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人卫第六版)
皮肤性病学第六版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皮肤性病学导论第一节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皮肤性病学(dermatovenereology)包括皮肤病学(dermatology)和性病学(venereology),二者都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而临床医学是生命科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认识和防治各种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为任务的科学。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正常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
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应用学科,同时又与其他临床学科之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就实践工作的性质而言,皮肤性病学研究的范畴又可分为专业基础性研究和临床应用性研究,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前者是后者的推广和深入,后者是前者的导引和归宿。
近年来,在各基础学科的推动和带动下,生命科学逐渐成为人类自然科学发展的先导,人们对自身生命及其价值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临床医学的内容得到不断扩展,皮肤性病学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阶段。
皮肤组织病理学、皮肤生理学、皮肤病原生物学、皮肤遗传学、皮肤流行病学等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皮肤性病学与其他各基础学科互相渗透和交叉的态势已经形成,学科发展正逐步走向均衡和协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皮肤健康的要求不仅仅限于没有疾病,而是逐步扩展到对皮肤的美学要求,这些要求也促进了皮肤美容学、皮肤整形外科学等分支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一)世界皮肤性病学发展历程 18世纪中叶以前,皮肤病诊治工作一般由外科医师承担,有关皮肤病学的知识也被包含在外科学教科书中。
18世纪末,许多知名的内科医师开始注意观察和记录发生于皮肤的疾病,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19世纪,直至皮肤病学成为内科学的一个分支。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总论目的要求掌握皮肤病病变的症状及皮肤性病的预防与治疗。
熟悉皮肤性病的病因及诊断。
了解皮肤解剖和组织学。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皮肤解剖和组织学]皮肤的主要解剖结构。
皮肤的组织学。
(1)表皮:分层、细胞构成、更新时间、(半)桥粒、基底膜。
(2)真皮:纤维、基质、细胞。
(3)皮下组织。
(4)皮肤附属器:毛发、皮脂腺、汗腺、甲。
(5)皮肤血管,淋巴管,肌和神经。
主要血管从血管球;淋巴网;平滑肌;横纹肌;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生理功能]保护作用:机械、物理、化学、微生物。
感觉作用:单一、复合、瘙痒。
调节作用:调温。
分泌和排泄作用:小汗腺、顶泌汗腺、皮脂腺。
皮肤吸收作用:(1)经皮吸收途径,毛囊、皮脂腺、汗管;角层细胞及间隙。
(2)影响吸收因素,皮肤结构、角层含水量、物质理化特性。
皮肤的代谢作用:糖、蛋白质、脂类、水、电解质。
皮肤的免疫作用:(1)皮肤免疫系统细胞成分: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表皮内淋巴细胞,真皮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2)皮肤免疫系统的分子: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神经肽。
[皮肤病的病因]一般发病因素。
主要因素:(1)外因:物理、化学、生物。
(2)内因:食物、代谢内分泌障碍、精神神经因素,内脏疾病、感染灶、遗传、血循环和淋巴循环障碍。
(3)诱发加重因素:外界、食物因素。
[皮肤病的症状]重点讲,皮肤病的症状是认识及诊断皮肤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自觉症状:痒、痛、烧灼、麻木等。
他觉症状:(1)原发性损害:定义、种类(斑疹、丘疹、斑块、风团、结节、水疱、脓疱、囊肿)。
(2)继发性损害:定义、种类(鳞屑、浸渍、糜烂、溃疡、裂隙、表皮、抓破、痂、瘢痕、苔藓样变、萎缩)。
[皮肤病的诊断]病史。
体格检查。
(1)视诊:性质、大小、颜色、边缘、界限、形状、表面、基底、内容、部位和分布、排列、毛发、甲。
(2)触诊:硬度、深度、活动度、温度、感觉、尼氏症、浅表淋巴结。
(3)各部位常见皮肤病,了解各部位易出现哪些皮肤病。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人卫第六版)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人卫第六版)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人卫第六版)前言: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研究发生于皮肤粘膜的各种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学科。
本教学大纲的目的是使学生研究到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较为严重的皮肤病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课程设置:按___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总教学时数36学时,理论授课24学时,见12学时。
章节及内容:第七—八章:皮肤病的治疗与预防第九章:病毒性皮肤病第十章:细菌性皮肤病第十一章:真菌性皮肤病第十四章:皮炎与湿疹第十五章:荨麻疹、多形红斑药疹第十六章:药疹第十九章:银屑病、红皮病第二十二章:血管性皮肤病第二十八章:性传播疾病见内容:病毒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药疹、性传播疾病学时:每个见内容都有3学时。
第一篇总论:第一—八章:皮肤的结构、功能、皮肤性病症状和诊断一)掌握皮肤解剖、组织、生理,掌握皮肤病的症状、皮肤病的诊断与步骤。
二)熟悉皮肤科的内用药、外用药及物理疗法等其他疗法的治疗原则。
三)了解外用药物的剂型、性能、作用。
四)学会真菌镜检及斑贴试验的操作。
第一章:皮肤病学导论一)一般介绍皮肤病学的定义、发展史、学科特点。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一)详细讲解皮肤的解剖、表皮的来源及其组织学特点。
二)重点讲解基底膜带。
三)一般介绍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
第三章:皮肤的功能一)重点讲解皮肤的防护作用、皮肤的吸收作用、调节体温作用、感觉作用。
二)介绍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代谢作用、皮肤免疫系统。
