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悬架系统对汽车制动性能改善分析
基于ADAMS的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
基于ADAMS的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一、概述本文以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和软件,从新车型开发中悬架系统优化选型的角度,对悬架系统进行了运动学动力学仿真,旨在研究悬架系统对整车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建立悬架快速开发系统平台的构想,并以新车型开发中的悬架系统优化选型作为实例进行阐述。
简要介绍了汽车悬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设计要求。
概述了多体动力学理论,并介绍了利用ADAMS软件进行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基于ADAMSCar模块,分别建立了麦弗逊式和双横臂式两种前悬架子系统,多连杆式和拖曳式两种后悬架子系统,以及建立整车模型所需要的转向系、轮胎、横向稳定杆等子系统,根据仿真要求装配不同方案的整车仿真模型。
通过仿真分析,研究了悬架系统在左右车轮上下跳动时的车轮定位参数和制动点头量、加速抬头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汽车侧倾运动时悬架刚度、侧倾刚度、侧倾中心高度等侧倾参数的变化规律,从而对前后悬架系统进行初步评估。
1. 悬架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在车辆动力学中的作用悬架系统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车辆的整体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负责连接车轮与车身,不仅支撑着车身的重量,还承受着来自路面的各种冲击和振动。
悬架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稳定的乘坐舒适性,保持车轮与路面的良好接触,以确保轮胎的附着力,以及控制车辆的姿态和行驶稳定性。
在车辆动力学中,悬架系统扮演着调节和缓冲的角色。
当车辆行驶在不平坦的路面上时,悬架系统通过其内部的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吸收并减少来自路面的冲击和振动,从而保持车身的平稳,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同时,悬架系统还能够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和路面的变化,自动调节车轮与车身的相对位置,确保车轮始终与路面保持最佳的接触状态,以提供足够的附着力。
悬架系统还对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悬架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善车辆的操控性能,使驾驶员能够更加准确地感受到车辆的行驶状态,从而做出更为精确的操控动作。
汽车悬架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年第四章汽车悬架设计悬架是保证车轮或车桥与汽车承载系统(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之间具有弹性联系并能传递载荷、缓和冲击、衰减振动以及调节汽车行驶中的车身位置等有关装置的总称。
悬架最主要的功能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或车身)之间的一切力和力矩,并缓和汽车驶过不平路面时所产生的冲击,衰减由此引起的承载系统的振动,以保证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为此必须在车轮与车架或车身之间提供弹性联接,依靠弹性元件来传递车轮或车桥与车架或车身之间的垂向载荷,并依靠其变形来吸收能量,达到缓冲的目的。
采用弹性联接后,汽车可以看作是由悬挂质量(即簧载质量)、非悬挂质量(即非簧载质量)和弹簧(弹性元件)组成的振动系统,承受来自不平路面、空气动力及传动系、发动机的激励。
为了迅速衰减不必要的振动,悬架中还必须包括阻尼元件,即减振器。
此外,悬架中确保车轮与车架或车身之间所有力和力矩可靠传递并决定车轮相对于车架或车身的位移特性的连接装置统称为导向机构。
导向机构决定了车轮跳动时的运动轨迹和车轮定位参数的变化,以及汽车前后侧倾中心及纵倾中心的位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车的操纵稳定性和抗纵倾能力。
在有些悬架中还有缓冲块和横向稳定杆。
尽管一百多年来汽车悬架从结构型式到作用原理一直在不断地演进,但从结构功能而言,它都是由弹性元件、减振装置和导向机构三部分组成。
在有些情况下,某一零部件兼起两种或三种作用,比如钢板弹簧兼起弹性元件及导向机构的作用,麦克弗逊悬架(McPherson strut suspension,或称滑柱摆臂式独立悬架)中的减振器柱兼起减振器及部分导向机构的作用,有些主动悬架中的作动器则具有弹性元件、减振器和部分导向机构的功能。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试题及答案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试题及答案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1.电子控制单元(ECU)主要由输入回路、A/D转换器、计算机、输出回路组成。
(√)1 12.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是利用空气流动时在节气门上方喉管产生负压,吸出汽油,经过雾化后送给发动机。
(×)2.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输入进ECU后,首选通过输入回路,其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都直接输入微机。
(×)3.进气系统的作用是控制和测量发动机运行时吸入气缸的空气量,其中空气流量是由发动机内燃烧汽油产生负压后自动吸入的,是无法控制的。
()4.二氧化锆(ZrO2)氧传感器中,二氧化锆固体电解质在温度高时,氧离子在内部容易移动,会产生氧浓度差的电效应,因此需要加装瓷加热器。
(×)1.二氧化钛(TiO2)氧传感器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二氧化钛的电阻值随氧含量的变化而改变的特性制成的。
(√)2.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通常具有正温度系数。
(×)3.电磁喷油器的喷油量取决于ECU提供的喷油脉冲信号宽度。
(×)7.控制空气量的执行机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控制节气门最小开度节气门直动式;另一种控制节气门旁通气道中空气流量的旁通空气式。
(√)8.由于三元催化转换装置的特性是空燃比附近的转换效率不高,所以必须将空燃比控制在大于:1的范围。
(×)5.共振式的压电爆震传感器,当振荡片与被测发动机爆震时的振动频率不一致时,压电元件有最大的谐振输出。
(×)6.点火提前角过大,即点火过早,容易产生爆震。
(×)7.怠速控制的实质是通过调节空气通道的流通面积来控制怠速的进气量。
(√)8.在排放控制中,三元催化剂的催化和还原能力很强,但在空燃比低于时,其转换效率很低,只有在空燃比大于:1时,才能高效进行还原。
(×)9.在巡航控制中,节气门由执行器通过另一个臂,代替驾驶员的踏板对节气门进行控制。
浅析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发展和控制策略
・ 2 9・
浅析汽车主动悬架系统 的发展和控制策略
邱 亚 宇
摘
( 南京信 息职业技术 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6 ) 要: 介绍 了国内外汽 车主动 悬架控 制 系统发展和 主要控 制策略 , 重点论述 了汽车主动悬 架控制 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 最后列举 了
目前 主 动 悬 架 的控 制 策 略 和 优 缺 点 。
关键词 : 主动悬架 ; 应用 ; 发展 ; 控 制策略
