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征五视八观与七谬七似

合集下载

人物志含译文

人物志含译文

人物志含译文《人物志》十三《自序》《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自序》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

阴阳清和,则中叡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

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

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

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

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

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

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人物志含译文

人物志含译文

人物志含译文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人物志》十三《自序》《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自序》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只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

阴阳清和,则中叡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

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

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

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

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

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

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八观五视七谬_解读_人物志_识人之法

八观五视七谬_解读_人物志_识人之法

那些专门揭露人家的毛病但他自己 会舆论来帮助自己判断是非。
看本; 只看偏, 不看全; 只识静, 不识
M ANAGEMENT
并不正直, 这样的人就叫做“ 依”“。观
二曰“ 接 物 , 有 爱 恶 之 惑 ”。我 们 动; 只 思 私 , 不思 公 ; 只 讲 一 般 , 不 讲
其所 由 , 以 辨 依 似 ”说 的 就 是我 们 要 总 是 会 凭 自 己 主 管 的 好恶 来 看 人 待 特殊”的用人误区。
个 人 属 于 什 么 性 格。三 曰“ 观 其 志 还 是 会 出 现失 误 , 据 刘 邵 统 计 , 在 考
六曰“ 论 材 , 有 申 压 之 诡 ”, 七 曰
质 , 以 知 其 名”。也 就 是 观 九 征 , 这 个 察 人才 的 过 程 中 , 一 般 会 出 现 7 种 “ 观奇 , 有 二 尤 之 失 ”, 指 的 就 是 无 法
很 完 美 ; 但 是 用 不 好 , 放 错了 位 置 也 缺 点, 来 知 道 这 个 人 是 是 你 所 需 要 志 小 者 , 傲 荡 之 类 也 ”, 这 种 人 往 往
不 好 , 因 为 他 会把 事 情 给 办 砸 了 。同 的“ 偏 才 ”。八 曰“ 观 其 聪 明 , 以 知 所 放 荡 不 羁 , 只 是 心 大 , 做 事 不 顾 后
39
FINANCIAL
得一提的还有一本人才学经典著作 阳五行说, 不同的气就有不同的品 邵认为中和之质最贵矣, 它能调成
──《 人 物 志》。中 国 历 史 上 关 于 用 质 。例 如 木 气 , 它 有 生 长 之 功 能 , 而 五 材 , 变 化 应 节 、阴 阳 清 和 、五 常 既
M ANAGEMENT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摘要:刘劭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所著的《人物志》以人才的识鉴与任用为核心内容,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人才学专著。

本文主要解析刘劭“八观”“五视”等人才识别思想以及“质于理合”、“能与任留”等人才任用思想,倡导汲取中国古代智慧精髓,找出其与人力资源测评理论的共通之处,得出对人才选拔与任用过程的启示。

关键词:刘劭《人物志》人才思想人才选拔与任用1 刘劭及《人物志》简述1.1 刘劭其人刘劭,字孔才,三国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是一位集学识、品德与修养于一身的模范[1]。

他所著《人物志》一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人才学著作,为曹魏政权选拔和任用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1.2 《人物志》主要内容《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

卷上《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卷中《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卷下《七缪》、《效难》、《释能》三篇。

刘劭首先从自然论的角度提出人才形成思想,认为人才的产生由“气质”决定;将人才分为“三材”、“十二流品”,指出才德是将人才分类的主要标准;提出了“九征”、“八观”“五视”等品鉴人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七缪”,即评鉴人才时常犯的错误,以警醒后世;倡导“无为”以及“和”、“协”的人才分工合作观念;在人才任用上主张要“名实论”,即“质于理合”、“能与任合”、“材与政和”等思想。

2 《人物志》的人才识鉴与任用思想刘劭的人才思想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其人才思想主要包括“识才”、“用才”两方面。

根据具体需求识别正确人才,是任用人才发挥效用的第一步骤。

刘劭从统治阶级角度提出,合理任用人才,最终“达众善而成天功”[2]。

笔者根据刘劭思想,取其优势之处,从人才的识鉴、任用两方面来阐释其人才思想,从人力资源测评角度研究刘劭《人物志》中的人才思想对组织选人和用人的影响。

2.1 人才识鉴思想人才识鉴思想是刘劭《人物志》一书中的精髓所在。

识人的重要性

识人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明确识人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掌握见面识人、言谈识人、性格识人、特质识人等方法;●提升高层管理者的识人用人意识;●认识到领袖自我修身的重要性。

第一讲识人的重要性(上)一、人脉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想取得成功,人的成功就是一个识人的过程,而识人就是搭建人脉、使人脉成为成功的阶梯的过程。

宝洁公司前董事长理查·杜普里说过:“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把我们的人带走,我们的公司会跨掉;相反,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而留下我们的人,l0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

”这就说明了人的重要性。

人生就是不断认识比自己更高、更好的人,不断向他们学习、模仿,然后渐渐走向成功的过程。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公司董事长黎叔说过:“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人才就是人脉,只有具有了人脉关系,才有可能在竞争过程中取得胜利。