第四章:皮肤性病的症状和诊断一)详细讲解皮肤性病的自觉症状与皮肤损害包括原发性损害、继发性损害。
二)重点讲解皮肤性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
第五—六章:皮肤组织病理学、常用实验诊断技术一)重点讲解真菌检查、斑贴试验。
二)介绍组织病理检查与皮肤的组织病理、滤过紫外线检查、性病检查、疥螨和阴虱检查。
第七章:皮肤性病的治疗一)详细讲解外用药物疗法。
皮肤性病学第六版教学设计
皮肤性病学第六版教学设计概述皮肤性病学是一门涉及皮肤的传染病学及其它皮肤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其受到爱滋病、生殖器疱疹等传染病的威胁,近年来在医学界得到更多关注。
皮肤性病学的教学应该以疾病的防治为主线,包括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预防及皮肤疾病与性传播疾病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1.了解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知识及综合诊断能力。
2.学习各种皮肤性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了解皮肤疾病与性传播疾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分成以下部分:一、基础知识1.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皮肤性病的基本病原学、流行病学及病理学。
3.临床症状与体征学。
4.诊断原则。
二、常见皮肤性病1.生殖器疱疹-诊断与治疗。
2.疱疹性感染-诊断与治疗。
3.梅毒-诊断与治疗。
4.脂溢性皮炎-诊断与治疗。
5.白色念珠菌感染-诊断与治疗。
三、皮肤疾病与性传播疾病1.皮肤疾病与性传播疾病的关系。
2.现代社会性问题。
教学方法授课方式:以理论课为主,结合实验,以诊断工具、病历患者病理与病的功能及解剖生理为主要授课方向,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1.讲授•讲授基础知识、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等。
•通过患者病历分析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
2.实验操作•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必要性,这次教学将结合实验。
•模拟皮肤性病的病例,让同学们观察病变、检查有关部位,尝试诊断,并展示治疗手段。
•选用真实病历,邀请临床医生操作,同学们反映出来。
3.在线讨论•在线讨论是这次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线上平台,同学可以就有关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加强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学生将根据以下标准评估教学的效果:•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实验操作表现情况。
•线上讨论发言情况。
•课程满意度。
结语皮肤性病学的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后续的临床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望这份教学设计能够为从事皮肤性病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皮肤性病学
课程编码:76210215学时/学分:27/1. 5适用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皮肤性病学Dermatovenereology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必修课程,临床医学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学科内容安排依据《皮肤性病学》第6版,张学军主编一书为主要内容,以理论课及课堂见习课相结合,口的是使预防系学生了解皮肤的生理结构及功能,学习与预防工作相关的常见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手段,从而掌握相应的预防方法,为今后从事预防工作打基础。
皮肤性病学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应用科学。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科学,其中包括正常皮肤及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皮肤及附属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
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其中包括各种性传播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皮肤健康的要求不仅仅限于没有疾病,而是逐渐打一展到美学要求,皮肤性病学科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及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课及课堂见习相结合,理论课使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采用引导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见习课采用观看图谱、床边见习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交流技能,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技巧。
四、本课程成绩考核方法及评定标准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理论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30%五、教材及参考书1.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第三版),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六、课程各章节学时分配七、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皮肤的结构[目的要求〕1.掌握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掌握表皮的分层及细胞构成,掌握皮肤附属器的种类及功能;2.熟悉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组成及特点,熟悉皮肤的血管、神经和肌肉的特点。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用)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学(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课程类别:必修课学时:24学时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编写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编写日期:2005年9月编写:朱国兴审校:赖维、陆春一、课程概述:皮肤性病学是研究有关皮肤疾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治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不可分的一部分。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同学掌握及了解常见、多发和重点皮肤病和性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方法以及与全身疾病的密切关系,尤其是掌握预防原则。
