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课件(新)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风情ppt课件
35
2.1工匠民俗
对这种封锁性,应一分为二地看待: 一方面,工匠们为了保住名牌产品以利 竞争,不得不在选料、加工程序等方面 严格要求,使产品在技艺上始终保持高 水平而不至于粗制滥造;另一方面,这 种封锁性必然给经验的推广,技艺的交 流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障碍。
36
2.1工匠民俗
(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工匠们由于机遇的难觅 和命运的多舛,普遍比较迷信,他们往往求助 于冥冥中神灵的佑护。因此,各类工匠的生产 活动,大都具有神秘的性质,诸如对祖师的祈 祷和祭祀、语言和行为禁忌、行话和隐语等等。 其目的,一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 技术的保密;三是为了求得劳作的顺利和成功。 至于通过祭祀希望能有较丰厚的收入,当然也 在情理之中。
中 国民 俗 风情
陈艳
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入乡随俗,入门问禁
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一方”,指的是某一块地域;“水土”,包括地理位 置、物候环境;“一方人”,则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 域的人。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不同、生存方式 不同、地理气候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人文历史不同、 为人处世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 比如说某山村 风光优美,通常会说民风淳朴,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 方人。或者,穷山恶水出刁民。每个地区的水土环境, 人文环境都不同,人的性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人文历史也就随之而改变,而生活在一起的人,性格 也会很相似。所以一块地方的人都差不多。就像新疆 的人个个都是能歌善舞,长睫毛大眼睛的,上海的小 姑娘个个都是能说善辩。
• 5、加拿大——筑雪墙挡妖魔。加拿大人把白雪看作是 吉祥的象征。在新年到来时,不但不清除住房周围的 积雪,反而把白雪堆在住房的四周,筑起一道雪墙。 他们认为这道雪墙可以阻止妖怪邪魔的入侵,同时将 带来幸福和欢乐。
2.1工匠民俗
对这种封锁性,应一分为二地看待: 一方面,工匠们为了保住名牌产品以利 竞争,不得不在选料、加工程序等方面 严格要求,使产品在技艺上始终保持高 水平而不至于粗制滥造;另一方面,这 种封锁性必然给经验的推广,技艺的交 流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障碍。
36
2.1工匠民俗
(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工匠们由于机遇的难觅 和命运的多舛,普遍比较迷信,他们往往求助 于冥冥中神灵的佑护。因此,各类工匠的生产 活动,大都具有神秘的性质,诸如对祖师的祈 祷和祭祀、语言和行为禁忌、行话和隐语等等。 其目的,一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 技术的保密;三是为了求得劳作的顺利和成功。 至于通过祭祀希望能有较丰厚的收入,当然也 在情理之中。
中 国民 俗 风情
陈艳
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入乡随俗,入门问禁
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一方”,指的是某一块地域;“水土”,包括地理位 置、物候环境;“一方人”,则是长期生活在这一地 域的人。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环境不同、生存方式 不同、地理气候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人文历史不同、 为人处世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 比如说某山村 风光优美,通常会说民风淳朴,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 方人。或者,穷山恶水出刁民。每个地区的水土环境, 人文环境都不同,人的性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人文历史也就随之而改变,而生活在一起的人,性格 也会很相似。所以一块地方的人都差不多。就像新疆 的人个个都是能歌善舞,长睫毛大眼睛的,上海的小 姑娘个个都是能说善辩。
• 5、加拿大——筑雪墙挡妖魔。加拿大人把白雪看作是 吉祥的象征。在新年到来时,不但不清除住房周围的 积雪,反而把白雪堆在住房的四周,筑起一道雪墙。 他们认为这道雪墙可以阻止妖怪邪魔的入侵,同时将 带来幸福和欢乐。
民俗学概论(绪论) PPT课件
民俗学概论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 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 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 心理活动。总体说来,大略可以分 为以下四部分。
民俗学概论
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 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 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 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 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 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民俗学概论
“风俗”(Lore)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 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 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 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 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 方的定制,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 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 本上也与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 的态度。
民俗学概论
社会民俗 ,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 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 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 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 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民俗学概论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