戴卫·沃里奇在《人力资源的冠军》中写到:“在这个不断变化着的高科技驱使下的环境中,发掘和留住人才将成为竞争的战场。

正如体育团队积极网罗最佳队员一样,未来的公司与商业组织,也将成为获得最佳人才而展开激烈竞争的战场。

成功的商家将是那些善于吸引、发展、保留必备必要技能、眼光和经验的人才的公司。

”二、人生必备的识人本领反观历史,历史就是一部鉴人史、用人史。

得忠才则立,得智才则兴,得奸才则废,得佞才则妄,用忠智之才则成。

这个世界上不缺乏智慧与优秀者,缺乏的往往是识人的伯乐与真心用人的领导者。

一个人能不能做伯乐,能不能真正发现周围的智慧者,学会识人至关重要。

一般人的人生只是用来经营事,具有远大理想的人是在经营人。

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孙权都出身豪门,有一定的背景和基础。

而与他们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刘备,却是一个卖草鞋出身的“小商小贩”。

他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作为谋士,就是在经营人才,足见识人及用诚心打动所识之人的重要性。

识人,就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者。

成功者往往能够发现社会、市场的潜力方向,在其中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组建团队、搭建关系,互惠互利地完成相互的理想和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后感前一段时刻我看了汪凤炎教授和郑红教授的高作《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其中《中国人的心理测量观》这一章节对我的启发专门大,传统文化教育观后感。

我国古代没有严格科学意义的心理测量,却有着丰硕的心理测量思想,这能够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那时用此种方式来选拔优秀人材以充当“公事员”。

西方学者从中国此种思想中吸取精华并为其所用。

中国反而忘掉了自己的全然,盲目到国外“寻宝”。

本章的心理测量包括道德考评和能力鉴定,介绍了具体的测量方式及其这种测量思想对今世心理测量的启发。

关于道德考评方式本章介绍了他评法和自评法两大考评方式。

他评法要紧介绍了四种,自评法介绍了两种。

察言观行法由孔子提出的方式,要紧指通过观看一个人的言行来对这人进行考评。

在对人进行综合评判时,不仅被评判者说什么,还要看其行为表现,不然容易患犯错误的结论。

正如孔子所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没必要有德。

”《吕氏春秋.论人》中的八观法,即八种察言观行法对孔子的观点有所进展。

其中主张依照被试的身份和所处情境不同决定相应的考核内容。

尔后此种方式继续进展。

比如《大载礼记.文王官人》提出对不同年龄时期的个体、不同社会角色的人进行不同的考核内容,执行不同的标准。

《史记.魏世家》中记载了“五视”法,与上文八观法有相通的地方。

尔后刘提出“八观”,只是与上文提及的有所不同,同时他提出应在一个人稳固的状态下进行才性鉴定。

同时他强调评定者本人的德性,如此才能避免考评时“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误差。

总之,这种察言观行法一种体会型考评方式,是在前贤与门生日常生活学习情境下进行的,评判较客观,可是他们缺少对门生的长期观看。

问答辨别法通过主考官提问被试作答的方式考评品行。

这种方式也始于孔子,并被历代学者继承。

例如王安石、王守仁、诸葛亮等人均提倡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也具有客观性,是在较自然情境下进行的,同时不可幸免地具有偶然性特点。

只有教师真正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学生才可能如实回答,这一样是一种体会型考评。

最新《人物志》_人力资源_刘劭_白话文_注解资料

最新《人物志》_人力资源_刘劭_白话文_注解资料

《人物志》白话文、译注《人物志》——刘邵〈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

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译文:[因此,圣人设立卦爻、卦象,便编订下辨别君子与小人之言辞;阐发《诗经》之情志,便分别出风俗雅正之事业;制订表达秩序与和谐的《礼》、《乐》制度,便考订出六经中可资应用而恒常不变之道理;身为君王,便须选用杰出而清逸之辅佐人材。

此皆为用来使各位贤德之材得以畅达而且完成上天之功业。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译文:[上天之功业完成之后,便能同受应得之名与恰当之荣誉。

因此,帝尧凭借能够明晓俊杰之德而着称,帝舜凭借升用十六贤材而建功,商汤凭借选拔有莘氏的贤人伊尹而闻名,周文王凭借任用垂钓渭水之姜尚受到人们尊重。

由此论之,圣人振兴道德,谁不是在寻求贤人方面用其耳目心思?谁不是从任用贤人获得安宁闲逸!]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不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译文:[因此,孔圣仲尼无应试机会而无门路可以攀援升用,尚且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排定门人弟子,广泛议论各种人材而区别为三等。

又赞叹中庸,以突出圣人之德行,崇尚据于德行以勉励达道之论。

训示“爱好仁德而不学则愚昧,喜欢求知而不学则飘荡无根,崇尚诚信而不学则害人,重视直率而不学则刻薄,强调勇武而不学则成乱,偏求刚强而不学则轻狂”六种受蒙蔽之害,以防备偏至之材的过失;思考率性而为的狂者与有所不为的狷者,以通晓不及与过分之材。

《人物志》_人力资源_刘劭_白话文_注解

《人物志》_人力资源_刘劭_白话文_注解

《人物志》白话文、译注《人物志》——刘邵〈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

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译文:[因此,圣人设立卦爻、卦象,便编订下辨别君子与小人之言辞;阐发《诗经》之情志,便分别出风俗雅正之事业;制订表达秩序与和谐的《礼》、《乐》制度,便考订出六经中可资应用而恒常不变之道理;身为君王,便须选用杰出而清逸之辅佐人材。