在教学中要结合皮肤病和性病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典型病例示教等,培养同学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采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第六版。
在教学中要适当充实和补充国内外当代医学,尤其是皮肤性病学的新进展,适当介绍和使用皮肤性病学专业的外文名词和术语,以利于帮助学生阅读外文专业书籍。
教学形式分为大课讲授和临床见习带教两种。
鼓励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将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应用到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二、大课教学大纲大课的教学总共有14学时,目的和要求如下。
(一)总论:2学时1.熟悉皮肤的组织解剖及其生理功能,使同学能认识皮肤是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并了解它与整体的密切关系;其中掌握表皮的结构、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的免疫功能。
2.掌握皮肤性病的症状、体征,尤其是各种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掌握皮肤性病的诊断,尤其是如何进行皮肤科体格检查;3.了解皮肤性病常用实验诊断技术;4.熟悉皮肤性病内用药物治疗的原则,了解外用药的剂型、作用,掌握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二)病毒性皮肤病:2学时1.掌握病毒性皮肤病的概念、分类;2.熟悉单纯疱疹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3.熟悉带状疱疹的病因、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4.掌握各种疣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5.熟悉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治疗原则;6.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治疗原则。
《皮肤性病 学》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学前言皮肤性病学是研究发生于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及其相关病的学科,是临床学科的一个分科,与内科有密切联系。
治疗上除内服药尚有各种外用疗法。
皮肤性病学课程包括总论、皮肤病和性病。
通过总论对皮肤结构、功能、症状、诊断、常用实验诊断技术、皮肤病内外用药等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各论学习使学生掌握皮肤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原则和处理方法。
在整个教学中,紧紧围绕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宗旨,强调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以启发式教学,结合皮肤临床表现直观性强的特点,应用多媒体,通过二十多学时的课程,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医学人才打好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总学时26学时,大课18学时,见习8学时。
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总论第二,三章皮肤的结构、功能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皮肤和附件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2、熟悉皮肤的各种生理功能。
3、熟悉影响皮肤功能的各种因素。
二、计划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皮肤结构1、概述皮肤组成及其附属器、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皮肤的厚度、面积、外观、纹理形成及意义。
2、表皮二类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1)角质形成细胞a.来源、基底层——角质层各层的细胞形态、演变与功能b.桥粒、半桥粒、张力微丝、角质小体、被膜颗粒的作用c.角质蛋白形成、性质、功能及表皮更替时间。
(2)树枝状细胞a.黑素细胞形态分布、黑素小体作用。
b.郎格汉斯细胞形态、分布于免疫关系。
c.Merkel细胞形态、分布、作用。
3、基底膜带的组成与作用4、真皮分层、组成(纤维、基底、细胞)、性质与作用5、皮下组织的结构与作用6、皮肤附属器(1)毛发的结构、生长周期与内分泌关系。
(2)皮脂腺的形态分布,皮脂形成、排泄及与内分泌关系。
(3)大、小汗腺的形态、分布、功能及神经支配。
(4)甲的结构、生长速度。
7、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神经分布情况。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第一篇总论第二篇共8章,为学习皮肤性病学的基础,也是为了突出“三基”的重点教学内容,根据其内容和深度,我们安排如下:重点讲解皮肤的结构、皮肤性病的症状和诊断、皮肤病的治疗,扼要讲解皮肤的功能。
使学生认识到皮肤是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学会皮肤性病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方法。
第一章皮肤性病学导论【预习内容】1、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
2、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3、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
【目的要求】1、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
2、熟悉皮肤性病的分类、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皮肤性病学中、外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1、讲授内容:(1)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皮肤性病学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它们的研究范畴、主要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