随着现代汽车对乘坐舒适 『 生 和行驶安全J 生的要求提高 ,设计一个 起步比较晚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 、 吉林大学和同济大学等科研 具有良好综合陛能的悬架成为现代汽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被 院所都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对主动悬架进行 了一些理论研究和试验 动式悬架系统的弹『 生 元件其刚度和阻尼是固定值,在汽车行驶过程中 方法的研究 ,仍处于理论探索与数值模拟阶段 ,相应的试验验证比较 无法随路面状况 、 载荷和车速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悬架参数不可 少 , 还没有进入产品研制开发阶段。 北京理工大学的章一鸣教授较早地 改变 , 即使参数采用优化设计, 也只能对特定的激励具有最佳效果 , 一 对主动悬架进行了理论及试验研究。 该校高志彬 、 黄志刚等人进行 了可 旦激励发生变化 , 悬架 系统的减振效果很难维持最佳, 这一问题注定了 控减振器的性能试验研究 ,试验结果说咀昕 十的三级阻尼可调减振 被动式悬架系统的性能难以提高。近年来 ,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控制 器 I 生 能优于传统的被动悬架。 方法 的发展 , 汽车主动悬架技术成为汽车技术研究的—个重要方向。 这 2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策略 种主动悬架系统 ,可随汽车行驶状况而自适应地通过作动器控制悬架 汽车主动悬架的研究工作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执行器的开发 , 动力响应 、 或 自动调节悬架的刚度和阻尼参数 , 具有优 良的减振性能 , 另一方面是控制策略的研究,两方面较好的配合才会使悬架系统的性 也有利于车辆的操纵稳定 I 生。 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上世纪五十年代形成完整的经典控制理论, 采用频 1主 动悬 架 系统 国内外发 展状 况 率响应 法和根轨迹法这些 图解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 在汽车悬架系统的发展史上 , 是1 9 5 4 年美 国 G M汽车公司的 E 置。历史的实践汪明经典控制理论十分有效的。 s p i e l L a b r o s s e 首次提出了主动悬架的概念。 雪铁龙早在 2 0 世纪 5 0 年 随着状态空间空间法的应用而出现的现代控制理论 ,它可以解决 代初期就将电控主动液压悬架装备在其 1 5车型上 , 但实现大规模的批 多输人多输出的多维空间系统 , 研究 的系统复杂性不断提高 , 其 已开始 量使用则是在稍后推出的 D S系列车型上Ⅲ 。 向智能控制方向发展 。目前应用于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理论 比较多, 常 1 9 6 5 年, W. 0 . O b s o n 和k R  ̄ A l l e n 作了类似的研究工作。此后 , T . H . 见的控制方法主要有 以下 3 种: R o c h w e l l , S . K i mi c  ̄和 M . L a w t h e r 做了用伺服机构作为主动元件的理论 2 . 1 天棚阻尼控制。美 国著名控制专家 K a r n o p p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 研究 。早期研究的主动悬架数学模型是不考虑非簧载质量和轮胎特l 生 代初提出了天棚阻尼的概念。这种方法的思想就是在车身上安装一个 的单 自由度系 统 。 与车身振动速度成正比的阻尼器,使阻尼器产生的力与车身竖直方向 1 9 7 6 年T h o mp s o n首先将全状态反馈最优控制理论应用于主动悬 的运动相抵抗 , 便可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效地防止车身与悬架发生大的共振。 这种方法 架的研究中。1 9 8 4年他又利用部分状态反馈最优控制理论构造了次最 简单 , 所需要的车身传感器数量也较少 , 不需要非常复杂的悬架系统模 优反馈阵。 随后 , T h o m p s o n 和P e a r c e 把两个 自由度模型扩充到四个 型 , 实现起来 比较简单 。后来 k a r n o p p 又提出了开关阻尼的概念 , 这种 自由度模 型 。 方法是天棚阻尼的延伸 ,目前已被美 国通用汽车公司应用于某型号车 并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 。 1 9 8 6 年, R . M. C h a l a s s a n i 研究了整车模型 的行驶 I 生能。P . B a r a k和 上 , 2 . 2 智能控制。 近些年来智能控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 最有代表f 生 的 D . H r o v a t 用计算机模拟激励的方法, 比较 了主动悬架的优趱 陛。用性能 指数 1 I表示 主动 、 半主动 、 和被动 悬 架 的性能 。对 一组 特 定的 Ⅱ 加权 便是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是由美国动控制理论专家扎 计算模拟的激励结果显示采用半主动悬架和主动悬架的车辆其各项指 德f L ^ A . z a d a h 艉 出来的, 通过一定的发展 , 模糊控制理论已经成为人们所 研究的一个热 门课题。在汽车悬架控制方面, Y o s h i m u r o 教授将模糊控 标多下降了很多。 1 9 5 5 年法 国 C i t r o e n 汽车公司研制出一种液压一空气悬架系统 , 制理论首先应用到汽车主动和半主动悬架 中。汽车悬架可以看作是用 可以使汽车具有较好 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由于它的制造工序 组非线 『 生 微分方程来描述的非线性系统 ,利用模糊推理方法可推导 过于复杂 , 最终未能普及。1 9 8 2 年美国 L O T U S 汽车公 司研制出有源主 出合适的阻尼力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的控制器可使 动悬架系统 ,瑞典 V O L V O汽车公 司在其车上安装 了实验 f 生的 L O T U S 主动悬架的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 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平顺性 。 模糊控制和 主动悬架系统。1 9 8 3年 日 本T O Y O T A汽车公司在 S o a r e 轿车上采用了 神经网络控制能够为特殊条件下的模型处理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 。可 阻尼可调的减振器。1 9 8 6年丰 田又在 S o a r e 车型采用了能分别对阻尼 以认为智能控制将是 2 1 世纪控制领域 的核心技术 , 智能控制的发展必 和刚度进行三级调节的空气悬架 , 1 9 8 9年 T O Y O T A在 C e l i c a 车型上装 将推动科技的发展, 从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是不可估量 的。 置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油气悬架系统 福特汽车公司在 1 9 8 4年底的 2 . 3 混合控制。 当前用于汽车悬架振动的控制策略比较多, 单一控制 L i n c o l n C o n t i n e n t a l 车上 装 备 了电控 空气 悬架 系 统 , 可 以有效 地实 现 隔 策略可以使某一控制 目标达到理想的效果 ,但很难达到多个控制 目标 振 和高 度调 整 。 同时满足要求 的要求。因为各种控制策略都有 自身无法弥补的缺陷 , 考 1 9 8 8年雪铁龙公 司正式将装备有液压悬架的 X M车型正式命名 虑到一方面则往往另一面就会有损失 。因此常将多种控制方法结合起 为第一代主动液压悬架系统,之后雪铁龙又在其生产的 X A N T I A系列 来对悬架系统进行混合控制 ,例如将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混合设 车型装置了第二代主动液压悬架, 这一代新型主动悬架大大地提高 E — 计 应用于奔驰高级轿车和重型坦克,这种混合控制策略同样适用于汽 C U控制单元的计算速度 , 同时有运动和舒适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到 目 车主动悬架这样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仿真结果显示均能取得 良好的效 前为止,雪铁龙的主动液压悬架已发展到第三代 ,并装备于其 c 5 、 c 6 果 , 从长远来看 , 混合控制方法将是今后悬架控制策略研究的一个很重 系列车型上。 其第四代主动液压系统也在研发 当中 [ 3 1 。 2 0 世纪 9 0 年代 要 方 向。 日本 N I S S A N汽车公司在 I n i f n i t e Q 4 5 轿车上也装备了液压主动悬架。 参考文献 此外 , 德国 P o r s c h e 、 美国F o r d , 德国 B e n z 、 通用、 克莱斯勒 、 雪铁龙 [ 1 Ⅱ .E s k i ,S . Y i d i r i m .V i b r a t i o n C o n t r o l o f V e h i c l e A c t i v e S u s p e n s i o n s t e m Us i n g a Ne w Ro b u s t N e u r a l Ne t w o r k C
