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春:营造法式地盘分槽图新探定
营造法式卷第五 大木作制度二

营造法式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梁造梁之制有五:一曰檐垘:如四椽垘及五椽垘;若四铺作以上至八铺作,并广两材两栔;草垘广三材。
如六椽至八椽以上垘,若四铺作至八铺作,广四材;草垘同。
二曰乳垘:三椽垘,若四铺作、五铺作,广两材一栔;草垘广两栔。
六铺作以上广两材两栔;草垘同。
三曰札牵:若四铺作至八铺作出跳,广两材;如不出跳,并不过一材一栔。
四曰平梁:若四铺作,五铺作,广加材一倍。
六铺作以上,广两材一栔。
五曰厅堂梁垘:五椽、四椽,广不过两材一栔;三椽广两材。
余屋量椽数,准此法加减。
凡梁之大小,各随其广分为三分,以二分为厚。
造月梁之制:明垘,其广四十二份。
梁首不以大小从,下高二十一份。
其上余材,自枓里平之上,随其高匀分作六分;其上以六瓣卷杀,每瓣长十份。
其梁下当中凹六份。
自枓心下量三十八份为斜项。
斜项外,其下起凹,以六瓣卷杀,每瓣长十份;第六瓣尽处下凹五份。
梁尾上背下凹,皆以五瓣卷杀。
余并同梁首之制。
梁底面厚二十五份。
其项厚十份。
枓口外肩各以四瓣卷杀,每瓣长十份。
若平梁,四椽六椽上用者,其广三十五份;如八椽至十椽上用者其广四十二份。
不以大小从,下高二十五份。
背上、下凹皆以四瓣卷杀,其下第四瓣尽处凹四份,余并同月梁之制。
若札牵,其广三十五份。
不以大小,从下高一十五份,牵首上以六瓣卷杀,每瓣长八份,牵尾上以五瓣。
其下凹,前后各以三瓣。
凡屋内彻上明造者,梁头相迭处须随举势高下用驼峰。
其驼峰长加高一倍,厚一材。
枓下肩或作入瓣,或作出瓣,或圜讹两肩,两头卷尖梁头安替木处并作隐枓;两头造耍头或切几头,与令栱或襻间相交。
若屋内若施平棋,在大梁之上。
平棋之上,又施草垘;乳垘之上亦施草垘,并在压槽方之上。
其草垘长同下梁,直至檐方止。
若在两面,则安丁垘。
丁垘之上,别安抹角垘,与草垘相交。
凡角梁之下,又施隐衬角垘,在明梁之上,外至檐方,内至角后垘项;长以两椽材斜长加之。
凡衬方头,施之于梁背耍头之上,其厚广同材。
前至檐方,后至昂背或平棋方。
李路珂:始于营造学社的《营造法式》彩画作研究:回顾及最新进展

始于营造学社的《营造法式》彩画作研究:回顾及最新进展李路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论文摘要《营造法式》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研究的起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营造法式》彩画作(或其中装饰与色彩)的研究,相对于《营造法式》大木作(或其中结构和构造)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后起的领域。
本文试图对1921~2005年学术界对《营造法式》彩画作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将笔者近年的成果作一概要介绍,以此反映中国营造学社学术之一脉的产生、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营造法式》,营造学社,彩画作,建筑史学AbstractThe Building Standard Book, Yingzao fashi of 12th century, 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work in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have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in the literature are mostly focused on the aspect of construction(Rules for Wood Works), whereas decorations (Rules for Color Painted Works) are less concerned,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which are comparably slowly produced. This paper is going to present the starting, succeeding and development of a branch in the scholarship of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by tracing the way of researching from 1921 to 2005 on the Rules for Color Painted Works in Yingzao fashi, and briefly introduce the recent productions of the author.Keywords: Yingzao fash;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Color Painted Works; historiography of architecture《营造法式》是我国仅存的两部古代建筑专书之一。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
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一)、金厢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
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
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
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
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
当然这种建筑的规模都是不大的。
三、柱的“生起”与“侧脚”(一)、生起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
即五开间建筑物的角柱比当心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
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
(二)、侧脚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
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
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
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
营造法式则例研究ppt课件

6
斗栱每拽架(每跳)为三斗口,每踩高为二斗口,全是整数。
二斗口 二斗口 二斗口
三斗口 三斗口
7
11斗口
8
2)先确定面宽:事先确定单间的面宽,或确定通面宽 和单间数,反求斗口的大小。
如面宽5米(15尺)明间取4攒斗拱数(加一柱头科 斗拱共五攒),确定斗口大小。 计算方法:
二 1. 斗 一 4口 斗 斗足 口 口材 单 材
28
②.〖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29
③.平身科上的〖耍头〗:昂之上,且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 木;(柱头科上是“挑尖梁头”)
平身科耍头
30
④.〖柱头科坐 斗(大斗)〗:整 攒斗栱最下层, 在翘与栱之下的 斗形木块。
9
(二)进深的确定 首先考虑使用功能,其次考虑用材合理,还要考
虑空间比例适当。进深的确定也分为大式和小式建 筑。
大式斗拱建筑按面宽的两种方法确定进深,庑殿、 歇山山面通进深取二至三间房进深不等。廊深普通 以二攒斗拱为最多。
进深——功能需要、建材长短
大式:按斗栱攒数定? 小式:不超过5檩、4步;7檩房——增加前后廊
举架选择的数列,决定屋面曲线的优劣,一般小式建筑 脊步举架不超过0.85 ,大式斗拱建筑脊步举架不超过1。
14
15
一
平立剖面空间尺度的确定
二
清式斗拱的研究
三
各式屋顶的做法
16
一、斗口与斗栱
斗栱:中国系建筑所特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 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 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纳至额枋再转到柱上。
(整理)《营造法式》初探二.