(2)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世界皮肤性病学和我国皮肤性病学发展历程。
(3)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皮肤病的分类方法,皮肤与环境和机体其它器官的关系,皮肤病和性病给患者带来的影响。
2、自学内容关于皮肤性病学的学习。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预习内容】1、皮肤的解剖。
2、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来源和构成。
3、皮肤附属器的解剖和功能。
4、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和神经的解剖。
【目的要求】1、掌握皮肤的组成和解剖。
2、掌握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层及其特点。
3、掌握树枝状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特征。
4、掌握皮肤附属器组织解剖学及其功能。
5、熟悉真皮分层及其组成成分。
6、熟悉皮下组织的组成及其功能。
7、了解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和神经的解剖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1、讲授内容(1)皮肤的解剖:皮肤分三层,内含结构包括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和皮肤附属器,皮肤的重量、面积、厚度、颜色、表面结构、无毛皮肤和毛发种类。
(2)表皮: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组成,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层及其特点,树枝状细胞的种类、来源、数量、分布、特点和功能。
(3)真皮:真皮分乳头层和网状层,由三种纤维、基质和各种细胞组成。
皮肤性病学(第六版) 18-27章
第十八章瘙痒性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病包括一组以瘙痒为突出表现的皮肤病,多数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但一般多认为直接或间接与神经精神因素密切相关,造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因此其防治除药物治疗外,尚需积极查找病因,避免瘙痒诱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打断其恶性循环,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节瘙痒症瘙痒症(pruritus)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病因较为复杂。
多种内外因素可引起全身性瘙痒症,其中内因包括个体皮肤性状(如老化情况、水合度等)、神经精神因素(如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以及情绪紧张、精神创伤、焦虑、恐惧、激动和忧郁等)、系统性疾病(如肝肾疾病、血液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以及某些慢性病灶等)、妊娠、药物或食物过敏等;外因包括环境因素(如季节、温度、湿度、光线、工作和居住环境等)、生活习惯(如肥皂、清洁护肤化妆品、穿着衣物等)。
某些原发皮肤病尚可引起局限性瘙痒症,如感染(真菌、滴虫、阴虱等)、衣物刺激、药物刺激等引起的女阴瘙痒症和阴囊瘙痒症,痔瘘、肛裂、蛲虫感染等引起的肛周瘙痒症等。
许多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组胺、蛋白酶、前列腺素E、神经肽类P物质、脑啡肽和内啡肽等)可为引起瘙痒的化学介质,但目前瘙痒发生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临床表现】一般无原发性皮损出现,瘙痒为本病特征性表现。
全身性瘙痒症患者的瘙痒可开始即为全身性,或最初限于一处,继而扩展至全身,或痒无定处,常为阵发性且夜间为重;局限性瘙痒症表现为局部阵发性剧痒,好发于女阴、阴囊、肛周、小腿和头皮部位。
情绪波动、温度变化、衣服摩擦等刺激可引起瘙痒发作或加重。
搔抓可引起继发性皮损,后者包括条状抓痕、表皮剥蚀、血痂、色素沉着或减退,日久可呈湿疹样变和苔藓样变,还可继发各种皮肤感染如毛囊炎、疖、淋巴结炎等。
此外尚可表现为烧灼、虫爬、蚁行等感觉。
特殊类型的全身性瘙痒症包括:(1)老年性瘙痒症:常因皮肤腺体功能减退所致的皮肤萎缩、干燥粗糙、脱屑等引起。
皮肤性病学理论教学大纲.pdf
《皮肤性病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四年制本科护理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皮肤性病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较强的临床二级学科,包括皮肤病学和性病学。
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科学,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
本大纲教学内容包括皮肤性病学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部分系统介绍皮肤结构、皮肤性病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各论部分详细介绍常见皮肤性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适当介绍一些有关皮肤性病的新进展。
学习皮肤性病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或)熟悉皮肤性病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原则,为从事临床皮肤性病学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卓越医师班)、预防医学及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20学时,其中理论课20学时。
四教材:《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张学军 8版,2013年。
II 正文第二章皮肤的结构一教学目的认识皮肤的组织结构,学习表皮各层、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表皮各层、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
(二) 熟悉:皮肤的组织结构。
(三) 了解:真皮、皮下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三教学内容(一) 表皮各层的组织结构:表皮各层、真皮、皮下组织。
(二) 皮肤附属器的结构:毛发与毛囊、皮脂腺、大(小)汗腺、甲。
