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光学作业.(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新柯07B911020 物理系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对于生物电磁学的应用

博士研究生:王新柯

学号:07B911020

导师:张岩

所在单位:物理系

- I -

王新柯07B911020 物理系

目录

第1章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简介 (3)

第2章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基本理论 (7)

2.1 麦克斯韦方程和Yee元胞 (7)

2.2 直角坐标中的三维FDTD (10)

第3章FDTD对于生物电磁学的应用 (19)

3.1 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和人体的电磁模型 (19)

3.2 平面波照射下人体内的电磁效应 (23)

3.3 动力电的人体效应 (30)

3.4 高压EMP的生物效应 (34)

第4章结论 (38)

参考文献 (39)

- II -

王新柯07B911020 物理系第1章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简介

自1873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基本方程以来,电磁波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电磁波的研究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例如无线电波传播、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雷达技术、微波、天线、电磁成像、地下电磁探测、电磁兼容,等等。电磁波在实际环境中的传播过程十分复杂,例如各种复杂目标的散射,复杂结构天线的影响,等等。具体实际地研究电磁波的特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和理论分析技术是相辅相成的重要手段。分析计算途径需要结合实际环境电磁参数求解麦克斯韦方程边值问题,通常只有一些经典问题有解析解。应当说,解析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由于实际环境的复杂性,往往需要通过数值解得到具体环境下的电磁波特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提出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的很多有意义的数值解方法,例如矩量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已经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等等。并且,随着电磁波应用的广泛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方法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1966年K. S. Yee首次提出了一种电磁场数值计算的新方法——时域有限差分(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FDTD)方法[1]。对电磁场E、H分量在空间和时间上采用交替抽样的离散方式,每一个E(或H)场分量周围有四个H(或E)分量环绕,应用这种离散方式将含有时间变量的麦克斯韦旋度方程转化为一组差分方程,并在时间轴上逐步推进地求解空间电磁场。Yee提出的这种抽样方式后来被称为Yee元胞。FDTD方法是求解麦克斯韦微分方程的直接时域方法。在计算中将空间某一样本点的电场或磁场与

- 3 -

王新柯07B911020 物理系周围格点的磁场或电场直接相关联,且介质参数已赋值给空间每一个元胞,因此这一方法可以处理复杂形状目标和非均匀介质物体的电磁散射、辐射等问题。同时,FDTD的随时间推进可以方便地给出电磁场的时间演化过程,在计算机上以伪彩色方式显示,这种电磁场可视化结果清楚地显示了物理过程,便于分析和设计。

FDTD方法是求解麦克斯韦方式的直接时域方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数值方法,目前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以下只是简单回顾FDTD的发展:

1966年,Yee首次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的差分离散方式,并用来处理电磁脉冲的传播和反射问题[1]。

1969年,Taylor等用FDTD分析非均匀介质的电磁散射,提出用吸收边界来吸收外向行波,吸收边界采用的是最简单插值方法[2]。

1971年,Merewether用FDTD计算旋转体上有入射脉冲所引起的感生电流,采用了辐射边界条件[3]。

1975年,Taflove等用FDTD计算非均匀介质在正弦波入射的时谐场(稳态)电磁散射,讨论了时谐场情况的近—远场外推,以及数值稳定性条件[4]。

Holland在1977年和Kunz在1978年,分别独立采用FDTD计算F117飞机这种复杂目标的电磁波散射[5,6]。

1981年,Mur提出在计算区域截断边界处的一阶和二阶吸收边界条件及其在FDTD的离散形式。这是FDTD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吸收边界条件,获得广泛应用[7]。

- 4 -

王新柯07B911020 物理系1982年,Umashankar和Taflove用FDTD计算目标雷达散射截面,提出将FDTD区划分成总场区和散射场区,并提出连接边界条件,是散射计算中入射波设置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8]。

Umashankar和Taflove等在1987年和1988年,利用FDTD分析了自由空间及腔体中导线上的感应电流,讨论了FDTD中细导线的处理方法[9,10]。

Choi和Hoefer于1986年,用FDTD分析了波导腔体的谐振问题,计算其谐振频率[11]。

Kasher和Yee在1987年,提出亚网格技术[12],Mei等人在1984年提出共形网络技术[13]。

Zhang和Mei在1988年,Liang等在1989年,Gwarek在1988年,Sheen和Kong等在1990年,用FDTD分析计算了波导、同轴线、微带天线及微带不连续性问题,得到相应的阻抗、传播常数及S参数[14,15,16,17]。

Maloney等在1990年,用圆柱坐标下FDTD分析了柱状和锥状天线位于理想导体平面上的辐射,得到宽带天线的输入阻抗及瞬态辐射场的直观可视化显示[18]。

Sullivan在1990年,用FDTD计算了60-70 MHz电磁波照射下透入到人体内部的电磁场,研究了生物电磁学问题[19]。

Britt在1989年,首次给出了时域远场结果[20];Yee等和Luebbers等分别在1991年提出了三维FDTD时域近—远场外推方法[21,22];随后,Luebbers等在1992年提出了二维FDTD时域近—远场外推方法[23]。

Larson, Perlik和Taflove等分别在1989年提出了研究适用于FDTD的专用计算机,以便计算电磁波与大尺寸物体的相互作用[24,25]。

-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