《营造法式》初探(二)一、木构架的基本类型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骨架,是构成建筑空间和体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关木构架的研究,对了解一个时期的建筑有着重要的作用。
《营造法式》对大木作法有相当详细的叙述,附有图样58页;现存宋代遗物,大木作部分也远比小木、彩画、砖、瓦等作丰富,这是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
但《法式》大木作偏重高档的官式建筑,遗物以佛道寺观的殿宇为多,而大量性建筑则缺乏必要的例证,这又是研究工作中困难的一面。
根据《法式》大木作制图、功限、料例、图样各卷并参照实物和有关资料,可知宋代木构架共有三类:第一类:柱梁作――整体构架。
用于殿阁及厅堂以外的次要屋宇(余屋)。
“柱梁作”的名称仅见于卷五“举折”:“举屋之法,如殿阁楼台,先量前后撩檐枋相去远近,分为三份(若余屋柱梁作或不出跳者,则用前后檐柱心),从撩檐枋背至脊抟背举起一份”。
(序目举折条同,但柱梁作写成“柱头作”)。
从上文可以看出:“柱梁作”有别于“(斗拱)不出跳者”,应是不用斗拱的作法;而举屋之法又都从檐柱心计算屋架进深。
符合这种情况的应是柱与梁直接结合的构架方式,或是柱上安栌斗的“单斗只替”一类作法。
由于缺乏实物,所以不得不寻找相应的间接资料来研究这类木构架。
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是《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建筑资料。
此画作于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上距《营造法式》刊行时间不过十五年,作者张择端是北宋皇家的专业画师,擅长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
这幅《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的房屋,画法写实,形象准确,建筑细布也认真刻画,一丝不苟。
例如屋面铺瓦,《法式》规定仰瓦压四留六,画中房屋布瓦稀疏,颇能与《法式》相符(清式作法规定仰瓦压七露三或压六露四);画中勾连搭屋顶有排水用的水槽,《法式》小木制度虽有“水槽”一节,但未附图,此画可补其不足;城门楼上的勾栏、柱、枋、斗拱、屋角等都表现得具体逼真,甚至转角铺作多一跳由昂也都交代得明白无误,说明画家对东京的建筑作法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和文人画的随意挥洒、信手拈来是迥然不同的。
《营造法式》札记六题

《营造法式》札记六题《营造法式》研读的6则札记,分别是针对新旧两版《营造法式》的编撰过程与北宋末叶新旧党争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比较《木经》与《营造法式》这两部营造专著的差异;推测耍头3种别名的由来;以实物印证《营造法式》中记载的"椽头盘子"这一特殊构件;分析石作流杯渠的制作方式,并与宋代相关文献和实物相对照;考证"壁隐假山"的性质。
《营造法式》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一部官方颁布的建筑典籍,详细记载了当时官式建筑的技术做法、规范、用料与功限定额,达到了极高的科学水准。
《营造法式》为宋代建筑设计资料集与建筑规范丛书,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作者李诫,是我国第一部由统治阶级颁布印刷,关于古代建筑设计、建造制度的书籍。
《营造法式》的前身为《元祐法式》于元祐六年(1091)编成,没有确定的模数,无法确定用工用料,对建筑设计、施工的规定也比较不明确。
《营造法式》全书一共分三十四卷,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卷一、二,总释和总例,名词解释。
对文中所出现的各种建筑物及构件的名称、条例、术语做一个规范的诠释。
第二部分从卷三卷至卷十五,各作制度,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包括了十三个工种。
最重要的是大木作和小木作。
卷三壕寨制度、石作;包括场地平整、基础、柱础、台阶、长堤排水等建筑基础各项制度。
卷四、五大木作制度;包括建筑模数、梁架结构、屋顶各构件、斗栱等各结构构件制度。
卷六至十一小木作制度;包括门、窗、屏、地棚、壁板、平棊、帐、壁藏等制度。
卷十二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锯作制度、竹作制度;卷十三瓦作制度、泥作制度;卷十四彩画作制度;卷十五砖做制度、窑作制度其中第三部分卷十六至卷二十五,功限,相对于劳动定额的计算。
第四部分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料例,相当于用料计算。
第五部分卷二十九至三十四,图样,非常真实地表现保存了当时的一批建筑的图。
木构建筑体系作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结构体系,自汉代起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到北宋初年渐趋成熟。
陶本

陶本《营造法式》校勘出版始末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5-01-161月7日,建筑大家陶宗震先生因病去世。
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建设人,陶先生在我国城市规划、建筑历史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多次获国家及部级奖励。
他是梁思成的学生,曾经参与草拟了我国第一稿《城市规划工作程序》及图例,参与了天安门广场规划和保留人民大会堂选用方案及初步设计,曾徒手画出人民大会堂方案,如今,这份草图还静静地安放于陶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