此皆为用来使各位贤德之材得以畅达而且完成上天之功业。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译文:[上天之功业完成之后,便能同受应得之名与恰当之荣誉。

因此,帝尧凭借能够明晓俊杰之德而着称,帝舜凭借升用十六贤材而建功,商汤凭借选拔有莘氏的贤人伊尹而闻名,周文王凭借任用垂钓渭水之姜尚受到人们尊重。

由此论之,圣人振兴道德,谁不是在寻求贤人方面用其耳目心思?谁不是从任用贤人获得安宁闲逸!]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

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

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不信,以明为似之难保。

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译文:[因此,孔圣仲尼无应试机会而无门路可以攀援升用,尚且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排定门人弟子,广泛议论各种人材而区别为三等。

又赞叹中庸,以突出圣人之德行,崇尚据于德行以勉励达道之论。

训示“爱好仁德而不学则愚昧,喜欢求知而不学则飘荡无根,崇尚诚信而不学则害人,重视直率而不学则刻薄,强调勇武而不学则成乱,偏求刚强而不学则轻狂”六种受蒙蔽之害,以防备偏至之材的过失;思考率性而为的狂者与有所不为的狷者,以通晓不及与过分之材。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重点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重点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关键词:刘劭《人物志》人才思想人才选拔与任用1 刘劭及《人物志》简述1.1 刘劭其人刘劭,字孔才,三国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是一位集学识、品德与修养于一身的模范[1]。

他所著《人物志》一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人才学著作,为曹魏政权选拔和任用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1.2 《人物志》主要内容《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

卷上《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卷中《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卷下《七缪》、《效难》、《释能》三篇。

刘劭首先从自然论的角度提出人才形成思想,认为人才的产生由“气质”决定;将人才分为“三材”、“十二流品”,指出才德是将人才分类的主要标准;提出了“九征”、“八观”“五视”等品鉴人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七缪”,即评鉴人才时常犯的错误,以警醒后世;倡导“无为”以及“和”、“协”的人才分工合作观念;在人才任用上主张要“名实论”,即“质于理合”、“能与任合”、“材与政和”等思想。

2 《人物志》的人才识鉴与任用思想刘劭的人才思想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其人才思想主要包括“识才”、“用才”两方面。

根据具体需求识别正确人才,是任用人才发挥效用的第一步骤。

刘劭从统治阶级角度提出,合理任用人才,最终“达众善而成天功”[2]。

笔者根据刘劭思想,取其优势之处,从人才的识鉴、任用两方面来阐释其人才思想,从人力资源测评角度研究刘劭《人物志》中的人才思想对组织选人和用人的影响。

2.1 人才识鉴思想人才识鉴思想是刘劭《人物志》一书中的精髓所在。

识别人才,其实质是通过对人才某一方面情况的考察,以确定其性格、心理和才能特征的过程[3]。

刘劭总结和提炼古人识鉴人才的经验,创造了一套全方位识鉴人才的方法。

2.1.1 “八观”法考察人才最主要的方法是“八观”法。

所谓“八观”,就是“观其夺救,以明杂间”、“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志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辨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辨恕惑”、“观其所短,以知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思想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思想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思想刘劭,或作刘邵、刘卲,字孔才。

约生于汉灵帝建宁(168—172)年间,卒于魏正始(240—249)年间。

《四库总目》卷117杂家类作“卲”,并加以考证道:“别本或作刘劭,或作刘卲。

此书末有宋庠跋云‘据今官书,《魏志》作勉劭之劭,从力。

他本或从邑者,晋邑之名。

案字书,此二训外别无他释,但俱不协孔才之义。

《说文》则为卲,音同上,但召旁从卩耳,训高也。

李舟《切韵》训美也。

高美又与孔才义符。

杨子《法言》曰:周公之才之卲是也’。

所辨精核,今从之。

”又李慈铭《桃华圣解盫日记·甲集》六七也持此说。

今《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作刘劭,故从之。

刘劭是三国时期魏国学者、文学家,广平郎郸(今屑河北)人。

汉建安时为太子舍人、秘书郎。

后仕曹魏,历官尚书郎、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

曾受诏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皇览》一书,又与苟洗、庾嶷等定科令,作《新律》,著《律略论》。

景初年间曾受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

善于品鉴人物,重视发掘人的才能,著《人物志》。

刘劭的遣世著作,除《人物志》单行外,残存辑文均收入《全三国文》。

《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

卷上有《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卷中有《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卷下有《七缪》、《效难》、《释争》三篇。

南北朝时凉儒林祭酒刘昞为之作注。

宋人阮逸为刊书并广泛流行。

现在通行的刊本有《龙溪精舍丛书》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结印明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任继愈断句本。

这部著作不仅包含了刘劭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反映了汉魏之际的学述思想内容及其变迁,而且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专门论述考察才性以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

《四库提要》说:“其书主于辨论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其理弗乖于儒者。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人物志》“以人之材器志尚不同,当以‘九征’,‘八观’审察而任使之’。