车辆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J ( u) [ X T (t )Q(t ) X (t ) u T (t ) R ( t )u (t )]dt
控制 u (t ) ,使目标函数 J 取极小。线性调节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选择 Q、R 阵以获得比
较满意的控制过程动态响应,计算机仿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悬架设计中,为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应使簧载质量垂直加速度、悬 架动扰度及轮胎动变形较小。此外,从实现控制的角度来看,应使所需的控制能量较小。因 此式(3)可写为
G12=(-3290*s - 7.332e004)/(s^4 + 45.36*s^3 + 5473*s^2 + 9.005e004*s + 1.179e006); G13=(s^3 + 45.36*s^2 + 2033*s + 5.386e-012)/(s^4 + 45.36*s^3 + 5473*s^2 + 9.005e004*s + 1.179e006); f(i)=abs(G11); h(i)=abs(G12); g(i)=abs(G13); i=i+1; end s=0:0.1:80; figure loglog(s,f,'-',s,h,'-.',s,g,':') legend(' 加速度',' 动扰度',' 动载荷')
( t) ,
根据微分方程组(1) ,建立如下所示的状态方程 和 输 出 方 程
。 x Ax Bu D (t ) y Cx Eu
(2)
式中:
0 0 A 0 0
1 0 0 0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简析课件
执行器
电动机或液压泵
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调整悬挂系统的刚度和高度。
减震器
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调整减震效果。
工作原理简述
通过传感器监测车辆的状态和 驾驶员的意图,将信号传递给 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根据特定的算法计算 出最佳的悬挂系统状态,并将 指令传递给执行器。
执行器根据指令调整悬挂系统 的刚度和高度,以实现最佳的 乘坐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汽车制造商开始推出搭载主动悬架的原型车,并在市场上引 起了广泛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主动悬架的技术水平不断 提高,并逐渐成为高端汽车的标准配置。
02
主动悬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 理
传感器
01
02
03
车辆高度传感器
监测车辆相对于路面的高 度,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单 元。
制动力分配
合理的制动力分配能够提高车辆 的操控性和稳定性。
制动盘尺寸
制动盘尺寸过大可能导致制动响应 延迟,过小则可能影响制动效果。
制动摩擦材料
不同的制动摩擦材料具有不同的性 能特点,如摩擦系数、耐热性等。
动力系统对主动悬架性能的影响
发动机布局
不同的发动机布局对车辆重心和 重量分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操
06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的发展趋 势与展望
技术发展方向
1 2
智能化
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底盘 部件的智能化控制,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
电动化
采用电动动力系统,实现底盘部件的电动控制, 降低排放和噪音,提高Hale Waihona Puke 源利用效率。3轻量化
采用轻量化材料和设计,减少底盘部件的重量, 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能。
底盘部件主动悬架简析课件
02
03
04
提高乘坐舒适性
主动悬架能够有效地过滤路面不 平带来的振动,使乘坐更加舒适 。
主动悬架的缺点
01
成本较高
主动悬架需要使用更多的传感 器、执行机构和控制单元,导 致成本较高。
02
能耗较大
主动悬架需要持续供电以维持 工作状态,相对于被动悬架能 耗较大。
03
复杂度较高
主动悬架的结构和控制算法相 对复杂,维护和调试难度较大 。
它与传统的被动悬挂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调节范围和适应性,能够更好地应对 复杂路况和行驶环境。
主动悬架的分类
根据调节方式的不同,主动悬架可以分为被动与半主动式、 主动式和混合式三种类型。
被动与半主动式主动悬架主要通过改变悬挂系统中的阻尼系 数来实现调节,而主动式和混合式主动悬架则具备独立的作 动器和控制单元,能够实现更加精准和灵活的调节。
主动悬架的控制算法
算法类型
用于处理传感器数据、计算控制指令 的算法,例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 。
算法优化
针对不同路况和驾驶需求,对控制算 法进行优化,以提高主动悬架系统的 适应性和性能。
主动悬架的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类型
用于执行控制指令的机构,例如电磁阀、伺服电机等。
执行机构可靠性
高可靠性的执行机构能够确保主动悬架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通过调整制动系统的响应特性,主动悬架可以优化车辆的制动性能和稳定性。
在紧急制动情况下,集成主动悬架的制动系统能够提供更加迅速和准确的制动效果 。
03
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
主动悬架的传感器
传感器类型
用于监测车辆姿态、路面状况和 行驶状态的各种传感器,例如加 速度计、陀螺仪、激光雷达等。
主动悬架系统
主动悬架系统主动悬架是用一个有自身能源的力发生器来代替被动悬架中的弹簧和减振器。
根据作动器响应带宽的不同,主动悬架又分为宽带主动悬架和有限带宽主动悬架,也被叫做全主动悬架和慢主动悬架。
全主动悬架系统所采用的作动器具有较宽的响应频带,以便对车轮的高频共振也加以控制。
作动器多采用电液或液气伺服系统,控制带宽一般应至少覆盖0〜15Hz,有的作动器响应带宽甚至高达100Hz。
结构示意图见上图。
从减少能量消耗的角度考虑,也可保留一个与作动器并联的传统弹簧,以用来支持车身静载。
主动悬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要求作动器所产生的力能够很好地跟踪任何力控制信号。
因此,它为控制律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设计空间,即如何确定控制律以使系统能够让车辆达到最佳的总体性能。
近二十年来,有大量关于主动悬架的研究论文及专题回顾文献发表。
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悬架能够在不同路面情况及行驶条件下显著地提高车辆性能。
主动悬架的研制工作起始于八十年代。
Lotus 制造了第一辆装有主动悬架的样车。
其系统的响应可达30Hz,它可使乘坐舒适性和转弯及制动时的车身姿态控制提高约35%还有一些主动悬架实施的例子,如Lotus Turbo Esprit 、Damlar Benz的试验样机系统、BMW和Ford等。
然而,由于这些主动悬架系统具有的高成本、高能耗、增加的重量及复杂程度,使主动悬架仅限于样车及一些赛车等有限的应用上。
结构上,有限带宽主动悬架通常由作动器与一个普通弹簧串联后,再与一个被动阻尼器并联构成,见上图。
这种系统在低频时(一般小于5 或6 赫兹)采用主动控制,而高于这个频率时,控制阀不再响应,系统特性相当于传统的被动悬架,而被动悬架在高频时的效果也比较好。
由于有限带宽主动悬架作动器仅需在一窄带频率范围内工作,所以它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及复杂程度,比全主动悬架便宜得多。
尽管如此,它的主动控制仍然覆盖了主要的车身振动,包括纵向、俯仰、侧倾以及转向控制等要求的频率范围,改善了车身共振频率附近的行驶性能,提高了对车身姿态的控制,性能可达到与全主动系统很接近的程度。
主动悬架控制器算法及应用
轻 型汽 车技 术
21 ( ) 22 02 4 总 7
技 术纵横
1 3
直 接 控 制算 法 仅 需 测 量 悬 架 的相 对 速 度 和 相 对 位
广泛应用。 hm s 首先将随机最优控制理论应用 T o po n 于主动悬架 的研究 , 对线性最优控制算法有 以下几 点要求 :
F 一 主动悬架作用力 为 了使簧载质量具有理想 的隔振效果 ,只要主
