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
[摘要]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
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日本的历史
发展过程及文化风土,造就了日本人实用主义、集
团主义及注重等级秩序的国民性特征,从而构成
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深刻认
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
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民性实用主义集团主义等级秩序
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国内比较普
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构
成国民性主要特征的,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
向和道德规范,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
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
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
解很有必要。
l实用主义
长期以来,。中日同文同种”的观点对中国人影响
甚大,日本是“儒教国家”的提法也成为评价日本的主
流话语,其结果是导致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中日两
国的文化差异。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国家形成及
后来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
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对日本的社会与文化进行
探人考察,就会发现日本人是一个很注重现实利益的
民族,甚至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实用主义
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有
些中国文化、制度一度传到了日本,而后来销声匿迹
了,如中央集权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也有一些东西从
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如人们熟知的“唐时不取太监,
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除此
之外,在人伦、制度的很多方面与儒家伦理格格不入。oooo
比如,同姓不婚的制度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因素传到了朝鲜半岛,却最终投有渡过海峡传到日本。日本人在8世纪初期制定律令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是对中国相关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却对“十恶”中属于近亲相奸、紊乱人伦的“内乱”罪弃之不取。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社会内近亲结婚是普遍的现象,皇室与王朝贵族尤为典型。连参与制定律令的重要人物藤原不比等也是与同父异母妹结婚。可见同姓不婚的法律根本不符合当时日本的风俗。
再如,“异姓不葬”这一在中国至关重要的人伦规范在日本能够得到轻易变通。异姓的养子女婿在改变了姓氏之后,就可以进入家庭,继承家业,而是否具有血缘关系并不重要。反之,如果没有继承和管理家业的能力及良好的资质,即使是亲生儿子也可能被剥夺家业继承权。据日本学者考证,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期,日本男子的四分之一是养子,且主要是异姓的女婿』·]这就是所谓“暖帘重于家业”,十足体现出日本人的实用主义原则。日本人重家业而轻血缘的态度打破了家族血缘关系的封闭性,使人们可以在关键的时候,依据品德和才能标准选择家业继承人,这种态度不仅维护了家业和家族企业的延续,使日本随处可见拥有百年以上、甚或数百年历史的企业或店铺,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又如,日本人为了家族的整体利益,连自然的、血缘的辈分秩序也可以进行调整。辈分是在中国家族内部用以区别长幼、规范血缘秩序的等级制度,辈分秩序不仅深深潜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也显现在人的姓名中。而对于注重纵式家族秩序的日本人来说,“代”是按家业继承情况而划定的,即使出生就决定了的人伦关系——祖孙、父子、兄弟,也可以因家业继承的需要而改变之。因此,在日本历史上,常常有弟弟当哥哥的养子,孙子当爷爷的养子这样的。差了辈”的现象。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人们对现实利益的追
7l
啦国露他
日语学习与研究
求,而没有“礼”的束缚。家族人伦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内容,
上述在中国人看来实属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在日
本都可以发生,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其他政治伦理、社会伦理也都有发生变化的可能。日本是深受中
国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然而,随着两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彼儒学已非此儒学。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而事
事用中国的儒家道德来衡量日本的制度、文化及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就无法了解日车社会与日本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东方国家的近代化首先发生在日本,两不是儒家文化的故乡——中国。如日本人接受了儒家的孝道,但是从时间上看,孝道是经过幕府大力提倡,到德川时代才普及珂全体庶民的。经过武家社会
数百年的发展,。忠”不仅成为武士的最高道德,也影响到庶民阶层。故在日本国民道德体系中,“孝”始终居于从属于“忠”的地位。于是,中国的“忠孝难全”在日本可以变为“舍孝求忠”与“忠孝一致”,这可以视为
儒家文化“变形”的一种。再比如,父权家长制是中日两国都存在的制度,而与家统一尊的中国的家长制相比,日本的家长也要受到家的利益的制约,要求家长
以旺盛的精力与良好的品行立于家长之任。如果家
长既达老龄,或体弱多病,或品行不端,就要隐居——
将家长权让渡给继承人,从家长的地位上引退,代之以年富力强的新任家长。这一制度后来也演变成制约官吏的机制,在江户时代,即使是藩主,如果不胜其
职,便可以经藩中重臣的台议.强制让其隐居。在久
留米藩、冈崎藩、加纳藩等藩都发生过家臣强迫藩主
隐居的事件。[2]
人们都说日本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但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又都是形成本民族文化模式的过程;古代日本人虔诚地吸收唐风
文化,然后转化为本民族的和风文化;明治维新后励
精图治,积极嗳收欧洲文化,使日本成为东方唯一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吸收美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日本现代文化。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外来文化,并融合本民族文化传统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吸收、选择、融合,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贯穿了日本人的强烈的
务实精神。这种务实,不仅表现在他们积极吸收外来
优秀文化方面。也表现在他们对外来文化中不适于自
己的内容进行鉴别和改造方面。日本人接受了儒家
文化,却只吸收了有益于其统治的部分政治伦理,两
72
2007年●5M
B革132用
对作为儒家人伦根本的婚姻、家庭伦理或加以排斥,
或进行变通,以适应本国的国情及实际利益的需要。虽然这个过程往往伴有功利主义的目的.但不能否认,儒家伦理对日本人的束缚远较中国人为轻,因此,
他们的家族关系较为开放,建立在此之上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也相对简单。在面对近代化挑战时,日本
所遇到的障碍也就比中国小得多。
2
集团主义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性特征,这是人们随着El
本近代化的成功及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所形成的共识。当一个使用同一语言的人群身居异乡,面临生存竞争的时候团结一致,这种集团主义是很好理解的。在鲜有外族以战争形式登陆的岛国日本,人们仍然习惯于以集团的原则行事,这就是国民性使然。
日本人的集团主义特征如同思想家加藤周一所说,在日本,“超越集体的价值决不会占统治地
位”。[副在思维方式上,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人们时时意识到自己属于集团的~员,“自我”
是以社会群体方式体现的。个人应该属于某一集团,集团成员由一种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
这种集团的概念,对于现代日本人来说,最重要的是
自己所供职、求学的企业、机关、学校。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主要是服从集团,集团内部反对个人竞争.人们崇尚“枪打出头鸟”的处事哲学。在行为方式上,日
本人与中国人和西方人最大的不同莫过于喜欢合群
和重视集团的共同行动,人们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纳入集体之中。一位西方评论家表达过这样的看法:日本
人就象池子中的一群小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直到~块石子投入水中,搅乱了这个队列,它们就转变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队列整齐。成群游动。在价值观念上,中国人与西方人都重视个人的天赋,强调个人的作用,而日本人更多的是重视集
团的作用。有人曾将日本人与美国人作比较:美国人
奉行的原则是,我只要做别人尚未做的事,发挥出个
人的能力就会成功;日本人奉行的原则刚好相反,只
要我认准社会的主流,坚定不移地把自己汇入社会的
主流中去,就一定会成功。美国人总是极力显示自己
的与众不同,而日本人则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与大家
一样。Ⅲ日本的集团内部反对个人竞争,不认可以英
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带动大家的做法,他们认为鼓舞大家工作热情的动力不是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