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 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 7、 《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
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 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8、《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庭前花不扫,门外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 关山
9、《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10、《故乡杏花》唐•司空图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11、《江外思乡》唐•韦庄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有:《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诗意如下:
《山居秋暝》诗意: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枫桥夜泊》诗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长相思》诗意: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扩展资料:诗意是一种超越语言表达力的情感、气概和境界。
绝非是任何人都可拥有这份诗人气质,这份丰富的感受力。
诗意内涵的分量也有区别,这取决于诗人的人格境界和诗情魅力。
诗词是诗人更真实内心的袒露,诗意容不下任何娇柔和造作。
我们对诗词(境界)的欣赏本质一定是对诗人的某种接受。
诗经的大象无形、楚辞的袒真壮烈与清俊幽婉、唐诗的优美自爱。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20XX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示儿 课件(共17张PPT)
北宋
诗人因什么而悲?
因国家没有统一而悲 因中原百姓屈辱困苦的生活而悲 因统治者只知贪图享乐,不知收复 失地而悲
给儿子看 学习任务一
示儿 初感知 解诗题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评价标准 字正腔圆 (+1) 有板有眼 (+1)
读出感受 (+1)
写作背景
北宋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军节节败退,最 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了,把先皇宋徽宗、 当时皇帝宋钦宗一齐俘虏到北方去,这就是历史上的 “靖康之变”。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 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小朝廷,历史上称南宋,赵构 就是宋高宗。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可悲的是南 宋朝廷不思北上中原,收复失地,却向金屈膝投降, 自称臣子、儿皇帝,苟且偷安,只求保住半壁江山, 就心满意足了。陆游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战乱纷飞的年 代,他一生都在渴盼国家的统一。
学习任务二 小组讨论:
1.借助标题、注释和相关资料,说一说本首诗 的意思。
2、拿出学习单,组长负责组织并记录组员的 发言内容,限时3分钟。
连一连
悟诗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
悟诗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
悟诗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悟诗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悟诗情
示儿
【宋】陆 游
示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习任务三 1.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结合其他资
料体悟诗中情感。 2.再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古诗三首
钟京
山口 只瓜 隔洲 数一 重水 山间 。,
95公里
37公里
钟京 山口 只瓜 隔洲 数一 重水 山间 。,
明春 月风 何又 时绿 照江 我南 还岸 。,
明春
月风
何又
时 照
绿
我江
还南
。岸
,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春 月风 何又 时绿 照江 我南 还岸 。,
明春钟京 月风山口 何又只瓜泊 时绿隔洲船 照江数一瓜 我南重水洲 还岸山间 。,。, 宋
安
石
古 诗 词
三 首
含出立的 思任志文 乡宰于学王 之相国家安 情途家,石 的经改诗, 诗瓜革人北 篇洲。,宋 。时他政时
写第治期 下二家著 饱次,名
明春钟京 月风山口 何又只瓜泊 时绿隔洲船 照江数一瓜 我南重水洲 还岸山间 。,。, 宋
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石
明春钟京 月风山口 何又只瓜泊 时绿隔洲船 照江数一瓜 我南重水洲 还岸山间 。,。, 宋
古 诗 词
三 首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行即兴 唐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王 安 石
行复欲洛
人恐作阳
临匆家城秋
发匆书里思
又说意见 唐
开不万秋
封尽重风
张 籍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电子教材▼▼▼▼知识点生字组词:祭:祭拜祭祀祭奠祭天祭坛祭文乃:乃父乃至乃至于有容乃大熏:熏风熏陶熏肉熏染臭气熏人杭:杭州苏杭杭绸亥:亥时恃:自恃有恃无恐恃强凌弱恃才傲物哀:哀伤悲哀哀悼哀怜哀兵必胜拘:拘束拘谨拘禁拘管不拘一格多音字:几:jǐ几个jī茶几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xūn:熏(熏陶)薰(薰衣草)shì:恃(有恃无恐)侍(侍候)形近字:祭:(祭拜)察(观察)杭:(杭州)抗(抗争)恃:(自恃)待(等待)《示儿》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题临安邸》知识点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主题:《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注解]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鉴赏: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
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注解]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鉴赏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这美景的留恋和心中的理想:要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中隐居。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课文主题:《枫桥夜泊》勾画出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情怀。
[注解]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鉴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
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注解]①长相思:词牌名。
②程:里程。
③榆关:山海关。
④那畔:那边,指关外。
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
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
⑦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⑧故园:故乡。
鉴赏“山一程,水一程”说明将士们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文】空旷的山中阵雨过后,傍晚的天气显出秋日的清凉。
明亮的月光在松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笑语,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溪流中莲叶抖动,是小渔船随波漂荡。
任凭那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山中的秋色已足够让我留下来慢慢欣赏。
【赏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闲淡清雅著称,但他很少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在其中包含着对佛理的体悟、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这首《山居秋暝》便是个例子。
首联交代时间——秋天傍晚,地点——空山,天气——雨后。
一个“新”字,立刻给人以万象如洗的感觉,使得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清新明朗;而一个“秋”字,则既点明了季节,又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秋风过耳,阵阵清凉。
中间两联写景,但各有侧重,“明月”一联是物,以无心之物的清幽,比喻自己志向的高洁:“竹喧”一联是人,以有情之人的闲散,反衬世俗生活的浮杂。
环绕自己住所的,是清幽的明月和清泉;陪伴自己生活的,是无拘无束的浣女和渔翁——这环境是多么的优雅可亲!而相比起来,那官场与俗世又是多么的污浊可厌!寓情于景,情景俱佳,是这四句成为名句的原因。
“竹喧”两句尤其构思巧妙,合情合理:浣女和渔舟被竹林和莲叶遮蔽住了,是要先听到竹林中的喧闹,先看到莲叶的摆动,才会发现浣女和渔舟的呀!诗人本来就精研佛理、洁身自好,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让他产生“山中”比“朝中”好、如入桃花源中的感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原文说的是山中险恶,劝王孙赶紧归来,此处则反用其意,意指任凭春芳凋尽,王孙也可久留。