动力 F 与被 动力 F 的大小 相 同 , 向相 反 , : 。 方 即
F= F= x+ x .- pk x 0 C(一 t (- x ) ( 2)
就可以完全消除簧载质量与非簧载质量之间的 耦合 效 应 , 为达 到理想 的隔振 效果 , 利用 直接 控 N(1 2 式, 得到 单轮 悬架 闭环系统 方 程为 :
好坏 , 对汽车的使用性能影响很大 。 悬架 弹性 系数 对行 驶平顺 性 的影 响 :当 弹性 系 数过大时, 悬架 的减振性能减弱 , 轮胎的振动直接传 递 到车 身 ;当弹性 系数 过小 时悬 架 系统 的 固有 振 动
频率 接 近路 面 的激 励频 率 , 容易 引起 车身共 振 。 阻 尼对 汽车 行驶平 顺 性 的影 响 :为衰 减 车身 的
尼 系数 。
这 种 算 法 的设 计 实 际 上是 滤波 器 结 构 的设 计
和滤波器上 下频率 的选择 。一般结论是上 限频率 高, 悬架对路面冲击的隔振效果好 , 但悬架 的动挠 度增 加 , 胎 的接 地 性能 差 , 之亦 然 , 限 频 率影 轮 反 下
2 可控 悬架
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悬架刚度、阻尼系数等悬 架 系统 的各项参 数 对车 辆 的行驶平 顺 性和操 纵 稳定
主动悬架技术的分析
主动悬架技术的分析主动悬架技术(Active Suspension System)是一种通过控制车辆悬挂系统来适应路面状况和车辆动态特性的先进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感知路面情况,对悬挂系统进行实时调节,从而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本文将对主动悬架技术的原理、优势、应用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首先,主动悬架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辆运动状态和路面情况,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实时计算出最佳悬挂特性,并通过液压、电动或者电磁力等方式对悬挂系统进行调节。
这种实时调节能够使车辆的悬挂系统更好地适应路面情况,保持车身平衡,减少车身摇晃和侧倾,提高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能。
相比于传统悬挂系统,主动悬架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它能够大幅度提升乘坐舒适性。
传统悬挂系统在通过减震器提供悬挂刚度时,需要在舒适性和操控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而主动悬架技术通过实时调节悬挂特性,可以根据路面状况和车速自动调整刚度,使乘坐更加平稳舒适。
其次,主动悬架技术能够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根据车速、转向角度、加速度等参数来实时调节悬挂刚度和阻尼,从而减少车身的侧倾和悬挂系统的回弹,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尤其在高速行驶和急转弯等情况下,能够更好地保持车辆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主动悬架技术还具有适应性强和可调节性好的特点。
悬挂系统可以根据路面状况的变化实时调整刚度和阻尼,因此可以适应各种路况和行车状态。
而且,主动悬架系统通常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悬挂模式,驾驶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式,如舒适模式、运动模式等,从而调节悬挂特性,以适应不同的行车场景。
主动悬架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一些高端汽车中得到应用,如宝马、奔驰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预计主动悬架技术将逐渐普及到中低端汽车中。
尤其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情况下,乘坐舒适性和操控性能将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虑因素,从而推动了主动悬架技术的市场需求。
车载视觉感知预瞄下的主动悬架控制分析与实车应用(五)
文/江苏 高惠民车载视觉感知预瞄下的主动悬架控制分析与实车应用(五)(接上期)(3)AI主动悬架系统功能48V电动力引进后,很多新技术也随之而来,像这款机电混合主动悬架系统等。
这一悬架系统不必采用液压技术来辅助空气悬架系统的运作、支撑车体,就可使每个车轮都可以分别上下微调。
如车辆行驶时左前轮受不平路面冲击,使前部车身上移,产生的垂直加速度由电子悬架控制单元内传感器监测。
同时,左前悬架会被轻微压缩,压缩量会被相应的车身高度传感器获取。
电子悬架控制单元综合评价多项数据信息,指令减小左前电控减振器的阻尼。
同时,电子悬架控制单元指令前AI悬架48电力电子控制器输出信号,作动左前执行器将与其连接的扭力杆的预紧力调整至最小值,通过该措施充分吸收来自路面的冲击,车身的垂直加速度限制在舒适水平。
全新奥迪A8先进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配有车载多种环境感知传感器,如图45所示。
其中前向单目摄像头(镜头与行驶方向相同)可以获取车辆前方16~65英尺(5~20m)的道路表面数据,每隔5ms更新一次以图片形式显示出路况,然后电子悬架控制单元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通过AI主动悬架执行器调高或降低悬架,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各种路况变化,如:路面车辆减速带、路面坑洼或凸起障碍物等。
图46所示为前悬架的动态调节。
图46 AI主动悬架动态调节示意图在过弯加速度很大时,主动悬架控制车身向相反方向倾斜,即向弯道内侧倾斜。
为弯道外侧的车轮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撑,减小车身侧倾。
正是这种主动式动态系统的使用,使车辆底盘具备了更好的稳定性和更好的车体平衡效果,过去即使是在A8这样的高端车型上,也无法体验到这种效果。
这一系统还和车上的预警式侧向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相连,对侧面以超过25km/h速度运动的物体接近车辆侧向碰撞时,随之能在0.5s内将这一侧的车身紧急提高约80mm,将碰撞力引向刚性更强的门槛区域吸收冲撞能量,而非车门。
这样可以使冲击力减少至一半。
各种悬挂的优劣对比
各种悬挂的优劣对比2010年11月05日15:13腾讯汽车综合报道我要评论(6)字号:T|T悬挂系统是汽车的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衰减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
典型的悬挂系统结构由弹性元件、导向机构以及减震器等组成,个别结构则还有缓冲块、横向稳定杆等。
弹性元件又有钢板弹簧、空气弹簧、螺旋弹簧以及扭杆弹簧等形式,而现代轿车悬挂系统多采用螺旋弹簧和扭杆弹簧,个别高级轿车则使用空气弹簧。
悬挂系统是汽车中的一个重要总成,它把车架与车轮弹性地联系起来,关系到汽车的多种使用性能。
从外表上看,轿车悬挂系统仅是由一些杆、筒以及弹簧组成,但千万不要以为它很简单,相反轿车悬架是一个较难达到完美要求的汽车总成,这是因为悬挂系统既要满足汽车的舒适性要求,又要满足其操纵稳定性的要求,而这两方面又是互相对立的。
比如,为了取得良好的舒适性,需要大大缓冲汽车的震动,这样弹簧就要设计得软些,但弹簧软了却容易使汽车发生刹车“点头”、加速“抬头”以及左右侧倾严重的不良倾向,不利于汽车的转向,容易导致汽车操纵不稳定等。
(一)非独立悬挂系统非独立悬挂系统的结构特点是两侧车轮由一根整体式车架相连,车轮连同车桥一起通过弹性悬挂系统悬挂在车架或车身的下面。
非独立悬挂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强度高、保养容易、行车中前轮定位变化小的优点,但由于其舒适性及操纵稳定性都较差,在现代轿车中基本上已不再使用,多用在货车和大客车上。
(二)独立悬挂系统独立悬挂系统是每一侧的车轮都是单独地通过弹性悬挂系统悬挂在车架或车身下面的。
其优点是:质量轻,减少了车身受到的冲击,并提高了车轮的地面附着力;可用刚度小的较软弹簧,改善汽车的舒适性;可以使发动机位置降低,汽车重心也得到降低,从而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左右车轮单独跳动,互不相干,能减小车身的倾斜和震动。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试题及答案