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 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 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 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 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概论
3 、民间文学说。这种观点认为民 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 前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 (F . L .Utley) ,将民俗定义为“口 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 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前 苏联,民俗 (Folklore) 仅指劳动人民 的口头创作。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傣族舞蹈》-课件 (一)
民俗学《傣族舞蹈》-课件 (一)民俗学《傣族舞蹈》-课件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地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太古历史。
傣族舞蹈作为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关于傣族舞蹈的课件,从多个角度全面详细地阐述傣族舞蹈的历史、舞蹈形式、技巧、乐器等方面的内容。
一、傣族舞蹈的概述傣族舞蹈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从古代开始就活跃在各种民间庆祝活动和仪式中。
它曾经是傣族通婚的一种方式和传承家族文化的非常重要的途径,每个家族都会有自己的舞蹈,称为“兹”。
在舞蹈中,傣族人民表达爱情、欢乐、感激和祈福。
二、傣族舞蹈的形式和技巧傣族舞蹈的形式主要有摇臂舞、手绢舞、腿灵活的集体舞和乐曲舞等,每种舞蹈都具有特殊的姿态和动作,摆动舞袍、摆动花饰等都能将乐曲和舞蹈的气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傣族舞蹈还要求舞者跳舞时速度快,姿势美,荡气回肠,脚步轻盈,手脚配合协调,形成一种优美的视觉效果。
三、傣族舞蹈的乐器傣族舞蹈的乐器主要包括竹排、竹笛和手鼓等乐器。
竹排的基础是口型和手指的节奏,这种乐器能够很好地调整音高和音调,是傣族舞蹈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乐器。
另外,竹笛由白色竹片制成,有三个音孔,它能够发出清澈悦耳的音调,搭配傣族舞蹈,为人们带来如同天籁之音一般的美妙享受。
总之,傣族舞蹈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傣族文化瑰宝的展现,是世界上最独特、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之一。
通过这份最新的民俗学《傣族舞蹈》-课件,可以更好地了解傣族舞蹈的魅力和特点,并学会如何欣赏和演绎傣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一、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
1.田野作业方法——民俗研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 方法。 “参与法”:指在田野作业中,调查者深入到被 调查的群众之中,与之共同生活,从生活方式的参 与,进而到文化心理、民族意识的参与,即全面整 体的文化参与研究方法。 【美】摩尔根→【英】B ·马林诺夫斯基 2.文献学方法
二、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十三章 民俗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 Nhomakorabea、人类学派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 2.观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 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由于 人类心理有着一致性,因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也就有着某种 共同性。 3.“文化遗留物”研究法。收集各地未开化民族的民俗 资料。
四、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 弗洛伊德、C •荣格。 2.观点:弗洛伊德:性欲冲动(“里比多”) →“俄狄浦斯情结” →一切文艺和精神创造 (其中包括民俗文化)。荣格“集体无意识” 学说。 3.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
五、社会学派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E·杜尔凯姆。 2.观点: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受制于社会环 境的约束。社会成员能够构成共同的信仰和集 体意识,如宗教观念。任何宗教的崇拜对象, 都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即社会和社 会环境才是产生宗教的真正原因。 3.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七、历史地理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科隆父子 (J ·Krohn、K ·Krohn )、A ·阿尔奈(Antt Aarne)。 2.观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朴 素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 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 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 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祥地。 3.AT分类法:民间故事分类法。A ·阿尔奈、【美】汤 普逊(StithThompson)
1.田野作业方法——民俗研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 方法。 “参与法”:指在田野作业中,调查者深入到被 调查的群众之中,与之共同生活,从生活方式的参 与,进而到文化心理、民族意识的参与,即全面整 体的文化参与研究方法。 【美】摩尔根→【英】B ·马林诺夫斯基 2.文献学方法
二、民俗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十三章 民俗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 Nhomakorabea、人类学派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 2.观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 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由于 人类心理有着一致性,因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也就有着某种 共同性。 3.“文化遗留物”研究法。收集各地未开化民族的民俗 资料。