诸葛亮“识人七法”对我国公务员委任制的启示

诸葛亮“识人七法”对我国公务员委任制的启示

诸葛亮“识人七法”对我国公务员委任制的启示作者:滕志勇来源:《人事天地》2016年第05期19世纪末,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启了西方关于人才测评的研究。

西方人才测评的发展时间较短,但研究成果却很丰富,形成了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评价中心技术等一系列的测评方法。

我国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上,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特点突出、相对完善的封建行政管理制度,同时选才、用才思想极其丰富。

[1]如:庄子的“九征”“八疵”、刘勋的“八观”“五视”、诸葛亮的“识人七法”等。

本文通过诸葛亮“识人七法”对我国公务员委任制的启示进行研究,寻找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方法对现代干部任用的启示,从而进一步提高识人,用人的准确性与高效率。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诸葛亮“识人七法”诸葛亮认为,“人之性,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2]为此,诸葛亮提出了其识人的七种方法(见表1)。

(二)公务员公务员,最早来源于西方的“文官制度”,其意为“文职仆人”。

“文官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与完善,逐步演化为今天西方的公务员制度。

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3]它的范围涉及比较广泛,一般包括:党政机关、政协机关、监督机关、审判机关以及民主党派中的工作人员等。

(三)委任制又称任命制,是各国普遍使用的,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选拔方式,即领导人员由上级领导者或上级机关根据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和标准任命产生。

[4]我国的干部任命流程一般是由上级提名推荐,然后人事部门进行考核,由部门的任免机关决定最后的人事任命。

我国的委任制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调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面临内忧外患的国际环境以及受到苏联党政体制的影响,中国早期干部选拔的方式,更倾向于直接任命制。

九征五视八观与七谬七似 (2)

九征五视八观与七谬七似 (2)

《人物志》乃三国时期哲学家刘绍所撰,也是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著。

全书共三卷18篇,以鉴别人物、研究个性、总结前代识人、用人经验为核心.谈及关于识才、用才的思想,兼采儒、法、名、道及阴阳五行等诸家学说。

内容几乎涵盖了现代政府人事工作中选拔人才的基本原则与识鉴方法、不同类型的人才利弊特点及适宜胜任的职业、8种偏材待人接物之得失、剖析争胜与谦让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思想体系。

在人才分类上,刘绍以人才的性格、才干作为主线,进行多维度的分类;在取才标准上,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人才观,主张德才并重,同时又突出了才能的重要地位;此外,他还认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擅长的领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运用时应当坚持适才适用的用人原则。

作为刘劭人才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其辨才思想尤其丰富,他从“才性”这一哲学命题入手,提出了才能与德行并重、聪明与平淡兼备的人才标准 ;扬长避短、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 ;以及“八观”、“五视”等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识人方法。

而这些考察人才的方法以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为基础,注重考察人才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行为表现….从而在当代人才的任用和管理的应用以及形神关系展开的讨论上,作为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治疗等学科上的借鉴。

一九三七年,美国人把这部著作编译成一本书,题为《人类能力的研究》,在美国东方学社出版。

这也是唯一被介绍到西方的我国古代的心理思想专著。

(由此可见,“中国是否有心理学”这一尴尬问题也应该就此鸿消鲤息了吧!)才疏学浅之我,也是近期才有幸得以略读!惭愧!书中除去使我获悉许多专业知识外,更可时常警觉自勉,摘其重点与友人分享。

九征、五视:人才的九种表达信息。

人的内在性情,可以从外形上读取:神必须平淡、精必须坚刚、筋必须精、骨必须植固、气必须清和、色必须愉悦、仪必须肃正、容必须端直、言必须缓和。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测评思想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测评思想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测评思想刘野刘劭字孔才,三国时魏国思想家,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

他博多学识,著作宏富,其《人物志》一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人才心理学专著。

该书吸收、借鉴并发展了前人的人物品评理论,其中人才鉴别理论对今天的心理测评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才性鉴识的标准人才测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刘劭认为知人是关系到事业成功与否的大事,因此,应该把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

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只要做到这点“知人诚智则众才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各类人才各得其所,事业才能够兴旺发达。

《人物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鉴识与任用,书名“人物”一词就是“辨析人才”的意思。

全书第一句话“盏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是说鉴识人才的根本,在于了解其情性。

研究情性是本书的出发点。

性情表现为九征(个性)。

全书十一篇的第一篇《九征第一》,就是统领鉴识才性的纲。

所谓“九征”,人的个性可以通过形体和外貌“神”、“精”、“筋”、“骨”、“气”、“色”、“仪”、“容”和“言”九个方面表现出来。

因此,考查这九个方面就能够知晓一个人。

故日“物生有形,形有神精。

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

明暗之实在于精。

勇怯之势在于筋。

强弱之植在于骨。

躁静之决在于气。

惨怿之情在于色。

衰正之形在于仪。

态度之动在于容。

缓急之状在于言”。

即,正派与佞邪,表现在神态上;聪明与愚蠢。

表现在目光中;勇敢与怯懦,表现在筋腱上;刚强与软弱。

表现在骨骼上;焦躁与安静,表现在气流上;伤感与愉悦,表现在脸色上;衰颓与庄重,表现在仪表上;意态与气度,表现在表情上;缓慢与急迫,表现在语气上。

透过九种表征就口丁以发现一个人的性情气质。

这种“由表及里”的观察无疑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性格的鉴定上,刘劭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

