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痿病诊疗方案+路径表单
![痿病诊疗方案+路径表单](https://img.taocdn.com/s3/m/dee489ba0029bd64783e2c4a.png)
痿病的诊疗方案一、概念痿病是由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经脉失养,以肢体软弱无力,经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症。
多见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肌萎缩侧束硬化,周期性麻痹等。
二、诊断标准1.疾病诊断标准1.1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为,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
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3)常有久居湿地、涉水淋雨史。
或有药物史,家族史。
(4)可结合西医相关疾病做相应理化检查,如有条件应做CT、磁共振等。
(5)应注意与痹证、风痱、震颤等鉴别。
1.2 一般分期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3 西医诊断标准(1)急性脊髓炎①急性起病,病前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
②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的脊髓横断性损伤,即包括了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③脑脊液压力正常,常规、生化检测可见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可轻度增高。
④MRI检查可见脊髓内节段性长T1、长T2信号。
(2)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①急性起病,常有感染史。
②肢体远端呈手套、袜套样分布的对称性感觉障碍及弛缓性运动障碍,对称性植物神经障碍。
③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④肌电图可见去神经性变性。
2. 中医证候分类标准1、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麻木不仁。
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脾胃虚弱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
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少华。
舌淡,苔白,脉细缓。
3、肝肾亏虚:病久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
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4、气滞血瘀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疼痛感。
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三、观测指标(一)安全性观测1.一般体检项目。
骨伤科精深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精深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f1bf523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7.png)
骨伤科精深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01fd896a50e2524de4187e96.png)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病案拾遗(二)痿症
![病案拾遗(二)痿症](https://img.taocdn.com/s3/m/74fc2a9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f.png)
病案拾遗(二)痿症邢某,女,35,河南人家住丰润刘宗铺,该患者两下肢萎软,站立和行走十分困难,经西医检查认为是由缺钾造成,故而每日大量补钾,但并无疗效,患者心情沉重,所以来求中医治疗,通过诊其脉象,属于风湿下注造成两腿经络不通,由于湿重,故两腿肌肉松弛无力,并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形成两腿无力而萎软,治疗理念从健脾除湿祛风通络为主,立方后服药15剂,两腿明显有力,站立和走路已不太困难,又取药20剂而愈。
立方:黄芪30g 白术15g 苍术15g 当归15g 川穹15g 白芷10g 红花10g 地龙10g 木瓜15g 毛狗15g 牛膝20g川断20g 秦艽10g 羌活10g 桂枝20g 桑枝30g 寄生30g生甘草20g 炙甘草20g 焦三仙各15g 车前子15g王某,女,45,宁河,两腿麻痛不能走路,西医诊断为下肢神经炎,曾注射维生素类药物无效,属下肢循环不良,经络不通之象,立方后服药20剂疗效显著,又续服20剂而愈。
立方:黄芪30g 红花10g 桃仁10g 地龙10g 丹参30g 三棱15g莪术15g 牛膝15g 川断15g 桂枝20g 羌活10g 秦艽10g桑枝30g 寄生30g 木瓜15g 毛狗15g 忍冬藤30g 当归15g川穹15g 生甘草30g 炙甘草30g 车前子20g按:下肢神经炎属于寒湿凝滞、经络不通、另外肝主四肢、肝郁也会造成下肢经络不通,故用三棱、莪术、伐肝瘀,以开郁也。
范某,女,54,丰润。
患者两下肢麻木沉痛一年多不能下床走路,而且久治不愈。
西医查之为神经炎,故其疗效不好,故求中医治疗,察其脉象沉细而滑,属于寒湿凝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所致。
故立方以祛寒除湿、活血通络为主,故其病史较长正气已亏,故而重用补气之品,服药二十剂后,双腿明显有力,麻痛感减轻,并能下床又续服二十剂后,而麻痛消失走路正常,已如常人,随访未见复发。
立方:黄芪50g 当归15g 川穹15g 红花10g 桃仁10g地龙15g 丹参30g 乳香10g 没药10g 桂枝20g木瓜15g 狗脊15g 牛膝15g 川断15g 秦艽10g羌活10g 桑枝30g 寄生30g 忍冬藤30g 炙甘草30g车前子15g 内金30g李某,女,32,唐山。
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4
![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4](https://img.taocdn.com/s3/m/f062f9ade2bd960591c6770a.png)
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肺纤维化的住院患者。
一、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痿病(TCD编码:BNF02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纤维化(ICD-10编码:J84.1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胸科学会(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TS)、欧洲呼吸学会(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ERS) 、日本呼吸学会( Japanese Respiratory Society,JRS) 和拉丁美洲胸科学会( Latin American Thoracic)2011年3月共同颁布的《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肺痿病(肺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燥热伤肺证痰热壅肺证气虚血瘀证肺肾不足、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痿病(肺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肺痿病(肺纤维化)的患者。
2.咳、痰、喘症状加重的患者。