尾联对《招隐士》的翻用,是顺理成章的。
这是在官场沉浮数十年、经历安史之乱打击的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声,它为这首意境旷远的作品画上了一个情真意切的句号。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件
走近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 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 家、文学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 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 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朝统 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 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代表诗作有组 诗《己亥杂诗》,共315首。
2. 会写“祭、杭”等8个字。
课文详解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古诗,读完后,说说你从诗 题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是指陆游写给儿子看的诗。“示”是 “给……看”的意思。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解读诗意,看看诗人 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明诗意
本来知道。元,同“原”,本来。
死去元知万事空,
什么也没有了。
诗意:我本来知 道,我死后人间的一 切都和我无关了。
题临安邸
写。 旅店。
这首诗是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 诗。题目交代了写诗的地点。
课文详解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意思。
明诗意
重重叠叠的青山。
山外青山楼外楼,
鳞次栉比的楼台。
诗意:青山之外 还有青山,高楼之外 还有高楼。
杭州著名的风景区,也叫西子湖。
西湖歌舞几时休?
什么时候。 休止,停止。
诗意:西湖边上的 歌舞何时才能停止?
仿佛听到了这里鼓乐齐鸣,人们高谈阔论, 却不顾国恨家仇及百姓死活。
汴州是哪里?为什么说“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对统治者“直把杭州作汴州”这种现实持 什么态度?
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古称汴州、汴梁、汴 京。北宋时期建都于此,南宋时汴京已被金朝 所占。北宋都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层次梳理
繁华之景 青山楼歌舞 题临安邸 无奈之情 几时休
5年级上册语文书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 12 课的古诗三首
1.《示儿》
1.作者及朝代:南宋诗人陆游。
2.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释: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
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当南
宋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时,你们举行家
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首诗是陆游临
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以
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2.《题临安邸》
1.作者及朝代:南宋诗人林升。
2.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
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释: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
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
汴州。
当时南宋的都城是临安(今杭州),诗中描绘了临安城虚假的繁荣景象,揭露了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整日纵情声色、苟且偷安的丑恶行径,表达了诗人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己亥杂诗》
1.作者及朝代:清代诗人龚自珍。
2.原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
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解释: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的痛心,希望社会变革迅速到来,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5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古诗
1. 《泊秦淮》
- 作者:杜牧(唐)
- 原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蝉》
- 作者:虞世南(唐)
- 原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乞巧》
- 作者:林杰(唐)
- 原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 《题西林壁》
- 作者:苏轼(宋)
- 原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观书有感》(其一)
- 作者:朱熹(宋)
- 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 《暮江吟》
- 作者:白居易(唐)
- 原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7. 《从军行》(其四)
- 作者:王昌龄(唐)
- 原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 《秋思》
- 作者:张籍(唐)
- 原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 《长相思》
- 作者:纳兰性德(清)
- 原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
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0. 《渔歌子》
- 作者:张志和(唐)
- 原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是《古诗三首》。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诗意:
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的壮丽景色。
通过抒发对美景的赞叹,诗意表达了人们对壮丽自然景观的向往和追求。
2. 《静夜思》(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朋好友。
诗中表达了对亲情、怀旧之情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3.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眺望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通过描写瀑布的奔腾、声势恢宏以及自然景观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英雄壮丽情景的向往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通过鲜明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家乡和亲情的深深思念和赞美之情。
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感悟。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1.《泊船瓜洲》1.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解释: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仅仅被几重山峦阻隔。
这里描述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家乡并不遥远,但在心理上却感觉有一定的距离。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温柔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绿” 字用得极为精妙,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到来后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的渴望。
2.《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解释: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在洛阳城里面,秋风吹起,诗人想要写一封家书,心中的思绪万千。
秋风是秋天的象征,往往能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诗人看到秋风,便涌起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想要通过家书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意万重”则体现了这种情感的深厚和复杂。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又担心匆忙之间没有把想说的话都写清楚,在送信的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把信打开检查。
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他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书的重视,害怕遗漏了任何重要的信息。