陶先生的祖父陶湘,曾是陶本《营造法式》的校勘者。
《营造法式》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的典籍,曾影响着我国一代代的建筑大师。
1925年,远在大洋彼岸的梁思成、林徽因收到父亲梁启超专门给他们寄来的一套古籍书,便是陶本《营造法式》。
从此,梁思成便把传承与保护中国建筑文化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本期我们选登了陶先生生前撰写的“陶本《营造法式》校勘出版始末”,以表达我们的悼念之情。
华夏建筑文化是世界公认的四个最古老的文化发源地中唯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一支特立独行的体系。
但专门记述建筑的专著却寥寥无几,流传下来的较完整的只有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冬官·考工记》、颁行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的《营造法式》(崇宁本)和清雍正十二年(1734)由工部颁布的《工程作法则例》等三部官方文献。
宋以前的古建筑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故《营造法式》填补了这个阶段的空白,因而在研究我国建筑历史发展中最为重要。
纪实1919年,朱启钤先生意外地在江南图书馆获见嘉惠堂丁氏影宋本《营造法式》,随即缩小影印,次年又由商务印书馆按原大本影印,是为石印大本,被称作“丁本”《营造法式》。
但“丁本”系辗转传抄绍兴本《营造法式》三次以上,错漏之处甚多,影绘原图更为粗陋,而崇宁本失传已久。
因此,朱启钤在“丁本”序言中提出,邀请同好者在这一版本之外旁求博采,补所未备,参互考证,从而将此“一线绝学”发扬光大。
新修《营造法式》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臣闻“上栋下宇”,《易》为“大壮”之时期;“正位辨方”,《礼》实太平之典。
“共工”命于舜日;“大匠”始于汉朝。
各有司存,按为功绪。
况神畿之千里,加禁阙之九重;内财宫寝之宜,外定庙朝之次;蝉联庶府,棋列百司。
櫼栌栱柱之相支,规矩准绳之先治;五材并用,百堵皆兴。
惟时鸠僝之工,遂考翚飞之室。
而斲轮之手,巧或失真;董役之官,才非兼技,不知以“材”而定分,乃或倍枓而取长。
弊积因循,法疏检察。
非有“三宫”之精识,岂能新一代之成规?温诏下颁:呈书入奏。
空靡岁月,无补涓尘。
恭惟皇帝陛下仁俭生知,睿明天纵。
渊静而百姓定;纲举而众目张。
官得其人,事为之制。
丹楹刻桷,瑶巧既除;菲食卑宫,淳风斯复。
乃诏百工之事,更资千虑之愚。
臣考阅旧章,稽参众智。
功分三等,第为精粗之差;役辨四时,用度长短之晷。
以至木之刚柔,而理无不顺;土评远迩,厄而力易以供。
类例相从,条章具在。
研精覃思,故述者之非工;按牒披图,或将来之有补。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译文我听说,《周易》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之句,说的是“大壮”的时期;《周礼》“唯王建国,辨正方位”,就是天下太平时候的典礼。
“共工”这一官职,在帝舜的时候就有了;“将作大匠”是从汉朝开始设置的。
这些官职都有它的职责,分别做自己的工作。
至于千里的首都,以及九重的宫阙,就必须考虑内部宫寝的布置和外部宗庙朝庭的次序、位置;官署要互相连系,按序排列。
枓、栱、昂、柱等相互支撑而构成一座建筑,必须先准备圆规、曲尺、水平仪、墨线等工具。
各种材料都使用,大量的房屋都建造起来。
按时聚集工役,做出屋檐似翼的宫室。
然而工匠的手,虽然很巧也难免做走了样。
主管工程的官,也不能兼通各工种。
他们不知道用“材”来作为度量建筑物比例、大小的尺度,以至于有人用枓的倍数来确定构件长短的尺寸。
面对这种弊病,积累因循和缺乏检察的情况,如果没有对于建筑有精湛的知识,又怎能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呢?皇上下诏,指定我编写一部有关营建宫室制度的书,送呈审阅。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斗拱青绿彩画“材”在高度上分15“分”,而10分规定为材的厚度。斗栱的 两层栱之间的高度定为6“分”,也称为“栔”,大木做的一切构件均以“材”“栔”“分”来确定。这种做法早 在唐初和佛光寺、南禅寺中运用,只是在文字中明确记录,这是第一次。到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年清工 部被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斗口制代替。
简介
《营造法式》的文字部分和图解部分《营造法式》是宋将作监李诫奉敕编修的。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 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 法应付浩大的开支。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 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贪污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式》,由皇帝下诏颁行,此书史曰《元祐法式》。
建筑分类
《营造法式》大木作殿堂立面处理示意图规定建筑等级,按质量高低进行分类,有利于区别对待,控制工料, 节制开支,特别在建筑量较大的情况下,更需要这种分类。《法式》中虽未明确列出建筑分类,但从各卷所述内 容可以看出实际上官式建筑有四类:
第一类:殿阁。包括殿宇、楼阁、殿阁挟屋、殿门、城门楼台、亭榭等。这类建筑是宫廷、官府、庙宇中最 隆重的房屋,要求气魄宏伟,富丽堂皇。
特点介绍
营造法式图样