四、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 弗洛伊德、C •荣格。 2.观点:弗洛伊德:性欲冲动(“里比多”) →“俄狄浦斯情结” →一切文艺和精神创造 (其中包括民俗文化)。荣格“集体无意识” 学说。 3.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
五、社会学派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E·杜尔凯姆。 2.观点: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受制于社会环 境的约束。社会成员能够构成共同的信仰和集 体意识,如宗教观念。任何宗教的崇拜对象, 都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即社会和社 会环境才是产生宗教的真正原因。 3.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七、历史地理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科隆父子 (J ·Krohn、K ·Krohn )、A ·阿尔奈(Antt Aarne)。 2.观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朴 素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 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 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 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祥地。 3.AT分类法:民间故事分类法。A ·阿尔奈、【美】汤 普逊(StithThompson)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 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
▪ 有异文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事项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 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因为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事项时,都可 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 另外,随着地理环境、民族、语言、生活方 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同一个 故事也会有众多的异文。
第二节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外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
期的德国。 ▪ 民俗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 ▪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
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 真正的民俗学一词是1846年由汤姆斯首次提 出的。
▪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 人、常惠、顾颉刚等人担任编辑。
▪ 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 《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 等人任主编。
▪ 到194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果:故事研究方面,如顾颉刚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歌谣方面,如董作宾的《看见 她》、顾颉刚《吴歌甲集》、钟敬文《歌谣 论集》等;神话方面,如茅盾《中国神话研 究》等。
▪ 三、民俗事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 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第四节 民俗的功能
▪ 一、娱乐性 ▪ 二、教育功能 ▪ 1、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 鄂尔多斯婚礼歌 ▪ 2、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 ▪ 三、心理功能
▪ 一、神话
潮汕习俗PPT课件
春节的主要习俗有以下几个步骤:
•
放鞭炮
•
祭祖
•
拜年… 拜年跟祭祖一样,同为潮人最注重的礼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种类型,所
行礼俗互不相同。第一种为家人之间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祖后,晚辈先向长辈
拜年,祝福长辈“新春如意”、“健康长寿”。旧社会讲究的人家,晚辈要穿新衣
“学习进步”。 第二种为亲友之间的拜年。吃过早饭后,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 亲朋好友拜年。亲友之间的拜年活动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谚曰: “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讲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见有诚意。潮人 到亲友家拜年,总要带上槟榔(今用橄榄代)和潮州柑作为礼物。多少不限,但一 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潮州柑和槟榔, 另加糖果,迎宾敬客。 第三种为同僚同行之间的拜年。这大多是礼节性的行为, 见面之后,以“发财”、“升官”之类的吉祥语互为应酬。
, 拜 月 结 束
为 空 旷 的 场
草 、 柴 块 分
烟 堆 就 是 各
烟时后地别家
堆天点上在各
点上燃堆村户
点明,各地的风俗 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扫墓
• 扫墓,又叫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以示对祖先的追思和尊敬。潮汕
各地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潮人俗称为“挂纸”。称 “挂纸”,是因为清明扫墓时,“松楸丘陇间遍悬楮钱”(清乾隆《揭阳 县志》)。为与冬至扫墓有别,清明扫墓就叫为“挂春纸”,而冬至扫墓 则称为“挂冬纸”。
贺并 出邀 花请 园小 者朋 “友 换于 上地 成下 人围 肠着
揭 西 、 普 宁 、 惠 来 的 出
肚“ ”胶 ,掠 与( 童竹 年箕 告) 别” 。同
时 进 食 , 祝
第八章 人生礼仪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8.3.1 亚洲国家人生礼仪民俗 1)日本人生礼仪民俗
2)韩国人生礼仪民俗 3)印度人生礼仪民俗 4)越南人生礼仪民俗
8.3 外国人生礼仪民俗
8.3.2 美洲国家人生礼仪民俗
1)美国人生礼仪民俗 (1)婚俗 (2)丧俗
2)加拿大人生礼仪民 俗
3)巴西人生礼仪民俗
8.3 外国人生礼仪民俗
8.3.3 欧洲国家人生礼仪民俗
2)成年 礼仪
•(1)冠、笄之礼 •(2)穿裤、换裙 •(3)文身、染齿
3)婚姻 礼仪
•(1)抢婚习俗 •(2)入赘习俗 •(3)表亲婚 •(4)转房婚 •(5)不落夫家
8.2.2 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4)丧葬 礼仪