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1)“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7)“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10)“精神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17)“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18)“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20)“眼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22)“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EDIATRICS课程编码:CLIM4018学时:72 学分:3.5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先修课程:内科学,诊断学,药理学,病理生物学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儿童保健及疾病防治质量,为儿童服务的医学科学。
以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及临床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为手段,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工作人员。
儿科学的任务是改善小儿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儿童健康,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各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接班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1、完成课时数,包括大课44学时,见习28学时,课外4学时。
2、按大纲规定的掌握、熟悉和了解的三基要,掌握儿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以《职业医师资格开始大纲》为参考,提高学生临床实用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要求1、了解我国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2、熟悉儿科学的特点;3、掌握小儿各年龄分期及特点。
(二)内容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1)儿科学的任务;(2)儿科学的范围:发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预防儿科学。
2、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3、儿科学基础医学特点和临床特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营养代谢、免疫、病理等基础医学方面的特点,也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预后等临床方面的特点。
皮肤性病科教学大纲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用)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皮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学科,是学习研究皮肤性病的基础理论、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和治疗的学科。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临床学科,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注意在课堂和临床实习过程不断的积累,并且与已经学到的皮肤性病学理论知识相结合,达到建立皮肤性病学知识框架的目的,便于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不断充实。
本课程授课时间在第四学期进行,为期近一个学期,总学时24学时,临床见习2学时,主要以理论课时为主。
皮肤性病是考查科目,课时结束后即进行考查。
主要是理论考查。
二、课程目标为适应现代医学专科教学的需要,培养新的实用型的专科技术人才,以全国皮肤性病学专科教材为理论指导,编写临床医疗、妇幼专业的皮肤性病教学大纲,在编写过程中,根据本课程的学时,选择教材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科学的、系统的编写好教学大纲,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皮肤病、性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介绍,着重阐述其临床特点和防治要点,力求提高学生认识常见疾病、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三、课程衔接本课程是在第二学年已经完成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始学习临床课程的,皮肤性病学是临床课程之一,在学习之前结合临床实际,简要复习皮肤的结构、功能以此为切入点,以整体的观念学习皮肤性病。
四、教学方法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皮肤性病学分为理论教学和临床见习,以全国皮肤性病学专科第六版为基本教材,参照本科第七版《皮肤性病学》本科教材。
利用本教材的彩色版,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授课,使学生对皮肤病有充分的感官认识,弥补了见习课的所见不足,促进能力目标的达成。
五、学时分配序号章节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备注1总论皮肤的结构与功能皮肤病的常见症状与诊断3 22病毒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单纯疱疹、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传染性软疣;细菌性皮肤病:33真菌性皮肤病:疥疮34性传播性疾病35变态性疾病湿疹,接触性皮炎、荨麻疹36红斑鳞屑性皮肤病37自体免疫性疾病38皮肤病的治疗与常用的外用药物3合计24第一章总论【教学内容】一、皮肤的结构二、皮肤的功能【目的与要求】一、掌握皮肤的结构,由表皮和真皮和皮下组织及皮肤附属器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性病学教学大纲(人卫第六版)前言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研究发生于皮肤粘膜的各种疾病及相关疾病的学科。
讲授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到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较为严重的皮肤病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按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总教学时数36学时,理论第一篇总论第一—八章皮肤的结构、功能、皮肤性病症状和诊断皮肤病的治疗与预防(一)掌握皮肤解剖、组织、生理,掌握皮肤病的症状、皮肤病的诊断与步骤。
(二)悉皮肤科的内用药、外用药及物理疗法等其他疗法的治疗原则。
(三)了解外用药物的剂型、性能、作用。
(四)学会真菌镜检及斑贴试验的操作。