1.电子控制单元ECU主要由输入回路、A/D转换器、计算机、输出回路组成; √ 1 12.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是利用空气流动时在节气门上方喉管产生负压,吸出汽油,经过雾化后送给发动机;×2.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输入进ECU后,首选通过输入回路,其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都直接输入微机;×3.进气系统的作用是控制和测量发动机运行时吸入气缸的空气量,其中空气流量是由发动机内燃烧汽油产生负压后自动吸入的,是无法控制的;4.二氧化锆ZrO2氧传感器中,二氧化锆固体电解质在温度高时,氧离子在内部容易移动,会产生氧浓度差的电效应,因此需要加装瓷加热器; ×1.二氧化钛TiO2氧传感器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二氧化钛的电阻值随氧含量的变化而改变的特性制成的;√2.冷却液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通常具有正温度系数; ×3.电磁喷油器的喷油量取决于ECU提供的喷油脉冲信号宽度; ×7.控制空气量的执行机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控制节气门最小开度节气门直动式;另一种控制节气门旁通气道中空气流量的旁通空气式; √8.由于三元催化转换装置的特性是空燃比附近的转换效率不高,所以必须将空燃比控制在大于14.7:1的范围; ×5.共振式的压电爆震传感器,当振荡片与被测发动机爆震时的振动频率不一致时,压电元件有最大的谐振输出; ×6.点火提前角过大,即点火过早,容易产生爆震; ×7.怠速控制的实质是通过调节空气通道的流通面积来控制怠速的进气量; √8.在排放控制中,三元催化剂的催化和还原能力很强,但在空燃比低于时,其转换效率很低,只有在空燃比大于14.7:1时,才能高效进行还原; ×9.在巡航控制中,节气门由执行器通过另一个臂,代替驾驶员的踏板对节气门进行控制;×9.无级变速器在换挡过程中的加速和减速,工作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带来动力传动系统的冲击,使发动机的排放污染增加; ×10.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如果前轮先抱死,汽车可能会侧滑,如果后轮先抱死,则汽车可能会失去转向力和跑偏; ×11.为了使得汽车运行舒适,应将减震器阻尼设置较小,而当高速赛车时,可选择高阻尼值,以利于安全性的提高; √12.悬架系统中的气体弹簧刚度是可调节的,而普通机械弹簧刚度是不可变的; ×13.汽车的助力转向系统就只有在停车和低速时提供助力,使得转向时操纵省力; √14.在四轮转向系统中,当车速低于35Km/h时,后轮与前轮转向的方向一致; ×15.安全气囊与安全带配合使用才能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而单独使用气囊极易造成人员伤害;√16.自动变速系统中,ECU除了控制换档时刻和锁止控制,在N到D的后坐控制中,变速器不是直接进入1档,而是先进到2档或3档,然后再回到1档,这样可减少换档冲击和减轻后仰;2.从部件上看,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主要由 B 三部分组成;A进气系统、节气门、ECU B供油系统、进气系统、ECUC进气系统、汽油喷射系统、节气门D化油器、进气系统、ECU1.HC 的生成机理主要是 AA 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缸壁淬冷B 在局部氧和低温下由于烃的不完全燃烧C 燃烧室的高温条件下,氧和氮的反应D 混合气的形成和分配不均匀2.CO 的生成机理主要是 BA 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缸壁淬冷B 在局部氧和低温下由于烃的不完全燃烧C 燃烧室的高温条件下,氧和氮的反应D 混合气的形成和分配不均匀3.NOx 的生成机理主要是 CA 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缸壁淬冷B 在局部氧和低温下由于烃的不完全燃烧C 燃烧室的高温条件下,氧和氮的反应D 混合气的形成和分配不均匀4.影响排放中有害气体的生成因素有 AA 空燃比和点火时刻B 怠速时刻C 汽车制动D 废气再循环1. 二氧化锆氧传感器在过量空气系统系数α=1时产生突变,α<1时输出为___,α>1时输出为___; CA1V,2V B0V,1V C1V,0V D0V,5V5.汽车电子控制是从发动机控制开始的,而发动机的电子控制是从控制 C 开始的,这也是发动机最重要的控制内容;A 空燃比B 怠速时刻C 点火时刻D 废气再循环6.汽车中电子控制单元又称: B ;ACPU BECU CABS DASR7.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参数中的灵敏度K 可表示为 A ;其中,y 为输出,x 为输入,fs 为量程,M 为最小检测量;A dx dy K /=B M CN K /=C %100*fsx K ∆= D x K ∆= 3.装在供油总管上的汽油压力调节器是用以调节系统油压的,目的在于保持喷油器内与进气支管内的压力差为 C kPa;A10 B50 C250 D5001.汽油压力调节器的主要功用是:使系统油压与进气支管压力之差保持常数,一般为B ; A150kPa B250kPa C350kPa D450kPa6.汽油喷射系统按照喷油器的安装部位可分为 C ;A 机械式、机电式、电控式B 连续喷射、间歇喷射C 单点汽油喷射、多点汽油喷射D 同步、非同步喷射6.电磁喷油器的喷油量取决于电磁阀打开的时间,也就是取决于ECU 提供的 A ;A 喷油脉宽B 发动机冷液温度C 空燃比D 进气温度7.点火系统中控制的几个要素是 CA 分电器、闭合角B 提前角、点火头C 提前角、闭合角、爆震控制D 通电时间、爆震控制7.空燃比闭环控制的实质在于保持实际空燃比为B ;A25:1B14.7:1C10:1 D5:14.脱氧的二氧化钛TiO2氧传感器的电阻值迅速__,在存在氧气的环境中,它重新获得氧气,电阻又__,于是浓混合气燃烧,其电阻值会__,稀混合气燃烧,电阻值__; AA 下降、恢复、下降、上升B 上升、下降、上升、下降C 下降、下降、上升、上升D 上升、上升、下降、下降5.步进电机是一种角度执行机构,当其步距角是1.8°时,在输入10个脉冲后,电机轴会旋转的角度为A ;A180° B18°C360°D36°8.车轮滑移成分在车轮纵向运动中所占的比例可用滑动率S来表示,当车轮滑移时 CAS=0 BS=100% C0<S<100% DS>100%9.制动防抱死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把滑动率控制在 BA0~10% B10%~20% C20%~30% D30%~40%9.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可分为位移控制和 B 控制两大类;A方向B时间C速度D质量10.汽车三通道防抱死制动系统中,一般对前轮进行___,后轮进行___; AA独立控制、一同控制B一同控制、独立控制C独立控制、独立控制D一同控制、一同控制10.半主动悬架系统中减振器阻尼力的改变是通过 B 改变的;A改变弹簧的机械刚度B改变控制阀节流孔的流通面积C改变液控油缸中的油压D改变控制阀调整螺钉的长度11.电子控制电动式转向系统采用 BA液压装置B电动机C气动装置D电磁阀12.在轻型汽车上广泛应用的无级变速传动是采用 CA液压传动B液力机械传动CV带传动D皮带传动9.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减小发动机转矩对汽车实施制动等措施,把滑转率控制在 B 之间; A5%~10% B5%~15% C10%~20% D20%~30%1.汽车制动性能的评价指标有哪三个答: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2.简述转向行驶的前驱车辆在制动和加速时,汽车容易出现的状况;答:转向行驶的前驱车辆,急松节气门或制动,汽车有过多转向的增量,车辆的不足转向趋势减弱,大功率发动机或制动力度过大还可能因过多转向,出现“卷入”现象;反之,在弯道上行驶的车辆急加速,则有不足转向增量出现,易发生“驶出”现象;1.按顺序写出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空气供给系统中进气的通路;答:空气经空气过滤器、空气流量计、节气门、进气总管、进气支管进入各缸2.写出电控多点喷射系统按结构分类的D型和L型的区别;答:D型以进气管内的压力和发动机转速来控制喷油量,适用于电子控制,可以提高控制精度;L型用空气流量传感器直接测量进气管内的空气流量,并与计算机中预定方案比较确定喷油量,L型空气流量传感器是可动机械式,故测量精度和可靠性低;1.电子控制给汽车控制带来很大的优势,试简述在节油方面上电子控制所具有的优势及其原因;从其所控制的装置等方面进行描述答:汽车发动机采用电子综合优化控制,与传统的化油器式发动机相比,可以节约燃油消耗10%-15%左右;汽车是一个较复杂的多参数控制的机械,而且行驶条件随机变化;对其采用优化控制后,计算机可以对控制对象的有关参数进行适当采样,然后进行数据处理,最终控制汽车的执行机构,这样便可使汽车在最佳工况下工作,以达到节油目的;1.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优越性有哪些答:1.减少汽车修复时间 2.节油 3.减少空气污染 4.减少交通事故 5.