指出人是“含元一以为质,秉阴阳以立性”的。

元一就是元气;阳、阴指元气所具有的两种根本属性,即动和静。

《人物志》

《人物志》
九征 反映的品质
神(神态) 精(目光) 筋(筋腱) 骨(骨骼) 气(气息) 色(脸色) 仪(仪表) 容(表情) 言(声音)
正派与邪恶 聪明与愚笨 勇敢与怯懦 刚强与软弱 焦躁与安静 伤感与愉悦 衰颓与庄重 佞媚与规矩 缓慢与急迫
气骨 直 《清 人力 气 物劲 清 志 ** 则 八则 观烈 休 》名 名 生生 31 焉焉
因——“七谬”说
2、选才失误原因——“七谬”说
一曰察誉有偏颇之缪
对待社会舆论偏听偏信
知人者,以目正耳; 不知人者,以耳败目。
《人物志·七缪第十》
38
三、鉴识论
2、选才失误原因——“七谬”说
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
接人待物受主观好恶影响
夫爱善疾恶,人情所常。 苟不明质,或疏善善非。
40
·
三、鉴识论
2、选才失误原因——“七谬”说
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
29
三、鉴识论
1、“八观”法
察其应赞:观察形体语言 观察语言与气色是否矛盾
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 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 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 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
《人物志· 八观第九》
30
三、鉴识论
1、“八观”法
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观察生理素质,确定人才性质。
三材之流
非政务官 与三材无关
二、才性论
2、主德的气质与才能
《人物志》“主德”思想的影响 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
《庄子·在宥》郭象注
夫王不材于百官,故百官御其事。 而明者为之视,聪者为之听, 知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扞。 ……不材乃材之所至赖也。
《庄子·人间世》郭象注
26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资源: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第二章)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资源: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第二章)

2、学术背景:承认人的个体差异及其对 个人行为的重要影响 格林威治天文台观察员的遭遇(1796) 引起研究者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研究 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 年),提供了测量的课题及相关技术
二、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先驱
1、高尔顿(英国)的遗传理论测量 达尔文的表兄弟,皮尔逊(Pearson)的老师, 1869年,《遗传的天才》出版 1884年,人类测量实验室建立并使用 1893年,《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一书中, 首先提出“测验”和“心理测量”这两个术语。 测量仪器的发明:高尔顿棒,高尔顿笛等 统计方法的应用:百分位法、计算相关系数的 方法,即后来的皮尔逊积差相关公式
5、美国心理测验的三个发展期 1904~1915,Thorndike出版《精神与社会测验 学导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 数量的东西都可测量”(数量化,客观化和标准 化)。 1915~1930,学历测验,智力测验(IQ)和人格 测验大量出现。 1930~1940,从单纯测验法向心理评估和教育评 价过渡(综合应用评定法;问卷法;交谈法;轶 事记录法等)
第三节 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 中国的发展
一、建国前



1914年,Creighton比较中美儿童智力差异(广州,500人) 1917年,樊炳清介绍“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1918年,Walcott用推孟修正量表施测(清华) 1918年,俞子夷编制“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 1920年,廖世承、陈鹤琴在南京开设测验课 1921年,廖世承、陈鹤琴合作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1921年,费培杰将比内智力测验翻成中文 1922年,张耀翔在北京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 1924年,陆志伟发表《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

《人物志》中的择才“八观”鉴析

《人物志》中的择才“八观”鉴析

《人物志》中的择才“八观”鉴析“八观”是刘劭在《人物志》中所提出的八种观察人才的要领,而八观的内容是根据“四情”、“四性”来划分的,“八观”择才法可以看作是对人才性情的考察方法,以性情为依据,将人才进行分类,并适当的运用人才。

在逻辑上看,可以将“八观”归纳为,是从人才的善恶面表现以及做事的目的和原因来识别是伪才还是偏才,看外部的精神形貌的变化以及“六机”判断人才的内在心理状态,从爱敬和聪明去推断人才做人及做事所能达到的程度,从已表现出来的性情来推断人才的长短之处。

“八观”从性情、心理等方面观察人才,对于现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样有适用之处。

标签:八观择才观;人物志1“八观”的内涵“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观察人才首先要明白,人才多为偏才,而人性中既具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不能单纯的以一件事来衡量人才性情的好坏,要观察人性中反面侵夺正面,正面补救反面的情况,那么,人性中错综复杂似是而非的情况就可以知晓了。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俗语有言相由心生,观察一个人的形貌情态上的变化,可以探查其内心,因为,刘劭认为,人的内心在感觉外部事物的同时,形貌神情会受到不同的影响,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在遇到各种突发事情后的言辞和应对能力的变化,就能知道他性情最基本的特征。

“三曰观其至质,以知其名”。

观察一个人才所具有的素质,才能将其能力、性情归类,而观至质用到的方法类似于“九征”(通过九种外部特征观察人才),由外表观内部气质、筋骨、精神等,以辨析人才属于哪种类型。

“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依似”之人,就是看似是人才而实则非人才的人。

同样是批判他人的错误,“讦者”怀着邪恶之心去批判他人的阴私,而“直者”秉着正义的原则去指出他人的不足。

由此观之,通过原因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辨出一个人是真正通理之人,还是偏激或依似之人。