• (1)安葬方式及其分类 • ①火葬。 • ②土葬。 • ③天葬。 • ④塔葬及其他。 • (2)丧葬的礼仪表现 • ①停尸。 • ②招魂。 • ③报丧。 • ④吊唁。 • ⑤入殓。 • ⑥送葬。
第8章 人生礼仪民俗
8.1 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 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 礼仪。此外,标志着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 度的生日庆贺仪式,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伴随着人生 不同阶段礼仪的,有许多一般性的和奇异的风俗,它们共同构 成了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是 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庆贺生子
2)成年礼仪
(1)相亲、订婚阶段:媒、贴、聘
(1)初终
(2)设床
3)婚姻礼仪 (2)迎娶阶段
4)丧葬礼仪 (3)沐浴、更衣
(3)认姻亲关系
(4)报丧
(5)大敛
8.2.2 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2)韩国人生礼仪民俗 3)印度人生礼仪民俗 4)越南人生礼仪民俗
8.3 外国人生礼仪民俗
8.3.2 美洲国家人生礼仪民俗
1)美国人生礼仪民俗 (1)婚俗 (2)丧俗
2)加拿大人生礼仪民 俗
3)巴西人生礼仪民俗
8.3 外国人生礼仪民俗
8.3.3 欧洲国家人生礼仪民俗
2)成年 礼仪
•(1)冠、笄之礼 •(2)穿裤、换裙 •(3)文身、染齿
3)婚姻 礼仪
•(1)抢婚习俗 •(2)入赘习俗 •(3)表亲婚 •(4)转房婚 •(5)不落夫家
8.2.2 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4)丧葬 礼仪
• (1)安葬方式及其分类 • ①火葬。 • ②土葬。 • ③天葬。 • ④塔葬及其他。 • (2)丧葬的礼仪表现 • ①停尸。 • ②招魂。 • ③报丧。 • ④吊唁。 • ⑤入殓。 • ⑥送葬。
第8章 人生礼仪民俗
8.1 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 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 礼仪。此外,标志着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 度的生日庆贺仪式,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伴随着人生 不同阶段礼仪的,有许多一般性的和奇异的风俗,它们共同构 成了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是 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庆贺生子
2)成年礼仪
(1)相亲、订婚阶段:媒、贴、聘
(1)初终
(2)设床
3)婚姻礼仪 (2)迎娶阶段
4)丧葬礼仪 (3)沐浴、更衣
(3)认姻亲关系
(4)报丧
(5)大敛
8.2.2 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中秋习俗介绍 课件(共33张PPT)
贰
总结来看,中秋节与旧时 人们对于月亮持续的重点 关注有关,而对于月亮的 这种关注则来自于人类生 存的需要。
叁
中秋节祭月、拜月的习俗一 说与秋祀有关,即秋季谷物 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而 中秋节祭月活动是秋报的遗 俗;一说与福寿延绵和多子 多孙的诉求有关。
中秋九个冷知识
与秋分关系? 壹
中秋是秋天的节日,很多习俗都与 秋季的时令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尤
中秋习俗 唯愿团圆
月亮慢慢变圆,事情慢慢如愿
壹
中秋九个冷知识
贰 中秋赏月,祈盼团圆
叁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目录 CONTENTS
第壹章
中秋九个冷知识
月亮慢慢变圆,事情慢慢如愿
中秋九个冷知识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
壹
传统节日的由来,往往源 于人们的生活需求。郑艳 说,目前学者们对中秋节 的起源与形成有着各种的 见解。
中秋九个冷知识
可月也实 为之带际
这
“
”
照 美 镜
俗 , 据 说
有 很 多 奇
上 , 关 于
的起妙月
些 传 说 与
故源色亮 事于彩的 。一,传
个比说 月如故
中 秋 有 关
光拜事
?
“
很 美 , 愿 望 也 美 。
”
貌 似 嫦 娥 , 面 如 皓 月
美 貌 著 称 , 故 少 女 拜 月
此 外 , 有 说 法 称 , 月 中
这个节日 何时确定?
中秋九个冷知识
郑艳说,大概说来,古代二、八月的春、秋分迎暑寒之气,因而祭日月 成为岁时礼仪传之久远。
隋唐以来,中秋赏月玩月成为文人时尚。宋代,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形 成,中秋成为世俗欢愉的节日。
民俗学课件 第八章人生礼仪
• 冠礼之废久矣。近世以来,人情尤为轻薄,生子 犹饮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为之制公服而弄之。 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彼责以四者之行,岂能 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 之道故也。——司马光《书仪》
第三节 结婚礼
• 广义的结婚礼指从提婚到结婚这一过程的 仪礼,狭义婚礼指结婚时的仪礼。
1、纳采 2、问名 3、纳吉 4、纳徵 5、请期 6、亲迎 • 择偶、订亲、订婚期、结婚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 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 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 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焉。”
7、诞生礼 8、命名 9、满月礼 10、做百日 11、做周岁
• 《资治通鉴》载
(安)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 酒馔甚厚。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 以锦绣为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 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 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 洗儿金银钱。
• “长流水,水流长,聪明伶俐好儿郎”、 “先洗头,做王侯,后洗沟,做知州”
卷二《营林道人》篇: 汉北海营陵有道人,能令人与已死人相见。其同
郡人,妇死已数年,闻而往见之,曰:“愿令我一见亡 妇,死不恨矣。”道人曰:“卿可往见之。若闻鼓声, 即出勿留。”乃语其相见之术。俄而得见之。于是 与妇言语,悲喜恩情如生。良久,闻鼓声忄良忄良,不 能得住。当出户时,忽掩其衣裾户间,掣绝而去。至 后岁余,此人身亡。家葬之,开冢,见妇棺盖下有衣裾。 卷十五《杜锡婢》篇:
第三节 结婚礼
• 广义的结婚礼指从提婚到结婚这一过程的 仪礼,狭义婚礼指结婚时的仪礼。
1、纳采 2、问名 3、纳吉 4、纳徵 5、请期 6、亲迎 • 择偶、订亲、订婚期、结婚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 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 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 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焉。”