从《营造法式》一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模数思想的制定和运用。大木作制度规定“材”的高度分为十五“分”,而以十“分”为其厚。斗栱的两层 之间的高度定为6“分”称为“栔”。大木作的一切构件几乎全部用“材”、“栔”、“分”来确定的。这是模数 制在我国建筑业最早的运用,并且作为一种法规被确定在《营造法式》这部巨著中。
《营造法式》探微--“分心斗底槽”及“金箱斗底槽”概念研究

《营造法式》探微--“分心斗底槽”及“金箱斗底槽”概念研究陈斯亮;林源;刘启波【摘要】主要研究中国古建筑中“分心斗底槽”与“金箱斗底槽”的概念。
根据宋代《营造法式》中“斗底槽”侧样与“双槽”侧样相同的这一独特规定,通过分析“斗底”和“槽”的含义,提出“分心斗底槽”是“分心槽”之讹误,其中“斗底”二字为衍文;“斗底”指“回”字形平面,源自从容器斗的底部所见的两重方形;“斗底槽”的平面布局呈斗底状即“回”字形;“斗底槽”与“金箱斗底槽”是同一概念。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4页(P122-125)【关键词】斗底;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地盘分槽图;《营造法式》【作者】陈斯亮;林源;刘启波【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引言凡研究古建筑者必读《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该书为北宋著名哲匠李诫所撰,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几乎是记录唐宋时期建筑施工做法的唯一资料。
《法式》①卷三十一“殿阁地盘分槽”图中分别列举出殿阁式建筑内部空间的四种划分方式: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图1)。
“单槽”是在殿内设置一排柱,“双槽”则是在殿内设两排柱,这两者的概念较好理解,历来争议不大。
但“分心斗底槽”和“金箱斗底槽”是何义?为何如此取名?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2.“分心斗底槽”与“分心槽”之辨析“分心斗底槽”和“金箱斗底槽”从字面上来看都属于“斗底槽”。
“斗底槽”字样在《法式》全书中共出现四次,均在卷三十一中。
第一次出现于卷首第一页的目次中,在“殿堂等八铺作双槽草架侧样第十一”的“双槽”字样下附双列小字,写有“斗底槽准此,下双槽同”(图2);第二次则是在第三页与目次相对应的双槽侧样图中,图右侧也写有“斗底槽准此,下双槽同”(图3);另外两次是在第二页“殿阁地盘分槽第十”图中(图1)。
《营造法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营造法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营造法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营造法式》是现存最早的官订建筑专书。
《营造法式》中的分槽是什么意思细看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

《营造法式》中的分槽是什么意思细看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在宋代的《营造法式》被称为「地盘」。
(关于营造法式的介绍可参看:《营造法式》的前世今生:在 20 世纪重新发现中国古建筑)1平面单位:间一直以来民间就有个传言,说北京故宫一共有9999 间半房屋,这个数字当然不甚准确,但它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基本单位:间。
这个单位衡量的正是古建筑的平面空间,从《营造法式》的定义来看,「间」是指相邻两缝梁柱构架之间的空间。
后来梁思成在《清式营造则例》中将「间」定义为四柱之间圈出的面积,也逐渐被许多人接受。
我们常说一座建筑面阔几间、进深几间,用的就是这样一个单位。
下图是佛光寺东大殿的平面图,圆点代表柱子的位置,《法式》中「一间」的范围就是右侧的红色部分,而梁思成新定义「一间」的范围为左侧的红色部分。
佛光寺东大殿平面图我们可以说佛光寺东大殿是面阔七间,进深四间。
但如果用《法式》中的表述方法应该是说「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
这里进深用的是椽数,两槫之间为一椽,八架椽即如下图所示。
佛光寺东大殿横断面图面阔、进深代表了建筑的平面规模。
国内现存古建筑中,故宫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规模宏大,不过若论尺寸,正面最广的其实是明长陵的祾恩殿,虽然它面阔只有九间。
这里我们也能看到,「间」只是一个相对的概数单位,不同的建筑,每一间的具体尺寸也各不相同。
2柱网排列:槽除了规模大小,柱网的排列布局也是建筑平面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营造法式》中分槽制。
《法式》中一共画了四张殿阁式木构架(关于殿阁式的介绍可参看:殿阁式与厅堂式:《营造法式》中的两种主要木构架)的地盘图(平面图),分别为: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金箱斗底槽。
到底什么是「槽」呢?我们看下面这张分心斗底槽的地盘图,确切说就是殿阁式结构中铺作层的平面图。
其中黑点代表柱头,单线代表平棊(天花板)下的明栿,复线则代表铺作、阑额与栱眼壁。
内部的复线即可看作是「槽」,它将室内空间分成了若干部分。
营造法式

园林学习网 〓 〓
第三十四卷 彩画制度图样下
五彩遍装名件第十一 碾玉装名件第十二 青绿迭晕棱间装名件第十三 三晕带红棱间装名件第十四 两晕棱间内画松文装名件第十五 解绿结华装名件第十六 解绿装附
刷饰制度图样
丹粉刷饰名件第一 黄土刷饰名件第二 Q 二卷 雕作制度
看详:─诸作制度,皆以方圜平直为准;至如八梭之类,及棱、斜、羡、陊,亦用规矩取法。今谨 按《周官?考工记》等修立下条。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 取平。