在观察人才做事的时候,更多的应该了解人才行事的目的与原因,避免将“依似”之人当作真正的人才。

识人之法:七经、九征、五常、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识人之法:七经、九征、五常、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识人之法:七经、九征、五常、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近日网络疯传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

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

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

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

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

刘劭《人物志》人才识鉴思想对人才选拔与任用的启示

关键词 : 刘劭
《 人物志》 人 才思想
人才选拔与任用
1刘劭及《 人物 志》 简述 11 刘 劭 其 人 刘 劭 , 孔 才 , 国魏 时 期 杰 出 的 政 治 家 、 想 . 字 三 思 为表 现 。 家、 文学家, 同时也是是一位集学识、 品德与修养于一身的模 范… 。他 213其他识鉴人才 方法 在 《 .. 接识》 《 、材理 》《 、 体别》 等章节 中, 所著《 人物志》 书, 一 被认 为是 中国历史上第 一本人才学著作 , 为曹魏 刘劭 还 指 出 了其 他人 才识 鉴 的 方法 , 括 “ ” “ ” “ ” “ ” 方 包 谈 、 辩 、 宜 、验 等 政权 选 拔 和 任 用人 才提 供 理 论 基础 。 法。 所谓 “ ” “ ” 即相 当于面 试 , 谈 、辩 , 通过 面对 面 与 被 识 鉴 者 的交 流 和 1 《 . 人物志》 2 主要 内容 《 人物志》 共三卷 十二篇。卷上《 九征 》 、 沟通 , 能够 深 入 了解 人 才 内在 的特 质 。 只 是 “ ” 谈 是不 够 的 , 要 进 行 还 《 体别》 《 、流业》 《 、 材理》 四篇 ; 卷中《 材能》 《 、 利害》 《 、 接识》 《 、英雄 》 、 “ ” 通 过直 接 与 被 识 鉴 者 进行 思 想 上 的 论 辩 , 够 得 出被 识 鉴 者 是 辩 , 能 《 八观》 五篇 ; 卷下《 七缪》 《 、效难》 《 能》 、释 三篇。 否是 人 才 , 以及 其 特 点 , 为今 后 的岗位 设定 做 准 备 。 “ ” 指 人 职 匹 宜 是 刘 劭 首 先从 自然 论 的 角 度 提 出人 才形 成 思 想 ,认 为人 才 的产 生 配。 验 ” “ 是指检验 , 在初步识别人才后 , 还应进行跟踪检验 , 来确保人 由 “ 质 ” 定 ; 人 才 分 为 “ 材 ” “ 二 流 品 ”指 出 才德 是 将 人 才 气 决 将 三 、十 , 才识 鉴 的 准 确 性 。 分类的主要标准 ; 出了“ 提 九征 ” “ 观” 五视 ” 品鉴人的具体 方 、八 “ 等 22 人 才 的任 用 方 法— — 适 才适 用 刘 劭 认 为 除 “ 材 ” , 他 . 兼 外 其 法 , 提 出 “ 缪 ” 即评 鉴 人 才 时 常 犯 的错 误 , 并 七 , 以警 醒 后 世 ; 导 “ 倡 无 人 才 都 有 劣 势 。 人 员 的任 用上 , 该 扬 长避 短 , 才适 用 , 据 人 才 在 应 适 根 为 ” 及 “ ” “ ” 人 才 分 工合 作 观 念 : 人 才 任 用 上 主张 要 “ 实 以 和 、协 的 在 名 自身 的 能 力 特点 , 安排 合适 的 岗位 。 论 ”即 “ 于 理 合 ” “ 与任 合 ” “ 与政 和 ” 思 想 。 , 质 、能 、材 等 在人才的任用上 , 刘劭 主张“ 质于理合 ” “ 、 能与任合 ” 即名实相 , 2《 人物志》 的人才识鉴与任 用思想 符。 对于 人 才 的任 用 , 能 大材 小用 , 不 能 此材 彼 用 。 质 于理 合 ” 不 也 “ 是 刘 劭 的人 才 思 想 是 一个 系统 的整 体 。其 人 才思 想 主 要 包括 “ 识 说 人 才 的 能 力要 有 足 够 的 水平 ,能 与 任 合 ” 意 为将 合 适 的 人 才 放 在 “ 才 ”“ 才 ” 方 面 。 、用 两 推 刘 根据 具体 需求识 别 正确 人 才 ,是 任 用人 才 发挥 效 用 的第 一步 骤 。 有 利 于 人 才发 挥 能 力 特 点 的 岗位 上 。 及君 臣关 系 , 劭 心 中 理 想的 君 臣 关 系是 “ 逸 臣劳 ”君 主 只 要 懂得 选 拔 百 官 即可 。 在 一 定程 度 君 , 这 刘 劭 从统 治 阶级 角 度 提 出 , 理 任 用 人 才 , 终 “ 众 善 而 成 天 功 ”。 合 最 达

心理与教育测量

心理与教育测量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一、测量及其种类:1、定义: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数量化的特征:区分性、序列性、等距性、可加性。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1、测量的参照点:①绝对参照点,即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②相对参照点,即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为测量的起点。

