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

合集下载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编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第八章自然灾害第一节常见的自然灾害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编必修第一册+选择性必修1第八章自然灾害第一节常见的自然灾害

题点(二) 洪涝灾害的形成与防治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河段略图。考虑分洪需要,该河段没有修筑防洪堤 坝。为改善航运条件,实施了裁弯工程,裁弯后弯曲河道与河流断开,成 为废弃河道。据此完成4~5题。
4.实施裁弯工程前,下列各地受洪涝威胁较大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实施裁弯工程后,①④两地受洪涝的威胁( )
城市 开封 武汉
4—5月 47% 27%
7—8月 35% 56%
全年 20% 19%
1.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气温
C.降水
D.河流
2.开封发生旱灾的最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造成武汉旱灾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春季气温快速上升
B.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总计
升温 混合 升温 混合 升温 混合 升温 混合 升温 混合
型型型型 型 型 型 型 型型
0°~30°N 0 0 0
0
0
0
0
1
01
30°~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2.地震的发生过程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会使地层发生倾斜或弯曲。当超过岩层所能承受 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_断__裂___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 地释放出来,并以_地__震__波___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
3.危害
房屋倒塌,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直接损失

高考地理2025年自然灾害知识点全解析

高考地理2025年自然灾害知识点全解析

高考地理2025年自然灾害知识点全解析自然灾害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对于 2025 年的高考考生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等进行全面解析,帮助考生系统掌握这部分内容。

一、气象灾害(一)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气旋性涡旋。

它通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台风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广阔的高温洋面、充足的水汽供应和地转偏向力等。

在我国,台风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暴雨洪涝暴雨洪涝是由短时间内大量降水引起的。

其形成与气候、地形、水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季风气候区,夏季风的不稳定容易导致暴雨的发生。

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更容易遭受洪涝灾害。

(三)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导致的水分短缺现象。

它会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干旱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地理位置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四)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对农业、交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二、地质灾害(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其发生与地壳构造、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等密切相关。

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震级越大,破坏力越强。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处,是地震多发国家之一。

(二)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则是由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们的发生与地形、地质条件、降水等因素有关,常在山区爆发,给山区的居民和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威胁。

三、水文灾害(一)洪水洪水包括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海洋洪水等。

河流洪水通常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原因导致河流水位上涨超过河岸而引发的。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自然灾害(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自然灾害(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热搜题速递之自然灾害(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16小题)冰雹是在厚达6km以上的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大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过程中,固化增大并降落到地表形成的。

如图示意某年我国部分省会级城市月均降雹日数(黑点越大,降雹日数越多)。

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该年冰雹日数最多的省会级城市为()A.呼和浩特B.西宁C.拉萨D.贵阳2022年末,热带气旋“艾利”登陆澳大利亚西北部,减弱为热带低压之后,折向西北,在澳大利亚陆地上停留较长时间,给当地造成严重灾情。

如图示意热带气旋“艾利”的移动路径。

完成下面小题。

2.热带气旋“艾利”完成大角度转向,主要取决于()A.西北季风B.海上高压中心C.东南信风D.陆地低压中心3.监测热带气旋“艾利”对澳大利亚造成的灾情,可以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是()①估测洪水淹没面积②计算民房停水范围③预估农田减产情况④提供灾情预报预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023年9月,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1号台风海葵同时登陆,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如图)。

两个台风靠近时,大气旋转会受到彼此影响,呈现彼此接近甚至合并的趋势,称为“双台风效应”。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不能代表西北太平洋双台风活动形式的是()A.B.C.D.5.“双台风效应”加剧了台风的防御难度,主要原因是()A.台风影响范围变大B.台风风力变大C.台风预报难度增大D.台风降水增多6.动态监测台风“苏拉”移动路径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5G通信技术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对流层低层气流汇集到一起时,空气就会上升,这种现象称为辐合。

下垫面的热力作用和低层气流受阻均能形成辐合。

北美佛罗里达半岛是辐合形成的多发区,辐合经常给该地带来暴雨天气,如图示意佛罗里达半岛气流辐合。

据此完成7﹣8题。

7.佛罗里达半岛暴雨最易发生的时间是()A.春季的半夜B.夏季的午后C.秋季的早晨D.冬季的傍晚8.佛罗里达半岛气流辐合的原因有()①地面受热气压变低②高空气流快速辐散③冷暖气团频繁相遇④海陆摩擦力的差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20年11月17—20日,吉林省出现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天气,其中出现的冻雨主要形成于冬季冷暖锋云系中,高空的雪花从锋面云系的上层落入暖层融化为雨滴,再下落至0℃以下的冷冻层时不冻结并保持过冷却状态。