3.明确诊断急性感染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相关特殊处理,且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胸部CT(有条件情况下需选择胸部高分辨CT)、肺功能+弥散功能检查、心电图;末梢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ANA+ENA及ANCA等免疫系统指标;呼吸困难评分、圣乔治问卷评分。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年度)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年度)19个住院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239bab4daeaad1f346933fe9.png)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f14554f61fb7360b4c65d2.png)
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简称“ASIA”(二)证候诊断1.瘀血阻络证:双下肢或四肢痿废无力,脊背(损伤处)常见痛处固定,疼痛如刺,痛处不移,肢体酸麻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涩。
2.脾肾阳虚证:双下肢或四肢痿废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腹中冷痛。
面浮不华,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或肢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
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或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3.肝肾阴虚证:双下肢或四肢痿废无力,肌肉萎缩,腰脊酸软,不能久坐或久立,少寐,心烦口干,或伴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根据脊髓损伤(不完全性)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1.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1)功能训练①肌力训练:其重点是肌力达到3级,可以逐步采用渐进抗阻练习;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滑板运动或助力运动;肌力1级时采用电子生物反馈或功能性电刺激等方式进行训练。
②肌肉牵张训练:包括腘绳肌、内收肌牵张和跟腱牵张。
腘绳肌牵张是为了使患者直腿抬高大于90°,以实现独立坐位。
内收肌牵张是为了避免患者内收肌痉挛而造成会阴部清洁困难。
跟腱牵张是为了保证跟腱不发生挛缩,以进行步行训练。
③垫上训练:翻身、肘胸位、手膝位、双肘支撑位下缓慢坐起、帮助下坐起动作、卧坐转移。
④坐位训练:正确独立的坐姿是进行转移、轮椅和步行训练的前提。
床上坐姿可分长坐(膝关节伸直)和短坐。
膝关节屈曲实现长坐才能进行床上转移训练和穿裤、袜和鞋的训练,其前提是腘绳肌牵张度必须良好,髋关节活动度超过90°。
⑤轮椅训练:经过前述垫(床)上训练后,病人逐步适应并学会操作轮椅,借助轮椅完成各种活动,对于T10以上脊髓损伤病人,大多数终身要与轮椅为伴。
此期康复目标主要是学会安全使用轮椅及轮椅保养、维修,在轮椅上完成各种转移活动。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a27bdd3f6bec0975f465e2e1.png)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最新87-康复科--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版)
![最新87-康复科--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51f2d00b4c2e3f56276331.png)
87-康复科--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典型脊柱骨折外伤史,于伤后立即发病。
(2)以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瘫痪为主症。
(3)西医学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萎缩,或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符合神经、肌肉系统相关疾病诊断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二)证候诊断(1)瘀血阻络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局部肿胀,痛有定处,或有皮下瘀斑,腹胀,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2)气虚血瘀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伤处肿痛,肌肉萎缩,面色淡白,腹胀,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3)脾胃虚弱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肌肉萎缩,神倦,气短自汗,食少腹胀,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4)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肌肉消减,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5)气血两虚证:肢体痿软、肢体麻木、大便不调(秘结或失禁),小便不调(癃闭或失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气虚血瘀证治法:健脾益气,活血通络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等。
5 脑病科 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5 脑病科 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85cf7a0b1c59eef8c7b4c4.png)
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WB444)。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ICD-10编码:G61.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0年发布的《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湿热浸淫证瘀阻脉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入院时已经出现严重感染或者继发呼吸肌麻痹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穿刺细胞学病理检查、神经传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电解质、血糖、肌酸激酶;血沉、抗链O、类风湿因子;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选择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空肠弯曲菌抗体检查、肝胆脾胰肾彩超、血气分析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脾胃虚弱证:益气健脾。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https://img.taocdn.com/s3/m/dde50be058fafab068dc028c.png)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
![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4bfb5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7.png)
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周围神经干及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而发生的损伤,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上表现为损伤导致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
1943年Seddon提出将神经损伤分为三种类型:神经断裂、神经轴突断裂、神经失用。
具体临床表现1.指神经损伤:(1)多为切割伤;(2)手指一侧或双侧感觉缺失。