取径围 《九章算经》:李淳风注云:旧术求圜,皆以周三径为率。若用求圜周之数,则周少而径多。径一周三, 理非精密。盖术从简要,略举大纲而言之。今依密率,以七乘周二十二而一即径;以二十二乘七而一即 周。
园林学习网 〓 〓
取正 《诗》:定之方中;又:揆之以日。注云:定,营室也;方中,昏正四方也。揆,度也,─度日出日入 以知东西;南视定,北准极,以正南北。 《周礼?天官》:唯王建国,辨正方位。 《考工记》:置标以悬视以影,为规识日出之影与日入之影;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郑司农注云:自 日出而昼其影端,以至日入既,则为规。测影两端之内规之,规之交,乃审也。度两交之间,中屈之以 指标,则正南北。日中之影,最短者也。极星,谓北辰。 《管子》:夫绳,扶拨以为正。
混作 雕插写生华 起突卷叶华 剔地洼叶华 碾玉琐文第八 碾玉额、柱第九 碾玉平棋第十
第三十四卷 彩画制度图样下
五彩遍装名件第十一 碾玉装名件第
园林学习网 〓 〓
《营造法式》看详
元圜平直 《周官•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郑司农注云:治材居材,如此乃善也。 《墨子》:子墨子言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 圜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 以放以从事,犹愈以己。 《周髀算经》: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圜方。圜出于方,方出于矩, 矩出于九九八十一。万物周事而圜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或毁方而为圜,或破圜而为方。方者 为圜者谓之圜方;圜中为方者谓之方圜也。” 《韩非子》:韩子曰: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成方圜。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宋-李诫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营造法式第一卷总释上营造法式卷第一总释上营造法式卷第二总释下营造法式卷第三壕寨制度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营造法式卷第四大木作制度一营造法式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营造法式卷第十七大木功限一营造法式卷第十八大木功限二营造法式卷第十九大木作功限三营造法式卷第二十六诸作料例一营造法式卷第二十七诸作料例二营造法式卷第二十八《营造法式》看详元圜平直《周官-考工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
郑司农注云:治材居材,如此乃善也。
《墨子》:子墨子言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为圜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悬。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以放以从事,犹愈以己。
《周髀算经》: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圜方。
圜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万物周事而圜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
或毁方而为圜,或破圜而为方。
方者为圜者谓之圜方;圜中为方者谓之方圜也。
‛《韩非子》:韩子曰:无规矩之法、绳墨之端,虽王尔不能成方圜。
看详:─诸作制度,皆以方圜平直为准;至如八梭之类,及棱、斜、羡、陊,亦用规矩取法。
今谨按《周官-考工记》等修立下条。
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取径围《九章算经》:李淳风注云:旧术求圜,皆以周三径为率。
若用求圜周之数,则周少而径多。
径一周三,理非精密。
盖术从简要,略举大纲而言之。
今依密率,以七乘周二十二而一即径;以二十二乘七而一即周。
看详:─今来诸工作已造之物及制度,以周径为则者,如点量大小,须于周内求径,或于径内求周,若用旧例,以‚围三径一,方五斜七‛为据,则疏略颇多。
今谨按《九章算经》及约斜长等密率,修立下条。
诸径、圜、斜长依下项:圜径七,其圜二十有二;方一百,其斜一百四十有一;八梭径六十,每面二十有五,其斜六十有五;六梭径八十有七,每面五十,其斜一百。
记录与传承:《营造法式》新刊印本专家座谈会并《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中国藏族建筑》新书首发

计 研 究 院 建 筑 历 史 研 究 所 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 中 国 文 物 研 究 所 .《 筑 建
1 7 4 R H CR A O e A C I E TI N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版 社 .他 们 还 是 从 发 展 学 术 角 度 考 虑 工作 。 我 主要 说 一 下营 造法 式 的 出版情
况 .这 个 事 我 参 与 了 一 些 。 《 造 法 式 》 营
叫 陶 蓝 全 把 第 四 卷 从 第 三 页 一 直 到 卷
尾 整 个 重 刻 了 一 下 。但 重 刻 的 时 候 . 《营
e o di g a d Su c e n c r n n c e di g:Ex e t ’Sy po i m orNe p rs m s u f w
e son Pu l a i fCon tu t s a d t e Re e s g r i t b i on o c s r c i Rue n h l a i on l n
个 小 事 情 . 投
资 是 相 当 大 的 . 所 以 我 觉 得 应 当 首 先 感 谢 建 工 出
为 系统 的。藏 族 建 筑 不仅 是 中 国的 .