高考地理专题《自然灾害》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自然灾害》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自然灾害》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山西晋中模拟预测]地形地貌是崩滑流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崩滑流能否形成以及形成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

江西崇义县可划分为构造侵蚀中山、构造侵蚀剥蚀低山、构造侵蚀溶蚀丘陵和侵蚀堆积平原四个地貌类型。

该县崩塌、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于低山、丘陵等区域,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山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丘陵区。

如图为崇义县不同地貌地质灾害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崇义县不同地貌地质灾害分布说法正确的是()A.丘陵区灾点数量最多B.平原地区地质灾害为泥石流C.中山区不稳定斜坡分布最多D.丘陵区的灾点密度数值最大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灾点数量最多的是低山,A错误;由材料可知,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山区,B错误;崩塌、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于低山、丘陵等区域,C错误;由图可知,丘陵区的灾点密度数值最大,D正确。

故选D。

2.低山丘陵区的灾点密度较大的原因是()A.植被稀少B.山体落差大C.人类活动密集D.岩溶作用强答案:C解析:低山丘陵区的植被覆盖率一般较高,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A错误;低山和丘陵区山体落差没有中山大,B错误;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低山和丘陵的沟谷或山坡坡脚地段,修路、建房大多需要进行切坡,易形成高陡边坡,从而引发崩滑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使地质灾害的密度较大,C正确;当地位于江西,岩溶地貌在当地分布面积小,D错误。

故选C。

3.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丘陵区的原因可能为()①人工抽取地下水②地下水溶蚀作用③降水季节差异大④滑坡、泥石流导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丘陵区的原因与人类过度利用地下水和地下水溶蚀作用有关,①②正确;降水季节差异大与塌陷关系不大,滑坡、泥石流不会导致塌陷,③④错误。

故选A。

[2024·江苏泰州模拟预测]大武山和吕泗两水位站的观测资料显示了长江口南北两岸水位的季节变化。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在地理学科中,自然灾害与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高考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振动,它是地球地壳动力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 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处。

其中,构造地震是指地球板块相互碰撞、相互滑移或相互远离等活动导致的地震。

而火山地震则是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引起的地震。

2. 地震烈度与震级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在特定地点产生的破坏程度,一般采用罗马数字表示。

而地震的震级则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3. 地震防治措施地震灾害的防治包括预测、减灾和抗震建筑等方面。

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和科学手段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而抗震建筑是指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或水文条件不利等原因导致的河流或湖泊水位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从而引发的灾害。

洪涝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的危险。

1.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降雨量过大、水源集中等。

降雨量过大是指降雨量超过当地土壤的渗透能力和河流的排水能力。

水源集中是指河底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来水量大等原因。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治理水文条件、改善水土保持、建设排涝设施等措施。

治理水文条件是指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改造,调节河道形态和水位,增加水的排洪能力。

改善水土保持则是指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抗洪能力。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灾害,它会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高中地理复习第16讲 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复习第16讲 自然灾害

第16讲自然灾害考点展示核心素养定位考查方向1.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2.避灾、防灾的措施。

人地协调观: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

综合思维: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区域认知: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典型区域自然灾害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危害,防灾减灾的措施;设计自救互救方案。

1.以示意图、统计图表、区域地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分布。

2.以示意图、景观图、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防灾减灾的一般措施,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主要措施,常见自然灾害自救、互救的方法。

基础全面梳理一自然灾害概述1.概念:01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02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的事件或现象。

2.分类类型举例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寒潮、台风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生物灾害虫灾、鼠灾等二气象灾害1.旱灾(1)形成:01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02缺水的现象,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我国的华北等地旱灾发生频繁。

(3)危害:影响农牧业生产,缺,影响社会稳定等。

2.洪涝(1)形成: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分布:降水强度大、地区。

(3)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破坏生产、生活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台风(1)26 ℃以上的广阔洋面。

(2)多发于夏秋季节。

(3)4.寒潮(1)形成: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2)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3)三地质灾害1.地震(1)形成: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剧烈。

(2)(3)危害: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02损失。

(4) 2.滑坡和泥石流(1)(2)分布: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山区。

四 防灾减灾1.防灾减灾工作 (1)灾前——监测与防御然灾害应急预案;然灾害。

高中地理高考精品备课教案: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高考精品备课教案: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含答案)课标要求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核心素养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气象灾害分析 2023湖南,T11—13 2022浙江6月,T27 2022全国甲,T37【人地协调观】认识避灾、防灾的措施,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认识地理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综合思维】从区域空间联系的角度,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相互联系;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