2.桡神经损伤:(1)腕下垂,腕关节不能背伸;(2)拇指不能外展,拇指间关节不能伸直或过伸;(3)掌指关节不能伸直;(4)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5)高位损伤时肘关节不能伸直;(6)前臂外侧及上臂后侧的伸肌群及肱桡肌萎缩。
3.正中神经损伤:(1)手握力减弱,拇指不能对指对掌;(2)拇、食指处于伸直位,不能屈曲,中指屈曲受限;(3)大鱼际肌及前臂屈肌萎缩,呈猿手畸形;(4)手掌桡侧半皮肤感觉缺失。
4.尺神经损伤:(1)拇指处于外展位,不能内收;(2)呈爪状畸形,环、小指最明显;(3)手尺侧半皮肤感觉缺失;(4)骨间肌,小鱼际肌萎缩;(5)手指内收、外展受限,夹纸试验阳性;(6)Forment试验阳性,拇内收肌麻痹。
5.腋神经损伤:(1)肩关节不能外展;(2)肩三角肌麻痹和萎缩;(3)肩外侧感觉缺失。
6.肌皮神经损伤:(1)不能用二头肌屈肘,前臂不能旋后;(2)二头肌腱反射丧失,屈肌萎缩;(3)前臂桡侧感觉缺失。
7.臂丛神经损伤:(1)多为上肢牵拉伤;(2)上干损伤为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及腋神经支配之肌肉麻木;(3)中干损伤,除上述肌肉麻木外,尚有桡神经支配之肌肉麻木;(4)下干损伤前臂屈肌(除旋前圆肌及桡侧腕屈肌)及手内在肌麻木萎缩;累及颈交感神经可出现Hornor综合征;(5)全臂丛损伤,肩胛带以下肌肉全部麻木,上肢觉得全部丧失,上肢各类反射丧失呈弛张性下垂。
8.腓总神经损伤:(1)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态;(2)踝关节不克不及背伸及外翻,足趾不克不及背伸;(3)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觉得减退或缺失;(4)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b1b891aacfc789eb162dc83d.png)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住院患者。
一、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为:BNQ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ICD-10:G12.210)(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痿病拟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盟2011年发布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管理指南》中修订后的埃斯科里亚尔标准(将日本淡路岛制定的电诊断标准包括在内)。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痿病拟订。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临床常见证候: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证肝肾两亏,虚风内动证奇经亏虚,络气虚滞证下元虚衰,痰浊上泛证湿热浸淫,筋脉不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痿病(运动神经元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
2.处于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期;伴有严重的感染;伴发妊娠、哺乳期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通过四诊收集舌脉证特点,确定不同的证候类型。
动态观察肢体痿软、肌肉瞤动、肌肉萎缩、吞咽困难、语言蹇塞、呼吸无力等主要证候变化,观察与脾胃、气虚相关的纳差、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等证候变化,与肝肾、阴虚相关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肌肉抽掣、五心烦热等证候的变化,与奇经、络脉相关的颈脊无力、肌肉瘦削、形寒肢冷等证候变化,与下元虚、痰浊相关的饮食呛咳、咽喉梗阻感、足废发冷等证候的变化,与湿热相关的下肢困重、大便粘腻、舌苔黄腻等证候的变化。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可编辑修改word版)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bacad24431b90d6d85c761.png)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ICD-10 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ICD-10 编码:S42.001)的患者。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精编版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3ce92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d.png)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精编版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高。
中医认为,中风病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理气血:中医通过调理气血,可以改善病人的症状,促进病情的恢复。
具体方法包括针灸、按摩、艾灸等。
2.药物治疗:中医药物对于中风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桃仁等。
3.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也是治疗中风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病人应该少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
二、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头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其中偏头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头痛类型。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理气血:中医通过调理气血,可以改善病人的症状,促进病情的恢复。
具体方法包括针灸、按摩、艾灸等。
2.药物治疗:中医药物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红花、白芍等。
3.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也是治疗偏头痛的一个重要方面。
病人应该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
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
以下是医药资料推荐,包含72种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每种方案均为2017年版。
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83页骨痹是指因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引起的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治疗骨痹主要采用温通散结、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等方法。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0页浊瘀痹是指由于尿酸代谢障碍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
中医治疗浊瘀痹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祛风化湿、活血化瘀等方法。
燥痹(干燥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4页燥痹是指由于机体津液不足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僵硬。
中医治疗燥痹主要采用滋阴润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方法。