7、诞生礼 8、命名 9、满月礼 10、做百日 11、做周岁
• 《资治通鉴》载
(安)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 酒馔甚厚。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 以锦绣为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 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 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 洗儿金银钱。
• “长流水,水流长,聪明伶俐好儿郎”、 “先洗头,做王侯,后洗沟,做知州”
卷二《营林道人》篇: 汉北海营陵有道人,能令人与已死人相见。其同
郡人,妇死已数年,闻而往见之,曰:“愿令我一见亡 妇,死不恨矣。”道人曰:“卿可往见之。若闻鼓声, 即出勿留。”乃语其相见之术。俄而得见之。于是 与妇言语,悲喜恩情如生。良久,闻鼓声忄良忄良,不 能得住。当出户时,忽掩其衣裾户间,掣绝而去。至 后岁余,此人身亡。家葬之,开冢,见妇棺盖下有衣裾。 卷十五《杜锡婢》篇: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
(2)源于先秦时的家庙,宋代时民间私自建祠堂,明朝中后期 允许民间建祠堂,清代成风。
(3)管理祠堂:祠差与祭祀
2021/4/17
4.族田:
(1)庄田、义庄,宗族的经济基础。 (2)来源:遗产及其增值;全体族人集资或个人捐献 (3)类型:祭田;学田 (4)管理方式:按房轮值;庄正负责
5.其他: 公共墓地与坟山
二、民间秘密结社 1.兴起于清代和民国时期。 2.典型: 天地会----洪帮(门) 青帮 把兄弟与十姐妹 3.相关民俗 成员称谓、联络暗号、收徒仪式、帮规家法、祭祀等
2021/4/17
第五 地缘组织民俗
一、村落民俗
1.村落的类型 单一家族型 姻亲型 杂姓村落
2.村落的功能
2021/4/17
3.村落民俗 村落成员的集体意识---械斗、打冤家、血族复仇
2021/4/17
3.入族:
(1)内容: 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的程序。 (2)外姓女子因婚配入族: 拜族礼:全体族人同意;入祠拜祖,受训,学族规。 不同身份的女性有不同的规定:妻、继妻、妾、其他。 (3)新生儿孙: 报丁:登记,祠堂祭祖,时间不一。 入谱:成年后 另:女婴要报丁登记,但不需告祖。
2021/4/17
(2)历史:家国一体
口述家谱—无文字之前,吕思勉 宗法制度--周代 黄金时期—魏晋南北朝—政治功能 私修家谱---宋代 体系完备—清代
(3)构成要素: 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图以及族规
家训之类。
2021/4/17
3.祠堂
(1)界定: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祠堂,又称为宗祠、 家庙、祠庙。
2021/4/17
二、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
1.组织行为—组织的角色民俗、组织的观念民俗、组织 活动民俗(民俗事件) 2.组织程序—确立组织的民俗、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 关于组织的活动程序的民俗、辞别组织成员的民俗、改 变组织的民俗 3.组织功能—关于组织目标的民俗、关于组织成员的民 俗、关于组织整合的民俗、关于组织活动条件的民俗
(3)管理祠堂:祠差与祭祀
2021/4/17
4.族田:
(1)庄田、义庄,宗族的经济基础。 (2)来源:遗产及其增值;全体族人集资或个人捐献 (3)类型:祭田;学田 (4)管理方式:按房轮值;庄正负责
5.其他: 公共墓地与坟山
二、民间秘密结社 1.兴起于清代和民国时期。 2.典型: 天地会----洪帮(门) 青帮 把兄弟与十姐妹 3.相关民俗 成员称谓、联络暗号、收徒仪式、帮规家法、祭祀等
2021/4/17
第五 地缘组织民俗
一、村落民俗
1.村落的类型 单一家族型 姻亲型 杂姓村落
2.村落的功能
2021/4/17
3.村落民俗 村落成员的集体意识---械斗、打冤家、血族复仇
2021/4/17
3.入族:
(1)内容: 确认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的程序。 (2)外姓女子因婚配入族: 拜族礼:全体族人同意;入祠拜祖,受训,学族规。 不同身份的女性有不同的规定:妻、继妻、妾、其他。 (3)新生儿孙: 报丁:登记,祠堂祭祖,时间不一。 入谱:成年后 另:女婴要报丁登记,但不需告祖。
2021/4/17
(2)历史:家国一体
口述家谱—无文字之前,吕思勉 宗法制度--周代 黄金时期—魏晋南北朝—政治功能 私修家谱---宋代 体系完备—清代
(3)构成要素: 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图以及族规
家训之类。
2021/4/17
3.祠堂
(1)界定: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祠堂,又称为宗祠、 家庙、祠庙。
2021/4/17
二、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
1.组织行为—组织的角色民俗、组织的观念民俗、组织 活动民俗(民俗事件) 2.组织程序—确立组织的民俗、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 关于组织的活动程序的民俗、辞别组织成员的民俗、改 变组织的民俗 3.组织功能—关于组织目标的民俗、关于组织成员的民 俗、关于组织整合的民俗、关于组织活动条件的民俗
民俗学全套PPT课件
三、农业民俗
1、内涵:反映传统农业历史风貌;祈求风调雨 顺、五谷丰登的体现。
2、主题:迎春、劝耕、祈求一年农业丰收。
3、内容:①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二十 四节气;②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天文学; 除夕、初一观察天象;③农业禁忌、祭祀习 俗:迷信、经验;④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 习俗;⑤农业生产过程习俗:物质生产与精 神文化;⑥农业娱乐风习:实用与艺术审美 的结合
中国民俗的基本特征
原始信仰长期留存; 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民族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 既一以贯之又不断变迁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 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起着继承历 史文化的作用。
❖ 教化功能:教育、模塑,向着社会与集体 ❖ 规范功能:约束;层次:法律、纪律、道德、
民俗 ❖ 维系功能:稳定,向心力与凝聚力:统一行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产生、流传,社会性 传承性与扩布性:纵向和横向,时间与空间 定性与变异性:如服饰、石榴 类型性:民间故事,灰姑娘、巧女呆女婿;居住民俗 规范性:乡约,族规、家规;禁忌 服务性:社会;生产;生活;心理;审美 地域性: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乡土
民俗的形成
《元旦》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居住形态
算命、看相、风水
