报利型、肩鼓带成 屋净接以市红大挑手路, 檐下着示。色乌,,,四 绷厅新兴吹的咸两抬两个 彩接娘意鼓酒鱼个嫁个儿 旗媒就。手托和箩妆抬童 。人哭进路盆槟中若轿举 ;唱入过,榔有干老着 扫:女村装等一人、彩 净扫家庄着食坛。酒旗
灰大爷,我 再也不敢 了!!
汤羹
小沈阳,你是 不是偷吃东西 了?
炒豆子
薯包米果
擂茶
酿豆腐
哥们口 水都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来了!
米粉肉
粽子
油果
米果
米果糖
炸鱼果
我想吃!!!
饮食民俗
年初一吃羹汤,正月二十“天穿日” 做米果糖食,二月十五日花朝吃擂茶, 惊蛰炒豆子,清明染青精饭,立夏酿 豆腐吃米粉肉,端午节粽子鸭蛋,六 月六烧酒狗肉,新谷登场荐新,七月 七乞巧吃瓜果,中元节杀鸭祭祖先, 八月中秋花月饼剥芋头,重阳薯包米 果,十月初一糯米油糍,腊月初八腊 八粥,二十四送灶神过小年,除夕油 炸糍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