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临床路径
![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6fb0cb3458f5f61fb6366648.png)
(六)中医症候学检查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舍、等特点。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发病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___时
住院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出院日期:____年____
月____日
标准治疗时间≤35天
实际治疗时间______天
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__年__月__日至__年__月__日
__年__月__日
(第1—3天)
(
第 —
天
)
(第33—35天)
4 32
2.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临床常见症候:
淤血阻络证
脾肾阳虚证
肝肾亏虚证பைடு நூலக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脊髓损伤(不完全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病情
□ 无 □有,原因:
□ 无 □有,原因:
□无 □有,原因
变异
1.
1.
1.
记录
2.
2.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④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活动能力。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 副本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6bd2ab5a31b765ce050814e3.png)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住院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项痹病(TCD编码: 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分期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急性期(2)慢性期(3)恢复期3.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风寒痹阻证(2)血瘀气滞证(3)痰湿阻络证(4)肝肾不足证(5)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1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
2.本病出现肌肉麻痹无力(≤Ⅲ级)者;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其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沉;心电图;胸片。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5ba8842267ec102de3bd8909.png)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WB444)。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ICD-10编码:G61.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8):583-586)。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常见症候:湿热浸淫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
2、未出现呼吸肌麻痹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3)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4)心电图;(5)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脊髓磁共振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住院患者。
一、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 BNV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 (ICD-10编码为:T0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参照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常见证侯:
瘀血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脾胃虚弱证
肝肾亏虚证
气血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
2.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经外科或内科治疗后直接进入康复机构首次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
3.出现完全性脊髓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或由肿瘤、结核等引起
的脊髓损伤、合并重度感染、重度昏迷等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康复评定项目
根据功能障碍,选取相应的评定,包括:SCI神经功能分级、运动评分(motor score,MS)、感觉评分(sensory index score,SIS)、改良Barthel指数、24小时排尿日记、导尿评分(脊髓损伤诊疗方案临床验证CRF表提供)。
2.必需的检查项目
损伤部位相关的脊柱X片、泌尿系彩超、残余尿测定、双下肢血管彩超、盆底肌生物反馈、心电图、胸部正位X线片、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等。
3.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中段尿培养、损伤部位相关的脊柱CT或MRI、尿流动力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静脉肾盂摄影、24小时肌酐清除率、心肌酶谱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瘀血阻络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2)气虚血瘀证: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3)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4)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5)气血两虚证:健脾益胃,益气养血。
2.康复治疗
(1)功能训练
(2)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4)物理因子疗法
(5)传统功法
3.其他疗法:心理治疗、气压治疗(双下肢)、饮食疗法等。
4.西药治疗
5.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肢体痿弱好转,症状改善,或ASIA评分有提高。
2.日常生活能力(穿衣、进食、转移、行走等)改善。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康复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合并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可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不配合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4.进入路径的患者虽然经过急性期抢救已病情平稳,但仍然存在脊髓压迫症状,病情较重,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