提高乘坐舒适性1.叶片式空气流量计检测进气量的电路有两种,一种是电压比检测,一种是电压值检测;如图示U B为电源电压;试分别说明这两种工作条件下的实际流量计的输出;并说明这两种检测方法的特点;答:电压比检测:U s=V c—V s,特点是电源电压变化时,信号U s和U B按比例变化,输出信号U s/U B保持不变,确保空气流量计测量正确;电压值检测:U s= V s—V E2=V s,特点是直接反映进气量的数值,电压U s与进气量成正比,且呈线性关系;3.电控汽油喷射系统中,质量流量式喷射系统按吸入的空气流量及该工况下的空燃比来确定每循环的喷油量;试根据图说明其工作原理;3.电控点火系统中,简述其能够点火的要求;1能产生足以击穿火花塞电极间隙的电压2火花应具有足够的能量3最佳点火提前角/点火时刻4.实际点火提前角由哪三部分组成,并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初始点火提前角、基本点火提前角和修正点火提前角组成;初始点火提前角是ECU根据发动机上止点位置确定的固定点火时刻,其大小随发动机而异;基本点火提前角是ECU根据发动机转速信号和进气支管压力信号或进气量信号,在存储器中查到这一工况下运转时相应的点火提前角;修正点火提前角或延迟角是ECU根据各种传感器传来的信号,对点火提前角进行修正,是控制更加准确5.点火提前角的修正包括哪4部分1暖机修正 2过热修正 3怠速稳定性的修正 4最大和最小提前角控制6.用于检测爆燃传感器信号的传感器有哪三类第一类利用装于每个气缸内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爆燃引起的压力波动;第二类把一个或两个加速度传感器装在发动机缸体或进气管上,检测爆燃引起的振动;第三类对燃烧噪声进行频谱分析;4.写出汽车滑动率的定义式,并说明汽车纯滚动和纯滑动时定义式中各参数的值;定义式:s=v-rw ×100%v式中s-车轮的滑动率v-车轮中心的纵向速度r-车轮的自由滚动半径w-车轮的转动角度当车轮纯滚动时,v=rw;s=0;当车轮抱死纯滑动时,w=0,s=100%.5. 简述常见自动变速器控制模式中经济模式与动力模式的区别;答:经济模式:这种控制模式是以汽车获得最佳燃油经济性为目标来设计换挡规律的;当自动变速器在经济模式状态下工作时,其换挡规律应能使发动机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经常处在经济转速范围内运转,从而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动力模式:这种控制模式是以汽车获得最大的动力性为目标来设计换挡规律的;在这种控制模式下,自动变速器的换挡规律能使发动机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经常处在大功率范围内运转,从而提高了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爬坡能力;5.简述ABS系统的优点;答:1能缩短汽车的制动距离2能增加驾驶员在制动过程中控制转向盘、绕开障碍物的功能3能保证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6.简述主动悬架系统与普通悬架系统的区别;主动悬架是一种具有做功能力的悬架,不同于单纯地吸收能量、缓和冲击的传统悬架系统;它在下述几方面使汽车性能得到改善:(1)悬架刚度可以设计得很小,是车身具有较低的固有频率,以保证正常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2)采用主动悬架系统时,因不必兼顾正常行驶时汽车的舒适性,可将汽车抗侧倾、抗纵摆的刚度设计得较大,因而提高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使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得以提高(3)汽车载荷变化时,主动悬架系统能自动维持车身高度不变,汽车即使在凹凸不平道路上行驶也可保持车身平稳(4)普通汽车在制动时车头向下俯冲,由于前后轴载荷发生变化,使后轮与地面的附着条件恶化,延长了制动过程;主动悬架系统可以在制动时使车尾下沉,充分利用车轮与地面的附着条件,加速制动过程,缩短制动距离(5)主动悬架可使车轮与地面保持良好接触,即车轮跳离地面的倾向减小,因而可提高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从而提高了汽车抵抗侧滑的能力。
悬架系统设计汽车悬架系统设计
装配与涂装
按照工艺流程进行装配,采用 自动化涂装设备,确保产品外
观质量。
检测与试验
对成品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试验 ,确保产品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
关键工艺参数控制
热处理工艺参数
控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参数,确 保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符合要求。
焊接工艺参数
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和焊接参数,确保焊缝质量 和强度。
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在悬架系统设计过程中,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如非线性阻尼特性控制、多自由度振 动解耦等,为悬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悬架系统成为发展热点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悬架系统将成为未来汽车悬架 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实现与车辆控制系统的高度集成和协同工作。
验证与测试
通过实车试验或台架试验等方式,验证优化后的悬架系统的性能和可 靠性,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05 悬架系统制造工艺与质量 控制
制造工艺流程规划
01
02
03
04
原材料选择与检验
选用高强度、轻量化的材料, 并进行严格的入厂检验,确保
原材料质量。
零部件加工
采用先进的数控机床和加工工 艺,确保零部件的尺寸精度和
稳定性分析
研究车辆和悬架系统在受到外部扰动时的稳定性,包括侧倾稳定 性、俯仰稳定性和横摆稳定性等。
仿真模拟与优化设计
仿真模拟
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对悬架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模拟,分析系统 的运动学和力学特性,以及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优化设计
根据仿真结果和实际需求,对悬架系统的结构参数、刚度和阻尼等 进行优化设计,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和舒适性。
汽车主动悬架与防抱制动系统分层集成控制研究
动性能均有所 改善 , 为解决因 2 子系统间相互 影响而使 汽车性 能变坏 的问题提供 了一种方法 。 个 关键词 : 主动悬架系统 ;防抱制动 系统 ;分层集成 控制 ; 最优预见控制 ;门限值控制 中图分类号 : 6 .3 U4 3 5 U4 3 3 ;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356 (0 8 1 -5 40 1 0—0 0 2 O )01 9 —5
Ab ta t 1 1 f e c ewe n tev hce Sa t es s e s n s se ( S n t lc rkn y tm sr c :1 eil n eb t e h e il’ ci u p n i y tm AS )a d a i ok ba ig s se nu v o n - ( S scn iee ,a d b s do h o lt e i emo e fsv n d ge so re o AB )i o s rd n ae n t ec mpeev hc d 1o e e e re ffe d m。aly rd it— d l a ee n e
te1gc l h eh l n r l tae .Th p e nr l ra jsst u s se ’c nr l r o i rv h i rs od c to rtg o at o s y e u p rc tol du t wo s b y tms o tol st o e e mp o e
第3 卷 第1 1 0期
20 0 8年 1 0月
汽车电控悬架的现状及趋势
成。它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 根据车辆 的运动状态和 路面状况 , 由加速传感器 、 制动灯开关 、 转 向传感器等 检测信号 , 并把信号输送给电子控制单元 E C U , 由E — C U进行实时运算处理 ,而后对减振器控制器发出相 应指令 , 主动响应控制悬架 的刚度大小 、 阻尼系数大
小及车身高度高低信号 。E C U的控制信号准确地动