不是耕犁的形式,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 式; 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 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祖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弗雷泽《金枝》:在别的事情已经升到较高的平面的 民族,那里所见到的较原始的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
• 我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钟敬文教授认为; “今天我国的民俗学,似乎负有这样的任务: 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当 中的生活、文化活动现象(包括那些相关的思 想、感情和想像的现象),加以整理研究,借 以阐明一向不被重视的(过去长时期内不为学 者所记录和谈论的)真实的民众的文化活动及 精神状态和特点——这种活动和状态等,主要 是指长期历史的,但也包括现在的。我们的民 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十三章民俗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1.分类法 2.分析及综合的史地理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科隆父子 (J ·Krohn、K ·Krohn )、A ·阿尔奈(Antt Aarne)。 2.观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朴 素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 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 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 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祥地。 3.AT分类法:民间故事分类法。A ·阿尔奈、【美】汤 普逊(StithThompson)
第十三章 民俗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民俗学理论流派
一、神话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初期,德国格林兄弟, 代表作《格林童话集》。 2.观点:一切民间文化源于神话,由于神话 的演化,民间故事、叙事诗、传说等才相继产 生。神话乃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具有无 所不包的性质。 3.研究方法: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
八、结构学派
1.代表人物:C ·列维-斯特劳斯(C ·LeviStrauss) 2.观点:任何事物内部均存在着由种种要素按 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强调研究对象 的内在性,排除其与社会等外部因素的联系; 强调对研究对象的共时性研究,而置历时性分 析于不顾。 3.结构主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民俗学研究方法
四、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 弗洛伊德、C •荣格。 2.观点:弗洛伊德:性欲冲动(“里比多”) →“俄狄浦斯情结” →一切文艺和精神创造 (其中包括民俗文化)。荣格“集体无意识” 学说。 3.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
五、社会学派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E·杜尔凯姆。 2.观点: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受制于社会环 境的约束。社会成员能够构成共同的信仰和集 体意识,如宗教观念。任何宗教的崇拜对象, 都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即社会和社 会环境才是产生宗教的真正原因。 3.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科隆父子 (J ·Krohn、K ·Krohn )、A ·阿尔奈(Antt Aarne)。 2.观点: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作品)有一个从朴 素简陋向繁复精美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 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 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 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祥地。 3.AT分类法:民间故事分类法。A ·阿尔奈、【美】汤 普逊(StithThompson)
第十三章 民俗学 理论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民俗学理论流派
一、神话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初期,德国格林兄弟, 代表作《格林童话集》。 2.观点:一切民间文化源于神话,由于神话 的演化,民间故事、叙事诗、传说等才相继产 生。神话乃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具有无 所不包的性质。 3.研究方法: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
八、结构学派
1.代表人物:C ·列维-斯特劳斯(C ·LeviStrauss) 2.观点:任何事物内部均存在着由种种要素按 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强调研究对象 的内在性,排除其与社会等外部因素的联系; 强调对研究对象的共时性研究,而置历时性分 析于不顾。 3.结构主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民俗学研究方法
四、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1.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 弗洛伊德、C •荣格。 2.观点:弗洛伊德:性欲冲动(“里比多”) →“俄狄浦斯情结” →一切文艺和精神创造 (其中包括民俗文化)。荣格“集体无意识” 学说。 3.研究方法:心理分析法。
五、社会学派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E·杜尔凯姆。 2.观点:社会由个体构成,个体受制于社会环 境的约束。社会成员能够构成共同的信仰和集 体意识,如宗教观念。任何宗教的崇拜对象, 都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即社会和社 会环境才是产生宗教的真正原因。 3.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民俗文化》PPT课件_OK
生活观察
• “春运”:
传统民俗观念的别样传达
11
• 2007年2月6日晚7时许,北京西站售票广场,聚满了
排队购票的旅客。春运购票高峰。
12
“春运”的民俗意涵
• 2007年春运的40天期间,共有1.54亿人次奔波在归乡的路上…… • “回家过年”背后——“家乡情结”
13
一
名 民
二
00
工
背七
着年
1
一、民俗的定义
第一节 总论
2
对民俗的认识与定位
• 民俗存活于“山野”,民俗是古老文化的“遗留”; • 民俗与传统的乡村文化有关,与现代的都市文明无缘。
3
田野来风
• 传统民俗观念的现代展演 • 京西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
4
5
6
7
8
欢 悦 与 满 足 !