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区域认知】认识典型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2023福建,T15—16 2021山东,T18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2023广东,T11—12 2022浙江6月,T1—2命题分析预测 各区域突发的自然灾害增多,成为命题的热点情境备考策略复习自然灾害部分要基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分布规律以及相互联系。

结合实际案例设计不同的问题,梳理基础知识,强化综合思维考点1 气象灾害1.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灾害成因时空分布危害防治措施洪涝长时间、高强度的降水,[1]排水不畅我国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多发;易受台风影响的沿海地区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干旱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我国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2]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台风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3]热带气旋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等海域带来强风、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影响海上作业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准备寒潮[4]强冷空气入侵冬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中部等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通信等及时预报、作物覆盖、烟熏等2.典型自然灾害分析(1)寒潮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寒潮天气较少外,其他地区均有明显寒潮天气,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影响较大。

2024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专项复习练习 含答案

2024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专项复习练习 含答案

2024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自然灾难与防治专项复习练习为影响我国的某台风海面风力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该台风___________A.夏季生成于我国黄海海面 B.小于6级风的范围降水最强C.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大D.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2024年8月21~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办。

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首尔等地举办。

读图,回答第2题。

2.图中举办地所在国家__________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B.地处环太平洋灾难带C.人口增长模式不同D.南部沿海有寒流经过图4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_______A.地物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楚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沿山脊延长C.径流季节改变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D.海疆位于北回来线以南,港口数量少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________________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难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图中示意2024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第5、6题。

5.“帕姆”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6.该气旋A.标记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难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2024年5月5—6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后罕降暴雪。

图4为“5月6日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7—8题。

7.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________A.甲 B.乙 C.丙 D.丁8.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________A.晴,西南风 B.阴,西北风C.晴,东南风 D.阴,东北风中心气象台2024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

图10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7自然灾害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7自然灾害

真题专练七自然灾害一、选择题(2023·湖南卷)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

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

据此完成1~3题。

A.尼罗河流域B.中南半岛C.北冰洋沿岸D.亚洲中部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A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④秋季雨水少于春季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C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解析]第1题,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N 的中纬度地带,以40°~50°N最多。

尼罗河流域、中南半岛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排除A、B;北冰洋沿岸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带,排除C;亚洲中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多高海拔山地,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升温快,因此多融雪洪水灾害,D符合题意。

故选D。

第2题,表格数据表明,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①、②符合题意;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且雨水多少与融雪洪水灾害出现关联度不大,③、④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第3题,混合型洪水是雪面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使得积雪消融速度快,混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因此破坏力更强,C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但频次高并不能表明单次洪水的破坏力强,排除A;雨水和积雪融水均为液体状态,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流动性差异不大,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两类融雪洪水中均有冰凌和融冰,排除D。

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6自然灾害课件

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6自然灾害课件

D.②④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C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融雪洪水灾害次数累计在40°N~50°N范围 最多。尼罗河流域和中南半岛都位于低纬度地区,北冰洋沿岸位于北极圈 以北地区,只有亚洲中部的高大山脉地区符合,D项正确。第2题,根据统计 表格数据可知,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春季远远高于秋季。冬季的降雪量大,导 致春季地表积雪较多,春季随着气温回升,积雪融化,①②正确。秋季进入 降温阶段,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③④错误。 第3题,混合型洪水发生频次高,破坏力不一定大;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 强不是混合型洪水破坏力更强的主要原因;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雨水混合 积雪融水,水的径流量增大,产生了更强的破坏力;由题目材料可知,升温型 洪水中也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故选C项。
辨差异 洪水和洪涝的区别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上涨超过一定水位,威胁有关地区安全,甚至造成
灾害的水流称为洪水。若洪水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形成洪涝灾害。
(2)我国三大河流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淮河的治理。
②黄河的治理。
③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3.气象灾害的相关性 (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第一编
专题六 自然灾害
地理
内容索引
网络构建·专题总览 高频考点·能力突破 专项模块·素养培优
网络构建·专题总览
洪涝 滑坡
寒潮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监测
高频考点·能力突破
核心考点一 气象灾害
[归纳提升·学技法]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1500字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干旱、台风、海啸等多种形式。

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高考地理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下面是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1. 地震:地震是指因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

地震灾害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房屋损坏、基础设施破坏等。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及断裂带有关。