作, 及时地调节悬架的刚度 、 阻尼系数及车身高度 , 使
悬架系统始终处于最优减振状态 , 并能抑制和控制车
Hale Waihona Puke 仪传感 器 , 用来采集车身振动 、 车轮 跳动 、 倾斜状态 和加速度等信号 ,然后把这些信号输送 给电子控制 单元 E C U, E C U根据预先设定 的程序发出控制指令 , 控 制伺 服 电机 并 操 纵前 后 四个 执行 油 缸是 增 压 还 是 泄压 , 以保持 合适 的减振 器 阻尼和 足够 的支 撑力 f l 1 。 电控调节阻尼力及 弹簧 刚度 的控制过程 为 : 通 过 计算 机 ( 自动 ) 及 手 动 开关 可 改 变悬 架 弹 簧 的弹性 系数和减振器的缓冲力。电子控制单元 E C U根据行 车条件 自动调节车辆减振力和阻尼力 ,通过控制缓 冲力的强弱来消除车辆行驶 中的不平衡 ,可以使车 辆 在 颠簸 路 面 上保 持 平 稳状 态 ,并 自动 调整 车辆 在 紧急制动时前倾 和加速时的后仰 ,以保证乘 坐的舒 适性 。电控主动液压悬架提供舒适( C o m f o r t ) 和运动 ( S p o r t ) i  ̄种模式供选择 , 并且提高 了电子控制单元
中图分类号 : U 4 6 3 . 3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5 4 5 X 【 2 0 1 3 ) 0 4 — 0 2 0 4 — 0 3
浅析汽车悬架系统-正文
浅析汽车悬架系统第一章概述1.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主要是介绍汽车的悬架系统,其中包括悬架系统的分类与组成及悬架系统的一般工作原理。
其中还主要简介了独立式悬架系统和非独立式悬架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以及构造,也简介了电控悬架系统。
还介绍了一些关于汽车悬架系统最新技术和发展过程。
在本课题还浅谈了汽车悬架系统的的维护和汽车悬架系统常见的故障现象(弹性元件的断裂、减振器失效、等)及故障所引发的原因,还有汽车悬架系统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以及对未来汽车悬架系统技术发展的展望。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汽车悬架是车架或车身与车桥之间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统称。
汽车悬架的作用:对不平衡路面造成的汽车行驶中的各种颤动、摇摆、和振动等,与轮胎一起予以吸收和减缓,从而保障乘客和货物的安全,并提高驾驶稳定性;将路面与车轮之间的摩擦所产生的驱动力和制动力,传输至底盘与车身;支撑车桥上的车身,并使车身与车轮之间保持适当的几何关系。
近年来,高速路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汽车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汽车的性能,提高汽车的质量和档次,突出汽车工业的经济效益,各国汽车行业竞相开发更能适应现代交通的高性能汽车,除了对汽车的其他总成进行更有效的改进之外,对汽车的悬架系统也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改良。
随着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各种柔性适时控制技术的发展,用这些技术装备起来的汽车悬架系统,既使汽车的乘坐舒适性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又促使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1.3 汽车悬架系统发展过程在车轮上首先使用钢质弹簧悬架的是18世纪的法国人,那是一种扁平状的单片弹簧。
至1763年,美国的特雷德维尔取得螺旋弹簧的第一个专利。
1804年,英国伦敦的奥巴代亚艾略特发明了叶片弹簧悬架,但只是简单地把一块块钢板叠起来夹紧,再在两端与车子用钩环连接。
1805年,埃利奥特获得椭圆形和半椭圆形弹簧板的专利。
1878年,法国勒芒的大阿米迪博利发明了采用片簧做前轮独立悬架的装置。
汽车构造-主动悬架
主动悬架老式汽车上普通的悬架系统,其性能是预先设定好的,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不能根据实际路况对悬架的性能(刚度、阻尼、车身角度和高度等)进行调整,无法做到在多种工况下都实现最佳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这种性能无法调整的悬架系统称为被动悬架。
如果悬架系统的刚度、阻尼和车身位置能根据汽车的行驶条件(车辆的运动状态和路面状况等)进行动态自适应调节,使悬架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缓冲减振状态,这种悬架就称为主动悬架。
主动悬架能够根据汽车的运动状态和路面状况,适时地调节悬架的刚度和阻尼,使悬架系统处于最佳缓冲和减振状态,让汽车对于各种路面状况下都会有良好的适应性。
由于汽车行驶的路面条件是复杂多变的,且具有非常大的随机性,所以这种调节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
传统的机械式调节方法只能实现部分性能调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汽车普遍采用计算机系统来实现比传统主动悬架的更为复杂的高性能调节。
这种新的主动悬架系统通常也称为电子控制式主动悬架。
主动悬架系统按照是否包含动力源,可分为半主动悬架(无源主动悬架)和全主动悬架(有源主动悬架)两大类。
一、半主动悬架半主动悬架不考虑改变悬架的刚度,只考虑改变阻尼来调节的悬架的减振性能,因此其调节装置主要由无动力源的可控的阻尼元件(如图22-10所示的阻力可调式减振器)组成。
半主动悬架在被动悬架基础上增加的部件不多,工作时几乎不需要额外消耗车辆动力,但对汽车悬架的性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这种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图22-59 别克君越采用的半主动悬架-CDC全时主动式稳定系统图22-59所示为别克君越汽车采用的半主动悬架系统,通用别克公司称其为CDC全时主动式稳定系统。
该系统采用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对悬架功能的控制,属于电子控制式主动悬架。
系统中通过车身加速度传感器3和车轮加速度传感器4来采集汽车行驶状态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中央控制单元1(也称为汽车电脑,ECU)。
中央控制单元分析这些信息后作出调节指令,输出给CDC减振器上的CDC控制阀(参见图22-11),控制阀通过其中的电磁阀控制减振器中流通孔的大小,从而改变了减振液的阻尼值,实现对悬架状态的调节。
主动悬架系统对汽车制动性能改善分析
主动悬架系统对汽车制动性能改善分析
刘飞舟;余强
【期刊名称】《上海汽车》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针对汽车制动过程中质量转移而使最大制动力下降的问题,提出利用主动悬架系统减小汽车动态车轮载荷的方法.通过模拟分析得到,利用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汽车由于质量转移而引起车轮动态轴荷的改变量,限制了汽车最大制动力的下降,是解决制动力下降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刘飞舟;余强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学院;长安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
【相关文献】
1.主动悬架系统对汽车制动性能改善分析 [J], 刘飞舟
2.主动悬架系统对汽车侧翻稳定性的改善分析 [J], 宋毅
3.主动悬架系统对汽车加速性能改善分析 [J], 余强;马建
4.48 V中混系统对柴油动力综合性能改善的研究 [J], 任坤腾
5.TCD燃烧系统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性能改善效果的试验研究 [J], 康与宁;李向荣;薄大伟;陈彦林;刘栋;常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比较小时,由于制动力未超过地面附着极限, 地面制动力不会减小,总制动力基本保持不变。 但是当车轮制动力比较大时,由于后轴轴荷的减 小,使制动力超过地面附着极限,后轮地面制动力 减小,对于无制动防抱死系统的车辆或者制动防 抱死系统不工作的情况下,后轮会产生抱死,使车 辆处于一种非稳定状态,影响汽车的制动性能。 所以,如何减小汽车制动过程中的质量转移,进而 减小车辆轴荷的变化,使最大制动力尽量保持在 原来水平,保证汽车足够的制动力以及制动稳定 状态,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从设计角度考虑,通过 减小质心高度、增大轴距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质 量转移。但是,轴距大小影响汽车的总长、通过 性、操稳性等性能,而质心高度影响到汽车的最小