第一章皮肤病学导论(一)一般介绍皮肤病学的定义、发展史、学科特点。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一)详细讲解皮肤的解剖、表皮的来源及其组织学特点。
(二)重点讲解基底膜带。
(三)一般介绍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第三章皮肤的功能(一)重点讲解皮肤的防护作用、皮肤的吸收作用、调节体温作用、感觉作用。
(二)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代谢作用、皮肤免疫系统。
第四章皮肤性病的症状和诊断(一)详细讲解皮肤性病的自觉症状与皮肤损害包括原发性损害、继发性损害。
(二)重点讲解皮肤性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
第五—六章皮肤组织病理学、常用实验诊断技术(一)重点讲解真菌检查、斑贴试验。
(二)一般介绍组织病理检查与皮肤的组织病理、滤过紫外线检查、性病检查、疥螨和阴虱检查。
第七章皮肤性病的治疗(一)详细讲解外用药物疗法。
包括外用药的剂型、性能及选用原则。
(二)重点讲解内用药物疗法。
(三)一般介绍物理疗法及皮肤外科治疗。
第八章皮肤的保健与美容(一)一般介绍皮肤的保健与皮肤的美容。
掌握本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二)熟悉临床类型、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
第二篇皮肤病学各类第九章病毒性皮肤病第一节单纯疱疹一、目的要求:(四)掌握本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五)熟悉临床类型、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二)重点讲解皮肤单纯疱疹、口腔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新生儿单纯疱疹的临床表现。
重点讲解诊断与鉴别诊断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三)一般介绍治疗方法:局部治疗、全身治疗、物理治疗等。
反复发作者应寻找诱因并作相应处理。
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本病的临床特点。
(二)熟悉诊断与治疗。
(三)了解病因。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水痘及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二)重点讲解诊断原则与治疗原则:抗病毒药物,止痛,预防感染,增强免疫力,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
理疗,中医疗法等。
(三)一般介绍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三节疣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本病的几种临床类型及诊断。
(三)了解病因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寻常疣的形态及特殊类型。
(二)重点讲解跖疣、扁平疣及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
(三)一般介绍病因及治疗方法:外用药、局部注射、物理疗法、中医治疗。
第四节传染性软疣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本病诊断。
(三)了解病因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本病(儿童型与成人型)的临床表现。
(二)重点介绍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一般介绍病因及治疗。
第五节手足口病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本病诊断。
(三)了解病因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
(二)重点介绍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一般介绍病因及治疗。
第十章细菌性皮肤病第一节脓疱疮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寻常型脓庖疮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二)熟悉脓庖疮的临床类型。
(三)了解病因、预防及流行。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寻常型脓庖疮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二)重点讲解大疱型脓庖疮、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大疱性脓疱疮、新生儿脓庖疮的临床特点。
(三)一般介绍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二节毛囊炎、疖和痈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毛囊炎、疖和痈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二)熟悉毛囊炎、疖和痈的病因及诊断。
(三)了解毛囊炎、疖和痈的预防。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毛囊炎、疖和痈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点。
(二)重点讲解毛囊炎、疖和痈的病因及诊断。
(三)了解毛囊炎、疖和痈的实验室检查和预防。
第三节丹毒和蜂窝组织炎一、目的要求:(一)掌握丹毒和蜂窝组织炎临床表现及诊断。
(二)熟悉丹毒和蜂窝组织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了解丹毒和蜂窝组织炎的治疗。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丹毒和蜂窝组织炎的临床表现及特殊临床类型。
(二)重点讲解丹毒和蜂窝组织炎的致病菌、诱发因素、发病机制及诊断要点。
(三)一般介绍丹毒和蜂窝组织炎的治疗。
第五节皮肤结核病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寻常性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本病的病因、感染途径。
(三)了解皮肤结核病的临床类型、组织病理、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寻常性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病的临床表现。
(二)重点讲解病因、感染途径。
(三)一般介绍皮肤结核病的临床类型、组织病理、鉴别诊断及治疗第十一章真菌性皮肤病一、目的要求:(一)掌握真菌性皮肤病(头癣、体癣、股癣、手癣与足癣、甲真菌病、癣菌疹、花斑癣)等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二)熟悉念珠菌病及孢子丝菌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三)了解真菌性皮肤病的流行情况、预防。
了解着色真菌病的临床特点。
(四)学会真菌镜检方法。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头癣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及治疗(服、檫、洗、剪、煮五字疗法)。