也 是 中 国 与 外 来 文 化 结 合 交 融 的 一 个 产品。它 完完全全是 中国文化的底子 . 加 上 外 来 文 化 .再 根 据 当 时 生 产 力 的 条 件 .形 成 那 么 丰 富 多 彩 的 建筑 。
下 来 .慢 慢 破 译 了 这 本 书 . 开 创 了现
代 中 国 对 建 筑 历 史 的 认 识 。 现 在 能 够 再 现 于 世 .要 广 为 传 播 .传 到 海 外 去 。 将 来 有 了 中 英 文 对 照 之 后 .会 让 人 们 更好 地 了解 我 们 的 文 明 。
营造法式的研究·序(上)

1Pioneer ·Theory 先锋·理论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1)11-0001-04 收稿日期 2020-06-27摘 要 《营造法式的研究》是日本学者竹岛卓一对我国北宋建筑技术古籍《营造法式》的研究,该专著前有竹岛卓一的序言。
序言包含四方面内容:首先介绍了《营造法式》的编修经过;再对《营造法式》的传承流变进行了整理;之后介绍了《营造法式》这本书的内容和构成;最后作者介绍了自己研究《营造法式》的方针和原则。
其中有关《法式》的编修经过和传承流变反映了日本方面的研究情况,和我国的相关研究相互辉映,而第四部分所涉及的研究方针和原则有助于了解竹岛卓一《法式》研究的角度和侧重。
这篇《序》是了解日本学界,特别是竹岛卓一的相关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文献,此次翻译整理出来就正于方家,并期望能为中日学术交流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关键词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的研究》 竹岛卓一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Ying Tsao Fa Shih is a study by a Japanese researcher named Takuichi Takeshihima on the Chinese historic document of the technology of buildings of North Song Dynasty Yingtsao Fashih . 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study there is an introduction.Yingtsao Fashih and there is an introduc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ks. The introduction recommends four aspects: the editing process of the document of Yingtsao Fashih , the circulation of the different versions, the contents and composition of Yingtsao Fashih and his researching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on the documents. The contents on the editing process and version circulation of the documents is a Keywords The study of the Ying Tsao Fa Shih , Takuichi Takeshima作者:竹岛卓一 | Takeshima Takuichi 译者:戴 明 珠 | Dai Mingzhu 乔 娇 娇 | Qiao Jiaojiao 张 毅 捷 | Zhang Yijie·序(上)Ying Tsao Fa Shih: Part I《营造法式的研究》是竹岛卓一根据其博士论文改编的专著。
《营造法式》转角构造新探

《营造法式》转角构造新探
喻梦哲;惠盛健
【期刊名称】《建筑史学刊》
【年(卷),期】2022(3)1
【摘要】学界关于《营造法式》转角做法的考察多停留在实例比对的定性研究阶段,对文本信息反映的空间构造与数理关系则较少推导。
本文围绕《营造法式》“功限”部分记载的大量角内构件长度数据,通过作图分析其具体所指(是实体长还是投影长,是边缘长还是中线长),进而反证李诫的数据录述逻辑。
通过角内空间容纳角昂、角梁、衬角栿等构件的能力,证明大角梁斜置是《营造法式》默认的结角方法,并对殿阁与厅堂构造的山花处理、角梁收尾等内容展开对比考察,从而在分析文本所录构件长度数据的基础上,尝试深化对北宋官式建筑结角规律的认识。
【总页数】14页(P22-35)
【作者】喻梦哲;惠盛健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
【相关文献】
1.《营造法式》中的图学成就及其贡献--纪念《营造法式》发表900周年
2.《进新修(营造法式)序》研究——《营造法式》设计思想研究系列
3.《营造法式》金箱斗底槽身内槽转角铺作做法与模型构建研究
4.《营造法式》金箱斗底槽身内槽转