notion model of a certain C—leVel car.the article u— ses finite elemem analysis software to conduct rigidity and static anaLlysis at difI’erent working modes aiming
,n222=一||}2y(乙一妒£y—Z1P) 一矗:,(立一匆£,一之。,)+n, 一尼2H(Z2+妒£Ⅳ一Z1日)一d2H (、2一罩LH一.Z。H、)+F AH
图1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单车辙简化模型
mlyZly=局2y(Z2一妒£v—Zly)
+d2y(乞一函£y一之1y)一n,
一后。,(Z。,一磊,)
由图中曲线可知,在整个模拟过程中,由于制 动引起被动悬架系统后轴轴荷降低最大幅度为
上 万海方汽数车2据006.09
·29·
瑟熬露蠹
22.08%,平均下降幅度为11.56%。而主动悬架 系统后轴轴荷降低最大幅度为1.36%,平均下降 幅度为O.92%。相比之下,主动悬架系统后轴轴 荷最大降低幅度仅为被动悬架系统的6.16%,整 个过程平均下降幅度为被动悬架系统的7.96%。 由此引起的主动悬架系统的制动力下降幅度相对 减小,使制动过程比被动悬架系统更快一些,整个 过程被动悬架系统减速度平均值为3.98Ⅱ∥s2,而 主动悬架系统减速度平均值为4.23Ⅱ∥s2,主动悬 架系统比被动悬架系统平均减速度增加了 6.25%。并且由图5可以看出,在制动距离为10m 时,主动悬架系统比被动悬架系统速度低1.78%, 在20m时速度低3.45%。
【主题词】 主动悬架汽车分析
O 引言
由于汽车质量的存在,加速及制动过程中必 然会产生质量转移,质量转移直接影响到汽车动 态轴荷的变化。而车轮可能产生的最大制动力与 汽车的轴荷有着直接的关系,即:凡=肛。F;(其中: 凡为制动力,地为附着系数,t为车轴载荷)。汽 车在制动过程中,由于质量转移使得各车轴在原 静态轴荷的基础上附加了动态轴荷。这个动态轴 荷使得前轴总轴荷增加,后轴总轴荷减小。由于 汽车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是一定的,这样, 前轴轴荷的增加不可能使地面制动力增加,而后 轴轴荷的减小将直接影响到制动状态。当车轮制
z2-弘商r
乙一仳PzlH
z2·怔忍r
乞.虹2t一
图2控制器框图
图3所示。由于载荷变化产生的减速度变化曲线 如图4所示,速度随减速距离变化关系如图5 所示。
5
4
//主动悬架系统
3
.、\~一气==~_
2 (N邑挺群簿哩
l
O
O.5
1
1.5
时间(s)
图3制动过程中后轴轴荷随时间变化曲线
输出与各状态量之间关系可以用如下关系式
主动悬架系统对汽车制动性能改善分析
刘飞舟(陕西交通学院) 余强 (长安大学)
【摘要】 针对汽车制动过程中质量转移而使最大制动力下降的问题,提出利用主动悬架系统减小汽车
动态车轮载荷的方法。通过模拟分析得到,利用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汽车由于质量转移而引起车轮动态 轴荷的改变量,限制了汽车最大制动力的下降,是解决制动力下降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mechanical ped.omance of rear a]【le’s four parts can
be testi6ed and calculation’model of optimized design fbr ref宅rence can be Dromoted.
收稿日期:2006—07~10
Abstmct
由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与被动悬架系统相比 较,在汽车制动过程中,主动悬架系统使汽车的后 轴轴荷下降程度大幅度减小,并且使得整个过程 中轴荷的振荡幅度也相应下降,说明汽车通过主 动悬架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制动能力和制动稳定 性,是改善汽车制动性能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主动悬架系统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每一 个车轮上需要一套工作装置,并且工作过程中消 耗的能量也相当大,所以系统的安装成本和使用
·30·
万方数据
上海汽车2006.09
用状态量代换各物理量,即:
咒1 =三2;戈2=z2;戈3 =彳1y;z4=zly;z5=z1H;
戈6=z1日;z7=妒;z8=妒
得到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X=Ax+Bxo+CU+DAx
(5、)
在此研究汽车制动过程中的俯仰运动,所以 忽略地面不平度的影响,即:
zoR=zoE=O
式(5)简化为:
·28·
万方数据
4 结语
成本都很高。这些缺陷直接制约着主动悬架系统 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Rober【Bosch GmbH.Fahrsicherheitssysteme(B). Vieweg Vedag,1998,Wiesbaden
2 A.Z蛳ten,R.Erh删t,G.PⅫ.FDR—die Fa王lrdyrI帆ik静 gelung von B0sch.Automobiltechnische Zeitschm,BaJld 96,1994
Aiming at the decline of maximum braking force caused by the mass tmnsfer during the course of bra- king,the article advances a method which uses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to reduce dynamic wheel load. Simulation analysis proves that using actiVe suspen— sion system can efkctively reduce the dynamic wheel load shift caused by automotiVe mass tmnsfer,restrict the decline of automotive maximum braking force;it奄 an efkctive way to solve the decline of bmking force.
上 万海方汽数车据2006.09
·27·
鬻惑
离地间隙进而影响到汽车的通过性参数,这些参 数在设计过程中一经确定,很难进行改动。基于 以上问题,文章提出并采用主动悬架系统的方法 来减少汽车轴荷在制动过程中的变化,进而达到 提高汽车制动性能的目的。
1 模型的建立
主动悬架系统就是在原被动悬架系统的基础 上,加装一个可以产生作用力的动力装置。动力 装置由液压源、液压缸和电磁控制阀等组成。通 过控制系统调整液压缸压力,来改变车身运动状 态。由于在此仅考虑汽车制动过程中俯仰运动所 引起的质量转移,左右侧的运动状态基本接近,为 了讨论问题简单,选择汽车的单车辙模型进行讨 论,其简化模型如图1所示。 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海汽车2006.09
宕=AX+CU+肌;
(6)
2 控制器的建立
由于前、后悬架弹簧变形量之差间接反映了 汽车俯仰角的大小,即反应了汽车俯仰运动状态, 它与前、后轴轴荷大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里 取液压缸的作用力大小和前、后悬架弹簧的变形 量之差以及他们的变形速度之差成线性关系,即 控制器的输入为前、后悬架弹簧的变形量和它们 对应的变形速度,输出为前、后悬架液压缸的作用 力,控制器框图如图2所示。
表示:
U=删
(7)
其中:E——反馈系数矩阵
E:…一F·一F2,1眨鹏+u‰+u 1 【0 o以 F2一日一疋一‘(b+功一兄(b+UJ
E矩阵中:E和F:为反馈控制系数。
图4制动减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3 模拟分析
在模拟过程中,采用一种车型的单车辙模型, 各参数值如下:
mly=,n1日=25kg;矗1P=||}1日=17万N/m; m2=660蝇;尼2y=后2Ⅳ=1.3万N/m; d2y=d2日=1000Ns/m;厶=1570kgm2;
(4)
式中:m:——车身质量; £,——质心距前轴距离; 如——质心距后轴距离; 后:,——前悬架刚度系数; I]}:Ⅳ——后悬架刚度系数; d:,——前悬架减振器阻尼系数; 畋日——后悬架减振器阻尼系数; m,,——前非悬挂质量; m。日——后非悬挂质量; 厶——汽车绕横轴的转动惯量; z:——车身垂直位移; 9——车身俯仰角; 彳。,——前车轮垂直位移; z。日——后车轮垂直位移; 铴,——前车轮与地面接触点的不平度; z。日——后车轮与地面接触点的不平度; 凡,——前悬架主动作用装置产生的作用 力; nH——后悬架主动作用装置产生的作用 力; 口。——制动过程中纵向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