3.《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解释: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将士们翻山越岭,趟过河水,一路向榆关(山海关)的方向前进。
夜晚宿营时,只见无数的营帐中都亮着灯火。
这几句描绘了将士们行军的艰难和辛苦,以及夜晚宿营时的壮观场景,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离家越来越远。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外面的风声不断,雪也下个不停,嘈杂的声音把思乡的心都搅碎了,让人难以入眠。
在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
这里通过对风雪声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将士们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与故乡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强化了这种情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三首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和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中收录了三首古诗,分别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春晓》和《渔家傲·秋思》,这三首诗分别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生活情感的抒发,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哲学和情感态度。
接下来将逐一分析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热情和深厚的感情,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脆弱。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易逝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离别的伤感之情。
古原草象征着生命和坚韧,它们生存在原野上,繁荣绚丽,但在一年之内却要经历四季的更迭,生生死死,枯荣轮回。
诗人通过古原草的形象,反映了人的生老病死,表现了对时光流逝和离别命运的深切思考。
二、《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以春天的清晨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在清晨醒来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通过描绘细雨、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勃发,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清新与美好,也浸润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三、《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是宋代词人范仲淹的作品。
词人在这首词中以“渔家傲”自比,表现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荒凉孤寂的感叹。
词中“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风前更著樯梢”通过描绘秋天的江景和渔家的生活,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超然物外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浮世沧桑的感叹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境界和逍遥自在的心境。
以上三首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向往和感悟。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通常是指在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三首古代诗歌。
这些诗歌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诗歌艺术。
以下是一些古诗三首:
1.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它们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笔记1.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字词解释。
- “示儿”:给儿子们看。
- “元知”:本来就知道。
“元”同“原”。
- “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了。
- “但”:只是。
- “悲”:悲伤。
-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 “同”:统一。
-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 “北定”:将北方平定。
-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3. 解析与赏析。
-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陆游一生都渴望南宋朝廷能够收复北方失地,实现国家统一。
他临死的时候呢,心里明白,人一旦死了,那这世上的事儿就都和自己没关系了,这就是“死去元知万事空”。
可是他心里放不下啊,放不下啥呢?就是没看到国家统一,这是他最大的悲哀,“但悲不见九州同”。
然后他就对儿子们说,要是有一天南宋的军队北上把中原地区收复了,你们在家里祭祀我的时候,可别忘了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看,陆游都到死的时候还惦记着国家大事呢,他的爱国之情那是相当浓烈,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熄灭。
1. 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 字词解释。
- “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南宋的都城。
- “邸”:旅店。
- “休”:停止。
- “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的风,还指当时那种纸醉金迷的社会风气。
- “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 “游人”:这里指那些在杭州游玩的南宋统治阶级。
- “直”:简直。
- “汴州”:北宋的都城,现在的河南开封。
3. 解析与赏析。
- 第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哇,你看这描写的景色多好啊,青山一座接着一座,楼阁也是一座挨着一座,这杭州城看起来可真繁华。
可是呢,诗人紧接着就问“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么热闹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这是在讽刺啊,南宋的这些达官贵人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还在西湖边上吃喝玩乐,没个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óng
写作背景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江苏人。
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 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 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 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洛阳城里见秋风, 形容要表达的
洛阳城里秋风乍起, 意思很多
欲作家书意万重。
诗人想要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表达自己的 思乡之情,可是要说的话很多,一时间竟 不知从何说起。
“绿”字在此处是使动用法,“吹绿”的意思。 春风又 江南岸 其他的字都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而“绿”字 却更表现出了春风来到后,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比一比,说一说: 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
绿
明月何时照我还 ? 改成“月亮”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 “明”字更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 感情。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句赏析
信写好后,我又担心匆忙写完的信 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当送信的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 已封好的信查看。
1. 从“恐”、“又”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心 理? 2. 这两句是对诗人什么方面的描写?突出了诗人 的什么情感? 3.那些诗句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1. “恐”是怕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的担心,他担 心匆忙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又”说明诗人不是第一次开封,他定是把信封 好又拆开……如此反复,从中,诗人对家乡、对 亲人的思念。 2. 是对诗人心理和动作的描写。这个细节突出了 诗人对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写游子思乡之苦。
字斟句酌
课文详解
1. “风一更,雪一更” 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2. “聒”字是指什么 声音?为什么将士们 “梦不成”? 3. “此声”是指什么 声音?结尾一句表达了 将士们的什么感情?