角铺作做法与模型构建研究5.故宫本《营造法式》图样研究(五)——《营造法式》平棊形制及彩画探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底层架空的“阁栏”之阁。
· 2·《法式》“斗”字的三种记法:①枓、②鬬、
③斗,是作了明确区分的。斗底槽之“斗”,
不
是枓栱之“枓”,而是取拼接之义的“鬬”的
3· 殿阁地盘分槽图是铺作层的俯视图; 4· 进而论证了“槽”为铺作层内的狭长空间;
5· 厘清了“骑槽檐拱”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
地盘分槽图;阁;槽;铺作层;斗 枓、鬬;骑槽
四川彭县出土的画像砖《养老》,门两侧有干栏构造,横 贯其中的似为“长杙”,左右紧贴门的构筑可以登临,显 然不是阙,当为门阁。
四川德阳汉代画像砖反映的甲第大门,门两侧 的构筑,过去都误作‘廊庑’。但“廊”非干 拦结构,“庑”更为封闭的,实应为门阁。
《营造法式》 图版
《法式》中“殿阁”,指得是殿堂式大木构架中架 空的那部分,李诫将地盘分槽图冠以“殿阁”,恰 恰在表明地盘分槽图描述的是“阁”(架)在柱上 的铺作层的“地盘”。而不是柱根地盘。
① “槽”指何空间尚可商榷。因铺作层为一平 面,内柱柱列及铺作层所分割出来的殿内空间, 当指铺作层以下的空间。虽然一般说来,铺作 层是殿堂式大木构架特有的,但它以下的那个 空间并不是特有的。例如,若分心斗底槽中的 槽指得是柱列被铺作层分割出来空间,在厅堂 式分心结构中,柱列被栌斗所在的面分隔后, 存在同样的空间。何况,所谓铺作层之“层”, 与栌斗所在的“面”一样,都是概念上的而不 是实体的“层”或“面”。
10]然而也有人将铺作层所分割出的空间称之为槽,但这从学术上讲
是没有根据的。上列四种分槽形式皆以铺作纵中线为依据才成立。
故应纠正社会上那种不严格的称谓。
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654/729
二· 宋式大木构架的类型
· 殿堂式与厅堂式两类大木构架特征 · 《法式》中图文一致的原则
《营造法式》约略将建筑分为5类: ·殿堂式 ·厅堂式 ·亭榭 ·余屋(上述之外单层建筑类型的总称,主要仓库屋、
骑槽 骑槽檐栱 衬枋头骑槽 压槽枋
槽与缝 对“槽”的认识障碍,主要来自如何释《法式》
中的“骑槽檐拱”、“衬枋头骑槽”等。文献[1] 限于当时对“殿堂”和“厅堂”两类大木构架不 甚明朗,为释“骑槽檐拱”,曾将“于枓栱出跳 成正交一列枓栱的纵中线谓之槽。” [1]
[1] 梁思成 《营造法式注释》 引自《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
《营造法式》在卷三十卷中,载有殿阁地盘分 槽图 4 种。
图7《法式》卷三十一厅堂式侧样 图中的“四 架椽屋通檐用二柱”地盘图上见不出条状图形
2·厅堂式构架 特征 ⑴ 内外柱不同高; ⑵ 采用彻上明造; ⑶ 常使用插梁(栿)。 分类 ?椽架屋 ?分心 ? 前后 ?对
用?柱
应当注意《法式》中附图与释文的关系。稍检《法 式》,就可见出它是遵循“图文一致”的,亦即有 释文,必在图中可见。尤其是卷三十一的地盘图 (平面图)和草架侧样图(横剖面图),图文几乎 完全一致。① 如地盘图中的“殿阁身地盘九间身内 分心斗底槽”,在对应的草架侧样图的释文是“殿 堂等六铺作分心槽”。其中地盘图释文的“地盘九 间”,因为草架侧样图上并不能反映,草架侧样图 释文就没有该字样。同理,草架侧样图可见到的 “六铺作”斗栱,地盘图不能反映,释文当然也就 没有该字样。
这一结论,从《法式》卷十七至卷十九中大木作功 限,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冠以“殿阁”计算造作功 的构件,只有铺作,并且与“楼阁”的平座层并举。 而在“殿堂”名下,则要计算梁、柱的功限。再如 《法式》卷七中的小木作制度,柱间的截间格子用 “殿堂”,额间的照壁版和铺作的檐竹網木贴,冠 以“殿阁”。
2·地盘分槽图是铺作层的俯视图
常行散屋、官府廊屋和营屋) ·殿阁与楼阁 不同的类型,大木构架有别
1·殿堂式构架
殿堂式构架用于等级高的建筑,用材较大 ·特征
1.内外柱等高,铺作层的平面形成若干种类 型的“槽”;
2.采用天花(一般平棊)将粱架分为明、草两 部分, “凡明梁只阁平棊,草栿在上,承屋盖之 重”;
3.铺作层明确;
4.地盘图上可见出条状图形 ·殿阁地盘分槽
3·“枓”、“鬬”、“斗”
《法式》“斗”字有三种记法:①枓、②鬬、 ③斗。
“枓”专指斗栱之“斗”。因此《法式》殿阁 地盘分槽图中,“斗底槽”中的“斗”字不是 斗栱之斗,否则记作“枓底槽”了。如《法式》 卷九中的“枓槽板”。
“鬬”,义是“拼接”,入 声。(它有两个异体字“鬥” 和“鬬”,宋代通用。如 《法式》中的“鬬八”, 《梦溪笔谈》就记作“闘 八”)《说文解字注》: “鬬,遇也。叠韵。凡今人 云鬬接者,是遇之理也。” 这解释了“鬬”字如何从本 义“遇”,引申到鬬接—— 拼接。
这种解释有悖《法式》“图文一致”原则,如果为 说明多层的阁可以采用单层殿结构形式,完全可以 多作一幅多层阁的断面图,而不必“暗示”法。有 必要对“殿阁”之义重新审定。
问题出在这里的“阁”作何解。汉代文献中,“阁” 的本义为门的一部分,近于“观”。许慎《说文解 字》释:“阁,所以止扉也。从门各声”,段玉裁 注:“阁本训直橛。……汉书所谓门牡者,而阁居 两旁,每扉以一长杙,上贯于过门版,下拄于地, 故云所以止扉。”