2、测量的单位:理想的(好的)测量单位应当具备两个条件:①要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所有人的理解都是相同的,不允许做出不同的理解。

②要有相等的价值,即第一个单位与第二个单位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个单位与第三个单位之间的距离。

三、测量的量表(名称):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就是量表。

sevens将量表从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1、称名量表/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的成分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其中的数字只是事物属性的符号,并不具有有意义的固定原点、单位的等距性和数字的顺序性,因而该类数字没有数量意义。

2、顺序量表/次序量表:无单位、无绝对零点、有相对零点。

数字不仅能指代类别,而且能够表明不同类别的大小、等级或事物具有某种特征的程度。

(心理测量上的量表本质上属于顺序量表。

)3、等距量表:相对零点、相等单位。

不仅能够指代事物的类别和等级,而且具有相等距离的测量单位。

4、比率量表:绝对零点、相等单位。

是最完善的测量量表,因为它除了具有类别、等级和等距的特征外,还具有绝对零点和固定的原点。

不仅可以知道测量对象之间相差的程度,而且可以知道他们之间的比例。

能做加减乘除运算。

四、测量量表的等级间的区别:1、命名量表:识别、区别个体。

2、次序量表:识别、区别个体;按特性排序个体。

3、等距量表:识别、区别个体;按特性排序个体;指出个体特性的差异。

4、比率量表:识别、区别个体;按特性排序个体;指出个体特性的差异;指出个体特性间的比率。

五、心理测量的定义:1、安娜斯塔西:心理测验实质上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2、郑日昌:心理测验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志》乃三国时期哲学家刘绍所撰,也是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著。

全书共三卷18篇,以鉴别人物、研究个性、总结前代识人、用人经验为核心.谈及关于识才、用才的思想,兼采儒、法、名、道及阴阳五行等诸家学说。

内容几乎涵盖了现代政府人事工作中选拔人才的基本原则与识鉴方法、不同类型的人才利弊特点及适宜胜任的职业、8种偏材待人接物之得失、剖析争胜与谦让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思想体系。

在人才分类上,刘绍以人才的性格、才干作为主线,进行多维度的分类;在取才标准上,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人才观,主张德才并重,同时又突出了才能的重要地位;此外,他还认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擅长的领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运用时应当坚持适才适用的用人原则。

作为刘劭人才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其辨才思想尤其丰富,他从“才性”这一哲学命题入手,提出了才能与德行并重、聪明与平淡兼备的人才标准 ;扬长避短、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 ;以及“八观”、“五视”等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识人方法。

而这些考察人才的方法以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为基础,注重考察人才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行为表现….从而在当代人才的任用和管理的应用以及形神关系展开的讨论上,作为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治疗等学科上的借鉴。

一九三七年,美国人把这部著作编译成一本书,题为《人类能力的研究》,在美国东方学社出版。

这也是唯一被介绍到西方的我国古代的心理思想专著。

(由此可见,“中国是否有心理学”这一尴尬问题也应该就此鸿消鲤息了吧!)才疏学浅之我,也是近期才有幸得以略读!惭愧!书中除去使我获悉许多专业知识外,更可时常警觉自勉,摘其重点与友人分享。

九征、五视:人才的九种表达信息。

人的内在性情,可以从外形上读取:神必须平淡、精必须坚刚、筋必须精、骨必须植固、气必须清和、色必须愉悦、仪必须肃正、容必须端直、言必须缓和。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

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

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

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机;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

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

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

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

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

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

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考察一个人的九个方面才有可能全面地认识他。

这九个方面是“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

这里的“神”与现代人讲的“人生观”有点相近。

“精”指的是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就是一个人的“悟性”。

“筋”指平常所说的“胆量”,其这人是否“有种”,是否有“责任心”。

“骨”就是“坚韧”和“忍耐”的性格。

“色”是看一个人是否有“同情心”,是否善于“换位思考”。

“仪”,看的是一个人的举止“庄重”还是“轻佻”等。

“容”,是看其人是否“严肃”、“认真”还是“心不在焉”等。

“言”,表示一个人说话是否平和、流利而又有条理。

如果有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则这个人是个“偏杂之才”。

古人从认识“阴阳”特性上来分析,“阴”属静态、隐深层次,“阳”属动态、表现层次;绝顶聪明的人能够做到两全其美,而一般地,一个人要么是“明白”人,要么是“玄虑”人。

“明白”人属阳,行事主动,反应快,识时务,却考虑不周,行事鲁莽;“玄虑”人属阴,比较内向,懂得深层次的原因,重原则,却反应迟钝,犹豫不决。

其次又借用五行的思维来考察一个人的才能: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即健壮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洪亮的声音、匀称的体态、平和的面色,这些分别是仁(仁爱)、义(勇敢和讲道义)、礼(尊敬和理解他人)、信(诚信)、智(智慧)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全部具备这五个方面,称之为“五常”。

“五常”的人很难找到,而只有一“德”的人则比较常见:温直而扰毅,木德;刚塞而弘毅,金德;愿恭而理敬,水德;宽栗而柔立,土德;简畅而明砭,火德。

古人的理论可以融会贯通,关于五行有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

如果在一个团队中能够找到这五种性格的人才,则各种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反过来,一个有效的团队中一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才。