字斟句酌
1.“一更一更”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叠用“一更”, 写出了天气的恶劣,突出了塞外狂风暴雪,条件凄苦, 更令人思乡。 2.“聒”是嘈杂的意思,是指狂风暴雪扑打帐篷的声 音,突出了风雪声之大。天寒地冻、风雪声嘈杂,更 让领将士们思念故园,因为家乡是没有这样的聒噪之 声的。 3.“此声”是风雪聒噪之声。这句话表达了将士们对 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字斟句酌
课文详解
1、 “千帐灯”说明了什么? 2、诗人出征在外,夜晚会想到什么呢? 1、“千帐”说明帐篷多,出行的队伍很庞大。 2、诗人会想到家乡,想到家中的亲人,想到家的 温暖。
赏词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 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意欣赏:入夜,又是刮风,又 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 再也睡不着了,不禁开始思念故 乡,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没有寒 风朔雪之声。
1. 我们都知道,“秋风”是无形的,诗人 为什么用了一个“见”字? 2. 你从哪个词中能真切感受到诗人话多?
1. 秋风虽无形,不可见,但却是可闻、可触、可 感的,秋风能使落叶纷飞,给自然界和人类带来 秋光秋色。诗人见到的应该是秋风带来的凄凉摇 落之景,更令人易生悲凉感怀之意。 2起笔,却又无从下笔,不知从何说 起。诗人提笔却迟迟不写的情态,更让我们深切 体会到诗人思乡之情的浓郁。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的两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1、《泊船瓜洲》描写的景物有 哪些? 京口 瓜洲 钟山 春风 明月
2、《泊船瓜洲》写的是 ( 春 ) 季节,你可以从哪句诗中体会 出来?
趣闻小故事
•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 多次,先后用了 “到”“过”“入”“满”等, 最后确定用“绿”字。
古 诗 词 三 首
船靠岸
长江以北岸, 扬州的南面
1、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 口 / 瓜 洲 / 一 水 间 , 钟 山 / 只 隔 / 数 重 山 。 春 风 / 又 绿 / 江 南 岸 , 明 月 / 何 时 / 照 我 还 。
多音字
Jiàn (间隔) Shǔ(数数)
间
数
Jiān(房间)
Shù(数字)
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 而作。
京口瓜洲一水间,
京口:江苏镇江
写景
从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钟山只隔数重山。
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钟山:南京市紫金山
瓜洲 长江 京口
钟山
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 。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
流传千古的诗句 抒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图解结构
读古诗 知作者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说不尽 又开封
解诗句 展想象 复恐 悟诗情
叙事抒情
3、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长相思”即悠远、绵长的思 念,词中写出了边塞军旅途中 的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 首词是康熙二十一年,作者随 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时路上所 作。
词
词与诗的区别 诗是自由取题目,词必须有词牌名 。 诗有律诗和绝句,有七言和五言。《秋 思》是一首________ 七言绝句 。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 夜深千帐灯 。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 故园无此声 。
“一程”采用叠韵,突出了路 程的遥远和艰辛
赏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词意欣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 海关那边进发。夜里,将士们住的 千余座帐篷都点亮了灯。 写出行程之劳, 交代行旅去向。
哪两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主题
借景抒情 这首诗的表达方式是_____ , 写诗人停船瓜洲遥望家乡,不 知何时能回的惆怅,表达了
___________。 诗人深切的思想之情
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读古诗 知作者 解诗句 展想象 悟诗情
思乡之情
2、秋思
七言绝句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Chóng(数重山) Huán(归还)
重
还
Zhòng(重量)
Hái(还有)
作者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 人。北宋杰出的政 治家、文学家、思 想家。 与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洵、苏 轼、苏辙[zhé] 、曾 巩并成为“唐宋八
古诗背景
据说本诗是王安石应召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