手足癣体股癣、癣菌疹、花斑癣(糠秕孢子菌)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治疗。
甲真菌病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分型、诊断及治疗。
(二)重点介绍念珠菌病的病因(条件致病菌、诱发因素等),临床表现(粘膜、皮肤及内脏念珠菌病)及治疗原则及方法。
孢子丝菌病的病因、传染方式、临床表现、分型(固定型、淋巴管型、内脏型)、治疗。
(三)一般介绍着色真菌病、真菌性皮肤病的流行情况及预防、实验室检查(毛发及鳞屑镜检、滤过紫外线检查)。
第十四章皮炎与湿疹第一节接触性皮炎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原则。
(二)熟悉接触性皮炎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三)了解特殊类型的接触性皮炎。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病因:常见的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发病机理:原发性刺激、变态反应。
治疗的原则与方法:停止接触,清除或中和毒性物质,抗炎及抗过敏治疗,外用药。
(二)重点讲解临床表现:接触过程、症状特点、好发部位、播散及泛发、全身反应。
停止接触致敏物后好转。
慢性化的原因及症状。
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
(三)一般介绍特殊类型:尿布皮炎、化妆品皮炎、漆性皮炎。
第二节湿疹: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各期湿疹临床特点及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的鉴别。
(二)熟悉治疗原则。
(三)了解病因及不同部位、皮疹形态的湿疹。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临床分型及表现: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的症状特点。
诊断及鉴别诊断:本病的特点,与接触性皮炎及神经性皮炎的鉴别,与癣菌感染的鉴别等。
(二)重点讲解治疗原则:外用药疗法、全身疗法、中药。
(三)一般介绍病因、:变态反应、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物理化学刺激、饮食、代谢及病灶及几种局限性湿疹的临床表现。
第三节特应性皮炎一、目的要求:(一)掌握临床表现。
(二)熟悉诊断。
(三)了解病因、发病机制与治疗。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成人期的临床特点。
(二)重点讲解诊断要点。
(三)一般介绍病因、发病机制与治疗原则。
第四节自体敏感性皮炎一、目的要求:(一)掌握临床表现。
(二)熟悉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断。
(三)了解治疗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临床表现及特殊类型感染性湿疹样皮炎。
(二)重点讲解病因、诱发因素及诊断依据。
(三)一般介绍治疗原则。
第十五章荨麻疹类皮肤病第一节荨麻疹: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本病的临床特点。
(二)熟悉急性、慢性荨麻疹及特殊类型的临床分型、诊断及治疗。
(三)了解病因、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基本损害、皮肤及粘膜如呼吸道、消化道的症状及全身症状(二)重点讲解急性和慢性型及皮肤划痕症、血管性水肿、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压迫性荨麻疹临床特点。
诊断:病史、临床特点。
须与药疹、败血症及急腹症鉴别。
治疗:祛除可疑病因,抗组织胺制剂,重症、急性寻麻疹须用皮质激素,外用药,中医等。
(三)一般介绍病因:食物、吸入物中的蛋白质、药物、全身疾病、病灶、物理及化学因素、精神因素等与发病的关系。
发病机制:变态反应与非变态反应。
第一节血管性水肿: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本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二)了解病因、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血管性水肿的类型和诊断(二)一般介绍病因:药物、食物、吸入物、物理刺激等因素与发病关系。
第十六章药疹一、目的要求:(一)掌握本病的分型、临床特点、诊断及重症药疹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常见的致敏药物。
(三)了解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临床表现::固定型、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型、大疱性表皮松懈型、剥脱性皮炎型、紫癜型、多形红斑型、湿疹型、光感性等药疹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停用可疑及有关的药物,加速药物的排泄。
抗组织胺类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
支持疗法,护理,外用药。
(二)重点讲解病因:个体因素与药物因素。
(三)一般介绍发病机制:免疫性反应与非免疫性反应。
第十九章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第一节多形红斑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多形红斑的临床分型及各型的表现。
(二)熟悉病因、诊断、治疗。
(三)了解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红斑—丘疹型、水疱—大疱型、重症型多形红斑的临床表现。
(二)重点讲解病因:感染、药物、其他因素。
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三)一般介绍发病机制。
第三节银屑病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
(二)熟悉特殊类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
(三)了解银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组织病理、治疗。
二、教学内容:(一)详细讲解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特点、典型皮疹、临床分期及诊断。
(二)重点讲解红皮病型、关节病型、脓疱型银屑病的临床表现。
(三)一般介绍病因: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
组织病理及治疗原则。
第四节红皮病一、目的要求:(一)熟悉红皮病的临床表现、诊断。
(二)了解红皮病的病因及治疗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急性型、慢性型红皮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二)一般介绍病因:继发于其他皮肤疾病、药物、恶性肿瘤、特发型等。
治疗原则。
第六节玫瑰糠疹一、目的要求:(一)熟悉玫瑰糠疹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了解玫瑰糠疹的病因及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