2. 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或湖泊水位超过警戒线引起的涝灾。

洪水灾害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农田淹没、城市内涝等。

洪水的发生与降雨量、地形地貌、下垫面等因素有关。

3. 干旱:干旱是指一定时期内降水量偏少,导致地表水资源不足的气候现象。

干旱灾害的影响包括农田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

干旱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地表蒸发等因素有关。

4.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具有强风和暴雨的天气系统。

台风灾害的影响包括狂风肆虐、暴雨引发洪水等。

台风的发生与地球自转、热带海洋的海温等因素有关。

5. 海啸:海啸是指地震、海底滑坡等原因造成海洋中的大规模海浪,可引发沿海地区的灾害。

海啸灾害的影响包括海水侵蚀、房屋被摧毁等。

海啸的发生与海底地震、大规模海底滑坡等因素有关。

6. 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气旋风暴,具有旋转的狂风、破坏性强。

龙卷风灾害的影响包括房屋被摧毁、树木被拔起等。

龙卷风的发生与强热带气旋的形成有关。

在复习自然灾害知识点时,需要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以及防御措施。

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上的灾害事件,了解其影响和教训。

此外,还应掌握一些灾害监测、预警和救援的基本知识,如地震监测、洪水预警和救援组织等。

以上是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自然灾害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预祝你取得理想的成绩!。

2025届高考地理复习:历年优质真题、模拟题专项(地质灾害)练习(附答案)

2025届高考地理复习:历年优质真题、模拟题专项(地质灾害)练习(附答案)

2025届高考地理复习:历年优质真题、模拟题专项(地质灾害)练习 选择题[2024ꞏ甘肃兰州一模]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拉脊山北缘断裂带的断层活动。

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图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置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两侧岩体受力及运动状况是()A.垂直拉伸,滑移,断裂B.水平拉伸,断裂,滑移C.垂直挤压,滑移,断裂D.水平挤压,断裂,滑移2.此次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A.震中以东B.震中以西C.震中以北D.震中以南3.距震中约4~6 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震中距小B.人口密集C.资源丰富D.土质疏松[2024ꞏ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2024年3月7日强降雨天气在苏门答腊岛某地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灾害。

苏门答腊岛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西海岸年降水量3 000毫米,山区可达4 500~6 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 000~3 000毫米,下图示意苏门答腊岛位置与水系分布。

据此完成4~6题。

4.苏门答腊岛中部与北部降水相比()A.中部年降水量较大B.中部降水季节变化大C.北部降水日变化大D.北部降水年际变化大5.苏门答腊岛南部东西两岸降水()A.西岸7月降水较多B.东岸1月降水较多C.西岸年降水量较少D.东岸降水强度较小6.此次强降水导致的山洪和山体滑坡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A.北部西岸B.南部东岸C.中部西岸D.中部东岸[2024ꞏ湖北高三一模]培雷火山地处小安的列斯群岛的马提尼克岛北部,因滑塌作用而未保留典型的火山口。

培雷火山的放射状水系自形成以来,形态基本未发生变化。

下图示意培雷火山的水系及滑塌陡崖。

据此完成7~8题。

7.滑塌事件的成因最可能是()A.冻融作用B.信风抬升C.地壳运动D.流水侵蚀8.该地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A.火山喷发—滑塌Ⅰ—滑塌Ⅱ—水系发育B.水系发育—火山喷发—滑塌Ⅰ—滑塌ⅡC.火山喷发—滑塌Ⅱ—滑塌Ⅰ—水系发育D.水系发育—火山喷发—滑塌Ⅱ—滑塌Ⅰ参考答案选择题[2024ꞏ甘肃兰州一模]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拉脊山北缘断裂带的断层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对应考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自然灾害的规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重点、难点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区域灾情分析。

主干知识梳理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

概念: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资源破坏,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基本要素(1)致灾因子: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可以是纯自然的,也可以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大部分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引发。

(2)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人类和人类社会),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1...按成因:....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人为诱发灾害等。

2.按表现特征: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过渡型灾害.3...按发展过程:......原生灾害、次生灾害。

4。

按承灾体的性质: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

三、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自然灾害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对人类的危害性.此外还有以下基本属性.1.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2.联系(关联性)和分异的双重性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灾害成因上的关联。

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例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这是因为该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

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频发。

3。

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4.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四、自然灾害的规律1。

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平原――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

人烟稀少地区――灾害损失小;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灾害损失大。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3。

成因机制的规律性――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原生灾害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五、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1.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地区分布上的极不均衡和带状分布(1)四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