进 香 之 后 的
9
• 2007年春运将于2月3日开始,1月24日在杭州城站火 车站内已经开始出现了返乡客流爆棚的场面。 10
行二
李 开
月 一
心 返
日 ,
乡 。
在 南
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火
车
站
,
还乡
14
如影相随的民俗
• 传统的民俗观念并没有因为我们拿着掌上电脑,穿上时尚靓装,就远离了我们。 • 作为一种习俗惯制,它们总是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始终以不同的形式,传袭着过去,
参与着现在,并干预着未来。
15
对民俗与民俗学的判断
• 其一,民俗文化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它潜移默化地养育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 成为民族凝聚的基础,它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根基;
• 其二,由于民俗文化始终以不同的形式,传袭着 过去,参与着现在,干预着未来,因此民俗学, 就不仅仅是历史学、当代学,更是未来学。
人生礼仪民俗ppt课件
9
“抓周”----第一个生日
午饭前,在炕上要放置 许多东西。这些东西中, 有书籍、笔、剪子、尺 子、面包、苹果、皮球 等。这些物品摆好后, 要把孩子抱过去,一家 人围拢来,让孩子在炕 上爬,看他在炕上从一 大堆物品中抓什么东西。
10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 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 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 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将来长大善于 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 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 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 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 “贪玩”,也要被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 口道福儿,善于‘及时行乐’”。总之,长辈 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岁之际,对 小孩祝愿一番而已。
12
成人礼
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 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 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 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13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 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 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 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 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 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 “成人”。
14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 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 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 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 时代,可以嫁人了。
15
成人礼
普米族少年儿童到了13岁,便举行“穿 裤子”穿裙子”仪式 普米族的成丁礼大多于过年(即春节) 时举行。仪式多由母亲或舅父主持。届 时,全家人围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围, 怀着喜悦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场面。
“抓周”----第一个生日
午饭前,在炕上要放置 许多东西。这些东西中, 有书籍、笔、剪子、尺 子、面包、苹果、皮球 等。这些物品摆好后, 要把孩子抱过去,一家 人围拢来,让孩子在炕 上爬,看他在炕上从一 大堆物品中抓什么东西。
10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 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 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 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将来长大善于 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 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 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 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 “贪玩”,也要被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 口道福儿,善于‘及时行乐’”。总之,长辈 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岁之际,对 小孩祝愿一番而已。
12
成人礼
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 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 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 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13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 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 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 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 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 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 “成人”。
14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 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 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 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 时代,可以嫁人了。
15
成人礼
普米族少年儿童到了13岁,便举行“穿 裤子”穿裙子”仪式 普米族的成丁礼大多于过年(即春节) 时举行。仪式多由母亲或舅父主持。届 时,全家人围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围, 怀着喜悦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对民俗概念的不同理解
1、古文化遗留物说 2、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研究得最多的民俗现象 也是民间文学。 3、传统文化说 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将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 民俗排斥在外,大多仅关注于文化落后的人群, 即所谓的野蛮民族、农民和边远地区的居民。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1)1918年,北大设立了“歌谣征集处” ,北大教授胡适、周作 人、刘复等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歌谣 (另附:歌谣征集简章)。 (2)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 谣》周刊 ;1923年,北大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方言调查会等 。 (3)1926年、27年,民俗学中心南移。1926年,厦门大学设立 国学研究院,组成了风俗调查会 ;后来中心又移到广州中山大学 。 1927年11月,中国民俗文化研究史上第一个“民俗学会”在中山大 学宣告成立,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 (后改为《民俗》周刊), 编印民俗丛书、举办民俗学训练班 。 (4)1940年代,国统区少量学者坚持民俗学的调查工作,解放区 主要进行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改编利用。 (5)1970年代末80年代初:78年夏,七教授联名上书 ;83年,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周扬为名誉理事长,钟敬文为理事长 。