如果在一个团队中缺少一种性格才能的人才存在,则由于相克的道理推测在将来可能会出现不和谐。

从而,“中和”是最为珍贵的品质。

具有这种品质的人表面上是一个十分平常的人,他并不带有太多的个人目的,能够理解和宽容他人,能够协调好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只有具有“中和”品质的人才能用好一大群聪明人。

当然,这种人太少了,如果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学虎不成反类犬。

至于当向热门话题:人品与人才哪个重要?自觉书中含义是:战略与战术的权衡问题。

从战略的角度来说,人品重要;从战术的角度来说,人才重要。

如果一个企业处在战略部署期,当然最好用有德之人,而当处在战术部署阶段,最好用有才之人。

八观:八种审察人才的角度。

看心性中的善恶、看情感的变化、看品质与名声的偏离、看做事的动机、看爱敬、看欲望诉求、看缺陷、看聪明。

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

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

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其一:喜恶扬抑及应激应变能力,反映一个人对事物事件的理智程度和掌控能力、分寸感,可以辨别其品性。

其二:探查人复杂外表中深藏的性情,观其言察其应变,剖析其思维方式,明晓他对原则的把握并能否游刃有余地实施,而洞悉他的品格。

其三:观察志向和素质,可知一个人的名与实是否相符,了解他的品位。

只有志向与素质相符者方能名副其实。

其四:察觉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公关之法,分辨他的道德取向思维水准,判断其正直与否,从而明了其品行。

其五:觉察关爱尊敬之心的表达,看一个人是否通情达理,因为“爱”、“敬”与情操维系与道德有关。

其六:观察处事模式情感方式,辨认此人是否宽容和大度,是否理智和通达。

所以,缜密细致在操作上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其七:短处多的人不见得没有长处。

任何人都有其长短,包括个人的对立面,甚至敌人。

看到别人的长处,是自己的幸运;看到别人的短处,是自己的进步,就好比立一面镜子,对以端帽,鉴以正心。

其八:仁义礼信之明智,可折射一个人的品德、境界。

梁漱溟先生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识人的过程,是认识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反省自我的过程,修身养性的过程,反复清零的过程。

学会心平气和,轻装前行。

从容不迫,修炼自精。

我们识人,正是通过对人的认识,了解做人的基本准则,不断纠偏鉴正,做有德之人,做有道之人,做有心之人,做有用之人。

七谬——识人易犯的七种错误。

刘绍关于鉴定才性时可能发生的七种错觉:名声不准;爱恶取物;看不明心志;早慧与晚成的资质难以识别;把人定位错了类型;有才能的人有展才的机套,也有受屈的时候;奇才不易识别,不能以常理度之。

一曰察誉有偏颇之缪,考察人的声誉,偏颇不全(名声并不是实力)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待人接物有个人的爱憎(莫被情绪左右了眼光)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误,审度人的志向有大小不分的错误(识别人的心志)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品评人的素质,不能区别早智与晚成(人的资质有早晚之别)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辩别人才时有同类相敬或相争的局面(只推崇同类人)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评论人才有提携得势者,压抑失意者的问题(时机不到难显才华)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

观察奇才,弄不清楚外表平淡内心聪慧的人与言行优美与内心不实的人的差别。

(非常人物,不以常理度之)七似:在清谈论辩时,有的人思想水平和辩才不高却伪装出目中貌似偏材辩论的假象。

共有七种似是而非的假象迷惑听众。

所谓性有九偏,各从其心之所可以为理。

若乃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

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

有回说合意,似若赞解者。

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

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知者。

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者。

有因胜情失,穷而称妙,跌则掎跖,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

凡此七似,众人之所惑也。

译文:所谓人之性情有九种偏颇,产生于各自把其内心所自以为是者看作最有道理。

如若其性情不够精要顺畅,则可分为七种貌似而实非者:有散慢而谈却陈述旧说,貌似流畅若天马行空者。

有道理不多却端绪众多,貌似博识若有所创见者。

有迂回曲解却迎合人意,貌似赞赏若善解人意者。

有居后不言却似有擅长,顺从众人之心所安,貌似能听众人之言而能有决断者。

有逃避艰难却不作回应,貌似能够从容不迫,实则积养不够而确实不知其解者。

有因其获胜却失其常情,理穷而自以为奇妙,其理难立则百般回护辩解,实则心无定解,貌似其理颠扑不破者。

大凡此七种似是而非者,乃是易于迷惑众人者。

总结:口乃心之门户!辩才----有因其道理而胜者,有因其言辞而胜者。

因其道理而胜者,能正是非而扩展其言论,解释微妙之玄机而能通达。

因其言辞而胜者,排斥正理而追求异见,追求异见则正理因此而失去。

古今名著虽然不敢妄自狂言:自己一定是真理!但也是被时间与空间赛选出来的圣物。

我们可以质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与见解,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就是无客观性的。

但是,我们无法说明空间与时间,也只能任由他们主导着。

所以,方法问题—方法论无疑是客观的。

从仪表和日常的行为方面观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地和他处世的态度;从一个人的声音上面可以分辨出这个人的情绪;与表情相结合,可以推测出一个人的内在性格。

这也许就是人物志所汇集的奇特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