往往和活动型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一致,多分布于板块边界地带。

(1)自然地理背景的差异:如地质构造、地貌特点、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的差异――决定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2)人文地理背景的差异:如人口密度、经济密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决定了社会对于灾害的易损性,是影响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受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绝对损失高。

相反绝对损失则低。

②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值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相对损失低。

相反相对损失则高.六、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人类无节制自我扩张并且盲目地、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就会“放大”区域灾情,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加强灾害地监测和预防,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二)人类活动诱发地自然灾害1。

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1)生态破坏产生原因: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

直接表现:主要是森林锐减和草原退化。

灾难性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2)生态破坏的后果●水土流失灾害形成:人类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会大大加快地表土壤侵蚀的速度。

危害:①表层土壤变薄乃至丧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破坏,甚至会使人们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②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③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河运,增大洪涝的风险。

我国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山地丘陵、东北黑土等。

●土地荒漠化灾害概念:主要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原来的绿洲、耕地或草场变为荒漠的过程。

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变化(全球变暖、降水减少等);人为原因:毁林、垦荒、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等.2.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1)土壤污染污染源:农药、化肥、各种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危害:①粮食减产、造成农业经济损失;②有害物质通过粮食、蔬菜、水果、扬尘等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

防治:建立土壤质量监测机制。

(2)水体污染产生:大量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危害:①地表水污染,水质型缺水严重;②引起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裂缝、盐渍化等现象;③沿海地区会出现会导致地面、地下水、地表水遭受海水入侵的威胁。

3.气候变暖诱发的自然灾害事实: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全球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原因:矿石燃料的燃烧、毁林灾难性后果:①世界各地气候异常现象增多,洪水、滑坡、泥石流和雪崩的损失增加;②水土流失加强,农作物产量下降;③传染病蔓延的风险增加,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七、灾害调查1。

灾害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抽样统计;野外实地考察;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2。

灾害调查的基本步骤:启动调查工作――制定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查――分析初步结果――制作风险地图――编写调查报告。

3.社区风险地图应标明的主要内容:①与救灾有关的重要设施;②社区内特表危险的区域和建筑物;③灾害时可能受影响的地点以及一些特殊区域;④将社区不同地段的灾害风险划分出不同等级,并用不同颜色表示。

重点问题:1.某区域灾情(重、轻)分析:(1)分析区域致灾因子(自然、人文)的多少和强弱。

(2)分析承灾体(人口与财富的聚集度)、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监测预报技术、防灾意识、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等)的强弱.2.为什么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灾害种类和频度不断增加,损失也在不断增大?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加强。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人地关系趋于紧张,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和经济密度的加大导致灾害损失不断加大。

3.为什么在不同时期,灾害程度相同,人口伤亡却在不断减少?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的加强,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不断加强,致使人口伤亡不断减少。

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也会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二、地质灾害对应考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我国的地质灾害;主干知识梳理一、主要地质灾害(一)地震1。

有关地震的一组概念(1)震级与烈度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2)有关构造地震示意图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2。

地震的类型和机制(1)类型:按成因机制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大型工程等)。

(2)构造地震的机制:地壳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层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的发生过程(1)纵波: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震动。

(2)横波:速度慢,使物体前后晃动。

是地面建筑破坏的主要原因。

4。

地震的危害建筑物发生破坏或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并易引发火灾、海啸、滑坡、饥荒、瘟疫等其他灾害。

(关联性)5。

地震的分布板块边界以及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

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主要的地震带.6.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检测预警系统,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减灾工作体系;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城市和交通建设避开危险的断层,实施预防措施;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二)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的现象。

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带来有毒气体、熔岩流、火山灰、泥石流等危害.火山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一致。

火山灰和熔岩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引起气候异常.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十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产和地热.(三)滑坡和泥石流1。

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2)发生条件:①有一定坡度的斜坡;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软化,不完整、裂缝(痕)多、软硬相间的岩层;③震动(地震和人为爆破);④水的浸泡(水流渗入坡体,软化了土石,增加了重量,引起滑坡);⑤人为破坏坡体(开挖坡脚)、破坏植被、使坡体加载(在斜坡上建楼房、建工厂、堆填土石、矿碴等)。

(3)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4)防御措施:及早识别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程等。

(5)自救:当处在滑坡体上时,最佳方向是向两侧跑离。

当无法跑离时,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

2。

泥石流(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发生条件:①坡度大,便于集水的沟谷;②植被破坏,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的大量弃渣;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山洪等。

(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4)防御措施:根据天气情况做好预报,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恢复地表植被等。

(5)自救: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