第一章 民俗学概论
第一节 民俗和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 者民族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这种文化在其 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 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例子:
过年的习俗举例。 人生仪礼•诞生仪礼举例: “洗三”:做三朝。 “满月”:又称“弥月”。 “周岁”:古称“周晬”。《东京梦华录•育 子》:“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罗列盘盏于地, 盛果木饮食、官诰研算称等,经卷针线、应用之 物。观其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此小儿之 盛礼也。”
《礼记》:“礼从宜,事从俗”。 《礼记· 王制》:“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 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 师陈诗,以观民风。” 《白虎通义· 巡狩》引《尚书大传》云:“见诸 侯,问百年,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 《汉书· 王吉传》载吉上疏云:“是以百里不同 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诈伪萌生, 刑罚无极,质朴日销,恩爱浸薄。”
(二)民俗学的定义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 俗事象的学问。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 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几个方面。
(三)国外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1、民俗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中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鼎盛时期, 大量地开拓海外市场和资源,需要协调和缓和殖 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矛盾。 班尼:“民俗学对于人类知识的总量上不能希望 过分的贡献,但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效果当会从这 种研究中生出来,即:统治者对于隶属民族可以 由此得到较善的统治法。”
三、民俗学参考书目
著作: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 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 陶立璠《民俗学》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 杂志:《民俗研究》 工具书:《中国民俗词典》 《中国风俗大辞典》 《中华民族风俗辞典》
四、中国民俗文化相关网站
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网—文化—民风民俗, /culture/node-7032287.htm 中国民俗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俗节庆网,/wenhua 农历网,
二、什么是民俗学
(一)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1、国外的情况 一般认为始自英国人威廉·汤姆斯 (William Thoms)于1846年提出的 “folk-lore”一词。他在1846年写给 《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一封信中提及该词。 汤姆斯的贡献在于确定了民俗学作为一门 学科的地位。
2、中国的情况
理解定义时需注意:
1、关于民俗中的“民” 2、民俗的本质——传统文化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 达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传统应具有的特征: 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 的东西 ;传播方式:“口头”或者“行为”或 者“风俗”或者“物质”;传播途径:非正式性; 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 。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结语: 1、北大为中心的民俗学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 发生、发展期 ;中山大学为中心的民俗学则是 其发展繁荣期 。 2、北大民俗学时期为中山大学民俗学时期奠定 了基础,开拓了道路,培养锻炼了学者,提供了 理论上和资料上的参考,造成了影响;因而中山 大学民俗学时期能够较早地站在了一个学科意识 更为强化、学术气魄更为宏大的层面上。
附:名著介绍
《金枝》,詹姆斯•乔治•弗雷泽(18541941)著,1890年出版,20世纪最有影 响力的书之一。 《原始文化》,爱德华•泰勒(1832-1917) 著,1871年出版,人类学领域的经典。 《民俗学手册》,班尼(Charlotte Sophia Burne)著,1914年出版。
《北京大学日刊》刊登的《征集全国歌谣简 章》:
一、有关一地方一社会或一时代之人性风 俗政教沿革者; 二、寓意深远有类格言者; 三、征夫野老游女怨妇之辞不涉淫亵而自 然成趣者; 四、童谣谶语似解非解而有天然之神韵者。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4、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两次壮举 (1)妙峰山风俗调查 关键词:1925年;荣肇祖、顾颉刚 、孙伏圆等; 入境随俗、实地调查 ;成果最初发表在《京报》 副刊上 ,1928年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丛书正 式出版 ;被称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霹雳 ”、 是“中国学术界起了革命” (2)西南民族调查 关键词:中山大学;始于1928年,结束于1930 年 ;地点—云南、广西、四川等的少数民族地 区;完成大量的考察报告和研究著述
(三)国外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2、各国民俗学研究早期的特点 英国: 德国:早期代表人物是格林兄弟 ,1812年出版的格林 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在德国的诞 生。 日本:创始人——柳田国男,将民俗学强调为“自我反 省之学”、“经世济民之学” ;殖民、侵略的需要,日 本民俗学家对邻近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民俗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人类学家、民族学家、 社会学家致力于敌对国家的民族性格、社会生活、民俗 传统的研究,以便当局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对民俗概念的不同理解
1、古文化遗留物说
主要是人类学派的观点。英国。 弗雷泽:民俗是“在别的事情已经升到较高平面的民族 那里,所见到的较原始的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 班尼:“民俗学是一个概括的名词,其内容包括传袭的 信仰、习惯、故事、歌谣、俚语等流行于文化较低的民 族或保留于文明民族中无学问阶级里的东西”,“例如, 民俗学家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 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 桥梁屋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的祭献等事。”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中国把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 五四新文化运动。 1、时代背景 政治的变革、混乱带来社会其他方面的变 革。西学东渐,文化界打破了中国以圣贤 为中心的历史,知识界掀起了以白话文写 作的文学革命。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2、中国民俗学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1)“五四”新文化运动给重新审视和认知中 国以往的历史和文化,重视民间的、下层的文化 提供了契机 。 (2)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情 感,促使他们进行民俗调查、挖掘、研究,以振 奋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情感,认识民族心理和文 化的良莠,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
作为一般名词的发展:“俗”—“风俗” (习俗、民风)—“民俗”(文献引例) 作为学术用语: 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 1922年北大创办《歌谣》周刊,“民俗” 一词被直接运用到学术界; 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周刊, “民俗”便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
文献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