事实上,在古建筑术语中“斗”取“拼接”义, 并非孤例。如“穿斗式”梁架之“斗”,《法式》 中的“鬬尖”、“鬬八藻井”和天花中的“鬬十 二”、“鬬十八”、“鬬二十四”、“穿心鬬八” 等,其中之“斗”,最初均取“拼接”义。其中闘 八数量较多,宋代已有将“鬬八”作藻井专有名词 的趋势。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中,就记藻 井作“闘八”。
这段文字可以大致辨认出阁是底部架空的,即今 天所称的干栏结构,干栏早期又称作“阁栏”。 汉代的“阁”不同于“楼”,是单一的建筑类型, 而是底部架空的一类建筑或构筑物的统称,如秦 汉高台建筑间联系的“阁道”,门阁,储存性质 的阁,藏书阁“天禄阁”和“石渠阁”。《法式》 中“殿阁”,指的是殿堂式大木构架中架空的那 部分,李诫将地盘分槽图冠以“殿阁”,恰恰在 表明地盘分槽图描述的是“阁”(架)在柱上的 铺作层的“地盘”,而不是柱根地盘。
地盘图即“平面图”。问题是,《法式》中地 盘分槽图描述的究竟是哪一个平面。文献[6]和文 献[7],不约而同的想到柱端平面的仰视,文献[7] 还强调了因宋式建筑存在侧脚,柱端平面不等于 柱根平面:
这里的“地盘”当指建筑物的平面图,而“分槽 图”即建筑物的仰视平面图,相当于柱头部位的 平面;因之可将其分解为两个概念来理解。“分 槽图”的尺寸与平面图有所不同,因为柱子有侧 脚,柱头平面小于柱脚平面尺寸是不言而喻的。[7]
《营造法式》 地盘 分槽图新探
朱永春
一·《营造法式》地盘分槽图研究现状
· 什么是地盘分槽图 · 地盘分槽图涉及到的《法式》的几个疑案 槽与缝 骑槽 殿堂与殿阁 斗底 · 关于地盘分槽图的两种解释 梁思成、郭黛姮的解释 潘谷西的解释
1. 什么是地盘分槽图
2. 地盘分槽图涉及到的《法式》的几个疑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4
文献[2]在维持“槽”的这一解释下,对分槽图作 了进一步阐释:
而“槽”的概念从《法式》卷四对多跳华拱的称谓 为“骑槽檐拱”,在铺作正心最上置“压槽枋”等 可知,即一列铺作所在的纵中线。在建筑物中,由 于柱网形式的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铺作分布方式。 凡建筑物内部只设一列内柱,柱上布置枓栱者称 “身内单槽”,在中心设一列中柱,柱上布置枓栱 称“分心槽”,若在建筑内部设两列内柱,柱上布 置枓栱称“身内双槽”,在建筑内部柱子成环状布 列,其上设一周枓栱者称“金箱槽”。[2]
[2] 郭黛姮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三卷 第654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斗底 ? 枓底
这一解释,大体圆了分槽图各类型,但还存在两 个主要障碍:
①“斗底”如何解释;
②若在中心设一列中柱,柱上布置枓栱称“分心 槽”,厅堂式大木构架也存在一列中柱,且柱上 布置枓栱,何以只称“分心”不称“分心槽”。 我们知道:如果承认地盘分槽图是殿堂式大木构 架特有的,考察一种解释是否成立,简单而有效 的方法是将其用于厅堂式,若也能成立,必然解 释有误。
1·释“殿阁”
《法式》地盘分槽图中的标题是“殿阁”,而 相应的剖面图却称“殿堂”。为何要称“阁”,对 此,有学者的解释是为
暗示出单层的殿和多层的阁,可以采用完全
相同的结构形式,故平面称‘殿阁’,断面图画
的都是单层的房屋,只能称‘殿堂’。[5] [5] 陈明达 《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上)第28页 文物出版社1981
②槽形空间到纵中线延伸,所谓“由此推演” 建立在
推测基础上。
③ 未对何谓“斗底”等作精确解释.
[3] 潘谷西 《营造法式》初探(二) 《南京工学院学报》 1981 ·2
郭黛姮认为:
而“槽”的概念从《法式》卷四对多跳华栱的称谓为 “骑槽檐栱”,在铺作正心上置“压槽枋”等可知,即 一
列铺作所在的纵中线。[10]
③《法式》是唐宋工匠施工经验的总结。从施 工过程看,是自下而上的,当铺到铺作层,工 匠在其上俯视,顺理成章。注意到《法式》地 盘分槽图上有表示柱端的圆点,表示额、拱、 梁的复线。这些本非处于同一平面,按现代制 图相当于“俯视”的结果。实际上,即铺到衬 枋头那一层时,工匠所见的地盘图。事实上, 中国古代未必有严格意义制图概念,不能排除 是一张忽略铺作层层高的地盘图。
这里廳堂的房屋类型,应当是大木构架的类型, 李诫将廳堂梁栿另立一类,除了考虑到它与殿堂梁 栿的材栔不等,应当主要考虑到厅堂梁栿有插梁的 性质(图3),实际还是从构造角度考量。
殿 三· 殿阁地盘分槽图新探
通过对《法式》殿阁地盘分槽图的考释,提出: · 1· 地盘图中殿阁之阁,不是多层楼阁之“阁”,
这些见解,都极富建设性和启发性。《法式》地
盘分槽图中圆点表示柱,水平复线为“额”,柱
能和额在一个面上,只能是柱端平面。惟认定其
为仰视图还可商榷:姑且不论宋代工匠营造过程
中有没有“仰视”的概念。若为仰视,图中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